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图》解读
嫦娥奔月ppt课件
嫦娥奔月是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重 要故事之一。它讲述了嫦娥与后羿的 爱情故事,以及嫦娥被迫离开人间, 到月亮上过着孤独生活的故事。
嫦娥奔月与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祭祀。在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聚等,以表达对家庭 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现代歌曲中的嫦娥奔月
介绍现代歌曲中嫦娥奔月的形象 表现及情感表达方式
分析现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和 歌词元素来塑现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影视作品中的嫦娥奔月形象塑造
分析影视作品中嫦娥奔月的形象塑造及 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探讨影视作品中如何运用视觉和音效手 比较不同影视作品中嫦娥奔月形象的异
技术来提高探测效率和质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嫦娥奔月的故事价值
故事的历史价值
嫦娥奔月的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月亮的向往 和探索欲望。
故事的现代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嫦娥奔月的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不 断探索未知领域,追求科学进步和文化创新。
THANKS
古代诗词中的嫦娥
在古代诗词中,嫦娥经常被描绘 成美丽、孤独的形象,代表着人 类对月亮的向往和神秘感。
民间传说中的嫦娥
在民间传说中,嫦娥的形象更加 丰富和立体。她被描绘成因吃了 仙丹而飞升至月亮,并在月亮上 过着孤独的生活。
民间传说中的嫦娥形象
嫦娥与后羿的爱情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嫦娥与后羿的爱情故 事被广泛传颂。嫦娥与后羿相爱,但 由于后羿的徒弟逢蒙想要占有嫦娥, 嫦娥被迫吞下仙丹,飞升至月亮上。
嫦娥奔月的背景
嫦娥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为了逃脱丈夫后羿的惩罚,吞下仙丹 飘到月亮上。
幼儿园大班节日绘本故事ppt课件《嫦娥奔月》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
01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 自古代对月亮的祭祀。在农历八 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祭拜月亮 、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02
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中秋节紧密相 连,因为传说中嫦娥就是在这一 天奔向月宫的。因此,中秋节也 成为了纪念嫦娥的节日。
02
CATALOGUE
嫦娥奔月的故事内容
后羿为了与嫦娥长相厮守,向西王母 求得了两颗仙丹,据说服下后能升仙 。但嫦娥误食了仙丹,身体开始飘升 ,最终飞到了月宫中。
嫦娥为何要奔月
嫦娥奔月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她误食了仙丹,身 体开始飘升,为了不使自己和后羿分离,她选择了奔向月宫 。
另一种说法是,天宫中的其他仙女嫉妒嫦娥的美貌,施法将 她放逐到月宫。无论是哪种原因,嫦娥奔月都成为了一个流 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玉兔的陪伴
玉兔成为嫦娥忠实的伴侣 ,陪伴她度过漫长岁月。
嫦娥与后羿的结局
后羿的遗憾
后羿因思念嫦娥而痛苦,但无法 与她相见。
乡亲们的纪念
乡亲们为了纪念嫦娥,每年八月 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美好的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 中华文化中美好的传说之一。
03
CATALOGUE
节日绘本故事的教育意义
创意绘画活动
总结词
绘画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化,培养他们的创造 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引导孩子们根据《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进 行创意绘画。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例如画出嫦娥奔月 的场景、后羿射日的画面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们为自己的画作添加文字说明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嫦娥奔月图》解读
《嫦娥奔月图》解读作者:黄光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3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中有一幅插图叫《嫦娥奔月图》,这幅图其实是马王堆汉墓1号墓帛画的一部分。
该帛画(图略)为彩绘,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创作时间为西汉文帝时期。
帛画是绘在一张棕色丝绢上的,画上宽92厘米,下宽近48厘米,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色彩鲜艳、丰富。
帛画右上方是一株高大的扶桑树和一轮又大又圆的红色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黑色的鸟;左上方,便是一弯镰刀形的白色月亮。
月亮之上趴着一只大蟾蜍,蟾蜍两旁缭绕着祥云;弯弯的白色镰月下面是一个冉冉飞升的女子,她就是嫦娥。
这幅《嫦娥奔月图》上还有仙鹤翼龙神兽等。
必修一上的《嫦娥奔月图》只是T字形帛画的左上一角,占整幅帛画很小的一部分。
仔细观察那只蟾蜍,那蟾蜍居然有着四条腿。
可是传说月亮里的蟾蜍是三条腿的,吕叔湘先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蟾蜍”一词也如此注释。
那么,月亮里的蟾蜍到底是三条腿还是四条腿呢?月亮里存在蟾蜍的说法比较古老。
战国时代的屈原作品《天问》里有“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这句话,为其作注释的东汉文学家王逸,把“菟”释为“兔”,宋代的朱熹认为“顾菟”应该是兔的一种名称,而现代学者闻一多则认为“顾菟”就是“蟾蜍”。
如果我们遵照闻一多先生的解释,那么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它的肚腹里有个蟾蜍”,而《天问》也应该是最早提及月中有蟾蜍的古籍。
除此之外,较早的还有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
《淮南子·精神训》有“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之句。
东汉初期的思想家王充《论衡·说日》云:“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明确说了日中之乌为三足,但没说月中蟾蜍几条腿。
同为东汉但比王充稍晚的天文学家张衡《灵宪》中说:“日者,阳精之宗。
幼儿园大班节日绘本故事ppt课件《嫦娥奔月》
嫦娥和玉兔一起 住在月亮上,守 护着地球和人类
嫦娥奔月的故事意义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怀旧 传递团圆与孝道的重要性 弘扬牺牲与奉献的精神 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嫦娥奔月的故事的 教育意义
教育幼儿珍惜爱情
故事中的爱情:嫦娥与后羿的爱情故事,强调相互扶持和信任
家庭的重要性:嫦娥离开后,后羿的家庭破碎,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
嫦娥奔月的故事对情人节的 影响
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七夕节的 联系
情人节送礼物的传统与嫦娥 奔月传说的联系
表达对爱情的珍视和崇尚美好品质的追求
嫦娥与后羿的 爱情故事表达 了对爱情的珍
视和追求
嫦娥奔月的故 事中,嫦娥表 现出崇尚美好
品质的追求
节日与爱情、 品质的关联, 让我们更加珍 惜爱情并追求
美好的品质
七夕节与嫦娥奔月 的故事相互融合,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 内涵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关系
嫦娥奔月的故事成为了中秋节 的代表性传说之一
中秋节赏月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情节相呼应
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 团圆和思乡情感的追求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故事传承 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情人节与嫦娥奔月的关系
七夕节与情人节的异同点
添加章节标题
嫦娥奔月的故子 嫦娥美貌非凡,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得到嫦娥作为妻子 嫦娥得到仙丹后飞到月亮上,成为月宫仙女 嫦娥与后羿只能通过鹊桥相会
后羿是谁?
后羿是嫦娥的丈夫
后羿是射日英雄
后羿曾得到仙人的 指点
后羿和嫦娥有着凄 美的爱情故事
嫦娥与后羿的关系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 嫦娥奔月是因为她偷吃了仙丹 后羿射日后被天帝责罚,嫦娥因思念后羿而吃下仙丹奔月 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亮女神,而她的宠物玉兔也跟着她一起奔月
嫦娥奔月完整版ppt课件
诗人和散文家运用比喻、拟人、象 征等修辞手法,使嫦娥奔月的形象 更加鲜明生动。
民间工艺品中主题元素运用
剪纸和年画中的嫦娥
在剪纸和年画中,嫦娥奔月是常见的题材,艺术家们运用夸张的 造型和鲜艳的色彩,表现出浓郁的民间风情。
刺绣和陶瓷艺术
刺绣和陶瓷艺术品中的嫦娥奔月图案,既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技巧 ,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描述由于太阳异常,导致人间酷热难 耐,生活困苦。
发展:后羿射日引发连锁反应
后羿成功射日
描述后羿历经艰辛,最终成功射下九个太 阳的过程。
西王母赐仙丹
讲述后羿因此壮举得到西王母的赏识,获 赠仙丹。
嫦娥发现仙丹
描述嫦娥无意中发现了仙丹,并得知其神 奇功效。
转折:嫦娥误食仙丹飞升
嫦娥的矛盾心理
讲述嫦娥在得知仙丹秘密后,既想与后羿 长相厮守,又担心仙丹被夺的矛盾心理。
玉兔与吴刚的陪伴
描述玉兔和吴刚在月宫中 陪伴嫦娥的情景,为故事 增添一丝温情。
结局:永恒思念化作美好寓意
后羿的思念与追寻
01
讲述后羿在人间对嫦娥的深深思念,以及他努力寻找嫦娥的踪
迹。
中秋赏月的习俗来源
02
介绍中秋赏月习俗的来源,将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中秋节紧密联
系在一起。
团圆与思念的象征
03
阐述嫦娥奔月故事所蕴含的团圆和思念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亲
当代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加 深入地了解宇宙和天体的奥秘。
航天技术的成就彰显了人类智慧 和科技的伟大,也激发了人们对
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传统文化与航天技术的结合,为 探索太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文化
视野和想象空间。
未来太空探索中可能实现场景
《嫦娥奔月图》解读
一
图》 上还 有 仙鹤 翼 龙 神 兽 等 。必 修 一 上 的《 嫦 娥奔 月图 》 只是T 字形 帛画 的左 上一 角 。 占整 幅 帛画 很小 的一 部 分 。 仔 细 观祭 那 只 蟾蜍 . 那 蟾蜍 居 然 有 着 四条 腿 。 可 是 传 说 月亮 里 的蟾 蜍 是 三 条 腿 的 , 吕 叔湘 先 生 主 编 、 商 务 印 书 馆 出版 的 《 现 代 汉 语词 典 》 “ 蟾蜍” 一词 也 如 此注 释 。 那么 . 月亮 里 的 蟾 蜍 到 底 是三 条 腿 还 是 四 条腿 呢 ? 月亮 里存 在蟾 蜍 的 说法 比 较 古老 战 国时 代 的屈 原 作 品《 天问》 里 有“ 厥利惟何 , 而顾菟在腹 ” 这句话 , 为 其 作 注 释 的东 汉 文 学 家 王 逸 . 把“ 菟” 释为“ 兔” . 宋代 的 朱
2 . 过 好 赏析 关 . 让 学 生 爱上 古诗 词 因 为 中 考 古 诗
词 多考 默 写 基 本 不 涉 及 鉴 赏 .所 以不 少 老 师 在 教 学 时 就不上鉴赏课 , 直 接 要 求背 诵 默 写 以 应 付 考 试 。珠 不 知 这 种舍 本 求 末 的 方 法 .不 但 违 背 了 古 诗 词 的教 学 规 律 和课标 要求 , 也让 学 生 厌学 。 只 有 过 好 鉴 赏 关 , 才 能 真 正让学 生爱上古诗词 . 学好古诗词。根据课标 要求 . 古 诗词鉴 赏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 , 因此 . 在 上 鉴 赏 课 时 不 要 作 过 多 或 过 深 的 探 究 .重 点 是 让 学 生 了 解 古 诗 词 的 特征, 了解 古代的人和事 , 传 承传统 文化 . 让 学 生 热 爱 古诗 词 . 继 承 和 弘 扬 古 代 优 秀文 化 。鉴 赏 可 以 从 内 容 和
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的造型艺术与宗教意蕴
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的造型艺术与宗教意蕴*导读:提要:汉画像石中共有嫦娥奔月图4幅,皆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墓中。
4图在构图内容与造型艺术上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征,但……*提要:汉画像石中共有嫦娥奔月图4幅,皆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墓中。
4图在构图内容与造型艺术上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征,但通过对其在墓葬中的安放位置及与周边其他画像石组合关系的考察,则4图又具有相同的现实功用与宗教意蕴,即通过对嫦娥获得不死之药而飞升入月的造型进行艺术化的表现,表达汉人热切企盼生命再生与生命永续的宗教情感。
*关键词: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造型艺术;宗教意蕴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流变复杂的神话之一,嫦娥奔月神话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然而学者们的用力之处主要集中在梳理其流变的轨迹、索解其隐含的寓意、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却较少注意到嫦娥奔月神话因含有不死之药、奔月成仙的内容,还成为汉墓石刻的重要表现题材,从而使汉画像石嫦娥奔月图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意蕴,具有了突出的现实功用。
汉画像石历来被视为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人思想情感的物化,对其中真实、直观、生动的嫦娥奔月图的构图形式和造型艺术进行细致的考察与解析,无疑能够为寻绎汉人的生命观与宗教情感提供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
在目前可见的汉画像石中,共有嫦娥奔月图4幅,皆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墓中。
综观4图的内容与造型,大致相仿,都以巨大的圆形满月居于画面左侧,嫦娥则与月轮处于同一水平面,配置在画面中部偏右位置,人首蛇躯,有双爪,后拖曲尾,作翩然飞翔之状。
但若对之细加比较、区分,则4图在具体表现和细节勾画上又有各自的风格和特征。
1964年出土于南阳西关汉画像石墓的嫦娥奔月图,高64厘米,长119厘米。
画面左上方绘刻一轮圆月,内有肥硕的蟾蜍一只,头西尾东呈俯卧姿态,肚腹紧贴月面,四肢奋力伸张,与身体几成平面。
月像右侧一女子人首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屈曲蜿蜒,上饰倒钩状细短羽毛,疏落排列。
图文绘本故事《嫦娥奔月》
创新多元化表现形式
为了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我们将尝试在图文绘 本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表现形式,如动画、音效等, 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们期待与国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和出版机构进行更多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创作出更 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不同点
中国嫦娥奔月传说强调爱情与牺牲精神,表达对永恒爱情的 向往;而西方关于月亮的传说更多与神秘、魔法等超自然力 量相关联。此外,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也存在 差异。
嫦娥奔月在国际间传播和影响
传播路径
嫦娥奔月作为中国经典神话故事之一,通过文学、艺术、影视等多种形式在国 际间传播。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了解并 喜爱这个故事。
图文绘本故事《嫦娥 奔月》
目录
• 故事背景与人物介绍 • 绘本风格与艺术表现 • 故事情节梳理与解读 • 跨文化对比与影响探讨 • 创意拓展与延伸活动设计 •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01
故事背景与人物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象 征着团圆和丰收。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吃 月饼、提灯笼等,其中赏月是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引导孩子们对嫦娥奔月进行改编或续写,激发他们的创 新思维和想象力。
亲子共读、手工制作等多元化体验方式
亲子共读
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嫦娥奔月》绘本,通过互 动讨论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绘本中的细节和色彩运用 ,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2024版幼儿园节日绘本故事ppt课件《嫦娥奔月》
探讨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如团圆、感恩、传承文化等,并让学生
分享自己的中秋节经历和感受。
讨论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如促进 家庭和睦、增强民族认同、推动旅游业 发展等,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在现代社
鼓励家长和孩子在家中继续探索中秋节文化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阅读更多与中秋节相关的绘本、故事 书等,拓展孩子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素养。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月饼、赏月、猜灯谜等中秋节 传统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和乐趣。
鼓励孩子用画笔、手工等形式表达对中秋节的理解和感 受,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准备嫦娥、后羿、玉兔等角色的服饰和道 具,让孩子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布置月亮、桂树、宫殿等场景,让孩子们 身临其境地感受嫦娥奔月的故事情境。
引导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游 戏,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手工制作:制作中秋节特色手工艺品
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孩子们制作中秋节特色的手工
会中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开展中秋节主题调研,了解不 同年龄、职业、地区人们对中秋节的看 法和过节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
力。
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实践活动
举办中秋节主题手工制作活动, 如制作月饼、绘制中秋画卷等,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秋节
的氛围和文化。
组织中秋节主题诗词朗诵会,让 学生朗诵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歌 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艺品,如月饼、兔子灯等。
在制作过程中,向孩子们介绍中 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
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和想象力, 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
从美学视角解读汉代画像石嫦娥奔月
从美学视角解读汉代画像石嫦娥奔月作者:刘小梅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美学视角分析嫦娥奔月画像石形神整合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解释图中形象来源。
关键词:美学形神整合传神嫦娥奔月画像石于1964年出土于南阳市小西关汉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
图中一女子人首蛇身,面部表情兴奋欢快,面向月亮作飞升状。
周围有众星云气装点缭绕。
画的左边有一圆月,月内有蟾蜍。
一、形神整合的表现手法汉代画像石是摇曳在华夏大地上升仙文化的一面旗帜,它企图把升仙的愿望进行图像化,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升仙文化的标志。
正是由于汉代这种上至汉武帝下至庶民百姓的求仙活动,把素有升仙情结的汉民族升仙活动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由于升仙之路漫长又艰辛,因此人们普遍相信死者的灵魂如果得到某种引导和帮助就会升入极乐世界从而得到快乐和幸福。
以“嫦娥奔月”图像表达来看,人们的意识中总认为在我们的世界之外,其实盘桓着一个神话中的极乐世界,过着半人半神的生活。
两汉时期的繁荣和强盛使人们更加热衷于关心来世的幸福。
由于受到“天人感应”观念和“升仙”思想的双重影响,民间的能工巧匠积极地发挥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倡导绘画不仅要追求外形的美观与布局的合理,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完美结合。
因此创作者会通过神话和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富形象画面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以求表现出人对自然世界的征服主题。
在实现天、地、人、神、鬼的和谐统一上,创造出一个现实与理想同在、今生与来世并存的艺术殿堂。
二、图像中的形象分析(一)人首蛇身。
汉代时期画像石上出现了大量人首蛇身的图像,有嫦娥、女娲还有伏羲等。
文献中最早关于人首蛇身形象记载的是《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人总是会对敬畏的东西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心理,就像“灵蛇崇拜”。
最终由于无法逃避、无法抗衡,便慢慢衍生并发展出对它的崇敬和膜拜的图腾文化。
绘本故事《嫦娥奔月》
美丽善良的女子,擅长音乐与舞蹈,因与后羿相爱而 遭受磨难。
后羿
勇敢强壮的男子,擅长射箭,因射下九个太阳而成为 英雄,但代价是失去妻子嫦娥。
玉兔
嫦娥在月宫中的宠物,可爱的兔子形象,陪伴嫦娥度 过孤独时光。
角色关系与冲突
01
嫦娥与后羿的爱情受到挑战,因后羿射下九个太阳 而失去妻子。
02
嫦娥误食仙丹飞升至月宫,与后羿长期分离,承受 着无尽的孤独。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如举办文化活动、 推广传统文化产品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06 互动环节与参与 感提升策略
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增强孩子参与感
角色扮演
鼓励孩子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嫦娥、后 羿等,通过表演和对话的方式,让孩子更加 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
手工制作
提供材料,让孩子制作与绘本相关的手工艺品,如 嫦娥的服装、头饰等,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 力。
音乐游戏
结合故事情节,选择适合的音乐和歌曲,让 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和表达
提问引导
在阅读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激发孩子的思 考能力。
讨论分享
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与其他孩子交流意见,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 力。
03
后羿与徒弟努力寻找方法让嫦娥重回人间,展现出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03 艺术表现与特色
绘本的绘画风格与技巧
中国传统绘画风格
绘本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 运用了国画中的笔墨、线条和构 图等技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韵味。
细腻的绘画技巧
绘本中的每一幅画都经过了精心 的绘制,运用了多种绘画技巧, 如工笔、写意等,使得画面更加 细腻、生动。
关于汉画“嫦娥奔月”图的几点看法
何新 在探讨“ 女娲 的真相 ” 时认为 :《 “ 山海经 》 中月 神名 常仪 。‘ ’古音从我 , 娥 。故 又可 记作 ‘ 仪 , 读 常娥 ’ 。常 、 尚
二字古通用 , 以常 仪在《 所 吕氏春秋》 中又 记作 ‘ 尚仪 ’ 。尚 即上 , 是古人对 神的尊称 。传说 中女娲 为阴帝 , 是太 阳神伏 羲的配偶 。月亮别名太阴星 , 因此 阴帝 女娲 正应 当是月神 。 从古 音上 考察 , 娲所从之 “ 古韵隶 于歌 部 , 呙” 与我 、 娥
南都 学坛 ( 人文社会科 学学报 )
Acd mi F r m f n u(o ra o eHu nt sa dS ca S in e) ae c ou o d Jun l f h ma ie n o il ce cs Na t i
V 1 6N . o 2 o 5
S p. 2 0 e 06
关 于汉画“ 娥 月" 奔 嫦 图的几点看 法
孙 怡 村
( 阳汉画馆 , 南 河南 南 阳 4 30 ) 700
摘要 : 南阳汉画像石 天文图像 中, 于“ 在 对 嫦娥 奔月” 图的定名存在 争议 , 画像 的故事 象征 意 义、 从 画像 造型 、 墓葬图像 配置 、 古文典籍等 方面考释 , 幅画像仍应 维持原 名。 该 关键词 : 嫦娥 奔月 ; 羽化升仙 ; 阴阳和谐
常羲 。 其次 , 于嫦娥奔 月的传说 , 关 何新认为 :嫦娥奔月 的故 “
同部 , 、 娲 娥叠韵对转 , 可通用 。所 以女娲 , 例 实际上也 就是 女娥 , 常 仪 , 即嫦 娥 。由 此 看 来 , 娥 之 名 起 源 甚 即 亦 嫦
任率英的四幅《嫦娥奔月》
任率英的四幅《嫦娥奔月》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美术界在评价任率英艺术成就与贡献时,大都把他定位于著名年画家、连环画家。
其实,这是不够准确,也是不够全面的。
任率英晚年曾说:“我从解放后就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为了不使我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生疏,每年要用工笔重彩技法创作一二幅年画,有单幅也有四扇屏。
出版后很受群众欢迎,如《嫦娥奔月》每年再版。
”① 由此可见,对中国画的情结特别是对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推陈出新与发扬光大,才是任率英毕生的追求。
任率英( 1911〜1989 年)河北束鹿人。
幼年丧母,童年丧父。
青少年时期,受当地民间画工冯老智启蒙,上学之余开始临摹寺庙壁画与民间年画。
随后,受乡村舞台古代戏装人物及私人藏家书画作品启迪,在冯老智的鼓励下,立志以画改变命运。
此后,任率英自学绘画,并用干农活积攒下来的钱,先后参加了香港中国肖像学院函授班、上海十联漫画函授学校、上海忠彪油画函授学校、北京国画函授学校的学习,通过书信往返,邮寄作业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了素描、水彩、水粉、漫画、油画、国画技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27 岁那年,任率英离乡赴京,师从人物画家吴一舸。
28 岁时,在竹刻家张志渔的介绍下,被著名人物画家徐燕孙收为弟子。
由此,任率英登堂入室,与吴光宇、刘凌沧、王叔晖、黄均等同师一门,正式步入梦寐以求的绘画生涯。
徐燕孙( 1898〜1961 年)名操,别号霜红楼主,为中国画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国画教授,兼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主要取材于历史人物故事。
在徐燕孙的指授下,任率英悉心领悟,潜心琢磨,精心临摹,广学博采,兼容并蓄,没有一天放下手里的笔。
30 岁时,他就创作出了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凸显个人风格的《麻姑献寿》、《携子游春》、《七七佳期》等工笔仕女作品。
并先后在北平、沈阳、天津、山东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众人赞誉,此后名声渐扬,成为北方画坛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中坚代表。
中国吉祥图案——嫦娥奔月
中国吉祥图案——嫦娥奔月PAGEPAGE3中国吉祥图案-嫦娥奔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
”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
嫦娥奔月,象徵对美好的追求。
故人们画作吉祥图画,以寄望焉。
在广东省博物馆众多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景德镇窑青花嫦娥奔月图盘”,年代为明隆庆(1567—1572年)时期,该盘高3厘米,口径15.2厘米,为八角形,敞口、八角形圈足。
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为边饰,盘心绘嫦娥与玉兔。
在月宫中,嫦娥忧伤地眺望远方,怅然若失,似在思念尚留在人间的丈夫后羿,又或在思念人间的温情,玉兔乖巧地伴随在她身旁。
外壁绘相间的折枝花卉和如意云共八组。
底书“隆庆年造”方框青花楷书款。
胎质洁白细腻,釉质亮洁莹润稍泛青,青花发色稍现蓝紫。
隆庆一朝时间较短,景德镇窑瓷器遗留传世的器物并不多,以小件器为主,少见大器,胎、釉较细腻。
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但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
纹饰与嘉靖朝相近,佛道内容较多。
多六角、八角等造型。
带年款的器物甚少,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字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和赞颂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富贵佳器”等。
因此,这件带年款的八角盘虽为民窑器,但也弥足珍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奔月图》解读中学语文论文
《嫦娥奔月图》解读
黄光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飞向太空地航程》中有一幅插图叫《嫦娥奔月图》,这幅图其实是马王堆汉墓号墓帛画地一部分.该帛画(图略)为彩绘,上世纪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创作时间为西汉文帝时期.
帛画是绘在一张棕色丝绢上地,画上宽厘米,下宽近厘米,全长厘米,为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色彩鲜艳、丰富.帛画右上方是一株高大地扶桑树和一轮又大又圆地红色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黑色地鸟;左上方,便是一弯镰刀形地白色月亮.月亮之上趴着一只大蟾蜍,蟾蜍两旁缭绕着祥云;弯弯地白色镰月下面是一个冉冉飞升地女子,她就是嫦娥.这幅《嫦娥奔月图》上还有仙鹤翼龙神兽等.必修一上地《嫦娥奔月图》只是字形帛画地左上一角,占整幅帛画很小地一部分.
仔细观察那只蟾蜍,那蟾蜍居然有着四条腿.可是传说月亮里地蟾蜍是三条腿地,吕叔湘先生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地《现代汉语词典》“蟾蜍”一词也如此注释. 那么,月亮里地蟾蜍到底是三条腿还是四条腿呢?
月亮里存在蟾蜍地说法比较古老.战国时代地屈原作品《天问》里有“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这句话,为其作注释地东汉文学家王逸,把“菟”释为“兔”,宋代地朱熹认为“顾菟”应该是兔地一种名称,而现代学者闻一多则认为“顾菟”就是“蟾蜍”.如果我们遵照闻一多先生地解释,那么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它地肚腹里有个蟾蜍”,而《天问》也应该是最早提及月中有蟾蜍地古籍.
除此之外,较早地还有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地《淮南子》.《淮南子·精神训》有“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之句.
东汉初期地思想家王充《论衡·说日》云:“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明确说了日中之乌为三足,但没说月中蟾蜍几条腿.
同为东汉但比王充稍晚地天文学家张衡《灵宪》中说:“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焉……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其大意是“太阳积阳精而成鸟,象乌鸦但有三脚趾,月亮积阴精而成兽,为兔子与蛤蟆……嫦娥窃药奔月,寄身月中,变为蟾蜍.”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天咫》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属于林中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此两处有桂树、蟾蜍、吴刚,疑是月中地金背虾蟆(蟾蜍),然而仍未说蟾蜍(虾蟆)是三条腿.
以上几则是与“月中蟾蜍”有关地重要文献,但它们都没有说月中蟾蜍是三条腿.
那月宫中地蟾蜍是三条腿地传说又出自何典起于何时呢?
通过百度、搜搜、谷歌多次检索“三脚蟾”或“三足蟾”,我们发现其内容大致相同:传说在古时有一叫刘海(或曰刘海蟾)地仙人,他是八仙吕洞宾地入门弟子.他云游四海时,收伏了一只会变钱地三只脚地蟾蜍,由于刘道长最喜布施,这只会变钱地三只脚金蟾,正好帮他变出钱来布施贫民.后来民间便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地传说.清代褚人获地笔记小说《坚瓠五集》卷一“刘海
蟾歌”条云:“今画蓬头跣足嘻笑之人,手持三足蟾弄之,曰此刘海戏蟾图也.”与刘海相关地这个三足金蟾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是主富贵地吉祥之物.但遗憾地是笔者看不出这个蟾蜍与月宫、桂树、嫦娥有任何关联,反而让人有“此蟾蜍非彼蟾蜍”之感.并且,刘海蟾是五代时期地人,他地师傅吕洞宾生于中唐宗贞元年间,关于吕洞宾地神奇传说,最早起源于北宋.即使从吕洞宾算起,这只三足金蟾地出现不会早于中唐.
有资料说古文献中最早提出月中蟾蜍为三足地是南朝梁任昉(有说南朝祖冲之)地志怪小说《述异记》.书中云“古谓蟾三足,窟月而居,为仙虫”.如果这种说法确凿无疑(注:笔者多次在网上下载查阅《述异记》全文,一直未找到上述文字),那么,三足蟾蜍地最早提法也是在志怪之风甚烈地南北朝时期.因此,南北朝之前六七百年地西汉文帝时期地帛画《嫦娥奔月图》蟾蜍四条腿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中国古籍记载中异兽较多但往往都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独角兽、两头蛇、三足乌、九尾狐等异兽是在普通动物地身上增减肢体或器官来表明其是与众不同、大有来头地仙物.从古代文献来看,月中蟾蜍最初与普通蟾蜍无异,也是四条腿,三条腿地说法是后来逐渐“演变”而成地,这其中有个发展变化地过程.如同西汉马王堆汉墓地帛画右上太阳中地金乌一样,此金乌此时还是两只脚地,而东汉王充《论衡》中就变成“三足乌金”了.
作者单位:四川广汉市金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