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合集下载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在库恩看来,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的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这个概念在本文中十分重要,其中的关键在于阐述了什么是常规科学并提出了“科学共同体”这一贯穿全文的前提条件。

因为文章中讨论的科学革命的发生与结束都是在同一个科学共同体中展开,在后文中库恩甚至现实地直接指出“科学生活中的最坚定的原则之一就是在科学问题上禁止诉诸政界首脑或社会大众。

”而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员“只针对他的同事这个团体工作,团体的成员分享他的价值和信念。

”以至于“在一个学家培养教育的最好阶段以前,教科书都系统地取代了那些使他们的写作成为可能的创造性的科学文献。

”这亦深深的体现了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其它成员甚至是人文学家们的不同。

而正是这些不同,让范式能够找寻到深深扎根的土壤,也正是这样使得科学革命的完成、范式的彻底转换如同库恩在文中调侃一般——“每一段时间都会有些人改宗,知道最后抗拒者死光以后,整个专业有会在一个单一的新范式内工作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焚书坑儒、罢黜百家”,而科学共同体亦能通过此等办法让人统一在同一范式之中。

毫无疑问,科恩为科学发展的历程提出一种崭新的科学观。

他说:“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秩事或年表的堆成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一本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相对精准地对当时代背景问题的关注,以及关注过后令人拍案叫绝的回应;在于在一众研究者在学科学术的规定界限中中规中矩严谨研究时,能够跳脱出桎梏,给出自己发人深省的见解;在于思想能够经过历史的打磨,或许针对的目标事实已经完全不同,但依然从一个新侧面切中每个时代的命理,让人产生更多的觉悟。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进入大学以来就被各门学科的老师推荐的书籍,书中所提出的范式理论、学术共同体、不可通约性、常态、危机等都是现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绕不开的话语生态。

这一本杂糅着大量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等的知识的科学史研究书籍,是作者托马斯·库恩在历史环境背景下回应时代关切,对科学革命发展展开的哲学思索。

其关于科学革命的严密的推演过程和历史结构分析,也带有他自己极强的自然科学知识背景。

因为自己所学是社会科学方向,因此对于书中大篇幅和大量的例证都使用的自然科学的进化知识也都只是略知一二,所以我希望能通过更多生活感受和人文社科知识经验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核心话题。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

1940到1949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得本科、硕士、博士的物理学专业学位。

后期,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

《科学革命的结构》成书于1962年。

那个年代,物理学正是科学研究上的王冠,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物理学作为撬动世界的杠杆的重要性。

当时正值冷战时代,二战结尾处在日本本土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惊吓的不只是日本人,更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物理学及其可能弥漫在这个时代的潜在的威胁。

1962年,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首次唱响了他的《大雨将至》,人人猜测这首歌正在暗指隐在的核战争和放射性核灰尘威胁,紧张的古巴局势更是让很多人心惊胆战。

物理学是世界的焦点,科学技术在在多维而迅猛地发展。

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科学发展的整体化。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开始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而人文科学与红极一时的自然科学相比,由于关注对象——人本身的高度复杂性和多维性,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而这种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差异激发库恩对于方法探讨的重要起因和动机。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库恩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引发了我对科学革命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科学革命的几个主要特征,包括范式的变革、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这些特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

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和演变,不仅受到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变革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这种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如此复杂和多变。

其次,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像传统观念中那样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而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变化和冲突。

这种非线性的过程,使得科学革命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也使得科学革命的发展路径更加曲折和扑朔迷离。

最后,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对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指出了科学革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这些挑战和变革,正是科学革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不断迭代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革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当代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变革。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思维与知识体系的演变科学革命是人类思维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通过详实的历史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科学思维的演变以及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让我深受启发。

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革命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以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为例,通过对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对比,展示了科学思维的转变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注重观察和经验,而伽利略则强调实验和数学模型的运用。

这种转变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对自然界的认识方式,将科学方法置于优先地位。

科学思维的转变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和知识体系的演变。

在中世纪,天主教教廷垄断了知识的传播与解释,这导致了宗教信仰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思想的束缚使得科学思维长期受限。

然而,随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他们逐渐搭建了自己的认识体系,并将其系统地传播出去,从而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控制。

这是科学革命最重要的一步,也是知识体系演变的关键。

科学革命的成功离不开观察、实验和理论的相互作用。

观察告诉我们现象的存在,实验提供了验证和验证假设的手段,理论则对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和整理。

这种互相支撑、不断修正的过程构成了科学的核心。

读完这本书,我对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科学思维不仅仅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运用科学思维,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

此外,《科学革命的结构》还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不确定性和持续发展的特性。

科学是一种不断演进和更新的知识体系,它不断借鉴先前的研究成果,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

正是这种不断质疑和求证的态度,才使科学持续地前进。

而不确定性则提醒着我们,世界并非绝对可知,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在不确定性中不断探索。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状态和过程
5
3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我 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学习和工 作的启示
其次,不可通约性提醒我们, 要勇于接受和适应新的观点和 方法,以不断推动个人的学习 和成长
首先,范式的概念提示我们, 在解决问题或进行创新时,需 要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假 设作为指导
深入分析
4. 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库恩将科学发展分为 两种状态:常态科学 和非常态科学。在常 态科学阶段,科学家 们主要在既定的范式 下进行研究,解决范 式内的问题。而在非 常态科学阶段,由于 范式的转变,科学家 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挑战和机遇
3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我认为,《科学革命的
结构》为我们理解科学
最后,常态科学与非常态科学 的划分提示我们,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改变思路 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5
结论与总结
结论与总结
1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它为我 们理解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深入剖析范式、不可通约性、解释与预言以及常态科学与非常 态科学等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价值
目录
-
1 背景介绍 2 深入分析 3 个人观点 4 对工作或学习的启示 5 结论与总结
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托 马斯·库恩(Thomas Kuhn),他 通过深入剖析科学发展的历史,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学革命结 构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自问世以 来,便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本次读书报告会中,我们将 一起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中的核心观点、影响及对我们 的启示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作者托马斯·库恩通过对科学史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科学革命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科学革命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深远影响。

首先,书中对科学革命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库恩指出,科学革命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理论创新,而是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从一个旧的科学范式向一个新的范式的转变。

这种范式转换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经历了多次危机和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会引发科学界的混乱和分裂,最终形成新的科学体系。

这种范式转换的过程,不仅影响了科学领域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其次,书中对科学革命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冲突。

在科学范式转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常常陷入困境和僵局,无法解决新的科学问题,直到出现了一位“危机解决者”,才能突破旧有的思维桎梏,开启新的科学时代。

这种危机解决者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场科学革命,带来了对科学范式的重大改变和革新。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科学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科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和文明的进步。

同时,科学革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科技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人类需要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总的来说,《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著作,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和分析,展现了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对科学革命的新理解和启示。

这本书不仅适合科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探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为人类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通过对科学革命的历史和结构的深入分析,让我对科学革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革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他指出,科学革命的核心在于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重构,而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

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探索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再到十七世纪的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理论建构,科学革命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我深刻感受到科学革命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除了历史过程,书中还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认为,科学革命的结构包括了科学观念的变革、科学方法的变革和科学实践的变革。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在科学观念的变革中,人们逐渐从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开始用理性和实证的方法来认识自然界。

在科学方法的变革中,人们逐渐建立了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方法论,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实践的变革中,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理论建构,逐渐建立了现代科学的体系和范式。

这些变革共同构成了科学革命的结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深刻认识到科学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观念,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也意识到,科学革命的精神和方法论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深信,《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科学革命的历史和结构,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本文是在对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仔细研读后,首先通过对该书各章节分别经行简要介绍,梳理出作者核心观点。

同时,介绍了该书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对书中科学发展是否是“非积累性”的进行了集中探讨。

最后,阐述了该书对我的启示以及我对作者核心观点的见解。

一、《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容简介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库恩指出现如今“科学的发展变成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的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堆栈中。

而科学史则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抑制它们累积的障碍。

”(P1)这是一个误区,所以库恩提出该书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P1)为其观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①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首先对“常规科学”给出了定义:是指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P10)并指出“范式”所具有的两个特征:1,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2,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P10)所以说常规科学是一群以共同范式为基础经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库恩说:“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它具有一种内在机制,每当造成这些限制的范式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时,它能保证使束缚研究那些限制变得松弛”(P25)从而指出了常规科学的缺陷。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作者提到“解答常规科学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所有各种复杂仪器方面、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疑难(从而扩大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5分钟总结一本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5分钟总结一本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关于作者托马斯·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

1949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

关于本书这本书自1962年问世以来,影响力很快扩散到整个人文社科领域,成为引用率最高的书籍之一,而库恩的名字也与“范式”的概念关联到了一起。

范式的概念准确地抓住了人类知识状态的共同特征,即对事实的知识并不总是单纯积累的,而且看待事实的视角、研究事实的方式也有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核心内容科学的历史演化不仅有积累,更有很多间断和革命,不同时代的科学有不同的范式,科学家也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做研究。

突破既有的范式,意味着改变某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坚信不疑的原则,而这就是科学革命。

科学就是通过不断地转换范式,打破旧有框架束缚,才取得了进步。

一、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所谓成熟的科学,一般都具备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成熟的教科书供学习使用,能够清楚区分出哪些是大家已经接受的知识、哪些是有待于探索的问题。

不够成熟的科学则往往做不到这些,要么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要么就是不能有效区分已经接受的知识与有待于探索的问题,在这些科学中,一切都可以争论,学科的基础问题同时也就是研究的前沿问题。

库恩指出,即便是那些现在公认为成熟的科学,也都有过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的历史。

一门学科从不成熟到臻于成熟,转变的标志就是大量争论烟消云散,基本共识得以确立。

库恩用两个特征来概括科学成熟的标志:一是有某种理论、著作或研究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他们不再相信对于同一类现象的研究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进行;二是这些理论、著作或研究成就能够提出丰富的问题,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向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总是纠结于对基本概念的泛泛争论。

这两个特征有一个更简洁的说法,就是范式的确立。

库恩所说的范式,就是那些能够化解基本争论并形成共识的理论、著作与研究成就。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一、解读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范式) (科学革命) 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

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

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

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

科学革命的结构评价研究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评价研究读后感

科学革命的结构评价研究读后感这本书里提出的范式概念,那可真是个新奇又厉害的想法。

就好比科学研究是一场大型多人在线游戏,范式就是游戏规则。

以前我觉得科学就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冲,发现新东西就好。

但原来,科学家们都是在范式这个大框架里玩呢。

大家都按照这个规则去找证据、做实验,就像玩家按照游戏规则打怪升级。

不过这范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它遇到太多解释不了的怪事儿的时候,就像游戏里突然出现了一堆不符合规则的神秘事件,科学革命就可能要发生啦。

我特别佩服作者对科学发展的这种独特看法。

以前觉得科学就是直线上升的,像爬楼梯,一步一个台阶,新的理论总是比旧的好。

但书里说不是这样的,科学发展是有那种大变革的,就像游戏突然更新版本了,整个界面、玩法都可能不一样了。

而且新范式刚出来的时候,就像新游戏刚上线,很多老玩家(老科学家)可能还不适应呢,还会怀念以前的玩法(旧范式)。

这就像我们平时习惯了一个东西,突然要改变,肯定会觉得别扭。

但是这也让我想到,科学的世界可真够酷的。

它不是那种死板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它就像一个有生命的大怪物,不断地进化、变形。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的争论啊、坚持啊,就像游戏里不同阵营的玩家在吵架,都觉得自己的玩法才是对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争论,科学才能不断地往前走,就像游戏因为玩家的各种建议和争吵才会不断更新改进。

在这个科学的大游戏场里,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也特别有趣。

有时候新范式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带着全新的能力(解释现象的能力)来拯救世界(科学世界)。

但它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被大家接受的,就像超级英雄刚出现的时候,也有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

这时候那些敢于接受新范式的科学家就像游戏里最早尝试新玩法的先锋玩家,他们得冒着被其他玩家(其他科学家)说不靠谱的风险。

读了这个评价研究后,我对科学的认识就像从二维世界突然进入了三维世界,变得更加立体、更加有趣了。

科学不再是那些枯燥的公式和遥远的发现,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变革和冒险的大舞台,科学家们就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新的剧目(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范式”替代——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想到中国航天的巨变

科学革命的“范式”替代——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想到中国航天的巨变

123——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想到中国航天的巨变《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库恩是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

阅读《科学革命的结构》,虽然对诸多科学概念生疏而拗口,但内容严谨、尤其是对科学革命与哲学的阐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有开创了科学哲学新时代之说。

由此,“科学革命”被列为欧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

□王建蒙《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多次出现“范式(paradigm)”一词,并且是作者贯穿于全书的一个词。

什么是“范式”?在《常规科学的本质》一章中是这样定义的,“范式”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它的这个含义使我找不出更好的词的情况下借用了“范式”一词,但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使我们得以借用“范式”一词的“模型”或“模式”的含义并不完全是定义“范式”时通常使用的含义。

《科学革命的结构》把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称为“常规科学”。

这种科学成就在某一时期被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按照这种观点,常规科学是在特定范式指导下进行的。

然而,当常规科学会面临不断变化发展的问题、出现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科学家便会在不放弃原来范式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只有当一种范式解决不了反常事件而同时又发现另一种能够解决这种反常范式时,才会采用一种范式替代另一种范式,这种转变便是科学革命。

通过科学革命使新范式过渡为成熟科学,便形成了通常的科学发展、科学进步模式。

1968年,托马斯·库恩在一次演讲时强调:“我是一位执业的科学史家,而不是哲学学会会员。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科学史界产生了直接影响,但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可能更为持久。

”科学革命与科学进步相辅相成读过《科学革命的结构》后,发现书名“革命”一词的用法已经远远超出了作者当初的思维与设想。

众所周知,历史上有三次重要的工业革命,第一次是指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第二次是指19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开始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读后乱想.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读后乱想.

《科學革命的結構》的讀後亂想B90203056化學三胡立志在這個寒假之前,我已經在系上教授的實驗室做了一陣子研究。

加上之前的科展經驗,失敗不可謂碰得不多,但更多的是想一窺「到底(有意義的)科學研究是什麽?」以及對「做沒有意義的研究」的擔心。

所以,說我渴望從任何可靠的資料來源找到指引,其實是一點也不爲過。

而《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的書名看起來有可能提供這方面的解答。

所以,我讀這本書,似乎多了那麽些理由。

此外,大一的國文課(主題是「中國哲學思想」)和大二時修的「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課程中,都常常出現「典範轉移」的字眼,據說就典出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看來,要了解以前修的課的更深一層意涵,更是要讀這本原典(這個詞用對了嗎?)了。

這本書的重點,就如同一般的認知一樣,是講「典範」以及「典範轉移」。

孔恩對「典範」的定義,就是對所研究的世界的基本認知及全套基本假設,而不同的典範間有所謂「不可共量性」,說的則是兩種典範對世界的認知有根本的差異,其基本假設亦不可經由語言或數學的邏輯互相推演。

一般而言,在一個主流的典範體系下,所進行的科學工作稱爲「常態科學」,其內容包括:決定重要事實、使理論與事實相吻合、精煉理論。

而在這些工作中,若遇到一些目前典範無法解釋的問題,則會出現「提出新理論」和「使現有理論與事實相吻合」的競爭,而微妙的是,這些新典範若要被接受,往往要先累積一批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常常不是根據嚴密的邏輯推理,而可能是以單純的「信心」或「美感」判斷),呈現一段在新典範下可能的常態科學,使典範間的支持者分布慢慢轉移。

然而,掌握了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後,與其作摘要的工作,我不如來關心一下自己有興趣的議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理論物理博士,所舉的例子也多半是物理(而且是理論物理)的;而對於化學,甚至實驗物理的例子就舉得較少(化學方面最近,也幾乎是唯一的例子是十八世紀的拉瓦錫)。

理論物理事實上是一門非常特別的,也相當「純」的學問;這個「純」字是說,其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在於提出一個解釋一切物質現象的基本模型。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1

一、概要全书按照写作顺序可以分成四部分: 常规科学、规范、科学革命、进步。

科学发展并不是像历史的车轮一样, 按时间顺序通过知识的层层堆加、积累而来。

常规科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当科学家在断解谜的过程中无法解答一个重要谜题时, 危机就诞生了。

恰恰是某些危机现象的产生迫使科学共同体进行反思, 从而进入了一个非常规研究的阶段, 而这一系列新的使常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是在已有科学成就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这样的成就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 如果没有这种公认的信念, 那就必须通过个人或历史的偶然事件从外界提供这种信念。

常规科学目的在于保持范式的权威性、说服力, 并针对规范的遗留问题进行扫尾, 它关注三个焦点 1.关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2.验证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

3.明确范式的经验工作。

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科学的广度和精度。

虽然常规科学的目的不尽然在于探寻新事物, 但却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反常从而引起新事物的产生(或者说范式的修改)。

范式并不等同于规则, 规则要求的是标准化和完整的诠释, 而范式可以看做是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 更具优先地位。

范式的优越性或许在于即使没有统一的意见时, 范式的作用仍然存在, 范式在不同科学领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通用性。

(P49)范式由理论和实验结合产生的, 范式越为广泛, 它越能对于反常现象提供灵敏的指示。

范式变化的原因在于反常现象的出现, 而范式变化的结果则是产生新的范式或者是对原有范式的修改。

(注意: 此时变化程度并没有很大)现存规则一定意义上的失效是导致反常甚至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 也正是寻求新的科学理论的导火线。

在新理论涌现之前必定会有一段学派竞争的不稳定时期, 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对范式的反思和破坏, 即常规科学进行改革, 直到把规范理论调整到反常的东西成了预期的东西, 旧的规范取代新的规范为止。

危机的产生有技术、改革、历史三方面因素。

单纯的危机并不会导致范式的更迭, 人们在危机产生时往往选择等待或者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 而只有当科学家意识到不得不发展一个新的范式来使得过去僵化的范式土崩瓦解时, 才能说明危机发挥了其真正作用。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张雯来源:《成功》2017年第28期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意义深远。

全文围绕着“常规科学”、“范式”、“危机”、“非常规科学(革命)”等关键概念的阐述与科学革命发展的历程与结构展开论述。

在导言中,库恩就明确指出: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改变对熟知材料的理解和评价。

然后,库恩引出人们最为认可的常规科学的发展规律,发现危机,在常规科学原有体制下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提出了规范,要想解决危机,就只能打破原有规范,发动科学革命。

经历科学革命,重新确立新的规范时,也是新的世界观的确立。

革命解决了危机,科学是不是进步了呢?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

一、理论《科学革命的结构》描述的是科学发展的历程,即规范——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一)规范1.可以使新手准备好参加此后他工作的科学共同体。

2.在接受了这种规范以后,就有一个“选择那些可以肯定有解的问题的标准。

因此,在规法的基础上,“常规科学”就形成了。

(二)常规科学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的所有规范的总和。

它的目的不是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的理论,而是澄清范式所提供的那些理论和现象。

(三)科学革命首先,“反常”:随着事物的发展,科学家也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现象或问题,这些现象或问题用以往的规范往往难以解释或有很好的解释。

其次,“危机”:这些反常的现象与我们先入为主的规范相冲突,与预期不符,使得科学家往往无所适从。

接着,“范式转变”:在经历了各种既定规范下的假定解释无果的情况下,就会使得一些科学家转而怀疑这些既定规范的正确性。

最后,“新范式”:当问题变得尖锐化的时候,一些科学家会主动提出新的原理,进而逐步形成新的,可以更好地解释以往现象和新现象的规范。

(四)新常规科学新的科学规范的形成意味着新常规科学的再此形成,科学就是这样一次次突破以往的规范,形成新的规范,也就是创新。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主要对科学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前范式时代科学研究的状况,到范式的确立,常态科学研究中异于已有范式的反常出现,危机随之出现以及以危机为契机的科学革命的发生——一个新的与现有范式不重合的范式的出现。

科学便是在这种循环模式的状态下向前迈进,而库恩也在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不可通约性,认为在范式演进的不同时期,建立在不同范式基础上的科学不可相互比较。

这种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提供新路径。

在本书中,库恩将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科学哲学领域,提炼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范式更替的过程,是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

库恩在本书中展现出了其惊人的哲学天赋和创造性思维,他通过构建范式的概念说明了科学史被革命的断裂分为不能轻易地进行比较的各个周期这一新观点。

《结构》一书在科学史和科学研究领域无疑占有崇高的地位,也具有巨大的价值,然而于这本书的光环同在的,是无数学者对这本经典的质疑。

本文也将就本书中的相对主义和编史学方法展开讨论。

相对主义是库恩思想的鲜明特点。

在对于历史演进的探讨中,库恩将革命引入科学范式革新的过程,将历史分为革命性的断裂,但它们既不整齐也不绝对,此外,在这些断裂之间还是有连续性的:每场革命既是断裂也是演进。

在《结构》中,库恩却大肆渲染这些断裂,虽然暴力革命(对旧有范式的推倒重建)在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库恩在本书中为了说明革命或范式更替的这种作用,忽略了演进在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这在库恩阐明其观点的同时无疑也留下了一个逻辑漏洞。

库恩更多强调了质变,即新范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方式取代旧范式,如量子论和相对论对牛顿力学。

他同时认为科学家解决技术难题时离不开形而上学背景和方法论预设,但是这些东西并非整齐划一,这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色彩,从而使得对于革命性断裂的分析含混不清,其重要性又被放大的倾向,同时又对将科学研究的过程过分地形而上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论断过于绝对地否定了存在于科学研究中的共识性或一般性的科学模型。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评论
我清楚地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说,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然后物理老师接着说,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筑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就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恰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按这样的方式发展、也不可能按这样的方式发展。

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豆瓣网网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 生物技术(2)班姓名: 贺吉颖学号: 20111105384《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无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论著之一。

自首次出版之后仅仅三十五年,该书就售出数百万份,并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这作为一本学术性专著来说是相当不同寻常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库恩的这本论著如此受人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结合哲学史来理解库恩的这部论著的理论主张。

自从笛卡尔的近代哲学以降,随着自然科学取得节节胜利,自然科学被当成知识的典范。

尤其是牛顿一手创立的近代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给大众、学者和思想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然科学的崇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大行其道。

在哲学中,科学被当成合理性和进步性的化身,虽然唯理论和经验论就知识的来源和有效性等问题争论不休,但是,它们都没有对科学本身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做出根本性的质疑。

康德创造性地综合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学,但批判哲学探究的是理性的限度,是为了从哲学的认识论上为牛顿力学的有限性提供辩护,而牛顿力学本身的合理性,依然是个不言自明的事实。

随着自然科学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地位的节节攀升,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来改造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改造哲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作为19世纪科学主义的主要代表,实证主义干脆废黜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人类知识的恰当对象仅仅是可还原为感觉经验的现象,此外都是没有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然而,实证主义在解释数学和逻辑的本性时遇到了,20世纪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主要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在数理逻辑和物理学革命的启发下,将有意义的知识陈述划分为可用经验方法检验的综合命题和仅仅凭借自身意义为真的分析命题,前者体现的是物理学等经验科学的知识,后者则体现的是数学和逻辑的知识。

此外的命题都是无认知意义的形而上学。

作为现代科学主义的颠峰,逻辑实证主义将科学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推向了极致,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合理性不仅得到经验和理性方法的充分保障,科学的进步性在新经验证据和观察的累积中不断得到证实,而且,科学的成功足以使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楷模。

他们倡导科学的世界概念,希望在此指导下,实现“统一科学”的理想,将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改造为真正符合科学规范的学术研究。

应当说,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合理与进步形象的理解,也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接触的教科书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科学是一项依据经验材料做出理性判断的研究活动,因此,科学史就是用解释效力和预见效力更强、更精确、更接近真理与实在的新科学理论替代旧科学理论的进步史。

然而,若是仅仅依据逻辑实证主义依据经验的累积来看待科学史,那么,科学革命无非被看成是一次涉及自然现象的程度和范围上较大的理论变更和替代,科学革命的“革命性”难以得到体现;但若按照波普尔的批判证伪主义,主张科学事业是不断证伪原有假设和猜想的过程,那么,又无法理解科学史上许多不同于科学革命的常规科学时期,在那个阶段,科学家并不轻易去质疑诸如牛顿力学这样的核心理论,而是致力于在原有理论照亮的研究方向上提高理论的精度、广度和深度,发展仪器设备,积累新的经验材料等等。

这些多少显得缺少戏剧性的变革时期很难套用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之中。

作为一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对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都相当熟悉。

他结合自身的科学史研究,相当清楚地意识到以上两种历史观脱离科学历史和科学实践的缺陷。

库恩认为,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在观审科学史的时候,最多也只是说出了一半的真理。

真实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将远比上述两大主要关心逻辑重构的科学哲学流派想得复杂。

科学革命是科学史的一个阶段,要适恰地理解它,就不能脱离它在科学史中的语境。

任何科学,都有它的前科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并没有对研究的自然现象形成一种较为统一的共识,科学没有从孕育它的人文文化中独立出来,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的界限。

诗人、炼金术士、占星术士、哲学家和神学家的思想,常常渗透于科学家的研究文献中。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常常就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问题发生争吵。

对同一种自然现象(比如电),不同的学者出版了大量论著,但很少能在不同论著之间找到必要的共识。

科学研究缺乏必要的秩序和规范来判别哪种理论是好的,哪种理论是不好的。

前科学时期学派林立,缺乏共识的态度表面上看来十分自由,有利于科学汲取不同学科的灵感,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科学研究的一片混乱。

正如培根所言,“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由于某些原因,一个学派的理论在多个方面比其他学派的理论更具有优先性。

这种优先性可以体现为理论的简便性,可以体现为解释了重大的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可以体现为理论的统一性,也可以体现为其他的优点。

但是,胜出的科学理论并不必然在任何方面都比其他理论更好,也完全没有必要解释在该学科领域它所面对的所有事实问题。

这种理论的片面性非但不是什么缺陷,反而能确保科学共同体能最大限度的合作,集中精力钻研某些极其具有希望的研究课题,而不把精力浪费在渺无希望的问题上。

库恩坚称,科学进入成熟时期(即常规科学时期)的重要标志就是范式的形成。

“范式”(Paradigm)是《结构》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库恩多少有些随心所欲地运用这个概念,从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有学者结合论著的语境,辨析出这个概念的二十一种不同的含义。

限于时间和精力,在这里我不可能对之一一阐释。

但我们需要明白,“范式”首先体现于语言文法之中。

比如,在拉丁语的文法中,一旦我们明白了“amo, amas, amat”的范例所体现的变化模式,那么,照此也自然就可以得出Laudo, Laudas, Laudat的变化形式。

库恩认为,就常规科学而言,科学研究和拉丁语文法的学习并没有太大差别。

一种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科学理论(比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富兰克林的电学、托勒密的天文学等等)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这些科学家从既定理论中发现了未来研究的范式,范式将指导他们将什么样的问题和答案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明确的或者不明确的研究方法、原则和本体论的信念。

库恩强调,范式源出于科学理论,然而,并非所有科学理论都可以成为范式。

一个能成为范式的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些成就将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的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第二,该理论仍然留下了大量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今后可见的未来中,是可以通过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状况来得到有效解答的。

范式源出于理论,但并非简单就等同于理论,更不能将之简单化归为研究的方法。

从范式的上述两大特征可以看出,范式首先和“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关系密切,而“科学共同体”显然是个社会学的概念,因此,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科学共同体也就是特定时期科学家所共同享有的世界观或有关科学研究的信念。

说到世界观,库恩并不像逻辑实证主义那样简单视为废话。

库恩认为,对世界上存在什么,如何存在的形而上学,深深埋藏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的信念深处。

作为科学活动展开的前提,形而上学在特定科学共同体共享的信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讲,范式规定了科学中预设存在的对象和科研对象如何通达,如何认识的方式。

欲认识自然对象,科学显然离不开语言、仪器、逻辑和数学等方法。

对于历史中的科学而言,范式预先规定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工具是可以被应用的,什么样的解答是可以被接受的。

科学共同体有关科学方法和思维的信念,带有相对自由的人为约定性,因此,从构造或人为约定的意义上讲,范式或明确或隐晦地规定着科学研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接受的方法和答案。

库恩认为,范式是科学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范式在给出秩序的同时,也必然面临无法得到解答的实验结果或自然现象。

常规科学在范式的指导下,从本质上类似于一种解谜的过程,即模仿范例科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科学预见和解释现象的能力,改进仪器,精致观察,使范式的核心理论与观察事实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消除表面的矛盾,但是,它的解谜活动并不会去质疑范式本身的合法性。

库恩结合迪昂-蒯因的整体论命题指出,科学理论并不是孤立地经受实验检验,而是作为一系列的理论整体面对经验的检验。

一个与理论预期不同的实验结果并不足以反驳待检验的理论,而只是反驳了待检验理论与其他理论假设的逻辑合取。

一个科学家完全可以将实验失败的结果归结为仪器操作上的失误,背景理论假设的不成熟乃至逻辑规律本身的不完备。

因此,在常规科学中一旦出现经验的反常,保守的科学家并不试图去寻求新颖的理论,而是往往反思自己的实验是否有不严谨的地方。

范式作为一项一直合用的工具,不到没有办法的程度是不会轻易被抛弃的。

库恩承认,常规科学并不直接追求新事物,甚至还倾向于压制新事物。

在面对反常时,往往能通过修改科学整体理论的信念之网来逃避反驳,就这点而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显然是高估了常规科学的革命性,而逻辑实证主义也夸大了经验对理论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事实是,许多常规时期的科学家,面对经验反驳,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理论,对科学而言,经验对理论并不具有处分决定的地位。

由此,库恩撼动了实证主义者坚信的科学的经验基础。

当然,常规科学虽然有压制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倾向,但是,反常总是出现,那么它终归会以某种方式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抵牾。

科学家固然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原先的理论来将之转化为正常的预期结果,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原先在科学研究中不足道的现象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视野。

而随着无法预期的经验现象的增多,保守的科学家固然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之网来拯救自己心爱的学说,但是这种学说本身的信用却难免有所下降。

与之同时,年轻一代厌倦了这种不断调整旧理论,使理论变得臃肿不堪的做法,转而试图发展其他的竞争性理论。

库恩强调说,一个科学理论,一旦达到范式的地位,就很难被宣布为无效,除非出现一个合适的候选者来取代它才有可能。

随着竞争性理论假说的增多,再结合旧有范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和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科学危机才真的来临了。

库恩强调,仅仅依靠观察实验揭示出的新经验材料,并不足以引发科学的危机。

然而,新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在面对已经相当成熟的旧科学范式来说,无异于是一个婴儿来挑战一个成年人。

有什么样的标准能够让科学家在不同科学范式之间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呢?按照传统经验主义的观点,观察和经验将决定理论的取舍。

然而,库恩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并不存在着中立于不同理论范式的经验观察。

观察,总是负载着既定的理论假设,因此,永远也无法中立于它想要检验的科学理论。

观察和实验既然无法最终确定理论范式的取舍,那么,是什么在决定科学革命中的范式更替呢?库恩断然拒绝以经验来作为取舍的根据,同时他也不承认科学知识的逻辑性对理论革命有什么根本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