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 教案(2)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了解桥的审美功能。
2.获得一些美学知识,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感悟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的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难点:桥的审美功能。
教学过程:(一课时)新课学习:一、导入:《易经》中有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为仁,智者见之谓之为智。
”后演变为成语“见仁见智”(请一位同学释义),桥,在桥梁专家茅以升看来,美在它本身的形式与结构,若以画家的眼光来看,桥美在何处?(请同学谈预习结果,不作评价),还是从吴冠中先生的小品文《桥之美》中找答案吧。
请一位同学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1. 释义。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本文形容极度快乐。
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他见课文注释)2.自由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本文主要谈桥的特殊美感,看文中有哪些关键性语句标示了作者的看法。
把句子划出来。
3.发言归纳。
关键性句子有:(多媒体显示)1、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的形式美。
(第二段)2、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
(第二段)3、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三段)4、桥往往担任了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五段)5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五段)6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七段)三、指导阅读,把握内容:1.一、二段。
想想这两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发言归纳:起总说作用。
站在画家角度看桥,指出它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2.三到六段是分说。
要点同学们已找到。
先读三四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几种环境中的桥。
发言归纳:乌镇石桥江南石桥湖上长桥风雨桥(运用多媒体,打出一组图片:不同环境中的桥……)3.精读第四段,分组讨论:桥在这几种不同环境中具体起到了怎样的形式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课桥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课堂实录一、疏通字词,简介作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帮助同学们疏通字词,了解本文的作者】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纤.(xiān)细着.(zhuó)重驻.(zhù)足脂.(zhī)粉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煎熬.(áo)2.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
第12课《桥之美》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12.《桥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芦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石桥桥之美天水间的长桥山区的风雨桥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重点研读过渡: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跟随父母亲戚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有同学见到过文中的这些桥梁?觉得它们美吗?(学生回答)对它们美在何处,也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些桥的美呢?吴冠中先生在文章第四段中就详细地告诉了我们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1.听读第四段,并思考老师读出的这些桥美在何处。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及答案
12、《桥之美》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2、解释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课堂探究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4、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5、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6、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当堂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4、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3.在作者眼中,所有的桥都美吗?请结合课文举例回答。
在作者眼中,并不是所有的桥都美。如果桥与周围景物不能互相衬托、呼应就构不成桥之美。例如:南京长江大桥本身的直线因于周围环境不能构成衬托、呼应 关系而无美感。因找不到钱塘江大桥与六和塔的和谐关系而无法入画。
教师小结:这是采用“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三:揣摩语言,体味个性色彩
1.本文的语言别具特色,请朗读下面的句子,并说出你自己的理解。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桥之美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总结拓展,描绘眼中的桥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
四:比较阅读,探究文本差异
小组讨论: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小组展示成果。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
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
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提示:(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
(1-3,4-7,8)(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归纳:“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桥之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
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
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
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
(课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块、线、面——大气沉稳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三、语段研读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舒畅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四段(课件)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五段(课件)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六段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案一: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语文桥之美》,了解语文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和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推理、归纳和总结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述一些名言和格言,如“语文为桥,文化为水”、“文化交流是心的桥梁”等,来引起学生对于主题的思考。
然后,提问学生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习阅读(20分钟)教师核对学生的回答,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语文桥之美》。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醒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和详细描述。
3.分析课文(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文化交流的方式?(2)课文中说到“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法和绘画,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悟”,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3)课文中提到的“语文桥”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其他的“桥”可以进行文化交流?(4)你认为语文对文化交流有什么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并提醒学生要重视语文的学习和文化交流。
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于文化交流和语文学习的看法。
5.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自己的短文进行展示。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评价。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于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教案二:课文解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语文桥之美》,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了解课文的结构和文学特点。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造性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 准备课文《桥之美》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桥梁知识等。
(2) 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 课堂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桥梁,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 简介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桥之美》教案(优秀6篇)
《桥之美》教案(优秀6篇)桥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
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
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有过做纸桥的经验、纸条,垫板,积木,记录表,笔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哪个桥面上放的东西越重,说明桥就越牢固)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
(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
(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在这里记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
(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
(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但脂.( )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2).人们到此总要驻.( )足欣赏飞瀑.( )流泉。
(3).如果煞.( )它风景。
(4).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 )后顾。
(5).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 )坡。
2.看拼音写字词。
(1).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méi jiè。
(2).仿佛发闷的wěi cóng 做了一次深呼吸。
(3).难怪绘画和shèyǐng 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4).倒影又往往被fúpíng ,杂草刺破。
(5).是险峻的环境yùn yù了桥之生命。
3.仔细看看句中有没有错别字,如果有,请改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谐同谱出行与色的乐曲。
( )(2).方、园之间相处和协、得体。
( ) (3).桥下小河里应着桥的倒影。
( )(4).桥上桥下,往反行人,个样船只。
( )【综合练习】认真阅读课文,做以下题目。
1.在下面句中的错别字下画横线,并在题后括号内改正。
(1).那纤细的游丝佛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住足欣赏飞瀑流泉。
( )(3).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迭及交错的角色。
( )(4).不宜龙统地提问,不能龙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2.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用文中语句来回答)3.第2自然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4.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其语言风格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明显不同?【拓展练习】一.阅读人间仙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经过多年的查证,确认在我国的滇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地区。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
12桥之美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教学的难点探究本文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去感受“桥之美”。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1、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3、研读与赏析(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4、四人小组讨论: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明确: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去领略了桥的风采。
我们学了文章,学习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含试卷)
第___单元第__课时授课人______时间_____签字_____第12课《桥之美》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的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4.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与学重难点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与学方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范说明文,可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
“自主,合作,探究”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
一、导入新课:1.引入课题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2.作者介绍吴冠中教授,是现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3.听写字词煞风景销魂颐和园险峻飞瀑斟酌媒介纤细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共几个自然段,各段讲了些什么内容?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学法指导:掌握段落中心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提示: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桥之美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教学的难点
探究本文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合作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去感受“桥之美”。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1、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3、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4、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5、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
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四、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
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
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
界吧!
六、作业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选择家乡附近的一座桥,写一写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