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的“三次贬值”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垆幼鹆2014-11-19优质解答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疆土的巩固,做出了一定贡献.文学上,他的四言诗一意蕴沉厚,气魄宏大闻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曹操形象的贬值到了东晋南朝,对曹操的评价便出现了一些变化.东晋偏居江左,大批流离于江南的中原民众对北魏政权心存不满,北魏的尊曹也导致东晋人把曹操作为异类加以贬低,加之东吴本土久已存在的反曹传统,致使贬抑曹氏的潮流渐成气候.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中有大量《曹瞒传》的内容,《曹瞒传》为吴人所撰,对操多有诋毁之辞,如其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遂以法诛之.”几乎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倡曹操篡逆之说,他论道:“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晋书习凿齿传》)他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将曹魏清除出中华帝统承续之列.东晋南朝的贬曹,对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导向作用.如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除《七步诗》之外,《世说新语》还记载了曹操、曹丕父子争夺甄氏等事.类似这些记载,夏传才先生认为“这都是封建正统论者丑化曹氏父子的恶意诽谤.”(曹丕集校注序》)必须指出的是,直到唐代,人们对曹操的文韬武略、卓著功勋还是十分敬佩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魏武帝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著名诗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可见,杜甫对曹操的“文采风流”是极其推崇景仰的.随着宋代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的形象逐渐从唐朝的被推崇到被唾骂,南宋时尤盛.反曹之风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和金的威胁.这种局面就十分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王朝.于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曹操的评价迅速倒向贬斥的一面.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曹操的奸诈、狡猾、多疑、残暴不仅被坊间艺人塑造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当时一批理学家的心目中曹操也同样是奸雄形象.朱熹的《通鉴纲目》一反《三国志》确立的正朔,竟不顾历史事实,以蜀汉为正统,在朱熹笔下,曹操变成了一个篡夺皇权的奸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对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十分仇视,遂干脆将曹操称作“当今女真、蒙古胡虏也”.曹操形象经历的第三次贬抑则是在元末明初.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曹操负面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宋元时期流传有不同内容的三国话本.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当时说书人所说的故事有专门说三分的.最早的元英宗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三国志平话》真实记录了作者对曹操的态度,郑振铎先生说“这部小说对于曹操已是没有好感,只是着力写他几次狼狈的失败,对于诸葛亮却是很着力的写他的智计满胸,算无不准,谋无不验.”(《三国演义的演化》,见《郑振铎集》)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性非常明显,崇刘抑曹是作品的主基调,并着力渲染曹操是一个“宁使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的奸雄.郭沫若先生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说:“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普及,三岁小儿都把他当成了大坏蛋,要翻案是特别不容易的.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材.”(《郭沫若集》)自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替曹操翻案后,史学界迅速展开了一场有关曹操是非功过的学术大讨论,随后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诗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颂扬了曹操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今天,无论是史学界抑或是广大民众,对曹操的看法已基本定型,曹操已被定位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第一流的英雄人物.作为政治家,曹操对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国诸多风云人物中,曹操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无论是周瑜、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无法与其相比;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他的诗篇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豪迈,又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浪漫.此外,曹操生活节俭,这从高陵中简朴的随葬品中即可窥见一二.曹操在临死前,还嘱咐众姬妾要勤于女红,尽量自食其力.毫无疑问,曹操也有滥杀无辜,凶狠残暴的一面,但这对于古代的很多帝王将相来说,都是很难避免的,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其主流,特别是在乱世之中.今天,虽然甄别曹操墓的真伪尚待时日,但被历代统治者所歪曲丑化的曹操形象已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冰凝挛寥IY2014-11-19相关问题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有何不同?2014-11-30《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什么不同2014-10-20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何异同?2014-11-11《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2014-12-07三国中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中对曹操的评价2014-10-26。
揭秘曹操生命中的三大狼狈时刻
很多人喜欢三国里面义薄云天的关羽,喜欢颜值爆表的赵云,喜欢仁义无双爱哭鼻子的刘备,但是小编却对曹操青睐有加,他并不完美,所以才更贴近你我,就像漫威电影里面的《钢铁侠》,花花公子,没个正经,喜欢调侃别人,但是粉丝远远超过完美化身的美国队长。
在不完美的曹操的不完美的人生当中,曾经有过这样几个尴尬而又狼狈万分的时刻,首先就是张绣的叛乱。
张绣听从了谋士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
但是曹操有这样一种得意忘形的特质,每当他的神经放松之后,便开始色心大动,精虫上脑,意图霸占张绣的婶婶,可见曹操跟钢铁侠的性格十分相近,至少好色这一点是十分相近。
因为张绣的军队都是从叔父那里继承过来的,所以现在曹操非礼婶婶这件事情让张绣十分看不过去,于是张绣投降之后再次背叛了曹操,而且杀了曹操人仰马翻,连裤子都来不及穿上。
幸好大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前来救驾,不过这两位也在这一次叛乱当中牺牲了性命。
而对曹昂视如己出的丁夫人,在得知此事之后,这辈子也没有原谅过曹操,任凭曹操软硬兼施,软磨硬泡,这辈子回了娘家,就再也没有跟过曹操了,曹操临死之前都还在念叨,我要是黄泉路上,见到曹昂,他问我他母亲去哪儿了,我该怎么解释呢?曹操的尴尬远远没有结束,在某次战役中,被吕布追杀,险些性命不保,灵机一动,趁着天色昏暗遮住脸庞,吕布视力也是差劲,问道,“曹操哪儿去了?”曹操往前一指,“前面穿黄色袍子的就是!”于是吕布一个疾驰,向前追去。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曹操三言两语,给自己找了一个替死鬼,吕布追上去一定不由分说,方天画戟让那个小喽喽命丧黄泉,就算吕布检查那人不是曹操,必然怒从心头起,也是当场了结了性命。
第三个尴尬时刻,那一定是赤壁之战了,百万雄师,大战之前还横槊赋诗,还准备建铜雀台把大乔小乔一起叫过来嗨,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这件事情,估计刘备可以吹一辈子了,而且要不是先前积攒了很多人品,关羽华容道放过了自己,历史都要改了。
正是因为曹操诸多尴尬和狼狈,才让他更像一个普通人,他有自己的无奈和无助,他只是历史这个导演找来的一个群众演员,但是他却能给自己抢到更多的戏份。
曹操一生真正的污点
曹操一生真正的污点,只有这三个,其余都是浮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一代雄主。
以下是曹操的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人(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统一北方之后,他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由上观之,曹操的一生,先后破黄巾、讨董卓、扫群雄、定北方,可谓威震华夏,堪称一世之雄。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作为一代雄主的曹操,身上自然也有洗不掉的污点。
通过《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小编认为:曹操一生真正的污点,当属以下三个:第一:屠城徐州屠城徐州,又称徐州大屠杀,在《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中有记载。
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93年,是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杀害,而对其进行报复的行为。
曹操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造成数十万百姓遇难。
以下是具体介绍: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
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从《后汉书》的记载可知,曹操在攻下徐州后,在徐州大肆屠杀平民百姓,杀了徐州百姓共计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的太多,都流不动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的形象从“英雄”到“枭雄”“奸雄”,再到“奸贼”,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东晋是曹操形象的一大转关。
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也继承史书所载,使曹操的形象所表现的方面更为丰富。
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变动性,是在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
这种立体化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为南宋以后曹操形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标签:曹操形象;英雄;奸雄;奸贼;演变传统观点认为,曹操形象的根本转变与定型是在南宋以后。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凭先生的观点:“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原因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作祟。
”①事实上,曹操形象从“英雄”到“奸贼”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尤其东晋时期是一大转关。
曹操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封建正统观念造成的,也是不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表征。
一、乱世“英雄”与“枭雄”“奸雄”1.乱世“英雄”汉末宦官弄权,天下大乱,有识之士急切盼望英雄人物出来收拾残局,结束分裂割据。
拨乱反正亟需英雄,于是一大批英雄人物应运而生,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又称《英雄记》)多有载录,曹操、董卓、吕布、袁绍、刘备等皆入此列。
与现在的“英雄”含义不同,其所谓英雄,乃如刘劭所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②曹操也以英雄自诩,他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国志·刘先主传》)桥玄谓曹操能安天下,许劭称曹操“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王儁谓刘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皇甫谧《逸士传》)当时的有识之士视曹操等人为乱世英雄,也意味着时人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平定天下。
王粲《英雄记》主体部分写成于归降曹操之前,记载相对公允,应该较为可信。
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的优缺点
曹操的性格特点曹操的优缺点给历史上的曹操作评语,那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具体点说,曹操是个英雄,他引领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时局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操性格的特点,欢迎阅读。
曹操优点1、做人大气,宽宏大量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
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
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
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
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
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
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
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
曹操说: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
还是任用他做官。
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
对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2、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账。
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
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身处战乱时期,创立了东汉末年的魏国,并为后世人所传颂。
然而,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种演变,从最初的英明果断到后来的冷血无情,再到后来的智勇双全和独步文艺江湖的形象。
本论文将分析曹操形象的演变,探讨影响因素,并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中的曹操形象。
关键词:曹操,形象演变,历史,文学,影响因素提纲标题:一、曹操形象的初始塑造二、曹操形象的第一次转变三、曹操形象的第二次转变四、曹操形象的第三次转变五、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影响六、文学形象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七、曹操形象的真实面貌八、曹操与后世历史和文学的关系九、曹操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正文:一、曹操形象的初始塑造曹操在历史上最早的形象出现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英明果断的领袖,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都是超群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对他的认识,成为了曹操形象最初的塑造。
二、曹操形象的第一次转变随着历史的变迁,曹操的形象出现了第一次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历史的真实情况与《三国演义》的形象有所不同。
曹操表现出了更多的冷酷和无情,在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学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
三、曹操形象的第二次转变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再次发生了转变。
在这一阶段,曹操不再被视作一个冷酷的政治家,而是被认为是一个更为全面的人物。
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化修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一个集政治、军事和文化于一身的综合型人物。
四、曹操形象的第三次转变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曹操的形象发生了第三次转变。
这一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影响,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更为独特和精彩的人物。
五、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影响曹操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曹操的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原因。
对于曹操形象的理解,必须考虑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发布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人:刘扬发布时间:2010-8-24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刘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摘要:曹操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一提起曹操,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奸诈、狡猾。
历史上对曹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魏晋时期到近现代,关于曹操形象认识的问题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各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评价和观点,研究这些观点的变化过程及形成原因,有助于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区分文学艺术与历史的差别。
关键词:正统之争艺术变形形象一、从超世之杰到白脸奸臣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谥曰武王。
二月丁卯,葬高陵”,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那么这段记载确实可信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于公元233年,距曹操去世仅隔13年,并且根据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在书中对诸葛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史德高尚。
所以这段关于曹操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三国志》一经完成便在当时引起轰动,晋文帝在看完后给予高度评价,可见在当时曹操的英雄形象是被世人所普遍认可的。
可是在曹操去世一千三百多年后,明朝末年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及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裴松之注的史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里所描绘的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有了截然不同的区别,书中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篡汉自立,阴险狡诈的小人,书中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是与曹操的阴险狡诈相为映衬,这与现代人对曹操的印象已大致相当了。
书中描述了曹操死后在邺城留下七十二疑冢,七十二疑冢真的存在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又形成于何时呢?早在宋代,已经流传着曹操为了死后得以安宁,在邺城外修建了七十二疑冢,以欺世人的说法。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内容摘要: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
《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
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
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
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
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关键词:曹操英雄奸雄三国演义正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极富文学艺术价值的小说,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广为传播。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的人物。
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周喻、鲁肃等等。
这些人物皆可以称得上当世的英雄。
在这众多英雄人物中,性格最为复杂的要算曹操了。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
作者罗贯中大力宣扬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代表的忠义---忠于汉室的义,表现出强烈的汉家为、全书反对曹操政治道义的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封建时代靠军事起家的诸侯。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
《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
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
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
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
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西晋时期,陈寿写作《三国志》时,称赞曹操是一个慧眼识人的超世之杰。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百年,到了东晋时期,袁山松编撰《后汉书》时,却把曹操说成是一个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此后曹操的形象几经变迁,终于从一个英雄人物变成奸雄。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化以及变化原因。
一、从汉末到两晋(一)同时代人对曹操的评价作为汉朝的丞相与魏国基业的实际开创者,曹操的身份是很矛盾的。
或许在他心里,他始终是汉朝的忠臣,毕竟他在危难之际保全了汉室基业与汉献帝的性命,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篡位称帝。
他曾自豪地说,如果没有我,不知道天下会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诚然,在汉末的乱世里,曹操能够保全汉献帝确有功劳,但他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令很多人不齿。
他的老对手吴国和蜀国的君臣们,更是抓住这一点不放,对他大肆攻击。
《三国志·周瑜传》中曾记载周瑜对曹操的评价:“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无独有偶,刘备也曾上书汉献帝,说董卓作乱在前,曹操窃权在后,是汉室的两大奸臣。
这样的看法与后世之人对曹操的评价十分类似,但在私底下,这些人的说法却有所不同。
孙权曾说,曹操固然暴虐,但“至于御将,自古少有”。
刘备死后,诸葛亮也说过“先帝每称操为能”。
可见吴蜀两国虽然站在敌对阵营,对曹操进行口诛笔伐,但孙权和刘备对曹操的能力还是十分肯定的。
(二)魏与西晋时期世人对曹操的看法曹魏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自然会对自己的祖宗大肆赞扬。
这一时期,曹操虽然仍然承受着吴蜀两国的谩骂,但在魏国境内,他仍然是一个雄才大略、开创基业的奠基者形象。
西晋虽然夺取了曹魏的江山,但仍然以魏为正统,对曹操持赞美的态度。
王沈的《魏书》中对曹操高度赞扬了曹操的五大优点,用兵方面出神入化,用人方面知人善任,才能上文武并施,生活上崇尚节俭,管理上赏罚分明。
陈寿的《三国志》中也认为曹操知谋略、通兵法、有权数,是一个有命世之才,能安天下之乱的豪杰。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曹操形象的变化
近现代对曹操的评价出现多元化
•毛泽东曾于1954年 说过:“曹操是个 了丌起的政治家、 军事家,也是个了 丌起的诗人” •此后郭沫若、翦伯 赞等人都提出要澄 清历史,为曹操翻 案。
结语
•以上我们看到了各个 时期人们对曹操评价 的演变过程,并探究 了影响的因素。曹操 性格是复杂的,希望 大家能本着客观公允 的态度辩证的来认识 其“奸”不“雄”。
他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 史人物,一提起他,给人 们的印象大多是奸诈、狡 猾。历史上对他的争论从 未停止过……
他——就是超世之杰—曹操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 •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里所描 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 绘的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有了截 人,超世之杰矣” 然不同的区别,书中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
刘备不曹操
•因此拥护汉室 的刘备被树立 起来,而“挟 天子,令诸侯” 的曹操就被贬 低了
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变形
•到了元代,戏曲盛行, 根据前代流传的各种 三国话本,“尊刘贬 曹”的主旨继续被戏 曲家们艺术化,各种 丑化曹操的戏曲被搬 上了舞台。
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的背景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席 卷全国,在这种背景下, 罗贯中在《三国志》的 基础上,引用大量的民 间传说及史料,加之自 己的认识创作出了《三 国志通俗演义》,小说 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做了 一定的艺术变形,最终 将曹操刻画成一代奸雄。
参考文档: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作者:李积聪、林旭东
•谢谢光赏~
•
篡汉自立,阴险狡诈的小人
让我们从隋唐时期开始……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 一为 很可 太宗评价曹操:“临危制 个此 受见 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 朝让 赞曹 有馀,万乘之才丌足”, 代我 同操 这里虽然对曹操并丌完全 们 在 赞同,但是对其才能也是 接 唐 肯定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曹操形象的“三次贬值”
分敬佩的 。 如唐太宗李 世民就 认为“ 武帝 若无 多疑 猜人之 魏
性, 几为完人也 。 著名诗人杜甫 的 《 青引赠曹将军霸 》 ” 丹 一
诗云 :“ 军魏武之 子孙 , 今为庶为清 门, 将 于 英雄 割据虽 已
无疑 问,因陈寿是蜀 汉的降 臣, 后在 酉晋为官 , 诏撰 《 奉 三
矣, 采风流今 尚存。 可见, 甫对 曹操 的 “ 采风 流 ” 文 ” 杜 文 是
5 祖 国 21 上 0 00 7
极其推崇景仰的。
随 着 宋 代 统 治 者 思 想 观 念 的 转 变 ,以 及 程 朱 理 学 的 兴
盛 , 操的 形 象逐 渐从唐 朝 的被 推 崇到 被 唾骂 , 宋 时尤 曹 南 盛。 反曹之J  ̄ 出现 , 当时的历 史背景有 关 , x' t, j 与 从北宋 到南 宋,一直受到北方 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 辽和金 的成 胁 , 这种
然 而,到了 东晋 南朝 , 曹操 的评 价便 出现 了一些变 对 化。 东晋 偏居江 左, 大批流 离于汀南 的中原 民众对北魏政权 心存不满 , 北魏的尊曹也导致东晋人把曹操作为异类加 以贬
低, 加之东吴本土 久已存在 的反 曹传统 , 致使贬抑曹氏的潮 流渐成气候 。 南朝刘宋 史学家裴松之 为 《 三国志》 作注, 裴注 中有大 量 《 曹瞒传 》 内容, 曹瞒传 》 的 《 为吴人所撰 , 对操 多 有诋毁之辞 , 如其云 :“ 太祖 少好 飞鹰走狗 , 游荡无度 , 为人 佻 易无威重 , 好音乐 , 倡优在侧 , 以 日达夕 , 常 诸将有计画胜 出 己者, 以法诛之 。 儿乎把 曹操说得一无是处 。 遂 ” 习凿齿著 《 汉晋春秋》 倡曹操篡逆之说 , , 他论道 :“ 三国之时 , 蜀以宗 室 为正 , 魏武虽受汉禅晋, 尚为篡逆。 皇晋宜越魏继汉, 不应 以魏后为三恪。 ( 晋 书 ・ ”《 习凿齿传》 他不仅以蜀为正统 , ) 还 提出将曹魏清除出 中华帝统承续之列 。
本世纪以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综述 (2)
本世纪以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综述摘要: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曹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
因《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使人们更加熟知那段历史。
茶余饭后,人们在街头巷尾津津乐道于评价那些历史人物。
其中,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是能臣,消灭割据一统北方;也有人说他是奸雄,“名托汉相,实为汉贼”。
对曹操形象的研究也是广大学者百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研究者曾就曹操的审美认识价值、以及《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差异等问题,展开过比较激烈的讨论。
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曹操的研究更加广泛化。
本文通过对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研究,总结前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目前对于曹操形象的研究趋势,并总结曹操的具体形象。
Abstract:In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his magnificent historical picture,Cao Cao is a person we have to say.Because of "Three Kingdoms" in the civil widespread,to make peopl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history. People talked about in the evaluation of those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street after gossip.In which,Cao Cao's mixed reviews.Some people say that he is a high official, eliminate separatism dominate the north; It was also said that he is careerist,chinese name with care, in fact, insurgent",Cao Cao image resear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for centuries many scholars study. For aesthetic Value of Understanding Cao Cao,and the differences of Cao Cao in the "Three Kingdoms" in different versions,researchers expand comparing heated discussion.In the 21st century,scholars study of Cao Cao more broadly.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century, the academic image of Cao Cao,summary previous results on the "Three Kingdoms" Cao Cao image research.,analysis of results for the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of Cao Cao,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image of Cao Cao.Key words: Three Kingdoms,Cao Cao,high official,careerist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能臣,奸雄引言曹操字孟德,他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既是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又是极端利己、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既精通兵法、用兵如神,又骄傲自大、杀戮无度;既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律己,又嫉贤妒能,残害人才……曹操是一个古代帝王复杂形象的集合体。
曹操的三起三落:当初的愤青最终被磨砺成为了乱世奸雄
曹操的三起三落:当初的愤青最终被磨砺成为了乱世奸雄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性格多疑,为人奸诈诡异,一生杀人无数。
在人格魅力方面,曹操和同时代的刘备、孙权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
但是曹操的才能却十分出众,可谓有勇有谋。
最终,曹操凭借个人的能力和才华统一了北方,成为了魏国事实上的建立者。
但是曹操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他最初不过只想当一个合格的官员。
在东汉黑暗的官场之上,曹操也曾经经历了三起三落。
也就是这三起三落,使得曹操看透了政治的黑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地方军阀纷纷崛起,你争我斗。
曹操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
曹操最初的靠山是宦官。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为宦官曹腾的养子。
曹腾历侍四代皇帝,势力很大。
后来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并以1亿文的钱买到了太尉一职(汉代三公之一,名义上掌握军队)。
曹氏在地方的势力也是“父子兄弟,并据州郡”,如如曹腾弟曹褒,官至颖川太守;褒子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陈侯;曹腾侄儿曹鼎,官至尚书令(东汉的宰相);曹瑜,官至卫将军;曹腾又一个堂侄儿官吴郡太守。
《魏武注孙子》家庭背景十分硬,曹操自己的能力也硬。
据说曹操年少时期机智警敏,能够权衡应变,但是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重品行,不修学业。
最初曹操的名声并不怎么样。
实际上,曹操非常有才华,他博览群书,喜爱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并注释了《孙子兵法》(也就是《魏武注孙子》)。
后来曹操得到“世名知人”的太尉桥玄的赏识,桥玄称曹操为“命世之才”,并大力宣传。
后来曹操又通过桥玄认识了主持“月旦评”的许劭。
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的评价起到很大宣传作用,也为曹操名声大涨。
要知道,在汉朝察举制下,当官必须依靠名声。
174年,曹操就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成为为洛阳北部尉。
为了治理好洛阳治安,曹操申明禁令、严肃法纪,规定“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就连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都被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被贬后从此一蹶不振的例子
被贬后从此一蹶不振的例子被贬后从此一蹶不振的例子,实在是久负盛名的魏武王曹操。
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以聪明才智和雄才伟略著称。
然而,他饱受贬责的命运却使他一蹶不振,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曹操出生于贫苦的环境,但凭借睿智和勤奋,他在早年就展现了非凡的才能和野心。
经过一系列军事辅政的成功,他成为了东汉末年的权臣,并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任命为丞相。
然而,在运筹帷幄谋划国家大事的同时,曹操却未能妥善处理与百姓的关系。
曹操在百姓眼中被视为残暴而专横的统治者,虽然他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行为却引发了广大百姓的不满和抵制。
百姓们深受压迫,生活艰苦,而曹操对此毫不在意,进一步加剧了与百姓的矛盾。
这种矛盾逐渐演变成社会的不安定和混乱,最终导致了曹操失去了国家的支持和永久的统治地位。
除了与百姓的关系紧张之外,曹操还受到了他自己的野心和贪婪的驱使。
他的个人欲望超过了对国家和民众的责任感,他频繁出兵扩张势力,无视兵员的损失和物资的耗尽。
这种过度的扩张和战争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崩溃和军队的疲惫不堪。
曹操自以为是的野心最终使他陷入了困境,支撑他权力的基础逐渐削弱。
最终,曹操的统治遭到了遵义之战的挫败,他的势力面临空前的压力。
他的贬落从此开始,接二连三的失败使他陷入了绝望和颓废之中。
他从一个权力滔天的丞相,变成了寡不敌众的孤独老人。
他曾经追求的权力和荣耀再也无法挽回,他的统治面临着瓦解和灭亡。
曹操的一蹶不振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权力和荣耀的诱惑下,个人的野心和贪婪往往会使人盲目追求自身的利益,对于国家和民众的需求却漠视不顾。
同时,忽视与百姓的关系,以及无限的扩张和战争,也会导致个人权力的崩溃和失败。
因此,提醒我们,作为领导者,必须时刻保持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避免陷入曹操那样的陷阱。
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才能获得持久的权力和得到社会的尊重。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对曹操的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篇1"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
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
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
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
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
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
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
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
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
三国演义为何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反面人物
三国演义为何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反面人物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登高必赋,志向远大,希望统一中国,建立丰功伟绩。
而且学识渊博,精通兵法。
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全才的人,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功绩。
不过国人大都不喜欢曹操,当然这主要得益于小说《三国演义》的传播。
国人不喜欢曹操,原因似乎有以下几条:其一,曹操出身不好,曹操的爷爷是太监,太监是个非正常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在肉体上被损害,另一方面他们在精神上也是被人摧残的对象。
尽管曹操的爷爷曹腾在历史上并不坏,比如说他拥立皇帝有功,为人老成持重,善待知识分子。
不过因为他是太监,可他仍然被钉在耻辱柱上,成为知识分子被排挤的对象。
其二,曹操是富二代。
曹操的父亲很有钱,不仅如此,而且做了很大的官,花了很多钱买了个太尉当当。
这一点让出身贫寒的小老百姓很不爽。
你小子怎么运气这么好,怎么这么有钱,而且一出生就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因此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的曹操遭到很多抑郁不得志的人物的抵触。
其三,曹操的儿子是皇帝,曹操的二儿子曹丕是魏文帝,他建立了魏国,正式宣布废汉自立。
并且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把当时的现任皇帝废为山阳公,并公然的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
看看你生的什么儿子,竟敢如此的大逆不道。
其四,曹操的女儿是皇后,曹操把汉献帝刘协的皇后伏皇后杀死之后,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送进宫里。
不久天子立第二个女儿为皇后,自此曹操掌控了整个后宫。
你还让不让人活了,你把自己的女儿弄进皇宫里。
不给皇帝留有一点隐私。
其五,曹操本人才华横溢,学富五车。
曹操的诗歌文章是三国文学史上的骄傲,鲁迅先生也说:曹操是开创文章的祖师。
而且诗歌慷慨悲壮,有些甚至成为经典。
比如大气如虹的观沧海,慷慨悲壮的蒿里行,感怀伤时的龟虽寿,思贤如渴的短歌行。
其六,曹操武艺高强,少年时代,曾经自己舞动兵刃在大宦官张让家里健步如飞,此举震慑了张让的家人。
每次攻打敌人的前线,总是身先士卒。
而且曹操私下里喜欢看孙子兵法,曾经为兵法做注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形象的“三次贬值”
作者:朱子彦
来源:《祖国·综合版》2010年第13期
曹操墓被发掘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
考古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对三国史怀有浓厚兴趣者都参与了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们为何要对曹操墓的真伪发出种种揣测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曹操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实际上,据《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曹操死后的安葬并没有秘密进行,魏文帝曹丕在《武帝哀策文》中对其父出殡的情景有具体的描写,从曹操次子曹植的《诔文》中也能看出曹操的丧葬活动是公开的。
唐代的《元和郡县志》明确记载了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可见,唐之前对曹操墓在哪里并无歧义。
所谓“疑冢”说起自王安石《将次相州》诗,此后的人们叠加演绎。
元人杨涣《山陵杂记》曰:“曹操没,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之上。
”《大明一统志》载:“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
”可见,所谓“疑冢”只不过是后来的稗官野史或靠不住的民间故事的记载。
那么,为何自宋代以降,会出现“曹操有七十二疑冢”之说呢?这就涉及到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问题。
众所周知,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盖棺而不能论定”。
其中,历史背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氛围下,人们会对同一个人物作出不同的历史定位。
曹操的雄才大略,统一中国北方的历史功绩和杰出的文学才华在今天的史学界包括世人的心目中早已得到了首肯。
然而在历史上,曹操的形象曾被三次贬值。
陈寿所撰的《三国志》曾对曹操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三国志·武帝纪》篇末云:“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不害)、商(鞅)之法术,该韩(信)、白(起)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毫无疑问,因陈寿是蜀汉的降臣,后在西晋为官,奉诏撰《三国志》,他以魏为正统,对曹操颇多溢美,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与曹操差不多同时代的或稍晚一些时候的人,对曹操也多有赞誉。
如西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说曹操“摧群雄而电击,举劲敌其如遗,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
”刘颂称“魏武帝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兼肃文教,积数十年,至于延康之初,然后吏清下顺,法始大
行。
”(《晋书·刘颂传》)
然而,到了东晋南朝,对曹操的评价便出现了一些变化。
东晋偏居江左,大批流离于江南的中原民众对北魏政权心存不满,北魏的尊曹也导致东晋人把曹操作为异类加以贬低,加之东吴本土久已存在的反曹传统,致使贬抑曹氏的潮流渐成气候。
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中有大量《曹瞒传》的内容,《曹瞒传》为吴人所撰,对操多有诋毁之辞,如其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遂以法诛之。
”几乎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
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倡曹操篡逆之说,他论道:“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
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
”(《晋书·习凿齿传》)他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将曹魏清除出中华帝统承续之列。
东晋南朝的贬曹,对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导向作用。
如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除《七步诗》之外,《世说新语》还记载了曹操、曹丕父子争夺甄氏等事。
类似这些记载,夏传才先生认为“这都是封建正统论者丑化曹氏父子的恶意诽谤。
”(曹丕集校注·序》)必须指出的是,直到唐代,人们对曹操的文韬武略、卓著功勋还是十分敬佩的。
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魏武帝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
”著名诗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可见,杜甫对曹操的“文采风流”是极其推崇景仰的。
随着宋代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的形象逐渐从唐朝的被推崇到被唾骂,南宋时尤盛。
反曹之风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和金的威胁,这种局面就十分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王朝。
于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曹操的评价迅速倒向贬斥的一面。
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
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曹操的奸诈、狡猾、多疑、残暴不仅被坊间艺人塑造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当时一批理学家的心目中曹操也同样是奸雄形象。
朱熹的《通鉴纲目》一反《三国志》确立的正朔,竟不顾历史事实,以蜀汉为正统,在朱熹笔下,曹操变成了一个篡夺皇权的奸雄。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对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十分仇视,遂干脆将曹操称作“当今女真、蒙古胡虏也”。
曹操形象经历的第三次贬抑则是在元末明初。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曹操负面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宋元时期流传有不同内容的三国话本。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当时说书人所说的故事有专门说三分的。
最早的元英宗至
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三国志平话》真实记录了作者对曹操的态度,郑振铎先生说“这部小说对于曹操已是没有好感,只是着力写他几次狼狈的失败,对于诸葛亮却是很着力的写他的智计满胸,算无不准,谋无不验。
”(《三国演义的演化》,见《郑振铎集》)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性非常明显,崇刘抑曹是作品的主基调,并着力渲染曹操是一个“宁使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的奸雄。
郭沫若先生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说:“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普及,三岁小儿都把他当成了大坏蛋,要翻案是特别不容易的。
……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材。
”(《郭沫若集》)
自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替曹操翻案后,史學界迅速展开了一场有关曹操是非功过的学术大讨论,随后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诗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颂扬了曹操对历史作出的贡献。
今天,无论是史学界抑或是广大民众,对曹操的看法已基本定型,曹操已被定位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第一流的英雄人物。
作为政治家,曹操对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国诸多风云人物中,曹操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无论是周瑜、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无法与其相比;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他的诗篇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豪迈,又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浪漫。
此外,曹操生活节俭,这从高陵中简朴的随葬品中即可窥见一二。
曹操在临死前,还嘱咐众姬妾要勤于女红,尽量自食其力。
毫无疑问,曹操也有滥杀无辜,凶狠残暴的一面,但这对于古代的很多帝王将相来说,都是很难避免的,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其主流,特别是在乱世之中。
今天,虽然甄别曹操墓的真伪尚待时日,但被历代统治者所歪曲丑化的曹操形象已得到了根本的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