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k12精品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

贵州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

1.白杨礼赞【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支配。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晕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

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

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上海大学等校。

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

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月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

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白杨礼赞》精品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4、细读品味,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朴实生动而有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2、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

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

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

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

1948年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

他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

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k12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说课稿语文版15

[k12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说课稿语文版15

《白杨礼赞》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

本次说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下面是第一个:一、说教材《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四篇都是抒情散文。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

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文章所要表达出得精神。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

三、说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1、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教法可以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权和评价权。

白杨礼赞 优秀教案

白杨礼赞 优秀教案

5. 分知识块提问并解答:幻灯片依次显示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答:1.如何理解题目“白杨礼赞”?2.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表露对白杨树情感的语句。

3. 从中你能找出文章的抒情线索吗?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4.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5.由此可见,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补充说明什么是象征)6.那么,白杨树象征什么呢?(请一男生读相关句子)7.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提示:联系写作背景)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只要深入文本,不难解答。

学生采用默读、朗读、听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用划线法找重点语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可以解决问题,体会作者情感,理解写作意图。

1.反复默读和朗读,达到潜心聆听作者心声、体会散文美好而独特的意境。

2.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3.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学生不仅能独立思考,更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明白了象征手法的运用。

6.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检查课堂所学掌握情况第二课时1.复习巩固2.分知识块提问并解答:1.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那么,作者是抓住白杨树的什么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呢?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 研读第7段,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并找出能体现白杨树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在问中思考,在问中理解。

《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文学常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 、《蚀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等等。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虬枝纵横决荡秀颀傲然挺立恹恹欲睡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任意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明白得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明白得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纯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明白得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明白得托物言志的写法;明白得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明白得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你最喜爱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专门要讲清喜爱的缘故〕你喜爱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颂扬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爱白杨树,歌颂白杨树,颂扬白杨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差不多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把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讲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讲«子夜»,短篇小讲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截了当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摸索作者写美白杨树的缘故。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截了当颂扬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颂扬白杨树!〞〝那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颂扬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颂扬白杨树!〞②作者什么缘故要反复颂扬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1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1

《白杨礼赞》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本文准确、凝练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设想本文与上一篇《海燕》相比,对物象“白杨树”的描写比较集中、详细,其象征义也比较好解读。

而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是比较直接。

所以,在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没有多大难度。

这课的学习不妨放在对文本“情感美”“画面美”“背景美”的赏析上,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加以仿写,以写促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PPT,课文录音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本文准确、凝练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8doc

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8doc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一、引言,简介背景。

1、同学们,你们知道做为一名文人志士,在白色恐怖的黑暗社会里,怎样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吗?你们学过类似的哪些文章呢?(《小橘灯》《海燕》)2、礼赞,即崇敬和赞美。

作者为什么要对白杨树表示崇敬和赞美呢?原来作者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1941年正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第五个年头。

北方军民的觉醒是党唤起的,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就是党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

所以赞颂树意在赞颂北方农民和领导他们的中国共产党。

但是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赞颂北方农民和党,所以只能借礼赞来写人。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不平凡)2、文中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进行了赞美?(景美——形美——神美)3、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散文适合于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

”怎样朗读本文呢?(媒体展示)(A、重音:○1加强音量和气势;○2适当延缓音节的读音;○3变换音色,或高亢、或低沉、或尖细、或沙哑。

B、语调:○1平直调——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表示庄重、严肃等;○2扬上调——前低后高,上昂,表反问、设问、疑问、惊讶或鼓动、号召;○3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较多,表嘲讽、反语、暗示、双关等;○4降抑调——先高后低,表肯定、坚决、自信或话语结束。

C、停顿和快慢。

)三、分析讲解课文。

1、白杨树的“景美”表现在哪里?文中从哪个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A、所见所感:辽阔坦荡、黄绿主宰、气象雄伟B、生长环境——衬托)2、白杨树的“形美”表现在哪里?文中从哪个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A、干——笔直挺立枝——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力求上进、对抗西北风(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部分到整体)皮——光滑淡青色,有银色晕圈B、外部形态——描写)3、白杨树的“神美”表现在哪里?文中从哪个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A、议论,抒情: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争上游○1让人由树引起联想;○2让人由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3由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课《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一、教材分析: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一般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颂扬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拔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行〞,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颂扬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颂扬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专门清晰易明白,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要紧进行散文观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咨询题、分析咨询题、解决咨询题的适应。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

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爱好,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爱好。

三、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表达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进展各种摸索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咨询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咨询,带着咨询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进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充分运用运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

第一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现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教案(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及结构,了解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重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建议】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到黄土高原,走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朗读课文,掌握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字词。

(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倔强.(jiànɡ)毡.(zhān)子倦怠.(dài)主宰.(zǎi) 虬.枝(qiú) 秀颀.(qí)古刹.(chà) 婆娑..(pó suō) 恹.恹欲睡(yān)坦荡如dǐ(砥) qián(潜)滋暗长无边无yín(垠)2.分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1)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2)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语文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

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对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

1.【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学案新版语文版2020-12-12【关键字】语文、思路、方法、条件、地方、问题、难点、整体、现代、和谐、合作、执行、统一、加深、发现、了解、特点、突出、情绪、力量、成果、精神、基础、需要、环境、重点、能力、方式、作用、标准、结构、逐步、拓展、坚持、帮助、做深、不妥协、衷心教师寄语:是中学生,一定得有这个气魄:有一个挨得起饿,受得起冻,经得起跌打的身体,有一个不怕风吹,不会失眠,不知道什么叫做晕眩的脑袋。

【学习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教案语文版

白杨礼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4、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作者作品介绍3、读准字音大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 án) 无边无垠(yín) 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 ā)晕圈(yùn)虬枝(qiú)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4、思考:(1)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1白杨礼赞》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1白杨礼赞》word教案 (1).doc
二、预习分享
1.生字词音、释义。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三、合作学习
(一)朗读课文(自由读、小组读、全班读)
指导: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二)合作探索
1、研读第2—4自然段,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黄土高原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黄土高原的优美景色?
(3)作者对于黄土高原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拨
(三)赏析文章的象征美。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白杨树人格化形象的句子和象征意义的句子。
2、思考:作者是如何使白杨与人联系起来以突出象征意义的?
三、总结巩固
本文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由面到点,由远及近的描写,最后“卒章显其志”照应开头。本文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
四、 拓展迁移
阅读茅盾先 生的《题白杨图》,思考下列问题。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
1、这首诗与《白杨礼赞》一样,都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请简要叙述这首诗表现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学案
2、预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白杨礼赞》
课题:
目标创设: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 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中考链接
散文的阅读
教学流程:
第一课 时
一、激趣导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想《白杨礼赞》是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表面写树,实则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精彩段落,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行阅读迁移。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体会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效果。

3.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方法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破题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

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三、品读文本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白杨礼赞》说课稿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白杨礼赞》说课稿 语文版

《白杨礼赞》说课稿《白杨礼赞》是语文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散文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三、学生情况分析: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一)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四)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具体作法: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习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六、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运用摘录的方法3、学会运用替换法4、学习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七、教学程序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2、课文分析(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平凡)②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①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②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③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④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⑤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由“这样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①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平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平凡的高原和不平凡的白杨树)(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①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②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③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④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⑤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平凡到不平凡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1)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4、布置作业(1)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背诵有关段落(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白杨礼赞【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支配。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晕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

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

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上海大学等校。

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

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月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

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回上海主编《文联》,并撰写话剧《清明前后》。

1947年到香港任《小说月报》编委,1949年2月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改造者协会主席。

建国后,在周总理建议下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持日常工作、出访、写评论、扶持文学新人。

在政务繁忙之际,他对文学创作仍念念不忘,曾写成反映新时代干部形象的小说《锻炼》等。

后又着手撰写一部以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黎明》,作为《子夜》的续集,但未发表。

他于1981年去世。

发表有《动摇》、《追求》、《文艺阵地》、《虹》、《三人行》、《茅盾散文集》等小说和散文著作。

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

3.背景链接《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

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

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

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4),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二层(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

第三层(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三、写作方法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2、词语运用:准确凝练,变化多姿。

如写高原之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平,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色,用“黄绿错综”等。

3、中心表达: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4、修辞手法:采用了排比、反问、对比等。

如课文第7段采用一组排比反问句,层层深入的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以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突出作者的感情。

5、写作借鉴:托白杨树之物言作者赞人之情,这是我们在学习写作时要借鉴的。

四、问题探究1、关于象征手法。

⑴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⑵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

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段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本身。

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

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作细致的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

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

⑶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在斗争中创造的。

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白杨礼赞》属于后者。

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2、句段理解: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也非常严谨,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⑵第5段: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

⑶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作者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突出白杨树的独特个性,接着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像剥笋一样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⑷“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练习解答】一、1.“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为了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美、形美、神美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写到了它的形美: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再从外形写到气质: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最后在抒情和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每次写完它的一个方面,作者都要点到它的“不平凡”,这样一唱三叹,逐层深人地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类似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普通”,但从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

两者就这样统一于白杨树身上。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铺垫。

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农民相似”这样由树到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作者先写了白杨树的形美: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泽。

它有着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精神,显然这是人格化的描写。

然后写它内在的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而又坚强挺拔。

这样我们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只是写“树”了。

而是通过写白杨树赞美北方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因而他们在“神”方面是相似的。

二、1.“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

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

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人”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做这道题,欣赏作品生动贴切的语言,可联系从平时坐车的感觉想开,体会车行之速。

2.使用“涌”字,说明感想之多,瞬间形成,有时也许还未经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体会“涌”字的表达效果,可由“泪水从他的眼里涌了出来”中的“涌”写出了泪水之多,想到“涌出的感想”中的“涌”说明感想之多。

3.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略四、略【类文品析】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

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

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