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新城的规划与思考
关于新城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于新城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三大城市化(深度城市化、逆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模式,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推崇城市经营哲学,通过新城/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面貌,汇聚经济资源。
本文作者对新城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为新城规划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城开发规划设计城市扩展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明显增长,然而在其增长的背后,“城市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大规模的新城区开发中,我们对其应重新审视。
从目前来看, 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新城区建设被看作城市扩展的标志, 因此各地的新城区建设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践中各种问题不断显现。
比如, 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在重要地段或大片区域的新区开发建设上面临着如何确定开发方向和建设理念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 已不能局限于常规的专业范畴之内, 而是涉及到诸多相关要素, 需要采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方法来进行。
因此, 通过城市景观规划征集新区特定地段的发展创意、开发理念、规划概念, 正逐渐成为当前新城区景观建设的重要环节。
2 新城建设的背景导致新城建设的直接原因一般包括下几个方面:①中心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
新城建设成为疏解人口的一种有效手段。
②其次是产业发展的新空间需求。
当中心城市拥挤扩张, 地价级差时,工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以及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郊迁己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些地方和国家也有为工业发展而建的新城, 如韩国的昌原、龟尾新城、英国的西塞莫德尔新城。
另外还有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科技研究和高等教育为目的的新城, 诸如日本的筑波科研高教新镇、贺高茂高教新镇等。
③统筹安排区域重大设施的需要。
这些设施是指服务于大城市区域的, 包括商业、交通、市政等设施。
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特点与发展浅析
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特点与发展浅析曹洪虎 刘承珊(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摘 要: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入手,结合上海的地理环境等条件,初步分析了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郊区;居住环境;新城一、从人居环境谈起(一)人居环境涵义及研究范围“人类聚居”这一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创立的,它的特点是把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按照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1]。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其核心是人以大自然为基础,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其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
人创造人居环境,而人居环境又对人产生影响。
吴良镛院士用系统观念,从分解开始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及支撑系统。
在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解决矛盾。
图1 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1]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它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善,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生物圈内存在的多种的满足,即生态环境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多种条件的满足,即人文环境的满足。
(二)城市居住环境在人居环境中的位置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为了研究的方便,吴良镛院士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五大层次。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
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
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
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
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昆山太仓并入上海)!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昆山太仓并入上海)!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
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
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
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
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松江新城板块分析
人口结构
01
02
03
年轻化
松江新城的人口结构呈现 年轻化趋势,吸引了大量 年轻人前来就业和生活。
高素质
松江新城的人口素质较高, 拥有众多高学历、高技能 的人才。
多元化
松江新城的人口来源地较 为广泛,汇聚了来自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人才。
城市规划
生态优先
松江新城注重生态环境保 护,规划建设了多个公园 和绿地,打造绿色生态宜 居城市。
03
松江新城注重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拥有较好的城市环境和生
态景观。
与其他国内外类似板块的比较
政策支持
上海市政府对松江新城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包括土 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为松江新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 障。
创新能力
与国内其他类似板块相比,松江新城的创新能力较强,拥 有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国际影响力
城市设施
中心城区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设施更加完善,而松江 新城也在逐步完善相关设施。
与其他郊区新城的比较
区位优势
01
松江新城位于上海市的西南部,紧邻虹桥交通枢纽,具有较好
的区位优势。
产业定位
02
与其他郊区新城相比,松江新城的产业定位更加注重高新技术
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
城市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实现经济、 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 推动松江新城与周边地 区的协同发展。
谢谢聆听
公共空间
松江新城注重公共空间建 设,规划建设了城市广场、 公共艺术区等公共空间, 提升城市品质。
交通便捷
松江新城规划建设了完善 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 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方 便居民出行。
五大新城发力构建上海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上海农村经济2021年第4期五大新城发力构建上海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王振推进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着眼大局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新城发力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即要大力实施新城发展战略,承接主城核心功能,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新一轮新城建设要求,把“五个新城”建设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融入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
新城发力,不是简单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而是要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余40多个城市一样,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和长三角的增长极。
这也意味着,上海的城乡融合发展将进入由中心城区与新城共同推进的新阶段。
上海的新城建设始自二十年前对郊区建设提出的“一城九镇”空间发展构想,这个“一城”即为松江新城。
“十一五规划”中又进一步把新城建设拓展到“九大新城”,即嘉定、松江、临港、闵行、宝山、青浦、金山、南桥、城桥,基本覆盖了全市各个涉农区,其中重点建设嘉定、松江和临港三个新城。
这次“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五大新城,都已历经了十五年的新城建设进程,其建成空间得到了较大拓展,在人口和产业集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但与周边地区的一些典型县级市比较,如昆山、江阴等,上海的这些新城对中心城区的依附性很强,城市的独立性相对较弱,特别对周边城市和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没有充分展现出上海“五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拥有的独特优势。
正是为了充分激发郊区新城的内生动能,大力增强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引领带动功能,围绕“新城发力”,从功能定位、政策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正赋予五大新城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聚力。
2021年3月3日正式发布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特别强调,抓住“十四五”关键窗口期,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城发展。
“新城发力”,将从三个方面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新动能。
从近域郊区化到远域郊区化_上海大都市郊区化发展的新课题 - 副本
上升至
《
,
大 都市 空 间结 构优化 的重要 选 择
。
亿元
年
,
,
年 则达
亿元
年增 长 从 近 城郊 区 化 到远 域郊 区 化 是 区 域 一 体 化 发 展 的 客 观 要
倍
。
一
郊 区 工 业 总 产值 占全 市 工 业 总
。
产值 的 比 重 由
增加到
以
年 增至
,
、
加快 制造 业 向 近 郊 区 和 远 郊 区 转 移 的步 伐
地
上 海 精 品 钢 铁 基地
、
上海 的
、
大 产业 基
、
中
,
依据 城 市 建成 区 的形成 与扩 大
、
城市人
,
口 高龄 化
、
住宅 老
上 海 国 际 汽 车城
、
上海 化学 工业 区
、
化 及 郊 区 化 后 的 城 市 开 发 动 向等 因 素
、
,
郊 区化
、
区 城 市 化 的特 点
卜,
’。
制约 因 素
。
、
调 控 措 施 等 成 为学 界 曙 目 的焦 点
,
,
有 关 论 作层 出 不 穷
研 究 者们 旨在 通 过 郊 区 城 镇 建 设
北京
、
达 到 疏 解 中心 城 市 功 能
、
合理分布人 口
在
,
、
实 现城 乡协 调 发 展 的 目标
“
上 海 等 大 城 市政 府 及 规 划部 门早
大 都 市 区 化 则 是 指 以 大 都 市 区 优 先增 长
上海郊区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建设的策略
上海郊区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建设的策略一、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郊区战略地位1、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新中国成立时,上海市行政区域面积63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73万,其中市区82平方公里,人口452万。
1953年,引进前苏联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编制了《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对城市进行整顿和规划、调整功能、改善棚户简屋地区,将工厂迁往郊区,以发挥上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上世纪70年代。
根据"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的方针,编制了《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图》,调整上海的工业布局和结构,建设了沪东、沪南、沪西3个工业区。
此后,又开辟了薀藻浜、彭浦、北新泾、漕河泾、高桥、周家渡、吴泾等8个工业区。
1958年,国务院批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拓展了上海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空间。
1959年6月编制了《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草图》,上海开始改造旧市区,建设郊区的闵行、吴泾、嘉定、安亭和松江卫星城,引导了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
7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杭州湾北岸,围滩造地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金山卫卫星城。
1978年,国家决定在上海建设宝钢和宝山卫星城,形成了上海城市向杭州湾北岸和长江口南岸"两翼"发展的格局。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84-2000)。
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基地和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是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两翼",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使上海发展成为群体组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1990年4月,中央宣布浦东的开发开放,赋予上海城市新的使命。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黄浦江沿江南北轴线,长江口南岸从外高桥港区到浦东国际航空港的滨江地带和从陆家嘴中心经花木至张江的中心城东西发展轴延伸,使浦东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
大都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支撑优化和提升思考-马士江
反思3:大社区 vs. 居住区
实现功能复合性
以城市有机组成的视角,规划不能局限于传统单存的居住区规划方法,必须 作为郊区新城或新市镇的有机组成部分,放置在区域甚至城市整体角度研究结 构功能、用地布局和设施配置等,强化与所在区域的功能互动和互补;
突出建设有序性
建设要有合理的建设时序、实施手段、发展节奏等与其功能发展进行关联和 呼应,避免“大跃进式”盲目建设推进,从而使大社区在功能尚逐步达到现在 与未来的时间平衡,而诸如基础设施的完备、产业发展、社会人群归属营造等 都将是大社区会理塑造的主要因素。
大都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支撑优化和提升思考 以上海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马士江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年10月18日
交流框架
一、郊区大社区发展思考 二、交通特征与总体策略 三、松江南站大社区案例
1、郊区大社区发展思考
居住功能向郊区外溢
大城市级差地租显著
中心城房价过高,住房体系保障不足;
政府施政主动引导
城市改造动迁,疏解中心城人口;
城镇化路径特征独特
城乡差距显著,中心城持续内聚;
郊区大型居住社区规划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加快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 大型居住社区是以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 保障性住房和面向中低收入 阶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两批大社区可容纳330万人, 对市域人口地理空间再分布 产生重要影响。
2、交通特征与总体策略
上海市郊大社区交通特征研判
依托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具有相对交通便捷性; 居住人口高度聚集,交通需求呈现短时高强度; 人员构成多样,交通出行分布呈现分散化; 中低收入人群为主,对公共交通依赖程度高。
大社区交通规划总体策略
上海2035总规中的郊区五大新城:常住人口、面积两大重要指标比较
上海2035总规中的郊区五大新城:常住人口、面积两大重要指标比较展开全文根据上海2035总规,上海郊区有五大新城。
上海的五大新城就是上海市主城区之外的城区,基本上每个郊区一个,浦东新区也有一个。
常住人口、面积两大重要指标比较,正是表明了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力量。
上海郊区的五大新城为:•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位于浦东新区关于谁是上海郊区最强的新城,一直都有争议,但是可以简单比较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和面积。
上海郊区的五大新城如图所示。
具体到上海郊区的五大新城的细节,它们的面积和常住人口究竟谁更大呢?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面积比较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面积比较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按照几个新城的面积,看出它们实际的大小。
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面积比较如图所示。
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面积比较自大而小依次是:•浦东南汇新城:面积近30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面积160平方公里•嘉定新城:面积122平方公里•青浦新城:面积95平方公里•奉贤新城:面积71平方公里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比较从上海2035总规中就可以看出,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比较。
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比较如图所示。
上海郊区五大新城的常住人口比较,从大到小依次是:•松江新城:常住人口110万•奉贤新城:常住人口75万•嘉定新城:常住人口70万•青浦新城:常住人口65万•南汇新城:常住人口65万从面积和人口的比较来看,松江新城显然是最大的新城,面积位于第二,常住人口位于第一。
传统意义上来说,松江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这个顺序比较固定。
而浦东南汇新城则是面积最大,人口很少。
奉贤新城则与之相反,常住人口居于第二位,但是面积是最小的。
2024崇明新城规划
居民生活品质提升途径
住房条件改善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多渠道增加住房供 应,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公共服务பைடு நூலகம்化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居民多元化 、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就业创业支持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就业 创业机会和支持措施。
社会治理创新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出台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创 业资金、税收减免等支持。
创新创业平台
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 业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
。
创新创业氛围
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 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
科技创新资源引进与整合
引进高端人才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 人才来崇创新创业。
科研机构合作
加强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和供水安全保 障,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提升 城市水环境品质。
能源设施建设
信息通信设施建设
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体系,包括 电力、燃气、热力等供应设施,保障城市 能源需求。
推进5G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 息通信技术应用,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策略
博物馆与艺术馆建设
规划建设崇明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展示 崇明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艺术作品,提 升文化品位。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部署
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依托崇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农业观光、生态旅 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海上运动旅游项目开发
利用崇明的海岸线和海洋资源,开发海上运动旅游项目, 如帆船、游艇、海钓等,打造海上运动旅游品牌。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及对策研究_以上海市为例
17提要:城市郊区化是适应未来信息网络社会城市发展的趋势,它的出现对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和管理有重大影响,研究城市郊区化无疑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对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论述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色,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简称郊区化)是20世纪城市发展的新趋向,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早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郊区化。
许多学者和专家(周一星、宁越敏、胡序威等)对郊区化进行研究后认为,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沈阳等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一、上海中心区和郊区范围的界定目前上海在行政地域上可分为城区、近郊区、远郊区3个层次。
其中中心城区又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区包括黄浦、南市、卢湾和静安四区,边缘区包括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6区;近郊区包括宝山、嘉定、闵行和浦东新区;远郊区包括南汇、奉贤、青浦、崇明4县和金山、松江2区。
上海行政上的4个近郊区面积太大,目前进行的郊区化并未均匀发生于整个近郊区,只是集中在近郊区靠近边缘区的地带中,面积约为770平方公里,基本位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外环线之间。
二、我国郊区化的特色本文所说的 特色 ,显然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郊区化来说的,因而在分析时离不开与西方国家的比较。
特色之一:我国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之上的郊区化。
虽然郊区化的发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我国郊区化的社会经济基础远不及西方。
西方开始郊区化的时候(20世纪20年代),城市化水平就已经很高(如美国1920年达50%以上),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市场经济日臻成熟。
而我国的城市底子薄、基础差,各方面在短时间内达不到西方的水平。
上海1982年人均GDP 为2877元,相当1980美元。
1993年为9000元,合1050美元,只相当美国40年代的水平。
即使到1997年,上海人均GDP 也只有25750元,约合3000美元。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
上 海 郊 区大 型 社 区居 民使 用
行 为 及 规 划 对 策
口 张 萍 ,李素艳 ,黄 国洋 ,闰倩倩
‘—
扯、
设 施 的 出行
[ 摘
要]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规划建设量大面广,体现 出上海人1 3 和居住空间郊区化的过程。研究以目前入住率较高的嘉定江桥
对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的思考
Key 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mpil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1研究背景2008年至今,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结合上海特点和发展实际情况,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不断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设。
中心城区强化精细化管理,郊区重点推进控规的全覆盖。
2010年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和制度创新,初步建立了适应上海地方特点的“法规、技术准则、行政文件”三位一体的控规管理体系(见图1)。
本文主要针对《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以下简称《技术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控规编制技术角度进行剖析和思考。
2上海现行控规编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存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规编制的层摘要 近年来,上海市牢固树立控规引领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控规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如控规调整数量偏多、编制周期较长等。
为不断提高控规的编制质量和提高控规的管理效率,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控规的定位,解决好纵向上下、横向左右与相关规划或建筑管理的关系,切实发挥规划管控、综合、协调和预测的功能。
本文针对目前上海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针对性、适应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不足的问题,提出区分对象、刚柔并济、明确边界、动态维护的远期设想,并建议近期从指标体系、规划执行、实施反馈、控制通则等四个方面对现有控规编制技术进行完善。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上海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2.03.24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hanghai has firmly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with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nd constantly improved releva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authoritative nature of the formulation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and weaknesses in actual work, such as too much adjustment of the regulatory planning, too long compilation cycle, and so on.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positioning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to 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horizontal, left and right, and related planning o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planning control,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and predic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pertinence, adaptability, synergy, and lack of integrity in the current compilation of Shanghai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long-term vision of distinguishing objects, combining rigidity and flexibility, clarifying boundaries, and dynamic maintenance, and recommends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compilation technology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indicator system in the near future, plan imple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feedback, and general control rules.作者简介:陆晓蔚(1984-),男,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上海临港新城是上海市的一个新兴城市,被定位为上海市的“四大新城”之一、随着上海市的发展,临港新城在“十一五”时期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思路,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下面将对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临港新城的规划思路是注重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
临港新城计划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
通过引进高端技术和产业,提升临港新城的产业水平,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在产业布局上,临港新城计划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打造特色区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其次,临港新城的规划思路是注重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
临港新城计划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建设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品质。
临港新城将建设多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园、绿地和湿地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和运动健身的场所。
同时,临港新城计划通过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临港新城的规划思路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优化。
临港新城计划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城市的交通网络密度和便捷程度。
临港新城将建设轨道交通、公交、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性交通体系,打造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
同时,临港新城还将加大对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临港新城的规划思路是注重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
临港新城计划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中心。
临港新城还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建设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同时,临港新城将注重社区建设,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提高社区的发展活力和社会和谐程度。
综上所述,上海临港新城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主要包括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优化,以及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等。
可步行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以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二期项目为例
可步行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以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二期项目为例摘要:论文针对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区社区组团普遍存在的空间隔离问题,结合本人所参与的安亭新镇二期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从微观层面探讨小尺度、开放式、多样性的街区规划设计策略,破解“街”与“区”之间的隔离,提高街区的步行可达性,并进一步帮助社区组团自下而上地与更大尺度范围空间进行融合与互动。
关键词:安亭新镇街区可步行规划设计策略1 项目背景1.1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概述在2001年2月举行的上海市人代会上,作出了上海新世纪发展的“东南西北”战略,决定在安亭建立上海国际汽车城,提出了“大力发展汽车服务贸易,加快融入全球汽车贸易”的发展策略,并且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全市建设4大产业基地,即微电子产业基地(张江)、石化产业基地(金山)、钢铁产业基地(宝钢)、汽车产业基地(安亭)。
自2001年启动建设以来,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产城融合”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上海国际汽车城建成具有完整汽车产业链支撑,也是国内综合性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汽车城。
上海国际汽车城所属安亭镇是上海郊区新城新区发展的代表性城镇,从卫星城到“一城九镇”1、再到“1966”城乡体系2,上海国际汽车城见证了上海郊区新城新区的发展历程,上海国际汽车城是嘉定组合式新城的一个组团、产业新城的典型代表,其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伴随着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和空间的高速增长,其汽车行业地位及作用在国内举足轻重,然而卫星城规划模式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多强调产业和经济发展,损害了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新城规划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性,导致城市空间形态在不同尺度上存在显著的隔离问题。
为实现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基地向多元宜居的品质新城的转型发展,上海市政府联合嘉定区政府共同提出上海国际汽车城走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实现“人、车、城市完美融合”的发展目标。
构建地域文化特色的大都市郊区新城 上海青浦新城的发展历程
( 06) 20
3★
( 0 9) 20
2 Matr l o an p e T wn2 O } se a p n f g uN w o (O 6
3 Ma t r l n f n pu wT wnf 9 s p a Qi g Ne o e o 瑚 1
大盈 港 。规划 至 2 2 0 0年, 青浦 城区 将发 展将 依 托公 括 在 内联动 发展 ,成 为一 个 占地约 5 8 m 、总建 设 源局 组织 编制 了 《 海市 青浦城 区 总体规 划 ( 3 k 上 修改 ) 》 园路城 市发 展带 , 成 “ 形 一带 、 片 、 三 三心 ”的 布局 , 成为 一个 占地 约 2 9 m 、总 建设 用地 为 2 3m 68k O6k 、 居住 人 口 2 5万 ,功 能 完 善、 布 局 合理 ,体 现历 史 文脖 和 地 方特 色 的水 网 之城 、绿 网 之城 同时 ,在 用地为 4 2 k 4 6 m 、居住 ^ 口 5 万 .具 有 “ 乡文化 ” O 水 :0 922 2 0—00年 ) 。
F at e ; o al t e Arhi c u e e urs L c CuI ur; c t tr e
特 色的 追求
Rie own hae i h a l 0 s n h U r t v rT P s n t e e ry20 0 a d t e C ren
L k ie a es Ne d w To P as (O tu t i e c wn h e ns c{ r On n ah
98 的影 响, 悠久 的水文 化孕 育了青 浦历 史。 青浦地 界孕 构 产 生 了极大 的影 响 .区 政府 又于 I9 年 委托 上海
h m )成果 ( 2 ,该 规划 于 2 0 图 ) 04年得 到 了市政 府 的批准 。在 这一 轮规划 中 ,青浦 城区规 划 范围 为北至 上选河 、南 至沪 青平高 速公 路 ,东至 油墩 港,西 至西
上海大都市新型郊区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9年第1期第17卷(总65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 F SJ TU (Philo 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No.1,2009Vol.17SUM ,No.65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吴元波(),男,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上海大都市新型郊区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吴元波1, 吴聪林2(1.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 2.保定95866部队,河北保定071051)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大都市郊区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上海大都市郊区化健康发展的策略:1.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边界;2.大力开发新城,缓解中心城人口压力,形成若干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中心;3.加快建设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为“多中心化”的上海打好基础设施准备;4.借鉴美国做法,政府为新城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5.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各城市功能区协调发展;6.加强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节约土地资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7.改革长江三角洲当前各个行政区域地方主义,各自为政的体制弊端,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
关键词:郊区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中图分类号:F1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9)01003510 上海“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上海郊区发展新路。
根据“1966”城镇体系规划目标,按照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要求,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大都市特点的现代化新郊区。
进一步推进郊区“一城九镇”试点城镇建设,重点建设嘉定、松江、临港等新城,有序建设新城镇体系。
以宅基地置换试点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扎实稳步推进新村镇改造建设。
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如何?
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如何?一、城市规划概述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以满足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期望和需求为目标。
这项任务需要密切关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要素。
二、城市功能布局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首先注重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被规划为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工作、消费和娱乐需求。
另一方面,郊区则被规划为住宅区和工业区,以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集中。
这种合理而多样的城市功能布局,使得上海地区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城市。
三、土地利用规划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还注重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化和协调。
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和功能,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并提供足够的土地面积用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发展。
四、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注重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的创新和美学价值。
通过精心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上海打造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和景观,如东方明珠塔、外滩等。
这些建筑和景观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风貌,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规划者必须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并推动可持续交通等措施,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衡。
综上所述,上海地区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规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设计,上海不仅成为一个现代化、繁荣和宜居的城市,也树立了良好的城市规划样板,为其他城市在城市发展和规划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上海的城市规划将继续朝着可持续和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