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新课标历史关键词备考-胡适、鲁迅
鲁迅与胡适
鲁迅(1881.9.25— 1936.10.19),浙江绍 兴人,原名周树人,字 豫山、豫亭,后改名为 豫才。
胡适,(1891.12.17— 1962.2.24),徽州绩溪县 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 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 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 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 故。
鲁迅是酒,胡适是水(傅国涌)
鲁迅的精神是药,胡适的思想是饭,……鲁迅消失了的地方, 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 (徐迅雷)
鲁迅和胡适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同盟军(《新青年》时 期)到路人(甚至是敌人)的关系。 30年代,一个是左翼领袖,一个是右翼旗帜。学术界有“挺 鲁派”和“挺胡派”。
从根本上来说,鲁迅与胡适性情、身份、立场差异太大。不 同的留学背景,使他们成为“英美派”和“留日派”的代表 人物。当然,在“留日派”中鲁迅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2.人权论战
起因:国民党实行“训政”,以党治国,镇压 所谓“反革命”,后实行党化教育。 1927年5月胡从美国回国,对现实不满,组织 了一个类似费边社的组织“平社”,准备出 版《平论》。他解释说: 站立在时代的低洼里的几个多少不合时宜 书生发表其偶尔想说的‚平‛话,谓之平社, 基本是原新月社中人。《平社》未能出版, 《新月》成为人权讨论的阵地。
鲁迅与胡适志业的转向,为五
四文学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奠定 了基础。
胡适开启了五四文学革命,鲁
迅贡献了经典作品,二者相得 益彰,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一个 时代。
三、国学与文学
鲁迅:1907-1918
《文化偏至论》
“取今复古,别立 新宗” 太炎门生 浙江两级师范风潮: 木瓜之役 金石文史之学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素能提升和考前必背) 专题1
(6)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给亚非拉
人民带来灾难。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2.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 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 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
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新课标版 ·历史
其二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 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1)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 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拓展] 1.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 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无产阶级
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等)。 (2)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 度消耗。 (3)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4)整体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5)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 点。
(2)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
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 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鲁迅与胡适(确定版)
文化意识影响甚深。鲁迅自嘲是中了些庄周的毒。
鲁迅所吸取的正是庄子那种尊崇人的自由。敢于批判传统 和干予社会现实的反抗意识和超越精神。庄子对人生和生命有 深刻的领悟,似乎看透了一切,但最终并没有舍弃人生和生命。 旧知识分子挂孔子门徒的招牌,还是庄子的私淑弟子。
鲁迅
庄子虽然把鲁迅带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心理世界,使他对
与杜威这个根本观念相关,即产生了杜威思想五步说。
胡适把它简化为‚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同时确立了 社会科学的‚实验-探索‛方法论,并且形成杜威的教 育哲学的基本思想。
从对鲁迅与胡适各自的世界文化圈的部分考察,可以看到鲁迅与胡适许多不同之处: 1、鲁迅所接触并多少受影响的外国哲学家和作家,都对现存社会现实不满,是 ‚轨道破坏者‛。 2、鲁迅思想还没有形成哲学化体系,他的思想一直是开放型的。胡适已形成系 统的哲学观和政治观。思想有了固定模式。这两点区别,使鲁迅后期能部分接受马克 思主义理论,也使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成了鲁迅与胡适思想上最后的分 水岭。
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照片
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发展背景:
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发展,到了五四前后是一个断层时期。 主要原因是外部的西方近代文化大量地全面地涌入。 1、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计以制夷‛
2、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派严复提出‚中西古今‛说 4、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才大规模形成, 新文化运动也正式开始。
3、鲁迅说看托尔斯泰的书,使他感觉周围还‚包着人类的希望‛
鲁迅指出,‚阿尔志跋绥夫的著作是厌世的,主我的‛,其思想意识心理 态度是双重矛盾的。 鲁迅曾这样概括安特莱夫的思想:一、人生是可怕的(对于人生的悲 观);二、理性是虚妄的(对于思想的悲观);三、黑暗是有大威力的(对 于道德的悲观)。‛ 他对显克微支。陀思陀耶夫斯基以及契诃夫、果戈理等东欧俄国作家有 特殊感情的基本原因。
新文化运动 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
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2013· 江苏,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 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 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 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 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 • •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史料1-1 “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1924年北京大学 序号 1 2 3 被崇拜者 孙中山 陈独秀 蔡元培 票数 473 173 153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2 3 …
孔子
孟子 孙中山 ……
157
61 17 …
…
14
……
孔子
…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2012· 广东卷]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 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 “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 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 •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 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 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塞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35讲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教版)
考向二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2013 年上海单科)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
D.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解析:选 C。提取材料信息“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说明梁启超要唤起民众的思想觉悟。
2.(2013 年广东潮州高三期末)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 ) 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解析:选 C。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制度,选择 C 项。
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时间 19 世纪 40- 50 年代 19 世纪 60- 90 年代 19 世纪末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代表 阶级 地主 阶级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实践结果 未实践
李鸿章等
开展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君主立宪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维新派) 资产 民主共和 领导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20 世纪初 孙中山(革命派) 阶级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 民主与科学 20 世纪初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鲁迅(激进派) 无产 五四运动以后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 宣传马克思主义 开始酝酿组织工人阶级政党 阶级
A.《四洲志》 C.《天演论》 B.《海国图志》 D.《资政新篇》
2015年湖北省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名著导读”部分
2015年湖北省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名著导读”部分知识梳理(必选部分)(一)鲁迅——《呐喊》: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后又取名为树人。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作品内容介绍:《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
其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3、主要人物分析:⑴《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⑵《阿Q正传》是《呐喊》中的名篇。
以一个小人物阿Q的人生跌宕起伏的遭际为故事主要情节,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⑶《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
要鲁迅也要胡适
正是从这个夏天开始 ,中国思想、文 有所不同。
从 日本 留学所见 中国人之麻木 ,到辛 运动的英雄 ,鲁迅是 白话文运 动创造 出来
化界由于这 两个人 的出现 ,开始慢慢变得 亥革命波及绍兴后的种种亲身经历 ,再到 的一个英雄 。 ”
北入官场后的所见所 闻,鲁迅早已打消 了 对这个 “ 新世界 ”的希望 ,从大欢喜到大
从 “ 整理 国故 ” 到 “ 问题 与 主 义… ‘ 科 论,多报 以冷眼旁观的态度。“ 胡适思想中 除了教育 部佥事 之职 。而他 甚至不惜与章
学与玄学… ‘ 东西文化之争”等等 ,中国上 的理想社 会就 是美 国的 民主社会,他努力 士钊打了一场 “ 民国以来最著名的行政诉
世纪 2 年代最著名的一些争论胡适无不参 的方向也就 是让 中国朝那个 方向走。但鲁 讼” 0 ,最后法 院判定章士钊违法。 与其 中,有些是他挑起 的,有的则作为重 迅心 目中却并没有这样一个 理想社会的模 自己主张渐进 、个 人本位 、重实证 ,深受 疑的。 ”孙郁说。 英美传统所熏陶的思想体 系暴露于世人面
钱玄 同说 。
大,还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们的天下 ,
他 都 是 这 么 过 来 的——那 时候 ,由 陈独秀发起创办的
这 是 在 中 国 不但多数教师 国学功底深厚 ,即便是一些 现 代 文学 史上 最 出众的学 生,学 问也丝毫不 比教师们差。
著名 的对话之 一 , 本来大 家对胡适仅仅凭借博士头衔就得到
并 不 关心 ,仍 旧 埋
些学 生也暗 自酝酿 “ 驱师”风潮 ,
周树 人应 允 写 一 但学生中旧学功底最为深厚 的中文系学生 些文章。第二 年 , 傅斯年去旁听了胡适几节课后,对同学说 , 周树人用 “ 鲁迅 ” “ 这个人书虽读的不多 ,但他走的这一条路
从历史文化视角看20世纪的胡适与鲁迅的个性差异
中 国开 始 进 入 明显 的 积 弱 积 贫 时 期 . 望 用 以改 变 国民 精 神 。 9 5 10 1 0 — 97年 , 文 化 运 动 的领 袖 之 一 。 兴趣 广 泛 , 作 发 摩 哲 史 考 内忧 外 患 , 清 政 府 、 平 天 国 、 期 参 加 革 命 党 人 的 活 动 , 表 了 《 罗 为 学 者 他 在 文 学 、 学 、 学 、 据 晚 太 早 、文 等论 文 。其 间 学 、 育 学 、 理 学 、 学 等 诸 多领 域 教 伦 红 革 命 党 人 、 洋 军 阀 、 民 政 府 , 国 诗 力说 》 《 化 偏 至论 》 北 国 中 夫 99 大 地政 治 舞台 上 角 色 更 替迅 速 。随 着 曾 回 国 奉 母 命 结 婚 , 人 朱 安 。 10 都 有 进 行 研 究 。 他 曾 历 任 北 京 大 学 教 授 、 大 文 北 年 , 其 弟 周 作 人 一 起 合 译 《 外 小 与 域 诸 多 政 治 文 化 团体 的 成 立 . 着 外 来 随 , 先 政 治 、 事 、 化 、 教 势 力 的 介 入 , 说 集 》 介 绍 外 国 文 学 。 同年 回 国 , 军 文 宗 后在广 州 、 兴任 教 。11 绍 9 8年 以 “ 鲁 刚 刚 进 入 二 十 世 纪 的 中 国 , 谓 是 处 可 迅 ” 笔 名 , 表 中 国 史 上 第 一 篇 白 为 发 于 政 治 风 云 变 幻 的年 代 。 自古 道 , 乱 话 小说 《 人 日记 》 1 2 狂 。 9 7年 与许 广平 世 出 英雄 。其 实 , 文化 人 物 也 是 一 样 。 女 士成 婚 。 9 6年 1 13 O月 1 9日因病 逝 回视 2 0世 纪 , 尤其 是 2 0世纪 初 期 文 世 于 上海 , 享年 5 6岁 。鲁 迅 以 笔 为武 化 变 化 阶 段 ,作 为 2 O世 纪 最 重 要 的 器 , 斗了一生 , 誉为“ 族魂” 战 被 民 。毛 两 个 知 识 分 子 , 适 和 鲁 迅 的 思 想 脉 胡 泽 东 评 价 他 是 伟 大 的 文 学 家 、 想 家 思 系 不 同 , 化 资 源 有 异 , 值 取 向 大 文 价 和 革 命 家 。是 中华 文 化 革 命 的 主 将 。 相 径 庭 , 示 着 中 华 民 族 知 识 分 子 两 昭 横 眉 冷 对 干 夫 指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文 化 个 性 —— 容 异 与 笔 者 。 及 同 龄 人 , 年 时 期 几 乎 都 以 青
傅斯年、胡适、鲁迅三种不同的长征观的历史见证与回答
傅斯年、胡适、鲁迅三种不同的长征观的历史见证与回答《大公报》对长征的报道对于长征,民国知识界看法是什么?梳理民国时人对于长征的看法,有助于我们今日更好地理解长征。
《申报》对长征态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界对中共形象的认识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标榜“中立”的《申报》在长征期间,对红军长征的报道经历了一个从蔑视红军力量,预言红军必定失败,到报道国民党重视红军有生力量、加紧“追剿”,再到正面赞扬长征的态度转变过程。
通过《申报》对长征态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统区群众,特别是知识界对中共形象的认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迁出苏区,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申报》基本上以国民党舆论代理人的面目出现,对长征持贬斥态度。
造成《申报》这种态度的原因既有国统区白色恐怖的打压,也有《申报》对中共及长征缺乏了解的因素,更有对中共长征缺乏信心的考量。
蒋介石本以为可以“一路高歌”,达成所愿,令他没想到的是红军能够屡次突围成功。
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对长征的态度由原来的预言红军必定失败转变为重视其有生力量,对其加紧“追剿”。
1935年6月初,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
随后,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
《申报》和蒋介石对于红军长征的态度就此转折。
蒋介石改变以往轻视“赤匪”的心理,认为当前“剿匪”绝非易事,“各军应认真整顿,勿再藐视赤匪”。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蒋介石的期望彻底落空。
中共及其领导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层层包围,摆脱困境,《申报》才意识到自己报道的局限,开始重新审视中共领导下的长征。
抗战爆发后,虽然《申报》对“长征”的报道不多,但在称呼上,“逃窜”、“西窜”的字眼不再出现,开始以“长征”替代之,对红军的称呼也由“共匪”、“赤匪”变为“共军”;在词语内涵上,由原来的贬义、负面转变为积极、正面,也正是在抗战开始后,“长征”渐渐成为红军的特定标签。
1938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中文版,为了更好地在国统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部分内容也作了调整,尽管如此,该书仍被列为禁书。
评胡适、鲁迅、郑振铎的《西游记》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学报 Jun l f col f h eeL nu g n ut e N nigN r a U iesy o ra o ho o i s ag aeadC l r aj om l nvrt S C n u n i
Jn 2 0 u .,0 9
No. 2
道, 皆阐明理法 , 文字甚繁” 。现在要分析 的是他们对评论《 西游记》 者提出这样 的批 评 , 是他们直接阅 读这些《 西游记》 评批本后所概括的呢, 还是间接从别 的途径 , 或仅仅阅读个别版本甚至是个别版本的
有悟一子陈士斌《 西游真诠》 张书绅《 、 西游正 旨》 和悟元道人刘一明《 西游原 旨》 哪来 “ 四百年来” , 三 “ 无数” 和尚道士秀才” 的“ !而且 , 明代万历 中后期以来 , 今知《 西游记》 评点本 尚有《 李卓吾先生批评
西游记》 而且 即使不足以称评点之本 , ; 但实际上文本中亦有评点 的则似乎从世德堂本及其 以后的所有
后, 对照他们所论 , 竟发现这些批判大体上只是一些随意之言 , 不完全切合实际。 首先 , 鲁迅和胡适所批评的具体对象 , 只是清代《 西游记》 一部分评点家及其著作 , 而不是全部 , 更 无当时胡适所称的“ 无数的” 和三四百年 , 即算起来应从万历中期以后包括整个清代了。他们提到的只
评胡适 、 鲁迅 、 郑振铎 的《 西游记》 研究
吴 圣 燮
( 细罗文化信息咨询公 司 , 上海 2 0 3 ) 0 36 摘 要 : 适 、 迅 和 郑 振 铎 三 位 先 生 是 现 代 《西 游 记 》研 究 开 创 者 。 胡 适 、 迅 对 古 版 胡 鲁 鲁
《 游 记》 点 的批 判和 否定 , 西 评 以及 稍 后 郑 振 铎 所 勾 画 的 古 版 《 游 记 》 变 关 系 , 曾 为 《 游 西 演 都 西
2015高考历史答题关键词
高考答题关键词通史部分一古代史1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政治上实行贵族政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思想上实行礼乐制度;古罗马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法治,经济上工商业发达,思想上出现早期人文主义;古希腊民主对希腊促进了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及精神文化繁荣,对近代世界来说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奠定基础;古罗马法治为近代西方法治奠定基础。
但古希腊罗马代表奴隶制贵族利益的,且仅局限在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不享有权利,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泛滥与政治黑暗。
2封建社会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上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封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答题经常表述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或君主专制加强2经济上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或表述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封闭性自给自足性;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在回答宋元明清时期问题是经常使用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上儒家思想处于正统主流思想,目的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回答宋元明清时经常受程朱理学毒害桎梏禁锢等人民思想僵化。
4外交上明清之前相对较开放自由如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明清走向封闭保守,如朝贡贸易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西方封建社会1政治上中央集权较弱政教合一2经济上工商业发达3思想上教权高于王权二近代史1世界:近代化现代化资本主义化包括1政治上民主化即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改良统一,确立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如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包括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包括三权分立制度联邦制度等2经济上回答1500-1765阶段时候,表述为受商业革命影响,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史实有荷兰海上马车夫,英国日不落殖民帝国,黑奴贸易,走私毒品等;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及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回答1765-1913年工业革命的一些问题时可以表述为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工业化城市化工业结构改变2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改变,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经济危机加剧贫富差距,工人运动兴起3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4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完善。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胡适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胡适⏹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语录1.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2.在中国,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异常艰难的,但并非全无报酬。
历史是一盆黄河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只要人们肯拿出足够的耐心,总归会看到清浊分明的那一天。
3.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2.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3.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4.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时要在有疑处不疑。
5.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6.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7.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
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8.堕落的方式很多,总结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
9.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
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
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1.真正的个人主义指:一种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利害。
2015年中考历史试卷分类汇编: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内容标准】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标准】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选择题1.(2015·江苏盐城·8)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
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答案】B2.(2015·江苏扬州·5)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正确的有()①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②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起③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④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3.(2015·江苏泰州·37)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感觉不足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主张或口号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C.变法维新D.民主科学【答案】D4.(2015·江苏徐州·17)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
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
”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答案】B5.(2015·山东泰安·1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
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学习的主题是()A.侵略与抗争B.近代化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B6.(2015·山东烟台·6)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鲁迅、胡适论女性解放
作者简介 : 郭运恒 (9 9一) 男, 15 , 河南扶 沟人 , 河南师范大学文 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现 当代文学研 究。
基金项 目: 河南省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鲁迅与胡适文化精神 比较研 究” 20 B 0 3 。 ( 04 WX 0 )
收 稿 日期 :0 6— 4—1 20 0 1
持 。因此也就形 成 了两性 之 间地 位 的差别 , 这样 即使 地位最为低下 的男人 , 也把 自己的地位置于女 性之上 ,
以维护男人 的权威 。所 以男人不 必也不想为 女人说句
公道话 。而深受 贞 节观念 毒害 的 中国女 性 , 因为深受 封建礼教 、 文 化 的束 缚 , 神畸 形 , 节烈 观也并 男权 精 对 未 产生怀疑 , 即便有所怀疑 , 她们也决 没有发 表的权力
有针 对性和 前瞻性 的建议 。 关键词 : 鲁迅 ; 胡适 ; 女性解放 ; 女性 主义 中图分 类号 :93 1 C 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2 4 20 )5— 10— 4 10 —80 (0 6 0 0 4 0
在“ 五四” 以后 的现代 中 国, 进 的知识分 子基于 先 启蒙 民众 、 改造 中国的需 要 , 出 了女 性解 放 的 口号 。 提 然而女性解放 不是凭 空喊 出来 的 , 它需 要对 中国女性 受压迫的历史 、 现状进行全面深刻 的认识和反 思 , 对禁 锢女性的观念进 行彻 底 的批 判 , 对女 性解 放 的道路 并 作 出切实可行 的建议 与示范 。鲁 迅 、 适在 这些 方面 胡 都作 出了十分卓 越 的贡献 。本 文试 图通过 对鲁 迅 、 胡 适有关贞 节问题 、 两性关 系问题 、 女性 解放 问题 等方面 的论述 , 比较分析两人在女性解放 问题上 的异同 , 为妇 女解放寻找思想 资源 。
“怎样做父亲”与伦理觉悟——以鲁迅与胡适为例的考察
纪念五$运动100周年“怎样做父亲'与伦理觉悟!——以鲁迅与胡适为例的考察史建国内容提要: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胡适的《我的儿子》是两个具有互文性的文本,其内在观念虽有差异,但都对促进国人的伦理觉悟起了重要作用。
考察两人对“怎样做父亲”的认知与实践后可以发现,在推动父子关系伦理观念变革以期实现伦理觉悟的同时,对于另外一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他们却不同程度有的与变革的动,了伦理觉悟与伦理变革X关键词:“怎样做父亲”鲁迅胡适伦理觉悟在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体系中.伦理思想相对来说是最稳固的,变革难度也最大。
所以新文化运动之初,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就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因为伦理思想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秩序、影响到政治,“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恍迷离之境”①。
在一番堪称,独秀指向了儒家伦理思想核心——“三纲”这一中社会“超稳”因终以后,“三”之中的“君为”思想到彻底理,所,不是“为”“为”为新文化运中新文化伦理家庭是社会影,家系革新新是系到伦理革能否最终是,系系是理、是人,为之而在化了大,为一种形态社会语境中,涉到下一、青年人来系就显尤为往小处说,是改革家绕不开去核心容之一;往大处说,则牵涉到民族家来。
回顾新文化运中系,1919年鲁迅发表的《我在怎样做父亲?》是其中最也最广为人知一篇文献。
文中所表达的“立人”思想历史中间物,以及“3之间没恩”断语捆绑系的“孝道”所做彻底解构,至今日仍强烈,甚至不乏先锋色彩。
《我们现在怎样做亲?》写于1919年10月,发表于1919年11月《新青年》第*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纪念文献的整理研究(1949-2016):17BZW147);"山东大学未来计划学者”项目阶段性成果。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
“怎样做父亲”与伦理觉悟6卷第6号。
从鲁迅和胡适思想看中国近代的国民性研判
从鲁迅和胡适思想看中国近代的国民性研判作者:张连文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20年第23期摘要:清末民初,国难深重,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互相竞争,普世救民要寻找到合适的思想,贫苦挣扎中的社会个体要寻求一个精神的归宿。
鲁迅针对于国民劣根性希望开出济世的良方,只是处于艰难时世,只能在“怒”与“哀”之间多做彷徨。
胡适提出漸进式改良社会制度,并进而宣传和实践。
虽然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思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路径,毋庸置疑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鲁迅思想;胡适;国民性改造“五四”已降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改造国民性成为一度流行的思想主题,如何维系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的新生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
一、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批判思想对国民性的改造,最早提出思路的是梁启超,他认为“中国民气散而不聚,民心默而不群”,所以提出“新民说”,以求把中国国民改造成具有国家意识、公德意识和尚武精神的现代公民。
[1]梁启超提出了“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思路,鲁迅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海外经历使他们都对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都是属于文化决裂论者,认为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普生出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已经变得完全过时而无用,也因此要改造中国传统文化[2]。
鲁迅先生认为人们的国民性中有着祖先遗传下来的病毒,“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
”鲁迅针对传统文化缺乏活力、压抑人的个性生命力和创新的状况,主张要看外国书籍,读起来与人生发生触碰,产生做事的冲动。
民国“共和”招牌下的政治运作,特别是军阀混战连连的事实,使人们看到了“先进政治制度”与国人素质间的不适应。
辛亥革命之初,鲁迅对新民国充满期待。
其后的事实使他失望掉了,“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了。
”[2]鲁迅提到用文艺唤醒人的灵魂。
其后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始,鲁迅进行了二十年的“国民性改造”工程,用小说杂文、投枪匕首,用犀利“毒辣”的文笔,创作了大量作品。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 专题33 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考点33 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知识整合:一、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派(1)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2)主张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3)评价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二、康梁维新思想2.代表人物(1)康有为①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②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③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设议院、伸民权、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释变法的必要性。
②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4)谭嗣同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著有《仁学》。
3.实践维新变法。
4.影响(1)政治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主要思想阵地《新青年》。
(4)主要活动基地:北大。
3.内容(1)前期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陈独秀认为旧道德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注意】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从本质上来说,两者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捷径高考高三历史关键词备考
胡适、李大钊问题主义之争
一、解答题
材料一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
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三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
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1)依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是什么?
(2)胡适和李大钊在材料二中各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
(3)依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仗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民族主义。
(1分)局限性: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单纯的排满兴汉;不鲜明反帝。
(任答1点,1分)
(2)系统的领袖崇拜。
(1分)评价:利于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是当时国民革命的精神支柱之一。
(任答1点,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强调集中的政治权威,与民主潮流不符(思想僵化);不利于革命实践。
(任答1点,2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原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导致不同的文化立场。
(阶级立场的不同;2分)意图:①中共:从中共创始人或马克思主义传播角度分析。
(1分)②国民政府:从反抗北洋军阀政府和对国民政府认同感角度分析。
(1分)③北京大学:从北大办学精神角度分析。
(1分)④胡适、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新文化运动角度分析。
(1分)简言之,这场公葬恰恰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1分)
评分建议:论述理由准确,字数够,可得5分;其余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5分。
二、(14分)新文化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引入政治史的研究,不仅能弥补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宽了政治史研究的视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大量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蔚为一股“黄帝热”。
——《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革命尚未成功”之际,孙中山却先行病逝。
……着手修建中山陵的同时,留守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筹款五十万元,在广州修建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图书馆。
当时,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困窘,但还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要求政府职员捐薪、向人民收取呈词附加费、销售孙中山纪念章、发动各校学生向全社会劝捐、要求各县县长担任额定募捐任务,等等,千方百计筹措这笔款项。
——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溯源》
(对上述事件,有社论指出)爱你的国父,如像爱你的祖先一样,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样,努力把“国”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徵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堂及图书馆!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21日)
领袖崇拜可以这样来看:即既存在着自发的领袖崇拜,也存在着“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领袖崇拜灌输。
——李恭忠《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材料三1933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
这次公葬除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学生外,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人士、社会各界团体(如北京大学)、各类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纷纷在这次公葬活动中亮相,这显示了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陈志华《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
(1)材料一中的“黄帝热”是三民主义中哪种革命思想的文化象征?这种革命思想有何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孙中山崇拜仪式偏重于“自发的”还是“系统的”领袖崇拜?对此,你做何评价?(5分)
(3)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复杂而多元”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时代背景与所学知识,以¨复杂而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为主题,阐明社会各界代表出席李大钊公葬的不同意图。
(要求:言简意赅;论述准确;表述成文;120字左右)(7分)
(1)胡适认为空谈“主义”非常容易,但没有用处,而且非常危险,即反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胡适企图用改良主义办法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
李大钊提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即用马克思主义根本解决问题。
(3)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提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并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4)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是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启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