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导学案答案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3、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_______未尝识书具_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稍稍来宾其父______余闻之也久______从先人还家_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今夫不受之天______父异焉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称前世之闻________【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留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①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解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留意特别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①来宾其父:。
①利其然:①伤仲永:【拓展反馈】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把握方仲永才能进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缘由。
3、把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依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进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2、课文最终一段可分几层?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文章的材料支配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4、朗读背诵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2)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十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第二课时)》
导学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反复朗读理解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子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翻译,积累重点词语,背诵。
二教学过程:
(一)、启动板
口语训练
(二)、前奏板
复习提问:请将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在空白处。
伤:尝:书具:异焉:
自为其名:收族:自是:立就:
文理: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乞:利其然:扳:环谒:
(三)、核心板
1、学习课文第二段
A、习文言文的步骤。
(朗读,译读,品读,诵读)
B、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
C、疑,全班交流。
2、学习课文第三段
A、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
B、疑,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四)、升华板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 、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五)、拓展板
完成下列练习
称:泯然众人矣通悟:
受之天:贤于材人:受于人:
不至:彼其: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练习题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答案1. 伤仲永是一篇描写古代神童仲永的故事,其中“伤”字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A. 伤害B. 悲伤C. 遗憾D. 损伤2. 文章中提到仲永“五岁能诗”,这表明了他的什么特点?A. 聪明B. 勤奋C. 有天赋D. 有毅力3. 仲永的天赋在文章中是如何被描述的?A. 仲永天赋异禀,五岁能诗B. 仲永勤奋学习,五岁能诗C. 仲永虽有天赋,但未得到良好教育D. 仲永虽有天赋,但未能发挥4. 文章中提到仲永“未尝识书具”,这表明了什么?A. 仲永没有读书的机会B. 仲永没有学习的兴趣C. 仲永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D. 仲永没有读书的天赋5. 仲永最终的命运如何?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A. 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B. 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位平凡的人C. 仲永最终未能实现他的天赋D. 仲永最终被世人遗忘6. 文章中提到的“伤仲永”的“伤”字,可以理解为对仲永的什么情感?A. 羡慕B. 惋惜C. 敬仰D. 同情7. 文章中仲永的天赋和最终的命运,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示?A. 天赋是成功的唯一因素B. 教育是实现天赋的关键C. 天赋和教育同样重要D. 教育比天赋更为重要8. 根据文章内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A. 只有天赋没有教育是不够的B. 只有教育没有天赋是不够的C. 天赋和教育都不重要D. 天赋和教育都很重要9. 文章中仲永的天赋和最终的命运,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A. 社会应该重视天赋的培养B. 社会应该重视教育的普及C. 社会应该重视天赋和教育的结合D. 社会应该重视天赋的发掘10. 文章中仲永的故事,对个人成长有什么启示?A. 个人应该重视天赋的发掘B. 个人应该重视教育的接受C. 个人应该重视天赋和教育的结合D. 个人应该重视天赋的培养正确答案:1. C 2. C 3. A 4. C 5. C 6. B 7. B 8. A 9. C 10. C。
最新5《伤仲永》导学案.答案(伤仲永)
(一)参考答案
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二)参考答案1.yì yèchèn lìmǐn qǐ
2. 属于曾经立即题上同乡拜访
3. 异:对……感到诧异。
宾客:当作宾客。
利:以……为利。
扳:同“攀”,牵引,通假字。
奇怪:以……为奇,意动用法。
4.
之:诗方仲永作诗这件事的
其:他的作诗获利方仲永
以:把用
于:向在比
5.北宋,政治,文学
6.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7.D。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邑、扳、谒、称、泯、耶”等重点词意,及“伤,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利、卒”等词义2、朗读,背诵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手法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1、目标1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过程一、导学1,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2,独学A.我能读,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音:日扳仲永()邑人()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众人耶()划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余闻之也久。
B.我能解,我能够读懂文意,理解内容词:伤仲永__仲永生五年__自为其名__稍稍宾客其父____父利其然也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卒之为众人__邑人奇之__句: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我能悟,我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①仲永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②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③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D.我质疑:我还能提:我质疑的问题有:(二)互动3、群学:①通过组内结对子,对质疑学部分。
《伤仲永》导学案附答案
《伤仲永》导学案主备人师桂贤审核七年级语文组2012-3-13教师寄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学习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预习导学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案导学、课堂导学一、情境导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读文感知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扳()谒()泯()称()卒()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探究释疑3、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四、主题拓展6、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能力提升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
5《伤仲永》导学案附答案.docx
5伤仲永导学案精彩开篇词“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翻译这篇文言文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O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隶仃i)扳(p a n)谒(y e )泯(m i n)称(ch e n)卒(z u )2•作者链接作者王安石(1 0 2 1 ~ 1 0 8 6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晩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关于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 )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 解释下面划线的实词。
伤仲永(含答案) 精品资源_学案
还有哪些疑难字呢?写下来考考大家吧! 伤仲永班级: 姓名: 组号:第一课时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今江西樟树)人,宋代诗人,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2.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1.给下列字注音。
仲 隶 尝 啼 焉 邑 扳 谒 泯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资料链接 预习导航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3.阅读课文至少5遍,完成下列文言知识积累。
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或.()以钱币乞之称.()前时之闻.()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请把你预习新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者有价值的问题写下来。
文言字词1.解释带点的字。
①环谒..于邑人②不能称.前时之闻③泯然..众人矣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得.为众人而已耶⑦受.之于天⑧贤.于材人远矣2.一词多义。
课伤仲永导学案及答案
5、伤仲永班级姓名学号一、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并积累之、尝、扳、文理、宾客、奇、异、利等文言词汇。
3、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4、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世隶.耕( ) 扳.( ) 环谒.( ) 邑.人()泯.然( ) 称.前时之闻( ) 卒( ) 焉( ) 耶(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泯(mǐn)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之一。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唐宋八大家3、解释下列词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其父,或.【】以钱币乞..【】宾客【】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金溪民方仲永,世隶.【属于】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曾经】识书具,忽啼求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05课《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
龙南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稿编写人:李秋蓉审稿人:廖吉、蔡金晶编写时间:2019年2月1日使用时间:2019年月日班级:小组:姓名:一、学习目标:精读课文,品味精当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懂得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学习难点:体会文章选材详略得当的好处。
四、复习导入【自主学习】1、按原文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2、翻译下列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父异焉 ____________________(2)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3)父利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4)日扳仲永 ____________________(5)邑人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1、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炼。
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如:(1)“________”: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____________,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伤仲永导学案答案
5、伤仲永(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引1.《伤仲永》的作者是北宋代的王安石。
他字介甫,号半山,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隶( lì ) 扳( pān ) 谒( yè ) 邑( yì)矣( yǐ )泯( mǐn ) 称( chèn ) 卒( cù ) 焉( yān ) 耶(yé )3、略二、达标导学解释词语:1、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 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用法,把…当做宾客款待(3)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2、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立即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人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之:忽啼求之:它,指代书写工具借旁近与之:他,指代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它,指代四句诗邑人奇之:他或以钱币乞之:他的诗3、翻译第一段: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属于耕田的农户。
仲永长到五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索要它。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来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宗族的人作为主旨,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它。
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完成,他的诗文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堆他感到惊奇,渐渐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礼物求取仲永的诗。
他父亲认为他这样(的诗才)有利可图,便每天牵着仲永到同县的人那里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4、(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_0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对课文熟读成诵,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温馨提示:课前的努力,会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他力图通过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变法的程度很激烈,所以尽管得到神宗的支持,还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从此退出了政坛。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在旧党东山再起、新政被全部废除后,王安石卒于江宁。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初读感知(温馨提示:读课文的过程中,要一边读文字一边思考文章的大体意思。
)读课文三次1、一读正确,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
2、二读流畅,要求:先用“/”在下文中标出节奏,再朗诵,朗读时要读好停顿并把握语气。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世隶耕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 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 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 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 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文言词汇1、读音隶(1 )1 扳(P a n)谒(y ? 邑(y 》 矣(y i)泯(m i)称(ch n)卒(z $ 焉(y a n)耶(y )) 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 ......... 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 禾I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 有利可图. 3、重点词语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伤仲永。
他年轻⑦ 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拜访 ⑧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⑨ 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 ⑩ 受之于天受:承受(11)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4、对文中的 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 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 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忽啼求之: 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 仲永。
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
环谒于邑人: 到,向。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 :比。
受于人者不至 :从。
① 于:① ② ⑤② ③ ④ ④ ③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朱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 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明确: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 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随堂练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 •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事言其父(2 •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忽啼求之B •邑人奇之C •不能称前时之闻D •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余闻之也/久4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 •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参考答案1.( I)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4 . (1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 .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 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课后作业(20分钟)、基础知识积累1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能称(邑人(世隶耕( 泯然( 或以钱币乞之(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3. 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2. 稍稍宾客其父 3 .父利其然也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 邑人奇之之:r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 ]余闻之也久 ( I 不能称前时之闻J ・ 其: /、•广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S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以:厂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r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Q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5. 填空之一。
6. 用原文填空。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 《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 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 “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二、阅读诗词改字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
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
”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 曰“要”至“用”字始定。
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8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旋改为“满”()②凡如是( ③始定为“绿”()④凡如是十许字((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10.王荆公即我国朝人,著名的11.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参考答案1 . y ly e ch en2. 属于曾经立即题上同乡拜访3.异:对……感到诧异。
宾客:当作宾客。
利:以……为利。
扳:同“攀,牵引,通假字。
奇怪:以为奇,意动用法。
4.之:诗方仲永作诗这件事的其:他的作诗获利方仲永以:把用于:向在比5.北宋,政治,文学6.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7.D 8、随即这样才左右9、(1)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草春树,什么时候明亮的月亮才能照耀我回到故乡去呢?(2)吴地有个读书人家里收藏了王安石原诗的草稿。
10、王安石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11、“到”不好,太生硬。
“过”不好,让人感觉春天一下子就消失了。
“入”不好,描写不妥当。
“满” 不好,风是无形的,不可用满形容。
“绿”好在将春风写活了,给人的感觉是由于春风的吹拂, 江南大地一下子春色满园,春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