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俄(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2.导学号34224057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材料反映出苏俄政府要把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转变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故选C项。

3.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导致出现“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1921年,苏俄已经结束了国内战争,但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引发了各种矛盾。

4.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粮食。

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 )A.应无偿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可以限量交易D.农民完全有权自由支配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故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1930年的2月和3月两个月内,苏联农民宰杀了1 400多万头大牲畜,全国的猪被宰杀1/3,羊被宰杀1/4。

2019_2020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是( )A.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C.实行余粮收集制D.禁止自由贸易解析: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关于如何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错误的探索;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这是与当时的国情相符合的正确探索。

B、C、D三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

答案:A2.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发展国家资本主义C.实行农业集体化D.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解析:本题中C、D两项与列宁无关,是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措施。

A项说法错误。

联系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本题选B 项。

答案:B3.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时期国家经济政策体制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是一场军事革命,故应排除;B项是公有制禁止商品流通,故应该排除;D项形成于1936年故也应排除;而新经济政策是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生产符合题干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4.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

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 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它的实施最初是出于战时的需要,战争胜利后苏俄领导人希望由此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遭到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它也因此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综合上述状况,可知B项正确。

答案:B2.(2015·玉溪高一检测)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是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有利于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C3.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此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A 项正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练习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9·武汉高三四月调研)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答案 A2.(2019·合肥一模)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贸易自由化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 B3.(2019·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苏俄曾经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和交通保持在国家手里。

这些政策的实施()A.维护农民利益以巩固农村的革命政权生铁(万吨)338 800 1 000 616 钢(万吨)430 830 1 040 592棉织品(亿米) 26.7857 6226.94A.优先发展重工业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C.经济发展很缓慢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答案 A6.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苏俄全面对外开放B.苏俄允许自由发展工商业C.有限利用市场经济D.此政策引发严重社会危机答案 C7.(2019·福州一模)1923年,苏联的农产品批发价只有1913年的一半多,而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战前水平的一倍。

这说明了()A.新经济政策的过时性B.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D.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答案 D8.“(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题(.docx

精品解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题(.docx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时”,即苏俄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的背景下,采取的一种非常政策。

苏俄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战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排除。

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战结束后苏俄企图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材料屮“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无法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B符合题意;ACD均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点睛: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頁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学%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答案】C【解析】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把苏俄面临的国内外敌人都打败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引发了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所以列宇等人从国情出发,将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工农联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选C; A 与题意无关,BD不是根本角度的内容,故排除ABDo4.“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

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

”材料表明()A. 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B. 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C. 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D. 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3.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

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

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A. 按劳分配B.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C. 推行以工代赈D.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1937年后,苏联的农村生产资料状况主要是()A. 农民私有B. 集体所有C. 全民所有D. 社会所有5.1940年,苏联生产了1830万吨钢,即等于1913年的4.5倍;16600万吨煤,即等于1913年的5.5倍;3100万吨石油,即等于1913年的3.5倍等。

以上材料反映出苏联()①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④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手段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④6.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

”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 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 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D. 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7.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 余粮收集制B. 征收粮食税C. 农业集体化D. 农业自由贸易8.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名师精编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名师精编作业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俄国革命唤醒和解放了俄国人民的巨大力量,这就是它的主要意义;同时背叛了俄罗斯弥赛亚救世主义(一种社会救赎理论),并使专制黑暗和奴役死灰复燃,这就是它的根本教训。

”(1946年苏联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语)上述材料实际上A.完全否定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B.批评了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C.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相呼应 D.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苏联国情2、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J.Hobsbawm)说:“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

”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何者是最恰当的理解?()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3、下表为1913一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4、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

这种经济思想表明()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关系占据绝对优势C.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D.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5、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在国内战争时期,为解决粮食这一最紧迫的问题,苏维埃政府实行( )A.固定的粮食税B.余粮收集制C.按劳分配原则D.农业国有化解析: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

答案:B2.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

这里省略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体制解析:题干材料明显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于是就有了”新的政策,即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答案:B3.1922年农民切科夫交完粮食税到集市上出售余粮,当地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 A.增加税额B.放任自由C.限量交易D.处以罚款解析: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答案:B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轻工业生产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观点指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②③④均是其表现,而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题意不符。

答案:A5.下图是1928年和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示意图。

示意图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B.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C.苏联重视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D.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比较大,故B项正确。

答案:B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测试

河北省保定市2017-2018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测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2.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4.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谈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5.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练习含解析: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记一记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知识结构填一填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答题术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苏联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辨一辨1. 如何正确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2.为什么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3.“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其主要内涵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辨析体会研一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目的史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史料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1(人教版必修二)

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1(人教版必修二)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训练一、填空题1、1917年___________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____________政权。

为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苏俄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以_________________、工业国有化、取消______________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________和________危机。

1921年开始,苏俄决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有以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工业国有化,恢复商品交换,废除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3、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________”。

4、“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特征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______________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_和新型的____________模式。

这一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______________,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以后____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选择题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严重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能的C、斯大林执政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2、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3、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加餐拔高练|课后加餐练|1.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解析:选A 依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 项正确。

2.“我们处于空前未有的破产状况,我们不得不在大战之后又承受一系列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其他可能性,而只有立即实行最大限度的垄断。

”列宁这番话主要针对的是( )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行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土地国有化的实行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这与苏俄内战时期(1918~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列宁这番话主要针对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的实行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一项农业政策,不是内战时期,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故C项错误;土地国有化的实行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农业政策,故D项错误。

3.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B.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解析:选A 新经济政策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

4.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C 由材料“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结合所学,当时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排除A项,选择C项;B、D两项是斯大林体制的特点,排除。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的经济时提到,“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由此可知当时苏俄( ) 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B.建国之初内外交困C.全国一心为赢取一战胜利D.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工业答案 B解析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一心退出一战,C项错误;由“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供养士兵”“为前线生产”可知,该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联系所学可知,B项正确;A、D两项都发生在工业化建设时期,故错误。

2.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答案 A解析依据文章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A项正确。

B项是斯大林时期,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故排除B、C、D三项。

3.(2018·昆明学测)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

下列能体现列宁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上实行了余粮收集制B.商业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C.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重工业上有计划优先发展答案 C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该措施叫国家资本主义,C项正确。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战时共产主义”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是指(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解析:解答本题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战时”特色来理解。

“非常时期”,是指当时苏俄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在这种特殊的战争环境下采取了非常政策”。

答案:C2.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

这一时期应是( )A.农奴制改革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解体时期解析:农奴制改革时期,不存在“工会”,并且农奴改革涉及的是农民人身自由与土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苏俄在农村强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是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3.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的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

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根据图中的“义务劳动”和题干中的“苏俄”,可以判断出相关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的仅有A项。

答案:A4.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农业集体化解析:材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列宁政府实施政策的转变,故A项错误;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应对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也“取消商品买卖”,不是政府的应对措施,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也“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不是政府的应对措施,故D 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作业 新人教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时作业 新人教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知识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同时也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政策所取代。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019-2020)【重点资料】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

(2019-2020)【重点资料】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2018·重庆高一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非常时期,只能实行非常政策,故A项正确。

2.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D.列宁已经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根据材料中“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可知列宁认为在苏俄长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可行,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超限度实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但并未促进经济发展,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此时列宁是否已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错误。

3.(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

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C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析]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材料中的现象即是反映,针对这种情况,1921年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经济形势,B项错误,C项正确。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实践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3)材料三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有何突出特点?邓小平的这种观点同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联系?
解析: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宁、斯大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体制的一些认识。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斯大林将社会主义体制固定为一种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模式;邓小平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限制,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观点。
答案:D
10.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

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 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它的实施最初是出于战时的需要,战争胜利后苏俄领导人希望由此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遭到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它也因此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综合上述状况,可知B项正确。

答案:B2.(2015·玉溪高一检测)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是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有利于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C3.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此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A 项正确。

答案:A4.(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B5.(2015·青岛高一期中)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宁重视商业,主张由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掌握”“指导”“控制”商业,为此列宁主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B6.1921年,谈到租让制,即把国有工矿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时,列宁说:“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

”这表明苏俄( ) A.实现了和西方国家全方位的合作B.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C.通过迂回方式完成社会主义过渡D.社会主义建设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解析:由材料中列宁对租让制的论述可知,苏俄把暂时无力经营的国有工矿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以这种方式实现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错在“全方位”,仅局限于部分经济领域;材料涉及的是工矿企业,与农民无关,B项错误;西方国家的支持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来,D项错误。

答案:C7.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

农业公私效率的对比表明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

答案:B8.下图是1928年和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示意图。

示意图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B.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C.苏联重视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D.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解析:A项的表述是错误的,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比较大,故B项正确。

C 项不正确,当时苏联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项通过材料反映不出来。

答案为B 项。

答案:B9.(2015·南京高一检测)斯大林时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是( )①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④改变了工农联盟政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新经济政策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因此①②③均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故选B项。

斯大林体制和新经济政策都没有改变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答案:B10.(2015·日照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

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是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请回答:(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政策?(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4)材料四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解析:第(1)问概括“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可得出答案;第(2)问概括材料一、二得出;第(3)问据“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判断是新经济政策,由此得出答案;第(4)问依据“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解答。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战争需要;推行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变化: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退到商品买卖,发展商品生产。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2)依据材料一,说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目的是什么。

(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答案:(1)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2)发展国防力量,应对战争威胁,保卫国家。

(3)问题: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停滞不前。

教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