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
《赤壁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 教师示范解读《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3. 学生自主阅读与研究《赤壁赋》原文,并进行文本分析和理解;4. 学生小组合作解读《赤壁赋》中的重要段落,并展示给全班;5.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个人或小组写作活动,根据《赤壁赋》的启示,写一篇短文或小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文学名篇,引导学生联想《赤壁赋》这篇名篇作品。
2. 了解作者和背景:通过PPT展示《赤壁赋》的作者——东晋末年文学家曹操和赤壁之战的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3. 分析赋文:先让学生阅读《赤壁赋》原文,并进行文本理解,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赤壁赋》的结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
4. 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赤壁赋》中的一个重要段落进行深入研读,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解读。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解读成果,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给全班。
展示结束后,全班进行互动和讨论。
5. 个人或小组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赤壁赋》的启示,展开思考,并写一篇独立的短文或小说。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角度的引导,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创造。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包括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解读展示的深度和准确性、写作的完整性和创造性等;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作业,包括内容的连贯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考的深度。
七、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文化人士到校,给学生进行赤壁文化讲解,加深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文化素养;2. 推荐学生拓展阅读《赤壁赋》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化底蕴。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二近日,我参与了一节以《赤壁赋》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
以下是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赤壁赋》是一篇描写古代历史事件的散文,内容复杂,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我精心选择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背景和情节。
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其次,我认识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氛围的重要性。
苏轼赤壁赋优秀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写客人感叹人生短促无常消极情绪。
本段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示方式?
主客问答方式(叙) 抚今追昔, 畅述对天地人生感触(议)
第42页
赏析课文第四段
第43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者 : 逝,往。流去水。
斯:
这,指水。
盈虚:
盈,指月圆。虚,指月缺。 卒: 最
第20页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 顷之茫然。
少焉: 不一会儿。
横: 笼
白露: 指白茫茫水汽。 纵: 任凭。
片苇叶,指小舟。 所: ……地方
一苇: 一
如: 往,到……去 。
凌: 越过。
万顷: 指辽阔无边江面。 茫然: 形容江面旷远迷茫。
月于东山之上出, 于斗牛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白
纵露
凌 万
一横 苇江
倾 之
之水 所光
茫 如接
然天
第25页
《赤壁夜游图》之景物描写: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第26页
《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活动: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感受:
嫠(lí)妇: 寡妇。 潜蛟: 潜伏蛟龙。
舞、泣: 使…起舞,使…哭泣。 (使动使用方 法) 客人中有位吹洞萧, 依着歌曲声调和节拍吹箫伴
奏。那箫声呜呜咽咽, 像哀怨,又像思慕, 像哭
泣又像倾诉, 余音婉转悠扬, 像一缕不停细丝。
使潜藏在深渊里蛟龙翩翩起舞, 使孤舟上寡妇难
2023年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
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
赤壁赋课件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
第8页
了解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 风渐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 着明月诗篇,吟咏着窈窕诗句。
第10页
了解全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白茫茫 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越过那茫茫江面。
第13页
了解全文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境界。
• 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情感, •乐
第14页
了解全文
一、写夜游赤壁——乐
清风徐来
游
月出
水波不兴
白露 水光
事
景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情
第15页
了解全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 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笔调和 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 情理于一体艺术特色。
第6页
学习字词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
赤壁之战的背景
1 时间:
公元208年,三国时期。
2 地点:
长江流域,赤壁附近的荆州。
赤壁赋的主要内容
疏水诗篇
描述了百无聊赖的诗 人在舟中漫游长江河 畔,抒发了诗人的壮 志和豪情。
中场抒怀
讲述了赤壁之战的前 夜,在冰冷的月光中, 诗人索着自己的人 生和境遇。
战斗史诗
描绘了精彩激烈的赤 壁之战,以及英雄们 的勇气和智慧。
人生感悟
赤壁赋中的情感和人生思考, 仍然对现代人们产生启发。
战后壮言
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 途的担忧和对个人理 想的追求。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1 形象细腻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具体的 细节,使人物和景物栩栩 如生。
2 情感真挚
3 意象丰富
诗人的真挚情感贯穿全文, 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复 杂的思想和情感。
赤壁赋的影响和价值
1
艺术影响
2
对后世文学、绘画和戏曲产生了深远影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 奖)
欢迎来到我的公开课《赤壁赋》!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这首脍炙人口的 诗作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点、影响和现代解读,并一起欣赏其中精 彩的诗句。
赤壁赋的作者
作者:
苏轼 (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评论家。
生平:
苏轼一生充满了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挫折,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豪。
响。
3
受欢迎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广受欢迎。
历史价值
不仅是文学作品,还记录了历史上重大 的战争和文化事件。
赤壁赋的诗句欣赏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岸猿声啼不住 海上生明月
千帆过尽只尽舟 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涯共此时
赤壁赋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赤壁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理解赤壁赋的作者、创作动机和艺术风格;3. 分析赤壁赋的构思、结构和表达技巧;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分析赤壁赋的构思、结构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内容:1. 赤壁赋的背景介绍;2. 赤壁赋的作者简介;3. 赤壁赋的创作动机和艺术风格;4. 赤壁赋的构思、结构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Step 1:背景介绍(约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诸葛亮与周瑜在赤壁对峙的情景;2.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战役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影响。
Step 2:作者简介(约15分钟)1. 展示赤壁赋的作者——文学家苏轼的照片,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
2.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经历和个性特点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Step 3:创作动机和艺术风格(约20分钟)1. 分析苏轼创作《赤壁赋》的动机和情感表达;2. 解读赤壁赋的艺术风格,如清新自然、豪放洒脱等。
Step 4:构思、结构和表达技巧(约30分钟)1. 分析赤壁赋的构思和结构,如开头引入、主体描写和结尾总结;2. 解读赤壁赋运用的表达技巧,如景物描写、对比运用等。
Step 5:文学鉴赏(约20分钟)1. 阅读苏轼的《赤壁赋》,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赤壁赋》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以讲解、分析等方式传授相关知识;2.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3. 阅读鉴赏:通过阅读赤壁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于赤壁赋的背景、作者和创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评估学生对于赤壁赋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七、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赤壁赋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2. 组织赤壁赋的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和兴趣。
高中语文9赤壁赋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经·陈风· 少 焉 ,月出于东山之 上,徘徊于斗
月出》。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
之间。白
露 横
江
,水光
接
天 。
第24页
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纵一苇之所如,凌
三读•重难探究
万顷
四译•文白对译
之茫然。 少焉:一会儿。斗牛:
水波不兴
.
兴
.致
xīng
白露横
.江
飞来横
.祸
hénɡ
扁
扁
.舟
扁
.平
piān
禁
禁
.止
禁
.受
jìn
xìng
hènɡ
读 音
biǎn
jīn
二、分清通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第7页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了解多义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1)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希望)
知识整合
(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0)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第15页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三读•重难探究
四译•文白对译
一、理理文章思绪
第16页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琢磨
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这就是有名“乌台诗
案”。这年年底,在亲友多方营救下,苏轼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这是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
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
梳理课文,完成下表:肖像1肖像2肖像3时间丧夫、从婆家出逃再度丧夫并失子沦为乞丐脸色青黄青黄黄中带黑两颊红消失了血色消尽了悲哀的神色眼睛顺着眼顺着,有泪痕眼珠间或一轮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
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必修教案0327 09:56::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2、体会感情,领悟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二、诵读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三、感情概况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四、赏析“乐”1、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五、赏析“悲”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忽然悲从心来那么,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4、方其??而今安在哉!: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六、感悟“喜”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七、自我救赎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喜入世儒筛选信息乐文化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道知人论世悲出世佛【篇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智者乐山水,山水愈人心-赤壁赋文化探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法学法诵读体悟法,问题导入法,合作探究法,分类整理法【解题入文】1.诗说赤壁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说起赤壁,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总结,赤壁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更是古代英雄用武之地,是历史与传说的交汇之地,无论地点存在如何争议,它都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寄予了心中怀抱的文化圣地。
2.赋是什么?赋有什么特点?(1)赋是一种表现手法。
赋者,敷也,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是直接叙述,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叙述事件展开描写,常用排比。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2)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点,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
赤壁赋全省一等奖公开课精品课件
赤壁赋全省一等奖公开课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赤壁赋》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字词解释、句式分析、文章主题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艺术特色的领悟。
教学重点:字词解释,文章主题的把握,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苏轼,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3.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 字词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5. 句式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6. 主题探究: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题。
7. 艺术特色: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8.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9.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2. 主要内容:作者:苏轼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字词解释:略句式分析:略主题:怀古咏史,抒发感慨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下列词语:赋、对仗、排比、夸张、比喻。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映衬手法。
体会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述。
2. 答案:解释词语:略分析对比映衬:文章通过对比赤壁战场的今昔景象,映衬出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体会情感: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历史沧桑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赤壁赋理解性默写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6、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悠悠忽忽升 入仙境里去同样诗句是: , 。
第3页
7、《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
风平浪静名句“
,
”从来为人称
道。
8、直接写箫声悲凉、幽怨语句是:
,
。
9、用蛟龙、嫠妇听箫声感受来突出箫声 悲凉与幽怨语句是: , 。
第5页
14、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短暂,羡慕江水
长流不息语句是: ,
。
15、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语句
是:
,
。
16、作者借江水、月亮阐明去留、增减 辩证关系句子是:
,
;
,
。
第6页
17、苏轼指出我们若从改变角度来观测,眨眼之
间,万事万物都在改变语句
是: ,
。
18、苏轼又指出假如从不变角度观测,则万物都
6、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悠悠忽忽升 入仙境里去同样诗句是: ,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风平浪静名句“
,
”从来为人称
道。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直接写箫声悲凉、幽怨语句是:
,
。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9、用蛟龙、嫠妇听箫声感受来突出箫声
悲凉与幽怨语句是: , 。
是无尽语句是:
,
。
19、写清风与明月为吾所享用句
子: , , ,
。
20、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严禁,无穷
无尽句子是:
,
。
第7页
1、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诗歌句子
是: ,
。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设计寄情山水突出重围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梳理文章,了解“赋",积累文言知识点。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赋文的语言、形象、情感之美。
体会其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学习其旷达的人生态度。
儒释道各家思想各有所长,从中汲取营养,助力我们生命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赤壁赋》中的文言词汇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2.鉴赏赋文的语言、形象、情感之美。
体会其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难点:1. “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2. 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1)《赤壁赋》是一篇赋文,结合课文注释,高一学生完全能读懂文章字面大意。
关于本文的文史知识、文言知识以及文章基本内容的梳理,在教师引导组织下能很好地完成。
(2)对于古文的鉴赏,通过一个多学期的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能力,但是对于“骈散结合"特点的文章鉴赏应该有一定难度。
所以,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播和引导。
(3)而关于作者作者复杂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一些,所以要有足够的知识材料补充,个人经历背景的介绍,精当的点播和引导。
2.教材分析:(1)《赤壁赋》是一篇文言文,所以首先要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
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己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这项学习任务。
(2)《赤壁赋》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对于这一任务群,高中新课标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上有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赤壁赋普听课PPT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文本探究】
• 3、请小组结合二、三自然段讨 论作者悲伤原因。
•要求: 1、读清问题,全员参加。 2、设置统计员,统计组内讨 论结果。 3、音乐开始讨论即开始,音 乐结束讨论结束。
第5页
【文本探究】
• 3、结合二、三自然段分析作者 悲伤原因。
箫声引悲
悲
英雄不在 人生苦短
壮志难酬
第6页
【文本探究】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天地阔远
而本身渺小
第12页
长江无穷 而人生短暂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 都感到短暂悲伤。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人生短暂
第13页
• 4、作者是怎样在悲伤心境中释不取
第7页
谈一谈
• 5、林语堂先生在他《苏东坡传》 中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乐天派, 他为人仁厚、乐观。请同学们结合 文本谈谈,在当下苏轼人生态度对 我们有何借鉴呢?
第8页
• 面对生活坎坷, 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 阴霾,用旷达解读挫 折,永保理智与乐观!
赤壁赋
第1页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作者情感改变及分
析其改变原因; • 2、了解苏轼人生感悟,提倡主
动人生态度。
第2页
【文本探究】
• 1、速读全文,请从文中找出几 个能概括作者情感改变词语。
第3页
【文本探究】
• 2、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自然段分 析作者为何而乐。
友人相聚 泛舟江上
乐 咏诗诵文
迎风赏月 观赏美景 畅饮美酒
赤壁赋原文及译文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第1页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6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于是,喝着酒,高兴极了,敲着船舷唱起 来。歌词说:“桂木棹啊,兰木桨,拍打着清 澈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波光。多么深沉啊, 我情怀,仰视着我思慕人儿啊,她在那遥远地 方。”客人中有吹洞箫,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 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细丝 线延绵不停。能使潜藏在深渊中蛟龙起舞,孤 舟上寡妇啜泣。
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第3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 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1《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 品味语言之美, 体会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2、品读探究, 把握水月之景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 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水月之景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为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黄州,他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书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美丽诗篇,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
今天我们走进1082年的那个秋天,与苏子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主客情感变化的词语。
乐-悲-喜三、品水月之景,析作者之情“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设",是什么样的景触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前人说《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水月是本文最主要的意象,我们探究水月之景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
活动一:赏美景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特点。
(第1段)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特点:空灵而朦胧,开阔而苍茫的赤壁水月图学生诵读“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教师指导诵读)明确自然水月和乐情的关系活动二叹悲情作者由江水明月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比较明显的句子。
但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些句子,学生分析有困难。
教师及时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重点是“乌台诗案”。
学生找出句子并进行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
变:天地不能一瞬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5、喜笑 更酌
2021/10/10
狼籍
枕藉
清风 议论 喜
明月
20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 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 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2021/10/10
6
走近苏东坡
2021/10/10
7
苏洵对苏轼、苏辙 的教育竭尽全力, 他鼓励儿子要像“轼 ”一样,登高望远, 积极上进,又要像“ 辙”一样为人忠厚,
处事稳妥。
2021/10/10
8
2021/10/10
9
2021/10/10
苏洵、苏辙 三苏
2021/10/10
14
‖黄州苏轼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 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 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50亩军营旧地给他 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 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而当年, 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 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 等,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 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10、酾酒( shī ) 11、横槊( shuò ) 12、渔樵( qiáo ) 13、扁舟( piān ) 14、匏樽( páo ) 15、蜉蝣( fúyóu ) 16、无尽藏( zàng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缘何而悲:
美
客
人
倚
可
歌
望
而
难
和
即
,
↓↑
, 理
内因
外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箫 声
想
哀
难
怨
以
悲
实
凉
现
。
何为其然也?
客因何而悲?(何为其然也?)
→ 赤壁自然景物 赤壁历史古迹
一 英雄不在 ,浪花淘尽(英雄且如此,凡人岂能不悲) 二 宇宙无限,个人有限(长江永无穷,吾生只须臾) 三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本应经世济民,现却渔樵江渚)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语出《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望 月怀人)。(月儿东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
思我心焦) 月下怀人,美人不见,独自悲愁。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语出《楚辞 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心怀美人) 美人意象→圣主贤君、美好理想、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后赤壁赋》,还有著名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 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的东北。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遭受过多次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 尽深沉,然而这使得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穷而后工)。
问:作者可能在明知此处非赤壁之战之“赤壁”为何 还要写“赤壁之景”和“赤壁之事”呢?
赤壁赋
苏轼
知识回顾:
1.古今异义: ①茫然:古义指旷远的样子,今义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者是失意的样子。 ②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一。
2.一词多义: ①歌:歌曲,歌词,唱。 ②望:农历每月十五日,眺望。 ③乎:形容词词尾,介词-在。 ④ 如:往,介词-像。
3.词类活用: ① 名词作动词——渔樵,下,歌。 ②名词作状语——南飞,西望,东望。 ③ 名词的意动用法——侣,友。
示范朗诵:
说说你听完朗诵后的初步感受: 1.语言:抑扬顿挫,声韵和谐。 2.写景:境界开阔,如诗如画。
两个问题:
一.本文写到的意象有哪些,哪三种意象是出 现频率最高的?
明确:主要意象——江水,清风,明月。
二.听完诵读之后,同学们能体会出作者所要 表达的情感吗?
明确: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情感脉络
乐→ 悲→喜
诗人缘何而乐?→触景生情。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 事:友人相聚,泛舟夜赏,畅饮美酒,咏诗诵文。 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遗世独立,超然物外。
泛舟游赤壁之乐的体现:
1.行为表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
2.直抒胸臆: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大自然是个无穷无尽的宝藏,江上清风有声, 山间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 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自得其乐。
苏子以水月作比,来劝慰客不必如此消极,虽然水一直 在流逝,但最终水还是没有缺少,还是一直在流淌,虽然 月有阴晴圆缺,但总体来看,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亏损。水 还是水,月还是月。要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这 个宇宙,这样才不会去哀叹人生的须臾,其实须臾也即是 用永恒。既然现在“我们”已经渔樵江渚之上,就应该尽 享自然,对于自然万物,苏子的态度是不要想占有,而应 融入其中,与万物为一体,自然的声色会自然呼应我们的 需求,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言下之意,苏子仿佛在表达, 既然我们此时已经遭受排挤,暂时无法实现理想,为何不 忘情于山水间呢,将失意悲伤抛于脑后,“共适”造物者 的“无尽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子豁达乐观的心境。
主客泛舟,客寓悲于箫声,苏子愀然,问为其然?客 怀想历史,观照当下,英雄人物的消失,自然万物的 永恒和人的生命的短暂,理想实现受阻,光阴荏苒, 华发早生,都使得他不禁“悲中从来,不可断绝”。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 能举出这方面的诗句吗?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特殊句式: ①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②状语后置: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何为其然也。
背景回顾: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反对新法,请求外调出京,后屡遭 贬官。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 军。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 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漫游,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
明确:借景抒怀,借事抒怀。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 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美人意象
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 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息相 关的,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 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 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 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那 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 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 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也即 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 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 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明确:一“诵”,一“歌”,一“扣”,把作者的悠闲自得,乐以忘忧 之态表露无遗。
讨论:一“诵”一“歌”仅仅展现了作者之乐吗?有悲的意蕴在里面吗?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在尽享遗世独立之乐的同时也有一种不能释怀的 情感?
明确: 1. 举酒属客。
一个“属”字把主人所急需要排遣出来的抑郁之情很好地烘托出来了。借酒浇 愁愁更愁,所以在“主”歌唱的时候,潜意识里的抑郁就通过歌词的形式流 露出来了。
水
变 逝者如斯
月
盈虚如彼
人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由情入理:
“何羡论”: 苏子以明月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
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 也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 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 我皆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 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 生的短促。 “共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