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点及影响。

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

着重叙述了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

第二,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课的重点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

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本课的难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援引相关史实、图片和数据对教材内容适当拓展,让学生体会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
力的巨大发展,并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二、教法建议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涉及面非常广泛。

教师在讲述这一课时,应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尽可能从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用形象化的手段,使学生主动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面貌。

1.导入新课可采取以下方式:
方案一:教师介绍二战期间军事科技的发展,如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

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由此引入正题。

方案二:教师可从介绍学生最为熟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入手,或描述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或提及学生熟悉的美国电影《黑客帝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此引申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2.讲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时,可采取以下方案:
方案一:在引导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后,着重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可采用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更新换代的图片、数据资料,在课堂上加以展示的方法(如第一代至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图片、计算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的数据,等等),使学生从中体会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然后让学生畅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影响,或自己对网络技术发展的了解,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对生物工程技术的讲述,教师可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克隆技术入手,如引文中“多利”羊的问世及此后一系列克隆动物的诞生,或从美国克隆人题材的科幻影片《魔鬼复制人》(“The 6th Day”)谈起,引申到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利用教材上“动脑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是否应该克隆人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适当加以拓展,让学生体会出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应具有前瞻性,避害趋利。

方案二:可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三幕场景:依次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和今天,课前让学生适当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所处时期进行表演,表现出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如通讯手段的变化、交通运输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饮食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从中体会出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方案三:可采取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了解或科技进步对自己
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的感受,自由发言,范围可涉及家庭生活、交通运输、衣着、饮食、医疗等方方面面,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面貌的改变。

3.讲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时,应充分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有关内容,将兴起情况和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可采取以下方案:
方案一:教师可将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文字材料、图片、数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思考,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如:教师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分类设计成表格,连同有关的一些图片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涉及多种领域,显示出技术群的特点;可将三次科技革命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数据和相关图片提供给学生,例如: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电子计算机自问世至今已发展到第五代……等等,使学生从中得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的结论;可结合生物工程技术兴起的情况,让学生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可将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数据提供给学生,如: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80%。

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悟出科技进步已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方案二:可与方案一反其道而行之,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的叙述,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用图片、文字、数据材料印证教材中的结论正确与否。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4.讲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时,可采用以下方案:
方案一:教师可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援引相关史实和数据对教材内容适当拓展,使学生通过体会材料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如: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的数据,“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应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变化的数据,使学生体会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向学生介绍由于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许多国家大力发展科技这一现象时,除教材提供的欧洲“尤里卡计划”外,还可向学生介绍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国的“863计划”,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通过以上作法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之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方案二:教师可以以“科技的今天和明天”为话题,让学生围绕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然后让学生根据今天的科技成果勾画、展望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并提醒学生:要实现大家的想像,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目的。

三、学法指导
1.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对理性的知识则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兴趣爱好,避免艰深枯燥及过于专业性。

应从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的身边事物入手,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点和影响,如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网络技术、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食品、衣着、日用品,等等。

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2.教材中的观点和结论,教师要避免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应当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收集阅读相关的文字、数据和图片资料,让学生依据史料,运用逻辑方法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3.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处理教材中“动脑筋”部分关于是否应该克隆人的问题时,可作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进行讨论,由克隆技术的利弊推及其他方面,例如: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对人体的危害。

再如手机带给人们全新的通信观念,但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微波对人脑的轻微辐射,而且手机的工作频率与飞机的导航雷达相近,乘客在飞机升降中使用手机会造成干扰而使飞机偏离航向甚至坠毁。

还有,作为生活必需品,城市家庭几乎家家都有电冰箱、空调器。

但由于电冰箱和空调器中的制冷剂氟里昂不断泄漏,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紫外线对地面的照射强度加大,患皮肤病的人数大量增加等。

通过这样的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同时可使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
应当有所限制。

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

但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

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

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他们与母体的辈份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们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种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等。

因此,人们应当制订法律或相应的规定等来限制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

练一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