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毛诗郑笺: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主要指其诗文,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反映了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乐府乐府——最初指音乐机关,汉初已经有乐府,汉武帝时扩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这样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

到了唐代,乐府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更关注社会内容,白居易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乐府从而又转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忌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X的地方,我不会打。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37.后七子: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38.公安三袁: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兄弟三人中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革套”就是由他提出来的。

“公安派”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要求诗歌创作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39.唐宋派: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已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

40.拟话本小说:明代拟话本小说的先驱是宋元“小说家”的话本。

早期的话本主要是供说话人表演时做提示情节使用的,明代后期随着社会上长篇通俗小说的迅速繁荣,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大批出现,此即为“拟话本”。

明末出现的拟话本小说集约有二十种,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

41.《四声猿》《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作者为明代中期的徐渭。

《四声猿》杂剧本的形式方面有不少创新。

大胆突破了南北戏的界限,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之中,完成了较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徐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

42.南施北宋:清初入仕诗人施闰章鱼宋琬的并称。

施闰章,宣城人,宋琬,莱阳人。

二人一南(施闰章)一北(宋琬),他们的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所以在诗歌上俱主张温柔敦厚的诗风,故称为“南施北宋”。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第三十三章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4、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参考答案: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楚辞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 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是一本诗集名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根据诗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部分。

(1)从开头到“岂予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2)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

《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想、遭遇入笔,强烈地抨击了楚国的政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诗借用古代神话,驰骋壮美奇特的幻想,绘就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画卷,寄寓了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波折,并展示了他为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崇高人格。

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习惯上把这个时期及后来魏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

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建安诗人生当汉末的动乱年代,大都饱尝忧患,身感乱离的悲怆。

这种悲怆的情绪和“拯世济物”的雄心、建功立业的愿望相结合,反映在诗歌中,形成了慷慨悲凉、激昂苍劲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根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注重“音律”的新诗体。

从此,中国的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明体集大成的作家:庾信《哀江南赋》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南戏:宋代出现的戏曲样式。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

体制自由灵活,可长可短,无严格的宫调要求,而且有接唱、合唱等各种形式。

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即传奇。

散曲: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是在宋、金时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

散曲分为小令与套数两类。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

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

套数又被称为“散套”,是由宫调相同的两支以上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

“煞调”、“尾声”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上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

这种形式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台阁体:明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

他们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他们的诗文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 和“应酬”之作。

“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实则脱离社会生活。

这种文风由于统治者的倡导、效仿,以致沿为流派。

茶陵诗派:明代诗歌流派。

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

尽管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

它宗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拟话本:明清时文人模仿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由于模仿话本所作,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还保留某些话本特点,所以称为“拟话本” 。

前七子:明代诗歌流派。

是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等七位作家,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

由于他们的文学主张相同,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8、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9、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先秦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文库。

神话的历史化:《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站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经的三种成书过程:1.王官采诗说: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

《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记载周朝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2.公卿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5篇,整理出了《诗经》。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李清照在《论词》中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易安体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

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

其艺术特点有:1.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工巧,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且能“化俗为雅”。

2.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相融合,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格调凄婉悲怆。

3.倜傥有丈夫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不同于一般婉约词。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诗,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奇特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风格特征为活泼自然、饶有情趣;诗人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主要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去描写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同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如杨万里的《小池》。

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江湖诗派 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成为江湖谒客。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杨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

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

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江西诗派是北宋末的一个文学流派。

根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

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作风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

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5.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即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杨亿编,为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李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唱和诗集,以五七言律诗为主。

8.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

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

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中诗歌收集方式的一种说法,产生于先秦时期。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古代王朝的君王为了解自己执政的得失,常命令朝廷官员以诗歌的形式进谏。

如《国语·周语上》中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

”2、采诗说:是关于《诗经》中诗歌收集方式的一种说法,最早由汉代学者提出。

持此说的学者认为我国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采诗官到民间采诗,将之献于朝廷以使国君了解民情。

如《汉书·食货志》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采诗说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3、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4、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用来起韵或烘托氛围等。

5、《逸周书》:本名《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今存60篇(其中4篇残),另外11篇唯存篇目。

文字表现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重新编撰的,非一时一人之作。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话本:是模仿话本而出现的白话小说,标志着古代短篇白话小说走向成熟。

✧吴江派:出现于万历年间,以吴江人沈璟为代表,包括李天成、王骥德等人,为明代戏
曲创作和研究起到重大影响。

他们强调场上知趣,反对案头之曲,主张戏曲语言本色,反对骈俪派堆砌辞藻,要求用语浅显质实。

强调音律,但有时因过分讲究舞台性而忽视了文学性。

✧临川派:明代中后期与吴江派对立,以汤显祖为代表,又名”玉茗堂派“,包括阮大铖、
孟称舜、吴炳等人,汤显祖从提高文学性的角度,要求格律服从文辞和内容,重文采、才情,不受格律的约束。

作品代表,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台阁体:以明成祖到明英宗时期的三位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在相
对稳定的历史阶段,以“阁老”的身份,聚集了一批得意满志的文人,形成的雍容典雅、点缀升平的诗文流派。

其创作以应制、颂圣、应酬唱和题赠之作为主,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茶陵派:“三杨”相继过世之后,明王朝的内忧外患日益显露,武宗不理朝政,大权旁
落,维护国家权益的正统官员与刘瑾集团的矛盾冲突日渐激剧。

面对这一政治格局,台阁体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台阁体的文学复古运动开始崛起,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便是文学复古运动的前奏曲。

李东阳倡导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的诗风,以纠正台阁体雍容柔弱之气。

其诗学唐宗宋,有拟古乐府白首,开格调说与复古派先河。

✧复古派:以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为代表,他们以弘扬古文古诗为号召,借高古的格调、壮阔的气派、雄浑的风采与台阁体的“雍容平易”“富贵福泽”相对抗。

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主张匡正台阁体的弊端。

当人们已厌倦台阁遗风并急欲寻求新鞥个新气象的时候,复古派的口号及其创作实践便受到百般推崇与热切响应。

复古派结束了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是有功绩的,但难掩古色古香形式下的苍白与空虚。

✧唐宋派:主要活跃于嘉靖年间,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他们主张诗
宗初唐、文宗北宋,其理论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主张以古人之法表现个人性情,主张变秦汉为欧阳修、曾巩,主张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从字顺,反对退化、模仿,其历史功勋在于当后七子声势浩大之际,便对复古派予以彻底否定。

在诗歌创作实绩上缺少建树。

✧公安派:又称性灵派,以“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其理论要点有二,
其一,针对复古派的文学退化论,提出发展的文学史观。

其二,针对复古派的模仿说,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认为“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其缺点在于他们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发展,在创作实践中却没有真正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而过分沉醉于“心灵无涯,搜之愈出”,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持逃避态度,束缚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其主张与公安派相似,也强调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

但他们更强调应从古人的诗词精神中来寻求性灵,认为古人诗词的精神在于“幽情单绪,孤行静寄”,大力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来避免公安派末流的俚俗浅率。

但有时为了掩盖内容的空泛,有意追求新奇,喜用奇字险韵,故作深奥,语言佶屈,形成一种冷僻苦涩的文风,但也有作品写得清新隽永。

✧小品文:是古代散文发展中的一个分支,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当传统古文日落
西山之际,晚明小品文则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小品文首先要发自“童心”,抒写“性灵”,拈出“韵”“趣”,即突出展示作家个性与风神,从肺
腑自然流出,其次小品文虽以抒情为基调,但绝不排斥写景、叙事、发议论、讲道理等。

第三,小品文必须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篇幅不宜过长。

代表作家,公安三袁、张岱。

✧“一笠庵四种曲”:明末清初戏曲大家李玉创作的四部戏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
团圆》《占花魁》,时人合称之“一、人、永、占”,在晚明剧坛上享有较高声誉。

✧《笠翁十种曲》:由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所创,剧目为《奈何天》《风筝误》《凰求凤》
《蜃中楼》等,题材大多为才子佳人,且多写成喜剧、闹剧,完全是为了提供娱乐。

李渔提出“十二字方针”,即“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
✧京剧的产生:清代中叶,昆腔衰落,失去了在剧坛上压倒一切的优势,各地方戏曲日趋
繁盛,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带二簧戏进京,这时的二簧已是将原二簧与起于湖北、脱胎于西北梆子腔的新调西皮结合在一起的具新面目的二簧,到北京后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京剧。

✧“庄骚”:是对清代遗民诗人屈大均的评价,其作诗宗法李白,气魄雄放遒劲,想象瑰
奇明丽,忧国忧民激情寄寓其间。

是当时岭南三大家之冠。

✧梅村体:指清代吴梅村创作的七言歌行,一般为追怀往事、自伤生平为主,是一种长篇
叙事诗,抒发作者的兴亡之感,风格婉转苍凉、风骨遒劲,借鉴了元白叙事诗的艺术特征,但是在用饰和辞藻方面,更接近于李商隐,作者吧元白叙事诗善于铺排的特点与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沉郁苍凉、气势磅礴、语言华丽、律度严整的特点,但也情绪低沉伤感,堆砌典故过多,有时晦涩难懂。

代表作《圆圆曲》。

✧神韵说:清代四大诗派之一,代表人物王士祯,主要接受了南宋严羽“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和唐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歌主张,追求一种清淡闲远、神韵天然的境界,论诗以“神韵”为宗,其诗不重思想内容,很少反映社会生活,把诗歌单纯作为个人消愁破闷、娱情遣性的工具,范围较狭窄,缺乏社会意义。

但其诗最大优点在于字精词新、深入浅出,含有不尽的余韵,意境优美。

✧格调说:清代四大诗派之一,代表人物沈德潜,认为诗必关乎教化“设教邦国,应对诸
侯”,诗的风格以温柔敦厚为美,“情必本乎忠爱,声必极于和平”,以唐人为楷模,以古诗为源头,描摹汉魏、效法盛唐,创作风格雍容典雅,是典型的台阁体诗歌。

✧肌理说:清代四大诗派之一,代表人物翁方纲。

肌理说要点有二:其一是个“理”字,
包含思想内容的“理”即内容要符合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文论的“言有物”与行文表达上的“理”即“言有序”。

其二是个“实”字,即将考据引入诗学,就是在诗中贯彻“实学”精神,主张“句句皆真实出之”,要求诗人像学问家一样研核事理。

肌理说作诗讲究辞章,考据、义理融为一体,但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为考据,错把抄书当做作诗,是对是改革个性的消融与反动。

✧性灵诗派:清代四大诗派之一,代表人物袁枚、赵翼。

认为“性情之外本无诗”,性情
是诗歌创作的核心、本源和灵魂。

强调个性,认为“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傀儡也”。

主张写诗要写出作者个性与性灵、直抒怀抱,彰显诗才。

其大部分诗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富于新意,但大多是风花雪月及其身边琐事,很少反映重大社会内容。

✧阳羡派:清代具有影响力的词派之一,主要活跃于顺治至康熙期间,以代表人物陈维崧
故乡阳羡得名,陈维崧“推尊词体”,认为词要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有较强的现实性。

其诗师法苏辛,受辛词影响尤深,风格豪放宏大。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中期最有实力的词学流派,以朱彝尊为领袖,其词标榜南宋,以姜
夔、张炎为宗,崇尚“清空”的词境,要求作词避免俗华,力求古雅峭拔和疏淡清远,其词在字句声律上比较讲究,但内容贫乏,格调低沉,因过分追求声律往往有雕琢之感。

✧常州词派:为扫荡浙西词派而创立,活跃于清王朝趋于衰微的嘉靖至道光年间,领袖人
物张惠言。

他强调让词“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作词主张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意
内言外”“深美闳约”。

代表人物周济,主张突出词的“史性”,将词与时代的盛衰感慨联系起来。

✧桐城派:是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清中叶兴起的散文流派,统治文坛200多年,
其流风余韵延续到五四运动。

桐城派鼻祖方苞主张“义法”,是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核心,宣扬程朱理学、文以载道,要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姚鼐在方苞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相互为用的主张,还提出为文“八要”:“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精寓于粗,相互依存。

其作《古文辞类纂》确立了古文的地位,壮大了古文的声势。

✧阳湖派:是嘉庆年间在桐城派影响下出现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恽yun敬、张惠言。


人都擅长骈文、工于考据,但认为古文创作应骈散合为一体,使行文更有气势,同时力图矫正桐城派专主孔孟、程朱之弊,认为应兼学诸子百家。

散文风格较有文采和气势,但存在驳杂和矜饰的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