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代数,教材,几何2教学培训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专业知识:深入理解并掌握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如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能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3.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熟悉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方法与策略。

4. 教学实践能力:能够将数学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教学活动,包括清晰讲解、引导探究、组织合作学习、灵活处理课堂问题、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

5. 教育科研能力:关注数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反思和研究,持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023年初中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3年初中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3年初中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023年初中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一、落实“四基”,提高“四能”。

1.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

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的反射,结合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作用,使学生逐步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2.重视基础,返璞归真。

重视中学数学在数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现从算术到代数、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等重大转折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初等数学的本质,返璞归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3.重视思想,立足发展。

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反映数学内部的联系以及它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注意教科书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体验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播撒“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种子,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贴近生活,注重过程。

内容素材的选取,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教科书的组织安排,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为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重要资源。

2.发展思维,引导探索。

内容的呈现要努力体现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精编问题,创设情境。

精心选编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在教科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趣味性等。

在“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栏目下,有针对性地选配习题,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4引言本文件详细描述了2024年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旨在为初中数学教育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以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秉持以下课程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4. 强化课程综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二、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设定了以下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数学技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包含以下模块:1. 数与代数:包括实数、函数、方程、不等式等。

2. 几何: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

3. 统计与概率:包括数据分析、概率论等。

4. 综合与应用:包括数学建模、跨学科应用等。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

3. 教学资源: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等。

4. 教学实践: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保障1.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2. 教学设备:保障教学设备齐全,满足教学需求。

3. 教学研究:鼓励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结语新课程标准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背景,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初中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代数式》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代数式》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代数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代数式》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学习,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代数式的概念、分类和简单的运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方程、不等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代数式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代数式的分类、代数式运算的规则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分类。

2.能够进行简单的代数式运算,如加减乘除、乘方等。

3.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代数式的概念和分类。

2.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练习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代数式的应用,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

2.练习题。

3.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苹果每个2元,香蕉每个3元,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代数式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和运用。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代数式的运算练习,如加减乘除、乘方等。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代数式进行解决。

例如,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如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等。

教师培训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课件ppt

教师培训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课件ppt

几何教学案例分析
总结词
几何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的关键。
详细描述
几何在初中数学中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几何图形的性质、定理、公理的讲解方法 ,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概率统计教学案例分析
总结词
概率统计是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决策能 力的关键。
概率与统计
介绍概率、统计的基本概 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 数据进行推断和分析的能 力。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等。
终结性评价
通过考试等形式,评价学 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应用能力。
综合性评价
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 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
教学方法优化
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 效果。
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 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教学经验分享与交流
1 2
经验分享
教师之间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相互 学习和借鉴,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0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总结词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 。
详细描述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风格 和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 课件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小、初、高数学教学衔接定稿

小、初、高数学教学衔接定稿

(二)、各个学段需要达到的能力(数学思考)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第一学段(1~3 年级)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 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 在运用数及适当 间观念,感受符号 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 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的度量单位描 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 述现实生活中 2.在观察、实验、猜 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 的简单现象, 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 想、验证等活动中, 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 以及对运算结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 果进行估计的 小学也有通过已知 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 过程中,发展 小立方体的临面来 建立几何直观。 判断对面的推理,与 2.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 数感;在从物 初一衔接),能进 体中抽象出几 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 行有条理的思考, 何图形、想象 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 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 图形的运动和 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 位置的过程中, 自己的思考过程与 理的能力。 结果。 发展空间观念。
第23题图④
归纳提炼:求关于x x( x b) c( x 0, b 0.c 0)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画四个长为x+b,宽为x的矩形,构造答图1,则图 中的大正方形面积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x+x+b)² 或四个长为x+b,宽为x的矩形面积 之和,加上中间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面积. 即:(x+x+b)2=4x(x+b)+b2 ∵x(x+b)=c, ∴(x+x+b)2=4c+b2 ∴(2x+b)2=4c+b2 ∵x>0, 2 ∴ x b b 4c 2
二、结合课标看教材(小、初衔接)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代数式》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代数式》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代数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2《代数式》》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整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学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物理量,同时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代数知识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要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学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物理量,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难点: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代数式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代数式的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环节。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这些实例中的几何图形和物理量?从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代数式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通过PPT 展示代数式的相关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代数式的运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代数式的基本运算题目,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初中数学几何系列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系列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系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针对初中数学几何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相关的几何定理和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了解相关的几何定理和公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相关的几何定理和公式。

2.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变换和推理,以及相关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3. 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引导学生共同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4. 讲解与示范对学生的探索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相关的几何定理和公式。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和切割,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和技巧。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成果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024年新教材培训讲座参考:各科内容变化及应对措施

2024年新教材培训讲座参考:各科内容变化及应对措施

2024年新教材培训讲座参考:各科内容变化及应对措施2024年秋季学期,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将开始投入使用,并逐步铺开,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一代教材。

一起看看,新教材有什么变化?01各科内容变化语文继续用统编版课本。

据说目前基础上做了一些优化,要调整一些细节,加重阅读技巧和思辨性阅读思维的能力。

1、每单元的学习要求更清晰了:标题更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像老教材个别标题让孩子摸不着头脑。

2、名著阅读要求也变得更加明确了:鼓励学生多读名著。

3、最有意思的是教学方式的变化:不再搞精讲课和自读课,而是更注重单篇课文的深度讲解和群体阅读。

这种授课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因此,未来的语文学习和考查题目可能会呈现出更多的形式!整体改动大致如下:数学调整可以说是涵盖了初中所有年级。

整体调整如下:1、调整了小初的衔接将整数整除、分数调整为小学阶段学习,6下加入了圆柱和圆锥的内容。

2、初高衔接有所变化强调初高中之间的衔接,调整了需要衔接的知识点;重新添加了部分被删除的内容,如韦达定理等。

3、加强部分知识内容新教材根据新课标做了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如:加强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改动内容细化如下: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除了综合与实践这个板块没有单独成章外,其余三个板块在新的教材中比重都很大。

弱化了代数里的方程部分,优化了数与式、函数部分,强化了几何和统计部分,加大了空间观念与数据意识的关注。

1、被删除的章节:数的整除、分数,放在了小学阶段进行学习2、被删除的章节:代数方程这一章节被删掉不足为奇,因为全国教材中就没有无理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这两个知识点;不过不清楚的是,分式方程可能是不学了,也可能放在了一元二次方程板块一起学掉;总体来看,减少了方程相关的知识点,可能会对孩子的运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3、被删除的知识点:平面向量这个知识点本来设置在初中阶段是为了初高衔接,新课本中是直接退出历史舞台了,直接放在高中学习了。

2024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1. 简介本文件详细描述了2024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初中阶段必要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领域,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掌握数学的基本运算技能、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教学内容3.1 代数学生应掌握有理数、实数、函数、方程、不等式等代数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几何学生应掌握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几何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3 概率与统计学生应掌握概率、统计等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方法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教学资源教师应合理运用教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7.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2024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详细描述。

我们期待通过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初一上几何的初步讲解教案

初一上几何的初步讲解教案

初一上几何的初步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如点、线、面等。

2. 掌握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性质,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3. 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运用,如相似、全等等。

4. 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2. 难点,几何图形的相似和全等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

(2)几何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2. 几何图形的相似和全等。

(1)相似和全等的定义和判定。

(2)相似和全等的性质和应用。

3. 几何图形的计算。

(1)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几何图形的应用问题解决。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几何图形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通过讲解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正确运用。

3. 学习几何图形的相似和全等。

通过讲解相似和全等的定义和判定,引导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相似和全等的性质,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 练习和巩固。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问题。

5. 拓展和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活动,如几何图形的应用问题解决,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6. 总结和反思。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加深对几何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手段。

1. 图片、实物展示。

2. 板书、多媒体。

3. 练习题、活动设计。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

学生对几何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表现。

2. 练习成绩。

学生在课后练习中的表现和成绩。

3. 活动参与。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

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

2. 教学手段。

是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参考)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参考)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参考)第一章:实数与代数式1.1 实数学习目标:了解实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教学内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实数的性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1.2 代数式学习目标: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的运算。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进行练习巩固。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 方程学习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会解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2.2 不等式学习目标: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解法。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学会解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第三章:函数与图形3.1 函数学习目标: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探究函数的性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3.2 图形学习目标:掌握常见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线段、射线、圆的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图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第四章:几何初步4.1 点、线、面学习目标:了解点、线、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点的概念、线的概念、面的概念。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点、线、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4.2 平面几何学习目标: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性质。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的基本定理、性质。

教学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定理和性质。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初中数学培训班教案

初中数学培训班教案

初中数学培训班教案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够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组成;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2. 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小学学过的等式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特点,为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打下基础。

2. 新课导入: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组成。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解方程的心得,分享解题方法。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组成;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决问题;3.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 课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3. 练习题: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题目。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学设计(附答案).zip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学设计(附答案).zip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学设计(附答案).zip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品教学设计涵盖了本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基础知识。

本教学设计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每个章节都包含详细的讲解、例题解析和练习题。

教学设计中还穿插了一些拓展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仍不够深入,解题方法单一,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数学下册的全部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解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概念,如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概率统计等。

2.针对重难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例题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阐述问题的解题思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3.资料:与教材相关的案例、习题和拓展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阐述问题的解题思路。

在此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针对所学知识点,给出一些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一、前言本教学大纲依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旨在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初中阶段必要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领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方法,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1.1 有理数- 实数的分类、运算规则- 绝对值、相反数、平方根- 解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1.2 整式的加减与乘除- 整式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因式分解、最大公因数- 整式的乘法、幂的运算1.3 函数-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自变量、因变量-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 第二部分:几何2.1 平面几何-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平行线、垂直线、相交线- 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2.2 空间几何- 立方体、长方体、球体等立体图形的性质-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坐标系2.3 几何变换- 旋转、平移、翻折的性质- 相似图形、全等图形的判定与性质- 坐标与几何变换3. 第三部分:概率与统计3.1 概率- 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 概率的计算、组合与排列- 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的判断3.2 统计- 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 概率分布、频数分布表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培训PPT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培训PPT

第一部分 课程内容具体变化——数与代数
03
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 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 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 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 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学生将在教师的 引导下,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 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 新课标的基本介绍(数学教学)
第一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 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 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 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第二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 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 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 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 因材施教。
第一部分 新课标的基本介绍
01
课程内容及选择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课程 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 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一、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数字与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0到10的数字读写法。

(2) 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概念及运用。

教学重点:数字的读写法,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难点:加减乘除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1) 数字读写:让学生通过数字卡片认识0到10的数字,并能够正确读写。

(2) 运算概念:讲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3) 运算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2 分数与小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及转换。

(2) 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数和小数的定义,转换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和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分数和小数的相关教具。

教学过程:(1) 分数定义:讲解分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2) 小数定义:讲解小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小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精确部分。

(3) 转换方法:讲解分数和小数的转换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进行转换。

(4)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第二章:几何图形2.1 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 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基本平面图形的名称及特征,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面积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平面图形的模型,计算工具。

教学过程:(1) 图形名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名称。

(2) 图形特征:讲解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理解不同图形的区别。

(3) 面积计算:讲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2 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立体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2) 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基本立体图形的名称及特征,体积计算方法。

例谈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例谈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例谈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初中是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阶段,初中数学大致分为代数和几何两部分,其中几何部分的难度系数较高,需要学生具有高度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

部分学生在几何学习时常常陷入困境,学生认为几何知识比较难,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数学课堂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例谈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言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变得越来越丰富。

既要提升学习兴趣,又要提升学科素养,无不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章建跃博士指出:“数学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有具体措施,要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

”不管我们的教学形式如何变化,都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即注重数学本质的呈现,这是数学教学的立足之本。

1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分析目前看来,中学生大脑皮层发育速度快,记忆能力强,对课堂中学过的知识内容,往往能够产生长时间的记忆。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给予一定的拓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

此外,初中生思维的敏锐性,除记忆力强之外,还体现在他们思维角度的新颖性上,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内,他们的思维尚未固化,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故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效率,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数学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但目前看来,仍然有很多教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位于时代前沿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缺乏了解,习惯使用一系列应试教育下的方式、方法,为学生传授枯燥乏味的知识,造成课堂学习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生活十分单调,久而久之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举例而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全等三角形”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属于重难点知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成长,以及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极为突出的影响力,但目前看来,很多教师在教到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常会使用一系列“照本宣科”的方式,给予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忽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针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展开思索,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限制了学生几何证明思维的发展。

初二(5)班数学的教学计划范文

初二(5)班数学的教学计划范文

初二(5)班数学的教学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初中代数、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代数、几何共三章)代数第八章:《因式分解》代数第九章:《分式》代数第十章:《数的开方》10.1开平方几何第三章:《三角形》几何第四章:《四边形》4.1四边形三、情况分析:本人本学期担任初二(5)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根据上学期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较差、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非常多,而且学习欠缺勤奋,纪律不自觉。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

地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

利用晚温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2主持人A:介绍嘉宾。

说明本课题主要内容,引出下面的话题。

以往,一提起几何教学,我们(包括学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证明”——证明两条直线平行、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以至于我们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常常不知不觉将“证明能力”等同于“几何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对此给出了答案。

与此同时,有的教师针对当今课堂里出现的一些问题,又提出了新的担忧——学生整体推理能力在下降。

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我们就研讨如何看待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推理能力主要由“合情推理”能力与“演绎论证”能力构成。

因此,我们的研讨就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B:让我们首先看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教过老人教版教材的老师教了新教材之后普遍有这样一个看法:新教材轻视了对概念的准确定义以及对定理的推理论证,没有展开分析、讨论,只要求学生去记概念、定理,讲求会用就行,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显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如:北师版七下关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没有证明过程,只是让学生用剪纸拼接实验来加以说明,又如:七下教材中关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内容,教材中也没有具体证明,用折纸的方法使学生确定它们的存在。

这是逻辑推理的一大忌讳,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失去了数学的严谨性。

这种想法对吗?究其根源是什么?(屏幕显示)A:要解决此问题是否正确,关键是认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C:一、认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正确理解合情推理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

(屏幕显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指出:“降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内在要求,力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着眼于直观感知与操作确认,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认识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图形;同时又辅以适当的教学说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并为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合情推理使学生熟悉了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了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的过程,锻炼和培养了他们深刻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创造能力的提高,难怪世界上许多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对合情推理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波利亚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是一个好的猜想家”等等。

D:2、正确理解演绎推理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证明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通常叫证明。

(屏幕显示)“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A:3、正确认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1)合情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或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从推理的结论来看,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3)演绎推理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重要思维过程。

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的发现,主要靠合情推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B:4、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联系与互补作用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

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

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联想、自觉、顿悟、灵感等思维形式。

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

当今,教育正在全面推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

但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十分强调推理的严谨性,过分渲染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动活泼的合情推理,使人们误认为数学就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

事实上,数学发展史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发现,除演绎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

D: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发现一个命题的内容,在完全作出证明之前,先得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还得推测证明的思路。

你先得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继而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猜想”,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

在解决问题时的合情推理的特征是不按逻辑程序去思考,但实际上是学生把自己的经验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机地整合进来的一种跳跃性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既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图形与证明”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人们需要掌握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正确与否的原理、策略和方法,以及结合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C:原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先学习代数,七下才开始学习几何,同时几何概念多,性质定理结论多,不容易理解,特别注重推理论证,逻辑性要求高,对一部分逻辑思维能力稍差的学生逐尽地丧失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新课程标准对几何的教学注重合情推理能力过程的培养,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的过程去发现结论、总结结论,然后证明结论。

并且对问题在学生合情推理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方法,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社会创新发展的需求。

A:加强合情推理,调整“证明”的要求,强化理性精神。

课程标准要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课程标准改变传统几何偏重于演绎推理的“证明”倾向,强调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的过程,要求学生获得数学结论应当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

这个加强应该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是对传统几何教学的一个挑战,是新课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一个新特色。

D:例1:如图,AB=AC,D、E分别是线段AC、AB上的点,且AD=AE,BD交CE于F,试在图中找出3对全等三角形和3个等腰三角形,并对其中一个结论给出证明。

考查内容:图形分解与组合的技能,能否利用合情推理能力获得合理的数学猜想,基本的证明能力。

例2:某学习小组在探索“各内角都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一定为正多边形”这个命题是否成立时,进行了一些讨论。

甲同学在讨论中提到了圆内接矩形;乙同学找来了这样一个几何事实:(图一),△ABC是正三角形,==,可以证明六边形ADBECF的各内角相等。

丙同学认为当边数是5时这个命题是成立的,于是他猜想边数是7时这个命题仍然成立。

(1)你认为各内角都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一定是正多边形吗?简要叙述你的理由。

(2)请你证明,各内角都相等的圆内接七边形ABCDEFG(图二)是正七边形。

(3)根据以上探索过程,提出你的猜想(不必证明).图一图二考查内容:理解反例的作用,并能借助恰当的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同时也会用简单的逻辑推理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具备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A: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B:(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如:在圆的教学中,结合圆的轴对称性,发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利用圆的旋转对称性,发现圆中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度量,发现圆心角与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直观操作,发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

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变换探究出图形的性质后,还要求学生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这个过程中就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合情推理的方法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努力的方向。

C:(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1、关注证明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在命题教学中,应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命题;能够区分一个简单命题的真伪,能够用反例来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对几何中的一些基本命题,应该要求学生能够画出相应的图形,并逐步学会用符号来表示命题。

应该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要求,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知道推理必须有依据,证明过程的表述必须条理清楚。

D:2、掌握作为证明基础的几个基本几何事实-------公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基本几何图形性质的证明,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格式和方法。

课程标准不再按原大纲以扩大的公理体系为基础,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而是学生在利用观察、实验、操作、思考等合情推理的方法对图形的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即将其视为公理,进行演绎的证明,构建了一个局部公理化的体系来证明40条左右仅限于三角形、四边形的主要性质的命题,一方面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这些性质,进而达到对几何图形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掌握的就是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能够用形式化的语言来表达证明的过程。

A:3、恰当把握证明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在练习和考试的证明中证明有关的题目难度,应与课程标准中所列的用基本事实证明40条左右命题的论证难度相当,“相似形”、“圆”的内容没有列入“图形与证明”的内容标准里,并仅限于三角形、四边形的重要性质,即“相似形”、“圆”的内容中不再要求命题的证明,降低对证明的难度、繁杂程度和证明的技巧的要求。

使学生既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又能体会证明的意义,协调地发展推理能力。

大部分地区中考说明中对几何证明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用比较规范的逻辑推理形式表达自己的演绎推理过程。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对基本的证明方法有所掌握,对证明必要性有所认识,它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理念,是数学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的需要。

《课程标准》还提到了要让学生了解证明的必要性,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是怎么落实的?D:4、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关于证明必要性的教学,以往我们比较忽略,其实,这是区别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一个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