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错例分析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客观题设误类型与对策

诗歌鉴赏客观题设误类型与对策

【典例分析】
由诗歌整体感情,得知本诗为作者 被迫仕周所作,感情较为伤感,故而
(广东清远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意题境。应为“孤寂冷清”。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高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设误陷阱》 课件 (共39张)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 题设误类型与对策
《高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设误陷阱》 课件 (共39张)
主要设误类型
一、词句解说错误 二、意象意境分析错误 三、主题情感分析错误 四、表现手法分析错误
一、词句解说错误
常见设误类型
一词多义词语内容的解释,违背语境义;词 语使用手法(修辞、词类活用、表现手法等)的解 释错误;词语情感体现解析错误;语言特点错误; 语体风格错误等。
诗词中意境分类
(1)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特点在于写景 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 奋激昂。
(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其特点在于写 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 劲,惨烈悠长。
(3)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山居秋暝》,特点在于通 过描写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解析】“诸葛亮的功德超过伊尹、吕尚、萧何、曹参”不对, “伯仲之间”的解析不对。“伯仲之间”的意思是诸葛亮的人品与 伊尹、吕尚不相上下。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 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乐的雄壮。这里描绘了沙场 征战的场面。

古诗鉴赏选择题命题人命题9大设误方式及练习(附答案解析)

古诗鉴赏选择题命题人命题9大设误方式及练习(附答案解析)

古诗鉴赏选择题命题人命题9大设误方式及练习(附答案解析)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9大设误方式设误方式错项示例 原 诗 错用分析 判别技法1.错解词语意思 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错解诗句意思 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

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3.艺术手法辨析错误 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池上早秋①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

[注] ①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③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4.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作者:陈永莉编辑:陈永莉【案例描述】1、背景古语有云“文贵隐,诗贵藏”;“一切景语皆情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两大方面:①作品写了什么?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

②作品是怎么写的?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考查。

一些考生答题时既没有这种答题意识,又缺乏答题的基本功夫,因此频频出现答题失误是在所难免的。

2、问题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

第二类原因是情感方面的原因,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再加上诗歌难懂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

第三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

【诊断分析】常见的答题错误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片面答题型这种错误就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回答问题,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遗漏答题点,对已经跑偏的问题越答越起劲,造成试题的走向出现偏差,被扣分是在所难免的。

例1 【2006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错误分析】缺陷①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考生看到了客观的景—“清”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孤寂和清冷”但它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就从经验(只理解诗人政治上受挫,连连被贬的基本事实)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

古代诗歌鉴赏题错因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题错因分析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诗人通过写山中景物,明指自己与妻儿分别 已久的思念之情,暗写祖国山河沦陷,自己隐 居山中的悲愤之情,表达了作者有家不能回的 愤慨。 (2分) 2)体现抗元失败,妻儿被捕后(1分)的孤独、 寂寞之心 (1分),感慨国家落败,但自己仍如 梅花一样高洁的心 (1分) (3分) 。 3)体现了诗人身处乱世而英雄不得志的思想感 情。 4)体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悲愤交加的复杂心情, 感叹自己有余心而力不足,也表达了作者思念 亲人的浓厚情感。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诗人通过写山中景物,明指自己与妻儿分 别已久的思念之情,暗写祖国山河沦陷,自己 隐居山中的悲愤之情,表达了作者有家不能回 的愤慨。 (2)体现抗元失败,妻儿被捕后的孤独、寂寞 之心,感慨国家落败,但自己仍如梅花一样高 洁的。 (3)体现了诗人身处乱世而英雄不得志的思想 感情。(0分) (4)体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悲愤交加的复杂心 情,感叹自己有余心而力不足,也表达了作者 (1分) 的浓厚情感。 (1分) 思念亲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1、这首诗体现了 诗人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 雨歇”一句对表 情达意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3分)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 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 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 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 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 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 时将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山雨停天地一片寂寥 的景色向读者传递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达到了情景交 融的效果。 (3分) (2)‚天地寂寥‛,写出诗人十年独留山中,只有山 雨陪伴的寂寥,突出诗人思乡。 (1分) (3)表达了作者一人在异地对家乡的思念,‚山雨歇‛ 又为下文做了铺垫,就连山雨都停了,我什么时候才 能回到家乡,所以此句表情达意主要起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0分) (4)此句写出了自己隐居深山,独自一人,有天地为 伴,无限的寂寥,山雨停歇之后,又显得更加寂静, 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悲伤的感情。(2分)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间接抒情)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间接抒情)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间接抒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颈联中的“丛菊”能否改为“残菊”?为什么?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不能。

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菊花的盛开,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

而且两度菊花盛开,诗人却流下了思乡的眼泪,以乐景写哀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悲苦心境。

因此,不能改。

2.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试题分析】一、了解“间接抒情”的概念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明确“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的类型1、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作为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以抒情为中心。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正反衬托)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正反衬托)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正反衬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昀形象。

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2)示例:“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形象特点和情感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描写梅花的诗句分析形象,例如抓住一、了解“衬托”的概念所谓衬托,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熟悉“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歌的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明确“衬托”在古诗词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1、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题常见错误归因及应对策略一: 空洞分析型:例1.【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并无“怨”字, 而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缺陷答案】作者因为出征在外, 每天都过着战斗生活, 所以心怀怨气。

二: 浅尝辄止型例2【2008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祥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缺陷答案】表现了作者虽遭免职而不畏奸佞的品格。

作者身处寂寞的环境而“自掩门。

”这是他傲岸人格的表现。

三. 多此一举型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 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缺陷答案】①诗中写了白雪、牧马、明月等实景, 也写了梅花、关山等虚景。

②从诗句中看, 诗人看到了“飘雪”、“牧马还”等景象, 由此产生了联想, 想到梅花一夜间洒满了关山, ③表现出一种置身大漠边关的豪壮之情。

四. 头尾不顾型: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 指普通人家。

涧户, 涧边的人家。

山楹, 就是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子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缺陷答案】风是有形的, 有力的, 它可以驱烟, 可以卷雾, 可以起松声;风是无形的, 它来去无踪;风又是有情的, 它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到来。

五. 误用术语型例5.【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古诗鉴赏选择题命题人命题9大设误方式

古诗鉴赏选择题命题人命题9大设误方式

古诗鉴赏选择题命题人命题9大设误方式及练习(含答案)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课堂巩固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潭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两句,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的祠庙如今很破,只回荡着一些风吹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

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感情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玉楼春[宋]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设误角度与解题策略(考情报告+典例剖析+解题策略+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设误角度与解题策略(考情报告+典例剖析+解题策略+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设误角度与解题策略(考情报告+典例剖析+解题策略+对点训练+答案解析)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四大考点(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选择题通过给出的选项内容,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考情报告】考情调研: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两套和全国卷两套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学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1.思想内容: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诗歌内容。

2.形象画面: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

3.表达技巧: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4.语言特点: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述的正误。

从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的命制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②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③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④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⑤拼凑词句。

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典例剖析】(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设误类型与对策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设误类型与对策
C.颈联中的“谩说”表明神鞭能把石头驱赶到大海中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并不可信以为真。
D.尾联大胆假设,如果将此天生桥移到长江,定能救险济生,只可惜徒留万山中毫无用处,此处表面为天生桥鸣不平,实则借此感叹自己因被贬 谪到蛮荒之地而难以实现心中的抱负。
【答案】B.“表达了诗人对‘仙人’丁令威的深切怀念和思慕之情”错误,颔联中的“仙人”并非指“丁令威”, 而是另有其人;此处也并非想表达对丁令威的怀念和思慕之情,而是借此来表达时光的飞逝及年代久远。故选B。
【答案】C.“写儒生们深受戍边将士之感染,也腰间横挂宝剑,立志去边塞谋取功名”理解错误。在这一联中, 诗人着力刻画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雄心壮志。大意为:那些寻章摘句的迂腐小儒何足挂齿,还是看看这些宝剑横 腰誓死报国的英雄战士们吧。
二、意境意象分析不当----意象含义解说有误(象征义、比喻义、语境义):意境特
【答案】A. “‘昏’点明时间”错,根据“晚虹”“带雨痕”等可知此时是雨后天 气,这里的“昏”不是点明时间,而是写出水汽上升而形成的迷蒙景象。“造了低沉 压抑的氛围”错,首联“晚虹”、“一半山川”带雨,雨后彩虹,山川雨后清丽,营 造的是清新、宁静的氛围。
三、诗歌知识表述错误-----常见的文学知识、题材知识、典故出处等表述有误。
D.该诗语言通俗自然,富于变化。采用避虚就实的手法,将凄艳的爱情故事写得惊心动魄,意蕴深长。
【答案】 D.“避虚就实”“惊心动魄”错误。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前七句主要写了女主人回忆和丈夫往昔的快乐生 活,是虚写,详写;结尾两句实写如今被丈夫抛弃的现实是略写,所以应为“避实就虚”。而诗歌内容并不是“惊 心动魄”,而是“平淡自然”。故选D。
切。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第五到八句中诗人表现自己才华出众的同时”错误,第五到八句中表现的是 包祭酒才华出众,而不是诗人自己。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要求与错误选项的设误方式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要求与错误选项的设误方式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要求与错误选项的设误方式【解题要求】1.通读诗歌。

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要务求全面。

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

2.看准要求。

这类题目往往是从“理解”“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

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确还是选错误,是一项还是几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

3.细品选项。

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联设题。

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

4.学会排除。

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

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带入原诗中,结合上下语句检验。

【错误选项的设误方式】方式一:错解词语意思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错项示例: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错用分析:“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

判别技法: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方式二:错解诗句意思错项示例:《沙丘城下寄杜甫》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错用分析: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

判别技法: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方式三:艺术手法辨析错误池上早秋①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

【注】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年迈体衰。

③过潘二十岁:潘安32岁鬓生白发,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常见错项例析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选择题常见错项例析

十一、古代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考点分析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二)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错项例析内容方面:1.词语句子有误:[例1·1999·8·C]《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错误选项:二、四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句的“静”对比鲜明。

【作者小传】: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2.内容主旨有误[例2·2000春·9·D] 《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错误选项: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简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3.情感基调有误:[例3·2001·8·C]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

错误选项:尾联,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4.情境意境有误[例4 1997·11·d]《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高考语文提升课堂:古诗鉴赏选择题设误类型辨析

高考语文提升课堂:古诗鉴赏选择题设误类型辨析

高考语文提升课堂:古诗鉴赏选择题设误类型辨析高考中,古詩鉴赏题若想得到高分,前提是读懂。

如何读懂?最关键和直接的是要知“诗家语”,即仔细揣摩诗的语句。

此外,还有一些“抓手”:抓题目,粗知大概;明作者,知人论世;抓意象,品味情感;抓典故,鉴古知今。

而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进而应明确古诗鉴赏选择题的设误类型,以利知彼知己,一击中的。

以下,仅就此试作辨析。

设误类型一:词句理解不准,内容解读有误例1.(201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由题目“题许道宁画”及注释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

首联,“满眼”强调画面之水浩浩荡荡,“何郡”的疑问隐含赞叹。

颔联,言万里山水竟被画家浓缩在尺幅画间,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众木”“孤云”依然是画中之物,但以“含晚”“不还”出之,则饱含观画者的人生况味。

尾联,谓画中景非诗句吟咏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

C项对“一窗间”的理解有误。

“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

在如此小的尺幅间,竟然蕴含着“万里之意”,以此反衬画家技艺之高超。

显然,把“今在一窗间”理解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是错误的。

中国艺术本就有以神写形、以虚写实的特点,如果忽略这一特点,把诗中的“一窗”理解为实实在在的“一扇小窗”,则太老实矣。

颇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考查形式以来,选择题的错误项几乎都是在词句、内容的错误理解上设置考查点,请看下表:把选择题错误项的设误重点放在对诗歌词句、内容的理解上,是符合诗歌鉴赏规律的。

诗歌鉴赏错例分析

诗歌鉴赏错例分析

诗歌鉴赏
1首联早上冷冻无时,渲染了离别的气氛,颔联鸿雁的离去,加剧了离别的情感,诗人不舍的情绪。

微霜、鸿雁表达了季节早上结冰,晚上寒冷的特征,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2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的不舍和伤心之情。

尾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作者没有那看到长安百姓安居乐业,感叹自己的岁月悄悄流逝,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

对比、衬托、(反衬),将“长安行乐处”来反衬“岁月的蹉跎”,表达了离别后空虚、寂寞之情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艺术手法,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好好珍惜时间,不要被世间玩乐之事所迷,也写出了作者对长安奢靡享乐的生活的不满和厌烦之情。

1。

诗歌鉴赏错例分析

诗歌鉴赏错例分析

老仝 10:26:06三、经典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回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释:梦回,梦醒。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四、常见病例诊断:1、营造了夜晚冷清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忧愁感伤之情。

笼统概括,缺少分析2、作者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营造了凄冷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伤心的感情。

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3、梦醒以后,旅馆上空,有明月笼罩;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砧的声音,唤起了客人的愁绪。

夜里无风,莲叶仍发出了响声,水很寒冷,沙鸥不能入睡。

气氛凄冷,感情忧伤。

生硬翻译,缺少诗意4、作者写莲叶的沙沙声,以声衬静,营造静寂的氛围;用拟人修辞写鸥鸟未眠,表达自己忧愁难以入睡的心情。

审题粗糙,答非所问5、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烘托了凄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愁苦的心情。

(营造了悲怆、寂寞、忧愁的氛围)错用术语,表达偏颇规范答案示例:作者通过描写惨淡的秋月、荒凉的驿馆、杂乱的砧声、晃动的莲叶、未眠的鸥鸟等意象,营造了秋夜幽寂、荒凉、凄清的氛围,抒发了异乡漂泊的孤独、忧伤和悲怆之情。

总结同学们解答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一、笼统概括,缺少分析二、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三、生硬翻译,缺少诗意四、审题粗糙,答非所问五、错用术语,表达偏颇六、意境不合,主观猜想。

七、思路混乱,语序颠倒答题思路梳理: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借助其特征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

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荒凉的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未眠的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

第二步,用一两个词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

诗歌鉴赏题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

诗歌鉴赏题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

诗歌鉴赏题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有很大的相似性,现总结如下,旨在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一,从注释破解难点。

对诗歌鉴赏题给出的注释,学生关注不够,在答题的时候没有把它考虑在其中。

例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

(不少于80个字) 在这个题目中,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这首诗的立意可以有多种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一女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在具体的练习中有不少的学生就是这样答的。

注释在考试中,除了对原作的解释外,还是一个重要的出题点。

在注释中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像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秦韬玉的身世和经历中,我们就应该理解出题者的意图了,就是以贫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从题干得到启示。

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被遗漏。

如例1中对字数的限定,需要多加注意,如果考试的时候,你的字数不够,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减分点。

再如,对题干中的“哪些”和“哪个”(或“哪种”),没有分清,导致考试的时候,答题丢掉了得分点。

第三,从题目认识对象,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

学生对作者本身没有好好考虑,导致失分。

例2.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请结合李白的生平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这是一首乐景乐情,诗意淡远的写景诗。

诗人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独自居住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因为我喜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随着潺潺的流水漂向远方,我真疑似来到了人间仙境。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的常见错误分析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的常见错误分析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的常见错误分析在语文的学习中,诗歌的鉴赏是学习的重要的内容,但不少的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经常会犯一些的错误,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语文诗歌鉴赏题的常见的错误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的常见错误错误一、不能联系全诗,片面答题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很多评论者都认为,“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你的看法如何?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缺陷分析: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看到了“清”不仅指客观的景,也映射诗人主观情感这一层,但它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就从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诗歌本身出发)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

其实只要考生注意三、四句中的“莫嫌”和“自爱”这些关键词,再联系雨洗月清后东坡清朗澄澈的意境及注解中的说明,是很容易理解到诗中“清”不仅指景物清新宜人,也应指心情的清净恬淡这一层的。

着眼全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这个答案的另一缺陷是过于笼统,没有考虑到题目中所说的“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这一要求。

如果考生注意到了“具体”,自觉地去联系全诗,也许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缺陷答案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里的“清”字既写出了月色和地面景物,又写出了心情,情景交融,的确很好。

一场雨后,天空和地面都很洁净,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倾泻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之上,显出一澄明清朗的境界,这是写景;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这是写情。

二者和谐统一。

错误二、不能知人论世,架空分析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唐]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明] 张煌言②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释】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

③金心:菊的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2)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笼而统之,以空对空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参考答案:
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 人格化,融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 用燕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 “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 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 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例1: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 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 衬人的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 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 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 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例2: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 象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 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 ”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 ”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示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 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 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
病因之五: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 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 。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用菊、兰 、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 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是“用菊 、兰、燕子、明月”表现了“离恨苦”。这种浮 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也是诗歌鉴赏严 重失分的主因。
示例3: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独自 一人、寂寞无聊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 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以空对空。
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 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 时,只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 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 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 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 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 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示例1: 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
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 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 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 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 “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示例2:表现了诗人伤心、惜别、孤独的离 恨苦。
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 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考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 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 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考试说明》对诗歌 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 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然而,有的考 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 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 的?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
示例4: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 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 连串的意象”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 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 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 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手法“移情 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的“ 别离”之“缺”。对于这些“区别”和“不同”,考生在 答题时是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并作出具体的分析的,而不 能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 ”字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 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 苦的?
解题指导:
“怎样表现离恨苦”,关 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 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有 三个要点:“菊愁兰泣”、 “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 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