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师: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概念吗? 生:不一样。 师:气候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 生:判断:以下所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明天大风降温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师: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天气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生:同位之间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变化快——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差别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 判断:下列描述说明了天气的什么特点?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四、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承转:师:同学们我们每天不仅关注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而且,现 在我们越来越关注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请同学们看大屏,你觉得这些现象离我 们远吗? 结合课本 51 页图 3.7 师:空气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本 P51 页文字,回答 课本 52 页活动题。 总结:由此看出:空气质量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人为因素 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影响尤其重要。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结合身边的事例理解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空气。
生:会看卫星云图,能识别天气符号„„ 师: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天气预报的必备的知识。 1、 2、 认识卫星云图 师:指图认识:绿色代表什么?(陆地) ;蓝色代表什么?(海洋) ;白色代表 什么?(云区) 。一般而言,云越白,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生:观察 3、 4、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师:在卫星云图的基础上,人们制作出了城市预报,这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 组成。播报城市预报,还必须要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5、 生:看书识别,然后进行知识竞赛。 (全班分为两组,老师出示课前制作好的 天气符号,各组在规定时间内轮答,答对加一分,答错不加分。高分组为胜。 ) 6、 7、 8、 认识风力风向图标 活动:我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具备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的基本条件了。现在,让我们来当播报员,并向刚才那位节目主持人挑战,好不 好? 9、 方式:屏幕上依次出现中国部分城市的天气预报,学生自主站起来播报。 要求:流利、清晰、简洁。鼓励学生向电视上的主持人挑战,用 3 秒钟播报一个 城市。奖励:评出一位最佳播报员,并授予荣誉证书。 师:现在,我们国家气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 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服务。课前我们提到神六问天的前前后后真是太神奇了, 简直是天助我也。其实,我们国家气象局早就已经预测出那段时日的天气。与其 说神六问天是天赐良机,不如说是我们人类的神机妙算呢。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小表演形式可以极大的增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天气有什么特点? [承转]今天的天气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天气也可以知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天 气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话来总结什么是天气? 生: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天气的多样性。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天气与季节、天气与气候、天气与生产、天气与生活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的多样性,认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不够深入,对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天气现象,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的多样性;(2)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观察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当地天气状况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天气现象,探究天气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天气变化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信心,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天气系统的理解,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天气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天气现象。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天气案例为例,讲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案例,用于讲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准备户外观察、调查的任务,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现象。
3.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多样性及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提高他们对天气知识的系统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概念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测量指标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天气现象。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调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户外观察和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户外观察到的天气现象,总结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设计: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3.常见的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学生结合48页“风矢图”,模拟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风向
紧密联系生活,感悟并归纳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组织课堂辩论“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雾霾?”
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课文资料,畅所欲言。
问题是开放的。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六、教学板书s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
2.气候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二、教学目标
1.能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应用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有关“天气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要求学生区别“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在学生设计预习时,可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式课文,让学生加深对天气概念的辨析,同时结合实例,说明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隐含了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可让学生提取核心信息,归纳学习与生活方方面面的关系。
4.天气预报的获取互联网,电视,电话均可以查询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天气,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指导学生读图3.7)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情况
1.空气质量高低空气质量指数
2.影响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多媒体,生活照片以及报刊,讨论并归纳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总结了天气,气候与生活方方面面的关系,并关注身边的大气污染,讨论了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人类活动影响)让学生分别找出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区别天气和气候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空气质量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我们的空气质量?(可结合课本P52)
课堂检测(课件展示)
1、天气及其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1、天气与气候各自的概念、特征
二、明天的天气会怎样
1、风的方向和风力
2、常用的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会怎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授
新
课
讲
授
总结
板书
教学反思
每天下午6点半到7点,中央电视台都会播报什么节目?
生:略
师:天气预报,由此可见,天气很重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三章的学习: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板书)
在学习之前,先来了解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请同学们看黑板(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天气及其影响
(一)天气
1、定义: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教学重点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够正确地使用“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
2、掌握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能看懂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阶段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兴趣导入
新
课
讲
授
讲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归纳
由学生抢答
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即可
全班同学一起学习
天气符号由全班同学一起回答,天气预报的播报由学生上台表演
由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由学生自主或者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七年级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第3单元第1节
多变的天气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流程】
3.幻灯片展示一些人类活动,补充说明,
除了人类活动,还有自然因素,比如气
压、风力。
4.利用一段资料来说明空气污染对于我
们的危害,进而提出我们要怎么做才能
更合理。
5.播放幻灯片,展示我们可以做的。
述影响空气质量的人为因素。
【合作交流】学生提出保护大
气环境的合理措施
空气质量状
况,切实唤起
学生保护环境
的意识。
归纳总结
(2分钟)
通过板书,归纳总结分析本节课的
学习内容。
思考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学习天气,了
解天气,都是
为了我们生活
的更美好,预
祝同学们每天
都是艳阳天。
达标测评
(5分钟)多媒体展示图片与问题
学生选择天气图片,回答问题
三、【板书设计】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
2.天气的影响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风向标
三、空气质量
1.空气质量指数
2.影响因素
四、【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13:3.1多变的天气(课时1)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课时1【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教材分析】“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
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课标要求】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目标】1.正确描述某地区某时段的天气状况。
2.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能够说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正确运用。
3.通过分析材料,认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吗?(学生讨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描述现在的天气。
)教师展示几幅天气的图片,引入本节课。
任务1 结合近期天气状况,学会正确描述某地区某时段的天气状况。
教师出示郑州市5天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中包含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天气的阴晴、温度、风力、风向等)教师播放视频,提问你了解天气预报主持人口中的这些常用语吗?归纳描述某地区某时段天气状况的用语。
出示天气的概念,描述天气就是描述该地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此外还有雪、冰雹、雾、沙尘暴等天气状况。
问题:我们这里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学生发言)教师出示一段材料,提问:从时间上、变化上归纳天气的特点。
根据这段材料包含信息,可归纳天气的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
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一、怎样描述天气:1.展示三幅图片,这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天气?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2.在日常生活中你是这样谈论天气的呢?归纳:天气就是描述该地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3.天气特点:材料A:忽冷忽热爱感冒,刮风下雨怎知道,蚌埠夏天的天气呀渐晴,风和日丽,这时天佑不测风云,眨眼之间,“咔”一道闪电,下雨了啦。
材料B:你别看这时蚌埠雨下的这么热闹,但附近凤阳,怀远的天气都还不错呢……归纳: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是有变化的,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是不同的,天气因时因地而不同,即天气是多变的。
4.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天气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还影响到了农业,交通,商业,旅游业等生产活动。
大兵在相声中说:“一下子阴,一下子晴,下不下雨,我搞不清”,那么,该怎样关心天气呢?怎样才能知道近期的天气变化呢?这就是下午要学习的内容——明天的天气怎么样?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通常的方法是什么?(1)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电话、农谚、节气、观察周围现象……(2)最常用的方法是收看天气预报2.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略讲)3.你会看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1)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2)温度是大气冷热的程度(3)天空中经常有云,布满云时为阴天,当天空无云或是云很少的时候为晴天。
(4)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请同学们归纳风一共有哪些方向?)4.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思不同,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教材分析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深刻理解天气极其影响,从而认识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第二步,让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最后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对地理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较浓。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2)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学会看天气预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五、教学方法与媒体: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教学设计7:3.1多变的天气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一、天气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但不管什么样的天气我们都可以用形象的符号和气温绝对值来表示。
为了给大家直观的印象,不同的天气我们用景观图反映。
(出示天气符号和景观图片)二、气候及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师:电脑演示打开图片的路径。
这里有五幅图片,老师演示第一幅图片,剩下的四幅图片学生来做,做到第五幅图片停止。
说明:前面四幅图:a------晴,阴,多云;b------雨;c-----雪;d-----霜冻,雾,沙尘暴。
每一幅图是一类天气景观图片及相应的天气符号。
如果把天气符号准确的拖到景观图上,符号就不动,否则,又回到原来位置。
第五幅图是各种天气符号及相应的文字,与前四幅图的做法不一样。
这样,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做得对错。
生:按教师演示的路径打开图片,做完剩下的四幅图片。
师:打开第五幅图片,想象一下,怎样把抽象的天气符号记住?生:教师按类别提问,学生按类别讨论回答,并加深记忆。
如晴,有太阳;多云,太阳被云彩遮住;阴,云层很厚,有两层,但没有雨点……霜冻,薄薄的一层;雾,被雾遮住,看不见了,所以符号像百叶窗一样;沙尘暴,“沙”字的拼音第一个字母是“S”加上尖头‘---',因为沙尘暴一般由我国西部向东部吹……师:再提供一个画面,学生观察并明确阵雨的符号(教师演示画面、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阵雨的符号)。
教学设计9:3.1多变的天气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准,并能用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的大气反过来又会危害人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多媒体、图片等)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增强学生的对大气的保护意识,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天气的特点,用天气预报图预报天气。
2.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识别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世界上有些地方没有冬天,终年炎热,挥汗如雨,人们不知道雪是什么模样。
有些地方千里冰雪,寒冷刺骨,人们住在冰块砌的屋内烤火取暖。
有的时候,晴空万里,骄阳当头,人们要雨雨不来。
有的时候,阴雨连绵,犹如天漏,人们盼望天快晴。
要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认真学习第三章便有分晓。
好吧,让我们快一点走进“天气与气候”的世界吧。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教学环节]让学生指出导语中,哪两句是对天气的描述?哪两句是对气候的描述?根据学生自由回答的情况,教师恰当转入下面的教学。
(一)天气及其影响1.天气(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46页图3.1三幅景观图片,看看几位小朋友各描述的是什么状况的天气,然后让学生把视野放开。
结合生活体验,想想除了这三种状况的天气外,还有什么状况的天气?试着把它描述出来。
(2)学生议论,分别描述天气,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情况,边点拨、边启发、边归类:①冷、热——气温,②雨、雪、冰雹——降水,③风、扬尘、沙尘暴——风,④晴、阴、多云——云,⑤雾、霜、露——雾。
然后指出:气温、降水、云、风、雾等是人们描述天气状况常用的要素,并让学生观察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看看用哪些要素把它描述出来。
课件7:3.1多变的天气
天气预报的内容
卫星云图(“看云识天气”)
读卫星云图完成下列各题: 1.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绿色 陆地 、
蓝色 海洋 、白色 云区 。 2.在卫星云图上,云的颜色越白的地方,
表示 云层越厚 。 3.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阴雨区 。 4.图上哪些地方是晴天、阴天或雨天?
常用的天气符号(“快速记忆”时间)
常用的天气符号——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风力:风的强弱。
风杆
风尾 风杆指示风的去向 风尾指示风力
常用的天气符号(“抢答”时间)
雷阵雨
阴夹雪 霜冻
中雪
西北风6级
S
沙尘暴
台风
一个城市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什么?
雨夹雪转小雪
阴转雷阵雨
天气预报(“过把瘾”活动时间)
活动要求:参看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模拟电视天气 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学校所在省区城市或者自己 喜欢的城市的天气预报。
天气的影响(“漫谈天地人” )
材料A:天气与 交通的关系;
材料B:天气与 生活的关系;
材料C:天气与 农业的关系;
材料D:天气与军 事活动的关系。
想一想:天气影响人们的哪些活动?
议一议
在你的生活中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 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丰收
暴雨
沙尘暴
干旱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①短时间 ②长时期 ③常变化 ④少变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D )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终年炎热 D.电闪雷鸣
3.下列叙述,表述气候的是( 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课型:新授课执笔:审核:
学习目标: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学习重点:天气多变的特点. 了解电视天气预报.
学习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探究
1.人们经常用()、()、()等来描述天气.
2.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
3.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二.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天气及其影响
读图 3.1,引导学生正确描述什么是天气,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并且可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同时,归纳什么是天气.
2.明白图3.2谈论的是天气,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读图3.4,明确风向和风级
2.读图
3.5并交流,读此图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且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知道: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云的颜色越白,越厚,雨越大。
3.完成活动二,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并能用天气符号来表示天气变化.
4.完成活动二的基础上,来完成活动三,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4.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引导学生读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并且了解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2.完成活动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巩固练习
1.生活中人们常用阴晴、冷热、风雨等描述的是( )
A 空气
B 天气
C 季节
D 气候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A.天气 B.气候 C.温度 D.季节
3.在下列词语中形容天气的是( )
A. 狂风暴雨
B. 秋高气爽
C. 四季分明
D. 终年炎热
4.下列现象对空气没有污染的有( )
A. 汽车尾气
B. 煤炉生火
C.洗衣服
D. 焚烧秸杆
5.下列天气状况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有( )
A. 暴雨
B. 沙尘暴
C. 大雪飞扬
D. 雨加雪
6.下面哪句话是描述天气的( )A 昆明四季如春 B 明天大风降温
C 极地地区终年严寒
D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
7.“”表示的风向是( ) A 北 B 西北 C 南 D 东
8.下列描述中,能较科学描述天气的是() A、晴间少云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终年寒冷D、地中海地区冬雨夏干
9.卫星云图中,表示云区的颜色是()A蓝色 B绿色 C红色D白色10.下图中下列天气符号表示沙尘暴的是()
11.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
A B C D
12.气象台每天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监测结果,其结果是( )A空气质量日报 B 城市质量公报 C 沙尘暴警报 D 大气污染预报13.空气质量的高低一般用什么指标来表示( )
A 人体舒适度
B 紫外线指数
C 污染指数
D 霉变指数
课题: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新授课执笔:审核人:时间:
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点: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及世界气温分布图。
学习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探究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时间,气温最低出现在。
2.气温日变化: 。
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
二.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一)气温与生活
1、读图3.10,明确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求法
2、读图3.11,回答:气温的观察方法
3、联系实际,做活动,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
(二)气温的变化:(1)读图“3.12气温日变化”和“3.13气温年变化”图,
1、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2、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及读数。
3、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
(三)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2、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3.明确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因素。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
A、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B、年平均气温高于20摄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摄氏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内。
C、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海陆因素
三、巩固练习
1、从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看,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
2、从全球的气温分布来看,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较,夏季()的气温高。
在气温的日变化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最高气温出现在()。
3.气温是指() A大气的高低B大气的温度C地面的温度D大气的冷暖变化
4、“四季分明”是哪一个温度带气候的真实写照()
A寒带 B温带 C热带 D亚寒带
5、我国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气温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势因素 D洋流
6.我国大陆上的最高温,一般出现在()A.1月 B.2月 C.7月 D.8月
7.澳大利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月均温最高值出现的月份是()
A.7月
B.1月
C.2月
D.8月
8.一天中,陆地最高温一般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午后2时
C.午后1时
D.中午12时
某气象站观测到当地某天不同时间的气温(如表31),读后完成题。
A.12.25 ℃
B.13 ℃
C.11.25 ℃
D.13.25 ℃
10.该地气温日较差()
A.等于12.25 ℃
B.等于12 ℃
C.小于12 ℃
D.大于12 ℃
11.有关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同的等温线上的点,可能出现气温不相等的点B.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大C.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一定是高温中心D.同一等温线上的点,气温肯定相等
12.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13.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 895米,山顶气温比同纬度海拔900米处气温低()A.30 ℃ B.18 ℃ C.20 ℃ D.25 ℃
14.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B.从南、北两极向低纬度逐渐递减
C.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
D.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15.按照一般规律,下列地点温度最高的是()
A.10°S
B.45°S
C.30°N
D.60°N
16.读图3-4,完成下列问题。
图3-4
(1)A、B、C三地中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填字母),其年较差约为______℃。
(2)B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约为_____℃,最热月的平均气温约为_____℃。
(3)A、B、C位于____(南、北)半球,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17.读某地各月气温变化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