明代诗学批评对“四唐”说的建构与消解

合集下载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 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海德格尔,世界因我而存在,照亮、
敞开。)
“天没有我德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
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了。”人的灵明成了一切的主宰,而物则
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王艮(泰州学派),狂傲之风,市民化倾向。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2、性灵说、童心说与心学的关系。性灵一词,出现于六朝,如颜
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性灵”一词。杜甫诗歌说:“陶冶
性灵成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思潮,明
代诗文批评中的性灵说萌生于隆庆、万历之际。李贽《童心
李梦阳的复古思潮略早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王阳明曾受复古思
想的影响,后更弦改张,转向自己的内心,提出良知。阳明心 学的出现,是主观对客观的吞没,是内容对形式的颠覆,而从
文学发生上来说,则是性灵说对感物说的取代。具体来说有如
下几个方面: (1)、“本色论”。
嘉靖间崛起的唐宋派文人如王慎中、唐顺之等,与王阳明的思想 轨迹相似,初受复古思想的影响,后接受王学,思想发生变化, 才改而倡唐宋诗文。王慎中曾在南京听王畿讲解王守仁遗说, 遂多有启悟,重视内心的体会、本性的探求。唐顺之提出“本 色”论,( 1)要求为文当有“真精神”,也即“千古不可磨灭 之见”。( 2)当“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他说“真精 神”“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千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其实就是王守仁所倡“虚灵明觉之良知”。唐宋大家“文以明
“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与丘长孺》)汤

明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

明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

题目:明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一、引言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文学流派风起云涌,文学批评活动十分活跃。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家,如前后七子、李梦阳、王世贞等,他们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代文学批评资料进行汇编,以期对明代文学批评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前后七子:前后七子是明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七子以李梦阳为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文学的古文传统。

后期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现实关怀。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的自然真情。

竟陵派:竟陵派是明代晚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主张“抒发性灵,忌俗好新”,强调文学的个性化和创新。

三、明代文学批评主要观点及理论文学复古:明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李梦阳等人都主张回归文学的传统,强调文学的古文特色。

文学现实关怀:王世贞等后期七子主张文学应关注现实,提倡文学的社会责任。

文学个性化和创新:公安派、竟陵派等流派主张文学应独抒性灵,忌俗好新,强调文学的个性化和创新。

四、明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古文观止》:compiled by Wang Shizhen, it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essays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is still wide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ducation.《诗品》:compiled by Shen Deqing, it is a collection of poetry criticism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ith a focus o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poetry.《文心雕龙》:compiled by Li Mengyang, it is a comprehensive treatise on literary theory andcriticism, covering various aspects of literature, such as genre, style, and literary history.《艺文类聚》:compiled by Yuan Hongdao, it is a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s and criticism, focusing on the literary thoughts and theories of the公安派.五、结语明代文学批评资料丰富多样,反映了明代文学批评的繁荣和多元化。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

VS
明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为文学批评的 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文学批评 作品得以广泛流传。
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
复古派
以李时中、杨慎为代表,主张回 归古典,强调文统和道统的统一, 提倡古文要义在于明道。
唐宋派
以王慎中、茅坤为代表,主张学 习唐宋八大家的文法,强调文道 合一,提倡文章要兼具思想性和 艺术性。
明代戏曲批评的主要观点
01
强调戏曲的社会功 能
明代戏曲批评普遍认为,戏曲应 当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宣扬儒家 道德观念。
02
重视舞台表演
03
推崇情感表达
明代戏曲批评强调舞台表演的重 要性,认为演员的表演技艺是评 判戏曲质量的重要标准。
明代戏曲批评注重情感表达,认 为好的戏曲作品应当能够引起观 众共鸣,打动人心。
明代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
早期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中期
逐渐关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开始重视 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
晚期
出现个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倾向,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
明代文论与文学批评观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李时中
《沧浪诗话》,提出"兴趣说",强调诗歌创 作的审美追求。
02
明代诗歌批评
明代诗歌批评的发展历程
早期
明代初期,诗歌批评主要继承元代文学思想,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和文人的道德修养。
中期
明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诗歌批评开始关注诗歌的艺术性和 审美价值,出现了以李时中、杨慎为代表的“格调派”。
晚期
明代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繁荣,诗歌批评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以袁宏道 、袁宗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李时中、辛幼安为代表的“豪放派”。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33
嗟乎,自宋、元以来,诗文芜烂,鄙俚杂沓。 本朝诸君子出而矫之,文准秦、汉,诗则盛唐,人 始知有古法。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 徒取形似,无关神骨。先生出而振之,甫乃以意役 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而诗文之精 光始出。……
……至于一二学语者流,粗知趋向,又取先 生少时偶尔率易之语,效颦学步,其究为俚俗、为 纤巧,为莽荡,譬之百花开而棘刺之花亦开,泉水 流而粪埌(lang4)之水亦流,乌焉三写,必至之弊耳, 岂先生之本旨哉!
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
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
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与张幼于)
32
四、袁中道的修正理论 当余少年盛气之时,意不可一世士。见乡里
之铢持寸守者,意殊轻之,调笑玩嫚,见于眉睫。 中年以来,饱历世故,追思曩日所怀,可愧非一。 吾辈常轻谈天下事,以为无不可为,而其后百不一 雠。 (袁宏道《寿刘起凡先生》)
18
(三)粗豪与俊逸
薛蕙: 海内论诗伏两雄,一时倡和未为公。 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
何景明: 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至兼雅颂,
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之下与?
李梦阳: 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
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
19
第三节 唐宋派
• 诗:初中唐、六朝 • 文:唐宋。(文学向理学、包括心学切换) • 向理学的回归本就意味着向唐宋文的靠拢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 落入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 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严羽)

论明代诗学中辨体与集大成的矛盾——以七子派对待杜甫诗的态度为例

论明代诗学中辨体与集大成的矛盾——以七子派对待杜甫诗的态度为例

论明代诗学中辨体与集大成的矛盾——以七子派对待杜甫诗的态度为例闫霞【摘要】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the poetry writing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 Ming' s poetry creativity has declined. Learning from the outstanding works and absorbing their merits, the Ming especially the Seven Men School put forward the definite idea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nse of distinguishing the style" of the members is growing. When the two re quirements in writing and criticizing meet, the conflict generates. This contradiction shows out prominently when they evaluate Du Fu' a poems.%由于诗歌创作发展的自身逻辑以及政治与经济上的原因,明人的诗歌创造能力下降了。

以优秀作品为师法对象,集众典范作品之优创造出集大成的作品,是明人尤其是七子派的明确主张。

但同时,作为批评家的七子派成员的“辨体意识”日益增强,创作上的集大成要求与批评家的辨体意识相遭遇时,矛盾就产生了。

在对待杜诗的问题上,这一矛盾集中表现了出来。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辨体;集大成;杜甫诗;七子派;矛盾【作者】闫霞【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杜甫的诗歌创作在杜甫有生之年并未得到很高评价,杜诗得到褒扬并被赋予崇高地位是在中唐时代,擢升杜甫的是中唐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人。

明末诗歌理论批评

明末诗歌理论批评

明末诗歌理论批评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明末清初的诗歌理论•王夫之:总结,创新,承上启下。

•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明崇祯时举于乡,永历时被授予行人司行人之职。

抗清失败,变易姓名隐居于湘西、广东等地,著书授徒以终。

•他对文学的评说带有较强的理论色彩,能够遵从诗歌自身规律来把握其艺术特征,提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结论也常常令人耳目一新。

•总结明朝覆灭的教训,重视诗教的倾向,把“曲写性灵”与“兴观群怨”结合,对旧传统的改造。

•《姜斋诗话》是王夫之文学批评(主要是诗歌批评)方面的一部代表作。

它包括:•卷一《诗绎》,以《诗经》为讨论对象;•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论历代诗歌,着重论明诗,外编论制义,也涉诗文;•卷三《南窗漫记》,记忆师长士友的诗语逸事。

中心内容一、“心之元声”论(诗论的基本出发点)•《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序》:•世教沦夷,乐崩而降于优俳。

乃天机不可式遏,旁出而生学士之心,乐语孤传为诗。

诗抑不足以尽乐德之形容,又旁出而为经义。

经义虽无音律,而比次成章,才以舒,情以导,亦所谓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则固乐语之流也。

二者一以心之元声为至。

舍固有之心,受陈人之束,则其卑陋不灵,病相若也。

韵以之谐,度以之雅,微以之发,远以之致;……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可以论经义矣。

•“元声”:人的本始之声音,也就是没有受到世俗影响的最真实声音。

•王夫之的“心之元声”论和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显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都是从阳明心学以心为万物、万事之本源的思想延伸出来的有关文艺本质的看法,认为文艺是人的真实心灵之自然表露。

内涵不同•李贽的“童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是没有受过“闻见道理”污染的纯洁“童心”。

“闻见道理”就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假道学的虚伪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的;•而王夫之的“心之元声”则是具有儒家天理、良知的初始之心,是具备儒家正统道德品格的心。

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本的批评_以_唐诗品汇_古今诗删_诗归_为例_陈勇

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本的批评_以_唐诗品汇_古今诗删_诗归_为例_陈勇
2011 年第 4 期 (复总第 82 期)
船山学刊 Chuanshan Journal
No. 4,2011 (rest.tot No.82)
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本的批评
—— —以《唐诗品汇》、《古今诗删》、《诗归》为例
陈勇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明代诗歌选学十分繁荣,《唐诗品汇》、《古今诗删》、《诗归》三部选本先后在诗坛占居主流地位。
中图分类号: B249.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7387(2011)04-0040-04
诗歌选本在明代盛况空前,《唐诗品汇》、《古 今诗删》和《诗归》三部选本,可看作是明代前期、 中期和后期诗歌选本的代表。王夫之对明代诗坛 的风气极为不满,在其诗学著述中,对上述三种选 本也格外关注和批评,他编选《古诗评选》、《唐诗 评选》、《明诗评选》便具有“驳时尚而辨伪体”[1],即 对明代诗歌选本进行批评的动机。
再者,对某些有影响的诗人、诗作的评价上, 二者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下表:
《唐诗品汇》
《唐诗评选》
诗人 诗体 数量 评语 数量
评语
孟 浩然 五古 23 清雅 0
褊促浮露
与李杜
恶诗,朽木败鼓,区
李 颀 七古 17

并驱
区以四律缚人。
高 适 五古 47 气骨 岑 参 五古 31 奇逸
2 高岑自非五言好手,亢 爽自命谓之气格,止是
孟郊 五古 51
有理
0 郊寒岛瘦,其寒
贾岛 五律 22
思致 清苦
瘦皆粪土也。 0
从上表可以看出,二者对上述诗作风格的体 认有相同之处,如高适之“气骨”,郊岛之“寒瘦”, 但对其的评价却迥然有异议。上述诸诗人高棅以 之为“正宗”“、名家”、“正变”,大量选入其诗作,并 予以极高的评价。但王夫之对其诗则少选甚至不选, 且用十分尖刻的言语进行贬斥,这也反映出王夫 之与高棅在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上的巨大差异。

明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明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 ☆《焚书》6卷、《续焚书》5卷、《藏书》68卷、 《续藏书》27卷、《初潭集》20卷、 《李氏文集》 20卷、《李氏丛书》12种等。 ☆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 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著名文章:《童心说》、《答以女人学道为见 短书》等。
★李贽的文艺思想正是建立在这样具有叛逆性的 社会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其核心是提倡“真 情”,反对“假理”,它集中反映在《童心说》 一文中。他认为凡“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 未经理学“闻见道理”之类污染的“童心”。
公安派诗文论选录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 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 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 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 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 无不争效其体”(《明史· 李梦阳传》)。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 (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 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 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 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 应当是人们郁结于胸中的真情实感不得不发之 产物,是内心“绝假纯真”的“童心”之流露: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 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 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 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 己之垒块。” (《杂说》)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 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阳为道学,阴 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 三 教归儒说》)。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 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 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 书· 又与焦弱候》)。

明清诗学批评对严“四唐”之分的消解

明清诗学批评对严“四唐”之分的消解

唐诗演变发展 的历史 流程及其 分期 断限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
义。 本文就此作些考 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文创作与社会世运一样 , 是一个盛衰相禅相续 的过程 , 也
是 一个对前 代诗文 风格不 断消解 与变化创新 的过程 , 譬如

从反对 以时代 论诗 角度对 严 “ 四唐 ” 之分 的
消解
明清诗论 家对 严 “ 四唐 ” 分消解 的第 一个 维 面是从 之 反对以时代 论诗角度 展开论说 。 一维 面内容 主要体现在 这 董应举 、叶羲 昂 、 黄周星 、 宸英 、 维桢 、胡 以梅 、 张 姜 柯 毛
21 0 0年 9 月 第 5期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lf uhu n es hl oh &Sc l c ne orao zo i rtr ispy oi i c) S U v i P o y aS e
S p2 1 e .0 0 No5 .
明清诗学批 评对严 “ 四唐 ’ ’ 之分 的消解
由梁 陈至 中唐 ,由绮 丽而纯朴 ,由劲健 而卑弱 , 中 , 与 其 雅 俗、 鸿篇巨制与小巧篇章相互交替消长 , 单纯 以初 、 、中、 盛 晚四期划 断唐诗之 高下 显然是不合适 的。 周星《 黄 唐诗 快 自
序 》 :“ 云 唐之一代 , 垂三百祀 , 能有 今 日而无明 日, 能 不 不 有今年 而无明年 , 不能有一世 而无二十世 ……夫初 、 、 则 盛
绝不能 以此定 诗人之高下 。 比喻其如春夏秋 冬一年四季 , 他 各有 良辰美景 , 亦各 有风雨劣 日, 绝不能一语评断何季节为
对单 纯以时代界 划唐诗 , 为没必要硬 性地将 唐诗流 程断 认 分为初 、 、 晚 四期 , 出观照诗歌创作 高下 的关 键在 盛 中、 提

明代的诗词学派之争

明代的诗词学派之争

明代的诗词学派之争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涌现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潮。

其中,诗词学派的争论尤为激烈和有趣。

一、诗词学派的起源在明代之前,唐诗和宋词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并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代之初,王守仁、杨慎、顾炎武等文人在文学上倡导创造性的思想和书写方式,他们首先开始了诗词学派的探索。

二、“骈文派”与“自由派”的争论在明代中期,诗词学派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分支,即“骈文派”和“自由派”。

前者主张遵循骈文的写作方式,讲究格律、整齐统一、富有规律性,而后者则强调诗词的自由性、灵活性和个性表达。

在骈文派中,徐渭和杨基是最为著名的代表。

他们认为,诗词作品必须遵循严格的格律和规范,才能够体现作者的才华和造诣。

而在自由派中,则有唐寅和文征明等大师。

他们认为,诗词的韵律和格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两派的争论不仅在文艺创作上表现出来,还涉及到了社会和政治议题。

骈文派代表们主张根据儒家经典的精神,遵循明朝的伦理伦常,以杜甫等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为榜样,而自由派则以宋代的曾巩和苏轼为代表,强调自我表现和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三、诗词学派之争的意义明代的诗词学派之争不仅仅是一场文艺上的争论,更是各种思潮、文化观念、政治倾向和学派立场的博弈。

这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同时也为后来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明代的诗词学派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它代表了不同文化观念和学派立场之间的争论、较量和交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再跟随骈文派和自由派的思想,但是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仍然受到这场争论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时期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李贽认为复古主义是没有道 理的。“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诗文随着 时代的变化必然会有变化:“降而为六朝,变而 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 为《西厢记》,为《水浒传》”。 李贽强调“童心”与他强调“真情”是一致的。 他认为文章要出自真情,方可有强烈的感染力。 他说:“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栗,不病而呻吟 也,虽作何观乎?”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二、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 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十四世纪中叶),文艺上出现 了一股反复古的新思潮,至隆庆、万历起逐渐扩大, 并发展成为包括诗文、戏曲、小说乃至书画各个领域 共同的主导倾向,从而代替了绵延一二百年的复古主 义文艺思想。这股文艺新思潮的核心是:强调文学源 于人的心灵,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文学冲破礼教樊 篱,摆脱理学的羁绊,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并主张任 性而为,不受任何束缚,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物 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它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集中表 现,就是性灵说和真情说。

第三,文学批评的内省倾向。受王阳明心学影响, 明代文学以“心之理”之说取代程朱理学的“性即 理”之说。这种文学批评不特别注重儒家诗教传统 和明道致用等,主张摒弃道学家虚伪的门面语,提 倡直指本心,去探索人的内心道德的真谛。明代文 学批评把自己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 界,注重人本和个体价值,注重创作主体,这无疑 是对儒家传统诗教的一种超越,是一种文学批评新 模式的理性升华,是文学批评倾向于内省的审美价 值取向的必然产物。


一是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二是主张严守古法,模拟格式。 三是李在晚年心有所悟,对早年所论有所悔, 在《诗集自序》中提出了“真诗乃在民间” 说法,标志着他的诗论的变化。 徐祯卿:《谈艺录》。

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

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

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发展轨迹前期传统继承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前朝,如宋元时期的《唐太宗春秋》和《乾坤纪义》,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后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

官方主导与民间传统并存明朝时期,国家推崇经世致用为官方宗旨,因此官方对于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参与和支持。

同时,由于社会变革和民间传统依然存在,在城市、乡村和商业群体中兴起了一些非官方的文学评论者。

这种两者并存的格局促成了明代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多样性的特点。

学术繁荣与纷争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术界的繁荣与纷争。

明初的文学界有成书的《东坡乘稿》和吴山堂刻本,盛极一时。

到了中期,随着朱子学等理论的崛起,文人开始更加注重经义、格物致知,文学批评逐渐受到压缩。

但是到了晚明,文坛又充满异彩。

主要理论观点诗歌批评理论在明代文学批评中,诗歌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

代表性之一是陈维崧的《词话》,其主张以天真自然为美,在形式上强调韵律和押韵。

此外还有杨慎所主张推行自由即景名言,《筑字赞序》强调以景观时感,在明清有余沧海《七绝宫词神宏传》语言造功立宇宙象书法塔署龙脉通途大皆入修如克己贿贼生遣故园》,对五律进行惊世之旨定义等等。

小说批评理论在小说方面,明代文学批评界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主流之一是刘行节的《李渔校正西游记》,他认为小说应当忠实于现实,注重真实性与可信度;而李贽则强调小说应当寓言化,通过虚构来传递深层意涵。

此外,还有杨慎提出了六种领导干部风格分类与个别审美口味结疏,寄托归法最为强力。

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明代文学批评不仅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诗歌方面,明代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很多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产生过知道类作用。

明代的诗文批评

明代的诗文批评

嘉靖、隆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
• 李曾“高自夸许,诗自天宝以下,文自西京以下,誓不污我毫素 也”(《列朝诗集小传》)王自称认识李后,“自是诗知大历以 前,文知西京而上矣”(《艺苑卮言》)
• 李攀龙有严重的拟古倾向,《古诗后十九首》,《古乐府》。 “拟议以成变化”。王世贞说其乐府诗“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 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
• 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 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 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 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 且夫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 不尽如哉!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庄 家有老庄家本色,纵横家有纵横家本色,名家、墨家、 阴阳家皆有本色。虽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 不可磨灭之见。
• 第二,他们标榜复古是与求真的意图密切相关的。李梦 阳《诗集自序》记载王叔武“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 “真诗乃在民间”的说法,为之感动。李梦阳“废唐近 体诸篇而为李杜歌行”,并由此上溯,为六朝、晋魏、 两汉、诗三百,体现出追本求源的思想。在学古时要求 得第一义,而所谓第一义是指各类诗歌题材初兴时期最 富有生命力的作品,风格浑朴,与民歌较为接近。故提 倡“第一义”和追本寻源、重视民歌的观点,都是追求 真情实感得流露,反对虚假地矫揉造作。这是李梦阳所 倡导地文学复古运动地精神所在。当然复古与求真之间 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 《明史·儒林传》:学术之分,则自陈献 章、王守仁始。
• 王守仁,王阳明所言心即理(我即理),将价 值评判的权力归于自我,极大地突出了主体的 地位,从而使士人的人格得以从外在的权威中 摆脱出来而独立。就王阳明自己来说,是从忧 谗畏讥的悲愤凄凉转向从容自得。在面对生命 绝境时,发现自我良知对于生命存在的重要。 “渐觉形骸逃物外,未妨游乐在天涯。”“知 行合一”、“致良致”不是朱子的“格物致 知”,而是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四 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 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明代的诗文批评》课件

《明代的诗文批评》课件

06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明代诗文批评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
明代诗文批评在理论体系、批评方法 和审美标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 参考。
不足
明代诗文批评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 足之处,如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忽 视内容深度和思想性,以及受到时代 局限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有时难以摆 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明代的诗文批 评》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明代诗文批评的主要流派 • 明代诗文批评的主要特点 • 明代诗文批评的影响 • 明代诗文批评的局限性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明代诗文批评的背景
明代社会文化背景
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商 业繁荣和城市壮大,文学作品逐渐呈现出平民化和商业化的趋势,为诗文批评 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情感共鸣
批评家们认为,优秀的诗歌应该能够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感受到作者 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 流和认同。
追求文采斐然
文采重要
明代诗文批评重视文采,认为诗 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应该优美、 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
修辞技巧
批评家们提倡使用各种修辞技巧 ,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以增
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性。
倡导创新精神
明代的诗文批评鼓励创新 ,反对因循守旧,对现代 文学批评的创新发展具有 指导意义。
05
CATALOGUE
明代诗文批评的局限性
过于追求形式美
明代诗文批评在形式上过于注重,过 于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技巧的运用,导 致作品内容空洞,缺乏实际意义。
过于追求形式美导致作品缺乏真情实 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和思 考。

明代诗学批评对“四唐”说的建构与消解

明代诗学批评对“四唐”说的建构与消解
限均有 清晰 的界说 ,由此 ,“ 四唐 ”说走 向充 实 与完
善。
Hale Waihona Puke 唐诗作为历史的流程已经结束 , 唐诗作为一代诗歌 典范 ,已多方面地影响到宋人对 自身诗歌体制的创
建 ,人们 开始 以一 种历 史 的眼光来 观 照唐诗 。这 之
L OQ INS E 口 A UJA H 一3
明代诗 学批 评对 “ 四唐” 的建 构与 消解 说
个 历史 时 期 的详 细 情况 及代 表性 诗人 诗作 审美 特
高棵在其《 总叙》 中云 :有唐三百年诗 , “ 众体备矣。 故
有往体 、 近体 、 短篇 、 七言 律句 绝句 等 制 , 不兴 长 五 莫 于始 , 于 中 , 于变 , 眵之 于终 。至于声 律兴 象 , 成 流 而 文 词 理致 , 有 品格高 下 之不 同 。略而 言之 , 有初 各 则
出过重 要贡 献 的是方 回和杨 士弘 , 他们 将 “ 四唐 ” 说
些 诗论 家针 对其 疏漏 与缺欠 尤其 是前 后 “ 七子 ” 等
人所 提 出的 “ 必盛唐 ” 论 , 不 同角度 对之 予 以 诗 之 从
了有 力 的纠偏 或补 充 , 而 , 从 从不 同视 点上 进一 步充
实 与深化 了对 唐诗 历史 分期 的认识 ,为后 人更辩 证 深入 地理 解唐 诗演 变发 展 的历史 流程 及其 分期 断 限
然断限还不十分明晰 , 但轮廓已经出现, 为明人顺理
明代 ,在宋元 人对 唐诗 历史 发展 流程 勾 画及其
出唐诗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显示 出对唐代 当世诗 成章地拈出“ 四唐” 说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分期的基础上 , 高檬《 唐诗品汇》 和徐师曾《 文体明辨 序说》 将对唐诗历史 的分期定制在 “ 四唐” 说的视界 内。 他们 明确以“ 四唐” 界分唐诗流程 , 并对每期的界

《明代文学批评》课件

《明代文学批评》课件
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使得明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重要的一个时期。
02
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
01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
能和教育意义。
02
儒家认为文学应该传达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
德观念,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思想。
03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对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
和人民服务。
04
明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影 响
明代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坛的影响
促进文学流派的形

明代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坛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不同文学流 派的形成和发展,如复古派、性 灵派等。
提升文学创作水平
明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学的社会责 任感和审美价值,促使文学家更 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提高了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词
叶燮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原诗》是明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之一 。
详细描述
叶燮在《原诗》中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本质、功能和创作规律,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和批 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追求真实、深刻和独 特的美学效果。同时,他也强调了诗歌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认为诗歌应该为国家
王夫之与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和独到的见解。
详细描述
王夫之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和人 民心声。同时,他也重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追求形 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叶燮与《原诗》的文学批评
形成文学批评标准
明代文学批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批评标准和方法,如强 调作品的文采、意境、情感等, 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借鉴和 参考。

明代文学批评

明代文学批评

明代文学批评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而且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

在明代文学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不仅起到了筛选优秀作品的作用,还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文学批评的特点和贡献。

一、批评思想的多元性明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它与前代文学批评相比,更加突出了思想的多元性。

文学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注重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标准和规范。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而非墨守成规。

这种思想的解放为明代文学的创新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情感的表达明代文学批评中,情感的表达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批评家们注重通过言辞和形式塑造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强调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明代文学批评中,情感的表达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

三、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明代文学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真实感,能够生动地描绘人物和情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的真实与魅力。

明代文学批评表达了对作品真实性和生动性的追求,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四、思想观点的多样性明代文学批评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思想观点的多样性。

文学批评家们在对于作品的评价中,对于传统观点的批判时有所涉及,这使得思想观点更加多样化。

明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总结起来,明代文学批评在当时文学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表现出多元的思想观点,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以及思想观点的多样性。

这些特点奠定了明代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蒋寅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一)

蒋寅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一)

蒋寅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一)钱谦益(1582-1664)在明末,文名最隆而经历最坎坷,在明末虽官至礼部侍郎,却三度褫职入狱,旋用旋废,一生大部分时间退处乡间,扮演着文学界山中宰相的角色[1]。

四方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门下执弟子礼者号称数千,言动为朝野瞩目。

相比明清之交的许多名士来说,他的名声无疑不是靠政治地位而纯粹是凭才学和创作赢得的。

尤其是入清为贰臣后,道德上的缺陷使他羞于出世,只能依赖昔日积累的声望维持着文坛盟主地位。

但他的文学成就仍为天下所向仰,他的地位无人能够取代。

他步入文坛的万历后期,正值明代诗文中衰之际,他的创作在各方面都起到矫风气的作用。

“明诗文气薄,牧斋则厚;明诗文学浅,牧斋则学深;明株守汉魏盛唐,牧斋则泛滥宋元”。

正如凌凤翔所说,“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

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

在明清之交,钱谦益仿佛成了诗界的中流砥柱,“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2]。

由于钱谦益品德上的污点,关于他的出处和文学创作,自清初以来一直是议论纷纭的话题。

吴梅村在序龚鼎孳诗时,曾附带论及钱谦益,说:“牧斋深心学杜,晚更放而之于香山、剑南”,“其投老诸什为尤工。

既手辑其全集,又出余力以博综二百余年之作,其推扬幽隐为太过,而矫时救俗,以至排诋三四钜公,即其中未必自许为定论也”[3]。

吴梅村、龚鼎孳和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是明清之际声望最高的三位文坛宗师,这里寥寥数语概括牧斋毕生的文学事业,并没有过多地推崇,或许有衬托龚鼎孳的意思。

倒是黄宗羲门人郑梁撰《钱虞山诗选序》肯定了钱谦益扭转明末诗坛风气的意义:“虞山以弘博之胸,高华之笔,出为斯世廓清,而积习始翻然为之一变。

”[4]从后世的评论看,钱谦益廓清诗坛风气、拨乱反正的努力大体得到后世首肯,只不过实际成效也有人怀疑。

比如彭维新说:胜国末造,业诗者渐厌王、李声貌唐人之弊,于是竟陵起而以冲迥脱落矫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诗学批评对“四唐”说的建构与消解作者:胡建次来源:《老区建设》2011年第02期[提要] 明代诗学批评对“四唐”说的建构与消解,是一个前后相承、双线并行的过程。

一方面,“四唐”说在高纀、徐师曾手中得到不断定制与完善;另一方面,“四唐”分界与高下说又受到一些诗论家的驳诘与消解。

他们或从反对以时代论诗角度、或从肯定真情表现角度、或从肯定新变角度,对“四唐”说的疏漏与缺欠予以纠偏或补充,从不同视点上进一步充实与深化了对唐诗历史分期的认识。

[关键词] 明代;诗学批评;“四唐”说;建构;消解[作者简介]胡建次(1968—),男,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

(江西南昌 330031)“四唐”说是我国古典诗学理论批评中一个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经典论说。

这一论说由宋代杨时、朱熹、严羽等人开创,中经元代方回、杨士弘等人的不断充实,最终完善于明代高纀、徐师曾的手中。

在这一论说基本理论批评内涵建构与成型之后,明代一些诗论家针对其疏漏与缺欠尤其是前后“七子”等人所提出的“诗必盛唐”之论,从不同角度对之予以了有力的纠偏或补充,从而,从不同视点上进一步充实与深化了对唐诗历史分期的认识,为后人更辩证深入地理解唐诗演变发展的历史流程及其分期断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明代诗学批评对“四唐”说的建构与完善对唐诗历史发展予以勾勒,最早始于晚唐时期的司空图。

他初步理出了唐诗盛衰变化的轨迹,勾画出唐诗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显示出对唐代当世诗史发展的熟稔。

由于当时唐诗的历史行程尚未结束,司空图还未能对唐诗的历史分期予以勾画。

对唐诗历史发展有意识地进行勾画与分期始于宋代。

此时,唐诗作为历史的流程已经结束,唐诗作为一代诗歌典范,已多方面地影响到宋人对自身诗歌体制的创建,人们开始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观照唐诗。

这之中,对唐诗的分期便成为人们把握唐诗历史流程的一个入射角。

宋代,对唐诗历史发展有意识地进行勾画与分期的诗论家主要有宋祁、欧阳修、《雪浪斋日记》作者、杨时、朱熹、严羽等。

他们对唐诗历史发展的分期寓含或提出有“二唐”说、“三唐”说、“五唐”说,这之中,以严羽所持“五唐”说对唐诗的分期最为细致而富于学理性。

他们为后人顺理成章地提出“四唐”说筑建了最初的历史分期平台。

元代,在宋人的基础上,对唐诗历史流程予以过区划,对“四唐”说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是方回和杨士弘,他们将“四唐”说推进到了骨架成型的阶段。

方回和杨士弘对唐诗历史的分期,一方面夯实了宋人对“盛唐”、“晚唐”的定制;另一方面,又对“中唐”和“初唐”予以了界划,虽然断限还不十分明晰,但轮廓已经出现,为明人顺理成章地拈出“四唐”说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明代,在宋元人对唐诗历史发展流程勾画及其分期的基础上,高纀《唐诗品汇》和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将对唐诗历史的分期定制在“四唐”说的视界内。

他们明确以“四唐”界分唐诗流程,并对每期的界限均有清晰的界说,由此,“四唐”说走向充实与完善。

明代初年,高纀《唐诗品汇》是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

该书共九十卷,选录唐诗作者620人,诗作5769首,分体编排,共选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附长短句),五言绝句八卷(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附七言排律)。

高纀在其《总叙》中云:“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

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羇之于终。

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

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

”[1](P528)高纀相比于前人和同时代人,更有清晰的诗歌历史发展和文体流变意识。

他在前人论唐诗历史发展及其体制构成的基础上,从诗歌兴盛衰变的历史规律出发,把整个三百年唐诗流程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标志着“四唐”说的正式提出。

高纀对“四唐”的区划是建基在前人对唐诗不同分期的基础之上的,他与严羽、方回、杨士弘等人一样,立足于从不同时期唐诗所呈美学质性、艺术特征的角度加以观照,但所观照视点更多,表现为“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品格”等方面,富于综合性、学理性。

《总叙》接着详细勾画了唐诗演变发展的历史流程。

其云:“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淡,刘随州之闲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秦公绪之山林,李从一之台阁,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则有柳愚溪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乐府,得其故实,元、白序事,务在分明,与夫李贺、卢仝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则有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偶对,他若刘沧、马戴、李频、李群玉辈,尚能黾勉气格,将迈时流,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犹有存者焉。

”[1](P528)在这段繁长的论述中,高纀从诗歌历时发展的角度,勾画出唐诗盛衰演变的几个关节点,即由“初唐之始制”到“初唐之渐盛”,到“盛唐之盛”,到“中唐之再盛”,到“晚唐之变”,再到“晚唐变态之极”。

这之中,高纀对唐诗发展流变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详细情况及代表性诗人诗作审美特征均有细致的论说,他为我们详细勾画出“四唐”诗歌的内在逻辑流衍,极富于批评说服力。

在确定“四唐”分期的基础上,高纀又将入选的诗人诗作,按时期和体裁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个品目。

其《唐诗品汇•凡例》云:“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

”[1](P532)高纀将唐诗“四期”与“九品”交叉架构,形成一个立体的、多方位的唐诗品汇系统。

他既注意到唐诗历史发展每一时期总的趋向和共同的风貌特征,又注意到同一时期不同诗人的艺术成就,这是极富于辩证观照的。

高纀在各个时期中虽突出盛唐,但在盛唐诗人中却有多样的分别:有“正宗”、“大家”、“名家”、“羽翼”等的分别,“大家”和“名家”又有高下之分,“正宗”、“大家”和“名家”、“羽翼”还有主次之别。

而且这种区分,又因体裁而异,如杜甫在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为“大家”,而在五绝、七绝则为“羽翼”;崔国辅在五古、七古、七绝、五排为“羽翼”,而在五绝则为“正宗”。

这样,《唐诗品汇》就较全面地展示出唐诗各家的面貌,使人们对唐诗的流程和单个诗人的创作有一个多维面、多向度的把握。

高纀对唐诗“四期”、“九品”的区划,将“四唐”说扩展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它以世次为经,品第为纬,组构出一个严整细密的品评框架。

如此,唐诗盛衰因革的过程不再停留于轮廓式的区划,而分别呈现为各种诗体的纵向演变和同时期诗人间的横向联系,唐诗的分期至此而进入圆熟的境地,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理论批评体系。

之后,徐师曾进一步对高纀《唐诗品汇》所倡“四唐”说予以充实与完善,这表现为他明确提出了“四唐”说的具体界标。

其《文体明辨序说》论“近体律诗”云:“尝试论之:梁陈至隋是为律祖;至唐而有四等,由高祖武德初至玄宗开元初为初唐,由开元至代宗大历初为盛唐,由大历至宪宗元和末为中唐,自文宗开成初至五季为晚唐。

然盛唐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

”[2](P107)徐师曾持同高“四唐”之论,他明确断分出“四唐”的具体界标。

这一界标,当然主要是从唐代社会政治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论的,但它基本吻合唐诗发展流衍的内在关节,使“四唐”说切实落足在对唐诗历史发展之维的透彻理解之上。

徐师曾也和高纀一样,不机械地、静态地以某一历史时期界分诗人诗作,而具有通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照眼光。

他认为,“盛唐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这表现出他对唐诗内在演进生命化流程的辩证认识,深化了前人对唐诗分期的意义。

他和高纀一起,将宋代以来对唐诗分期论说的内涵予以了进一步明确与提升。

从此之后,“四唐”说体制在后人中遂成为对唐诗历史分期的主导性论说,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唐诗的领悟与把握,在我国古典诗学理论批评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明代诗学批评对“四唐”说的消解与补正明代诗学批评在对“四唐”说予以建构与完善的同时,随之出现对“四唐”说予以消解与补正的声音。

这一维面内容主要体现在焦竑、董应举、叶羲昂、郝敬、袁宏道、刘绘、彭辂、王世贞、王世懋、金圣叹等人的论说中。

他们主要从反对以时代论诗角度、从肯定真情表现角度、从肯定新变角度对严“四唐”之分予以了有力的补充与纠偏,从而,从不同视点上进一步充实与深化了人们对唐诗历史分期与断限的认识。

在从反对以时代论诗角度对严“四唐”之分的消解方面,明代中后期,焦竑《诗隽类函序》云:“况八代初盛之诗,虽得《诗纪》传矣,而中晚至今未纪。

韦、柳、钱、刘、卢、郎、元、白诸子,不其忽诸?即谓是书补《诗纪》之遗可也。

……又《唐诗百家》蒙茸狐貉,甚至以王涯之绝续摩诘之貂。

羡长使曹、刘、沈、谢物各有主,初盛中晚眉列胪分,即谓是书为六朝之干、四唐之墨守可也。

”[1](P664)焦竑对《唐诗百家》集以初盛中晚胪列与择选唐人诗作持以不满。

他认为其太过于拘束,在客观上贬低了中晚唐诗歌的艺术价值,是不符合唐诗演变发展的历史真实情况与艺术价值的。

焦竑之论,寓意着“四唐”说的主要缺欠在于过于拘限,单纯以时代论诗,这是其美中不足之处。

董应举《唐诗风雅序》云:“唐诗之尤者,多有《三百篇》遗意,何论中晚,亦何必苦分中晚也?吾夫子选诗,在可兴、可观、可群、可怨,可翼彝教、达政学,而不拘于正变,世乃以时代论诗!”[1](P557)董应举针对黄克缵编选《全唐风雅》集标示初盛中晚之分期持以诘问。

他反对单纯以时代界划唐诗,认为没有必要硬性地将唐诗流程断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提出观照诗歌创作高下的关键在于其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在“兴”、“观”、“群”、“怨”的艺术生发与功能实现上,在是否有益于现实治政与教化之道上,而切不可拘泥于诗歌正变之论,盲目以时代兴衰界分唐诗高下。

叶羲昂《唐诗直解》云:“文章关于世运,而有盛必有衰,乃风气使然,非人力所能勉强也。

如梁陈之绮丽已极,势必变为魏、陈之纯朴,一扫浮华。

自有开元、天宝之盛,又不得不变为大历以后之卑弱。

然李、杜集中不无累句俗句,钱、刘所作岂乏杰制宏篇?自高季迪倡为初盛中晚之分,而学者执为定论,无乃谬乎?”[3](P191)叶羲昂明确论断高纀对唐诗初盛中晚之分期过于拘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