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伤仲永第二课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2)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第二课时)》
导学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反复朗读理解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子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翻译,积累重点词语,背诵。
二教学过程:
(一)、启动板
口语训练
(二)、前奏板
复习提问:请将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在空白处。
伤:尝:书具:异焉:
自为其名:收族:自是:立就:
文理: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乞:利其然:扳:环谒:
(三)、核心板
1、学习课文第二段
A、习文言文的步骤。
(朗读,译读,品读,诵读)
B、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
C、疑,全班交流。
2、学习课文第三段
A、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
B、疑,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四)、升华板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 、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五)、拓展板
完成下列练习
称:泯然众人矣通悟:
受之天:贤于材人:受于人:
不至:彼其:得为众人而已耶:。
5、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2课时.doc
卫民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语文导学案编号:005 年级:七年级第3周第5、6课时上课时间:生月日教导处签字: ________课题:5 伤仲永晨读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识记文屮文言实词意思2、背诵《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本文用”伤“字点11!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3、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 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导 学案》。
2.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停顿、 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 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反 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领 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 译一译:①圈点 勾画,粗通文意,尝试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4、同学们要结合课文思考:①方仲永的变化经历 了哪几个阶段?② 介绍方仲永的家世 有什么作用?③ 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 让儿子读书学习?1、 对子互 学 相互检査自学情 况,并给对方评 级2分钟2、 互助学 习 共同探讨疑难 3分钟 3共同学习 共同解决疑难, 准备精彩展示 3分钟展不:1、 精彩朗读2、 借助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单独解释。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掌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熟读课文并背诵,分析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
3、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正确处理好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学习重点: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掌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熟读课文并背诵,分析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正确处理好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2课时资料链接:1、作者作品: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品《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著作。
2、文题背景: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一、预习学案:1、了解作者、作品及文题背景。
2、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的生字词语。
隶邑扳谒泯贤3、熟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讲授学案:1、导语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到底什么事“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检查预习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文中重点字词意思,及对句子的理解。
各小组交流、讨论,准备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4、问题探究:(1)方仲永的才能发生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请用原文回答。
(2)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三、训练学案:1、巩固拓展:(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想对仲永和他的父亲说些什么?(2)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共同交流。
2、课堂检测3、小结本文通过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导学案(2)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导学案(2)新人教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先仰后扬的写法,明白故事说明的道理。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认识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学习重难点> 1、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及本文说明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社会上存在的仲永现象,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二.感知内容。
齐声朗读横线上的内容并选择填空第三
3
提升: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自写格言比赛: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
昼夜忘寝食,惟读书
<反思与评价>。
伤仲永 导学案2课时
《伤仲永》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准确翻译全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作者所阐述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一、结合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称.( ) 卒.( ) 焉.( ) 耶.( )二、【知识链接】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三、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以下关键字词句(加点),提出疑难字词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忽啼求之.( )。
..()识书具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秀才..()为.()意.(),传一乡观之.()。
自是..()皆有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其父,或.()以...()宾客()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邑、扳、谒、称、泯、耶”等重点词意,及“伤,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利、卒”等词义2、朗读,背诵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手法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1、目标1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过程一、导学1,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2,独学A.我能读,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音:日扳仲永()邑人()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众人耶()划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余闻之也久。
B.我能解,我能够读懂文意,理解内容词:伤仲永__仲永生五年__自为其名__稍稍宾客其父____父利其然也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卒之为众人__邑人奇之__句: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我能悟,我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①仲永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②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③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D.我质疑:我还能提:我质疑的问题有:(二)互动3、群学:①通过组内结对子,对质疑学部分。
伤仲永导学案2
《伤仲永》导学案时间:3、8 班级:姓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熟读课文,把握停顿教学重难点:背诵课文,把握停顿。
教学时数:三课时一、课文导入,出示目标,板书课题,解释文题。
(2分钟)成长,是第一单元的主题,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
说到成长,我们就会想到人才、天才,都希望自己成长为人才,甚至都希望自己就是天才。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谁知道?(学生说)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出示课题,解释文题。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介绍作者。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注释及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要点,三分钟后检测。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字,晚号,唐宋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和《》。
学过的诗歌和作品:《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自学指导: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识字,注意语句停顿,5分钟后检测。
老师纠正和补充个别字词的读音,个别语句的停顿。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 ) 扳( ) 谒()称( ) 泯(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当堂检测:完成练习册1、2题。
《伤仲永》导学案时间:3、11 班级:姓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字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2.在讨论中,同学们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答案及思路,并要用双色笔进行补充。
讨论中可以解决的问题组内同一问题答案,解决不了的问题生成小组问题,写在黑板上,呈现给全班同学。
个辅:重点关注:
3班:赵龙辉 卢成婕 X强 韩静婕 宋永乐 X鑫瑞
4班:左欣欣 赵子良 李航 生双双 王雨轩 杨乐晨2.在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通过再次读课文,同学们有可能用会产生新的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这时,同学们要注意把这些新的问题用笔写下来,补充到导读单上。
讨论指导
6
同学们又读了两遍文章,肯定对文章又有了一定的理解,那现在就给同学们八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对导读单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1.学生结合问题认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时可以随时交流,进行开放性学习。
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再读文言文,自己总结、思考问题答案。
自学指导
8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过问题导读单了,通过导读单进行了初步的预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翻看我们手边的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把同学们读不准的生字、词读准,并把它们标出来。另外,同学们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把课文中你认为比较优美的或者是富有哲理的用横线句子画出来。
参与小组讨论:
3班:二组、五组、七组、九组
4班:三组、四组、六组、八组
展讲指导
4
小组的智慧在展讲人身上得以呈现,舞台已经搭好,等待你的演绎,相信你们的答案会很精彩也很有说服力,那么就把你们组内的精彩展示给全班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内容《伤仲永》(第_2_课时)课型:新授课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
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目标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
语
言。
重难点:
1、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时间预计:导课分、展示分、深化分、检测分钟
学习流程
、导入
二、合作、交流、评价
1、方仲永五岁作诗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D、不使学
2、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3、请用“II”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
层:
; D与日俱增
第二层:
三、拓展延伸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伤仲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的字。
(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6)或以钱币求之
(7)环谒于邑人(8)不能称前时之闻
(9)泯然众人矣(10)受之于天
(11)贤于材人远矣(12)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忽啼求之
(2012 — 2013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
七年下
学科
语文
上课日期
课题
《伤仲永》(第二课时)
执教者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能力目标
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科思想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学生活动经验
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
父利其然也借一乡秀才观之
其受之天也以钱币求之
如此其贤也余闻之也久
彼其受之天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客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建议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② 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③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导学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二、 学习重点
1. 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能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2. 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三、学习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四、预习点击
五、 解读课文 (一)疏通文义
(二)探究活动 1.仲永改变之谜
3.详略安排之妙
(三)拓展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六、学习小结
请写下你学习《伤仲永》这一课的收获:。
5《伤仲永》导学案(2)
七年级语文 导 学 案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6.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8.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9.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10.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8.明确:文章最后一段议论,作者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其受于人者不至”,讲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9.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10.(略)11.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伤仲永》导学案第二课时
授课人:授课时间:学生姓名:小组:
课题
伤仲永(第2课时)
课型
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
2.自主翻译课文。
3.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文中的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5.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讲了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的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2条
【自主反思】
教
后
反
思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展示提升
各小组请代表发言。
【当堂训练】
同步基础知识
【知识运用】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伤仲永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选文档
伤仲永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学法指导】《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重点是读读、译译、背背。
同学们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弄懂文中的生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此文,应关注作者在文章最后一节所发表的议论,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想想自己应如何处理天资和后天努力的关系。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二、基础自测1.读准下列字音音仲()隶( ) 尝()啼()焉( ) 邑()扳( ) 谒( ) 称( )泯( ) 矣( ) 耶( )2.识记重点词语世隶耕()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固众人()贤于材人远矣()3、掌握词类活用。
父异焉异: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 忽啼求之:② 借旁近与之:③ 余闻之也久: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⑤ 卒之为众人:于:① 环谒于邑人:② 于舅家见之:③ 贤于材人远矣:④ 受于人者不至:三、整体感知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2.开篇交代仲永的哪些方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训练案一、填空题。
伤仲永第.二课时学案
伤仲永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熟读课文2. 总结回顾课文中的语言现象(意动用法及通假字)二、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20分钟)学习指导: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2.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加点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6.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什么?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语言表达训练(10分钟)学生以“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层次清楚。
③时间一分钟左右。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3、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4、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答:()A、传/一乡秀才/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⑵余闻之也久答:()A、余/闻之/也久B、余闻/之也久C、余闻/之也/久D、余闻之也/久5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考中进士第四名。
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
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
后又升任宰相。
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曾两次被罢免职务。
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
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现江苏南京)。
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三、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4、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
四、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隶(lì)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矣(yǐ)焉(yān)扳(p ān)五、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第二课时
主备人:张辉参备人:卢忠志审批人:授课人:张辉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重点】
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识链接】
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先叙后议,叙事充分,论论精当。
本文前两段只叙不议,但叙述的事实全为最后一段的议论服务。
前面的聪明,“不使学”和“泯然众人”,正是后面议论的有力证据。
后面的议论,集中而强烈,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地道破“不使学”的教训,如同画龙点睛,使前面的事实升华成深刻的规律。
【预习导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学法:寻根识记法)
①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⑦得为众人而己耶?
2、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学法:整体感知对症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课堂探究】
活动一:复述第1、2段内容。
(学法:要素串联法)
1.思考: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活动二: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学法:问题切入法)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活动三: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学法:举例分析法)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活动四:
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你想说些什么。
(100字左右)【达标检测】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主要内容有两点:
一是写______________,二是写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世隶耕”为“___________”作了铺垫,衬托了方仲永_________。
【知识小结】
1、叙事与议论相对合。
2、先扬后抑,对比有力。
3、语言简炼,行文严谨。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