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剂
6.第六章温里剂解析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寒从中生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注意事项: 1. 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 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 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 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 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 须慎用,以免伤阴或动血。 3. 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 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 之品或热药凉服或小量频服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腹痛 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抽搐(慢惊)
中 焦 虚 寒
失运(升降)
失化(土不荣木)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沬
胸痛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与方解
君
温补 中气 祛健 寒脾
干姜
人参
温中祛寒
益气健脾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臣 佐 使
白术 甘草
健脾、燥湿 益气补中、调药
临证加减: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 痛均禁用。 *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 应卧床休息半小时。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阳衰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衰欲寐、脉微
温里回阳:附子、干姜 益气补虚:人参、甘草
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11温里剂
温中祛寒
温
里
回阳救逆
剂
温经散寒
理中丸 —— 中焦虚寒证 小建中汤 —— 虚劳里急证 吴茱萸汤 ——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四逆汤 — 少阴病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证 回阳救急汤 —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汤 阳和汤
—— 血虚寒厥证 —— 血痹证 —— 阴疽证
病案
马某,男,58岁,干部。2012年1月就诊。自幼喜 食生冷,七八年来患上腹疼痛,遇寒或冬季则易发作。 近1周来上腹疼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腹胀纳少, 口淡无味,反酸,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胃 虚
胃气上逆
或吞酸嘈杂,或干呕
寒 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
巅顶头痛
, 浊 胃中浊阴阻滞,气机不利
胃脘痞塞
阴 上
阳虚失温
手足逆冷
逆 证
脾胃失于和降
下利、呕吐。苔滑
肝胃虚寒
苔滑,脉沉弦而迟
三、方解
1.基本配伍
君 吴茱萸: 温胃暖肝,祛寒止痛,尤擅降逆止呕
臣 生姜: 温胃止呕
佐 人参: 补气健脾
佐 使 大枣:
2.附方: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加人参,主治阳衰气脱证。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倍干姜,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参附汤:附子,人参,主治:阳气暴脱证。 白通汤: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第三节 温经散寒
适用证:适用于寒邪凝滞经脉所致诸病证。 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十一章 温里剂
李英姿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
1.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伤寒论经方分类方法
伤寒论经方分类方法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伤寒(一种传染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根据经方(方剂)的不同,可以将伤寒论的经方分类如下:
1. 温里剂:温里剂是通过药物的温热性质来调节人体内虚寒的状态。
主要包括桂枝汤、附子汤等。
2. 清里剂:清里剂是通过药物的清凉性质来清理人体内的热毒。
主要包括白虎汤、石膏汤等。
3. 甘露剂:甘露剂主要通过药物的甘温性质来补养人体。
主要包括甘草汤、大枣汤等。
4. 寒热同治剂:寒热同治剂是针对伤寒病程中既有寒热症状的患者,并结合具体症候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主要包括麻黄汤、柴胡汤等。
5. 清热泻火剂:清热泻火剂主要用于治疗伤寒过程中的高热和烦渴等症状。
主要包括龙胆瀉肝汤、银翘散等。
以上是伤寒论经方分类的主要方法,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的不同,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经方前,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方剂学温里剂
方剂学
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温里剂
1、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温里剂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温里剂
2、适应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 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 出血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 唾涎沫 +益智仁、山药
理中丸
加减变化
• 抽搐 +全蝎、僵蚕 • 胸痛 +桂枝、丹参、附子 • 寒热错杂
吐酸苦水、苔黄: +黄莲、茯苓(连理汤)
• 白带清稀 +山药、芡实、鹿角霜 • 胃脘冷痛:合良附丸
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
以使阳复气充 。
⑵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使用时必须辨别寒热之真假,
真热假寒证禁用。
⑶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
⑷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
寒凉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
⑸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
理中丸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 “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 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 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理中丸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 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 点。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3 温经散寒:用于寒凝经脉证。
四、使用注意
1 辨 辨清病位、真假;
2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 拒药处理 拒药处理:热药冷服或反佐配伍。
第一节
阳虚失温
中 焦 虚 寒
温中祛寒
一、适用证:中焦虚寒证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二、现代药理研究
温中祛寒方能促进和加强胃肠道 的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地补充热量, 人体机能不足的状况,可适应于人 体功能减弱,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减 弱,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能量代谢 降低,热量不足的病证。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神衰欲寐
黄芪建中汤
•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病症并治第六》,条文 很简洁:“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 中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大枣, 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现代医家 多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 大部切除后倾倒综合征,胃轻瘫综合征,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心绞痛,再生障碍性贫血,带下,崩漏, 过敏性鼻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属于中焦虚寒病机者。
吴茱萸汤
《伤寒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 常用方。
吴茱萸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水湿停聚 脾不升清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温里剂
理中丸
伤寒论》 (《伤寒论》)
温中祛寒·理中丸 温中祛寒 理中丸
温 里 剂
组成: 组成: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各9g) 各三两( )
温中祛寒·理中丸 温中祛寒 理中丸
温 里 剂
功效; 功效;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主治: (1)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 (2)阳虚失血 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 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 小儿慢惊 以及胸痹等因中焦虚寒证
回阳救逆·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温 里 剂
主证分析: 主证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神衰欲寐 下利清谷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心阳衰微, 肾虚及脾,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寒凝气滞 舌、脉
呕吐,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脉微细
回阳救逆·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汤
伤寒论》 (《伤寒论》)
回阳救逆·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温 里 剂
组成: 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15g) 附子一枚,生用( ) 干姜一两半( ) 干姜一两半(9g) 甘草炙,二两(6g) 甘草炙,二两( )
回阳救逆·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温 里 剂
主治: 主治: (1)少阴病 少阴病 (2)亡阳证 亡阳证 功效; 功效; 回阳救逆
分
述
温 里 剂
1.温中祛寒剂 1.温中祛寒剂 2.回阳救逆剂 2.回阳救逆剂 3.温经散寒剂 3.温经散寒剂
分述·回阳救逆 分述 回阳救逆
温 里 剂
适应证: 适应证:
阳气衰微,内外俱寒, 阳气衰微,内外俱寒, 甚则阴盛格阳或戴阳等证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温里剂(72)PPT课件
温里剂在现代医学中应用案例分享
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温里剂 可通过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促 进胃黏膜修复等作用,缓解疼痛、
促进愈合。
妇科疾病
如痛经、月经不调等,温里剂可通 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改 善子宫及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风湿性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等,温里剂可通过抗炎、镇痛等作 用,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
使用方法与剂量调整策略
使用方法
温里剂多采用口服方式,也可根据病 情选择其他给药途径。在使用过程中, 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剂量调整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反应等因 素,医生会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一般 来说,剂量调整应遵循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的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预防
辨明在气在血
温里剂的作用部位有在气分和血分之别。气分寒证多表现为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血分寒证多表现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状,治疗以温经散寒为 主。因此,在应用温里剂时,还需辨明在气在血的不同。
针对不同证型选用合适温里剂策略
实寒证
对于实寒证患者,应选用具有温散作用的温里剂,如附子理中丸、良附丸等。这类药物能够温中散寒、行气 止痛,有效缓解患者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功效
温中散寒,健胃。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 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 症。
临床应用
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虚 寒者。
其他经典方剂介绍与比较
当归四逆汤
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 草、通草、大枣组成,具有温经 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与四逆 汤相比,更侧重于治疗血虚寒厥
证。
常见温里剂分类及适应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温里剂
2020/2/25
1
内科常用中成药
第六节 温里剂
内科常用中成药——温里剂
考点 (1)温里剂的功能与主治 (2)温里剂的分类及各类的功能、主治 (3)温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目录
温里剂概述
内容
温中散寒剂
回阳救逆剂
温里剂概述
• 含义: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所致的各种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 功能主治:主要具有温里祛寒之功,兼有回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证,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功能】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
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 一日3次,或遵医嘱。
肢 逆
冷
【注意事项】所含附子有毒,故不
宜过量久服,孕妇禁用。湿热、
阴虚、实热所致腹痛、泄泻者忌
用。冠心病心绞痛病情急重者应 配合抢救措施。不宜单独用于休
油腻,不宜消化食物。
记忆口诀:参煮姜草。
小建中合剂
【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温
喜按、嘈杂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 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30,一日3次 ,用时摇匀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胃痛者忌用。记忆: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香砂养胃丸
辨证用药
良附丸
分析:可以选用何种 中成药?
三九胃泰颗粒 藿香正气液 香砂养胃丸
柴胡舒肝丸
小建中合剂
治疗中寒胃痛常用中药
1.温中散寒类药,如:肉桂、干姜、吴茱 萸、丁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等 2.配伍理气类药,如:陈皮、橘红、青皮 、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
温里剂(72)PPT课件
02
温里剂的成分与制备
主要成分
干姜
干姜是温里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 化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 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
厥逆等症状。
附子
附子是另一种常见的温里剂成分,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 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
阴寒内盛、亡阳厥逆等症状。
肉桂
肉桂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温通经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 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
温里剂的药理作用机制
温里剂的药理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深 入研究温里剂的药理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疗效机制,为其临床 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方向与前景
温里剂的制剂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温里剂的疗效,需要对其制剂进行研究,以提高 其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和安全性。
温里剂的配伍规律研究
温里剂的应用
总结词
温里剂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多种脾胃虚 寒、寒湿内盛等病症,同时也常与其他中药剂型配合 使用。
详细描述
温里剂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 、寒湿内盛等病症。对于胃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 状,温里剂可与其他中药剂型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 等,温里剂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调理身 体。需要注意的是,温里剂的应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体质情况而定,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外观质量
温里剂的外观应整洁、无 杂质,饮片应完整、无破 碎。
微生物限度
温里剂应符合国家药品标 准的微生物限度要求,以 确保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 安全性。
03
温里剂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药理作用
温中散寒
温里剂的名词解释
温里剂的名词解释
温里剂是一种中药剂型,也被称为膏剂或贴剂。
它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与一定比例的粘合剂混合,制成质地柔软、粘稠的膏状药物。
温里剂通常被用于外用,贴敷在患处,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起到调理身体、缓解症状的作用。
温里剂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研磨、调和和灌装等环节。
首先,需要精选适合疾病治疗的中草药材料,如薄荷、防风、草果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草药组合。
然后,将草药材料研磨成细粉,确保草药的有效成分可以充分释放出来。
接下来,将研磨好的草药粉末与粘合剂混合,通常粘合剂可以选择蜂蜡、麝香、蜂蜜等。
最后,将混合好的草药膏装入适当的容器中,制成成品。
温里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外用贴敷,使草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起到调理气血、舒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温里剂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同时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它还可以调理气血,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温里剂的优点是温和安全,不易引发严重的副作用。
因为草药经过研磨制成细粉,更易被人体吸收,且通过贴敷在患处,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此外,温里剂质地柔软,使用方便,
适合不同部位和形状的患处,如关节炎、扭伤、跌打损伤等。
总之,温里剂是一种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以贴敷在患处为方法的药物制剂。
它具有温和安全、渗透快速、调理身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外科、骨伤、风湿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方剂温里剂.共20页文档
既助饴、桂辛甘化阳,益气温中缓急
又合饴、芍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生姜—温胃 大枣—补脾 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
吴茱萸汤《伤寒论》
食谷欲呕
畏寒喜热
脾胃阳虚寒自内生,
寒则胃气逆,
或胃脘痛
虚则不能纳谷
中
虚 吞酸嘈杂
焦 虚
寒 呕
少阴吐利 —寒水侮脾
寒
吐 证
手足逆冷 —阴寒盛阳气虚
烦躁欲死—吐利痛苦象
浊 阴 上
温 臣 人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
中 散
气旺而阳亦复
寒 佐 白术—甘苦温燥,燥湿健脾,健运中州,
补 气
投脾之所喜
健
脾
使 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小建中汤《伤寒论》
虚劳里急
腹中时痛 劳伤内损中气
虚 喜温欲按 虚寒肝木乘脾
劳 里 急
或心中悸动 中焦虚寒,生化 虚烦不宁 不足,心气虚
气中 血焦 不虚 足寒 阴肝
方剂温里剂.
温 里 剂
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煦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 剂,统称温里剂。
二、立法依据:《素问》“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三、分类: 温中祛寒——脾胃阳虚,中焦虚寒 回阳救逆——阳气衰微,格阳,戴阳 温经散寒——寒凝经脉
表寒证 外感寒邪 辛温解表 解表剂
厥阴头痛 —肝寒犯胃
逆
干呕吐涎沫 —胃失和降肝寒之气上逆
君 吴茱萸—味辛性热,既可温胃止呕,
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
温
中 补
臣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以助吴茱萸之力
虚
降 逆 佐 人参—补脾益气,以复中虚 止 呕
温里剂.ppt.ppt
佐 通草—苦寒,通经脉 ,且防桂、辛燥热太过
使 甘草 大枣
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重用大枣,既助归芍补血, 又防桂、辛之燥烈太过,免伤阴血
方相 名同
均 能 治 四疗 逆厥 散证
四 逆 汤
当 归 四 逆 汤
不同
病机
功效
主治
邪气内传, 透 邪 解 阳气内郁 郁 , 疏 不达四末。 肝理脾
君 饴糖—甘温质润入脾,益脾气并养脾阴, 温中焦而缓急止痛
臣 芍药—养血益阴,合饴糖酸甘化阴以扶 阴血之虚;且缓肝急止痛
桂枝—温助中阳,合饴糖辛甘化阳以建 中阳之气
佐使 炙甘草—甘温益气,
既助饴、桂辛甘化阳,益气温中缓急
又合饴、芍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生姜—温胃 大枣—补脾 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
肝血不足,寒客经脉, 手足厥寒
血亏阳虚,血脉不利
舌淡 —肝血虚 心血不足
苔白 —寒邪内客
脉沉细
血虚经脉不充,又加寒邪阻滞
或细而欲绝 经脉不利
或腰股腿足疼痛 —血虚寒入经络,血涩不通
君 当归—补血和血,为温补肝血要药 桂枝—温经散寒通脉
脉通血养 寒散经温
臣 白芍—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 与桂枝相伍,内和气血
吴茱萸汤《伤寒论》
证吐呕寒虚 逆上阴浊 酸嘈杂
脾胃阳虚寒自内生, 寒则胃气逆, 虚则不能纳谷
少阴吐利 —寒水侮脾
手足逆冷 —阴寒盛阳气虚 烦躁欲死—吐利痛苦象 厥阴头痛 —肝寒犯胃 干呕吐涎沫 —胃失和降肝寒之气上逆
呕止逆降 虚补中温
君 吴茱萸—味辛性热,既可温胃止呕, 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
逆救阳回
君 生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 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温 里 剂
温里剂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1]的方剂,统称位温里剂。
二、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三、配伍使用随证而配伍,有时亦须配伍酸寒收敛的药物,酸寒、甘寒护阴,以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四、使用注意1、温里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适用于阳虚的里寒证候。
运用时当辨别寒证所在的部位,尤其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
2、若平素火旺注意小儿的“三有余,四不足”:心、肝、阳常有余;肺、肾、脾、阴常不足。
之人,或属阴虚失血之体,或夏天炎暑之季,或南方温热之域,剂量一般宜轻,且要中病即止;3、若冬季气候寒冷,或素体阳虚之人,剂量可以适当加大;4、若素体阳气虚弱,经温里剂治疗,里寒去而阳气仍虚者,可另谋温补之剂;5、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此为格拒,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冷服,以免格拒不纳,此即“寒因寒用”反佐之法。
[1] 里寒证:指寒邪在里,阴寒之邪深入与脏腑经络间,导致中焦虚寒,阴盛阳衰,亡阳欲脱,经脉寒凝等。
其原因有二:寒从外来;寒从内生。
临床表现为:但寒不热,喜暖踡卧,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
寒从内生,是由于素体阳虚;寒从外来可能由于寒邪之中三阴,外寒趁虚而入,或始为热中,后由于误治,过用寒凉之品,而继为寒中。
温中祛寒小建中汤组成:芍药酒炒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饴糖[1]30g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悸[2],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方解: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3],重加饴糖组成。
方中以饴糖甘温质润入脾,益脾气并养脾阴,温中焦而缓急止痛,为君药。
芍药养阴而缓肝急,桂枝温阳而祛虚寒,共为臣药。
炙甘草甘温益气,可助饴糖、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可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合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虚失温
中 焦 虚 寒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理中丸
《伤寒论》(A类)
理中丸--病机及证候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不欲食、吐、利、腹痛 抽搐(慢惊)
中 焦 虚 寒
失运(升降)
失化(土不荣木)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沬
胸痛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第九章 温里剂
定
义: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用病证:里寒证。 里寒证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主收引,寒性凝滞
外寒直中
寒在经脉
温经散寒
寒从中生
里 寒 证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肝经虚寒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肾阳不足
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虚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第一节 温中祛寒
四 逆
汤
《伤寒论》(A类)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神衰欲寐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寒凝气滞
下利清谷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脉微细
四逆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君 回 阳 救 逆 佐 甘草 臣 干姜
助阳通脉
附子
温壮元阳 回阳救逆 温中祛寒
附方:当归建中汤《千金要方》
组成:当归、桂心、芍药、生姜、甘草、 大枣 功用:温中补血,和里缓急。 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痛不已,吸 吸少气,或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 食者。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阳衰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衰欲寐、脉微
心肾阳虚治法 温里回阳:附子、干姜 益气补益:人参、甘草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附 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功用: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暖 肝 煎
《景岳全书》(B类)
主证分析: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肝 寒 客( 肝 脉
失 和 )
( 肾阳 气 、 不阴 血 足)
附方: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 苔白滑,脉沉微。
第三节
寒邪直中
温经散寒
辛温散寒:桂枝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温里助阳:肉桂、细辛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素体正虚
阳气不足 阴血亏虚
吴茱萸汤
辨证要点:
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减,痛时 欲吐,四肢欠温,吐涎沫,舌淡,苔白滑,
脉弦迟。
食后欲呕,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 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随证加减: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 痛均禁用。
小建中汤
炮姜
补
温助阳气
--肌肉
肉桂 →温通血脉
白芥子 化痰除湿
--血脉
温
通
--皮里膜外
麻黄
生甘草
宣通毛窍
--腠理
阳和汤--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
2、用量特点:
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3、使用注意: 阳证禁用 。
随证加减:
兼气虚者,加参芪
阴寒重者,加附子,肉桂改桂枝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2) 纳 运 升 降 失 常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 脾不升清:腹泻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理中丸--加减变化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 熟地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A类)
当归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气不足
阳虚失温 手足厥寒
舌淡苔白 寒 损伤阳气 邪 直 中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 →痛证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 脉细欲绝
或沉细
当归四逆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当归 养血、活血
君 温养 经血 散通 寒脉 佐
臣
桂枝 细辛
功用:温阳利水 主证分析:阳虚水泛证。 方解: 附 白 茯 生 白 子 术 苓 姜 芍
君
臣
佐
运用: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 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
真武汤证基本证候组成部分
阳虚基本见证:畏寒肢厥 水泛证::(部分见证) 舌脉佐证。
随证加减
水寒射肺,加干姜、细辛;阳虚泄泻, 去芍药,加干姜;水寒犯胃,加重生姜用 量,或加吴茱萸、半夏。
益气补中 缓和姜、附之辛烈 调和药性,使作用持久
四逆汤
配伍特点: 心脾肾兼顾以峻温心肾为主 温阳与补气结合而使先后天互生
证治要点:
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 微细。 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附方: 1、通脉四逆汤 组成:四逆汤倍干姜,附子适当加量。
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 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 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若“吐已下断,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加猪胆汁半合,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参附汤
《济生方》(C类)
组成:人参四钱
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
阳气脱陷者,倍用之。 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
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真武汤
《伤寒论》(A类)
脾肾阳虚:畏寒肢厥,小便不利。 饮干清阳——头目眩晕 水气凌心——心中悸动 水 饮迫肺胃——咳喘呕逆 湿 饮流肠道——泄泻 泛 阴寒凝滞——腹痛 滥 水泛肌表——水肿 饮渍筋肉——肌肉瞤动 饮泛骨节、经络——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 舌脉——舌质淡、胖、嫩,有齿印。 舌苔白滑,脉沉细
阳 和 汤
《外科全生集》 (A类)
阳和汤
特征:肿、痛 (漫肿无边,痠痛无热) 阴 疽
伴见症: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未成脓难消 病势:三难 已成脓难溃
溃后难敛口
阳和汤--病机
寒(内寒) 原因
虚(血虚) 滞(痰滞)
阳寒 虚凝 血痰 亏滞
阳和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熟地 鹿胶
温阳补血
--筋骨
温 散 阳 寒 补 通 血 滞
吴茱萸汤
《伤寒论》(B类)
吴茱萸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寒凝气滞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脾不升清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吴茱萸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温胃暖肝 君 吴茱萸 行气止痛 温降 降逆止呕 肝逆 臣 人参 益气健脾 暖止 温胃祛寒 胃呕 生姜 降逆止呕 佐 宣散水气 益气健脾 大枣
温经散寒
温助阳气 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通利血脉 制桂、辛之温燥
白芍
通草 大枣
佐使
甘草
益气健脾养血 调和诸药
当归四逆汤
配伍特点: 阴阳并调,散寒为主; 温中寓补,补中寓通。
证治要点: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汤--应用范围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痹证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寒 凝 气 滞
睾丸冷痛 小腹疼痛 疝气疼痛 畏寒喜暖 舌淡苔白,脉沉弦
功用:温补脾肾,行气止痛
方解:
肉 小 当 枸 乌 沉 茯 生 桂 茴 归 杞 药 香 苓 姜
君 臣1 臣2 佐
运 用
1.辨证要点:
少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2.随证加减: 寒甚加吴茱萸、干姜、附子。 痛甚加香附、青皮、橘核。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当归四逆汤--应用范围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当归四逆汤--应用范围
3、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随证加减:
寒甚加干姜
气滞加木香
便溏加白术 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
使用注意: 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附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即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 功用:益气温中,补虚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本方证于“虚劳里急”外,更加“诸不足” 三字,是虚劳的程度较小建中汤证更甚。
理中丸--治法与方义分析
君
温补 中气 祛健 寒脾
干姜 人参
温中祛寒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臣 佐 使
益气健脾
白术 甘草
健脾、燥湿 补中、调药
理中丸
配伍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 证治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
溏,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 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理中丸
加减变化及附方:
《伤寒论》(A类)
小建中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中肝 焦脾 虚不 寒和
阳虚寒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