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84a877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3.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主要记叙叶圣陶老先生认真地为一位中学生修改作文,并且邀请这位学生到家做客的事情,表现出叶老的人品和文品都堪称一流,也反映了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欣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
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属于回忆文的体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87d6e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7.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篇课文中,通过两件事回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从“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而让人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在人品与作品上都堪称楷模!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这其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为课题。
为了突破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一、在前置学习中就让学生画出写爬上虎的句子,同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扫除生字。
二、第一课时,通过听写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同时,我与学生一起回忆本册书中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让孩子们感受叶圣陶先生家中那一墙的爬山虎长得是多么茂盛,在夏季显得虎虎有生气。
以此,让学生感受到那一墙的爬山虎会给凡是到过叶圣陶先生家的人都留下印象,而对于当时只是一普通中学生的“我”来说,对那一墙的爬山虎的印象就更深了,所以,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会想起那一墙爬山虎,看到爬山虎也就会想到叶圣陶先生。
这样,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了——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突破了课题的难点,接下去的重难点就是重点词语和含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理解,在第二课时第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一、重点词语,其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融洽”和“意义非凡”两个词。
为了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与“我”交谈时的“融洽”,设置情景,想叶老先生会问些什么,“我”会怎么回答。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7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f111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d.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7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篇1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
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
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
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
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
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分析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分析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c0b3c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c.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分析及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分析及反思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
“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f3b5e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4.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7单元的一篇文章。
该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成长中的故事,本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肖复兴小时侯和叶圣陶之间的故事。
本文从叶圣陶为他修改文章和请他到自己的家里做客两件事情来展开,表达了肖复兴对叶圣陶的敬爱和难忘。
结合我们学校的自主学习课题和本单元的主题,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文的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叶圣陶高贵的人品和文品,并从中体会肖复兴对叶圣陶的尊敬和难忘。
3、自主目标:培养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已经学过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生: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愿。
只有从小立下志愿,并努力去做,才会成功。
是的,每个伟大的人或是著名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在他们小时侯的成长过程中就立下了适合自己的理想,并在以后的岁月中付出努力和汗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
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齐读课题)你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重要,为什么?(突出“绿绿”)我们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想想从文中知道了什么?初读课文:1、自己读课文,想从文中知道了什么?2、指名回答,并总结全文内容。
3、指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轮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把课文读准、读熟)学习生字、词:1、画出生字、词。
2、读(可采用领读、轮读、开火车读、赛读。
)学习基础知识:本环节主要体现学生自主交流,培养学生自主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按照字、词、句、段、中心、写作方法几方面来交流。
本节课因为时间问题,主要交流字、词。
第二课时复习上节: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学习课文:1、分段,明白课文的叙述顺序:帮肖复兴修改——请肖复兴到自己家做客2、教师引导,学习课文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一段,看看叶圣陶那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生:人品和文品师板书:文品人品师: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到重点的字、词、句来体会、品味、交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疑点解析(精选16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疑点解析(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2dc03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f.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疑点解析(精选16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疑点解析篇11、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首先交代了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时间和起因。
接着讲“我”看到了经叶老师改的作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这说明改的地方很多,改得很仔细,经叶先生一改,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然后讲阅读叶圣陶先生的简短。
叶先生的评语只有两句话,但内涵十分丰富。
评语肯定肖复兴这篇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并指出写得亲切自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写的全是具体事实”。
二是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
这些短短的评语,是对小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怎样写好作文的指点。
叶先生是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很有名望。
15岁的“我”受到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当然很激动。
如文中这样写到“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无比激动、充满信心和幻想的心情。
最后讲我到叶圣陶家里做客。
“我”两次注意到叶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子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种景色都很美。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学习本课,我们要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⑴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⑵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⑶把长句断成短句。
⑷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⑸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⑹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如:文中这样写道: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作,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3、学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字词:──怀念叶圣陶先生》,选入教材时有删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反思(四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反思(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31131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5.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的事,教育青少年学习叶圣陶先生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
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有了名篇范例,加上态度认真,又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本组课文的读写知识训练重点也就得到了全面落实。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我”受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十分感动。
可用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揭示课题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
1.通过“删”、“换”理解题目本身的意思。
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
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棵绿绿的爬山虎。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文题的语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逻辑中心则是“片、绿绿”。
2.题文对照,激发积极探究的兴趣。
揭题后,要求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学生速读全文以后,会发现自己的估计与实际课文内容不符。
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深意?教师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学生再认真地阅读课文内容,并动笔将课文中写爬山虎的语句作上记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反思(二)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写“我”的获奖、感动、做客;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爬山虎的色彩、特点。
课文从第七自然段才开始直接写第二条线。
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围绕爬山虎设计问题并将第一条线的内容全部提挈起来,课文“预习”中的两个问题极其精要。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逆推:“我”作文“亲切自然”(叶老要“请”“我”)。
→叶老亲自改过“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叶老通过“增、删、改”,运用了“圈、钩、直线、曲线”等各种符号并写了评语(对“我”注重“事实”表示赞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3b71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f.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爬山虎的反思总结——以绿绿的爬山虎为例引言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生物与自然界紧密相连。
而爬山虎这种绿绿的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具备一定的生活价值。
在我们日常的观察与思考中,可以从爬山虎身上总结出许多有关生命、坚持、适应和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爬山虎为例,通过思考和总结,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重要价值。
一、适应能力与抗逆精神爬山虎是一种常见的攀缘植物,其生态适应能力非常强。
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或者是寒风凛冽的冬季,爬山虎都能够顺利生长,并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
这一点不仅是因为爬山虎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更是因为它的根部能够在狭小的缝隙中找到水源和养分。
爬山虎的适应能力和抗逆精神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具备适应环境和抗击逆境的能力。
逆境并非终点,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逆境中突破自我,追寻到更好的机遇。
二、坚持不懈与成长意义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攀爬以获取光线。
无论在多么险峻的地方,爬山虎都不会轻易放弃,始终努力向上。
即便是遇到滑脱和困难,爬山虎也会用坚韧的力量重新攀爬,直至达到自己的目标。
爬山虎的坚持不懈与成长意义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正如爬山虎一样,只有敢于攀登陡峭的山峰,才能看到更广阔的视野,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三、生命力与生态价值爬山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无论是在城市的混凝土墙壁上,还是在郊野的树木上,爬山虎都能够长势喜人。
不仅如此,爬山虎的生长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绿色植物的面积,起到润泽空气,改善气候的作用。
爬山虎的生命力与生态价值给予了我们思考我们自身的生命力和生态责任。
作为人类,我们也应该有强烈的生命力,努力成长,同时也应该有责任保护和改善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正如爬山虎一样,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自然环境而努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四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4482d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5.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
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
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
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
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二)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范文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bd7776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1.png)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范文标题:____年绿绿的爬山虎自然景观的反思与总结引言:____年,我曾有幸亲眼目睹了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象——一片绿绿的爬山虎遍布在整个山谷中。
这是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卷,同时也促使我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反思。
本文将以____字的篇幅,就____年绿绿的爬山虎景观的反思与总结展开讨论。
一、景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1.1 绿绿的爬山虎景观的出现在____年,绿绿的爬山虎成为了一道靓丽的自然风景线,数不清的爬山虎藤蔓爬满了大地、房屋和街道,形成了一片浓绿色的世界。
这一景象的出现主要归功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等因素。
1.2 绿绿的爬山虎景观引发的问题然而,绿绿的爬山虎景观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如此茂密的爬山虎会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其攀附和侵占建筑物的特性,给建筑和基础设施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可能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人们也开始对高喜阴性的爬山虎的毒性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产生担忧。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2.1 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景观规划的平衡绿绿的爬山虎景观的出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景观规划之间的平衡问题。
我们需要重视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在景观规划中注重生态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然的美景,而不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2.2 环保意识的增强与可持续发展绿绿的爬山虎景观也凸显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的增强。
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这一点提醒我们,我们应该持续加强环境教育,引导人们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3 科技创新与生态建设面对绿绿的爬山虎景观引发的问题,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技的力量,在不破坏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控制和管理爬山虎的数量和分布,以实现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的和谐发展。
此外,科技创新还可以用于开发和应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替代品,从而解决对爬山虎毒性的担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范文(2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0f062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4.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范文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
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
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
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
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范文(2)标题:爬山虎教学反思——探索绿色景观的价值与挑战引言:爬山虎(学名:Hedera helix)是一种常见的藤本植物,以其绿色的叶子和快速的生长速度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爬山虎的种植和使用已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爬山虎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其对绿色景观的价值与挑战。
一、爬山虎的生态价值爬山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在不适宜生长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它可以生长在树木、墙壁、栏杆等不同的基质上,为城市和农村景观提供了独特的绿化效果。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f913d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b.png)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文中含义深刻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75)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简介课文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板书课题,齐读。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①划出生字新新。
②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一篇翻到推荐、眼帘、几页删掉、动词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模模糊糊用生字组词练习,开火车。
读读词语:规范、莫名其妙堪称楷模余晖窗棂沉郁摇曳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暂时不解决,等到读课文时再理解。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839d2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0.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爬山虎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教学难点:(1)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及其生活习性。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和描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爬山虎图片及生长过程视频。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观察周围的植物,对爬山虎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爬山虎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对爬山虎的了解。
(3)简要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题。
3. 探讨爬山虎的生长过程:(1)观看爬山虎生长过程视频。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践演练:(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描绘自己身边的植物。
(2)学生上台展示,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及特点。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参观植物馆,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86e2df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e.png)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反思a 感悟是同学认知水平的深层面,它是同学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
在同学对教材有了充沛的感知后,可引导同学以困惑、情结等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准确掌握文章内涵。
学习过程中,同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和时引导同学提出。
它是同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同学提出: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
是什么意思?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
是什么意思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b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沛调动同学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1、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求知欲:为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明条件,为激发同学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同学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
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
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2、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
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布置:先出示自学提纲:⑴ 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 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 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让同学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同学读第一局部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同学独立完成自学提纲。
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同学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6da6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e.png)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总结引言:2024年,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成为了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然而,在我们欣赏它的美丽的同时,也应该反思其中的问题。
本文将对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引起社会关注,解决问题,建设美好未来。
一、美景与生态平衡的矛盾爬山虎的生长确实给城市增添了绿意,使得空气更为清新,但却也对珍贵的生态平衡构成了威胁。
由于传播能力强,爬山虎迅速占领了许多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其他植物的生长受阻。
这就削弱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导致生物链的断裂,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我们应重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加强对爬山虎的管理与控制。
二、爬山虎产生的潜在危害绿绿的爬山虎虽然美丽,但也隐藏着潜在的危害。
首先,它们爬满了树干和墙壁,给建筑物带来了一定的腐蚀风险。
其次,它们茂密的生长也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使光线变得昏暗,增加了火灾的隐患。
此外,爬山虎的结构复杂,容易引发虫害滋生、疾病传播等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及早采取措施,加强对爬山虎的防范与治理。
三、缺乏科学管理与规划当前,许多地方出现了爬山虎过度生长的现象,这与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规划密不可分。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爬山虎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其传播特点、生长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以便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合理规划绿地与建筑物的布局,避免爬山虎过度生长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爬山虎生长的监管。
四、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解决爬山虎问题的过程中,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大力宣传爬山虎的危害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重视程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爬山虎问题的防治中来。
可以通过社区居民培训、校园宣传等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大家的应对能力。
此外,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与社区居民和相关机构的合作,形成共治共建的氛围,共同推进爬山虎问题的解决。
小学语文_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d8051714431b90d6c85c7fe.png)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师:上课!有一位大文学家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走上文学道路的历程时,谈到了这样一句话,请你读。
(指名读)【屏幕出示肖复兴的话:“一次偶然的机遇,能改变人终生的命运——肖复兴”】2、究竟是怎样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呢?让我们走进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
齐读课题(提前板书)。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还完成了自主学习单。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章写的是肖复兴和谁之间的故事?(叶圣陶老先生)本课中的爬山虎就是叶老院子里的爬山虎。
2、在谁能结合昨天的预习,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生:本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并邀请肖复兴去他家做客。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定位两件事)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本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第二件是叶老邀请肖复兴去他家做客。
(大屏幕出示: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叶老邀请肖复兴去他家做客)[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静心读书,组织语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
]三、细读文本,深入探究(一)修改作文,感受文品1、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回到1963年的那个夏天,看看叶老是怎样帮助肖复兴修改作文的。
根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出了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做了批注,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处读一读,谈一谈。
预设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生:(读文)师:叶老修改得怎么样?生:非常认真、细致。
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认真、细致的感受带进去,再读一遍吗。
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读一读。
过渡:如此细致的修改还体现在什么地方?预设二:【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 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
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
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
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
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
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学会修改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学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学到了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
我们还学到了如何去写作文如何去修改作文。
这一点可以通过学习删除号、阅读叶老的评语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学文中潜移默化的学会。
教学中我抓住《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