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建设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郊区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建设的策略
一、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郊区战略地位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新中国成立时,上海市行政区域面积63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73万,其中市区82平方公里,人口452万。
1953年,引进前苏联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编制了《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对城市进行整顿和规划、调整功能、改善棚户简屋地区,将工厂迁往郊区,以发挥上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上世纪70年代。
根据"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的方针,编制了《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图》,调整上海的工业布局和结构,建设了沪东、沪南、沪西3个工业区。
此后,又开辟了薀藻浜、彭浦、北新泾、漕河泾、高桥、周家渡、吴泾等8个工业区。
1958年,国务院批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拓展了上海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空间。
1959年6月编制了《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草图》,上海开始改造旧市区,建设郊区的闵行、吴泾、嘉定、安亭和松江卫星城,引导了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
7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杭州湾北岸,围滩造地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金山卫卫星城。
1978年,国家决定在上海建设宝钢和宝山卫星城,形成了上海城市向杭州湾北岸和长江口南岸"两翼"发展的格局。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84-2000)。
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基地和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是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两翼",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使上海发展成为群体组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1990年4月,中央宣布浦东的开发开放,赋予上海城市新的使命。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黄浦江沿江南北轴线,长江口南岸从外高桥港区到浦东国际航空港的滨江地带和从陆家嘴中心经花木至张江的中心城东西发展轴延伸,使浦东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
上海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建设的发展,使上海的城市综合实力和经济规模大大增强,城市建成区从苏州河两岸、黄浦江沿岸,逐步向长江口南岸和杭州湾"两翼"发展,并越过黄浦江向浦东纵深发展,初步确定了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城市布局结构逐步完善,中心城从单心向多心发展,市域范围从单一城市发展成为组合型的特大城市。
上海城市的发展轨迹与国际上东京、巴黎、伦敦等大都市的发展相似,城市从单个城市向都市区、都市带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从集聚走向分散,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形成多核多心的城市格局,形成更加强大的城市功能。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都市的郊区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空间、持续的增长极。
2、新世纪上海郊区战略地位的发展
2001年5月国家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为此,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方向突出了滨江沿海的城镇和产业发展带,郊区的新城和中心镇,崇明岛成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中心城突出繁荣繁华,郊区体现综合实力,从中可见上海郊区功能和地位的提升和飞跃。
2003年6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的《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确定了上海要以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为动力,加快上海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构筑"四个中心"的框架。
规划确定了中心城浦江两岸功能开发、旧城改造和浦东开发的重点目标。
同时,在城市发展战略上,提出了从600平方公里向6000平方公里转移,在郊区规划建设三大重点发展区域和六大产业基地,郊区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和重要交通市政设施的重点区域,上海郊区的功能定位更加显著。
2003年10月,上海市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审议后,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的纲要》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纲要和行动规划落实了,深化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布局要着眼于上海和长江三角
洲的整体发展,中心城贯彻"双增双减"方针,优化结构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郊区实施"三个集中"方针,依托大交通和大产业支撑,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作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集中力量建设新城,规划形成若干个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2010年人口规模在30万人以上的新城,充分发挥集聚和规模效应。
这个行动计划展示了上海郊区城镇、产业、环境战略发展的广阔前景。
二、上海郊区规划建设的发展策略
1、用区域整体的发展观编制好郊区综合发展规划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规划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了上海郊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地位。
实施上海郊区"三个集中"的战略,首位重要的是编制好规划,以科学的前瞻的规划指导建设。
要以全面发展的理念,站在总体规划的全局,确定各个郊区的发展定位,把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指标落实到各区县,全面协调处理好总体规划与地区发展、远景规划与近期建设、综合目标与专项规划的关系,使各区域的发展成为实施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郊区工作会议以来,上海已经开始了郊区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根据关于推进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区、县域规划和新城规划已经有了方案和良好的工作基础。
现在,要根据规划发展的新形势,完善规划指导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作为指导当前区县域规划编制的依据,按照统一的规划编制要求,完成各区县域规划,进而完成郊区新城、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用以指导郊区的各项建设。
为增强郊区的综合功能和竞争力,郊区规划的重点是要安排好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环境和交通等现代设施的建设,凸现上海郊区规划建设的新水平。
2、用综合协调的发展观,推进郊区生态环境和市域交通市政设施的建设
上海是人口、建筑和交通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的维护和营造尤其重要。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绿地与林地各占三分之一的大格局,以林网化、水网化的观念,把郊区森林建设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海城市森林规划,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形成以大型片林为核心,以森林廊道为脉络的城市森林。
实施城市森林的关键是严格按规划控制森林用地,落实林地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崇明岛占上海市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要按照建设生态岛的目标,编制好发展规划,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整治水系、保护湿地,将崇明岛建成森林绿岛。
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化生产,促进产业发展,成为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产业转型、生态文化培育的示范基地和上海重要的休闲、旅游、科技场所。
在市域范围内构筑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
重点规划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一、二期工程。
根据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需要,完成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
建成高速公路、对外铁路、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网组成的陆上综合交通网络和内河航运网,构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交通体系,增强上海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使上海更好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3、用可持续的发展观,引导近期建设,实现"三个集中"
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批准后,实施规划的重要策略是集中建设,重点突破,形成规模效应。
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长远的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实施计划,按照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制定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确定重点地区和项目,按排好建设排序,以重点突破战略,取得集聚效益。
根据总体规划的城镇布局,近期要集中建设临港、松江、嘉定-安亭地区,集中配置土地、交通、市政、环境资源。
如市政府已批准临港新城总体规划,依托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国际航空港,建成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滨海新城,形成中心区、主产业区、综合区,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四大城市功能区,成为上海21世纪重点战略发展区域。
为此,我们正在抓紧编制一期建设区域的控制性详规、市政交通专业规划,启动新城的建设,形成上海新的发展区域和经济增长极。
根据上海"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保持二、三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上海郊区要按规划,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国际级和市级工业园区的建设。
集中
力量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国际汽车城、上海化工区、精品钢铁产业基地、临港新城产业基地和上海船舶产业基地,推进"1+3+9"工业园区的建设。
同时,加强对已有城镇工业园区的归并和集中建设的力度,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注重工业园区的软环境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产业集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上海郊区的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
总之,我们要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上海郊区的规划建设,实施"三个集中"的战略,逐步形成现代化的郊区,使之成为上海未来战略发展的主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