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论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问起于思考,思考起于怀疑。
这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学习态度。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应该具备自己的思考能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
怀疑是对现实的审视,是对已有知识的挑战,是推动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正是因为怀疑,才有了探索的勇气,才有了追求真理的决心。
所以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怀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人类认识史上,怀疑一直充当着推动认知进步的角色。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传统信念的质疑,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离经叛道,再到今天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追问,怀疑都是探索和发现的前提。
没有怀疑就没有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
怀疑使人免于盲从,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总是离不开他人的指引和帮助。
盲从他人的想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只有通过怀疑和质疑,才能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使我们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人。
世界上有太多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怀疑恰恰是在这些固有观念面前撕破表面,探寻真相的途径。
怀疑让我们拥有求真的品质。
真理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通过怀疑和质疑才能揭开面纱。
怀疑让我们具有求知若渴的态度,使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只有怀疑,我们才会不断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更快地跨越思维的重重障碍,走向深层次的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疑是对自己的尊重,是对真理的尊重,是对世界的尊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我们对待知识和学习的一种态度。
如果我们只是接受别人的观点而不思考,那么我们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如果我们只是追随别人的步伐而不质疑,那么我们就成了思维的跟随者。
怀疑能够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唤醒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拥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怀疑能够使我们在面对知识时更加谨慎。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只有怀疑和质疑,我们才能够辨析真假,理顺思维,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
好的怀疑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增加必要的质疑和疑虑,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审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铃铛阁外国语中学张素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以求最后弄懂。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难怪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质疑的一些常用方法,创设良好的质疑情景,促使学生正确地质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课时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平铺直叙地拿出来直接表露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
2、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摘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
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质疑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鸟儿飞过天空,流下一道美丽的痕迹,你可曾看见?暮色漫过原野,晚风的歌声在轻轻流淌,你可曾听见?疑问划过脑海,留下一个个不解的弥团,你可曾提问;黑夜中,只要你抬起头,星光月色能照亮你幽幽梦想;学习中,只要你敢于问,智慧的钥匙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
一、启发——提出问题牛津英语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
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让学生“会问”,以问引问。
教师可以以某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矛盾之处的注意,使其产生疑问的策略。
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但是,如果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集中精力来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得他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
如:在牛津5a教材中学到了some和any的用法,我在教授两者之间的区别时首先出示一个肯定句there are some flowers in the garden.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个句子改成疑问句或否定句吗?学生很快就改出来are there 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there aren’t 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接着老师又问:谁能说出这三个句子的区别呢?学生很自然的就提出同样是表示一些,为什么第一句用some,而第二、三句用any呢?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已被导向深入,故能在原本无疑之处发现新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利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创造问题提出的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并通过指导使学生会问、善问,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实验等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以后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大的服务。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质疑“高级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那它为什么在外面,不在里面,那样不是更不容易受伤害吗?”这是一位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神经调节”一课时提出的问题。
也许作为教师,我们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但作为学生,他们不仅想过而且还提了出来。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意思是: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
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做“应声虫”,长此下去,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猎枪,而不是面包”。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1.要建立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的意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意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中国人的教育向来是讲究道法自然。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而对于“思源于疑”,现在许多人往往解释为:思维从怀疑开始,怀疑产生了学问,这也就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从表面上看,这个说法似乎没有什么毛病。
但如果我们反过来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实际上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如果要真正地弄清“思源于疑”的含义,那么首先应该弄明白:“思源于疑”是什么意思。
读《史记》,最让我佩服司马迁的一点,是他毫无顾忌地去翻阅秦朝以前的文献资料,从他翻阅到的那些典籍中,你很难找到一部直接描写怀疑的论著。
这大概和司马迁本人经历与遭遇有关。
为什么说“思源于疑”呢?因为只有在怀疑中,人才能产生自由创造的灵感。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怀疑是一个富翁,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你的腰包;假设是一个穷光蛋,你就不可能赚到钱。
”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有所创新,想有所发明创造,没有“怀疑”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
当年怀疑精神十足的苏格拉底,把“产婆术”的真理告诉雅典人,却被人认为是疯子。
那时候的雅典民主制度虽已成型,却仍处在动荡之中。
反对苏格拉底的人觉得,他活在一个狂妄的时代,却充满了谬见。
苏格拉底并没有因此而沉默,相反,他决定上山去见人民,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他走进城门时,有人高喊着:“苏格拉底回来了!”看热闹的人围成了一圈,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是个疯子!”“我看他不像是疯子,而是个骗子。
”“他是神圣的哲学家!”人群中发出了惊呼。
苏格拉底面对这些情景,微笑着转身离去。
人群散去后,苏格拉底心中暗想:这些人多么愚蠢啊!要用他们的见解去指导社会吗?其实,他们看到的都是表象。
苏格拉底知道,他所想的是有一天会证明给他们看的。
不管别人怎样说,不管舆论压力多大,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后来,他终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了他的学说,从而使雅典民主制度得到确立。
这就是“思源于疑”的原始含义。
它告诉我们,只有善于怀疑的人,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而固执己见、迷信权威的人,只会成为科学的绊脚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的本质是思考,是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而思考的源头是疑问,是对未知事物的质疑和探索。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或一个陌生的领域时,内心就会产生疑问。
这个疑问可能是对事物原理的不理解,对现象的困惑,或者是对自己认知的不足之处产生的怀疑。
正是这种疑问的触发,促使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说,疑问是驱动学习的动力。
当我们产生疑问时,内心就会蠢蠢欲动,想要探索答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疑问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起点,更是激发思考的源泉。
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观点整合为自己的思维体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思考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促使我们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思考确实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只适用于只有智商超群的人。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不断地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提出问题。
问题能够引起思考,激发我们的思维活跃。
好的问题往往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引导我们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而对于一个问题,不仅需要深入思考,还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通过多角度的思考,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和可能性,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开放的心态能够使我们接纳新的知识和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即使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保持谦逊与包容。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启发,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学习起源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
只有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我们才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思维的边界。
而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将会使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浅谈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
创设 宽松环境 。 幼儿敢 问 让
罗杰 斯认为 : 一个人 的创 造力 只有在 他感 到心 理 安全 或心理 自由的情 况下 , 才能 获得最 优 的表 现
好奇 、 问是 孩子 的天性 。但 由于幼儿 性格 之 好
和发展 。激发 的幼儿 问题意识首先 要创设 良好 的氛 间 的差异 , 的幼儿 很怕 在教 师或集 体 面前 表达 心 有
幼 儿 教 学研 究
有 问题 就 敢 问 了 。 二 、 置 问题 情境 。 幼儿 想 问 设 让 问题 情境 是指 教 师有 目的 、 意识 地 创设 的 各种 有
能 别的事 吗? 这种 情境给 幼儿带来 了有趣 的挑战 , 问题 形形 色色 , 五花/ l 。 k l '
三、 改变 教学 方式 。 幼儿 会 问 让
( ) 醒 幼 儿 的 自主 意 识 一 唤
‘
情境 , 以促使学 生去质 疑 问难 、 探索 求解 。问题情 境是
诱发 幼儿 产 生 问题 的种 子 , 是鼓 励 幼 儿在 知识 海 洋 中
探索 的帆 。
建构 主义理 论认为 , 学习者是 积极 的知识建构 着 ,
而不 是消极 的信 息接受者 ;学 习者是带着 许多不 同的 经验 、 观点 和不 同的学习 方式 进入 教育情境 的 ; 习者 学
儿 的问题 意识 , 首先 应激 发幼儿 主体 的探 究思 维 品 教 师应 扩展 幼儿 的学 习空 间 , 引导幼儿 走 出狭 小 的
质, 让幼儿敢 问 、 想问 、 问。 会
一
课 堂 , 向社 会 , 向生活 。幼儿 有 了问题 , 走 走 自然就
敢 问 了。
( ) 给 幼 儿 一 些 鼓 励 的 回应 三 多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论文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解疑、释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消化,是当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举措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注意的事项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问题意识;意义;举措施;注意事项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求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产生疑问、探疑和释疑,从而促使人依靠主体性的发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古语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清朝学者陈宪章也有名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可见,我国很早就认识到问题意识在求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探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是现代课程教学的本质,问题意识是反映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标尺。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使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盲目遵从知识定论的状况,敢于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对教师给出的结论或教材给定的结论进行质疑,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根据发现的知识疑点,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探寻问题的结论,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依靠自身能动性与主体性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思想品德课不仅涉及较为广泛的教材内容,还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解惑答疑。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还要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
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
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深思善问、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她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
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
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
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的去问。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
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者:蔡秀宽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19期摘要: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荷兰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说过:“如果环境适当的话,儿童能够给他们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
一旦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他们就会迫使自己前进,并竭尽全力寻找答案。
没有要思考的问题,智力不能发展。
可见,教师应该尊重并承认学生的质疑。
遇到学生的质疑,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或压制,而应将其视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宝贵萌动,进而抓住它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良机,尽可能地为他们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让他们在发展中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
这样,才能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释疑,从而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质疑;创造;主动学习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而“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该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质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说过:“如果环境适当的话,儿童能够给他们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
一旦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他们就会迫使自己前进,并竭尽全力寻找答案。
没有要思考的问题,智力不能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是指通过不断地探究、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获得知识和技能,以此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而学习的源头则是思考,是对于内心的反思、质疑和探究。
因此,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学习的真谛所在。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以深入的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和本质。
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种专注、执着的精神态度,去发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秘密。
这种思考过程极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才能摆脱浮躁的情绪,让自己的知识提升和成长跨越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思考所学知识的细节和原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对知识进行体系化整理,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而闫复宪老师曾说过:“有疑惑的地方才能启发思考。
而开展思考则会有新的疑问产生,进而继续推进思考的深入。
”这句话就很好的阐释了思考过程的疑问和科学性。
只有充满疑问才能激发思考和探究,然而思考和探究又不断带来新的疑问和困惑,这就形成了思考和探究的循环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思考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差或误区,比如免于思考、盲从模仿、只求结果等。
免于思考,指的是很多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不做深入思考而轻易放弃,甚至不去尝试思考。
盲从模仿,指的是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死板地模仿别人,而不去思考这到底为什么。
只求结果,则指的是很多人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方法。
这些偏差和误区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发展,需要通过扎实的思考能力加以纠正和修正。
因此,学习首先要有疑问,要善于思考,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未知世界。
在面对问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反思自己的认知和方法,寻找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同时,学习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只有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和发展的路上随时留意问题,积极思考,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是一种不断追求知识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句话的含义是,学习是由怀疑的思维开始的,而思考又是学习的源泉。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讨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的重要性。
首先,学习起始于思考。
思考是一种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遇到一个未知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思考解决方法。
在学习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的学习技巧和学习计划。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更加灵活和活跃,让我们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创新。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多样化的学习难题。
其次,思考源于怀疑。
怀疑是指对既有知识的怀疑,对世界和现象的怀疑。
正是由于怀疑,我们才开始思考。
在学习中,怀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激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动力。
我们需要有勇气提出问题,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探索知识的真相,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开阔思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自己抱有疑问精神,勇敢地提出问题,不断探索未知。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学习中遇到错误和挑战是正常的。
我们应该接受失败,从错误中学习并继续努力。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效。
最后,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保持积极、开放、主动的态度。
我们应该不断地用问题来驱动我们的思考,开阔我们的思维。
我们应该积极地收集信息,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只要我们不断保持思考的习惯,学习起始于思考,思考源于怀疑的精神,我们就能够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
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疑问,我们才能寻找到新的知识和解决方案。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鼓励自己抱有疑问精神,接受失败并不断完善自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一句出自于《论语》的名言。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和方式,也道出了探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必须要有质疑的态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和思考成为了每个人应该具备和持续不断提升的重要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成为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条。
学习是思考之源,也是思考的前提。
无论是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是在社会中学习经验,都离不开思考的过程。
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又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学习起码要求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更需要去思考这个知识或者观点的合理性,寻找其可取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才能在学习的路上成为真正有思考力的人。
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则是指在学习中能够创造出新的理念、新的观点,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能够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学习思考,并不只是为了能够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这也是学习起码要求的。
思维的来源是疑问,抱着疑问去思考,才能走的更远。
“思源于疑”是学习和思考的灵魂所在。
对于事物,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对于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挑剔的心态。
事实上,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源自于科学家们对事物的好奇和对现有观念的怀疑。
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伽利略对宇宙的解释。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和其他星球是绕着地球转的。
而伽利略则基于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太阳系学说,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和其他星球则是围绕着太阳转。
这一观点当时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和质疑,然而伽利略并不因此而动摇,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终,他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次科学革命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一个科学家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思考之上的。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抱着疑问的态度,才能促进思考的深入和做出颠覆性的发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之于生活,如同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无法避免地要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
而学习的核心就是思考,思考则需要疑问,这也是学习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和信仰,它反映了人们对学习和思考的深入理解和体验。
首先,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思考的。
从最基础的知识到最深入的技巧,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阅读、听课、看视频还是参加活动,都需要我们主动思考,并不断地进行思辨和分析。
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疑问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其次,思考源于疑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挖掘问题,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因此,疑问成为学习和思考的源泉,只有在有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深入思考,最终得到满意的答案。
但疑问并不仅仅是限于问题的提出,它还包括着我们质疑所学的知识和现象,以及机会问题的思考等。
只有在不断质疑和挑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积极探究世界的真实面貌,也才能够对生活和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学习和思考之于生活,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
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员还是退休老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在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认知和经验。
学习和思考也是形成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基础,只有积极思考和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价值,也才能够在职场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成为我们应该坚守的信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永远掌握着人生的主动权。
总之,学习和思考之于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信仰。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生活的精髓和本质,也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让我们积极探寻知识的奥秘,不断思考生活的本质,与世界融为一体,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需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学习的源头可以说是思考和怀疑,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动力和根基。
学习始于思考。
思考是我们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我们探索世界的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问题,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领悟其中的道理。
思考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为学习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
所以,学习真正的起点就是思考。
思考源于疑问。
疑问是我们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质疑和探索态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激发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质疑和怀疑,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寻找答案。
疑问是学习的推动器和动力,它促使我们不断地去追求知识和真理。
只有通过怀疑和质疑,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学习起源于思考和疑问,然而学习也反过来促进了我们的思考和怀疑。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扩展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学习也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明确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学习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
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思考和疑问,思考和疑问也需要学习来得到解答和满足。
学习和思考、疑问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问,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通过思考和疑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积累经验,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起源于思考和疑问。
思考和怀疑是我们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我们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问题,提出更深刻的疑问,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学习和思考、疑问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
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思考,不断怀疑,不断学习和进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以致用,思维的源泉在于怀疑。
这是一句深奥的古语,蕴含着对学习和思考的深刻理解,也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思考的方法。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通过怀疑和质疑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去探求真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以致用,思维的源泉在于怀疑,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思考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展和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而且,学习还可以让我们不断地与社会、与世界接轨,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但是学习不能仅仅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学以致用,要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而怀疑,则是思维的源泉,也是思考的重要方法。
怀疑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求证的态度。
人们常说,“怀疑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怀疑的心态,不要轻易相信一切,而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验证和求证。
只有通过怀疑,才能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真理,才能不断地推动人类的认识和科学的进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怀疑是思考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 只有怀疑,才能不断地追问并寻找答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才能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怀疑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历史上,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源于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和质疑。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星空,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开创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达尔文通过对物种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正是因为他们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断地追问和探索,才有了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认识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
所以,学以致用,思维的源泉在于怀疑,这是我们在学习和思考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只有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保持怀疑的心态,不断地探索和求证,才能不断地推动人类的认识和科学的进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一句极为经典的话,非常地有道理。
这句话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学好一门知识,就一定要先去思考,而思考的开始则起源于疑问。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学起于思”这句话。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仅仅学习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灌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学习常常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理解,而这都需要思考的支撑。
学习,应该是一种思想深度的拓展和引申,它能够在知识、经验和智慧上寻觅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实现自身价值的升华和提升。
所以,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将知识与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力相融合,让学习变得更加深入 and 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学科知识。
接着,我们来说一下“思源于疑”这句话。
在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在不断探索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也就产生了疑问。
有时,这些疑问成为前进的动力,让人拥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帮助我们找出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不成问题的不合理之处。
因此,一个有疑问的人注定会比一个死板固执的人更加灵活和有创造力。
在今天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却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就很容易就会误入歧途。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怀疑,但要明辨真伪,就需要用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和验证自己的想法,由此可以得到更为客观和真实的认知。
综上所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怀疑、思考并不断尝试,来探究这个世界,解开它的奥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把思考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
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以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创新教育理论及终身学习理论为基础来阐释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
的积极意义。
初中生问题意识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
其中发现式创新是指‘在新奇的现象中探求出未来趋势、重复的现象中探求出客观规律、密集的现象中探求出事物本质’”高度肯定和重视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中外教育理论界的共识。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他倡导“对话式”教学,激励和启发学生对问题做出符合逻辑的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孔子也高度评价和重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并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明确的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便显得尤为重
要。
一、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学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
”然而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或社会活动才能形成。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其主体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使他们带着有价值、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激活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发现时,可以从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获得灵感、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这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参与性;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从而实现其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中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维能力的
形成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是所有思维活动的基础。
人们思维结构的进化和完善程度同知识的质量有密切的联系。
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
”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当其遭遇某一具体问题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迅速启动,以已有的知识、表象、
经验和智力行为方式为基础,通过学生思维内部的自我刺激、自我转换,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思维障碍,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采用查阅资料、与同学和老师交流等方式,在有意与无意之中加深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当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和与同学或教师讨论的结果比较零散、主次不明时,学生就需要把这些内容按照某种逻辑系统化、有序化,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加以组织和整合。
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又从无疑到新疑,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的知识领域迈进,学生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得到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和超越。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失去这个前提,发现问题则成为一种不可能,那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将无法进行。
布鲁纳认为:“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因此,我们说学习不仅是认知过程,还是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及探究信心。
因此,我们说,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然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创新意识的实质就是问题意识,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的基石。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创新。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
”也就是说,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是问题——问题的过程。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问题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学生知识积累、发展、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源泉,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创新。
五、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埃德加?富尔及其同事们指出:在变化急剧的当代社会,“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因此教育过程的中心必须发生转移,应当“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
也就是说,“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因此,“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而问题意识是人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只有具备良
好的问题意识品质,才能在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迭、信息不断丰富的环境下栖身于高效学习的行列;才能不断地转换、积累、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形成活跃的思维品质。
最终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结语
问题意识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是深刻理解知识的方式,是思维形成的动力,是探究问题的保障,是创新的源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社会的要求及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