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PTA及Stent技术

合集下载

PTA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名词解释

PTA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名词解释

PTA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名词解释PTA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简称PTA)是一种用于治疗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的先进且有效的内科手术。

它是一种无创的介入性技术,通常由医生经过静脉或动脉进入血管,再放置一个充气的球囊,使血管内表面恢复平滑,以此改善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缺血。

治疗者通过经皮血管腔(transluminal)及动脉系统,将一种名为狭窄(stenosis)的小型塑料腔插入血管,形成一个局部空腔。

该腔将被外界压力往外推向血管壁,以此抵消动脉狭窄的影响,以及重新建立血流。

术后的腔的大小将因动脉的直径、狭窄的程度及其他病变的情况而异。

PTA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包括了一系列技术,用于治疗血管狭窄或阻塞,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动脉瘤、血管搏动障碍等病症。

经过此类手术,病人可获益处多以有效缓解症状,如心绞痛、肢体和心室供血不足,以及肢体缺血性肢端末病变等。

PTA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通常由一位医生(特别是介入性心血管医师)经过专业的诊断和决策,来决定病人是否适宜进行此类手术。

术前会进行X光、超声或其它辅助检查,以确认病变大小及血管的情况,以便为术中动作做准备。

检查之后,医生将在血管插入一个缩径镜,用于检查狭窄的部位。

在血管内,医生放入及操作一个球囊,以扩张血管的病变的部位,然后再放入一个支架,以保持开放的狭窄部位。

支架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塑料或金属和塑料的复合材料。

PTA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的优点有很多,首先与其它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PTA手术不需要开胸,几乎不会出血,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而且治疗范围也更广,有许多受益病患者可以获得优质的临床效果。

PTA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一种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的无创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血流,减少血管狭窄引发的缺血,有效缓解症状,且有较少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治疗手术,是临床上的重要治疗工具。

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PTA与Stent技术

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PTA与Stent技术

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PTA及Stent技术时间:2009-12-08 12:10 来源:中国血管外科论坛作者:郭伟点击:555次⒈概述常见病因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

而后者主要累及胫、腓动脉。

病变常多发、阶段性、与主髂动脉狭窄与闭塞并存。

在主、髂、股、腘、胫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中,单纯主动脉病变5-10%,主动脉病⒈概述常见病因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

而后者主要累及胫、腓动脉。

病变常多发、阶段性、与主髂动脉狭窄与闭塞并存。

在主、髂、股、腘、胫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中,单纯主动脉病变5-10%,主动脉病变合并髂动脉病变25%,而主动脉病变合并下肢动脉病变65%。

主要临床特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主要呈现下肢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表现为发凉、麻木、易疲劳;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组织坏死。

症状的轻重和病程的发展与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后侧枝循环的代偿有显然的关系。

一般在动脉狭窄、闭塞后,无病变的血管会发生代偿性扩张,血流量增加,并出现侧枝循环,当解剖血流和代偿的侧枝循环血流不足以维持下肢需要时便逐步出现症状。

诊断要点(1)依据下肢缺血的症状。

(2)依据下肢缺血的体征。

包括皮温、动脉搏动、毛发/皮肤/趾甲营养等。

(3)依据特殊检查:良好的Doppler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微创、安全、准确和廉价的好方法。

CTA、MRA等也可用于明确诊断。

诊断性DSA检查已逐步减少,而更多的是用于指导腔内治疗。

解剖特点(1)股总动脉:自腹股沟韧带至股深动脉开口之间的股动脉叫股总动脉,股总动脉长度约5cm。

其分支包括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发出的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远端的股深动脉是其最大的分支。

股总动脉被作为最常用的腔内操作介入部位。

(2)股浅动脉:自股深动脉分支开始至收肌裂孔与腘动脉相接。

股浅动脉在内收肌管内走行。

下肢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程

下肢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程

下肢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程一:明确诊断1. 各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C反应蛋白、血沉等)。

2. 影像学检查(CTA、MRA、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

二:适应症1. 狭窄程度﹥50%。

2. 跨狭窄段压力﹥1.33kpa(10mmhg)。

3. 患者有下肢缺血症状,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等。

4. 血管搭桥术后吻合口或搭桥血管的狭窄。

三:禁忌症1. 长段、弥漫性髂股动脉狭窄,病变长度﹥15cm者。

2. 动脉阻塞,经溶栓治疗后,导丝仍无法通过阻塞段血管者。

3. 重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4. 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

四:术前准备1. 进行血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血脂全项、心电图、胸部X 线等检查。

记录踝/臂指数,拟定介入治疗方案,列出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2. 患者或家属签署介入治疗知情书。

3. 碘过敏试验、抗生素皮试、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术前4小时1禁食水。

五:药物准备肝素钠针12500U×2支、地塞米松针20mg、2%利多卡因针200mg、尿激酶针50万∪、水溶性碘造影剂100ml、罂粟碱针60mg、硝酸甘油针300μg、生理盐水500ml×5瓶、5%葡萄糖液500ml及急救药品等。

六:器材准备1. 4-5F动脉鞘、Cobra导管(C3)、猎人头导管(H1)、泥鳅导丝、交换导丝、7-8F导管鞘、穿刺针、刀片等。

2. 8-10mm直径球囊导管、10-12mm直径自膨式支架或10mm直径球扩式支架、10-12mm覆膜支架、压力泵等。

七:操作步骤1. 实施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

2. 入路选择,同侧或对侧股动脉,必要时可选择腋动脉。

3. 患者取仰卧位,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做改良法seldinger 动脉穿刺,置入4-5F动脉鞘,以泥鳅导丝做引导,将4-5F导管插至动脉狭窄段的近心端,高压注射器,以每秒3-4ml速率,100psi压力,注入8-10ml造影剂做患侧髂、股动脉、腘动脉及其分支DSA检查,确定血管狭窄形态、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闭塞、狭窄,从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ASO患病率在国外>75岁的人群中接近20%[1],而在我国老年人中>10%[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已经成为下肢ASO的一线治疗选择,但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主要问题。

1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术后ISR的原因及机制非常复杂,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讲,血管腔内修复术后ISR涉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血管负性重构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局部炎症反应,血管弹性回缩力等,其中平滑肌细胞增殖为ISR发生的主要原因,管壁损伤后促发了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在血管进行损伤修复的同时,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促进ISR形成[3]。

Denes等[4]认为,NO等活性物质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是ISR早期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内皮损伤后,产生一系列的趋化因子、炎症因子等,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管壁的炎症反应,随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附着于内皮细胞,触发早期的血管炎性反应,纤维蛋白以及血小板在管壁损伤位置聚集,最终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出现ISR。

Inoue等[5]則认为机械损伤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是ISR的主要作用机制,在支架植入后,病变位置的血管出现扩张,由于机械的支撑作用导致血管回缩力明显减小。

同时,由于长时间对血管壁进行压迫会造成支架内广泛的内膜组织增生,增生可能包含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增生以及内皮细胞增生等,最终导致支架植入后出现再狭窄的危险因素[6]。

2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2.1吸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早期研究发现吸烟会导致术后ISR的发生[7]。

ptas医学名词解释

ptas医学名词解释

ptas医学名词解释PTAS是指经皮经动脉腔内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with Stenting)的缩写。

PTAS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手术,主要用于治疗狭窄或阻塞的动脉,特别是颈动脉和脑动脉的狭窄和阻塞。

PTAS手术通过腔内操作,使用导丝和导管将支架植入在动脉狭窄或阻塞的位置上。

支架可以恢复动脉的正常血流通道,减轻或消除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症状,避免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PTAS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在血管内插入导丝和导管、扩张狭窄部位以及植入支架时都可以通过X射线或血管造影实时监视。

PTAS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颈动脉和脑动脉狭窄的方法。

它可以改善血液供应,减少症状,降低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PTAS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PTAS手术适用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病情,如:颈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动脉狭窄等。

医生在决定是否进行PTAS手术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年龄、病史、健康状况等。

PTAS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术后可能会出现血管再狭窄、血栓形成、血管损伤、出血等一些并发症。

因此,在手术前患者应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总的来说,PTAS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手术,用于治疗颈动脉和脑动脉狭窄和阻塞。

它通过植入支架来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改善症状,降低脑卒中风险。

PTAS手术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患者和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新技术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新技术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锁骨下动脉狭窄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一疾病非常陌生,而锁骨下动脉狭窄却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疾病,当锁骨下动脉狭窄出现时如果治疗不慎或治疗不及时就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严重的“打击”。

锁骨下动脉狭窄还给患者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轻者头晕脑胀、疼痛难忍、行走不稳,重者“盗血”、偏瘫、失语等,每年世界上都有数不清的患者因锁骨下动脉狭窄而残疾、丧命。

如何摆脱这种可怕的疾病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

下面他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权威技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

摆脱锁骨下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为您办到对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治疗,医学家们从未停止过研究和探索,血管外科的专家们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研究。

根据患者对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要求和期望,血管外科引进了先进的微创技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

该技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微创介入疗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等明显优势,深受广大患者的认可。

“PTA合并支架术”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PTA合并支架术是一种微创技术,采用高清影像技术精确定位,有效避免了治疗的损伤,在患者身上留下的伤口仅米粒大小。

2、高效:血管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可以有效去除狭窄部位,效果非常好。

联合了支架术以后,大大可以提高动脉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强化了血管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效果。

因此,PTA合并支架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非常高效。

3、适应范围广:PTA合并支架术可用于人们全身动脉、静脉以及人造或移植的血管,适应范围很广,给更多的患者创造了康复的希望。

4、安全,术后恢复快:这项疗法全程都有高清影像技术的检测,误伤小、并发症少、对患者身体的内环境改变小,因此术后可以很快恢复。

5、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采用PTA合并支架术,可以一次性解决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痛苦,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因此患者住院的时间大大缩短,为患者节省了一大步治疗成本。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简介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简介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三)合并支架术简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是目前常用治疗动脉硬化等各类血管狭窄疾病的微创介入疗法。

它是一种联合疗法,包括PTA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两种疗法。

(如下图所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明显优势。

由于该疗法疗效显著,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引进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以来,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类疾病大获成功。

目前医院应用此项技术已成功治愈10000多例血管狭窄闭塞患者,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医疗技术保障。

我们愿用我们的努力为你解除病痛,带来福音。

【PTA合并支架术适应症】该技术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类血管狭窄闭塞类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静脉血栓后遗症,布-加综合症,Cockett综合症,大动脉炎等。

【PTA合并支架术原理介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原理图、治疗前后比较图一、PTA球囊扩张术1.适应证: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或为支架置入术的前期准备。

2.相对禁忌证:对肢体而言,闭塞段血管长度超过10cm,或为钙化性狭窄,或伴外周小血管病变;对冠状动脉而言,多支病变,或血管腔内有新鲜血栓(3个月以内),或溃疡性血管狭窄等。

3.操作技术:导丝通过狭窄段为其关键。

对完全性闭塞者,需先打通血管。

所选球囊直径与狭窄段两端正常管径相当或稍大1mm~2mm,球囊长度应超过狭窄长度1cm~2cm。

术前一天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中经导管注人5000U肝素、术后持续用3~6个月的阿司匹林等。

4.基本原理:血管内、中层有限度地损伤和撕裂,管壁张力下降,管腔扩大。

5.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性质、程度、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者的经验等。

总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但PTA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重复治疗,对外科手术后再狭窄者同样有效。

6.并发症:发生率为0.76%~3.3%,一般为穿刺部位血肿、血管壁夹层或穿孔、异位栓塞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新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新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新技术田锦林【摘要】对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传统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因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而受到严重挑战,促使大量新技术不断涌现,以降低术后再狭窄率.这些新技术包括各种新型球囊及支架的使用、完全闭塞性病变开通装置的使用、返回真腔装置的使用、激光成形术、斑块旋切术等,本文就这些新技术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oses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due to relatively high restenosis rate. It has spawned t he development of a host of new technologies in an attempt to reduce the restenosis rate.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available technologies, including novel angioplasty balloons and stents, devices for crossing total occlusions, true-lumen reentry devices, laser, atherectomy devices and so on.【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1(008)002【总页数】4页(P144-147)【关键词】放射摄影术,介入性;闭塞性动脉硬化;下肢;治疗【作者】田锦林【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R81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逐年升高。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有什么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通常其发病规律为青少年时期发生,到中老年时期加重甚至发病,近些年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逐渐增多,所以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其中相信大家比较关心的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是什么,下面我就来和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是血管疾病治疗上的重大进展,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成形术(BaHoon Angioplasty)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扩张血管的主要机理在于气囊扩张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同时破坏中膜平滑肌强力层和胶原纤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断裂,中膜伸展,因而球囊血管扩张术是一种机械扩张导致血管重塑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

为取得良好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FA疗效,血管壁的裂开深度必须达到中膜弹力层""。

Capek等在1989年报道的一组股胭动脉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中,1年、3年和5年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1%、61%和58%[171。

而Schwarten等在1988年报道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44例胭动脉以下的介入治疗中,介入成功率达到97%,随访二年的保肢成功率为86%""。

同样是Capek他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发现,足背动脉搏动是股胭动脉PTA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他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胭动脉PTA治疗合升胭动脉以下的介入治疗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技术的远期通畅率""。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Stent)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可导致血管夹层撕裂和弹性回缩,而支架植入通过挤压斑块和压迫管壁,克服了PTA 的两个主要缺陷,是一种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手段。

Palmaz等采用随机预期试验(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RPT)发现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分别采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单纯PTA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随访2年的结果表明前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要高1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根据是否需要球囊扩张而分为二大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支架(balloonexpandable tent)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自膨胀支架(self-expandable stent)。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下肢组织缺血、坏死和溃烂的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诊断和治疗。

预防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控制糖尿病等。

这些因素都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有关。

2.良好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3.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下肢血管的弹性和保持血管通畅。

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4.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会使下肢动脉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

诊断方面,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如下肢疼痛、烧灼感、行走困难、脚趾发绀等。

然后通过一系列检查确定诊断:1. 测量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通过测量上肢和下肢动脉血压差,来评估下肢动脉供血情况。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多普勒、CT、MRI等,可以观察下肢血管的情况,包括血管狭窄、闭塞、瘤样扩张等。

3.血液检查:进行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的检查,评估动脉硬化和诱发因素。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手术和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如抗高血压药、降脂药、抗凝血药等来缓解症状和防止疾病的进展。

2. 血管介入手术:如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植入术(Stent),可以通过机械扩张狭窄的动脉血管或支撑狭窄的部位,恢复血流通畅。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无法通过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旁路手术。

此外,还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恢复下肢功能。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三方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综合:下肢ASO的年死亡率4-6.7% , 严重下肢缺血1年死亡率25%
特点决定治疗:多为雪中送炭!
编辑ppt
累及大、中血管多 大中动脉、分叉部位 多平面、多节段分布、 股腘动脉段最为常见,
占47-65.4%
编辑ppt
临床漏、误诊率高
每年新发病例>100万,88%未被诊断 很多被当做脉管炎、下肢感染、腰椎疾
编辑ppt
影响长期通畅率的原因
血管直径 血液流速、压力 病变多为阻塞性、长节段病变 常继发血栓 病变持续发展 机械变形及受压血管外科
编辑ppt
血管外科:初生的太阳
编辑ppt
尖锐刺痛
发生快
不能迅速缓解 :20分钟以上
调整背部 姿势可缓

背部疾患 史
脊椎狭窄
臀部、髋部和大 腿部
运动减弱 较疼痛明

步行或站 立后
改变体位、休 改变体位 息方可缓解 可缓解
背部疾患 史
编辑ppt
3,诊断要点
(1) 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2),下肢缺血表现:发凉、乏力、间
歇性跛行、溃疡、坏疽等 (3),查体:皮温低,肢体动脉搏动减
适应症:
1 下肢缺血症状(Fontaine Ⅱb 以上)
2 髂股动脉的短段病变:<5cm狭窄或<2cm闭 塞
3 小腿动脉:直径<4mm
缺点: 1 血管壁气压伤,易血栓形成 2 血管再狭窄率高
编辑ppt
2 球扩、支架置入术(PTA+stent)
适应症(以前) ①髂、股、腘动脉的短段疾病; ②闭塞长度应<5-7cm;狭窄<15cm ③动脉移植后吻合口狭窄。
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收缩;费用昂贵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介入治疗是指通过血管内导管进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采取各种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恢复时间短,病人耐受性好,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在PAD的治疗中,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症状性PAD,包括下肢疼痛、跛行等;严重的下肢缺血,包括溃疡、坏疽等;无症状但血流受限的PAD,如颈动脉狭窄。

对于这些情况,介入治疗可以起到扩张血管、重建血流的作用,改善下肢供血不足。

在介入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术(PTAS)。

PTA是将导管引入血管狭窄或闭塞段,再通过导丝将扩张球囊送到病变段,充气扩张球囊,使血管腔扩张,恢复血流通畅。

PTAS是在PTA的基础上,在病变段植入金属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还有经皮穿刺血管内导管取栓术(Angioplasty and Stenting)等方法。

介入治疗在PAD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对于症状性PAD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明显,行走能力明显提高。

对于严重的下肢缺血,介入治疗可以避免截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无症状的PAD患者,介入治疗可以预防病情进展,减少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介入治疗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血管损伤、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再狭窄等并发症。

有些病变可能不适合介入治疗,如长段的闭塞、钙化严重的狭窄等。

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有效地扩张血管、重建血流,改善下肢供血不足,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每个患者,应根据病情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介入治疗时,还应注意控制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pta急救措施

pta急救措施

PTA急救措施什么是PTA?PTA是指动脉血管狭窄,通常情况下是由于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外伤引起的。

若不及时进行治疗,PTA会导致血流受阻,影响身体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PTA的症状PTA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疼痛:PTA往往引起局部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伴随肿胀、麻木等现象。

•意识异常:在一些情况下,PTA会引起头晕、昏迷等意识障碍。

•下肢无力:如果PTA发生在下肢血管中,患者可能会感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

以上症状出现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PTA的急救措施PTA的急救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具体如下:1. 急救药品•肌肉注射解痉针:肌肉注射解痉针可舒缓血管紧张,减轻疼痛,但需要医生指导下使用。

•血管扩张药:血管扩张药可扩张狭窄的血管,使血流更加畅通。

但该药品对于不同情况的PTA疗效有限,应由专业医生开具处方。

2. 外科手术在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具体方式应结合患者病情决定。

•血管内治疗:利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对堵塞的血管进行治疗,包括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方式,可有效解除PTA症状。

•开刀治疗:对于晚期PTA,存在器官受损、组织坏死等情况,需要进行开刀治疗。

3. 营养调理除了采取药物和手术治疗外,患者需要进行营养调理,包括:•控制膳食:避免高脂、高糖、高盐等食物,注意膳食均衡。

•增加锻炼:适当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心肺功能。

•保持心态稳定:保持心态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造成影响。

总结PTA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威胁的疾病,因此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应该及时进行检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预防PTA的发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腔内治疗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腔内治疗研究进展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ISR 腔内治疗手术方法 和准分子激光进行ISR 治疗)研究[17]结果提示:准
2. 1 球囊血管成形术(PTA) PTA 是用于ISR 的 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ISR 病变是
最早治疗方式之一。此手术方式在技术上相对简 安全的,不会造成支架内的急性损伤,6 个月时的通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球囊血管成形术;药物洗脱支架;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球囊;靶血管血运重建;腔内治疗
: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266X. 2019. 07. 027
: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R543

1002266X 2019 07009804
降低为23% 。Armstrong 等[13]则给出了更令人失 项临床资料显示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6 个月的通
望的结果,股浅动脉6 个月内的通畅率仅有27%。 畅性尚可,条件允许情况下,此术式同样可以为患者
病情反复甚至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用于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技术主要有球囊血管成形术(PTA)、金属裸支
架(BMS)重复置入、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斑块旋切术、切割球囊、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药物洗脱球囊
(DCB)成形术等。PTA 及DCB 成形术的可重复性好,但是PTA 远期通畅率不佳,DCB 则拥有较好的结果;BMS 重
功,远期通畅率仍然不能保证,Tosaka 等[12]采用 术治疗股浅动脉ISR 进行了初步总结,研究结果显
PTA 治疗133 例股浅动脉ISR 患者,随访发现,6 个 示,此手术方式在短期(6 个月内)能够保持较好的
月病变血管的通畅率为69%,在12 个月时,通畅率 通畅率,超过2 年,其通畅率无法得到保障。目前多

中药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TA术后再狭窄的疗效

中药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TA术后再狭窄的疗效

中药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TA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李跃京;韩松辉;刘锋伟;李彦州;赵敏【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08【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中药配合常规治疗,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TA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治疗时间为2013年3月-2016年3月.所有患者均采用膝下动脉PTA治疗,并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中药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ABI、TCPO2、流速等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28天以内,观察组ABI、TCPO2、流速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天和180后,观察组ABI、TCPO2、流速等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1.29%,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佳,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TA术后再狭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中药治疗效果显著,且能够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总页数】3页(P1121-1123)【作者】李跃京;韩松辉;刘锋伟;李彦州;赵敏【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介入科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介入科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介入科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介入科洛阳 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介入科洛阳 471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药防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J], 葛明;万茜2.PTA、PTA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J], 王珏;程英升;朱悦琦;谭华侨;赵俊功3.中药防治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J], 史长生;王珏;司一民;杨长春4.益气活血、化痰解毒中药配合常规治疗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TA术后再狭窄 [J], 鞠上;杨博华;崔云龙;曾绩娟;金潇;王宁;周笑允;李友山;王刚5.益气活血中药防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体会 [J], 柳士博;李京淑;张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锁骨下动脉 PTA+stent

锁骨下动脉  PTA+stent
操作步骤:Guiding法
4-5F 导管造影(H1、Simmons1-3) 硝酸甘油、肝素 导丝、导管越过狭窄( 0.018/0.035交换导丝) 90cm 长鞘或 guiding 至SCA开口 换球囊导管预扩或直接上自膨支架输送器 PTA+stenting 造影评价,必要时后扩张
锁骨下动脉 PTA+stent
左锁骨下动脉狭窄ptawallstent1999年椎基底动脉神经系统并发症1ringelstein等超声监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ptas术中的椎动脉血流方向显示狭窄解除后椎动脉要延迟20秒至4分钟才会恢复顺向血流这种血流延迟转向机制在锁骨下动脉ptas术中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上肢动脉血栓栓塞5m65岁pta后急性血栓
直径 4、5、6,长度 20-40mm 支架:自膨式、球扩式 长鞘 or 导引导管(stent
药物准备
抗凝药:肝素 抗血管痉挛:硝酸甘油 溶栓药:尿激酶
锁骨下动脉 PTA+stent
麻醉: 局部麻醉 入径:股动脉
锁骨下动脉 PTA+stent
男51,左锁骨下动脉狭窄PTA 1986年
女25,左上肢无脉3年 PTA 1990
男60岁,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PTA 1993年
男58岁,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PTA+stent 1994)
男58岁,无脉症 PTA+stent 2019年
M 50岁,大动脉炎,多发病变。 左锁骨下动脉狭窄,PTA +Wallstent
Thank you
锁骨下动脉狭窄治疗概况
介入治疗简史
PTA 1980年由Bachman和Kim首先报道 Stenting 1991 年由Becker等首先报道 国内大连赵贵德1986年首先报道PTA

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治疗

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治疗

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治疗胡何节;赵亲明;邓福生;王晓天;孙小杰【期刊名称】《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0(002)002【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我科采用PTA治疗的34例(38条患肢)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条患肢PTA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35/38),平均随访8(3~18)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1±0.12上升至0.82±0.05(P<0.01),总的肢体保全率为91.4%.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截肢率,是一种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至下肢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总页数】3页(P91-92,104)【作者】胡何节;赵亲明;邓福生;王晓天;孙小杰【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 [J], 李光新;张曙光;于振海2.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J], 张曙光;秦士勇;李桂杰;王潇3.微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症 [J], 王海波;赵堂海;于永山;张杰;魏巍4.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 [J], 柳松;王卫5.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体会 [J], 谷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探讨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处理策略(全文)

2021年探讨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处理策略(全文)

2021年探讨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处理策略(全文)下肢动脉粥样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y,ASO),1964 年美国医生Dotter 和Jukins 首次报道了采用同轴导管技术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股腘动脉硬化狭窄疾病。

由于腔内器材的不断变革和更新,腔内技术的不断完善,各种复杂的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最新指南也对腔内治疗进行了充分肯定,建议腔内治疗作为TASC A-C级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首选,并且也适用于某些复杂的TASC D级病变。

支架置入已然成为治疗股浅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的腔内治疗手段。

在美国,每年约有200000患者进行股浅动脉的支架置入。

股腘动脉支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femoropopliteal in-stent restenosis, FP-ISR)成为临床工作中的新的难题。

对于支架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血管弹性回缩及远期重构,血管顺应性降低;内皮损伤后所致血栓形成,肢体远端栓塞,流出道不佳;内膜增生则是支架内再狭窄最重要的病理机制。

早期ISR(3 个月内)与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激活所致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关。

晚期ISR(3 个月以上)与炎性反应有关,平滑肌细胞及基质在内膜层积聚,形成新生内膜,6个月后ISR则又有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因素。

此外,股腘动脉自身的特点也是决定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

动脉解剖特点:股浅动脉承受拉伸、压缩、弯曲及周围肌肉的挤压等复杂压力。

操作因素:支架扩张不充分、支架断裂、球扩压力不当,斑块未完全覆盖,支架重叠部分处理不当等技术因素。

临床病变特点:靶病变自身特点诸如弥漫性病变、长段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开口部病变、分叉病变、成角及严重钙化病变、流出道不良等与再狭窄发生率增高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PTA及Stent技术时间:2009-12-08 12:10 来源:中国血管外科论坛作者:郭伟点击:555次⒈概述常见病因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

而后者主要累及胫、腓动脉。

病变常多发、阶段性、与主髂动脉狭窄与闭塞并存。

在主、髂、股、腘、胫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中,单纯主动脉病变5-10%,主动脉病⒈概述常见病因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

而后者主要累及胫、腓动脉。

病变常多发、阶段性、与主髂动脉狭窄与闭塞并存。

在主、髂、股、腘、胫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中,单纯主动脉病变5-10%,主动脉病变合并髂动脉病变25%,而主动脉病变合并下肢动脉病变65%。

主要临床特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主要呈现下肢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表现为发凉、麻木、易疲劳;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组织坏死。

症状的轻重和病程的发展与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后侧枝循环的代偿有显然的关系。

一般在动脉狭窄、闭塞后,无病变的血管会发生代偿性扩张,血流量增加,并出现侧枝循环,当解剖血流和代偿的侧枝循环血流不足以维持下肢需要时便逐步出现症状。

诊断要点(1)依据下肢缺血的症状。

(2)依据下肢缺血的体征。

包括皮温、动脉搏动、毛发/皮肤/趾甲营养等。

(3)依据特殊检查:良好的Doppler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微创、安全、准确和廉价的好方法。

CTA、MRA等也可用于明确诊断。

诊断性DSA检查已逐步减少,而更多的是用于指导腔内治疗。

解剖特点(1)股总动脉:自腹股沟韧带至股深动脉开口之间的股动脉叫股总动脉,股总动脉长度约5cm。

其分支包括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发出的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远端的股深动脉是其最大的分支。

股总动脉被作为最常用的腔内操作介入部位。

(2)股浅动脉:自股深动脉分支开始至收肌裂孔与腘动脉相接。

股浅动脉在内收肌管内走行。

分支血管包括多条肌支和膝降动脉。

股浅动脉远端是常见的硬化性股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部位。

(3)股深动脉:在长收肌后面下行,沿途分出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和肌支。

这些分支作为供应大腿肌肉的血源,并作为连接髋关节、膝关节周围丰富的动脉吻合的侧枝通路。

(3)腘动脉:自收肌腱裂孔起至比目鱼肌上缘处与胫动脉相接。

腘动脉位于腘窝底。

分出多支肌支和膝关节支。

(4)胫动脉:胫前动脉开口多位于比目鱼肌上缘,但有时开口较高。

向下立即向前跨过骨间膜上缘至小腿前部,帖在骨间膜的前面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是腘动脉较大的一个分支。

下行4cm左右分出腓动脉,因此也把腓动脉开口以上的胫后动脉称胫腓干。

胫后动脉下行到小腿下1/3处变得浅表,经内踝后方,与足底内、外侧动脉相连。

股、腘、胫动脉位置相对恒定,变异较少。

⒉适应证和禁忌证对初学血管腔内技术的医生而言,对股、腘、胫动脉腔内治疗应慎重进行,因为腹股沟以下的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时具有较多的风险和尚不确定的中、远期效果。

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和造影剂对流出道的损伤可能加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加速肢体的丢失。

对具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可以进行腔内技术治疗,症状和体征越重,其治疗的必要性越大。

但从腹股沟以下动脉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结果来看,病变越长、血管越细、流出道越差的病变,腔内治疗的效果越差。

TASC(the TransAtlantic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 Working Group)就硬化性股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做了分型,同时对不同类型病变合理的治疗方案做出了规范。

初学者可参照这个标准规范治疗。

随着新的介入器材的改进、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腹股沟以下动脉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可能会不断扩大。

TASC分型标准如下:分类病变特点治疗选择TASC A 单病变<3cm 腔内治疗TASC B 单病变3-10cm(腘动脉未受累);或多病变,每个<3cm;或单病变或多病变,没有连续的远端流出道更多的进行腔内治疗TASC C 单个狭窄和闭塞>5cm 更多的进行手术治疗TASC D 完全股总和股浅动脉闭塞;或腘动脉和/或其远端的三分支闭塞外科治疗⒊术前准备全面了解病史、症状及体征。

完善实验室检查,尤其注意血常规及凝血状况。

完善特殊检查,包括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术前一周开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d,术前三天开始口服抵克利得250mg/qd 或氯吡格雷(玻力维)75mg/d。

快速准备时术前一天口服氯吡格雷(玻力维)300mg。

器材选择:所需器材及设备基本同于其他部位的成形术。

血管造影器材:导丝:0.035英寸“J”型头145cm长导丝,0.035英寸弯头260cm 软、硬超滑导丝,0.018和0.014英寸300cm导丝。

导管:5F猪尾导管,5F Simmons 导管,5F Corbra导管,5F RIM导管,4F多功能导管,4F椎动脉导管。

鞘管:4F、5F短动脉鞘,6F45cm长鞘。

球囊:8-4,8-8,6-4,6-8,6-10,4-4,4-8,3-4,3-8,3-12等不同直径和长度的非顺应性球囊。

支架:3-8mm直径,不同长度的自膨式或球扩式支架、覆膜支架等。

⒋操作步骤先行诊断性造影,如具备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指证,则可同期或分期进行。

术前超声、CTA、MRA检查有助于计划腔内治疗方案。

Ⅰ股、腘、胫动脉造影:通过“布径”技术或电影技术,可一次取得自主动脉分*到胫、腓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象或电影图象。

操作时将猪尾造影管放在主动脉分*水平,高压注射造影剂后通过自动或手动移动操作台自上而下连续、分段检查双侧髂、股、腘、胫动脉。

优点是操作快、需造影剂少。

缺点是因病变引起的双下肢血流不同步影响检查结果、X线透照角度受限影响检查结果。

因此该方法多用于病变的初步筛选。

要取得下肢动脉病变清晰的图象需注意以下几方面:(1)应用减影技术:减影技术排除了骨骼等高密度物质对图象清晰度的影响,使血管图象更加清晰。

(2)造影剂在病变上方注射:造影剂注射距病变越近图象越清晰、所需的造影剂量越小、造影剂浓度越低。

检查股浅动脉可在股总动脉注射造影剂,检查胫、腓动脉应将导管放在股浅动脉远端或腘动脉注射。

(3)分段检查:即对股动脉上段、中段、下段、腘动脉、胫腓动脉分别注射造影剂检查。

(4)注意X线投照角度:良好的投照角度可避免因血管迂曲和血管重叠引起的误诊和漏诊。

腹股沟以下动脉迂曲较少,主要应当避免股深、浅动脉之间和胫腓动脉之间的重叠。

通常情况下,检查股动脉近段和胫腓动脉应将X线置同侧15-45度投照角度。

造影步骤:●仰卧位●经搏动良好的一侧股总动脉穿刺置4F短鞘管。

同侧股、腘动脉造影可直接经鞘管注射造影剂。

对侧股、腘动脉造影应将导管放至对侧髂外、股总或股浅动脉注射造影剂。

●选择良好的投照角度。

●每次造影剂注射量8ml(可应用4ml造影剂稀释成8ml)。

●检查直到足部末梢动脉为止。

Ⅱ股、腘、胫动脉血管腔内治疗技术:①股总动脉:单纯股总动脉病变以内膜切除为主,不主张腔内治疗。

对股浅动脉病变合并股总动脉病变可联合进行股总动脉内膜切除和股浅动脉的腔内治疗。

②股浅动脉中、上段病变:步骤:●经对侧股总动脉逆行穿刺置短鞘。

经导管或经静脉给肝素80-100u/kg。

●应用导管指引导丝进入对侧髂、股动脉。

●交换短动脉鞘为6F45cm长鞘,并使长鞘跨过主动脉分*,头端位于对侧股总动脉水平。

●造影明确病变情况,小心地将导丝穿过狭窄或闭塞血管,测量病变近、远端压力。

●保留导丝,拔除诊断性导管,交换成球囊导管。

●球囊扩张压力控制在8~10atm,扩张时间在30-60秒。

●造影检查扩张后结果,如仍狭窄或存在夹层,可延时扩张,时间3分钟。

●经长鞘造影检查,如遇下列情况需应用支架:单纯扩张结果不满意、复发性病变、闭塞性病变、动脉破裂等。

●保留导丝,撤除球囊,选择合适支架,在适当部位释放。

支架通常选用6-8mm直径,长度以覆盖病变全程为宜。

●再次造影检查病变状况,重新测量治疗段血管近远端压力。

●造影检查远端流出道情况,直至足部末梢动脉。

③股浅动脉远段病变步骤:●体位:采用与常规腔内治疗相反的仰卧体位,即头朝向操作台的尾侧。

●同侧股总动脉顺行穿刺: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3cm,动脉进针点在股总动脉段,最好位于股总动脉上端,这将利于导丝进入股浅动脉和术后的止血。

顺行穿刺容易失败,因为膨出的腹壁影响操作、股总动脉定位不清和股深动脉的影响等。

股总动脉的定位除依*解剖标志、动脉搏动和临床经验外,超声引导下顺行穿刺将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的比率。

穿刺成功后避免导丝进入股深动脉的有效方法是造影检查或做路径指导导丝进入股浅动脉。

●穿刺成功后通常置6F短鞘。

经导管或经静脉给肝素80-100u/kg。

●造影明确病变情况,小心地将导丝穿过狭窄或闭塞血管,测量病变近远端压力。

●保留导丝,拔除诊断性导管,交换成球囊导管。

●球囊扩张压力控制在8~12atm,扩张时间在30-60秒。

●造影检查扩张后结果,如仍狭窄或存在夹层,可延时扩张,时间3分钟。

●经鞘管造影检查,如遇下列情况需应用支架:单纯扩张结果不满意、复发性病变、闭塞性病变、动脉破裂等。

●保留导丝,撤除球囊,选择合适支架,在适当部位释放。

支架通常选用6-8mm直径,长度以覆盖病变全程为宜。

●再次造影检查病变状况,重新测量治疗段血管近远端压力。

●造影检查远端流出道情况,直至足部末梢动脉。

④腘、胫动脉的腔内治疗腘、胫动脉腔内治疗工作刚刚开始;腘、胫动脉多单纯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型术;腘、胫动脉腔内治疗初步的中、远期结果较差;腘、胫动脉腔内治疗对晚期缺血性病变仍有一定效果。

步骤:●体位:同股浅动脉远端病变。

●同侧股总动脉顺行穿刺置6F45mm长鞘至股浅动脉远端水平。

经导管或经静脉给肝素80-100u/kg。

●造影明确病变情况,小心地将导丝(腘动脉应用0.035英寸超滑导丝,胫动脉应用0.018英寸、0.014英寸冠状动脉导丝)穿过狭窄或闭塞血管。

●保留导丝,放入球囊导管(腘动脉应用4-6mm、胫动脉应用3-4mm直径球囊)。

●球囊扩张压力控制在6~10atm,扩张时间在30-60秒。

●造影检查扩张后结果,如仍狭窄或存在夹层,可延时扩张。

●腘动脉和胫动脉病变以球囊扩张为主。

如遇单纯扩张结果不满意、复发性病变、闭塞性病变、动脉破裂,腘动脉可应用顺应性良好的支架,胫动脉可应用冠状动脉支架。

●再次造影检查病变及远端流出道状况。

⒌术中管理及注意事项●充分抗凝。

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补充肝素和应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鞘管和下肢动脉。

术中应保持ACT在250-300s之间。

●应用稀释的造影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