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平衡问题初步

合集下载

教科版物理 必修一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6 应用相似三角形法解决动态平衡问题(讲义)

教科版物理 必修一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6 应用相似三角形法解决动态平衡问题(讲义)

重点: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法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方法。

难点:图解法和相似三角形法使用条件的区别。

1. 相似三角形法则概述相似三角形:正确作出力的三角形后,如能判定力的三角形与图形中已知长度的三角形(几何三角形)相似,则可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三角形中力的比例关系,从而达到求未知量的目的。

2. 适用条件往往涉及三个力,其中一个力为恒力,另两个力的方向均发生变化,则此时用相似三角形分析。

相似三角形法是解平衡问题时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寻找力的三角形和几何三角形的相似关系。

3. 和图解法的区别图解法:三个力,一力为恒力,一力大小方向变,一力仅大小变。

相似三角形法:三个力,一力为恒力,其余两个力方向都变。

例题1 半径为R 的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球心正上方有一光滑的小滑轮,滑轮到球面B 的距离为h ,轻绳的一端系一小球,靠放在半球上的A 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用力拉住,使小球静止,如图1所示,现缓慢地拉绳,在使小球由A 到B 的过程中,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N 和绳对小球的拉力T 的大小变化的情况是( )A. N 变大,T 变小B. N 变小,T 变大C. N 变小,T 先变小后变大D. N 不变,T 变小思路分析:如图2所示,对小球:由于缓慢地拉绳,所以小球运动缓慢,视为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其中重力mg 不变,支持力N ,绳子的拉力T 一直在改变,但是总形成封闭的动态三角形(图2中小阴影三角形)。

由于在这个三角形中有四个变量:支持力N 的大小和方向、绳子的拉力T 的大小和方向,所以还要利用其他条件。

实物(小球、绳、球面的球心)形成的三角形也是一个动态的封闭三角形(图2中大阴影三角形),并且始终与三力形成的封闭三角形相似,则有如下比例式:可得:mg Rh L T += 运动过程中L 变小,所以T 变小。

mg Rh R N += 运动中各量均为定值,所以支持力N 不变。

正确答案为D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平衡的基本原理:杠杆原理、力矩平衡、质心等。

2. 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操作: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自制平衡玩具等。

3. 平衡问题的解决: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平衡点、设计平衡结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衡的基本原理,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操作。

2. 教学难点:平衡问题的解决,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平衡架、砝码、尺子、绳子等。

2. 学具:自制平衡玩具、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平衡原理:a.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探究平衡的基本原理。

b. 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总结平衡原理。

3. 实践操作:a. 学生自主设计平衡玩具,并进行实验操作。

b.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优化平衡玩具设计。

4. 解决实际问题:a. 提出问题: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设计稳定的平衡结构?b.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c. 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总结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5. 总结与拓展:a.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平衡原理的理解。

b.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六、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个平衡玩具,并解释其平衡原理。

七、板书设计1. 平衡的基本原理2. 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操作3. 平衡问题的解决八、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积累经验体验过程习得方法——“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1~112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并发现在“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的条件下塑料竿平衡的规律,了解它与反比例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探究过程,习得探究方法。

2.学生能运用杠杆平衡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探究并发现在“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的条件下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塑料竿、塑料袋、一定量的棋子、实验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孕伏平衡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先来交流一个话题,你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的同学请举手。

师:都玩过啊!老师也玩过。

一起来看一幅图片。

师:图中两位小朋友谁重谁轻?生:男重女轻。

师:你观察仔细,善于思考,我想和你握握手。

师:如果左边男生不动,右边女生怎样才能把他翘起来?生:女生尽量往后仰。

师:行啊,实践经验丰富!师:还有不同方法吗?生:女生位置坐后点。

师:哦,尽量增加右边的距离,对吧。

你声音响亮,踊跃发言,掌声送给他。

生:女生双脚用力往下蹬。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增加右边的质量。

师:你善于倾听,老师为你点个赞。

老师的方法跟你们不一样,想听吗?右边加坐一个小女生可以吗?生:可以,也是为了增加右边的质量。

师:六(4)班同学表现真不错,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大胆猜想,注意倾听,踊跃发言。

把掌声送给同学,也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

课前,利用学生已有的玩跷跷板的实践经验呈现两位小朋友谁重谁轻?左边男生不动,右边女生怎样才能把他翘起来这两个生活化问题,及时了解学情,活跃氛围,为新知教学做好孕伏。

二、问题驱动,引入平衡师:课前我们进行了轻松活泼的谈话,猜猜看,今天的研究主题将与什么有关?生:与平衡有关。

平衡问题高中物理教案

平衡问题高中物理教案

平衡问题高中物理教案
主题:平衡问题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各种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
1.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并能够通过分析解决平衡问题;
2. 强调在平衡问题中对物体受力的分析和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能够熟练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复杂的平衡问题;
2. 理解和应用平衡问题中的坐标系和合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课件、实验器材、活动题材等;
2. 提前准备好与平衡问题相关的例题和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知识,引出平衡问题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引入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力的平衡条件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强调在平衡问题中的分析力的方向和大小,引导学生运用等效原理求解平衡问题。

三、实践(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平衡问题的实践练习,通过实验和计算,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平衡问题解决方法。

四、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促使学生归纳总结平衡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学生需要加强的部分,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更多的练习。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完成相关平衡问题的练习题,加深对平衡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衡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案例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衡的概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衡的原理。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天平上的平衡情况。

3.能够掌握通过增加或减少质量来实现平衡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平衡的概念及实际应用。

2.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情况。

3.增减质量实现平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平衡的概念与物体平衡的原理。

2.运用增减质量实现平衡。

四、教学准备1.实验用的天平和不同形状的物体。

2.图形化的教学辅助材料。

3.学生学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平衡。

第二步:新课讲解(15分钟)1.介绍平衡的概念: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力平衡,不会发生位移。

2.讲解物体在天平上的平衡情况,如何通过增减质量实现平衡。

第三步:实验操作(30分钟)1.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天平两端,观察其平衡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通过增减质量的方式实现平衡,探讨其中的规律。

第四步:总结归纳(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平衡的概念和增减质量实现平衡的方法。

第五步:小结(5分钟)让学生进行简短的小结,确认他们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2.回答课后习题,巩固增减质量实现平衡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探究平衡的原理,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总结,以巩固学习成果。

以上为《6.5.4 有趣的平衡》的教案内容,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平衡问题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平衡问题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平衡问题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平衡的概念;
2. 熟练掌握平衡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平衡问题解决实际情况;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

二、教学内容:
1. 平衡的概念;
2. 不同平衡条件下的物体受力情况;
3. 平衡力的计算方法;
4. 平衡问题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引入平衡的概念,并与他们分享一些与平衡相关的实例。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平衡的概念和平衡的条件,讲解不同平衡条件下物体受力情况,并
引导学生掌握平衡力的计算方法。

3. 练习环节:设计多种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应用平
衡问题解决实际情况。

4.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或实例,拓展他们对平衡问题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提出
问题和解决思路。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布置相关作业。

四、教学资源:
1. 教科书《物理教程》;
2. 平衡问题练习题;
3. 平衡问题实例;
4.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
2. 学生的练习题答题情况;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4. 学生对平衡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平衡题速解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题速解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题速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掌握平衡力的求解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平衡力的概念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平衡概念的理解。

2.平衡力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平衡力的计算与应用。

2.理解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示意图展示一个平衡的物体,引导学生讨论何为平衡。

2.讲解:介绍平衡的概念和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力的作用。

3.实例分析:给出一个平衡的物体的示意图,分析该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引导学生求解平衡力。

4.举一反三: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灵活应用平衡力的概念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5.练习:针对不同难度的平衡题目,让学生自主练习,并及时纠正错误。

6.拓展:讨论平衡条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反馈:
1.针对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

六、教学总结:
1.总结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强调平衡力的应用和求解方法。

七、课后作业:
1.完成平衡题的练习题目。

2.思考平衡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为高中物理平衡题速解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3章 相互作用——力 专题提升6 整体法和隔离法 动态平衡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3章 相互作用——力 专题提升6 整体法和隔离法 动态平衡问题
条件可知墙壁对M没有弹力,因此墙壁对M也没有摩擦力,物体M受到重力、
恒力F、N对M的弹力和摩擦力共4个力,故B、C错误;物体N受到重力、M
对N的弹力和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可知,M对N的作用力即M对N的弹力和
摩擦力的合力必然与物体N受到的重力等大反向,所以物体M对N的作用力
方向竖直向上,故D正确。
1 2 3 4
个力的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变化。
(3)相似三角形法:在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一个力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
变;另外两个力是变力,大小、方向均改变,且方向不总是相互垂直。
对点演练
2.(2023上海浦东高一期末)一个光滑小球放在挡板与斜面之间,在挡板由
竖直方向缓慢逆时针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运动,下列关于两物体受力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物体N受到4个力
B.物体M受到6个力
C.物体M与墙之间有摩擦力
D.物体M对N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上
1 2 3 4
解析 物体N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平衡条件知物体N受到重力、M对N的
弹力和摩擦力共3个力,故A错误;对物体M、N构成的整体受力分析,由平衡
A.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一直变小
B.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一直变大
C.挡板对小球的弹力一直变大
D.挡板对小球的弹力与斜面对小球的弹力的合力一直变大
解析 对光滑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挡板转动时,挡板对小球的弹力F1与
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2的合力大小方向不变,其中F2的方向保持不变,作辅
助图如图所示,在挡板由图示的竖直位置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F1
用两绳悬于两竖直墙壁之间,OA绳与墙壁垂直,OB绳倾斜固定在另一边墙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天平的平衡原理,能运用天平进行物体的质量比较。

2. 能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解决平衡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天平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平衡和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些是平衡的,哪些是不平衡的。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平吗?它是如何工作的?二、探究天平的平衡原理(10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一个天平,让学生通过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天平的两边,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

2. 引导学生总结天平的平衡原理:当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平衡。

三、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出示问题:如何用天平称出1千克和2千克的物体?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分享小组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平衡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天平的平衡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师总结,强调天平的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天平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天平的平衡原理,并能运用天平进行物体的质量比较。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物理平衡问题教案

小学物理平衡问题教案

小学物理平衡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衡状态的概念,知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 学生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衡状态的概念。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1.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弹簧秤两个,细线,小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平衡状态的图片,如荡秋千的小孩、走钢丝的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说它们处于平衡状态?二、新课教学(15分钟)1. 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3. 举例说明二力平衡的应用,如拉力和重力的平衡、推力和摩擦力的平衡等。

三、课堂实验(15分钟)1. 准备两个弹簧秤,细线和小球。

2. 将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用一个弹簧秤向上拉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状态。

3. 再用另一个弹簧秤向下拉小球,观察小球的平衡状态。

4. 引导学生分析:小球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两个力是什么?它们是否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关于平衡问题的图片或情境,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平衡状态的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进行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庭中寻找和平衡相关的现象,与家长一起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竞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课堂实验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平衡状态的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关于经济发展的六个平衡问题

关于经济发展的六个平衡问题

第五个平衡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的平衡 。危机后 中国
经济 的发展 不宜追求 过高 的增 长速度 ,更应该 关注 我们 为资 源、 生态和环境所付 出的代价 , 即环境 成本。据初步估算 , 我国 《 代经济》 1 年2 上) 7 当 2 o 月( 0


2 0 年 的环境成本 占 G 05 DP的 1. 而同年的 G 3 %, 5 DP增
化 率也很低 , 在这种情况下 , 需要积极慎重地发展虚 拟经 济。 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提 出要继 续实施 积极 的财 政政策 和适 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 , 这也是刺 激内需所必须 的。中央的提法是 要保持经济政策 的连续性 和稳定性 , 同时也要注 意政 策的针对
杆化 必然造成我 国的去产能化 , 外需减 少的情况 下 , 国必 在 我 须重新调整外需和内需 的关 系。扩内需一方面是 靠投 资 , 通过 投资拉动 生产资料 的需求 , 提供更 多的就业 岗位 , 且投资有 而
家是 6%- 0 , 0 7 % 推进信 用消费还有相 当大的余地 , 同时要转变 着重储蓄而不愿消 费的传统观念 。 第三个平衡 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平衡 。金融创新应持 续推进 , 不能因危机 而停滞 。金融监管要 合理 、 合法 、 适度 、 有
效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相 互促进又相互 制约 的 , 金融创新
个 目标来调整生产 工艺 、 品结 构 、 产 环保等 各方面 的措
施。 在这方面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升级 , 即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 的好处很 多 , 一是降低 交易成本 , 二是提高增加 值, 三是提高交易速度 , 四是增加交易透明度 , 五是增加
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 , 导致了全球的经济衰退 。

高中物理平衡思路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思路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思路教案
教学内容:平衡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及平衡的条件。

2. 掌握通过受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平衡的条件和特点。

2. 受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平衡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平衡,以及什么条件下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介绍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平衡的条件:合力为零,力矩为零。

3. 解释平衡的稳定、不稳定和中立三种状态。

三、示例分析(15分钟)
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受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练习,解决一些平衡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调平衡条件和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什么是平衡,了解平衡的条件和特点,掌握通过受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平衡思路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平衡思路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平衡思路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2.掌握通过平衡条件解决物体受力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物体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2.掌握通过平衡条件解决物体受力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平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铅锤、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平衡的概念,并引出物体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讲解:通过实例讲解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性,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条件。

练习:让学生利用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物体受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衡条件,并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力的情况。

总结:总结物体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并提醒学生在解决受力问题时要注意平衡条件。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解题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条件:
ΣF=0
示例: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状态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条件,并掌握了通过平衡条件解决物体受力问题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练习,加深对平衡的理解。

【精品】第六章化学平衡练习题解答

【精品】第六章化学平衡练习题解答

第六章化学平衡练习题解答练习6。

1反应的rmG ∆是(),/T pG ξ∂∂,它可表示为G -图中的切线.化学亲和势是defr m ΔG -=A 。

练习6.2T 、p 及组成恒定时反应n 的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rmG ∆与化学势的关系是r m B B B ,T pG G νμξ⎛⎫∂=∆= ⎪∂⎝⎭∑,写出两个中的任意一个即可.练习6。

3已知气相反应A(g)+B(g)D(g)−−→←−−在温度T 时的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rmG ∆(T ),用rmG ∆(T )判断反应自动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条件是在温度T 的标准状态下,且无其它功的条件下,才可以用rmG ∆(T )判断反应自动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练习6.4如用化学亲和势判断反应的方向和程度的判式是0>A ,反应自发地向右进行;0A <,反应自发地向左;0=A ,反应达到平衡。

练习6。

5混合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是混合后与混合前的吉布斯自由能之差,即mix B B Bln G RT n x ∆=∑,化学反应通常不能进行到底的本质原因是反应物和产物之间存在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练习6.6假设让反应能够进行到底,则使其反应在Van ’tHoff 平衡箱中进行,使反应物和产物完全分离的状态.讨论6—1化学平衡的热力学条件是什么?它遵循什么原则?化学反应为何不能进行到底?怎样才能进行到底?练习 6.7p K 与p Q 与分压力的关系不同的地方在于p K 是平衡时的分压商,p Q 是任意状态下的分压商。

练习6.8在298K 时反应N 2O 4(g )=2NO 2(g)的pK =0。

1132,当242(N O )(NO )1kPa p p ==时反应将向右移动.当24(N O )10kPa,p =p (NO 2)=1kPa 时,反应将向左移动。

练习6。

9若用下列两个化学计量方程来表示合成氨的反应,(1)2233H (g)+N (g)2NH (g)r m,1G ∆,,1p K(2)22331H (g)+N (g)NH (g)22r m,2G ∆,,2p K 。

高中物理平衡的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的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的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求解平衡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1. 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平衡的分类和判断方法;
3. 平衡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衡的基本概念,比如平衡的定义和条件等。

2. 探究(15分钟):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探讨平衡的判断方法和常见的平衡问题,
并引导他们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法。

3. 讲解(10分钟):老师总结学生的探究结果,讲解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
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问题的解决技巧。

4. 实践(1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完成一些平衡问题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解决平衡问题的
一般方法和技巧。

作业布置:
1. 完成所布置的平衡问题练习;
2. 自选一个实际例子,分析其中的平衡问题,并写出解决方案。

教学反馈:
1.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
2.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检验学生对平衡问题的掌握情况;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补充说明:
1.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平衡问题时,注重方法和思路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地应用公式;
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实际案例或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平衡问题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问题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问题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衡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使用平衡问题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平衡问题的概念和原理
2. 平衡问题的分解方法
3. 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平衡问题的概念和原理,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解
决方法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平衡问题,并请学生一起讨论并尝试分解该问题,找出影响物
体平衡的因素,并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步骤。

3. 实践(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通过应用平衡问题分解方法解决给定的问题,并向
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4. 总结(1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平衡问题分解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加运用。

5. 拓展(5分钟):
鼓励学生主动寻找更多实际平衡问题进行分解解决,并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教师可对学生的平衡问题分解能力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6节 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6节 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6节有趣的平衡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有趣的平衡”,这一节内容属于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单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如何在给定的条件下寻找平衡点,以及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使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平衡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衡的原理,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出不同情况下的平衡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平衡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平衡概念的理解:平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平衡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这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平衡尺:用于演示和实验平衡现象。

2. 小球、积木等物品:用于实验平衡问题。

3. 数学教材和练习册:用于学习和巩固平衡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平衡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平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平衡的含义和特点。

3. 演示:通过演示平衡尺的平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衡的原理。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平衡实验,通过实践来理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5. 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练习:通过练习册上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1. 有趣的平衡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的顺序,逐步展示教学内容、实例分析、练习题目等。

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计算题:让学生计算给定条件下的平衡问题。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

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会利用平衡条件求解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要点:根据平衡条件解答平衡问题,往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才能求得结果,在选择数学方法可针对如下几种情况进行:1、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且三力成一定的夹角,一般将三力平衡化为二力平衡,对应数学方法:(1)正弦定理:如图6-1所示,则有F 1/sin α=F 2/sin β=F 3/sin γ (2)三角形相似: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具体应用时先画出力的三角形,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空间三角形,(即具有物理意义的三角形和具有几何意义的三角形相似)由相似三角形建立比例关系求解。

2、多力合成时为了便于计算,往往把这些力先正交分解,根据:∑F X =0∑F Y =0 求解。

3、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变量,使物体发生缓慢的变化,而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通常有两种方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解析法和图象法。

解析法:对研究对象形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函数关系,然后根据自变量变化情况而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图象法: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在同一图中作出若干状态下的平衡图,再由边角变化关系确定某些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

(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它)**例题分析:例1、如图6-2所示,小圆环重G ,固定的竖直大环半径为R ,轻弹簧原长为L (L ﹤R )其倔强系数为K ,接触面光滑,求小环静止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提示:可利用正弦定律求解或三角形相似法求解例2、如图6-3所示,一轻杆两端固结两个小物体A 、B ,m A =4m B跨过滑轮连接A 和B 的轻绳长为L ,求平衡时OA 和OB 分别多长?例3、如图6-4所示,球重为G ,光滑斜面倾角为θ。

挡板与球的接触面光滑,若使挡板与斜面间的夹角β缓慢增大,问在此过程中,挡板及斜面对球的作用力大小如何变化?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5)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判断平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平衡的概念2. 判断平衡的方法3. 平衡的实践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平衡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判断平衡的技巧。

3. 实践: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平衡的乐趣。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 实践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平衡的乐趣。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2.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与组员有效沟通。

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 教学用具:平衡尺、砝码等1. 在讲解平衡的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沟通不畅,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步骤”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实践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

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确保它们既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1-人教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负责、勇于探究的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物体平衡的概念。

•理解平衡的条件。

•培养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木块、积木、天秤等。

•实验环境:教室或实验室。

•教师准备:熟悉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材料。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利用一些引人入胜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平衡的探究兴趣,如积木的平衡、天平的使用等。

5.2 教学内容•介绍平衡的概念:什么是平衡?如何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讲解平衡的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如何相互抵消的。

•进行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如何实现平衡,引导他们总结平衡的规律。

5.3 拓展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平衡的条件,巩固所学知识。

5.4 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已学的知识。

6. 课堂延伸•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平衡实验,并与同学分享。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衡现象,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7. 课后作业•练习册上相关习题,巩固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自主设计一个有关平衡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8.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体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的条件,并培养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即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在研究过程中经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整体法:将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

隔离法:对由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单独进行受力分析。

2、共点力平衡
(1)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质心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质心,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平衡状态
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其表达式为:N 0F ≡合(或N 0F ≡合x ,且N 0F ≡合y )其中合x F 为物体在x 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合y F 为物体在y 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

平衡条件的推论:
①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的一个力与余下的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②物体在同一平面内的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③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必定构成封闭三角形,即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5)正交分解法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画出受力分析图
③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坐标系中
④列出平衡方程:x F ∑=0且y F ∑=0(落在坐标系正半轴上取正,负半轴取负) ⑤解方程
质量为m 的木块静止在一固定的斜面上,已知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倾角为θ,木块所受摩擦力为( )
A 、θμcos mg
B 、θμsin mg
C 、θcos mg
D 、θsin mg
质量为m 的木块在拉力F 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如图所示,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
A 、mg μ
B 、)sin (θμF mg +
C 、)sin -(θμF mg
D 、θcos F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恒力F 的作用下,沿天花板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天花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
A 、θsin F
B 、θcos F
C 、)sin (mg F -θμ
D 、mg μ
如图所示,人和物处于静止状态。

当人拉着绳向右跨出一步后,人和物体仍保持静止。

不计
绳与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绳的拉力大小不变
B 、人所受的合外力增大
C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增大
D 、人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用一轻绳将小球P 系于光滑墙壁上的O 点,在墙壁和球P 之间有一矩形物块Q 。

P 、Q 均处
于静止状态,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P 物体受4个力
B 、Q 受到3个力
C 、若绳子变长,绳子的拉力将变小
D 、若绳子变短,Q 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增大
如图所示,人重600N ,木板重400N ,人与木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0.2,现在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 )
A 、人拉绳的力是200N
B 、人拉绳的力是100N
C 、人的脚给木块摩擦力向右
D 、人的脚给木块摩擦力向左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置于木板上。

木板与物块间、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现用一水平恒力F 向右拉木板,使木板和物块共同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板与物块间的摩擦力大小等于0
B 、木板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
C 、木板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等于g M μ
D 、木板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等于g m)M (+μ
如图所示,A 、B 两长方形物块叠放在水平面上,水平力F 作用在A 上,使两者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由于A 、
B 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B 间无摩擦力
B 、A 对B 的摩擦力大小为F ,方向向右
C 、B 对地面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F ,方向向右
D 、B 物体受到了向右的静摩擦力和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如图所示,三个物体叠放着,当作用在B 物体上的水平力F=2N 时,三个物体均静止,则物体A 与B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N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N ,C 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N 。

1、动态平衡
(1)动态平衡的定义:物体的受力不断发生变化,但其合力始终为0的状态。

(2)动态平衡的受力分析:抓住不变量,依据不变量来确定变化量的变化规律。

(3)解题方法:
①解析法:正交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

②图解法:力的分解、力的合成、矢量三角形。

规律:
力的合成: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互为平衡力。

力的分解: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一力可分解为与另外两力互为平衡力的两分力。

矢量三角形法:当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三力经过几何平移可构成一个矢量三角形。

③几何法:相似三角形。

规律:利用三角形和几何三角形相似性,通过几何三角形变化规律,判断各力的变化规律。

如图所示,物块M 静止于倾斜放置的木板上,使倾角θ缓慢增大,在M 沿木板滑动之前,
受力情况是( )
A 、物块对木板的压力逐渐减小
B 、物块所受支持力与摩擦力都减小
C 、物块所受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不变
D 、物块所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的合力逐渐变大
一盏电灯重为G ,悬于天花板上A 点,在电线O 处系一细线OB ,使电线OA 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30°,如图所示。

现保持β角不变,缓慢调整OB 方向至OB 线上拉力最小为止,则O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等于多少?最小拉力是多少?
如图所示,物体G 用两根绳子悬挂,开始时绳OA 水平,现将两绳同时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且保持两绳之间的夹角α不变(︒>90α),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在旋转过程中,设绳OA 的拉力为T
1,绳OB 的拉力为T 2,则( )
A 、T 1先减小后增大
B 、T 1先增大后减小
C 、T 2逐渐减小
D 、T 2最终变为零
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球心O 的正上方P 处固定一小定滑轮,细线一端拴一小球A ,另一端绕过定滑轮。

现将小球A 从图示位置拉至最高点B 处。

在小球达到B 点前的过程中,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N 及细线的拉力F 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A 、N 增大,F 减小
B 、N 减小,F 增大
C 、N 不变,F 减小
D 、N 增大,F 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