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伤仲永》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伤仲永》教案(通用23篇)
《伤仲永》教案(通用23篇)《伤仲永》教案篇1教学设想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一、讲故事导入新课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
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1、师:这是一个令人遗憾,令人痛心的故事。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也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你指导是哪篇课文吗?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
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
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
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伤仲永》教学设计五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五篇《伤仲永》教学设计1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结合课标,我校从20xx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阅历,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舞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
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一]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慧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慧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
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慧,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生:很危险。
(大家笑)师笑着问:为什么啊?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慧,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仔细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
(同学鼓掌表示认同)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伤仲永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学法指导】《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重点是读读、译译、背背。
同学们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弄懂文中的生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此文,应关注作者在文章最后一节所发表的议论,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想想自己应如何处理天资和后天努力的关系。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二、基础自测1.读准下列字音音仲()隶( ) 尝()啼()焉( ) 邑()扳( ) 谒( ) 称( )泯( ) 矣( ) 耶( )2.识记重点词语世隶耕()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固众人()贤于材人远矣()3、掌握词类活用。
父异焉异: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 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三、整体感知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2.开篇交代仲永的哪些方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训练案一、填空题。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 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 _______ 未尝识书具 ______ 借旁近与之 _____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 _ 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 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拓展反馈】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 、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语文导学案主备人:教务处审批:班级:小组:姓名:课题:23·《伤仲永》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生字及文学常识。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4、.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解题:《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惋惜”意思。
基础知识积累一、自读课文,给下面的字注音:仲为邑扳谒称泯耶夫二、参考课下注释,解释加点字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受于人者不至.且.为众人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三、积累虚词,精确翻译: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合作探究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哪些祥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了表现仲永的神奇(天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3、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拓展延伸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请联系生活,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课文给你的启示。
巩固练习一、1、分析三个阶段2、学习两种方法3、明白一个道理二、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3条,并交流。
5.伤仲永(导学案)
5伤仲永课题伤仲永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释义、翻译、断句,朗读与背诵。
2.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物传记代表作有《伤仲永》,游记有《游褒禅山记》。
诗歌代表作有《南浦》《元日》《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登飞来峰》《梅花》以及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王安石根据实例写了这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读准字音 仲永(zh òng ) 隶(l ì) 泯然(m ǐn) 扳(p ān) 称(ch èn ) 邑人(y ì) 耶(y é) 环谒(y è)重点实词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并自为.其名:题上。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泯然..众人矣:消失。
受.之天也:承受。
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
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通“才”,才能)古今异义未尝.识书具(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性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今义:今常指大家、许多人)固.众人(古义:本来今义:结实,牢固)一词多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自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闻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之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余闻之也久.(代词,指这件事)环谒于.邑人(介词,到)于于.舅家见之(介词,在)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词类活用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宾.客其父(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利.其然(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伤.仲永(形容词做动词,哀伤,感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做状语,每天) 文言句式 省略句: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句首省略主语“仲永”)不使学(“使”后面省略宾语“仲永”)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令”前省略主语“余”,“令”后面省略宾语“之”)判断句: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也”表判断)倒装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状语后置,应为“日扳仲永于邑人环谒”)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新课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
第23课 伤仲永学案优秀4篇
第23课伤仲永学案优秀4篇课《伤仲永》学案篇一5、语文组李庆宝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
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
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
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 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课《伤仲永》学案篇二5.《伤仲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精品5伤仲永第一课时 导学案.doc
5《伤仲永》导学案(3课时)课型:讲读课主备:审核:•知识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批判继承古典作品、把握其中进步思想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识后天努力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体会课文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示1.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3.查阅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二、学习要点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猜读课文,识记积累字词;3•译读课文,感知理解文意。
三、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 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獲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宦游南北,到过许多地方,所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
嘉佑三年(1058 )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班级:姓名:学号: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填汉字方俘永世枣耕皐人扳环環不能輕前时之闻迟然卒今走不受之天呼______________ 理贤于_______ 人远矣2、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 ,晚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② 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③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导学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二、 学习重点
1. 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能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2. 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三、学习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四、预习点击
五、 解读课文 (一)疏通文义
(二)探究活动 1.仲永改变之谜
3.详略安排之妙
(三)拓展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六、学习小结
请写下你学习《伤仲永》这一课的收获:。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15篇)《伤仲永》篇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字音:隶邑乞扳谒称泯耶词意:隶邑乞扳谒称泯耶为意未尝自为其名收族立就文理自是通悟受贤彼其词类活用: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一词多意:于之其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1、要求不读破句。
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
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
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伤仲永》导学案第一课时
《伤仲永》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学习重难点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知识链接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预习达标1.读准下列字音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称.( ) 卒.( ) 焉.( ) 耶.( )2.掌握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3.识记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其: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合作探究1. 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略知文章大意。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⑤余闻之也久2、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课堂练习1.解释加点的字。
5、《伤仲永》(导学案)
执行时间:总第课时5、《伤仲永》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2、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3、正确进行翻译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正确进行翻译教学难点1、几个句子的停顿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3、几个难句的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简介2、本文是一篇随笔。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4、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三、新科研读1、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①字音:隶()扳()谒()泯()称()卒()②解词: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指物..()秀才观之。
自是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其父,或.()以钱币乞...()宾客()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词类活用①“父异焉”②“即书诗四句”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邑人奇之”⑤“稍稍宾客其父”⑥“父利其然也”(2)古今异义词①未尝识书具: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或以钱币乞之:⑤泯然众人矣:⑥固众人:(3)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贤于材人远矣(4)理解下列句式①“不使学”②“还自扬州”③“受之天也”(5)一词多义字:其:①其诗以养父母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父利其然④其受之天⑤如此其贤也⑥彼其受之天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卒之为众人⑩受之天也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6)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一、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文言词汇1、读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称( ) 卒( ) 焉( ) 耶( )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3、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伤仲永教案5篇
伤仲永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伤仲永教案5篇伤仲永教案1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⑴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扳谒称泯耶⑵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父异焉书诗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泯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伤仲永》编号:03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内容学习流程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三、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给下列字注音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四、学中探究。
1、加点字词解释。
(1)伤仲永()(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5)父异焉()( ) (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8)泯然众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
译:(6)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小展示时间:20分钟要求:异质对学后,5、6号同学爬黑板小展示。
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小展示时间:25分钟
五、课堂探究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答: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答: 3、方仲永的聪明反映在哪些地方?答: 4、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答: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答: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 7、方仲永的遭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课时:第二课时形式:独学+小展示+大展示时间:40分钟要求:独学后组内小展示;全班进行大展示
六、拓展训练有货玉带者,子弟以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还见佳否?”曰:“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无乃:表示委婉反问。
不是;岂不是)劳乎?亟还之!”旦生平不置(购)田宅。
曰:“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兄子睦①,颇好学,尝献书求举进士②,旦曰:“我尝以大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至其殁(死)也,子素③犹未官。
【注释】①睦:王睦。
②进士:做官。
③素:王素。
1、解释下列词语(1)有货玉带者货()(2)呈旦呈()(3)安得自见安()(4)颇好学士颇()(5)尝献书求举进士书()举()2、翻译下列句子(1)系之,安得自见(2)我尝以大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 3、读完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课时:第三课时形式:独学+群学+大展示时间:40分钟要求:小组分工承担问题,课前把小组成果写到黑板上,课堂教师组织大展示。
七、巩固训练(课堂上进行检测) 1、加点字词解释。
(1)伤仲永()(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5)父异焉()( ) (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
(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8)泯然众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