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液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主要进展
新型人工泪液“眼舒康”
新型人工泪液“眼舒康”摘要人工泪液在轻、中度干眼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介绍传统人工泪液的种类、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简述一种含有几丁糖的新型人工泪液“眼舒康”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Artificial tea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and moderate dry eye.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new type of artificial tears Yanshukang containing chitosan when introduces the types,mechanism of action and indications of traditional artificial tears.KEY WORDS dry eye;artificial tears;Yanshukang;chitosan干眼症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所导致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慢性眼表疾病,可引起长期眼部不适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较为严重的干眼症可引起角膜上皮干细胞缺乏、角膜炎、角膜血管新生、角膜溃疡等较为严重的角膜并发症,进而危害视力,甚至导致视力丧失。
干眼症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其治疗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眼表症状,恢复泪液的质、量、等渗状态和生理功能,维持泪膜的稳定[2],具体治疗手段包括泪液成分的替代治疗以及佩戴硅胶眼罩、湿房镜或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等以延缓泪液在眼表的存留时间,但严重干眼症患者不宜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泪小点栓塞可以阻塞泪液的引流系统,对中、重度干眼症有一定的益处。
对严重干眼症患者还可考虑施行永久性泪小点封闭术;给予口服溴己新、毛果芸香碱或新斯的明等药物治疗以促进泪液分泌(疗效尚不肯定);局部使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手术治疗,如施行自体颌下腺移植治疗[3]。
泪然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研究
泪然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泪然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50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5例),a组采用典必殊眼液点眼,3次/日,连续用药30日;b组再同时联合应用泪然眼液,3次/d,连续用药90天。
用药前后均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分析(sit)、临床症状调查、泪膜破裂时间系统检测(but)、分析。
结果:术前和术后1天,a组和b组的but、fl、sit及干眼症状四个检查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周和1个月,a组fl值大于b组,but要比b组更短,干眼症状多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sit值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手术后3个月,b组fl 值小于a组,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sit及干眼症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使用泪然有利于干眼症状的改善及泪膜的恢复。
关键词:干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泪然【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57-01近年来研究表明[1-3],眼部手术中有部分可影响眼泪膜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眼泪膜球面的改变及病变,甚至会有干眼症的发生。
虽然普遍在临床上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但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有部分患者依然诉有眼干症状、视力波动感、异物感等不适情况。
如何对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明显进行改善是促进眼部手术后泪膜恢复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具有临床价值及意义。
因此我们对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泪膜的变化进行观察以及研究,同时对其中干眼患者给予人工泪液治疗,以观察了解人工泪液是否能改善及恢复泪膜稳定性在超声乳化术后的干眼症状,现将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有干眼症状的患者50例50眼,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57~83岁,平均年龄67.2岁。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25眼(男11例,女14例),b组25例25眼(男10例,女15例),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人工泪液在某医院治疗干眼症的使用分析
29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3·医院药学·适、有效、经济等多个方面,必要时可以联合多种人工泪液使用。
传统的滴眼液在生产工艺上都会加适当的防腐剂,常用的防腐剂有尼泊金类、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
如果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药物会对角膜上皮细胞造成损害。
现在使用的防腐剂抑菌能力不强,抑菌谱较窄,防腐剂抑菌效果并不理想[3]。
所以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的研制和推广非常必要,2011~2016年,单剂量(简称UDDS )的人工泪液用量逐步在增加,玻璃酸钠滴眼液(海露)、右旋糖酐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倍然)、0.5%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亮视)取代了传统的滴眼液的地位,特别对于眼部手术过后引起的干眼症,医师会优先选择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
另外,单剂量的人工泪液价格方面也是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携带比较方便,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对其病情有较大的帮助。
单剂量包装容器既能保持密封,同时还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4],如德国生产的玻璃酸钠滴眼液(海露)开瓶使用时间由原来的4周增加到3个月。
但是单剂量的人工泪液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很多患者反映市面上的大部分单剂量的滴眼液要求患者一次用完,例如0.4 mL 包装有8滴,因为眼睛每次只能容纳20 μL ,1滴滴眼液是50μL ,每次最多用2~3滴左右,剩下的很难去保存,容易造成浪费甚至是滴了被感染过的滴眼液引发其他的病情,希望往后能完善人工泪液设计和工艺。
干眼症的传统药物治疗依赖于人工泪液和润滑剂,患者不要以价格高低来选用滴眼液,每个病人个体差异都不一样,要以有效、安全、副作用少为前提,合理使用抗干眼症的滴眼液。
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广泛深入,干眼症的诊疗必将有新的突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能有更好的人工泪液能够帮助到干眼症患者。
参考文献[1] 刘祖国,杨文照. 干眼症的发病机制. 眼科,2005,14(5):324-345.[2]郭泽莉,李瑜,谭晓梅,等. 某眼科医院2011-2012年降眼压类滴眼液利用分析. 中国药房,2014,25(14):1278-1279.[3]胡绪鸣,邓思清,徐荣周,等. 实用滴眼剂工业学. 武汉出版社,1997:52.[4]马淑媚,李瑜,姚向超,等. 单剂量滴眼液的分析与发展趋势.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42-44.人工泪液在某医院治疗干眼症的使用分析陈劲炽,潘美丽,刘晓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 510000)【摘要】目的 了解人工泪液滴眼液的使用情况和人工泪液的种类,简单认识每一类人工泪液的作用机理,探讨医师临床用于治疗干眼症滴眼液的用药特点。
小鼠眶外泪腺 病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鼠眶外泪腺病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眶外泪腺是人和动物的一种重要组织,它产生泪液并将其排入泪道系统以保持眼球表面的湿润和清洁。
眶外泪腺病理是指该组织发生异常变化或功能障碍,导致泪液分泌不足或过多,进而对眼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眶外泪腺疾病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常见的病理包括眶外泪腺增生、炎症、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这些病理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眶外泪腺病理的病理特征也十分多样化,不同类型的病理在组织学和细胞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其中,眶外泪腺增生病理的特征是组织增生,腺泡数量增多,而炎症则表现为组织红肿热痛、炎性细胞浸润等。
肿瘤形成后,细胞形态异常,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严重时甚至形成恶性肿瘤。
对于小鼠眶外泪腺病理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了眶外泪腺疾病发生的机制,并提出了一些潜在的治疗策略。
此外,还有研究关注小鼠眶外泪腺病理与人类眶外泪腺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人类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小鼠眶外泪腺病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病理特征也各异。
对小鼠眶外泪腺病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病因和发展机制,为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小鼠眶外泪腺病理展开,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 病因的介绍在本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小鼠眶外泪腺病理的发病原因、相关的环境和遗传因素等。
我们将回顾过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最新的科学发展,深入分析各种可能的病因机制。
1.2.2 病理特征的描述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小鼠眶外泪腺病理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表现。
通过对病理形态学的观察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将揭示该病理的显著特征,如病变范围、细胞类型和组织结构的改变等。
1.2.3 临床意义的探讨本部分将探讨小鼠眶外泪腺病理对临床的影响和意义。
人工泪液在干眼症中的应用进展
人工泪液在干眼症中的应用进展干眼病患者人群逐年增加,人工泪液依然是干眼症治疗的主流方法,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人工泪液主要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活性成分,鲜有活性蛋白及细胞因子的加入,距离理想人工泪液尚远。
本文旨在综述人工泪液的现状及近年来天然泪液中发现的活性分子,为开发理想的人工泪液提供思路。
标签:干眼症;活性蛋白;人工泪液;聚合物随着手机、电脑、平板等视频终端使用频率增加、使用时间增长以及空调设施的普及、环境污染加剧、生存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干眼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美国干眼症发病率为5%~50%,40岁以上人群干眼症发病率高达75%,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1],因干眼症缺乏全球统一标准,依据不同标准统计的干眼症发病率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无大规模干眼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石常宏等[2]于2013年7~11月对我国23省的21124例眼科干眼症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干眼症患者占眼科患者的67.9%,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成为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响患者的视物功能及视觉舒适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干眼症的治疗方法有人工泪液替代治疗、中医治疗、抗炎治疗和免疫制剂治疗等[3-5],人工泪液因其使用方便、依从性好是干眼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现就人工泪液在干眼症治疗中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1 干眼症干眼(dry eye),又称角膜结膜干燥症(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KCS)或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影响患者生活舒适性与视功能的眼表疾病,其病因繁多,病理过程较复杂。
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首次提出了干眼定义“由于泪液分泌减少或蒸发过强导致眼表上皮损害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眼表疾病”[6]。
2007年国际眼科协会首次提出干眼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表现为视觉紊乱、泪膜不稳定伴有潜在的眼表损伤,指出泪液高渗和炎症是引发干眼症的重要因素[7]。
时隔10年后国际眼科协会对干眼症重新定义。
首次将神经感觉异常归入干眼症中,提出干眼症的新定义:系多因素引发的以泪膜稳态破坏并伴有眼表症状的眼表疾病。
研发人工泪液过程中需关注的药学问题
发布日期20071129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标题研发人工泪液过程中需关注的药学问题作者宁黎丽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三部宁黎丽[摘要]近几年随着干眼症发病比例的增加,治疗干眼症药物的申报比例也呈上升趋势。
人工泪液作为临床泪液替代疗法常用的眼用制剂,对干眼症患者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本文针对研发人工泪液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工泪液、干眼症眼睛是人体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器官,人类外界信息的90%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因此眼科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干眼症作为社会文明化发展而产生的现代病,已引起眼科临床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干眼症发病原因较多,同时由于干眼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大,临床症状的描述也不尽相同,所以目前临床上对干眼症的诊断尚无统一、有效的标准。
在临床中治疗干眼症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泪液替代疗法,即局部使用人工泪液提高眼睛表面的湿度和润滑能力。
一、人工泪液概述人工泪液是一种模仿人体泪液成分制成的一种替代品;由于人工泪液具有和人体自身分泌的泪液类似的性质,能够对眼睛起补充水分、湿润眼表面或是产生黏液性吸水溶液覆盖于眼表面,形成一种人工保护膜,从而保护眼睛和改善干眼症患者症状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和治疗干眼症。
近几年,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和药学研究人员对人工泪液研究报道较多,人工泪液自1908年被首次报道以来,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早期作用短暂的生理盐水到可延长作用时间的纤维素醚类人工泪液;再是具有成膜性的聚乙烯醇和具有吸附特性的聚合物类人工泪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国内市场上人工泪液也有多种类型,但主要分为水液性和凝胶状两大类。
美国FDA将人工泪液按药品管理,欧盟按医疗器械管理。
根据目前我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人工泪液属于眼用制剂,也按药品管理。
二、研发人工泪液需关注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干眼症发病比例的增加,治疗干眼症药物的申报比例也呈上升趋势。
人工泪液作为模仿泪液的药物,它与人体正常的泪液还有一定差异。
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进展
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进展摘要】泪道阻塞性疾病(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LDOD的诊断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综述了泪道阻塞的病因、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泪道阻塞诊断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泪道阻塞为病理特征,以泪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国外文献报道,眼科门诊患者中约有3%患有LDOD。
国内关于LDO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无准确统计报告,有文献报道它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虽然LDOD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不小,但因其非直接致盲性和诊治方法的“简易性”及传统治疗方法对相当一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容易被眼科医生轻视,或者不愿意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LDOD的诊断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对泪道阻塞的病因、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扼要综述。
1泪道阻塞的病因泪道阻塞可发生在泪道的任何部位,常发生在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交界处以及鼻泪管下口。
不同部位的阻塞原因有所不同,但总的引起泪道阻塞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炎症1.1.1急慢性泪囊炎、泪小管炎、结膜炎Marthin等[6]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泪囊炎是泪道系统阻塞的最常见的原因。
鼻泪管阻塞时,泪液长期滞留在泪囊内成为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引起泪囊粘膜感染,产生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则形成泪囊炎。
炎症和阻塞可互为原因,相互加重。
据马丽[7]报告,泪小管炎往往在临床上表现为持续不愈的结膜炎,随着病程的延长,泪小管处坏死组织可引起泪道阻塞。
结膜炎,特别是沙眼也是引起泪道阻塞的一个原因。
结膜与泪道相连,结膜出现炎症可波及蔓延至泪道粘膜而出现泪道狭窄和阻塞。
人工泪液在预防抗青光眼药物所致干眼症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等。
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均患有细菌性肺炎或肺炎支原体肺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或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阿奇霉素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及疗效均优于红霉素组患儿。
这说明,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优于用红霉素治疗此病的效果。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二者的抗菌谱基本相同。
与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的半衰期更长,每天只需用药一次,且其抗菌作用更强,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少[6]。
另外,红霉素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较长,对其耐药的病原菌较多,因此其抗菌效果有限。
综上所述,用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能有效地缩短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提高其疗效,缓解其病情。
参考文献[1] 弓育梅,李健,梅鹏.阿奇霉素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1):1256-1257. [2] 吴颜昆,刘庆敏,麻相伟.葶黄润肺饮与穴位贴敷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2):124-127.[3] 张军,封其华.参附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9(6):1012-1017.[4] 马淑霞.喜炎平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草药,2019,50(12):2945-2949. [5] 朱亦凡,杨一凡,谢雯雯,等.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对比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9,26(15):1751-1752. [6] 李国萍.槐杞黄颗粒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9,31(2):198-200.人工泪液在预防抗青光眼药物所致干眼症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张云青(长治爱尔眼科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工泪液在预防抗青光眼药物所致干眼症中的应用效果。
泪膜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_王时力
2 泪膜的黏液相
泪 膜 覆 盖 于 角 、结 膜 上 皮 表 面 , 主 要 由 黏 蛋 白 及混悬于水中的无机盐构成。黏液呈半固体状态, 具有高度的亲水性, 其亲水性有助于泪水的均匀分 布。
黏蛋白为一组高分子量的糖蛋白家族, 目前人 类 基 因 组 定 位 计 划 已 发 现 了 21 种 黏 蛋 白 基 因 ( MUC1- 19,还 有 3A、3B、5AC 和 5B) 分 别 按 它 们 的 克隆株被发现的年代顺序编号。其中眼部检测到的 黏 蛋 白 有 : MUC1、MUC2、MUC4、MUC5AC、MUC7、 MUC13MUC15、MUC16 和 MUC17[4]。
泪液有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Alexander Flem- ing 80 年前就报道人泪液中存在溶菌酶, 可以溶解、 杀灭 Leiso 氏菌。以后又陆续检测到乳铁蛋白、β- 溶 解素、补体、防御素和分泌型磷脂酶 A2。这些分子与 特异性抗体配对, 成为泪液中的主要防御成分。干 眼病患者泪液中溶菌酶、乳铁蛋白、IgA 水平可有明 显下降, 可以导致眼表遭受细菌感染[26]。而最近研究 发现在干眼病患者泪液中 β- 防御素浓度却受致炎 细胞因子的正性调控[27], 这种 个 别 情 况 考 虑 可 能 是 机体产生的另外一种防御反应。这就可以解释干眼
综上所述, 泪膜虽然菲薄, 但结构和成分复杂, 对维持眼表面的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4年泪点OCT检查的初步研究》范文
《泪点OCT检查的初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
其中,泪点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检查作为一种新兴的眼科检查技术,对于泪液系统的评估和眼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泪点OCT检查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二、研究背景泪点OCT检查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眼科检查方法。
它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原理,对泪液系统进行断层扫描,从而获取泪液系统的结构信息。
该技术具有无创、无痛、快速、准确等优点,为眼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泪点OCT 检查病例资料。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泪点OCT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泪点OCT检查在眼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我们还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疾病类型的患者的泪点OCT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1. 泪点OCT检查在眼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病例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泪点OCT检查在眼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它可以清晰地显示泪液系统的结构,为干眼症、角膜炎、结膜炎等眼表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同时,泪点OCT检查还可以评估泪液分泌功能,为泪液分泌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2. 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疾病类型患者的泪点OCT检查结果比较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疾病类型的患者的泪点OCT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老年患者的泪液分泌功能普遍较差,而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干眼症等问题。
此外,不同类型眼表疾病患者的泪点OCT检查结果也存在差异,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五、讨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泪点OCT检查在眼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我们发现泪点OCT检查具有无创、无痛、快速、准确等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泪液系统的结构,为眼表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人工泪液 药典 研究用的配制方法
人工泪液药典研究用的配制方法人工泪液是用于滋润干眼症患者眼睛的一种液体溶液。
它模拟了真正的眼泪,提供了水分、润滑剂和抗炎物质等成分,以减轻眼睛干燥、疼痛和不适的症状。
人工泪液在临床、药学研究和实验室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人工泪液的药典配制方法。
人工泪液的成分一般包括水、氯化钠、碳酸氢钠、硼酸和甘露醇等。
根据不同的配方,还可以添加其他成分,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新洁尔灭(Benzalkonium chloride)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成分的配制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适量的水。
通常使用蒸馏水或高纯水来保证水的纯净度。
可以将水在100摄氏度下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保证水的卫生安全。
接下来,我们需要称取适量的氯化钠。
氯化钠是人工泪液中的关键成分,用于提供适当的盐浓度,维持眼泪的渗透压和稳定性。
通常,我们可以在1L水中溶解8-9g的氯化钠。
将测得的氯化钠逐渐倒入水中并搅拌,直到完全溶解。
然后,我们需要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的作用是中和眼睛中的酸性物质,维持眼部pH的稳定。
一般来说,在每升水中加入1.5g的碳酸氢钠。
将碳酸氢钠均匀地撒在水中,并使用玻璃棒搅拌直至溶解。
接着,我们需要加入适量的硼酸。
硼酸含有抗炎和溶解眼部分泌物的作用。
我们可以在每升水中加入0.2g的硼酸。
将硼酸均匀地撒在水中,并使用玻璃棒搅拌直至溶解。
最后,我们可以选择添加适量的甘露醇作为润滑剂。
甘露醇具有保湿眼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延长人工泪液在眼睛表面的停留时间。
通常,我们可以在每升水中加入5g的甘露醇。
将甘露醇均匀地撒在水中,并使用玻璃棒搅拌直至溶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给出的成分比例仅供参考,具体的配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如果有其他成分需要添加,建议参考相关的药学文献和药典进行配制。
综上所述,人工泪液的药典配制方法主要包括水、氯化钠、碳酸氢钠、硼酸和甘露醇等成分的溶解和混合。
泪痕液的原理和应用是什么
泪痕液的原理和应用是什么1. 泪痕液的原理泪痕液(tear fluid)是人眼泪所形成的液体,由泪腺分泌。
泪痕液是一种透明无色的液体,含有多种成分,包括水分、电解质、蛋白质、抗菌物质等。
1.1 泪腺的分泌泪腺是眼睛周围的一组腺体,主要分泌泪液。
泪腺分为主泪腺和副泪腺,主泪腺位于上眼睑的外侧,副泪腺分布在上下眼睑的边缘附近。
1.2 泪液的成分泪液由泪腺分泌后,通过泪点流向鼻腔。
泪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分:泪液中约占90%的成分是水分,起到润滑眼球表面的作用。
•盐类和电解质:泪液中含有氯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等盐类和电解质,维持眼部正常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蛋白质:泪液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包括抗菌物质和免疫球蛋白等,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
•抗菌物质:泪液中含有溶菌酶、铁结合蛋白等抗菌物质,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保护眼部免受感染。
1.3 泪液的分泌调节泪液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环境刺激等。
例如,当眼睛受到刺激,如风、光线强烈、异物进入眼睛等,神经会传递信号给泪腺,促使其分泌泪液。
2. 泪痕液的应用泪痕液在医学和研究领域有多种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临床诊断泪痕液可以用于一些眼部疾病的临床诊断。
通过分析泪液中的成分和特征,可以判断眼部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例如,泪液中的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眼部炎症的程度,某些抗体的存在可以提示特定的眼部疾病。
2.2 药物递送泪痕液可以作为一种递送药物的载体,用于治疗眼部疾病。
由于泪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通过滴眼液的形式将药物直接应用于眼睛表面。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在眼部的局部浓度,增加治疗效果。
2.3 疾病研究泪痕液的研究对于眼部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泪液中的成分和特征,可以深入了解眼部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演变过程。
同时,泪痕液的研究也有助于寻找新型的检测指标和治疗方法。
2.4 生物指纹识别据研究,泪液中的蛋白质组成是每个个体独有的,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指纹进行识别。
《2024年泪点OCT检查的初步研究》范文
《泪点OCT检查的初步研究》篇一一、引言泪点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检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眼科诊断工具,近年来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对泪点区域进行高分辨率的断层扫描,为眼科医生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信息。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泪点OCT检查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在临床上的价值。
二、泪点OCT检查技术原理泪点OCT检查技术是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原理,通过利用低相干性光束,对泪点区域进行非侵入式的层析扫描。
该技术可以获取泪点区域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为医生提供泪点结构、形态以及功能状态的信息。
三、泪点OCT检查技术的应用泪点OCT检查技术在眼科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该技术可用于诊断泪道阻塞、泪小管狭窄等泪道疾病,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其次,泪点OCT检查技术还可用于评估干眼症患者的泪点功能状态,为干眼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研究泪液动力学及泪液分泌机制等方面。
四、泪点OCT检查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一系列患者进行泪点OCT检查,初步探讨了该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泪点OCT检查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泪点区域的结构和形态,为诊断泪道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该技术还能够评估干眼症患者的泪点功能状态,为干眼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泪点OCT检查技术在评估泪液动力学及泪液分泌机制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五、讨论通过对泪点OCT检查技术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该技术在眼科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该技术能够为医生提供高分辨率的泪点区域图像,有助于准确诊断泪道疾病。
其次,该技术还能够评估干眼症患者的泪点功能状态,为干眼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此外,泪点OCT检查技术在研究泪液动力学及泪液分泌机制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然而,该技术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操作复杂、成本较高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人工泪液在眼科门诊中的应用分析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o/al Vol33No.52221232两组患者体征恢复时间对比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体温恢复时间、咽部疼痛恢复时间以及扁桃体化脓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4.45(见表2)。
3讨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在儿童中十分常见,常见病原体为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当患儿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时,潜伏的病原体会被激活,同时开始繁殖,所产生出来的毒素会对人机体的上皮组织造成严重危害,使得实质组织受到细菌侵害,从而导致扁桃体周围发生脓性蜂窝组织炎和咽喉壁脓肿等相关的化脓性并发症〔-。
部分患者在发病3天后伴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或自身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健康。
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是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常见药物。
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属于一种复方类药物,其是美洛西林和舒巴坦钠根据4:的比例所组成的。
美洛西林在临床上实际为青霉素类的范畴,同样也是临床上常十分常见的的广谱抗菌类药,该药物的机制主要是能够对于细菌细胞壁合成具有干扰的作用。
而舒巴坦钠则作用于奈瑟菌以及不动杆菌,对于两种菌群均有着较强的抗菌活性,除此之外还能够确保多重耐药菌株所产生的内酰胺酶受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其抗菌的效果不可逆,因此不但能够保证美洛西林在内酰胺酶的作用下不被水解,同时能够有效加强内酰胺酶的抗菌活性〔-。
舒巴坦钠对于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杀菌的活性,在体外对细菌所产生的内酰酶作用较为稳定。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表示,舒巴坦钠可以有效加强人体机能对于不动杆菌属2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产酶菌株抗菌活性,故通常能够良好的治疗产酶耐药菌而引发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
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同样为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的复方制剂,其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的比例为63其中阿莫西林属于一种半合成的青霉素,对于细菌的繁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确保细胞壁合成得到抑制,但是其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而当该药物具备成分克拉维酸钾时,能够有利于抑制内酰胺酶,两种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阿莫西林受到内酰胺酶水解,确保药物具有更良好的杀菌效果〔-。
文献分享:关于泪膜和人工泪液流变学解释
一、背景介绍泪液是眼睛表面的一种重要生理液体,主要由泪腺分泌,能够保持眼睛的湿润,清洁眼睛表面,抵抗细菌感染,以及促进角膜愈合。
而泪膜是泪液在眼睛表面形成的一层薄膜,它对于眼睛的健康和正常视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一些眼部疾病、眼外伤、以及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泪液分泌减少和泪膜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眼睛的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泪液应运而生,通过模拟天然泪液的成分和特性,可以滋润眼睛表面,缓解干眼症状,提高泪膜稳定性,保护角膜等。
二、泪膜流变学解释泪膜的稳定性与其流变学特性密切相关,泪膜的水分布和流动性是泪液对于眼睛起到功能的一部分。
泪膜的流变学特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泪液对于眼睛的生理作用,以及研发出更加适合人眼的人工泪液。
1. 泪液黏度泪液的黏度是泪膜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泪液黏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和润滑效果。
一般来说,干眼症患者的泪液黏度明显增高,这意味着他们的泪膜稳定性较差,眼睛容易感到干涩不适。
而人工泪液的黏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滋润效果。
2. 泪液表面张力泪液的表面张力是泪膜流变学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泪液在眼睛表面的分布和稳定性。
泪液表面张力过高会导致泪液在眼睛表面无法均匀分布,形成干眼症状。
人工泪液通常会添加表面活性剂或黏附剂来降低表面张力,增加泪液在眼睛表面的滋润时间。
3. 泪膜稳定性泪膜的稳定性是泪液流变学的最终表现,它直接影响了眼睛的视觉清晰度和舒适度。
通过研究泪膜在不同眼部疾病和使用人工泪液时的稳定性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人工泪液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三、文献共享关于泪膜和人工泪液的流变学解释,国内外有不少优秀的文献值得共享,以下列举其中一些经典文献:1. Abreau E, Simões S, da Silva M, et al. Tear film rheology on human healthy eye: an experimental and mathematical approach for tear film characterization.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5, 135(1): 885-893.这篇文章通过实验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健康眼睛的泪膜流变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表征,为后续人工泪液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干眼症研究进展的综述
干眼症研究进展的综述内容摘要:干眼症;流行病调查;分析干眼症是指由于泪液的质和量的异常或泪液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
其症状通常表现为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视物模糊、眼红、角膜接触镜不耐受等。
干眼症是常见眼表疾病之一。
引起干眼的病因十分复杂,如全身性疾病、药物、环境污染、眼局部的炎性反应、眼睑位置异常及年龄等。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视频终端的普及是加重干眼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视频终端的广泛使用及居住、办公环境空调设施的普及,干眼症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我国干眼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根据资料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流行病调查干眼症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其患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在已报道的流行病调查中,由于选择的人群和诊断标准不同,干眼症的发病率从14.4%~33%,现美国65~84岁的人群中,14.6%(430万)的人患干眼[1]。
日本在对2127人的筛查中发现17%有干眼症[2]。
我国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尚未有报道,严厉等[3]对530人眼科门诊患者问卷调查中发现11.70%有干眼症,项广诊等[4]对2026人眼科门诊患者问卷调查发现10.71%有干眼症,韦青松等[5]门诊患者问卷调查的干眼症患病率是12.91%。
2病因正常眼表面覆盖着一层泪膜,稳定的泪膜是维持眼表面健康的基础,任何原因引起眼泪膜异常均可引起干眼[6]。
2.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中的烟雾、粉尘、干燥、风沙等也都可以影响泪膜的稳定性,这些物质可以改变泪膜的pH值,导致干眼,室内环境如中央空调或有暖气的房间及飞机上,湿度有时可降低50%,也容易产生干眼。
2.2计算机研究表明,久视屏幕的人,如计算机操作员、长时间看电视的人、玩电子游戏机的儿童等因为眨眼频率降低,泪膜稳定性随之降低,出现视频终端综合征(VDTS)。
许邦利等[7]调查显示,使用计算机的人至少会有一种干眼症的症状,上机时间长,眼干症状重;戴角膜接触镜可加重症状。
干眼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护理手段的研究进展
干眼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护理手段的研究进展马华贞;孙廷励【摘要】干眼症是一种与泪液和眼表相关的多诱因疾病,主要表现为眼部不适、视力模糊和泪膜的不稳定。
该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起始病因甚多,均能造成眼表面病理及生理改变。
尽管干眼症的临床表现大相径庭,但其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有着共通的规律。
其中,炎性反应是干眼症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而细胞凋亡机制、性激素等伴随其中。
干眼症治疗的主流手段是采用泪液替代品或润滑眼药水,而最理想的治疗方案却是对因治疗而非单纯的改善临床症状。
国内外学者在阐明干眼症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中医和手术治疗)以及护理知道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并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标准。
本研究旨在对干眼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手段做一详尽综述。
%Dry eye is a multi-factorial disease related with tear and ocular surface that results in discomfort, visual disturbance and tear film instability.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dry eye which cause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the ocular surface. Whatever the clinical situation of dry eye is different, the disease shows the similar pathophysiological progress. Inflammation is the key mechanism and the other factors such as apoptosis, hormonal regulation are involved in dry eye pathogenesis. The main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dry eye is providing lubricating eye drops or tear sub-stitute. The newer treatment approach is to target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dry eye instead of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 relief. Although recent research has made progress in elucidating dry eye pathophys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there are no uniform diagnostic criteria. This paper presents areview about the pathophysiology, etiopathogenesis,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the dry eye.【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4页(P159-162)【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炎性反应;治疗;护理【作者】马华贞;孙廷励【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工人医院眼科,广西柳州 545005;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广西柳州 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6干眼症是多因素(包括外环境)作用下导致的眼表疾病,主要特征多为眼表部位不适甚至潜在性的损伤、视力的下降,以及伴随着渗透压升高和炎性反应现象的泪膜不稳定等[1],临床上多见以眼部异物感或干涩感、眼红怕光、视力波动甚至模糊为主诉求,干眼症严重者可致失明。
泪液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泪液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阎慧;赵少贞
【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年(卷),期】2009(027)007
【摘要】泪液是主要由泪腺分泌的一种水样液体,通过瞬目运动覆盖在眼表面形成泪膜.当前就泪膜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将收集到的泪液,睑板腺分泌物,印迹细胞学、刷检细胞学、结膜活组织检查收集到的眼表细胞,应用电泳、色谱分析联合质谱分析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泪膜脂质、蛋白、黏蛋白分子及其mRNA是较常用的方法.泪液成分分析技术的进步为临床医师了解泪膜,诊断及治疗干眼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就泪液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研
究现状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633-636)
【作者】阎慧;赵少贞
【作者单位】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2
【相关文献】
1.干眼患者泪液膜稳定性检查与共聚焦显微镜泪液膜检查相关性临床分析 [J], 李颖;刘文婷;龚柯
2.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泪液中神经生长因子与泪膜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J], 张
磊;何彦津
3.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泪液中神经生长因子与泪膜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J], 张磊;何彦津;
4.泪液TAC GSH-Px水平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J], 杨茂省;张清生;杨到凤
5.泪液前列腺素E2水平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J], 赵中芳;马文慧;杜改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泪液蛋白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的开题报告
泪液蛋白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泪液蛋白是眼泪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包括泪液蛋白A、B、C、D等。
这些蛋白能够维持眼部的湿润环境,起到保护眼部免受细菌和污染物的作用。
同时,泪液蛋白也被发现在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干眼症、结膜炎、角膜炎等。
因此,泪液蛋白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泪液蛋白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临床实验,观察泪液蛋白在干眼症等眼部疾病中的变化及其与疾病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内容
1.泪液蛋白的定量分析方法选择及优缺点比较
2.采集健康人群和患有不同类型干眼症的患者的泪液样本,使用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泪液蛋白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
3.观察泪液蛋白含量与干眼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泪液蛋白的变化对干眼症治疗的响应情况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重复的泪液蛋白定量分析方法,为临床干眼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观察泪液蛋白的变化,探讨其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潜力。
五、研究方法
1.样本采集:采集健康人群和患有不同类型干眼症的患者的泪液样本,收集相关资料
2.测定泪液蛋白含量:使用比较常见的方法测定泪液蛋白含量,如BCA法、ELISA法等,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方差分析等
六、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泪液蛋白的定量分析方法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望为干眼症等眼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此外,也有望探讨泪液蛋白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潜力。
泪液渗透压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诊疗进展
泪液渗透压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诊疗进展
程验;刘焱焱;魏苗;顾华香;季敏
【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
【年(卷),期】2023(23)1
【摘要】干眼是一种以眼表稳态丧失,泪膜不稳定性增加为特征的多因素疾病,伴有眼干涩、异物感、灼烧感、眼红、疼痛、畏光、流泪、眼疲劳、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对外界刺激敏感等眼部症状,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泪膜不稳定、泪液渗透压(tear osmolarity, Tosm)升高、眼表炎症和损伤及神经感觉异常。
Tosm是维持泪膜稳定性和眼表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Tosm升高可造成干眼患者眼部不适、角膜上皮损伤、杯状细胞丢失及眼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可进一步降低泪膜稳定性和增加Tosm,使干眼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泪液高渗(tear hyperosmolarity, THO)与干眼的关系,本文将从病理生理学方面,重点讨论THO在干眼发病机制、干眼诊断、干眼严重程度分级中的作用,及其针对性治疗。
【总页数】6页(P84-89)
【作者】程验;刘焱焱;魏苗;顾华香;季敏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南通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IL-17在干眼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2.泪液渗透压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3.泪液渗透压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炎症介质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抗炎治疗进展
5.神经肽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称为液体表面张力。
它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
就象你要把弹簧拉开些,弹簧反而表现具有收缩的趋势。
正是因为这种张力的存在,有些小昆虫才能无拘无束地在水面上行走自如。
影响液体的表面张力的因素:内因:无机液体的表面张力比有机液体的表面张力大的多;水的表面张力72.8mN/m(20℃);有机液体的表面张力都小于水;含氮、氧等元素的有机液体的表面张力较大;含F、Si的液体表面张力最小;分子量大表面张力大;水溶液:如果含有无机盐,表面张力比水大;含有有机物,表面张力比水小。
外因:温度升高表面张力减小;压力和表面张力没有关系。
注:最弱的液体表面张力是酒精。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分静力学法和动力学法。
静力学法有毛细管上升法、du Noüy 环法、Wilhelmy 盘法、旋滴法、悬滴法、滴体积法、最大气泡压力法; 动力学法有震荡射流法、毛细管波法。
其中毛细管上升法和最大气泡压力法不能用来测液- 液界面张力。
Wilhelmy 盘法, 最大气泡压力法, 震荡射流法, 毛细管波法可以用来测定动态表面张力。
由于动力学法本身较复杂, 测试精度不高, 而先前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手段都不够先进, 致使此类测定方法成功应用的实例很少。
因此, 迄今为止, 实际生产中多采用静力学测定方法。
泪液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主要进展。
(摘自一篇论文)(1)泪腺解剖和泪膜自Leone(1574),Steensen(1662)和Rosenmuller(1797)分别发现了泪道和眶睑部泪腺后。
人们一直相信泪液由泪腺产生,自泪道排走。
在此前后,相继发现了结膜的浆液腺、粘液腺和睑的脂质腺。
但直至今天,学术界仍认为泪器由眶、睑部泪腺及泪道组成。
粘液腺和脂质腺被排除在泪器之外,甚至结膜的Krause腺、Wolfring腺也未视作泪腺,泪器完全排除了基础泪腺。
但基础泪液却是泪液的主要成分。
我在70年代,力主泪液包括浆液、粘液和脂质,泪腺应包括基础泪腺。
泪腺组成应是:1 、基础泪腺。
(1)浆液腺:包括Krause腺和Wolfring腺等;(2)粘液腺:包括杯细胞,Manz 腺等;(3)脂质腺:包括睑板腺,Moll腺Zeis腺;及2。
反射泪腺,即眶睑部泪腺。
泪液在结膜囊内,通过睑的瞬目和泪河的泪流散布于眼表面,在睑裂部形成由粘液层、浆液层和脂质层组成的泪膜。
浆液层占全泪膜厚度的95%以上。
粘液层最薄,不到0 5%,约0 04um。
因它牢固的吸附于上皮,而且起着泪膜形成和稳定的关键作用。
曾一度被视为角膜的一部分〔2〕。
尽管今天仍习惯于沿用泪器由反射泪腺和泪道组成的传统观点。
但近年来,却也悄悄地出现了许多挑战性变化,人们发现了许多矛盾的临床问题。
如Rolando(1995)认为睑病和泪病在临床上常相重叠,以致诊断困难〔4〕。
Tseng等(1997)认为眼表上皮和泪膜密不可分,提出一个新的病类一眼表和泪液病〔5〕。
实际上,最近10年左右,在北美和欧洲召开的以泪膜、泪液或泪器名义组织的国际性会议,收到交流的论文,约95%属于眼表问题。
Tiffany(1993)发现角膜表面并非厌水性,上皮有否粘液粘附,其表面张力并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8 3±0 8;67 5±0 6mN/m)。
指出上皮原本是亲水的。
同时,发现泪膜很厚,主要是粘液层很厚〔6〕。
否认粘液层最薄的看法。
三层泪膜中,任何一层过薄或分泌量不足将引起泪膜不能形成成不稳定而发生干眼。
粘液和浆液不足性干眼,临床上常见。
而脂质不足,在不久前虽知将会引起浆液蒸发加快而干眼,但缺乏病例报道。
70年代曾报道一种建筑物疾病综合征,1993年Norn称作办公室眼综合征或污染性角结膜炎,表现眼、鼻、皮肤发干等症状。
发现是因脂质缺乏加速了浆液蒸发,引起的蒸发性干眼〔7〕。
睑炎,睑板腺病,眼粘液不足,瞬目异常及VDT工作,睑裂或睑球表面不相一致,及其它眼表或泪膜疾病,是蒸发性干眼的原因〔7-9〕。
干涉试验,因脂质缺乏性干眼认识困难而不常应用。
如今,蒸发性干眼多见了,需要能快速了解脂质层厚度的简单方法,应采用干涉试验:正常人半闭眼时,脂质层显色,其厚度相当于100nm;虹色为200nm;如闭眼至9/10仍不显色,厚度约为20nm。
蒸发性干眼的诊断仍需虎红(rb)活染和BUT检查。
由于泪液学研究薄弱,许多研究结果和数据很不一致。
如Norn曾强调角膜rb染色点数<10 点为正常,>50点为异常〔7〕。
与我过去调查所见并自1986年前后至今一直应用的标准:<3点是正常而>4点为可疑异常〔10〕,差别较大。
盼后来者进一步研究。
(2)泪道手术和泪道解剖从Anel(1713)报道泪道冲洗术和探通术〔11〕以后,由于泪道患者多,论文不少,包括试图创新的手术。
但这数百年来,突出进展不多。
泪道手术原有经结膜囊、经皮肤和经鼻腔3种方法。
经结膜囊法因视野不良,易破坏泪囊附件而效果不佳,早已放弃。
经皮肤的泪囊鼻腔吻合术经Toti(1904)报道后,很快成为临床上一个成功的手术,成功率达90%-95%以上。
较长时间来,经鼻手术即Kofler手术,因困难多而效果差,被搁置了。
近10年左右,经鼻腔用泪道镜作泪道检查和激光手术,取得进展,泪道镜经泪点作泪道检查和手术也取得不少经验〔12-15〕。
这种手术可能是解决泪道难题的理想方法。
鼻内各标志的距离:鼻泪管至上颌窦鼻壁开口部为5 5mm,至筛泡前面是10 2mm,至钩状突游离缘为8 8mm,至鼻中甲附着点为5 4mm〔12〕。
术前了解泪道,可先作碘油泪囊造影,其所测泪囊大小与术中所见的一致率为59 93-100%〔16、17〕。
如泪溢而泪道冲洗或碘油造影表示通畅,可作核素闪烁造影,可能发现阻塞〔18〕。
如扪到肿瘤,可作电脑X 线断层造影。
核磁共振用于区别泪道异物是固体或液体。
如以钇加强,可用于可疑的泪囊肿瘤〔19〕。
泪道压力或泪道阻力为49 5mmHg s/ml ,其中泪小管为26 8,下泪道为22 7〔20〕。
本世纪60年代,Jones将泪道解剖推前了一大步〔21〕,尤其是眼轮匝肌与泪道的关系。
从而对泪道的排泪机理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Whitnal(1932)曾将眼轮匝肌分为2部:1、眶部眼轮匝肌。
有2头:浅头起于内眦韧带,深头起于眶内缘,2部分肌肉均沿眶骨向外走行,环绕睑裂后,复止于内眦韧带。
2、睑部眼轮匝肌,也分为2部:(1)睑板前肌。
浅头起于内眦韧带底部,深头起于后泪嵴上部。
分出部分肌纤维走行于泪小管的粘膜下,另分出一束独立的肌纤维沿睑缘走行,终止于睫毛毛囊和睑板腺管管口。
睑板前肌的功能是移睑向鼻侧,挤压壶腹,缩短泪小管。
(2)隔前肌。
浅头起于内眦韧带,收缩时分别下移上睑和上移下睑。
深头起于眶隔上部,分别位于总泪管的上下方。
其作用是牵拉泪隔向外,造成泪囊内负压。
二头的肌纤维汇合后,在睑板前肌和眶缘之间外行,止于外眦。
泪道的排泪机理是:(1)瞬目时,驱泪聚集于泪湖,结膜囊内形成正压;泪小管和壶腹受压和缩短内移,总泪管开放;泪囊内形成负压,加以泪小管的毛细管作用,泪经泪点进入泪囊。
(2)瞬目后,总泪管功能性关闭,泪囊内形成正压,加以吸气和闻嗅时鼻腔内出现的负压以及重力作用,排泪入鼻。
(3)泪液组成自从1791年Fourcroy首次作泪的化学分析后,长期以来甚少报道。
我国直到1994年,我应邀参加编写《临床实验诊断手册》〔22〕时,才首次将泪液列入实验室检查项目。
本世纪20年代发现了泪糖和溶菌酶,此后,泪液实验研究逐渐增多。
近30年左右,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分析方法的进步,如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泪液组成成份有了更多的发现。
70 年代已确立的泪液成分如蛋白质、酶、脂质、代谢产物、电解质等,尚无突破性进展,但增减了许多内容。
其中较具重要意义者,有上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证实由泪腺产生而存在于泪液中〔23,24〕;雄、雌性激素均可由泪腺产生,泪腺均存在其受体〔25-2F〕;β溶素证实不存在于泪液〔27〕;泪腺会产生一种淋巴增生因子,分子量约为65000daltons,与局部免疫反应发生有关〔28〕。
(4)干燥综合征(Sjogren综合征)的诊断和病因。
本病是最常见的干眼病,过去认识困难,不久前本病尚与2类眼病易相混淆:(1)干性角结膜炎。
SS和KCS是否一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一度令人困惑。
(2)非泪液分泌不足引起的干眼而又兼有某些全身疾病。
如今,根据我们研究,SS是一自家免疫性疾病,如检查泪腺、结膜或唇腺有无淋巴细胞浸润或泪β2微球蛋白(β2m)是否增加,便可确诊。
Lemp(1995)〔9〕将干眼分为泪液不足型和蒸发型,前者又分为SS性KCS和非SS性KCS。
并认为KCS 即干眼。
从病理组织学观点,眼表在干燥环境下将以鳞状化生变化引起KCS。
二词通用似无可非议。
但Sjogren(1933)创KCS一词时,是用表示自家免疫性外分泌腺病变引起的眼表病变。
我暂时仍只用于浆液分泌不足性干眼,分为SS和非SS2型。
原发性和继发性SS的病因是多元的。
最近Kruize等发现,原发性SS的泪腺功能呈固定状态,而继发性SS却是可变的,甚至可恢复正常。
可能由于致病因素好转〔29〕。
干眼检查方法现有60种以上〔30〕。
我们发现:rb,BuT和Slt与眼表干变呈平行变化。
可用以诊断干眼。
再测定泪β2m(>1 7mg%),或检查泪腺、结膜或唇腺,如见淋巴细胞浸润,可诊断SS。
也发现:SS的泪腺、结膜和唇腺中的病理变化也是相平行发展。
唇腺活检简单易行,能判明SS及其病情程度〔27〕。
泪液渗透压增高是干眼的普遍现象,原本是干眼的重要诊断指标,但尚无适宜测定方法。
干眼的泪蒸发率增加,约0 43ml/min,(常人0 14ml/min)〔19〕。
有助诊断。
近年SS研究的另一些进展,我们用提纯的水牛泪腺和Harder腺制成新西兰白免,Wistar大鼠等多种SS动物模型。
证实SS是一种自家免疫性疫病。
〔27〕在SS的病因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雄激素增多或雌激素减少,泪分泌将减少。
我们发现去势后雄鼠泪量增加〔27〕。
妇女停经后口服雌激素(0 625mg/日)及甲基乙醯氧孕前酮(10mg/日),反射泪和基础泪各增加19%和48%。
雄激素可促进SS模型的泪腺功能〔25、29〕,增加泪腺分泌IGA。
泪腺中发现了雌雄激素受体。
表明性激素的年龄变化是SS 的一个原因〔27〕。
EB病毒(EBV)可见于SS和正常人体,是否SS病因一度争执不休。
我们发现:在SS动物模型中,EBV呈复制增生状态;泪腺出现同于SS患者的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到EBV DNA和EB V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