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君子
论仁论君子论语
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指一切的道德性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能够久處約,不能够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当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恶。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当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此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此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遇。
智者明白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遇。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缘故:他有高贵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1.不惑:知者能是非分明,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在《论语》这部经典的儒家文化宝库中,君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观。
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物。
本文将通过论述《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来揭示君子的特质和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学习态度和修养。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君子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修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君子应该追求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
君子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和接纳来自远方的朋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态度。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异。
君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但君子能够保持理性和宽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君子之间的和谐相处,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养,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根本和本质,扎根于道德的基础之上。
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以孝悌之心为本,来行使政治权力和管理国家。
君子应该注重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这是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忍让和谦虚。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持有宽容和谦虚的态度。
君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与他人不同,但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
与此同时,君子能够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这种忍让和谦虚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人格魅力和修养水平。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及其现代价值
论《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
《周易》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先秦诸典,多是这种用法。
君一般指的是贵族男子。
自孔子而来,君子多指人格修养,道德品质优良的男子。
这是由于《论语》对君子作出了大量的直接与间接的论述。
孔子及其弟子多次指出君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哪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具有君子的品质。
《论语》一书,共出现“君子”一词107次,加上其他关于古往今来人物的评述,如管仲,澹台灭明等。
这些论述几乎构成了儒家关于君子的一个基本的界定。
关键词:君子;人格修养;道德品质;人治;现代化价值一、君子的人格修养1.1君子的人格范畴及其界定君子具有复杂的修养与品质。
这些复杂的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社会伦理方面,孔子推崇君子维护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秩序,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自然这也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所谓的“礼”就是尊卑有序,家国同构。
把家庭之中对父母兄长的孝悌转移到对君主的忠诚,并依靠严格的礼乐制度维护。
如在《学而》中孔子这样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如在《子路》章关于“名不正则言不顺”和“四子侍坐”中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在人格修养的具体个人品质方面,孔子推崇实干少言、安贫乐道、自省自查、行合中庸之道、坚韧不拔而积极进取的人为君子。
这其中,孔子尤其推崇君子要合乎中庸之道。
如“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惠而不费”、“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是儒家学派极为推崇的君子的美好品质之一。
另外,孔子也极其推崇安贫乐道,如充斥在《论语》中对颜回的大量称赞。
都高度赞扬了颜回虽身处贫困之中,仍然无忧无虑,一心向道的品质。
最典型的就是在《雍也》一章这句千古名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对于富贵的态度,孔子主张,要取之有道,这在《论语》一书有大量论述,这里不在一一列举。
孔子反对投机取巧,囤积居奇。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作者:刘思禾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4期1.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解说】孔子讲过:君子怀德。
所谓君子,就是追求德性完善的人。
所以,当子路问怎么做一个君子时,孔子回答说:君子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子路很奇怪,难道就是这样吗?他觉得这太不够了。
孔子补充说,修养自己从而对周围的人有益。
子路又追问,孔子就回答说,修养到最后,君子对所有人都有益。
不过,这是最高的要求了,恐怕尧舜还为难啊!子路层层追问,孔子一一作答,君子修己以成仁的品格越发清晰。
2.子曰:“君子不器。
”(《宪问》)【注释】器,器物。
【解说】孔子说,君子不应该仅仅像一个器物而已。
什么是器物呢?有专门用途的东西就是器物。
比如鼎是烹饪用的,笔是写字用的。
对人而言,专注于某项技能而不及其他,那就像器物一样了。
我们现代社会教育偏重于培养专业技能,而不是人的德性通识。
一个国家需要专门人才,但也需要有操守有通识的优秀人才。
君子不器,而贵在求道。
在这个意义上,君子代表了中国古典人格的典范。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注释】质,内在的质地。
文,外在的文饰。
【解说】本章孔子强调说,君子内在的朴实与外在的文雅要统一起来。
质,人的内在品格朴实厚重;文,人的言谈仪表优雅得体。
一个人太注重内在,忽略了优雅的风度,这是有缺憾的。
反之,一个人华丽优雅,却没有真实的道德感,这更不够。
孔子希望二者能够统一起来,这样作为君子就完美了。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里仁》)【注释】适,音dí,一定。
莫,不肯。
比,音bì,执守。
【解说】《论语》中几次提到君子和义的关系。
《里仁》篇讲到“君子喻于义”,《卫灵公》篇讲到“君子义以为质”,《阳货》篇讲到“君子义以为上”,本章讲到“义之于比”。
论君子——《论语》串读
《 主 言》谈 “ 明主之道 ” ,举 “ 昔 者 明主 内修七教 , 外 行三至 ……”:谈 “ 施 政不劳 ” ,举 “ 昔者舜左 禹而右 皋 陶 ,不 下席而天下 治 ”的史 例 ;谈 “ 理财不 费 ”举 “ 昔
行 “ 贵德 、贵贵 、贵老、敬长 、慈幼 ”的五条法 律 。这 是
一
者说应对君 子有什 么要求 与期待 ?这 里就 《 论 语》 中的论 也 ,禄在其 中矣 。君子忧 道不忧贫 。” (《 卫灵 公篇》 )
述 ,试 为 辑 录 。 先从道义 说起 , “ 子 曰:君子义 以为质 ,礼以行之 ,
君 子只着急得 不到道 ,不着 急得不 到财 。君子忧虑 的是行 道 , 而不 担忧 贫 穷 。 “司马 牛忧 日 :人 皆有兄 弟 ,我 独
下 也 。”所 谓贵德 ,为其近于 圣也 ;所 谓贵贵 ,为其近 于
君 也 ; 所 谓 贵 老 , 为其 近 于 亲 也 ; 所 谓 敬 长 , 为 其 近 于 兄
也 ;所 谓慈幼 ,为其近 于弟也 。 《 尚书 》把 “ 孝 ”提到法 律的 高度 , “ 不孝 ”属 于最重 的犯 罪行 为。治天 下必须履
“《 记》 日”又显然是进 行 “ 人文 ”或 “ 天 文 ” 的 哲 理 教
也 。明主 舍 其 四者而 节 其二 者 , 明主 焉取 其 费 也 ”;谈 育 。 曾子 的 “ 诗 教 ”和 “ 书 教 ”往往 互 相结 合 、彼 此渗
“ 治 民之 法 ” ,举 “ 昔 者 明 主 之 治 民 有 法 , 必 别 地 以 州 透 。 《 大学 》与 《 孝 经 》表 现 最 为 突 出 。 可 以看 出 , 在 曾
之 ,分属而 治之…… ”;谈 “ 三至之 境 ”,举 “ 昔 者明主 子 的文章文化 教育 中, 以尽 知天下 良士之名 ,既知其名 ,又知其数 ,既知 其数 ,
论语--论君子2
老不读三国,免得叹惜岁月蹉跎。
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意思是说, 人年轻的时候不适宜去四川工作和 生活。因为四川是个比较闲散慵懒 ,人们会吃爱玩的地方,容易消磨 年轻人的意志,不求进取,碌碌无 为;老不离蜀意思是说,四川乃天 府之国,生活闲适,悠哉悠哉,适 宜养老,是老年人的天堂。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 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 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 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 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 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 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
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兴趣相投,结为好友,这不但没错,反而应该 提倡,孔子不也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吗?所以孔子这里所说的“周”和“比” 主要是针对道德差异。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应 该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恶上,人则不应该以 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私心好恶为标准 来衡量人、选择人。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论君子
孔子论君子一、孔子人格体系的结构在孔子的人格体系结构中,以“君子”为中心,在之上有“圣王”和“圣贤”两格,而在之下有“狂狷”、“小人”和“乡原”三类。
所谓“狂狷”,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篇》)意即: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的人罢!狂放之人向前进取,狷介之士有所不为。
”对孔子的这段话,孟子有所解释。
孟子认为,所谓“狂者”,“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
”(《孟子·尽心下》)意即:狂放之人,他们志大而言夸,嘴巴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吻合。
通过孔孟二人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狂者”是一些志大言狂之人,这些人的缺点是狂妄自大,或言过其实,但优点是志气高昂,富有进取之心。
孔子对于“狂者”还作了“古之狂”和“今之狂”的分别,他认为:“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
”(《论语·阳货》)“狂也肆”,即狂放直率,不拘小节,肆意直言;“狂也荡”,即狂傲而轻浮。
相比之下,孔子更喜欢“古之狂”,因为,“今之狂”大多是“狂而不直”(《论语·泰伯》),没有了“古之狂”那种“狂而直”的坦率品格;有的“今之狂”虽然有直率之性,但是又走向了“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的极端,变得十分地尖酸刻薄。
至于“狷者”,孟子认为乃“不屑不洁之士”,行为有点“踽踽凉凉”(孤独无助,落落寡欢)(《孟子·尽心下》)。
“狷者”的缺点是自信不够,明哲保身,但其优点是知耻自好,能独善其身。
“狷者”与“狂者”比,孟子把前者看作是比后者更次一级的品格,曰:“狂者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
”(《孟子·尽心下》)这是因为,“狷者”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不甚显著的人格形态,他的“有所不为”与“明哲保身”之间转化的可能性极大,而“狂者”恰恰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人格类型,“直率”与“无礼”都是一望而可知的。
论《论语》中的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论《论语》中的君子《论语》是一部教人如何治国平天下的书;是一部教人在浊世中洁身自好的书。
《论语》中的精髓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我认为无论是作为一个君主、朝廷命官亦或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身处乱世都应该洁身自好。
而《论语》中也正正提到了这一点,孔夫子这位伟大的学者认为立身处世就应该本着“君子”的身份。
那么,对于“君子”,《论语》中又是怎么样定义的呢?《论语》中孔夫子曾说过“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由此可见,孔夫子对于“君子”这个名词是从三方面来定义的。
孔夫子认为君子包括仁者、知者、勇者。
《论语》中孔夫子常常把君子与小人一起提出,作为对比,使得君子的形象更加饱满。
君子与小人从根本上就是两个对立的形象,他们在行为、思想、追求上截然不同。
现在就来讨论一下孔夫子口中的君子。
何谓“仁者不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只有君子才能够做到“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每天反省自己对待别人是否足够真诚,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就问心无愧,即心中无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做到这样,那么就是达到了孔夫子所说的“仁”的标准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仁者都是心怀美事,他们体谅、帮助他人,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唯恐天下不乱。
所以,仁者可以每天心情舒畅,而小人忧虑常常。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论语》关于君子的部分论述
《论语》关于君子的论述第一课:12.19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第三课:15.2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第四课:18.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第五课: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六课: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第七课:14·42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第八课: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九课: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第十课: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孔子论君子原文
孔子论君子原文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孔子论君子是他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孔子所谓的君子,指的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该品质心怀仁爱、克己德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楷模。
孔子在《论语》和《大学》中都有详细论述关于君子的思想,以下便是对其相关内容的阐述。
首先,在《论语》中,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的修身之道。
他认为,君子应该心怀仁爱,天下为己任。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以喜悦的态度对待学习和交友。
同时,君子应该明智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受人言的影响。
其次,孔子论君子还强调了克己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必须克己以律己,秉持正道之心,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应该遵循道义之心,而不是追逐一时的利益,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行。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的高尚品格,即“君子不器”。
他认为,君子应该超越利己主义,关注社会大众和全人类的福祉。
孔子在《大学》中讲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学》)孔子意为君子应该心平气和,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意见,而且能够高度认可别人的价值和贡献。
相比之下,小人则只会团结自己的阶级或者团体,并且固执己见,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最后,孔子还提出了君子治国的理念。
他认为,君子应该首先站在公共利益立场上,以身作则,领导群众进行道德教育,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意为君子应该首先在自身修养和家庭教育上下功夫,并且努力争取国家治理权,秉持高尚品格,领导国家的发展。
总之,孔子论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提出了人类高尚品格、高尚理想、高尚目标,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论语》中的 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A Man of Honor" in Confucian Analects又玄阳光2008年 04 月27 日目录封面 (1)目录 (2)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3)绪论 (4)一、《论语》中的“君子” (4)(一)、君子的含义 (5)(二)、君子的品格 (6)二、“君子”与“大丈夫” (7)(一)、言行方面 (7)(二)、修身方面 (7)(三)、立志方面 (8)三、君子与小人 (9)四、君子与“仁” (10)(一)、“仁”的含义 (10)(二)、“仁”的表现及如何行“仁” (12)(三)“仁”的界限及目的 (13)(四)君子之“仁” (14)参考文献 (16)后记 (17)论《论语》中的“君子”“A Man of Honor" in Confucian Analects摘要:“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而君子的身份大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指有德者,一有位者,有时也可指两者兼备之人,孔子重点论述的是有德者。
孔子通过对有德君子的品格及修养的阐述,言明自己的主张。
文章通过对君子的正面论述以及从它的继承发展和反面的不同对比,总结出了君子的品质。
而君子的这些品格大抵包含在仁、义、礼、智、信当中,归结为一点就是“仁”。
“仁”作为一种思想范畴,与“礼”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很难具体的为人所把握,因而孔子则通过“君子”这一具体的形象将其思想形象性的表现出来。
从孔子对君子的不同方面的品质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其所宣扬的“仁”的具体内容及表现。
“君子”可谓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通过孔子对其形象及“仁”的阐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君子”是孔子“仁”之思想的具体化身,虽不达仁,然近仁也。
Abstract:"A man of honor" appears many times in "Confucian Analects", but generally speaking, a man of honor's identity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ne is the man of honor, another kind is the man of status, sometimes it also may refer to one who has both conditions. The key one of Confucius’s elaboration is the man of honor. Through to elaborate the man of honor's m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cultivation, Confucius states clearly his own ideas. This thesis through to descript the man of honor's frontage, as well as from different contract between it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reverse side, summarizes a man of honor's quality. And these m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 of honor probably include in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ritual, wisdom and honesty, which can conclude in one point that is “kernel ". As a kind of thought category, “kernel” along with "ritual" closely unify together. “Kernel” is foundation of “ritual”, and “ritual” is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kernel ". Theses two in close integration with each other constitute Confucius’s ideology. As one kind of abstract thought, it’s very difficult to grasp, thusConfucius expresses its vivid performance though "the man of honor" this concrete image. From Confucius’s different description to the man of honor's different aspects of quality, it’s not difficult to discover its concrete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of "kernel" that he publicizes. "The man of honor" it may be said a kind of ideal personality in the Confucius’s mind, through Confucius’s elaboration to its image and "kernel", it may conclude that: "the man of honor" is concrete incarnation of Confucius’s thought of "kernel", although it may not reach the kernel, however near it.关键词:君子小人仁义礼Key words:A man of nornor Flunky Ren Yi Ritual论《论语》中的“君子”绪论“君子”一词在《论语》中虽频繁出现,也引起过人们一定的注意,但似乎很少有人对其做过专门、详细的论述。
课本-论语选-论士与君子
论士与君子(一)行己有耻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1,使于四方,不辱君命○2,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3称孝焉,乡党○4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5,硜硜然○6,小人○7哉!抑亦可以为次矣○8。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9,何足算也!”─子路第十三‧二〇○1行己有耻:对自己的行事,能知耻而有所不为。
○2不辱君命:指奉命出使四方,不使君命受屈辱;即能顺利达成国君所托付的任务。
○3宗族:同一家族的人。
○4乡党:指乡里。
古代以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5行必果:行事果敢坚决。
○6硜硜然:形容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
在此形容能坚正自守,但不能衡量轻重、通权达变。
硜,音ㄎㄥ。
○7小人:指见识浅狭的人。
○8抑亦可以为次矣:或许也可说是再次一等的了。
抑,或许。
○9斗筲之人:比喻识量鄙陋狭小的人。
斗,量器,容十升。
筲,音ㄕㄠ,竹器,容一斗二升。
斗筲皆是容量小的容器。
章旨孔子论士之行虽有高下不同,然所重皆在于德行,并感叹当时从政者器量狭小。
研析孔子把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才德兼备的士人,他们在德行上严以律己,能做到“行己有耻”,言行会顾及名节,有所不为;在国家大事上又能有所作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这种士人是国家的中坚分子。
第二等是有德而才不足的士人,虽然不能为国承担重任,但能做到“宗族称孝,乡党称弟”。
第三等是见识浅狭的士人,虽无远大的抱负,但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三类士人的才能虽有不同,但至少都是有德之人。
子贡又问到当时的从政之人,孔子则露出不屑的语气,用“斗筲”譬喻他们,认为这些人识量鄙陋狭小,根本不值得一谈,其褒贬之意不言而喻。
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法国‧雨果)◎操守欲正,器局欲大,识见欲远。
(元代‧张光祖)事例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蔺相如完璧归赵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这块美玉。
《论语》君子之论
8《论语》君子之论■王 勇/四川师范大学摘 要:《论语》之先,“君子”一词已见诸各文献典籍。
而后孔子在《论语》中百余次谈及“君子”,赋予其道德规定性,“君子”成为理想社会秩序中的理想人格典范。
本篇论文先是简明扼要说说“君子”词义流变,进而以《论语》为基阐述孔子君子之论的内涵,以及以“君子”立人极的现实理想。
关键词:论语 君子 人极 道德规定性一、“君子”语义流变“君子”一词由来已久,并非孔子所创。
早在《论语》之先,“君子”一词就已经见诸于《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等各文献典籍,并在其中使用甚广,频频有现。
譬如《周易•乾》中载:“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尚书•大禹谟》中载:“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诗经•关雎》中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又《左传•襄公九年》中载“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之制也。
”这只是各典籍其中之一例。
其实,“君子”一词在这些典籍中出现多次,甚至上百,它的语义也不尽相同。
其意义要么指君主,要么指有身份的贵族。
总的来讲,“君子”是就身份和地位而言的,无论是君主,还是贵族,要么是身份崇高,要么是地位显赫,反正都是指统治阶级。
而当封建贵族势力衰落,“君子”才从特指权贵的意义上有了转向。
所以,这才有了后来一般男子的意义。
虽如此,这时“君子”的语义还是比较单一,它的文化内涵也并不十分丰富,这一情况的改变就要言及到《论语》的出现。
二、《论语》中君子之义从《论语》开篇章《学而》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末章《尧曰第二十》里“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有一百零七处,只是略逊于“仁”的次数。
“君子”的语义也从指称贵族,转变到附着有德行的含义。
“君子”在《论语》里既指身处高位的人,又指有德行的人,既为政,又有德。
但是,《论语》里的“君子”绝大多数指有德行的人,只有一处指身处高位的人。
所以说,“君子”语义的转变,孔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比于之前,在位的“君子”被加赋了道德规范。
论君子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基于《论语》中的君子论
·7·基金课题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9年武汉科技大学教研项目“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X059论君子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基于《论语》中的君子论李 敏 夏 婷(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 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所蕴含的君子的修养原则和方法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本文以《论语》中的君子论作为研究内容,从君子的内涵与由来、君子修养原则、君子修养方法3个方面进行论述,力图展现君子的时代面貌,实现思想的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对全面解读君子的新内涵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修养原则;君子修养方法;《论语》1…《论语》中君子论的提出什么是君子?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在《论语》中,孔子并未直接论述君子的具体内涵,但“君子”二字却被提及了107次,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对君子人格培养的重视。
《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阐明了君子修养应该注重的品质和修养原则。
针对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孔子对君子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却将君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学者辜鸿铭认为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总结为4个字,即“君子之道”。
[2]可见,君子一定是拥有高尚道德品格之人,其核心是对自身精神人格的至高追求。
那么君子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在春秋末期,战火纷飞,人心唯危,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等级秩序也出现了裂口,道德败坏、长幼不分的现象不断出现并日渐严重。
面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1](《论语·颜渊》)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通过论述培养君子人格的好处和重要性,引导人们崇尚君子之道,来提高臣民的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帮助君主更好地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稳定社会。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君子不器。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0、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
1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6、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中论君子的话
论语中论君子的话
在《论语·尧曰》篇中,孔子对君子有以下一番描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孔子阐述了君子应有的五种品质:宽厚、勤劳、节制、平和、威仪。
这五种品质不仅是君子应有的风范,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秉持的行为准则。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里,孔子又从三个方面对君子进行了概括:恭敬、勇敢、正直。
君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具备这三种品质,还要在与人相处时,遵循礼仪,不争强斗胜,敢于讲真话,但不冒犯他人。
此外,《论语·阳货》篇中提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君子应以谦虚为本,说话要有分寸,行动要果断有力。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敬。
而在《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里,孔子又用“泰”和“骄”这两个词,区分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君子泰然自若,不为外在环境所动,而小人则傲慢无礼,缺乏稳重。
综上所述,《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从品质、行为、言语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道德高尚、行为规范的楷模。
君子形象不仅代表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更体现出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君子品质,以期在各自的岗位上
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论君子
作者:刘思禾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4期
1.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
【解说】孔子讲过:君子怀德。
所谓君子,就是追求德性完善的人。
所以,当子路问怎么做一个君子时,孔子回答说:君子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子路很奇怪,难道就是这样吗?他觉得这太不够了。
孔子补充说,修养自己从而对周围的人有益。
子路又追问,孔子就回答说,修养到最后,君子对所有人都有益。
不过,这是最高的要求了,恐怕尧舜还为难啊!子路层层追问,孔子一一作答,君子修己以成仁的品格越发清晰。
2.子曰:“君子不器。
”(《宪问》)
【注释】器,器物。
【解说】孔子说,君子不应该仅仅像一个器物而已。
什么是器物呢?有专门用途的东西就是器物。
比如鼎是烹饪用的,笔是写字用的。
对人而言,专注于某项技能而不及其他,那就像器物一样了。
我们现代社会教育偏重于培养专业技能,而不是人的德性通识。
一个国家需要专门人才,但也需要有操守有通识的优秀人才。
君子不器,而贵在求道。
在这个意义上,君子代表了中国古典人格的典范。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
【注释】质,内在的质地。
文,外在的文饰。
【解说】本章孔子强调说,君子内在的朴实与外在的文雅要统一起来。
质,人的内在品格朴实厚重;文,人的言谈仪表优雅得体。
一个人太注重内在,忽略了优雅的风度,这是有缺憾的。
反之,一个人华丽优雅,却没有真实的道德感,这更不够。
孔子希望二者能够统一起来,这样作为君子就完美了。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里仁》)
【注释】适,音dí,一定。
莫,不肯。
比,音bì,执守。
【解说】《论语》中几次提到君子和义的关系。
《里仁》篇讲到“君子喻于义”,《卫灵公》篇讲到“君子义以为质”,《阳货》篇讲到“君子义以为上”,本章讲到“义之于比”。
义就是
行事正当合理,没有偏私。
孔子说,君子在天下行事为人,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做的,最关键的是与道义相守。
孔子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的人生准则,时刻牢记。
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注释】诸,之于。
求,要求。
【解说】在《论语》中,君子小人总是相对而言。
君子一种表现,小人另一种表现。
这指的是社会精英和一般民众的区别,也是有德者和无德者的区别。
在今天,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有道德自觉时和没有道德自觉时的不同表现。
君子求诸己,就是事事从自己这里找原因,看看有哪些不足;小人求诸人,就是总看别人做得够不够,好不好。
这里的君子小人之别,即儒家讲的恕道,君子就是践行恕道之人。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注释】戚戚,忧虑不安。
【解说】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问他,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君子不忧不惧。
这一回答和本章可以相互佐证。
坦荡荡是不忧不惧,长戚戚就是有忧有惧。
为什么君子能够内心坦荡,小人却不能呢?孔子回答说:君子自我反省,没有什么愧疚不安的地方,当然坦荡荡了。
而小人汲汲于名利,患得患失,当然忧虑不安。
拿今天的话说,心理健康的不一定是君子,但君子一定会心理健康。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注释】和,不同要素之间相辅相成。
同,完全的一致。
【解说】君子和小人怎么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呢?君子有德,故而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又不失自己的原则。
小人则相反,一味与人保持一致,以至于丢掉了自己。
和人相处是一件很难的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太近了不好,太远了也不好;一味逢迎不好,一味特立独行也不好。
这里面有非常微妙的东西。
和而不同是一条大原则,如何做到,这需要细细思量。
8.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泰伯》)
【注释】六尺之孤,指幼小的君主。
百里,方圆百里的国家。
【解说】曾子在孔门中以朴厚著称,特重大节。
他对君子的理解也是这样。
托六尺之孤,就是把一个危殆的政局交给一个人;寄百里之命,就是把国家的存亡交给一个人。
遇到重大的
关节,不妥协,不畏惧,能保持志气,完成使命,这就是真正的君子吧!儒家认为君子最终是要承担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的。
【总结】
儒家认为,君子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君子多了,国家就会有希望;小人多了,国家会有危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少数有标杆意义的群体,这些人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方向。
如果官员、法官、教师失去道德,那远比一般人群不讲道德更可怕,因为这些人本来代表了社会的公义。
社会精英把握住方向,整个社会就不会失去价值评判的能力,也就不会陷入冷漠和残忍之中。
儒家强调社会中坚的道德示范意义,提倡君子人格的养成,这实在是很深刻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