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导学案(2) 语文版.doc
《伤仲永》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评:自评:5、《伤仲永》导学案主备人杨宣二次齐备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三次备课人课时二课时课型问题生成探究课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积累“稍稍”“利”“于”“之”等文言词汇。
2、准确划分节奏,熟读课文并背诵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重点】感知大意的同时,掌握具有通假、异义、活用等文言语法特征的词语。
【学习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学法指导】本文先叙事后议论,表达了作者的人才观。
阅读本文,先借助工具书掌握词义,疏通文句后,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再分析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重点理解本文的道理;最后还得了解就事说理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会写随笔。
【预习导航】(独学)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仿照课后第二题示例,为全文句子划分节奏;2、参考课下注释,初步弄懂作者讲了一件什么事,谈了点什么感想。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逐词翻译全文,找出按顺序对译时解释不通的词语或句子,尝试在其词典意思的基础上灵活变化词义翻译,或者按现代语感调整词语位置。
4、划出按上述方法依然不能解决的词句,准备课堂提问。
问题生成:【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对学):分钟1、给加点的字注音。
(了解学生字音掌握情况)⒈世隶.耕()⒉或以钱币乞.之()⒊日扳.仲永()⒋环谒.于邑人()⒌不能称.前时之闻()⒍泯.然众人矣()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了解学生词语掌握情况)⒈父异.焉()⒉即书.诗四句()⒊文理..皆有可观者()⒋邑人奇.之()⒌稍稍宾客....其父()()⒍或以钱币乞.之()⒎父利.其然也()⒏日扳..于邑人..仲永环谒()()()⒐还自.扬州()⒑复.到舅家问焉()⑾卒.之为众人()⑿固.众人()3、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
他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导学案.doc

《伤仲永》(一)设计:郑君祥审阅:七年级全体语文教师课型:新授课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组 _______________ 共同体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__【学前反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
3.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4.整体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耍性。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王安石:___________ 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枳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宋代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苏)、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隶()扳()谒() 邑()矣()泯()称()卒() 焉()耶()【合作探究】1.在文中()内给加点字注音,在【1给加点字解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坏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 余闻之也久。
卒之为众人。
5.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①忽啼求之( ④邑人奇之(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于:①坏谒于邑人(③贤于材人远矣(其: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借旁近与之( )⑤或以钱币乞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③余闻之也久( )⑥仲永之通悟())②于舅家见之( )④受于人者不至( )②父利其然也( )③其受之天也()②或以钱币乞之(⑵日扳仲永坏谒于邑人⑷稍稍宾客其父时之闻。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伤仲永》导学案2

《伤仲永》导学案2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对课文熟读成诵,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温馨提示:课前的努力,会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他力图通过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变法的程度很激烈,所以尽管得到神宗的支持,还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从此退出了政坛。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在旧党东山再起、新政被全部废除后,王安石卒于江宁。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初读感知(温馨提示:读课文的过程中,要一边读文字一边思考文章的大体意思。
)读课文三次1、一读正确,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
2、二读流畅,要求:先用“/”在下文中标出节奏,再朗诵,朗读时要读好停顿并把握语气。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5、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2课时.doc

卫民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语文导学案编号:005 年级:七年级第3周第5、6课时上课时间:生月日教导处签字: ________课题:5 伤仲永晨读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识记文屮文言实词意思2、背诵《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本文用”伤“字点11!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3、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 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导 学案》。
2.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停顿、 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 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反 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领 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 译一译:①圈点 勾画,粗通文意,尝试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4、同学们要结合课文思考:①方仲永的变化经历 了哪几个阶段?② 介绍方仲永的家世 有什么作用?③ 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 让儿子读书学习?1、 对子互 学 相互检査自学情 况,并给对方评 级2分钟2、 互助学 习 共同探讨疑难 3分钟 3共同学习 共同解决疑难, 准备精彩展示 3分钟展不:1、 精彩朗读2、 借助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单独解释。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伤仲永》教案(2).docx

伤仲永教学目的1、理解人的天逵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妾性.2、正确圭握句中的停顿:臺渥并积累一些文言词匹:3、理鮮丈章内容和中心患想.较学重宜朗读毘交,正确拿渥句中的停顿.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悟况•廉会焉言的简洁、洗炼.教学淹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庾因是什么?即如冋理鮮谏又最后〜段作者■的患想观点?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匕思想.学习比校阅读的方法安拉三谍时.[数学过程]第一煙时小一、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析读课文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一一学生一人一句轮译,要讲清重点词语;教师适当点拨⑶同桌互相试着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Z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补:补出省略句屮省略内容;,册h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语文导学案主备人:教务处审批:班级:小组:姓名:课题:23·《伤仲永》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生字及文学常识。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4、.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解题:《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惋惜”意思。
基础知识积累一、自读课文,给下面的字注音:仲为邑扳谒称泯耶夫二、参考课下注释,解释加点字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受于人者不至.且.为众人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三、积累虚词,精确翻译: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合作探究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哪些祥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了表现仲永的神奇(天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3、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拓展延伸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请联系生活,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课文给你的启示。
巩固练习一、1、分析三个阶段2、学习两种方法3、明白一个道理二、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3条,并交流。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课:《伤仲永》课型:阅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并掌握“伤仲永”的含义,并能自己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o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方仲永的形象特点。
o掌握文章写作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和议论手法。
o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互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o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如圈点勾画、批注、质疑、讨论等。
o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文章的深刻哲理,认识到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o认识到天赋和努力的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分析方仲永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成才与堕落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写手法,尤其是对比手法和议论手法。
•理解文章的深刻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天才儿童的视频,并提出问题:o视频中的孩子有什特点?o天才儿童的命运如何?o你们认为天才儿童的成才与哪些因素有关?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天才儿童的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天才儿童的故事。
二、习检查1.学生朗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提纲:o文章主要讲了什么?o方仲永有哪些过人之处?o方仲永后来为什么变得平庸?o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哪些?2.学生汇预习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三、合作探究1.理解文章内容o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文章主要写了方仲永的哪经历?▪方仲永的成才与堕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o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2.分析人物形象o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方仲永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方仲永的成才与堕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方仲永的命运是必然的吗?o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伤仲永》第二课时导学案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即”“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天才出于勤奋
3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不使学”“父利其然也”
④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达标测评
1、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矣。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3、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B、、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F.成才的条件,有天赋、后天的学习(教育)和个人努力等等。
G、本文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当堂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 伤仲永导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学习目的★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新课导入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泯(mǐn) 称(chèn) 卒(zú)2.作者链接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解释下面划线的实词。
(1)世隶耕:属于。
(2)尝:曾经。
(3)养父母:赡养。
(4)立就:完成。
(5)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6)稍稍:渐渐。
【初中语文】伤仲永导学案2 人教版

《伤仲永》导学案年级姓名-----------------------------------------------------------------------------------------------------------------学习目标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意;㈡了解文言虚词“之”“于”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情况;㈢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㈣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叙事说理的写法,吸取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预习课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文体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2、如何理解题目3、读准下列字的字音:隶扳环谒邑称泯然4、读课文5、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㈠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三、品读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2、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课 伤仲永 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2)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3)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结合导学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后天教育史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
4.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导学方法诵读法、积累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二、预习导学课前教师寄语: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一)、创设情境——导入:由爱迪生的故事导入(二)、自读目标——导向:1、【相关资料】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哀痛、惋惜)。
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隶扳环谒邑称泯然3、读课文、疏通文意三、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学习与积累:反复读课文至少4遍。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识记)之忽啼求之:____________。
于:借旁近与之:___________。
环谒于邑人:___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_______。
于舅家见之:___________。
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
5.伤仲永导学案doc

5.伤仲永导学案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正确进行翻译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四、题解: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自由诵读。
(二)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补充注释(可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三)检测自读效果。
5《伤仲永》导学案(2)

七年级语文 导 学 案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6.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8.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9.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10.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8.明确:文章最后一段议论,作者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其受于人者不至”,讲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9.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10.(略)11.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23.伤仲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23.伤仲永》导学案(新版)语文版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其”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相关知识《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教材助读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课堂练习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5《伤仲永》导学案.doc

《伤仲永》导学案编写:回郭镇一初中审核:七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了解“之”“于”“隶”“宾客” “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资料链接:1、木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J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晩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学案自学】学法: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参看课下注释,独立完成,用蓝笔写出答案, 红笔订正。
一、填空:王安石,字 , __________ 人,__ 代著名的_________ 、________ 、二、给加点字注音:隶()邑人()日扳()环谒()相称()• • • • •泯然()啼()矣()丐()• • • •三、朗读课文,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I识书具,忽I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丨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四、自主学习课文,找岀疑难字、词、句,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咅、语意障碍。
仍有疑难Z处在课文屮标记岀來,课上解决。
5《伤仲永》导学案.2.doc

5、《伤仲永》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知识冃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
3、情感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1)、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
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
(抄到语文积累本上)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隶() 扳()谒(邑()矣()泯()称() 卒()焉()耶()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4、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奇:(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______ ”通“”,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6、解释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11)贤于材人远矣贤:(⑵得为众人而已耶得:二、合作学习一一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指名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设计20、伤仲永

(课题与目标课前写在黑板上,请学生大声齐读一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文学常识积累
指名学生朗读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其他同学边听边做记号。
4、过渡语: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生答:字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
5、给加点的字注音,明确学习内容。
(1)听录音朗读,注意文言文的断句,勾画重点字词,学生朗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课题:20*、伤仲永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3、弄清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4、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也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课题释义: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的哀伤、惋惜之情。
2、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3、交流讨论,推选发言人。
4、小组代表回答问题,组员补充订正。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主旨(10分钟)
1、过渡:文题中“伤”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2、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同桌互说。
3、举手回答第1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导学案(2)语文版
一、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二、自主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三、深入研讨,合作探究:
1、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具体说说。
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作者借方仲永的经历意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用原文填空: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四、总结写作特点:
1、借事说理
2、运用对比,先扬后抑。
五、迁移拓展:搜集讲述类似仲永的故事——江郎才尽
六、反馈检测:
1、《伤仲永》作者是,朝文学家、政治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伤仲永”中“伤”的意义是
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方仲永最后成为庸才的原因是(用原句回答):
七、小结:本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突出了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一个人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