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呼衰

合集下载

12呼衰【病理生理学】

12呼衰【病理生理学】
PaO2 (100 mmHg) < PAO2 (104 mmHg)
此种生理性分布不均对肺换气影响不大!
正常人V/Q
1. 比值失调的病因和机制
❖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V/Q↓ ❖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V/Q↑
1)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VA/Q )支Leabharlann 管痉挛功能性分流V
静脉血掺杂
O2
功能性分流或 静脉血掺杂
artery
◆通气障碍引起哪型呼衰? Ⅱ型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空气
O2 CO2
肺泡上皮细胞
基底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影响弥散过程的因素:
红细胞
• 呼吸膜面积: 80m2
O2
• 呼吸膜厚度: 1μm
CO2
(一)弥散障碍 1. 原因
• 呼吸膜面积减少 • 呼吸膜厚度增加
❖ 弥散面积减少: ❖ 肺叶切除、肺实变、肺不张、肺水肿
正常PaO2:100 mmHg, PaCO2: 40 mmHg
分类
❖ 血气改变
Ⅰ型呼吸衰竭:PaO2↓
Ⅱ型呼吸衰竭:PaO2 ↓ PaCO2 ↑
❖ 病程
急性 慢性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呼吸衰竭的病因
脑部疾病
气道狭窄 或阻塞
脊髓高 位损伤
脊髓前角 细胞受损
呼吸肌 病变
运动神经受损
胸壁损伤
肺组织 病变
胸外中央气道阻塞
大气压力
气道压力
吸 气
吸气性呼吸困难
呼 气
吸气时,气道内压<大气压, 使气道阻塞加重; 呼气时,气道内压>大气压, 减轻气道阻塞.
锁骨上窝
胸骨上窝
肋间隙
三凹征
视频(慢性呼衰治疗00:00:38)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呼吸衰竭呼吸是吸入外界气体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呼吸摄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血液气体分压于正常范围内。

气体交换过程分为通气、弥散、灌流和呼吸调控4个功能部分。

通气是指空气从外界进入体内,在气管支气管系统内分布到气体交换单位即肺泡。

弥散包括O2和C O2经肺泡毛细血管膜在肺泡腔和肺毛细血管之间运动。

灌流是指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经肺循环分布到肺泡毛细血管,再回到肺静脉的过程。

呼吸调控即通气调节,通常与代谢需要的变化一致。

呼吸衰竭的概念在海平地区静息时吸入空气的条件下,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低于60m m H g(8.0 kPa),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超过50m m H g(6.7kPa),同时有呼吸困难表现者,称为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我们将从轻到重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都称为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严重阶段。

本章阐述呼吸衰竭的分类、原因、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并专门介绍急性呼吸衰竭的一个例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一节呼吸衰竭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可将呼吸衰竭分成各种类型。

一、急性和慢性根据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可在数分钟到数日内发生,常出现明显症状。

见于呼吸中枢病变、呼吸道阻塞和肺的急性病变。

慢性呼吸衰竭的发展历时数月到数年,在代偿功能不足时出现呼吸衰竭的各种表现。

最典型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二、通气性和换气性根据发生机理,将呼吸衰竭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两类。

通气性呼吸衰竭是因肺的舒缩受限或气道阻力增加所引起;换气性呼吸衰竭多因肺内分流、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和气体弥散障碍所引起。

三、低氧血症型和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低氧血症型又称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仅有低氧血症,P a C O2正常或降低。

低氧血症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又称为Ⅱ型呼吸衰竭。

四、中枢性和外周性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呼吸肌功能衰竭和肺部过度充气。

在呼吸衰竭的过程中,呼吸肌功能受到破坏。

当呼吸肌收缩无力或无法有效地收缩时,呼吸变得缓慢而不规则。

这导致氧气通过肺部输送到血液中变得困难,因为肺部无法有效地扩张和收缩。

肺部过度充气是呼吸衰竭的另一个特征。

当肺部过度充气时,肺部内的气体压力过高,导致肺部扩张过度,无法有效地吸收氧气。

这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并威胁到人的生命。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生。

其中一种机制是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可以导致肺部炎症和肌肉损伤,从而导致呼吸肌功能衰竭。

另一种机制是肺泡破裂和气体泄漏。

肺泡破裂是指肺泡破裂成小液滴,导致肺泡中的液体泄漏到血液中。

气体泄漏是指肺部内的气体泄漏到血液中,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是复杂的,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病理生理学~呼衰

病理生理学~呼衰
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动脉氧分压降低或伴有动脉血氧含量增高的病理过程。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一、肺通气功能障碍:1、限制性通气不足2、阻塞性通气不足:①中央性气道阻塞表现为吸气困难②外周性气道阻塞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二、肺换气功能障碍(一般为I型呼衰):1、弥散障碍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失调(功能分流比例降低,死腔样通气比例升高)3、解剖分流增加:I型呼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I型呼衰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一、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酸中毒3、呼吸性碱中毒。二、呼吸系统变化。三、循环系统变化,导致血压下降、心收缩力下降、心律失常等。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1、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五、肾功能变化: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六、胃肠反应
II型呼衰肺性脑病发病机制:1、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
肺性脑病:由呼衰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1、肺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增加右心后负荷2、肺小动脉长期收缩导致和加重右心负荷4、肺部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5、缺氧和酸中毒降低心肌舒缩功能6、呼吸困难时用力呼吸影响心脏舒缩功能,促使用心衰竭。
提高PaO2时I、II型呼衰给氧原则有何不同,为什么:I型呼衰只有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一般不超过50%);II型呼衰的吸氧浓度不宜超过30%,并控制流速,使PaO2上升到50-60mmHg即可。

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

CO2潴留→碳酸酐酶活性↑ → 胃酸分泌↑
第三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生基础
防治原发病
改善通气 氧疗

Ⅰ型患者: 较高浓度(不超过50%)吸氧. Ⅱ型患者: 低浓度 (30%)低流量(1-2L/m)吸氧,使 PaO2上升到60mmHg即可.
本章要求
掌握 呼吸衰竭、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 不足、弥散
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而引起的
肺泡通气不足。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发病环节
(1)呼吸肌活动障碍:
(2)胸廓的顺应性降低:
(3)胸腔积液或气胸: (4)肺的顺应性降低: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吸气
呼气
多发性肋骨 骨折
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软化部份胸壁向内凹陷; 呼气时,胸腔压力增高,损伤的胸壁浮动凸出。
胸腔积液
呼气时等压点(EPP)移向小气道。
(三) 肺泡通气量不足的血气变化
肺泡通 气不足 PAO2↓ PACO2↑ PaO2↓ PaCO2
◆通气障碍引起哪型呼衰?
Ⅱ型
肺泡通气量与PAO2 、 PACO2的关系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肺泡
血液 影响弥散过程的因素:
• 气体分子扩散的速度 • 呼吸膜面积 • 呼吸膜厚度
中央气道的胸外部位发生堵塞
呼吸节律改变
潮式呼吸
间歇呼吸
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轻、中度→心血管中枢兴奋:
心率↑ 心收缩力↑ 外周血管收缩 血液重新分配
重度 → 心血管中枢抑制:
心律失常 心收缩力↓ 外周血管扩张 血压 ↓
发生肺源性心脏病
颈静脉充盈,静脉压增高,肝脏肿大、 肺源性心脏病 腹水、双下肢水肿,X光片显示右心扩大。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 第十一章 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 第十一章  呼吸衰竭
• 外周小气道阻塞时,不仅有肺泡通气不足,还有换气 功能障碍。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图11-1 不同部位气道阻塞时吸气与呼气气道阻力变化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二 肺换气功能障碍
可使肺弹性阻力增加,顺应性下降。
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细
胞合成,其功能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弹性回缩力,防止 肺泡萎缩。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呼吸中枢抑制和呼吸肌麻痹引起的通气不足几乎 都是全肺性的单纯的通气不足。
• 肺部病变引起的则常常是局部的、不均匀的,还 可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气体弥散障碍而发生 换气功能障碍。
牵拉,使管径变大,管道伸长;呼气时管道缩短 变窄。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2.小气道阻塞
•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 患时,小气道常因炎症、痉挛、分泌物堵塞以及肺泡 壁弹性纤维破坏而使小气道的阻力大大增加,尤其在 呼气时,胸内压升高大于气道内压,使小气道受压变 窄甚至闭合,患者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吸肌受损、胸廓病变、胸膜腔疾患、呼吸道疾患、 肺部疾患、肺循环障碍等病因。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二、分类 1.根据是否伴有PaCO2升高
分为低氧血症型(I型)和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型(Ⅱ 型)呼吸衰竭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2.根据主要发病机制
• 可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呼吸衰竭 • 通气性呼吸衰竭因肺舒缩受限或气道阻力增加引起; • 换气性呼吸衰竭多因肺内分流、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病理生理学
第十一章 呼吸衰竭
学习目标
1. 掌握: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呼 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学课件-呼衰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课件-呼衰PPT课件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发作性喘息、胸闷或咳 嗽等症状,肺功能检查显示可逆性气流受限,需 要与呼吸衰竭进行鉴别。
肺炎
肺炎患者常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 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需要根据临床表现 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05
呼吸衰竭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氧疗、机械通气等
氧疗
对于低氧血症患者,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根据病情选择低流量吸氧、中流 量吸氧或高流量吸氧。
呼吸困难
呼吸衰竭时,由于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患者会感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 急促、气短、胸闷等。
发绀
由于缺氧,患者的口唇、甲床等部位可能出现发绀现象,即呈现青紫色。
体征: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呼吸急促
呼吸衰竭患者通常会出现呼吸急促的 症状,这是由于肺通气不足或换气功 能障碍所致。
心率加快
由于缺氧和代谢紊乱,呼吸衰竭患者 的心率可能会加快,以增加心输出量 ,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
呼吸衰竭按动脉血气分类可分为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I型呼吸衰竭即低氧性 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II型呼吸衰竭 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2<60mmHg,PaCO2>50mmHg。
分类:急性和慢性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突然发生的严重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可能 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等,需要紧急处理。
04
呼吸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等
血气分析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 量,判断呼吸衰竭的程度和类型。
肺功能检查
通过测量肺容量、通气量和弥散功能 等指标,评估肺功能状况,为呼吸衰 竭的诊断提供依据。

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
—心血管中枢的兴奋与抑制
1.轻、中度→兴奋:
心率↑、心收缩力↑ 、外周血管收缩、 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代偿)
2.重度→抑制:
心率失常、心收缩力↓、 BP↓、 外周血管扩张。
肺源性心脏病
概念: 肺的慢性器质性病变在引起
呼吸衰竭的同时,可引起右心负 荷增加,进而引起右心肥大和心 力衰竭。
右心肥大与衰竭
3. 机制 肺泡-毛细血管膜(呼吸膜)通透性↑
致病因子
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体液介质
微血栓形成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和通透性增高
ARDS引起呼衰发病机制
致病因子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炎症
肺水肿
肺不张
支气管阻塞痉挛
微血栓形成 肺血管收缩
肺泡低通气 肺泡低血流
阻塞性 通气障碍
限制性 弥散功能 通气血流
通气障碍
障碍 比例失调
呼吸衰竭
第二节 呼吸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Effects of respiratory failure)
一.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Acid-base imbalance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s)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概念: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1.高PaCO2、缺氧和酸中毒对脑血管的作用
脑血管扩张——血管性脑水肿(CO2、H+)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脑间质水肿
2.低氧血症对脑细胞的作用
ATP供应减少——细胞毒性脑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ARDS)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呼吸衰竭
肺充血和严重肺纤维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 胸廓顺应降低
胸廓和胸膜本身病变。
➢ 胸腔积液和气胸
2.阻塞性通气不足
➢ 气道阻力(正常人平静呼吸):
80%: 直径 >2mm 气管 20%: 直径 <2mm 气管
➢ 病因:
气管痉挛、 肿胀、纤维化、渗出物、 异物、 肿瘤 、 气道内外压力改变。
二、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 限制性通气不足:
肺泡扩张受限
➢ 阻塞性通气不足:
呼吸道阻塞或狭窄→气道阻力增加。
1.限制性通气不足
➢ 呼吸肌活动障碍
中枢神经受损,周围神经受损,呼吸肌本身收缩功 能 障碍。
➢ 肺顺应性降低
外周化学 感受器
中枢化学 感受器
呼吸 加深加快
抑制 呼吸中枢
3.循环系统的变化
➢ 轻度PaO2↓和 PaCO2 ↑ 可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 ➢ 严重PaO2↓和 PaCO2 ↑ 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 ➢ 呼吸衰竭→右心衰竭→肺源性心脏病
缺氧→肺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右心后负荷↑ 长期缺氧 →肺血管平滑肌增殖→管壁增厚 长期缺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度↑→ 心负荷↑ 缺氧、酸中毒→心肌舒缩功能↓
内呼吸
internal respiration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换气 gas
exchange in the lungs
组织换气 gas
exchange in the tissues
细胞氧化代谢 cellular
respiration
2.呼吸衰竭的概念

病理生理第16章_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第16章_呼吸衰竭

V/Q ↑
死腔样通气
原因: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炎等 →部分肺泡灌注障碍
医学ppt
22
肺换气功能障碍
(二)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2、 血气变化: PaO2↓、 PaCO2正常或降低,极严
重时也可升高。
医学ppt
23
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通气不足


病肺:PaO2↓↓、CaO2↓↓ 健肺:PaO2↑↑、CaO2↑
血气变化特点
发病机制 原发病的部位 病程经过
低氧血症型 ( I型呼衰)
通气性
中枢性
急性
高碳酸血症型 (II型呼衰) 换气性
外周性
慢性
医学ppt
5
原因和发病机制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肺通气功能障碍
(Ventilation Disorder)
肺换气功能障碍
(Gas-exchanging Dysfunction)
医学ppt
6
肺通气功能障碍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Ventilation Disorder)
(一)肺通气障碍的原因与类型:
1、限制性通气不足
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通气不足
2、阻塞性通气不足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阻塞部位对呼吸的影响
中央性气道阻塞






*呼气性呼吸困难
医学ppt
14
肺通气功能障碍
(2)外周性气道阻塞
a、位于内径<2 mm细支气管

病理生理学:第十六章 呼吸衰竭

病理生理学:第十六章  呼吸衰竭

三、呼吸系统
PaO2 <60mmHg: 呼吸加深加快 <30mmHg: 呼吸抑制
PaCO2>50mmHg: 兴奋呼吸中枢 >80mmHg: 抑制呼吸中枢
四、中枢神经系统
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头痛、激动、思维力↓、运动不协调 疲劳、嗜睡、精神抑郁 烦躁、昏迷、惊厥 因:神经细胞膜电位↓、酸中毒、ATP↓、细胞
换气功能障碍包括 弥散障碍和VA/Q失调
呼吸衰竭(Ⅰ或Ⅱ型)
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PaO2 <60mmHg 代偿反应为主 <30mmHg 代谢、机能严重紊乱
PaCO2>50mmHg 代偿反应为主 >80mmHg 代谢机能严重紊乱
一、循环系统
(1)代偿作用: 保障重要器官血供
PaO2↓ PaCO2
(1)肺泡膜面积减少 (2)肺泡膜厚度增加 (3)血液与肺泡的接触时间过短
1.弥散障碍
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
(1)静息时:一般不出现血气异常
(2)体力负荷增加,肺血流增快时:
PaO2↓ PaCO2不高(正常或降低)
I型呼衰
原因:CO2弥散速度比O2快约一倍
血液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时的血气变化
PO2 100 80
用力呼气 → 小气道闭合
中央性气道阻塞呼吸困难的机制
胸外段阻塞
胸内段阻塞
呼气
吸气
吸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
吸气
呼气性呼吸困难
外周性气道阻塞呼吸困难的机制
外周性气道阻塞是位于内径<2mm无软骨的细支 气管阻塞,细支气管与周围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呼 气时小气管变窄,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表现为
呼气性呼吸困难
外周性气道阻塞呼吸困难的机制

呼吸衰竭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呼吸衰竭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呼吸衰竭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等。

在严重情况下,呼吸衰竭可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影响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功能。

呼吸衰竭的病理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呼吸过程障碍:当肺部无法有效地吸收氧气时,氧气供应就会不足。

这可能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影响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功能。

2. 肺部炎症反应:呼吸衰竭可能是由于肺部炎症反应引起的。

炎症反应会导致肺部组织受损和肿胀,使得肺部无法有效地吸收氧气。

3. 肺泡破裂:当肺部组织受损时,肺泡会破裂并释放气体。

这些肺泡破裂可能导致肺部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呼吸衰竭。

4. 循环衰竭:当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时,血液无法流向肺部,从而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

这可能导致胸痛和咳嗽等症状。

5. 其他因素:呼吸衰竭还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如肺炎、心脏病、中风等。

治疗呼吸衰竭的方法包括氧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氧疗是通过向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来改善呼吸过程。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利尿剂等药物来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和促进肺泡破裂。

手术治疗包括切除受损的肺部组织或使用机械通气设备来改善呼吸过程。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理学过程包括多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VA↓, Q N, VA/Q ↓ (1)病因:支气管哮喘、COPD、肺气肿、 肺水肿、肺纤维化等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2)机制: 部分肺泡通气↓, 血流N/↑
VA/Q ↓


静脉血未能 充分动脉化
“功能性分流” (Functional shunt) “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通气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障碍
阻塞性通气障碍
肺通气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障碍 概念: 病因: 肺泡扩张受限
(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
呼吸中枢 ↓ 神经 ↓ 肺泡扩张 呼吸肌 动力系统 ↓ 胸廓 ↓ 胸膜腔 O2 → 气管、支气管↓ 肺通气 肺泡 O2↓肺泡膜 肺换气 肺泡毛细血管
正常
功能性分流
功能性分流: 正常:仅占肺血流量3% 慢阻肺时:可达30%~50%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3)动脉血的血气变化:
PaO2 PaCO2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代偿性通气增加
功能性分流
VA/Q PaO2 CaO2 PaCO2 CaCO2


病肺 0.8

全肺 健肺 0.8 =0.8 0.8 0.8
指肺泡膜面积减少或 异常增厚和 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病因:
•肺泡膜面积减少(>50%)
•肺泡膜厚度增加 •弥散时间缩短
弥散障碍 (diffusion impairment) 血气变化特点:
• 肺泡膜病变在静息时一般不出 现血气异常
PO2(KPa)
肺泡PO2
13.3 10.7 8.00 5.33 (2) 正常
弥散障碍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
thickness:<1µm
肺泡
O2
血浆 CO2
R B C
Surface size: about80m2 安静状态下用40m2
毛细血管
弥散速度 ∝
呼吸膜面积
呼吸膜厚度
Structure of alveolar-capillary membrane
肺换气功能障碍 弥散障碍 (diffusion impairment) 概念:
诊断呼衰的主要血气标准:
PaO2(mmHg) (KPa) PaCO2(mmHg) (KPa) 正常成人 80~100 (100) 10.7~13.3(13.3) 36~44(40) 4.8~5.9 (5.4) 呼吸衰竭 <60 <8.0 >50、正常、降低 >6.7、正常、降低
成人海平面静息时:PaO2=(100-0.33×年龄) ±5 mmHg
肺泡-Cap膜损 伤和通透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引起呼衰的机制:
肺水肿 透明膜形成
弥散障碍
肺不张 支气管阻塞 支气管痉挛
微血栓形成 肺血管收缩
功能性分流
当吸入气氧浓度(FiO2 ) <20%时
呼吸衰竭指数 (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 RFI) RFI =
PaO2(mmHg) FiO2(%)
RFI ≤ 300(正常值:500)时可诊断为呼衰。
概述
分类
根据血气改变
I 型 II 型 III 型
PaO2 ↓ ↓ ↓ PaCO2 N (低氧血症型) ↑ (高碳酸血症型) ↓
静脉血完全未 经气体交换 真性分流 (true shunt)
真性分流(true shunt):
支气管扩张症
肺A
动-静 脉短路
肺不张等
无通气 但有血流
肺V
解剖分流↑
类似解剖分流
真性分流与功能性分流有何异同?
true shunt
Functional shunt
鉴别方法:
吸入纯氧
PaO2 ↑ PaO2 (N)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胸 廓
o 胸外段阻塞 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
(inspiratory dyspnea) 呼气
气道内压<大气压
气道内压>大气压
阻塞加重
阻塞减轻
吸气性呼吸困难
o 胸内段阻塞
吸气
呼气性呼吸困难
(expiratory dyspnea) 呼气
气道内压>胸内压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病因: 呼吸运动的“管道系统”受阻
①气道自身病变
②气道管腔被阻塞 ③气道周围组织病变等
阻塞性通气障碍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气道阻塞类型:
•中央性气道阻塞
气管分叉以上的气道阻塞
•外周性气道阻塞
阻塞性通气障碍 •中央性气道阻塞 o胸外段阻塞 o胸内段阻塞
肺泡膜增厚
2.67
(1)
肺动脉
0 0
毛细血管
0.25 0.50 0.75
肺静脉
时间(S)
正常与肺泡膜增厚时Hb氧合所需时间示意图
(1)静息时血液流经肺泡的时间 (2)运动时血液流经肺泡的时间
PO2 PCO2 (mmHg) PvCO2
PaO2
80
60
46
40
20
PvO2
40 0 0.25 0.50
PaCO2
•PaCO2的增值与PaO2降值成一定比 例关系,其比值相当于呼吸商。 前提:单纯性通气不足
PaO2↓与 PaCO2↑成比例变化
16.0 13.3 10.7 kPa 8.00 PAO2
5.33
2.67 2
PACO2
4 6 8 10 肺泡通气量 (L/min)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通气功能障碍 肺换气功能障碍
概念: “休克肺”
由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 血症为特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病因:
•理化因素 •生物因素 •全身性病理过程等
非典元凶-冠状病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发病机制:
致病因子 激活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 释放体液介质 微血栓
0.75 (s)
血液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时的血气变化
实线为正常人,虚线为肺泡膜病变患者
弥散障碍 (diffusion impairment) 血气变化特点:
• 肺泡膜病变在静息时一般不出 现血气异常 •肺泡膜病变在体力负荷增加时 的 血气变化(单纯性弥散障碍):
PaO2 ↓
PaCO2正常
肺换பைடு நூலகம்功能障碍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2)机制: 部分肺泡血流↓, 通气N

VA/Q↑
肺泡通气未 充分利用
“死腔样通气” (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
正常
死腔样通气
死腔样通气: 正常:生理死腔仅占潮气量30% 肺血管病变严重:可达60%~70%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3)动脉血的血气变化:
肺换气功能障碍
解剖分流增加
概念:
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 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入 肺静脉,称解 剖分流(auatomic shunt)。 正常:约占心输出量的2%~3%
解剖分流增加 原因与机制:
支气管 扩张症
肺不张 肺实变 动-静脉短路开放
支气管血管扩张
部分肺泡完全 无通气



60
CO2 和 O2 40 含 量 20
(ml/dl)
CO2解离曲线
氧解离曲线
0
20
40
60
80
100mmHg
PCO2和PO2
血液氧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代偿性通气增加
功能性分流
VA/Q PaO2 CaO2 PaCO2 CaCO2


病肺 0.8


O2
血液循环
组织 细胞
O2
C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 组织 细胞内氧 的运输 换气 化代谢
外呼吸
内呼吸
呼吸全过程示意图
概述
概念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指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导致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低于正 常范围, 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 压(PaCO2 )异常的一种病理过程。
正常静息状态下:
肺泡通气量(VA): 4L/min 肺血流量(Q):

5L/min
VA/Q :


0.8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概念:
肺总通气量和总血流量正常 但部分肺泡通气(VA )或(和)血流(Q) 分布不均匀
部分肺泡 VA/Q 不正常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存在生理性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 不协调
气道内压<胸内压
阻塞减轻
阻塞加重
气道阻塞类型:
•中央性气道阻塞
气管分叉以上的气道阻塞
•外周性气道阻塞
主要指内径小于2mm的 小气道阻塞
•外周性气道阻塞 (expiratory dyspnea)
吸 气 呼 气
呼气性呼吸困难
用力呼气
阻塞减轻
阻塞加重
小气道闭合
•外周性气道阻塞
等压点:
(equal pressure point)
分类
根据主要发病机制:通气障碍型
换气障碍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