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悟_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范畴_皮朝纲
发掘中国美学智慧填补禅宗美学空白r——读皮朝纲先生新著《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发掘中国美学智慧填补禅宗美学空白r——读皮朝纲先生新著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邓绍秋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7)006
【摘要】皮朝纲先生是我国当代最早一批研究禅宗美学的学者,他致力于禅宗美学研究近四十个春秋,一万四千多个日日夜夜,辛勤耕耘,坚韧求索,成果斐然,影响巨大。
迄今为止,他出版专著《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丹青妙香
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心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游戏翰墨见本心:禅宗书画美学著述选释》《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等10余部.
【总页数】4页(P150-153)
【作者】邓绍秋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皮朝纲的美学历程及其禅学转向--兼评皮朝纲新作“禅宗美学三书” [J], 韩伟
2.禅宗美学研究新境界——评皮朝纲先生《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J], 文春梅
3.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建立与展望——从皮朝纲先生“禅宗美学三书”谈起 [J], 李
斯斌
4.敬此墨香,随此足迹——叩读皮朝纲先生《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
[J], 刘晓萍
5.禅宗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皮朝纲教授《禅宗美学史稿》评介 [J], 刘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
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本文关键词:本体论,禅宗,美学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本文简介:在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研究中,皮朝纲先生认为:在禅宗那里,’禅作为本体范畴,是以立心’(佛性论是禅宗形而上学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佛性论的实质是心性论)来建构其心性本体论的。
因为心身禅宗是把心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理论,而心’这个概念又是整个禅宗哲学与美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禅宗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从把握本源——心’这一点出发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本文内容:在禅宗美学的逻辑学研究中,皮朝纲先生认为:在禅宗那里,’禅作为本体范畴,是以立心’(佛性论是禅宗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佛性论的实质是心性论)来建构其心性本体论的。
因为禅宗是把心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而'心’这个概念表现形式又是整个禅宗哲学与美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禅宗的整个方法论就是从把握本源——'心’这一点出发而建立起来的。
111不错,在禅宗历史上的确没人把禅宗称为“心宗”(宋人刘非木)而且也有人认为“禅”与“心”是“异名同体'元代禅门高僧中峰明本说禅何物也,乃吾心之名也;心何物也,即吾禅之体也……然禅非学问而能也,非偶然而会也,乃于自心悟处,凡语默动静不期禅而禅矣。
其不期禅而禅,正当禅时,则知自心不待显而显矣。
是知禅不离心,心不离禅,惟禅与心,异名同体。
121明确指出“禅,与“心”是“异名同体,,“禅”就是“吾心之名”,是众生具有的“自心”(自性,本性)是‘诸人的本来面目'但是把禅宗哲学、禅宗美学的本体论定位为‘心性本体论”实在不妥。
本文拟就禅宗美学的本体论问题也提出一种观点,即“空观”是禅宗哲学、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
其实,在禅宗思维中,“空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是禅宗哲学、禅宗美学的本体论人文学科。
在人类思维中,“本体”是指终极存在,是指存在的根据和根源,而“本体论”就是对终极存在和根源的理论描述,是关于终极存在的蕴含理论体系。
禅宗美学中的室内空间设计运用论文(含五篇)
禅宗美学中的室内空间设计运用论文(含五篇)第一篇:禅宗美学中的室内空间设计运用论文摘要:禅宗美学追求自然,崇尚自由,是一种顿悟的状态,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它提倡寂静空灵、淡泊宁静,也提倡人与自然相融合。
本文在对禅宗美学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禅宗美学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以及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做了探讨,并简要分析了在禅宗美学影响下,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禅宗;美学;室内空间;设计一、禅宗美学特点“禅”最初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进而发扬光大。
其是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的,意为“静虑”“思维修”,本意是安静的思维,但是此思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而是达到心神宁静状态的冥想。
[1]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寻求一种心灵上的解脱,一种空灵的放松与豁达,抛去外力的影响,通过自身的感悟达到一种玄妙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是虚幻的,其来源于实际,也只能置身于实际中才能体会和感悟,是一种心灵的顿悟状态。
(一)自由随性自由随性,是禅宗美学的核心和根本,“不立文字”就是以追求摆脱世俗羁绊,摆脱外形的桎梏,出家修道,追求内心的感悟,重塑精神世界,将人的精神世界看得至高无上,并提出了“即心即佛”的思想。
禅宗是一种宗教,却又并不拘泥于形式,无论在家与出家,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去追求禅宗思想,去感受自我的内心顿悟,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解放,所以,修习禅宗在于内心的修养,而非出家与在家的形式,任何人任何地点,都能够自省内悟,追求精神世界的圆满。
“悟”是一种非理性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需要通过内心自省进行深层次体验,将“空”与“实”进行深层次结合的过程。
“空”在于精神层面,“实”则在于实际生活,将生活实践升华到精神世界才是禅宗所追求的自由,而不是不切实际的虚妄幻想。
只有切实体验过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才能做到随性而为的境界。
(二)亲近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就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论题。
什么是自然?非人为的一切都应该隶属于自然,从这一点上说,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人的存在是非人为的,是自然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禅宗美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皮朝纲教授的禅宗书学与画学研究
中, 也不见于现当代出版的中国美学文献资料汇编 和 中国书论 ( 以及 书 史 、 书 品等 ) 文献汇编 中, 具 有 重要 的参考价值。《 荟要》 所录人的篇 目, 上 自慧能 言论 , 下至清代 , 都标 出了原书的版本 , 以方便读者
纶与经卷 , 尽管现在印刷技术大兴 , 但手 写经文 、 功
仅 仅 以著 名 的安岳 刻石 为例 , 卧佛 院刻经 名重 海 内 , 有 的还 是世 界仅 存 的孤 本 , 字数 高达 4 0多万 ; 分散 分 布 的碑 刻 、 摩崖 、 造像 、 题 记 尚未计 算 在 内 。无论 走 到 哪一个 佛 教寺庙 中 , 都 可 以看 到大量 的经 幡 、 经
第二部分为禅门书论《 荟要》 , 系统辑录禅宗书 法 理论 原 著 , 是 本 书 最 有 价 值 的地 方 。《 荟要》 从 《 大正新 修 大 藏经 》 、 《 新 编 续 藏 经》 、 《 禅 宗 全 书》 、 《 禅 门逸书》 等佛典中辑录而成 , 凡与书学有关 的序 、 引、 疏、 论、 记、 题( 含诗、 文) 、 跋、 偈( 颂) 、 赞 等, 均收录 , 凡1 3 4部( 篇) 。《 荟要》 的编辑 , 可 以为 中国美学史研究 , 特别是禅宗美学史研究提供第一
启示 与 理论 意义 。
世。此章将禅门僧侣与禅门居士在 日常生活中专心 写 经 的状态 描述 了 出来 , 写 经之 目的 、 用 心之虔 诚尽 在其 中。本章 可 以称 为 禅 宗 书 法 形 态 论 。第 二 章
“ 佛 法与 书法 : 佛之 ‘ 心语 ’ 与佛之 ‘ 心法 ” ’ , 可 以称 为禅 宗 书 法 哲 学 论 。作 者将 书 法 艺 术 “ 发于心源 , 成 于 了悟 ” 的本 质 精 妙 地揭 示 了 出来 。书 法作 为我
皮朝纲禅宗美学三书研究对象的学术意义——从禅门居士王维被赋予
这一研究对象 出发 , 论述皮 朝纲老师“ 禅 宗美 学三
书” 的学 术意 义 。
一
、
在误读 中找寻真实 : 南宗之 祖与水 墨
山水 画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介 : 刘立策( 1 9 7 6一 ) , 女, 博士 , 副教授。研究方向 : 艺术美学 、 中国美术史论 。
・
3 7・
遇, 明人 将从 唐始 、 经宋 元 兴 , 再 到 明盛 的文 人 画 进 行 了理论 梳 理 , 探 索其 绘 画与 美 学 思 想 的 源 头 。给
后人审视文人画的价值提供 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 在文 献 的整理 中 , 我 们 发 现 文本 的描 述 与 历 史并 不
完全 一致 。明人将 奠定 文人 山水画趣 味 的水 墨 画法 的开 创 者 归 为 王 维 , 他“ 一 变 钩 斫 之 法 为 水 墨 渲 淡” , 并将 其誉 为 山水 画 “ 南 宗 之祖 ” , 这是 南 : I L -宗
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 , 其划分在审美要求上 以 南宗禅和北宗禅为旁靠依据 。在明朝莫是龙 、 董其 昌、 陈继儒等人提出“ 山水画之南北二宗” 后, 得到
画坛普 遍认 同 , 强调 水 墨 、 顿悟 、 士气 、 天趣的” 南 宗 山水 画 ” 成 为 了“ 文人 画 ” 的 一个 重要 代 名词 。明朝 的 画论确 立 了 山水 画与 南 宗 禅 在 美 学 上 的正 式 相
( 一) 明人 心 中的王 维 : “ 南宗 之祖 ”
下面 , 从 中 国绘 画史 与 禅 宗美 学 等领 域 的文 献 梳理 入手 , 讨论 禅 门居 士 王 维 ( 字 摩诘 ) 专长 “ 水 墨 山水 ” 之历 史误 读 的形 成 。然后 试 从 “ 禅师 与 居 士 ”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_皮朝纲_看图王
总19卷 第3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 .19No .31998年6月 Jour nal of So uth west Institute for Ethnic Gr oups.Philo 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Jun.1998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皮朝纲 刘 方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美学于生死反思中,显现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特征。
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汉字“美”的初形也体现出以生命为美的观念。
在儒家美学中,从孔子对时间性的诗性领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学,成为后世许多重要美学思想的源头。
庄子美学体现出对于生死的审美超越。
魏晋时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发浓烈的艺术精神,促进了人的美与自然美的发现。
禅宗美学则体现了禅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与审美解脱。
关键词:中国美学 生命 智慧 诗性领悟 审美超越中图法分类号:B83 收稿日期:1998—04—10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成都 610068) 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一种人生美学,最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及理想境界的追寻等问题。
而人生诸重要问题之中,最为首要的,于人最为关切、最有切肤之痛的,乃在于人的生死问题。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①面对兰亭的春日丽景,旷代书圣王羲之所发出的却是这样摧人肝胆的悲鸣,传达出人类古今共同的心声。
即或如桓温辈一介武夫,面对苍翠林木,亦发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②这样痛楚悲凉的喟叹。
这绝非偶然,因为对于每一个感性生存的个体,死的面临从来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问题。
用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的话来讲,死是人的“最本己的,无关涉的,不可超过而又确实的可能性”,“死亡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③。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也便于生死反思之中,展示出美学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特征。
而中国美学这一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又是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哲学智慧有着深密的关联。
于无声处网珠玑——读《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
( 一) 唐五代是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的发轫期 : 南 宗 禅慧能 以 “ 诸法性 空” 、 “ 即心 是 佛 ” 解 释 文 艺 现 象, 将心外 之佛 变成 了心 内之佛 , 形成 了一 花开 五 叶
的盛况 。经各 宗开 创者 如仰宗 慧寂 、 临济 宗义 玄 、 曹 洞 宗 良价 、 云 门宗 文 偃 、 法 眼宗 文 益 和诗 僧 皎 然 、 齐
读《中国禅 宗书 画美 学 思想 史纲》
王 虹
( 西南 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 四川成都 6 1 0 0 0 0 )
我不是 佛教 徒 , 也不是 佛学 研究者 , 却 对广 泛流 行 于 中国社 会各 阶层 的禅 宗 书 画 艺 术颇 感 兴 趣 , 但 迄今 为止 , 禅宗 书 画美学几 乎无 声 , 更 无一 种有 关禅
・
1 9・
论 画强 调 妙观逸 想 , 禅 不在 面 目, 善 画无 规 , 重 在创
我们 拓 宽 了中 国美 学研 究 的新领 域 、 新 视野 、 新 的认
新等等 , 皆是出自他们最灵之府的 自觉 。( 三) 元代 是实参实悟 的禅风与禅宗书画美学思想 的深化期 : 元 代高 僧从 书 画美 学 的 实 践 和 理论 上 把 握 现 实 , 将
佛事联系起来 , 文字禅的兴起 , 打通 了禅宗美学思想
由发 轫到 自觉 的通道 。其后 , 临济 宗杨 岐 、 黄 龙等 派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 但大多在禅僧和居士的
偈颂 、 诗词 着眼 , 亦多从 人 生美论 的哲学 视 角去鉴 赏
僧人克勤 、 宗杲 、 居简 、 心月 、 元肇 、 了慧 、 慧空、 道灿 、 法薰 、 普宁及云门宗僧人道潜 、 曹洞宗僧人正觉等的
敬此墨香,随此足迹——叩读皮朝纲先生《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
类型学着手 , 展全貌而拈其精髓 。皮老从禅宗美学 著述 中数量 最 多 的画赞 开 始 , 延 及 画 像偈 颂 和 题 画 诗等类 目, 追 根溯 源 , 从 中 国传 统绘 画 、 佛 教 造像 量 度与仪轨和中国传统 审美观等视角 , 结合佛教传播 历史 , 考察 禅宗 画赞 的 内容 和特 色 。从 而指 出 , 从 禅 宗 画学著述 便 可 以看 出禅 家对文 艺诠 释 的某 种叙 事
・
1 7・
以展现 “ 本心” ; 另一类 是 从 心性 本 体 的 旨趣 出发 认
为“ 丹青 ” 不 能描绘“ 本 心” , “ 明 心见 性 ” 不 能 停 留
了“ 中国美 学文 献学 ” 的 学科 概 念 , 并 对该 学 科 的历
在 画像 的束缚 上 。
史溯源进行 了详细的分段论述 , 并将其作为 中国美 学 学科 的重 要 分 支 学 科 与基 础 学科 。他 指 出 : “ 中
国美学 学科 的建 立 、 形 成 和发展 , 中国美学 研究 所取 得 的成绩 , 都 是与 中 国美 学 文 献 的搜 集 、 发掘 、 整 理
和研 究 的进展 和 成绩 分 不 开 的 , 而 且 总是 以 中 国美
中国传统美学命题 的现代 阐释和中国传统美学 学科 的建 设 常常 因为受 到 西方 理论 思维 藩篱 的束 缚 而丧 失 自我思 维方 式 和表 达方 式 。而此 著恰 显示 出
血之 作 !身为学 生 , 唯有敬 畏此 墨香 、 追 随的类 型及 特 点 后 , 本 书 作者 从艺 术作 品 的教化 功 能 出发 , 将 视 野进 一 步 提 升, 放 宽 到考察 禅宗绘 画与 佛 教 的 “ 像教” 之 间 的关 系上 。皮 老敏 锐地 察觉 到 , 禅 宗 绘 画 通 过两 个 层 次 来实 现其 像 教 作 用 。一 个 是 “ 是心作佛” 层 面 上 的 “ 造像 ” , 以实现 “ 启 迪 群迷 ” ; 另一 个 是 “ 由心 造 佛 ”
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
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摘要:禅宗美学是一种宗教美学,是禅宗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审美思想。
禅宗美学是以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禅师、文人、士大夫等人的审美创作为主要表现方式,长期以来,禅宗美学都与园林设计密不可分,进而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园林美学。
但到了现代社会,禅宗美学似乎与当代园林渐行渐远,本文即从禅宗美学的特点以及其对园林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以探寻禅宗美学在当代风景园林中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禅宗美学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一、禅宗美学特征(一)生命之美关注生命问题,感悟内心,获取生命的解放是禅宗追寻的主要内容。
皮朝纲言:“禅宗美学有着它十分独特的性质,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美学,也不是一般的艺术哲学,而是对人的意义生存、审美生存的哲学思考,或者说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是对于人生存在本体论层面的审美之思,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
”禅宗追求心灵的自由,追求一种随心的生存方式。
对于禅宗而言,心的自由是一种随遇而安、空灵寂静、了无牵绊的彻底的自由,是一种没有矛盾、没有阶级、没有差异的完全意义上的自由。
它将生命的自由看成是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对自由的诗意的讴歌,与艺术的美学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间天然相通。
(二)感悟之美禅宗美学的核心即“心性”感悟。
禅宗也被称为“心宗”,即修禅即为“悟心”,离开了对“心”的感悟、体悟,禅宗美学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禅宗的“悟”有渐悟和顿悟两种方式,这与艺术的“心性之悟”的创作过程在事实上是相通的。
设计灵感的获得,就是一种感悟的过程,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灵魂的沟通也需要通过“悟”来寻得圆满。
(三)空灵之美大乘佛教经书《中论》第二十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起,随缘而灭,聚散离合,毫无定性,这是“空”的缘由。
“主空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相结合,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美学:心造的境界——意境”。
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开拓——读皮朝纲先生《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
自1 9 世纪末 、 2 O世纪初“ 美学 ” 传人 中国以 来, 它经历 了三次“ 大事件” ——二三十年代进行 的“ 为生活的艺术 ” 与“ 为艺术的艺术” 的争论 , 到
5 O 年代末 、 6 O 年代初进行了美在 主观还是客观的 大讨论和 8 0年代的“ 美学热” 。 中国现代美学史上
( C o H e g e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 , S i c h u a n N o r m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0 0 , C h i n a )
把美学泛化 , 以文化为美学的全部内容 , 以现实生 活的一切内容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 衣食住行 , 无所 不包 , 在人物品评 中以低俗为美 , 等等 。接受新理 论、 阐发新观念固然没错 , 但忽视一些基础性的建 设工作 , 以致将美学 当作无所不包 的学问 , 这就显 得 有 些浮 躁 与仓促 。 不过 , 仍 然有 一些学 者恪守 着 严谨的研究态度 , 不把美学与艺术学 、 伦理学等混 为一谈 ,同时搞 清 楚 中 国美 学 所要 讨论 的基本 问
第2 8 卷 第O 4 期
2 0 1 3年 O 4月
乐 山 师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e s h a n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28 。 No . 0 4
Ap r . 2 01 3
中 国英 学研 究 的 新视 野与新 开 拓
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 : B 8 3 — 0 文献标志码 : A
沥沙集金,敞亮明珠——评皮朝纲先生《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
绵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Mi a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 o L 3 2 No . 1 0
0e t . 201 3
沥沙 集金 , 敞 亮 明 珠
・
1 4・
以此揭的影 响与 贡献 。这些研 究 , 各 有特 色 , 有 其学 术价值。但大 多未把 “ 禅宗 画 学” ( 以及 “ 禅 宗诗 学” ) 作为 独立 的学术 研 究课 题 。诚 然 , 前 人诸 多 研 究 中, 对于禅 宗 画学 的独 特性 已有所 涉及 , 如徐 建融
但是 , 上述研究著作 , 大都是探讨禅宗思想对于
中 国诗 画的影 响 。学 者们 研究 了典 型文 人 画代表 如
学著述辑要” , 所辑 录资料 , 皆不 见于历代 画史 、 画
王维 、 苏轼等 , 画僧如贯休 、 法常 、 石涛 、 八大山人等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1 2 作者 简介: 李斯斌 ( 1 9 7 9~ ) ,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 文学博士 , 四J t l 大学 宗教研究所博士后 。研究方 向: 古代文学 、 古典 文献学 。
青 —— 中国 画僧》 ( 华 文 出版社 , 1 9 9 7 ) 等。
《 丹青妙香叩禅心 : 禅宗 画学著述研究》 ( 商务 印书馆 2 0 1 2年 1 2月 版 ) 一 书, 可分 为两 部 分 : 一 是
“ 禅 宗绘 画思 想 的现 代诠 释 ”, 讨 论 了禅 宗 画学 著 述 的类 型 、 像 教 观 以及 禅 宗 绘 画 的创 作 论 、 鉴 赏 品 评 论, 勾 划 了禅宗 画学 思 想 的理论 框 架 ; 二是“ 禅 宗 画
发掘中国美学智慧 填补禅宗美学空白——读皮朝纲先生新著《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第37卷 第6期2018年6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MianyangTeachers'CollegeVol.37 No.6Jun 2018收稿日期:2018-03-30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时代儿童精典阅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XJK015BJC001)。
作者简介:邓绍秋(1963-),男,湖南醴陵人,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DOI:10.16276/j.cnki.cn51-1670/g.2018.06.027发掘中国美学智慧填补禅宗美学空白———读皮朝纲先生新著《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邓绍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皮朝纲先生是我国当代最早一批研究禅宗美学的学者,他致力于禅宗美学研究近四十个春秋,一万四千多个日日夜夜,辛勤耕耘,坚韧求索,成果斐然,影响巨大。
迄今为止,他出版专著《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心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游戏翰墨见本心:禅宗书画美学著述选释》《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等10余部,另外发表论文100余篇。
他不断发现并填补禅宗美学的空白点,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禅宗美学研究园地的拓荒者与领航人。
皮先生现处耋耄之年,身体瘦弱多病,最近又以50多万字的新著《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填补了禅宗美学研究在音乐美学著述领域的空白,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禅宗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重要创获,也标志着皮先生关于禅宗诗、书、画、乐四位一体美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笔者有幸拜读新著,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这里拟从发掘智慧、填补空白、秉承精神、提供思路和引导美育等方面进行初步诠释,并谈及皮老的禅宗美学研究对当前审美教育与青少年经典阅读活动的启发作用。
其一,发掘中国美学智慧。
什么是中国美学智慧?中国美学智慧主要蕴藏在哪里?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去拜读皮老的《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就会有所发现与感悟。
皮朝纲的美学历程及其禅学转向——兼评皮朝纲新作“禅宗美学三书”
、
版, 对 禅宗 美 学 的 关 注 是 皮 朝 纲 先 生 学 术 体 系 的 重 要维 度 。在 近半个 世 纪 的 中 国古 典 美 学研 究 过 程 中, 皮朝 纲先 生 逐 渐 形 成 了 自 己 的治 学 风 格 和 美 学思 想 , 且不 同 时期 的美 学 思 想 尽 管存 在 一 定 的差异 , 但 总 体 而 言 仍 属 于 统 一 的体 系 。从 上 个 世纪 8 0年 代 关 注 美 学 范 畴 , 到9 0年代 提 出 人 生
第1 期
2 0 1 4年 2月 来自阅 江 学 刊 Y u e j i a n g A c a d e mi c J o u r n a l
No .1
F e b .2 0 1 4
・
语 言 文 学 艺 术 研 究 .
皮朝纲的美学历程及其禅学转 向
— —
兼评 皮朝 纲 新 作 “ 禅 宗 美学三 书”
赖 主体 的审美 感受 和直 觉 的 。正是 由于对 这一 特 质 的认识 , 所 以, 皮朝 纲 自然 对审 美体 验 和审 美心 理 关 注较多 , 并 试 图从 这 一 角 度 解读 和 剖 析古 代 美 学精 神 , “ 在 中 国古 典 美 学 思想 体 系 中 , 关 于 审 美 心理 学 的概 念 也 是 十 分 丰 富 的 , 它们 是 中国古 典美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甚至是它 的重心部分。
审美心 理学 与禅 宗美 学
皮 朝纲 是 以对 中 国古 典美 学 的研 究 开始 学 术
历 程 的 。上 世 纪 8 0年 代 中期 的古 典 美 学 研 究 处 于刚 刚起 步 的阶段 , 学界 N I g J 经历了 5 O年代 的美 学 大讨 论 , 又 迎 来 了第 二 次 的美 学 热潮 。对 于 很 多 美学 研究 者 而言 , 在寻找“ 美 学 ”中国化 途 径 的 过程中, 将 这种 希 望寄 托 于 中国古 代思 想 宝库 , 期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
禅宗,又称禅派或禅门,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公元6世纪南北
朝时期的中国福建。
禅宗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达摩的印度僧人。
禅宗哲学是以禅定、智慧为核心的一种思想,旨在通过修行达到身心的平衡,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越。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在很多方面是与其他佛教流派有所不同的。
首先,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经验,而不是信仰。
禅宗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实践,而不是对某些教条的遵循。
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有坐禅和禅定,通过这些方法使人能够清晰认识自身内在的真实情况。
其次,禅宗的哲学强调的是“无我”。
无我指的是人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在
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利益应该与整个宇宙的利益相一致。
这种观念与人类的自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背道而驰。
但是,在禅宗看来,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态度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而只有放下自我,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和谐。
另外,禅宗的哲学还强调了“缘起空性”的概念。
缘起空性主要是指一切事物的
产生和变化都是由无数事物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
换句话说,世间万物都是因缘相生,都是条件性的。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寓意着要以一种宽广的视角看待生命和存在。
综上,传统的禅宗哲学不只是一套综合的身心训练法,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蕴
含着深刻的人类智慧。
禅宗强调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提倡平等和看待世界的宽容与崇高,以上的所有理念都体现了禅宗哲学的价值,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的真相,追寻内心平衡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综述
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为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不仅仅是促使三教合流成就了中国美学的第二次大突破,张节末在《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一文中指出了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中的总体地位:“我以为,境界一意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该在禅宗起来以后,在唐代才告成立。
我们从唐代以后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中看到,禅宗的喻象方式向中国的山水画、写意画导入了精神的深度,使之心灵化和境界化;向中国诗歌的缘情传统导入了更为虚灵空幻的意(已经大体不是诗言志的“志”),最终形成了诗的意境。
意境的出现,是第二次美学突破成功的标志。
其丰富的美学思想也正是形成中国美学独特价值的重要和有机构成部分。
禅宗美学研究在通过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主要是对禅宗美学思想与文学、绘画各艺术领域关系研究的积累,在对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家思想的研究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中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在近十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
一、禅宗美学哲学本体论研究对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的重视,标志着学者们对禅宗美学的独特性的充分认识。
从1998年到2007年,只有皮朝纲、周全田、李明、徐向阳、史可扬等学者的近二十篇相关论文。
对禅宗的“心性本体论”结论基本上得到了学者们的赞同,但是在对“心性本体论”是什么上,周全田和皮朝纲的观点不同。
周全田在,《禅宗的本体论空观》文中提出“禅宗美学是以‘空观’为本体”,“‘空观’是禅宗哲学美学的本体论范畴”。
皮朝纲在,《禅宗美学本体论再思考》文中提出“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的范畴,以‘立心’在‘禅’的本体上建构了心性本体论”。
首先我们来看皮朝纲与禅宗美学心性本体论。
中国美学的两次突破理论及其方法论反思——关于
第40卷第2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0,N o .22024年3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r .2024ʌ收稿日期ɔ2023G11G13ʌ作者简介ɔ王莹(1983-),男,河南濮阳人,兰州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研究;张节末(1956-),男,浙江杭州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研究.中国美学的两次突破理论及其方法论反思关于«禅宗美学»的对话王㊀莹1,张节末2(1.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20;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㊀312069)ʌ摘要ɔ张节末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禅宗美学»,综合使用突破法与会通法,融汇康德美学与现象学还原法,采取哲学美学立场,创新性地研究了中国美学史上从庄子㊁玄学到禅宗的美学突破.分析最基础的禅之感性经验,提出禅宗主空幻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相结合,催生心化的境界 意境的审美经验体系.多年后反思«禅宗美学»的方法论,提出美学研究必需保持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同时要下沉到文物和艺术,向美学史贡献历史感与现实感.ʌ关键词ɔ«禅宗美学»;突破;方法论;反思ʌ中图分类号ɔB 83G0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4)02G0001G06T h e o r y o f T w o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o f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M e t h o d o l o gi c a lR e f l e c t i o n A C o n v e r s a t i o na b o u t O nZ e nA e s t h e t i c sWA N G Y i n g,Z H A N GJ i e Gm o (1.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s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20,C h i n a ;2.Z h e j i a n g Y u e x i u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o x i n g 312069,Z h e j i a n g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n eo fP r o f e s s o rZ h a n g J i e m o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 s ,O nZ e n A e s t h e t i c s ,i n t e gr a t e dt h e m e t h o do fB r e a k Gt h r o u g ha n dG e n e r a l ,c o m b i n a t e dK a n t i a n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 r e d u c t i o n ,a d o p t s t h e p o s i t i o n o f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 s ,i n n o v a t i v e l y s t u d i e d t h e a e s t h e t i c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f r o m Z h u a n g z i ,X u a n x u e t oZ e nB u d d h i s mi nt h e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 .P r o f e s s o rZ h a n g s t a r t e d f r o mt h em o s t b a s i c p e r c e p t u a l e x pe r i e n c e of Z e n ,a n d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a t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h e Z e nm a s t e r s E m p t y GV i e wo fN a t u r e a n d t h e E m p t y GP e r s o n a l i t y V i e w h a d p r o m o t e d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e x p e r i e n c e s y s t e mo f t h e s p i r i t u a l i z a t i o n a lR e a l ma n dM i n d G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R e f l e c t i ng o n th em e t h o d o l o g y of O nZ e n A e s t h e t i c s ,P r o f e s s o r Z h a n gp r o p o s e d t h a t a e s t h e t i c r e s e a r c h s h o u l dm a i n t a i n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h e i gh t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t h i n k Gi n g ,a n d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n e e d t o i mm e r s e i n t o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a n da r t ,c o n t r i b u t i n g t o t h e s e n s e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r e a l i t y .K e y wo r d s :Z e nA e s t h e t i c s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m e t h o d o l o g y ;r e f l e c t i o n ㊀㊀一㊁«禅宗美学»的突破王莹(以下简称王):张先生好,众所周知«禅宗美学»是您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有三个版本.初版1999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发行,台湾宗博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繁体字版,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插图修订版.禅宗美学并非一个全新的领域.本书出版前,相似论题已经有多部专著面世,如皮朝纲先生的«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的美学»㊁王建疆«庄禅美学»㊁潘知常«生命的诗境 禅宗美学的现代诠释»,港台也有普颖华«禅宗美学»等,有关禅宗美学的研究论文也接近两百篇.您研究这个论题的初衷是什么?张节末教授(以下简称张):的确,你提到的这些成果在各个维度大幅推进了禅宗美学研究,但同时也遗留了可观的空白.研究对象往往停留于描述或线性梳理禅宗观念与艺术互相影响的文艺1现象上.很少有著作或论文能真正从最底层的感性经验出发,将禅宗与美学这两个词有机结合在一起,其结果依然是禅宗的归禅宗,艺术的归艺术,甚至以艺术现象取代美学研究.很多研究虽然贯通数个朝代,展现出较为宏阔的历史感,但依然无法回答禅宗为何能够重置中国美学这一关键问题.王:您的目标是解决禅宗如何改造或重置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这种改造不同于线性顺滑的潜移默化,更是一种中国文化品格的基础性变化.您使用了 突破 这个概念,不但用来描述中国古代美学史的几个阶段,也把禅宗美学看做中国美学的 突破 之一.这就不同于做通史的思路,而是采取了断代史观切入美学史.这样,«禅宗美学»呈现了非线性的㊁非顺滑发展的美学史,将美学史描述为某个时间点㊁某位思想家㊁某个流派孤峰独矗.这种史观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对当代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张: 突破 这个概念援引自西方社会学家㊁史学家和哲学家们对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国内学界熟知雅思贝尔斯的 轴心突破 说,大意是古代大的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大多都经历过各个不同的哲学的突破 超越的突破 .余英时先生看重这个概念,他说: 某一民族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发生了一种系统性㊁超越性和批判性的反省;通过反省,思想的形态确立了,旧传统也改变了,整个文化终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㊁更高的境地. [1]这意味着在研究内容上,«禅宗美学»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对中国美学史上从庄子㊁玄学到禅宗的阶段史进行研究,这是别人基本没有做过的.我提出,这条路径并非单纯的美学概念转变,而是感性经验发生了深刻变迁,由此重塑了中国人的基本审美品格,这些变迁我称之为 突破 .庄子创制了关于人的审美关注㊁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的哲学.这使庄子美学具有绝然不同于儒家礼乐传统的文化品格,在哲学基底的构造上几乎没有文化参照和价值参照,是全新的精神形态.庄子突破性地提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相对主义时空观,对技艺的扬弃和超越,疏离了权力关注㊁技术关注和道德关注的审美关注,忘我的自由创造等等,构成了中国人审美经验的各个基本要素.这是中国美学的第一次突破,为中国人创造了纯粹的审美经验.但庄子仅仅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并未占据主导地位.王:以庄子美学为第一波突破,是否意味着先秦美学的其他重要组成内容,都没有完成中国人感性经验的本质性的重整?我们熟知儒家美学的重要观点,如孔子的 尽善尽美 ㊁孟子的 充实之为美 ㊁荀子的 美善相乐 ,都是中国美学发展进程不可或缺的,这些观念为什么不能称之为突破?张:是的.儒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从审美经验的角度来看,儒家偏重道德人格,他们的审美经验只是助成道德目标的工具和附庸,没有构成独立而纯粹的审美经验体系,因此无法称之为突破.王:是否意味着,突破与否并非取决于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而是由审美经验的本质性变化来判断,尤其看重审美经验自身独立㊁纯粹与否.这样看,魏晋时期的玄学美学和禅宗美学都没有获得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恰恰因其审美经验的纯粹而完成了美学的突破.张:正是如此.中国美学第二次突破也造就了审美经验质的变化,这次突破由连续的两波运动相继完成.第一波是玄学美学复兴庄子美学.玄学美学以道家为主,兼顾儒家,它的突破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格美从道德附庸中独立出来.魏晋士人重视人伦鉴赏,进而极度崇尚人格美,魏晋风度的代表如阮籍㊁嵇康等,他们的人格具有强烈的审美品质,宗白华先生对此有极为精彩的论述,为学界所熟知.其次是从对自然的观照㊁体贴进而走向逍遥式的自由,人格的唯美主义和自然的人格化相统一.第三是由对情感的推重进而导引了缘情的诗学.很多重要的美学命题也在此时提出.王弼的 圣人有情论 和嵇康的 声无哀乐论 推崇自然情感论 包含气论 的情感本体,超越儒家道德情感哲学,弘扬个体情感,强调普遍的实现依赖于个体的实现,提出个体之情的净化先于普遍之德的超升.玄学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第二次突破的先导,将纯粹审美经验普及到几乎每一个魏晋名士,造就了通脱的时代精神㊁逍遥的文化氛围和审美的自由人格.在玄学美学的先导和接引下,禅宗美学接力完成了中国美学的第二次突破,重塑了中国美学品格.禅宗把世俗界与自然界看空,如果说儒道是持主张实有的自然观或自然主义,那么禅宗就是持主张空幻的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主空幻的自2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两相结合,就产生了全新的审美经验体系,也就是心化的境界意境体系.王:禅宗的审美经验也针对自然而发,它的独特性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张:禅宗看自然,一方面巧妙地保留了它的所有细节,似乎依然是庄子㊁孔子和玄学家们眼中的那一个自然,另一方面,它却把同一个自然空化和心化了.就这样,审美直观发生了质变,自然被赋予了新的意味.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巨大的.它贡献给中国人一种极其细巧精致㊁空灵活泛和微妙无穷的精神享受.它使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变得极度地心灵化,相对于玄学,可以称之为新感性.这就是禅宗审美经验的独特性.二㊁«禅宗美学»的方法论王:可以看出,在您写作之前,已经有非常清晰的方法论意识.我自己训练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往往从精读«禅宗美学»开始.他们在阅读㊁分析㊁汇报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整本书贯彻着非常强大的方法论框架.这也是他们困惑的地方,是强大的方法论领先并贯通文献,还是根据文献本身的要求细读之后选择相应的方法论?张:是的,我有一段时间是彻底的方法论优先论者,本书的基本架构都贯彻了系统的方法论.在我写作之前,禅宗美学的研究方法论上有很多有待商榷之处.例如,对禅宗思想进行总结,再将之与中国美学的其他材料进行比附.这样就缺少对于禅宗思想与中国美学为何能血脉相联的透彻分析.再有套用西方美学的现成概念,如生命美学㊁反美学等,忽略这些概念的西方美学语境与概念本身携带的问题,概念混合材料,大而化之地论断禅宗美学的特质.或者仅仅试图通过概念史梳理澄清禅宗影响下的中国美学特质.至于你学生阅读的困惑,方法论和文献细读并行不悖,在真实的研究过程中二者不可偏废.(一)突破法与会通法的统一王:刚刚您重点谈到了突破,重视中国美学各个突破节点,这不单单是您研究中国美学的结论,更是指导性方法论.不寻找突破,就会陷入材料的汪洋大海中万难锚定思考方向.但只寻求突破,是否会忽略突破之后㊁突破之外的美学史事实?张:的确如此.所以我在«禅宗美学»及后续研究中,强调突破路向与会通路向的交替使用,这是中国美学史宏观把握的两种基本方法.突破的研究主要使用分析方法,着重从心物关系的角度对审美经验作深度剖析和描述,比较适合纯美学的深入分析和描述,缺陷是或许会给人以孤军突进之感.而会通的研究则使用综合方法,即美学与伦理学㊁认识论三者相会通的研究,宽度展开是它的特长.好处是体现史观的全面性,比较适合非纯美学的描述,因为讲究综合,有时会显得过于四平八稳.面对不同时段的不同材料,两种方法往往各有所长,不可偏废,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美学史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细致的钻研.王:您在«禅宗美学»中主要使用了突破法,针对整个中国美学史,会通之处是否同样重要?张: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发生过三次大的会通,这并非«禅宗美学»所要解决的内容,简单说来其时期分别是先秦㊁魏晋和明清之际.第一次是荀子 美善相乐 的美学.荀子理论的基点是性恶论与治情论.他的«乐论»主张礼乐并举,说: 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美善相乐.美善相乐 的命题较好地把道德与审美㊁艺术综合了起来.其中心就是将理性群体与感性群体统一到教化这一目标上,通过移风易俗,最终完成意识形态的一体化.其会通的基点是道德之善.第二次会通是玄学美学企图以综合儒道的方式来复兴庄子的逍遥经验,代表人物是王弼和嵇康.这次会通是以美综合善,在美与善之间,审美优先于教化,道德不再重要,而是以自然情感论的情感本体来超越道德情感哲学. 魏晋风度 的人格美学㊁ 声无哀乐论 与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是这次综合的代表.第三次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完成了对中国古代美学的总结.船山诗歌美学的核心观念是 以结构养深情 . 结构 运动的核心是节奏,是诗中活的 气脉 .被 结构 养成的 深情 的特征是 情挚而不滞,气舒而非有所忘,萧然行于忧哀之途而自得 [2].船山出色地总结了儒道佛的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最后一次会通.王:突破和会通是比较而言的.有突破就一定有会通,会通之后历史的力量慢慢积累,会带来下一次的突破.能不能认为,美学史的每次突破总包括会通,而每一次会通也蕴含着突破.张:这样描述就失去了方法论的明晰性,二者之间其实未必有因果关系.不过突破和会通的确是在比较中更能凸显各自的特征.3(二)融西入中的比较美学方法论王:提到比较,这应该也是«禅宗美学»核心方法论之一.您不但在中国美学史的纵向历史观察中将禅宗与儒㊁道展开比较,更多次提到康德美学与现象学对中国美学研究的帮助,康德美学㊁现象学和中国美学所面对的历史语境各异,原始材料千差万别,它们如何能够进行比较呢?张:比较并非将两种相异思想体系的概念平平放置在一起,强行在语词中寻找共同,不以某一思想系统去阐释另一方,更不是拿来他者只言片语就强行证明自家传统古已有之.我认可的比较,是在尊重独立性基础上不同思想体系的相互发明.我经常使用一个比喻,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犹如朦胧的铜镜与清晰的玻璃镜,二者可相互发明而不可替代.«禅宗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特意吸收中西,尤其注意禅宗空观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横向比较.但避免以西方的概念来裁决玄学美学与禅宗美学的材料.具体来说就是以现象还原为策略,以具体感性经验的微观描述为基础,实现禅宗感性经验的还原,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走向的关键,勾勒出了由玄到禅的历史轨迹.王:以康德美学和胡塞尔现象学为镜子,发明禅宗美学审美经验,能否请您更细致地阐述一下?张:我最看重康德美学的自然之维和现象学的还原论方法.从最基本的感性经验即审美经验入手并搭接于形而上,这是康德美学最基础的方法论,但是这里有理论的预设及其不够圆融之处.禅宗的感性经验根植于看空自然.他们认为心是真正的存在,也就是真如,把自然看空,自然成为假象㊁心相或心境.这样,一个象㊁相或境就被真正地区隔出来了,这是非常不同于庄子和玄学的,在以后的艺术与美学思维中将作为基础性的性质.禅宗的自然观中,自然被心相化而成为精神现象问题.自然离开它们的具体时空存在而被孤离,失去广延和绵延的性质,成为超时空的自然.这样,主观的心可以因其所需将自然意象任意组合,自然秩序被打破.对自然的重视㊁对自然意象的自由组合,与康德所论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是几乎一致的,恰可对看.至于吸收现象学的思考路径,则是由禅宗的感性经验所决定的.禅宗是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并由玄学接引之后的思想结晶,其自然观迫使中国美学的自然主义发生了某种现象学的转向.传统的物的观念转换成色的观念物,儒㊁道自然的本质是和谐,而色的本质却是空.禅宗往往说 色即是空 非色灭空 和 见色便见心 ,并不脱离色空关系来证悟空.它一方面极力张扬空观,另一方面又极力主张以色证空㊁藉境观心,色于是就成为纯粹直观活动的纯粹现象.空观下的色构成了境界 意境.它摆脱广延,具有心化和境化的特征.这里的空并非自然的本体,也并非独立于自然的另一个实体,只是纯粹直观下的同于自然的本质.当看空之人直观自然,就会顿然看到自然的空的本质.即色观空,在看空之人的眼里,自然只是色,或用现象学的语言,可称为纯粹现象.«禅宗美学»提炼禅宗的核心感性经验 空观 ㊁核心观法现象空观 ,就是在比较中吸取现象学方法后得出的.王:您刚才提到 空观 等依然是将现象学概念转化为中国美学基本范畴.我想追问,从现象学角度追问中国美学可能么?在中国人感性经验领域有没有更清晰的类似于现象学的传统?张:是的.在不断的研究思考中,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中国美学史上应该有一个类似于现象学的传统.庄子的泛神论就具有现象学意味,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的独化说大概可以说是准现象学的,而禅宗的现象空观已经比较纯粹地具有现象学的学术品格了.可以大胆地说,中国禅者的觉悟从来没有像印度佛教那样是经过譬喻方式而获得,譬喻方式是间接的,要通过联想㊁比较和推论来领会佛理,显得过于繁复,而禅者都是直接觉悟的,是在色也就是现象的当下,在一个刹那间获得觉悟.禅者的觉悟是通过色去参悟空,获得顿悟.王: 纯粹现象 现象空观 等提法,本身就具有特别强烈的现象学痕迹.张:我考虑过 现象直观 等提法,大意是直观现象或对现象作直观.但感觉此词组似乎过于西化,不过又觉得书中不使用 现象 这个词,难以把禅宗的色空关系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阐发清楚,于是再三斟酌,又改为 现象空观 .现象是西方哲学的术语,而空观是佛教的术语,中西合璧这个词组其实可以简单地称为 色空观 ,色即现象.现象空观意为对现象作空观,或空观现象,更为直接.王:我想这就是您提到的中西美学镜子般相互发明.如果只从中国美学内部考察印度佛教中国化所带来的艺术作品,而缺乏从哲学层面对佛4教与玄学的比较,就无法看到玄学接引佛教的历史过程,更不能揭示禅宗审美经验即色看空的特质.(三)哲学美学而非文艺批评王:从中西比较法入手,我想到您对中国美学的定位也类似康德,将美学定位于哲学美学而非艺术哲学.这一定位需要考察最基本的禅宗的感性经验而非文艺现象,目标是要揭示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㊁价值体系和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最终将 境界 意境 的美学渊源根植在禅宗的感性经验中.这应该是«禅宗美学»最底层的方法论了.张:我给中国美学定位为哲学美学.我入手研究时往往绕开文艺现象,直接面对哲学突破所带来的感性经验突破.因此«禅宗美学»并不在说明禅宗对诗歌㊁绘画㊁音乐和小说等文艺品种的影响,还原式地描述禅宗的感性经验应是当务之急.王:这种感性特征无法虚空高蹈,也无法仅仅体现在禅籍中,必须落脚为艺术才能真正称之为美学,众所周知佛教艺术对中国美学影响巨大,您怎么看待禅宗美学和佛教艺术之间的关系.张:佛教艺术和禅宗美学之间并不能等同,艺术的创造往往等待审美经验的重置与下沉.佛教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但以新的美学境界推进中国人尤其是士阶层的高级精神生活,佛教中具此大能力的大概只有禅宗.这就是禅宗的美学突破.王:但哲学的纯粹思辨无法替代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您也并未彻底放弃诗歌等艺术形式.«禅宗美学»中分别以陶渊明和王维作为玄学美学和禅宗美学的艺术结晶.我指导研究生研读«禅宗美学»,他们往往最感兴趣的部分,恰恰在美学与诗歌互证的部分.如第四章第三节 从陶潜的 化 到王维的 空 ,第六章第二节 个案:月 ,这两节是以影响极大的田园诗㊁山水诗和月亮的意象为个案,描述玄学与禅的现象空观对中国诗歌创作具体而微的影响.这些章节才将意境源于禅宗美学的突破的论断,落脚在艺术中,做到了哲学与艺术的浑融互证.张:我另一个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哲学与艺术的参证,但并非从艺术上升为哲学,而是从哲学出发总揽观念层面,高屋建瓴,从艺术作品出发剖析经验层面,脚踏实地.在写作中,宏观描述和微观细读必须结合在一起.如果把意境列为禅宗美学的主要成就,那么以盛唐王维㊁孟浩然㊁韦应物㊁柳宗元的小诗为代表,就已经大体完成了.三㊁为什么不关心艺术王:不过这样的话,会引出另一个大问题,在着重挖掘中国美学的哲学品格时,如何看待中国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尤其是绘画㊁雕塑等视觉艺术,这些在«禅宗美学»中几乎没有涉及.张:中国的美学从起源上看一开始就具有形而上的特点.古人所沉思的美学问题首先针对人的一般感性经验.当这种感性经验趋于纯粹,就上升为审美经验.这种经验在人对自然的直观中展开,从而获得审美自由.例如庄子的梦蝶,所谓齐物 的 物化 不是出于他的单纯想象,而宁可说是庄子对于人自身的自然存在状况的直观.这样一种直观在禅宗是更为强化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审美经验中最基本的关系,而人对艺术的审美经验在人对自然的审美经验基础上产生,作为后者的衍生物.这是具有规律性的现象,我把它概括为审美优先于艺术.庄子式的经验并不创造艺术作品,他也不以艺术家自居.他甚至是主张归向自然而与之亲和,得以逍遥.自然的对立面是文明,所以他反文明,并因反文明进而反艺术.反文明㊁反艺术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杰出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作为美学家的庄子启发了中国古人的艺术精神,不过那只是他的纯粹审美经验的自然延伸.唐代画家著名的 外师造化㊁中得心源 的观念,就应看作庄子精神的一份艺术家宣言书.王: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方向,并非以艺术优先,而是美学率领艺术.张:的确如此.从大的规律上看,中国古代美学是审美优先而非艺术优先的.古代美学有自然主义和人格主义两大品格.所谓自然主义是指审美经验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亲和关系的体认;人格主义是指古人的审美经验往往趋于自由人格.自然是审美经验的基底,人格是审美经验的归宿.参看康德,可以说自然主义为合规律性,人格主义为合目的性.只是因为人格以合自然为最高旨归,亲和自然要优先于道德目的,所以审美经验的合目的性并非仅为善.考察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道家的自然原则是主流,儒家的道德原则为支流,尽管中国思想史儒家的道德本质主义往往占着优势.审美经验在人对自然的直观中展5。
参禅宗美学方法论的重要范畴
作者: 皮朝纲;刘方
出版物刊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57页
主题词: 禅宗美学;参;悟;方法论
摘要: “参”作为禅宗重要的方法论范畴,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意蕴。
禅门中人毕生的参禅悟道,就是力求一朝开悟,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内在生命)。
而参禅悟道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践行工夫,修行是手段,参禅是方法,悟道才是目的。
禅门的遍参、久参、参验等等,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启示作用,它强调通过亲身阅历,亲自体验,加深审美感悟,不断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以体悟宇宙人生和美的真谛。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
上编 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 é——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钟仕伦、李天道:《皮朝纲的中国传统美学研究》
钟仕伦、李天道:《皮朝纲的中国传统美学研究》(钟仕伦、李天道主编《当代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第十一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在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中,皮朝纲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具有独特的学术个性和颇有建树的学者了。
他以其仰山铸铜的求实态度和执著务实的治学精神,以其不囿陈说的开拓精神和日新其说的开放心态、以其几十年如一日的勤苦耕耘,取得了应有的学术成就,并确立了其学界地位。
第一节皮朝纲的传统美学研究概述一、以“蜀学”为本,重实证的研究方法11皮朝纲在其与董运庭合著的《静默的美学》一书的前言中,曾引用过钱钟书的这样一段话:及入大学,专习西方语文。
尚多暇日,许敦宿好。
妄企亲炙古人,不由师授。
择总别集有名家笺释者讨索之,……以注对质本文,若听讼之两造然;时复检阅所此出,验其是非。
欲从而体察属词比事之惨谈经营,资吾操觚自运之助。
渐悟宗派判分,体裁别异,且言语悬殊,对疆阻绝,而诗眼文心,往往莫逆冥契。
①这是钱钟书在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时的一段追求。
皮氏对此钟爱有加,他不无感慨地就此评论说:“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学外文系青年学生,独立深研中国古籍,竟像老吏断狱似地力图评判古代名家笺注之是非功过,并由此而‘莫逆冥契’古今文艺家所共有的‘诗眼文心’,这种求实态度和攻坚精神,实在令人心向往之。
”②显而易见,皮氏所“向往”的就是钱钟书的“求实态度”和“攻坚精神”③。
实际上,这正是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和治学原则的体现,具体落实到皮氏这里,便可理解为他的实证方法的贯一运用。
皮氏一贯以顾炎武、钱钟书等大师的治学原则和学术态度作为自己的参照,并将其切实贯彻于自己的治学研究中。
他说:“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力主‘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大力提倡‘人山采铜’的精神。
清代乾嘉学派由于训诂、校勘、考证、版本研究方面的扎实功底,因而在古籍整理上取得一个飞跃。
”从这里也可以见出皮氏对实证方法的注重和钟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18卷 第3期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 ol.18 No.3 1997年6月 Jour nal o f So ut hw est Institute for Ethnic G ro ups・P 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un.1997“悟”——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范畴“Awakening”——The Fundal Concept ofZen Aesthetic Methodology皮朝纲 刘 方 (Pi Chaogang L iu Fang)内容提要:“悟”是禅宗美学体认与把握美的本体(道)的根本方法。
“悟”就是见性,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经历这种转变就会获得一种能够“见”其本质的全新观点,也就能够由凡俗而入禅境,见证到自己的内在生命。
“开悟”的过程,也是人见出美的本质的过程。
“开悟”与否,又是禅者由非诗性生存向诗性生存转变的关捩点。
禅宗开悟与审美感悟有着内在的相似性。
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都需要悟,都离不开悟,从而凸显了“悟”的美学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Abstract “Aw akening”is a car dinal method that Zen asthetics rev eals and under tands ontolog y o f beau-ty(“T ao”).“A w akening”is that the man rev eals his ture nature.“Aw akening”is a fundament al tur ning on both o ut lo ok on life and wo rld outlook.T he man r eveals t he essence o f beauty by aw akening.“A wakening”is a t ur ning point fro m no n-po etic ex istence to poetic ex istence.T here is internal simila rit y in bot h aw akening of Z en and aw akening of aesthetics A w akening acts upo n the aest hetic activ ity.关键词:悟 禅宗美学 方法论 诗性生存Keywords: aw akening Z en aesthetic M ethodolog y po etic ex istence中图法分类号:B946.5 B83 (CL C B946.5 B83) 禅宗美学思想的纲骨,是慧能提出的“道由心悟”的命题。
这一命题突出地表明了对于道(真如、自性等)的获得与把握,是由“心”而“悟”的,只有通过“悟”才能获得生命之美,达到审美境界。
“悟”是禅宗的生命与灵魂,没有“悟”就没有禅宗,因为禅的生活是以“开悟”为始的,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的:“神如果没有悟,就象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
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寺庙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
” “悟”是禅宗美学体认与把握美的本体(道)的根本方法。
虽然禅宗五家七宗,各有各的独特家风,各有各的权宜方法,然而,种种方便,般般法门,最终都是要通向“悟”。
“悟”构成了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范畴。
关于“悟”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云:“悟,觉也。
”又云:“觉,悟也。
” 故段玉裁说:“悟者觉也,二字为转注。
” “悟”之觉源于“寤”之觉,睡醒叫寤,觉悟叫悟。
然而,我们所讲的作为禅宗美学方法论核心范畴的“悟”则除上述传统意义的悟之外,尚有其特定的宗教内涵,是佛教,更是禅宗的一个极重要范畴。
南宗禅所谓的“悟”又是与此前的佛教其他派别,以及北宗禅所说的“悟”有着极大的区别。
禅宗号称以般若智建立“教外别传”的上上一着,宣称“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它的特征,是不诉诸知解的思辨,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强调枯坐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的联系中当下即得,在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
禅宗认为修禅者在日常生活的普遍的感性体验中便可以超越,可以妙悟,可以达到永恒不灭的佛性。
这与佛教其它教派所讲的“悟”是有极大不同的。
“悟”作为禅宗美学方法论核心范畴的重要意 收稿日期:1996-10-24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成都 610066)义,是早在“拈花微笑”的关于禅宗起源的极富诗性色彩与美学意味的传说中就显现出来了:“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而佛法的真谛,也就在这拈花微笑之中以心传心了。
这也就是慧能主张的“道由心悟”,也就是禅宗美学方法论上最根本的方法“悟”。
“悟”或“开悟”,对于禅宗来说,就是见性。
这种“见性”,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经历“开悟”的这种转变,人就获得了一种能够透视世界和自我本身外表假相而“见”其本真的全新观点。
由于这种观点的获得,人也由凡俗而入禅境,也因此而见证到自己的佛性。
“禅修行的目的,在于获得观察事物的新见解……禅称这种新见解的获得为‘悟’,在此之外无禅,因为禅的生活是从这种‘悟’开始的,悟,可以定义为知或逻辑的理解相对的直觉的洞察。
定义怎样是次要的,悟意味着打开因二元思维的混乱迄今未曾认识的新的世界。
” 同时,“悟”或“开悟”的过程,也是人见出美的本质的过程。
对于禅者来说,美的本质在于真如、自性,美也源于真如、自性。
“开悟”与否,又是禅者由非诗性生存向诗性生存的转变的关捩点。
佛教认为,人在开悟之前所生存的世界,是所谓“三界无安,如同火宅”,而身处这样的世界之中,要想获得解脱,是如救燃眉之急。
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之中,被无明所蔽,做颠倒想,被贪婪、欲望、嗔怒、痴爱等等所驱遣,存六道之中,生死轮回,是不自由的。
这样的一种生存方式,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就是一种非本真、非诗意的生存状态。
然而,人在开悟之后,生存状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得到禅,将使人重返青春,使春花看起来更为美丽,使山间小溪看起来更为清冷透明……当人生变得更为快乐,人以他的世界拥抱全宇宙之时,必须承认,悟给我们带来了某种贵重的,具有值得为之努力的价值的东西。
“悟”的这种转折性意义,也即元祖慧能所说的:“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
悟后的生存状态,禅师们称为“日日是好日” ,也便是海德格尔所称的“诗意的栖居” 。
处于禅宗美学方法论核心地位的“悟”,其美学特征与方法论意义,可以从下面对典型公案的分析中进一步揭示出来。
(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赵州大云寺来。
”祖曰:“来此拟作何事?”曰:“来求佛法。
”祖曰:“我这里一切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
(汾阳善昭禅师)剃发受具,杖策游方。
所至少留,随机扣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
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
”曰:“师竟如何?”山言:“象王行处绝狐踪。
”师于言下大悟,拜起而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应知。
”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师曰:“正是我放身命处。
”在大珠慧海和汾阳善昭的开悟中,我们看到了禅者的开悟,确实是平常的,“不离世间觉” ,但同时又是非常神秘的,很难为外人所理解,从而构成了开悟的平常与神秘的二重性。
马祖对大珠慧海的答问,可以说是循循善诱,也都是一些平常话,而慧海于言下自识本心就让外人不知就里了。
汾阳善昭是通过首山省念对百丈卷席公案的回答而开悟的,但是首山与汾阳的对话,都是借助暗示,而对这种暗示的话语和行为,都只能靠个人去体会,而不可能用理性思维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使悟包含有了灵活性和神秘性。
“为使我们领悟禅,唯一的办法是,用向导或暗示唤起人的注意,使之指向这一目标。
” 开悟的这种神秘性,正在于开悟者的体验,乃是个人的、独特的亲身经历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因而开悟者的开悟过程与审美感悟的过程有着某些极为相似的特性。
正如康德所指出的:“我们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力里的那一表象,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和它相合。
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
人们容易看到,这里理性的观念的一个对立物,理性的观念是与它相反的,是一概念。
没有任何一个直观(即想象力的表象)能够和它相切合” 。
正由于禅宗开悟与审美感悟具有内在相似性特征,开悟作为禅宗美学方法论的核心环节,才使得这98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8卷一过程本身就具有审美特性。
宋代著名禅师、《碧岩录》的作者圆悟克勤的开悟过程就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据克勤的高足大慧宗杲所著《宗门武库》记载:陈提刑解印还蜀,过山中问道,因语话次。
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提刑应:“喏、喏。
”祖曰:“且子细。
”圆悟适自外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么?”祖曰:“他只认得声。
”圆悟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即认得声,为什么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渐耳。
”圆悟忽然有省。
由对“小艳诗”感悟而悟道,十分典型地反映出禅宗悟道与审美活动过程的合一。
而禅史上著名的见桃花悟道、磨砖能否成镜等等公案,也都反映出禅悟之时,也即是审美感悟之时这一特征。
禅宗典籍中,除了记载有不少如上述开悟时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的公案而外,也记载了不少开悟时另一种审美体验,即由惊而喜,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公案。
师(百丈怀海)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
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
”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
”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
祖曰:“又道飞过去也。
”师于言下有省。
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
……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
”师及呵呵大笑。
百丈禅师的开悟体验典型体现出由痛感向快感转化的心理过程。
禅宗开悟这种不假外求的宗教修行方法,这种不立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拈花微笑”式的参禅悟道的方法,与审美活动有着性质上的某些相似。
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诸种心理因素、功能的自由和谐的统一运作过程,这种审美活动同样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清代诗论家王士祯指出优美的诗篇多是入禅之作,“其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通其解者,可语上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