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五稿
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治理策略研究
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治理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围绕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探讨相关的治理策略。
一、问题的严重性失地农民是指在农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土地耕作权的农民。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仅影响农民个人的生活,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二、治理策略1.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征地补偿制度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关键。
应该根据被征用土地的市场价值,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
还应该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2.加强就业培训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但是他们的劳动力仍然是有价值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比如,可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4.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根本。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来源。
5.加强社区建设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社区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真正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探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共同面临挑战。
失地农民的困境,折射出我国在土地征用、社会保障、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尚需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意味着要确保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
南充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目录一引言 (3)(一)南充市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必然趋势 (3)(二)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概念 (3)(三)建立、健全南充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 (4)二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证分析 (4)(一)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基本社会状况调查 (4)(二)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6)三南充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一)南充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7)(二)南充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资金来源分析 (8)(三)加强该市失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9)(四)建立与该市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五)建立和完善该市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 (10)(六)提高该市土地赔偿标准,完善征地制度 (10)(七)南充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与待遇计发改良建议 (10)四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词 (13)独撰声明 (14)南充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的实证分析胡万诚指导教师:陶际恒(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摘要】文章基于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实证分析,理出该镇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现状和困境,并据此提出南充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南充市政府+南充市招商企业提供”的模式,为构建南充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第三方资金来源问题,实现了社会保障体系供给主体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从就业、保险、征地标准等方面提出如何构建该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城南镇社会保障体系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Land-lost Peasants in the Process of Citizenization in Nan-chong City——a Positive Analysis Based on Cheng-nan Town Ying-shan county Nan-chong CityHu Wan-cheng Instructor:Tao Ji-heng(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major Grade 2007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positiv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land-lost peasants in Cheng-nan town Ying-shan county Nan-chong city,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land-lost peasants in the process of citizen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mode which also names “Nan-chong city government + provision of capital by introduced enterprises” pattern. In it besides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he introduced enterprises can still provide capital in quant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a result, We have realized the diversification for the supply of funds. Apart from the countermeasures above, the author further proposes we should set up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land-lost peasants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requisitioning land.Key words Land-lost Peasants Citizenization Cheng-nan Town Social security system一引言(一)南充市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必然趋势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是南充市,也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土地大规模被征用城郊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如何建立失地农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当前该市乃至全国的重要课题。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和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被迫进城或者转行,面临重新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参考。
一、背景失地农民指由于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征用等原因,土地被夺走的农民。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村地区约有2亿多人被列为失地农民。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抽取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了四个不同地区的农村地区。
三、调查结果1.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就业问题。
大约有55%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找到工作,其中约3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服工企业,2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个体经营。
而剩余45%的被调查者则表示找不到工作。
2.社会保障待遇关于社会保障待遇,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面临着差异化。
仅有约2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近70%的失地农民未能参加社会保险。
此外,仅有约1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3.政府政策和帮助大多数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和帮助感到不满意。
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其中,45%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0%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享受到与城镇职工相似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和社会保障差异化的问题,并对政府的政策和帮助不满意。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1.完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享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待遇。
2.提供职业培训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适应城市就业的技能。
政府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灵山卫窝洛子村任伟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农民的土地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土地被征用后,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其中一部分沦为城市贫民,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社会各界切实关注。
一、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在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安排下,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
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未来的生活前景必然令人担忧。
目前一个庞大的利益受损人群——失地农民群体已经形成,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失地”等于“失业”。
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是农民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来自土地的收入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
土地也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是农民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可靠的谋生渠道。
在国内耕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分配给失地农民新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农民到异地承包耕地,大部分农民已经无田可种,必须自谋生路。
目前,由于生活观念、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处于弱势,往往难以找到工作。
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本来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经常工作不到位,只有少数失地农民获得了就业安置。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文化程度不高、未经过专门的就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显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农民,他们打工没人要,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问题特别突出。
(二)目前农民失地现状。
据《部分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简析》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15户失地农户共303个劳动力中,只有3.6%的劳动力被有关部门安置就业,其余的只能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的劳动力中,有40.9%找不到工作,目前基本赋闲在家。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精简篇)
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近年来,XX县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县城西区、国道109改线及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整体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在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便是其中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县城周边的农村集体土地不断被征用,这些农民世代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变成了商住楼、道路、商场、工厂、广场等,在他们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分组深入县城周边失地农民较多的乡镇、村,深入农户开展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XX县现有城市低保对象3659户、10075人,年发放城市低保金84万元,其中西区失地农民1662户5776人年发放城市低保金838万元,人均补差元,占全县城市低保金发放额的62%。
二、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势必需要占用农民土地,部分地区农民耕地逐年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
但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
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认为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
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担心将来生活遇到困难没法解决。
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担心生病后的住院费用没有着落。
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开小卖部、从事饮食业等方式就业的农民担心就业不稳定,怕再一次失业,将来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概述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而失去耕地或居住地的农民。
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身份和处境,他们面临着诸多社会保障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问题⑴医疗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他们面临着高医疗费用负担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⑵养老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缺乏稳定可靠的制度安排,他们普遍面临着无法正常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困境,老年生活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⑶教育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子女入学困难、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⑷就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收入较低的问题,缺乏稳定的职业安排和发展机会,就业保障形势严峻。
三、对策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合理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保障失地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⑵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
⑶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就读机会,确保失地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⑷发展失地农民就业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内容:附件1:相关法律法规文本附件2:重要数据统计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居民医疗保险:指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称。
⑵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指适用于城镇正式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⑶公平教育:指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
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比较突出,缺乏优质的教 育资源和教育机会。
就业困难
失地农民普遍缺乏非农就业技能,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
居住条件差
许多失地农民被安置在城市边缘地区,居住条件较差,基础设施 不完善。
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
养老问题
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 保障,许多老年人的生活困难。无法承担高额的 医疗费用。
问题陈述
01
失地农民面临就业不稳定、收入水平低、生活保障 不足等问题。
0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保障措 施。
03
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突出,需要关注其心理和 社会适应问题。
02
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
收入水平下降
由于土地被征收,许多失地农民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来源,导致收 入水平大幅下降。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引言 • 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 • 政策建议与实施方案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 失去土地,面临就业、生活等多 重困境。
0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 关注的焦点,亟需采取有效对策 解决。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5篇范文]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5篇范文]第一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关于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随着我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村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情况越来越多。
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但同时也产生了农民失地后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已日益突出。
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因此,为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必须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搞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立法。
为了多角度,多层面探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办法,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调查对象、方法、时间1、调查对象:蓟县城关镇上宝塔村2、调查方法:(1)个别访谈(2)现场观察3、调查时间:2011年9月1日—2011年9月11日从目前情况看,失地后的“城中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本次调查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关镇中抽取了上宝塔村,:上宝塔村是蓟县城关镇辖管的二十六个行政村中的1个行政村,分为4个村民小组。
该村有土地946亩(其中耕地682亩、杂地264亩);2006年土地开始被征用,2007年全被征完(约600亩),除去村民安置用地后村级留地75亩,其中已开发30亩。
从4 个小组中查出失地农民共计900人,按比例从中随即抽取160人以访谈形式调查,作为资料、信息收集的依据。
(1)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转移就业的关键。
失地农民大多数存在技能单一文化水平较低,在多数人群中受年龄影响,他们学习务工技术、掌握技能能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就业和劳动报酬。
外出务工大多从事文化要求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粗工、打杂等工种,干活累且挣不到几个钱,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就更难,再就业困难重重。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城市化进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作为农村转移就业的主要群体,农民工在城市中承担着大量基础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劳动工作,为城市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面临诸多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方面的困境。
由于农民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城市户口、稳定工作和社会保障,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面临着来自疾病、意外伤害和失业等风险的巨大压力。
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讨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分析、现行政策影响、改进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建议。
1.2 研究意义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乎农民工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利于深入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但由于户籍限制和其他因素,农民工在城市中依然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低薪、缺乏社会保障、受歧视等。
通过深入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
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的贡献应得到应有的回报和保障。
通过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发现和解决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再分配,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农民被迫失去耕地,转而进入城市从事低技能劳动,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遭遇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失地农民的定义与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征地或者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导致农民失去耕地并丧失土地使用权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数千万农民被迫失地。
三、影响因素分析失地农民的现状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 土地征收政策:虽然土地征收是确保城市建设和农田流转的必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低补偿、不公平分配等,导致失地农民丧失土地后难以保障生计。
2. 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失地农民失去耕地后,丧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覆盖率有限,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失地农民生活困境失地农民面临多重生活困境,主要包括:1. 经济困难: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临时工作,因此不稳定且收入较低,很难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子女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2. 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常常生活在简陋、拥挤的条件下,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
3. 子女教育难题:由于经济困难,失地农民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将给他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4.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他们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五、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现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 改革土地征收政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提供就业培训和转型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和生活。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就业问题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他们往往无法顺利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
(二)生活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失去了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
这使得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社会性原因。
(一)政策性原因政策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大量征用农村土地。
然而,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社会性原因社会性原因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许多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然而,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很难适应城市化的就业需求。
同时,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法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3.2失地农民的就业权受到侵害
农民失去土地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就业,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较低,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比较困难, 失去土地后很难找到新的就业方式, 许多人每天无所事事, 到处闲荡, 甚至有人无聊之余进行赌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对于已获得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来说, 当单位机构改革时, 通常被列为精简的对象, 因此失地农民的就业回流率普遍较高。
和生活有较大提高, 但这只是短期的、暂时的, 随着补偿费的日益消耗, 收入较低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又找不到工作, 生活没有来源, 形成新的贫困户。经济基础较好或有技能的失地农户, 以公路、县城的开发为契机, 投资置业, 从事二、三产业经营, 变得更加富有。
4失地农民失地的同时失利的原因
4.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立法严重滞后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的必备条件是将农用土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必然使部分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凸显。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城镇化失地农民生活现状,探索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今年5月4日至6月30日,我们组织实施了专项调查。
一、被调查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典型调查的方式。
调查对象为城镇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村住户。
抽取了长沙、益阳、郴州、永州、怀化5个市33个区县1460户调查户,就22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
(一)农民失地基本情况:调查显示,抽取的1460户农村住户共失地3056.2亩,户均失地2.1亩。
失去土地半年以内的占比2.6%,半年至一年的占比9.2%,一年至两年的占比8.6%,两年至三年的占比12.4%,三年至五年以上的占比24.7%,五年至八年的占比15.9%,八年以上的占比26.6%。
(二)失地获得的补偿情况:1460户失地农民家庭中,78.7%的家庭获得政府的货币补偿,13.3%的家庭获得政府提供的住房,6.5%的家庭获得以地换地的补偿,1.5%的家庭没有获得补偿。
(三)家庭收入情况:1460户失地农民家庭在失地前后家庭收入比较中,有501户收入增加,占34.3%,540户收入有所下降,占37%,419户收入没有太多的变化,占28.7%。
(四)就业情况:失地以后,从事生产、运输工作的占10%,从事商业、服务业工作的占10%;从事个体经营工作的占17%;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占32.1%;没有固定职业的占30.9%。
已经就业的农民,10%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5.6%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就业,68.4%通过自己寻找就业,16%通过其他方式就业。
(五)社会保障情况:三项主要保险(养老、医疗、失业)中,仅有医疗保险加入率较高。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28
引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现状及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结论: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对于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WATCHING
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拓展保障范围
创新保障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CHAPTER
04
结论:总结与展望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就业难度大,再就业率低补偿标准低,生活保障能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保障机制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融入困难对策建议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增加生活保障能力加强心理疏导和关爱,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研究结论总结
研究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推动政策落实和改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但这些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
政策不完善
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社会实践报告1
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许多农民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些失地农民在面临生活转变的同时,也面临着养老问题的严峻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养老现状,探究其面临的困境,并寻求可能的解决策略,我们进行了此次社会实践调查。
二、实践过程1.调查准备在调查开始前,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我国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同时,我们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调查实施我们选择了某市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失地农民社区作为调查地点,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对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全面了解。
问卷调查主要关注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养老现状、养老意愿等方面;访谈则更注重对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探讨。
3.数据分析我们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图表和文字的形式呈现了调查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失地农民在养老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养老保障水平低、养老方式单一等。
三、调查结果1.养老保障水平低调查显示,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
他们主要依赖家庭养老,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和有效的养老保障措施。
许多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只能依靠微薄的征地补偿款或打工收入来维持生计,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2.养老方式单一在养老方式上,失地农民主要选择家庭养老。
他们普遍认为家庭是养老的归宿,子女是养老的主要依靠。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无法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导致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3.养老意识淡薄在养老意识方面,许多失地农民存在淡薄的现象。
他们往往认为养老是未来的事情,现在无需过多考虑。
这种养老意识的淡薄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养老规划,也加剧了他们的养老困境。
四、对策建议1.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养老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养老保障水平。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城关镇工会,2010.3.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上午好: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城关镇工会《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调研报告》做以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失地农民”这一字一眼对于我们土地面积宽广的农业大县来讲似乎不相协调~但是~近年来随着县城建设及中达工业园区、彬旬引线工程、旬中新校区等县上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我们城关镇所辖的14个行政村失地农民群体迅速扩大。
为了进一步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更充分地反映当前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心态~我镇工会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成立了专门的联合调查组~采取集中调研与基层分头调研相结合~座谈、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辖区范围内失地农民相对较集中的东关、西关、安仁、焦家河、小塔村的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我们城关镇辖14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3447户~12075人。
镇域面积178平方公里~耕地28680亩。
劳动力总数10236人~外出务工3440人。
近年来~全镇共征地2000多亩~在三村各抽取20户共60户失地农民代表从失地情况、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家庭收支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折显现三个特点:11、失地率较高。
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有19户现为完全无地户~占总数的31.67%。
被调查人员中失地前人均拥有耕地1.36亩~失地后人均拥有耕地3分地~人均失地1.06亩~失地率为89.1%。
2、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
被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共有人员232人~其中劳动力176人~占人员总数的75.86%。
人员年龄结构中40岁以上的有104人~占总数的55%。
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124人~占总数的70%,具有高中文化的52人~仅占总数的30%。
3、在家闲赋的劳动力较多。
被调查的176名劳动力中~闲赋在家的有95人~占总数的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规模快速扩张,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不断凸显,其原因在于: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且方式单一、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对此,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征地;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合理补偿失地农民;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耕地被大量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那些失地农民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缺乏长期维持生活的保障。
他们的存在已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构成影响,因此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流失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求获益之路,对政府和农民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料,是农民的生存保障,由于现行补偿标准较低、补偿方式单一、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失去土地的农民得不到较好的安置,生活水平下降,有的甚至无法保障基本生活,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社保无份”的“四无”边缘人群。
因此深刻剖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流失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失地农民得不到较好的安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速。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的扩张,伴随这一扩张也导致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和保障的土地。
土地无疑是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巨大贡献,可是目前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制度和地方政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无作为使得失地农民得不到较好的安置。
需要拆迁城边农民住房和征用土地,对拆迁农民住房和征用土地通常通过土地出让和房屋拆迁一次性补助给农民,这样农民失去原有住房,还必须拿补助资金重新建房。
政府相关部门对市政建设和工业建设整体规划时,对失地农民建房没有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形成村与村、户与户不均衡,而且失地农民建设相关费用较高,产生诸多矛盾。
究其主要原因,当时征地时,没有统筹兼顾,统筹安排。
(二)失地农民获得社会保障难农民与土地是“血浓于水的关系”。
对农民而言,土地实际上承担了双重功能,它既是生产资料,同时又是农民的生存保障依据,或者说是生存保障基础,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但在现阶段,大量的失地农民又未被纳入城市三条保障线的求助范围,失地农民中只有极少数能享受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他们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
目前各地政府给予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基本上属于低水平。
并且大部分只是基于基本的养老保险,但是对于医疗保障却很少涉及,能够积极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就更少了。
因而总体水平偏低,且不能多层次基于社会保障,给失地农民日后的生活保障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三)失地农民实现劳动就业难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加上今后平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大。
具体分析:一是城市就业机会有限,素质技能要求高,而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素质差,很难满足这种需要。
二是“城中村”农民生活水准提升较快,对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要求高,很难与“肯吃苦、低报酬”的外来民工竞争就业岗位。
大部分企业不愿招收当地的“城中村”农民。
三是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的转制、兼并和倒闭,不少过去招工安置的土地征用人员,也纷纷下岗或失业回村,要求村里解决生活出路和保障,给农村集体带来很大的工作和经济压力。
(四)征用土地补偿过低,方式单一我国现行征地安置政策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补偿办法,即“国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农民予以直接的经济赔偿,如土地补偿费是补偿农业从业人员因征地而就业不充分或一时不能就业所承受的损失”等等。
这种经济补偿机制是不健全、低水平、不全面的,难以完成所有的工作。
这种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被安置着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及时足额给付了经济补偿,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
(五)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较难农民靠种地养生,由于城市改造,被迫城市化,土地没有了,只是得到了几处房子或是钱币,但是对他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冲击,外界只关注城市改造后有多么的宏伟壮观,但是很少去关注这些农民是不是真的认为他们是市民了。
现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大江南北,许多城郊的村落迅速消失,之而起的是几乎面目一样的城市化小区。
在这种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中,人们更多的关注补偿费的高低、回迁房面积的大小、小区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而少有人关注“农转居”村民的心理状态,他们的生活状态在情愿或不情愿的状态下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思维习惯、社会心理由此受到影响,这又将影响他们这个群体的生活。
失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心理冲击,而转变生计方式更是一个漫长的心理适应过程。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改进对策(一)做好失地拆迁安置工作随着城市化发展,不可避免的要拆迁部分农户宅房,为保证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的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切实维护被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
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根据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和区位条件,统一规划、同步配套,科学合理的开展拆迁安置工作。
“城中村”改造和建设要按照政策向拆迁户提供拆迁安置房,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在拆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村民的承受能力和城市外来人口对住房的基本需求,优先规划建设好农民小区和民工廉租公寓楼。
要坚持异地安置和就近安置相结合,拆迁安置房可以在拆迁地周边就近选址特别是要做好新居住地交通、水电气等基本生活设施的配套。
积极推进失地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使农民的生活有机地融入城市化大势中去。
(二)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农民失去土地后不可避免的使农民产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后顾之忧情绪,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是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
失地农民是不同于“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群体。
他们已不再享有土地保障,也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因此,在农民失去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之后,就应该改将其转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在养老保障方面,广大农村长期以来以家庭保障为主要途径,这是一种以约定俗成的规则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模式。
然而,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养儿防老”的思想已经过时,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对失地农民来说又失去了土地保障,因此,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将对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最大障碍是资金问题,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要承担、税务部分组织实施征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医疗保险制度。
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普遍较低,经济水平整体上较差。
农民面临着养老、疾病和贫困的巨大风险。
医学科技的进步,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居民健康的同时,医疗费用也大幅度攀升,只是农村医疗风险凸显,因病致贫已成为人们重返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疗风险还对生活质量造成冲击。
因此,医疗保障也应该成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面。
(三)多方面创造失地农民就业渠道为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我们要多方面创造失地农民就业渠道:1.合理利用失地农民部分剩余耕地,引导土地流转。
2.加强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和专业,既注重搞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又加强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但重点抓职业技能培训,力求通过培训教会失地农民一技之长,全面提高其素质,积极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3.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
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待遇。
要在安置就业中,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并建立使用失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
4.健全完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区、街、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
在条件较好且闲散劳动力多的村定期举办劳动力市场,免费进行职业介绍。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就业。
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热线和网络,为劳动力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四)建立健全土地补偿及有效机制我国目前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涉及的范围小,项目少,标准过于低下,反映不出土地交易的真正价格和农民因失地遭受的各方面损失,这固然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并不能以此为借口,将土地交易过程所产生的巨大增值利益归于中间商和政府。
应当从土地对于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的角度出发,改进土地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失地农民的生计,维护失地农民权益:提高土地补偿金标准,保护其合法利益;“以土地换保障”的方法给失地农民买保险,政府用土地,不直接向征地农民支付安置补助,而是由政府将费用统一归规划入劳动部门的“社保”专户,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统筹和生活补助;改变土地征用方法,对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将农村集体土地算价折股或租赁,失地农民参与投资企业经营收益分配,保证失地农民收入细水长流;土地补偿分配到位,成立土地补偿费监督机构,对土地补偿费的分配进行全程监督,重点是监督各级把该法的钱是否及时足额发给农民,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确保土地补偿按规定落实到位。
(五)转变农民本身观念,强化、优化制度保障面对突变的社会环境,失地农民要及时的转变和调整自我,积极构建和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努力学习技术文化和培养市民意识,以适应新的环境;政府及社会各界也要给予支持:1.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前提,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农民市民化的认识是消除认识障碍的有效途径。
2.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
建立能够超越部门利益的机构,专门负责和协调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3.加强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整体素质提高的农民,进城后一方面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另一方面又容易融入市民社会,得到市民认同。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