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士人”思想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司马迁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史学家、史料收集家,他的人生价值观不
仅体现在《史记》之中,也反映了西汉末年文化的思潮。
以“廉正”为宗旨。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求之于历史,得廉正;
研究志传,知人义”,这说明了他对廉正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重视历史,在学习中勤奋努力,才能保持廉正,才能知人义。
因此,廉洁是
司马迁的崇高价值观。
以“真实”为追求。
司马迁不仅以详细的史料收集技巧和独到的观点著称,而且他在著述中注重真实,从而做一个注重实事求是的人。
他把
史学作为一种改革的手段,以熟练的史学技能来筛查历史、看破历史
伪存、思过历史,以致于真实地反映历史真实,这也是司马迁认为重
要的价值观之一。
以“尊重”为最高标准。
司马迁认为尊重是最高的价值观。
他认为,只
有尊重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有效地将文化传承下去。
而且他
还认为:要有尊重的心态,多学习,多思考,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司马迁追求的价值观之一。
以“勇敢”为个人追求。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强调了勇敢的重要性,他要求人们要做一个勇敢而正直的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把自己的
建议付诸实施,敢于站出来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公正性。
这种勇敢态度
也是司马迁追求的价值观之一。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不仅是西汉末年个人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当时写作者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价值,比如廉正、真实、尊重、勇敢等,使人们对古代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值得学习的启示。
司马迁的道德观
司马迁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司马迁具有进步的道德观,他充分发扬前人的人本思想。
他对于那些在当世、历史、人们、国家有所贡献和作为的人物,尤其是那些不符合世俗的道德观念的人物,都予以记述和歌颂。
这与当时的封建伦常道德观念大相径庭。
其次,司马迁主张从不断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考察国家成败兴亡的道理。
他主张“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进化观点来观察历史。
他在《自序》中所说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正是他“通古今之变”的方法论。
此外,司马迁的道德观还表现在他的朴素辩证法理论上。
他认为统治阶级的法律并没有维持“盛世”,反而是“见盛观衰”,财产的集中和阶级斗争的危机就凸显出来。
他揭露社会矛盾的唯物观点和辩证法思想,指出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者的道德,它以权力的窃取和财富的掠夺为标准;另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它以平等的设施和患难的恤救为标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史记》
原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读后感二
我认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历史本体观念和诠释观念为主。
作为史学家,出于自身职业以及当时时代的需要,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历史事实本身,更专注于深刻探究历史的本质,并且对历史的本质予以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2.仁义思想浓厚。
司马迁强调人的仁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仁义在司马迁看来,基本上就是关注中下层老百姓的利益。
因此,司马迁对于汉初的黄老无为政策予以了高度评价。
这种思想我觉得也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延伸拓展。
3.承认历史,认可历史发展存在它本身的规律,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司马迁的著史记的宗旨中的“通古今之变”,即明显的表现了这一点,他希望通过自己撰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来达到探索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还揭示了“人在活动中,必须遵从历史发展规律,否则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吞没“这个道理。
4.具有包容性,注重兼收并蓄,偏向于齐学。
当时汉代黄老之学、兼容并包的风气盛行,因此,对司马迁的撰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史记的史料来源广泛,各种历史文献,以及司马迁早年的游览经历。
5.不拘泥于时代的限制,按照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来记史。
例如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而不是一般性记录个人的列传。
司马迁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有严谨、实录、爱憎分明、有孝心、爱国、直言劝谏等。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的史书的典范。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志者事竟成的司马迁事例
有志者事竟成的司马迁事例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其中,司马迁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司马迁,字子长,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出生在一个学者世家,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给了他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质的教育。
从小,司马迁就展现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年轻的司马迁进入国子监学习,但由于他的背叛行为,被关入监狱。
在监狱中,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难和痛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利用监狱中的时间,专心致志地研究历史文献,并开始撰写《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司马迁坚信,只有通过研究历史,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的过去,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他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历史会记住他,他的著作会成为后人学习的重要资料。
于是,在监狱的艰难环境下,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思考和写作。
艰苦的岁月过去了,司马迁终于重获自由。
他放弃了过去的一切,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中。
他广泛收集资料,细致入微地考证,力求做到史实准确,文辞流畅。
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将中国古代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司马迁的著作并没有得到当时的重视和认可。
他的文字被人诟病为“杂乱无章”,他的观点被认为过于激进。
面对这些质疑和指责,司马迁并没有气馁,他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著作,坚信自己的价值和才华。
经过多年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它不仅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保留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司马迁的毅力和才华终于得到了认可,他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
司马迁的一生是充满坎坷和艰辛的,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人生观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人生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的人生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忍耐与执着:司马迁在书中提到了他遭受屈辱、困境和苦难的经历,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忍耐和执着。
他认为,人生中会有艰难和不如意的时候,但只要坚持努力,一切困境都可以得到解决。
2. 忠诚与责任:司马迁强调了个人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他认为,作为一名家族的后代和国家的子民,个人应该竭尽全力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承担起责任。
他充满忠诚的精神和责任感,表达了对家族和国家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3. 学习与修养:司马迁强调了个人的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个人才能有所成长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家族和国家服务。
他自己也以学习为重,不断学习历史、经典和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4. 正直与坚守原则:司马迁强调了个人的正直和坚守原则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应当保持正直,不随风摆动,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即使面对困难和诱惑,也要坚守原则,不背离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总的来说,司马迁的人生观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的坚毅、正直、忠诚和责任感。
他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对学习和修养的重视,并强调了正直和坚守原则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反映了司马迁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正直坚定的人生态度。
司马迁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司马迁屈原列传
司马迁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司马迁屈原列传司马迁的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文学家、思想家。
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所建树,也有着超前的思想境界。
首先,司马迁具有非常进步的历史观,对社会现实也有公正、先进的批判精神,这些思想也都体现在了司马迁的《史记》中。
首先司马迁对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汉朝时期最高权力统治集团阴暗一面的讽刺和揭露。
大胆地揭露了汉武帝的残暴与虚伪,其中《封禅书》写的就是汉武帝行“鬼神之说”的事情。
但是因为司马迁个人情感原因,很难客观的对汉武帝进行评价,这也是历史上公认的。
另外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并且还肯定和赞扬了一系列的底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形象。
除此之外司马迁对历史的“实录”精神,也影响着《史记》的内容。
在记录下客观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司马迁也用艺术手段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将人物置于矛盾与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对认为性格的刻画。
另外司马迁的文章中也能够看出经过他自己改造的治世理想,其中保留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
另外司马迁也受到董仲舒和孔国安的影响,在《史记》中也多能看待公羊学的思想。
当然从司马迁推崇孔子的态度,也能够看出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司马迁屈原列传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包涵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二列传。
司马迁屈原列传便是其中一传。
说到司马迁和屈原的关联,除了司马迁当年去过屈原投江的地方,更多的关联是由后人为他们联系在一起。
鲁迅曾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离骚作为古诗文学当中的最高成就,将史记提到如此高度,是后人对史记的完全认可。
因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诗巨著,更是一部文学的散集。
司马迁的无数名言警句皆出自史记当中,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当中司马迁沉痛的表达对屈原的敬佩,也许当司马迁漫步在汨罗江畔,细细感悟当初那个直言进谏却不被认可的无奈心情,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司马迁的士人意识与元代以前“士不遇”文学主题
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文学主题
元代以前的“士不遇”文学主题,反映了当时士人在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的苦闷和困境,这种主题对于 现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作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困境,创作出更具有深刻内涵的 作品。
艺术手法
司马迁的士人意识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叙事技巧,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作 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思想内涵的表达。
“士不遇”文学主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思想 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
在思想性方面,它反映了士人对于社会现实的 深刻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体现了他们 对于道德、仁义、忠诚等价值观的坚守。
在艺术性方面,它通过丰富的文学手法和艺术 表现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士人的生活、情感和 心路历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士不遇”文学主题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03
司马迁的士人意识与“士不遇 ”文学主题的联系
司马迁的士人意识对“士不遇”文学主题的影响
司马迁的士人意识强调个体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这种意识 对“士不遇”文学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 “士不遇”文学主题更加关注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强调士人的人格独立和自我实现。
司马迁的士人意识激发了元代以前文人对“士不遇”文学主 题的创作灵感,使这一主题更加丰富多样。在他的影响下, “士不遇”文学主题更加关注士人的命运和遭遇,强调士人 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
“士不遇”文学主题对于后世文学的影 响深远,它不仅在思想上启迪了后世的 文人和读者,也在艺术上为后来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思想方面,它所强调的忠诚、仁义、道德 等价值观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士不遇”文学主题 所采用的叙事手法、描写技巧和抒 情方式等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品中国文人司马迁摘抄
品中国文人司马迁摘抄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文人。
他以其著作《史记》闻名于世,被尊称为史家之宗。
这部巨著不仅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更凝聚了司马迁对古代文化、哲学和人性的独到见解。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品味司马迁的摘抄,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思想。
一、天命与人事司马迁深信天命,他认为人的命运是预定的,但人的努力和选择也能够改变命运的走向。
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意味着天道自在人为,只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历史与记忆司马迁认为历史是源泉,是人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素材。
他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夫记者者,义之所在也。
”他认为记述历史不仅是为了记录过去的事实,更是为了传承、弘扬人类的道德和智慧。
三、真理与伦理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写道:“人皆有善恶,非刑之所能化而正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认为善恶不是通过刑法的惩罚而能改变的。
司马迁主张以德治国,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力量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善良。
四、人性与克己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颜丹列传》中写道:“夫志当存高远。
”他强调了个人应该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不被短视的利益所迷惑。
司马迁还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
五、思辨与观察司马迁的著作充满了思辨和观察的智慧。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是以吏闻之,竦然起敬;学者闻之,旁若无人。
”司马迁通过思考和观察,深刻地洞察了人性和历史的本质,使得他的著作被广泛传阅和学习。
六、史家与文人司马迁既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又是一位卓越的文人。
他的著作不仅注重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注重对人类文化和哲学的思考。
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学者之作书也,必参以考古,实古论今。
”司马迁认为只有通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和创造现代的文化和思想。
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
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
伴随着历史的悠悠流逝,司马迁的智慧被作为世间的宝藏一直盛赞不止,他把
自己创新思维融入到其人生观和生死观中,发扬不凡。
司马迁在人生观上主张,珍惜时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要
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担当,在发掘自我潜力的同时也要勤劳致富,拥有财富才能拥有发言权,进而建功立业。
司马迁大力提倡了艰苦奋斗的道路,只有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意识的提升。
在生死观方面,司马迁的思想非常积极,他认为,人生在世虽然短暂,但只要
肯为自己出力,就能发挥自己最高的价值,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拼搏造就自己青史,他深信:死亡无他属,仅此而已。
就算死亡可能是无解之题,他也能向前展望,让死亡瞬间也融入他的巍然生死活力之中,死亡的活像是英雄被困,却能够以不折不扣的骨气成就自身最美的活跃态度。
正如司马迁常言道:“运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司马迁的智慧精辟,不仅
影响了当下,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未来,他的智慧和勇气将成为无穷无尽的宝藏,也将成为永恒不变的人生典范。
司马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司马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理想使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非司马迁莫属。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抱负的人。
他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在他的著作《史记》中得以体现。
司马迁的个人理想是通过他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一名学识渊博、博雅高尚的学者。
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
“生居贫而壮,死有余功名立于青史,使后世称贤。
”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自己期望的描绘。
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为国家立下功勋,留下属于自己的一段史记。
他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以此为激励自己不懈努力的信念。
司马迁对社会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国家,使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相信通过历史学的研究,可以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国家建设提供经验和指导。
他相信“法令者,国之大纲也”,并坚信正确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关键。
他的著作《史记》中广泛论述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司马迁认为要实现社会理想,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然而,司马迁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并不总是得以实现。
他的一生饱经沧桑,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
他曾多次被贬官,遭受割股之刑,且一度被困在城门之内。
尽管他为了追求个人理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依然坚持着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在他的《史记》中,他深入研究了历史上的成功和失败,历尽苦难,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全貌。
他的著作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虽然在当时并未完全实现,但他的努力和奉献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不仅成为了后世学者重要的研究资料,更为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司马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他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历史学家和理想主义者。
他的作品《史记》被称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司马迁不仅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更有自己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在司马迁看来,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紧密相连的,互为因果。
个人理想是他个人对于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期望,而社会理想则是对整个社会的改善和发展的期望。
司马迁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都融入了他对于历史的热爱和执着。
司马迁的个人理想首先得到了实现。
他从小立志学习史书,向往着历史的宏伟和辉煌。
在成长的过程中,司马迁不断努力学习,在历史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史记》,这是中国史学的里程碑,也是他个人理想的实现。
通过撰写《史记》,司马迁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传承给后世,成为后来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而司马迁的社会理想则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改革的追求上。
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西汉末年,天下民生凋敝,社会动荡,权贵集团腐败无能,社会秩序日益瓦解。
司马迁深感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和笔触,批判现实,提出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方案。
他在《史记》中对于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和弊端,以期唤起人们的意识和反思,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然而,司马迁的理想并未能完全实现。
在当时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主张受到了很多人的压制和排斥。
司马迁因为对于权贵集团的批判,在政治上受到了迫害和压制,甚至被判刑流放。
尽管面临困境,但司马迁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他的个人理想和成就。
虽然个人理想实现了,但司马迁却未能亲眼看到他的社会理想的实现。
他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提出的改革方案,需要后来者去负责实践和推动。
但司马迁的社会理想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史记》成为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经典,对于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暗藏《史记》中的人才思想
司马迁暗藏《史记》中的人才思想什么是人才?学者们对此定义不一。
依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中的说法,“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史记》中虽有“才能”之说,但并未专门论述,司马迁只是通过“本纪”、“世家”、“列传”等人物故事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何为人才以及人才何为。
该书所记述的人物来自社会各阶层,有帝王将相、策士谋臣、商贾游侠、贩夫走卒等,这种参差多态的人物组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别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初步梳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人才思想大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人才的特征能者必有才,而有才者未必贤。
司马迁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处于百家争鸣状态,各派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史记》的相关叙述中,可依稀见到一些影踪。
特别是“太史公曰”,虽体现的是作者对人和事的评价,但也有诸子的影响。
比如,《韩世家》叙述了韩国的奠基者韩厥在赵朔与屠岸贾的权力斗争中,许诺赵朔“不绝赵祀”,与程婴等人将赵朔的儿子赵武抚养成人并引荐给晋景公。
韩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故而司马迁认为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反映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诉求。
当然,韩厥的例子是才干与道德的完美结合,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毕竟稀缺。
通常是人虽很有才,但道德方面差劲。
那么,这样的人算不算是人才呢?在儒家眼里,有道德污点的人就算才具再高,也难称“人才”。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则在于,他超越了传统的德才观,对人才不求全责备,德才兼备固然很好,有才无德也有其价值。
突出的例子是陈平。
在《陈丞相世家》中,周勃、灌婴说陈平是“反覆乱臣”,让刘邦“察之”。
虽有故意贬损的意味,但毕竟也道出了部分实情,陈平自己也说自己“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然而,即便是对像陈平这样的“反覆”之人,司马迁也并未抹杀其价值。
魏无知与刘邦的谈话,间接表明了作者的立场——“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将人才的“能”与“行”分开。
司马迁的故事素材_司马迁功名心态简论
《司马迁的故事素材_司马迁功名心态简论》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功名创作心态摘要:司马迁穷其毕生都在追求功名,但由于他特殊的人生阅历,其功名心态也随着生命进程的流动而不断发生变化。
由最初幼稚简单的入仕为官,成就功业,到为官受挫后转向立言,再到生命理想遭到毁灭性打击后再度走上立言与立德统一起来的功名之路,其心态的转折变化可谓一波三折。
我们从他艰难曲折的功名之路,可以看到一个昂扬向上的司马迁,一个以顽强的毅力与多舛命运抗争的司马迁,一个靠自己的努力将立德与立言统一起来的功名卓著的司马迁。
像一切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士大夫一样,司马迁也有着强烈的立功扬名于天下的热望。
这是古代士人共同拥有的一种“趋优心理”。
心理学家在对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力进行考察时发现,有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心理倾向常常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
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企图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①。
在中国古代,士人趋优心理的具体指向有二:一是高官厚禄。
这种带有功利性质的需求是士人最基本的角色期望,也是大多数士人奋斗的目标。
然而,对大多数士人而言,仕途又被视为畏途,历来通达顺遂者极少。
因此,官之角色追求的受挫,便是造成士人基本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名声显赫。
作为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并非都是利禄之徒。
除了官这一角色期望外,名(名声、名誉、名望)也是他们“趋优心理”的基本指向。
孔子尝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②。
这代表了渴望精神满足的士人的共同心声。
然而对名誉追求的难度又甚于做官,因此追求名誉的心理需求更易受到挫伤。
这是造成士人基本焦虑的又一主要原因。
司马迁作为封建士人的代表,既有这个阶层普遍性的功名思想和情绪体验,又因为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经历,具有不同于一般士人的独特的功名心态。
一、一心向功名司马迁一出生就赶上西汉进入繁荣昌盛的时期。
雄伟昂扬的时代风气和汉人普遍具有的积极进取的功名心态感动、激荡着司马迁,使他内心同样充满成就功业,扬名天下的渴望。
受这种情绪的支配,司马迁对历史上成就功名或不懈追求功名的人格外钦佩和重视。
司马迁的精神
司马迁的精神和品质:
1、严谨,实录的精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2、爱憎分明。
在《史记》中,司马迁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
大加赞赏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
3、有孝心。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
4、爱国主义精神。
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5、直言劝谏的精神。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一、引言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不仅在历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人格精神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的人格精神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司马迁的人格精神1. 勤奋执着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勤奋。
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阅读了大量史书和文献,采集了海量的资料。
同时,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司马迁没有放弃,坚持完成了这部宏大的著作。
他的勤奋和执着精神对我们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2. 忠于历史真相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坚持历史真相的追求。
他尽力搜集史实,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即使面对强权、压力和威胁,司马迁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始终保持对历史真相的忠诚。
这种忠于历史真相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同样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敢面对和揭示真相,为社会的进步和正义发声。
3. 高尚的情操司马迁在文化领域展现出高尚的情操。
他不仅对历史感兴趣,还对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热衷。
他的文笔优美,用心炼就了《史记》这部史学经典。
司马迁的高尚情操告诉我们,文化修养是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追求艺术和文化,我们能够涵养自己的情操,并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三、司马迁人格精神的现代意义1. 勤奋追求卓越在现代社会中,勤奋和执着精神仍然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创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卓越。
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奋斗,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自我超越。
2. 忠诚追求真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相往往被扭曲和隐藏。
然而,我们有责任追求和揭示真相,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
司马迁忠诚于历史真相的精神提醒着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审视和辨别各种信息,积极传播真相,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培养高尚的情操文化修养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品味和审美,更能塑造一个人高尚的人格。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是非常积极,非常壮烈的,这贯穿在《史记》的各个篇章、人物、事件上。
扩而言之,说《史记》全书就是对司马迁本人的人生观、生死观的深刻阐释,也未为不可。
试从几个方面看:司马迁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失时机地艰苦奋斗,以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扬名声,显父母,使自己列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士君子之林《太史公自序》在表述《史记》选择什么人入“列传”时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毫无疑问,《史记》所敬佩、歌颂的都是轰轰烈烈,为社会、为人世作出了突出贡献,或是在“立德”、“立言”上有突出表现的人。
在司马迁笔下,不只他所敬佩的人是如此艰苦奋斗,勇于事功,即使那些受他批判的人也几乎都具有这种积极奋斗的精神。
如李斯人生哲学的要义就是“得时勿怠”,就是“因瑕衅而遂忍之”。
司马迁这样看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
”又说:“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的话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于时代的要求与父亲的教导,立志要继孔子之后写第二部《春秋》。
志大才疏是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司马迁的认识也难免有不少偏颇,但不可否认,这里所表现的那种积极入世、艰苦奋斗、勇于建功立业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人类社会正是靠着这种锐气、力量,才得以不断前进,如果都像庄周那样把一切都看穿了,都去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潇洒,那人类社会还能有什么创造,有什么进步呢?司马迁认为:人在困难面前,应该百折不挠;在灾难与逆境中要忍辱发愤,而困难与逆境恰好是激发人前进,鞭策人夺取最后胜利的绝好动力正是本着上述精神,《史记》写了越王勾践、伍子胥、苏秦、张仪、范雎等一系列忍辱奋斗的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事已为人们所熟知。
范雎早年,曾被魏齐所害。
魏齐“令人笞击雎,折胁拉齿。
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 留下 了 “ 士人 ” 榜样 。 里仅 以他笔 下 的 四个 文 思 想 贯 穿 了他 的一 生 。从 小 就 学礼 、 礼 、 的 这 问 订礼 、 习
人—— 孔 子 、 原 、 谊 、 斯 来 看 一 下他 作 为 古 代 礼 , 屈 贾 李 成人 后用 礼来 规 范人 与人之 间 的关 系 。 周 礼 ” “ 是
说起 中国的历 史 和文 学 ,司马迁 这个 名 字是 那 政 治 的清 醒认识 和独 到见 解 ,这些 独 到之 处在 他 笔
样鲜亮 地 映现 在人 们 的脑 海 中 。这 个 光辉 而伟 大 的 下 的人 物身上 充 分地表 现 出来 了 。 名字 , 没有 因岁 月 的流 逝而 变得 模 糊不 清 。 也未 因历 范 ,史记 》 他 留给 中华 民族 的宝贵 文化 遗产 。 《 是 这部 里 程碑式 的杰作 为 我们 展示 了一 大批 文 化精 英 的风 我 们先 以他 笔 下 的孔 子 说起 吧 。这 位 中 国古代 贵族 的后 裔 , 于贫穷 , 迫 到他 曾祖 时迁 到 鲁 国 。他 出 身微 贱 , 从小 就 争强 好 胜 。 志 为学 。积极 用世 的 但 立 史 的侵 蚀 而渐失 光 彩 。他是 中国古 代知 识 分子 的典 伟 大 的思 想 家 、 育 家 , 家学 派 的创 始 人 , 教 儒 是宋 国
“ 士人 ” 的思想 选择 取舍 。 侃 评说 , 所顾 忌 。正 当 侃 无
接 受 父亲 遗 志 . 成 巨 著 “ 完 太史 公 书 ” 当之 无 愧 的 想 , 的 可在 当时不 合时 宜 。 后 , 只好 回到鲁 国 , 书 最 他 著 在 实地 考察 ,占有 丰富 的历 史资 料 的基础 上 ,以他 普 通 士人 的身 份 .而有 为 天下 确立 文 化准 则 的宏 大 创作进 入 高潮 之 际 。 祸飞 来 。 横 由于“ 陵事 件 ” 李 的株 人 留下 了丰 富 的思想 文 化 , 书 人 多尊崇 他 , 天子 读 从 连而被 下狱 遭受 腐刑 。 唯我 独尊 的汉 武帝 , 面对 不 屈 服于 自己的 当代最 渊博 的学 问家 司马迁 。采 取 了最 残忍 、 令 “ 最 士人 ” 到耻 辱 的宫刑 , 际上是 置 司 马 感 实 诸侯 一直 到 中 国谈六 艺 的人 都根 据 他 的学 说来 判断 是非 .但 充 其量 也不 过 是在 当时 社会 未 掀起 什 么大
维普资讯
20 0 6年 6月
咸 阳 师 范学 院学 报
J u n l f a y n r l i e st o r a Xin a g No ma v r i o Un y
J n2 o u .0 6
VO121 N O 3 . .
第 2 1卷
人” 的述 评 。 以 看 出他 的 知 识 分 子 观 。 可
关 键词 : 司马迁 ; 《 史记 》 ;士人 思 想 ;士人楷 模 中 图分类 号 : 0 . 文献标识 码 : 1 76 2 2 A 文章 编号 :6 2 2 1 ( 0 )3 0 1- 3 1 7 — 9 42 60 — 0 8 0 0
浪 的一介 书生 。 似乎 是 具有 深 刻思 想 、 学 多 闻 的 这 博
迁 于死地 。他想 以这 种 肉体 的摧 残 来对 司 马迁 实施 古 代 知识 分子 的一种 典 型结局 。 由此 司 马迁 为之 感 精神 上 的折磨 , 迫使 他 向 自己投 降 。这 场 灾祸 , 司 慨 良多 。 孔子 的时运 不济 、 途 多舛 愤愤 不 平 。 司 对 对 命 马迁 个 人 是 一场 悲 剧 , 对 《 记 》 但 史 的完 成 却 是 一 个 马 迁把 自己写作 《 记 》 史 的工 作 视 为孔 子修 《 秋》 春 事 动力 和新 的起 点 。 肉体 的摧 残 带来 了精 神上 的升华 , 业 的继 承 , 精神 上 向孔子 看齐 。 从 这实 际是 对 先秦诸 司马 迁把 “ 意有 所郁 结 , 不得 通 其道 ” 《 ( 史记 ・ 孔子世 子 的理性态度和批判意识 的继承 。 司马迁 眼中 , 在 孔子 家》 之 处统 统 发 泄 出来 , 而表 现 出 了他 对 于 当 代 是至 高无上 的圣人 , 样 的人 “ 山仰 止 , 行行止 ” ) 从 这 高 景 ,
第 3期
【 秦汉 文史研 究 】
司马 迁 的 “ 士人 " 想 思
孔 黎 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集美 大学 中文 系 , 建 厦 门 3 1 0 ) 福 60 0
摘
要 : 个 民族 的文化 往往 通 过 一 大批 文化 精 英体 现 出来 。 一 司马 迁 无愧 于文化 精 英这 一
称号 。他 是 中国古代 知识 分 子 的光辉 榜样 , 《 从 史记 》 中对 于 孔子 、 原 、 屈 贾谊及 李 斯 等 古代 “ 士
一
个真 正 的 知识 分 子 , 人 学者 , 如 何看 待 、 价 他 追求 的 目标 和最 高理 想 .而 实现 “ ”的基 础 是 文 是 评 礼
“ 人” 。 士 的
“ ”“ 仁 , 仁者 爱人 ” 即克 制 自己去爱 别人 。“ ” 是 。 仁 也 陈蔡 , 到处 碰壁 , 丧家 之犬 、 网之鱼 一 样 。 象 落 即使这 样, 他也没 有放 弃对 理想 的追 求 。 有 天下统 一 的思 他
立 说来 宣扬 他 的主 张 。 求得 思想 上 的发 泄 。 以一个 他
理 想 。因此 , 司马迁 崇拜孔 子 的人格 。尽 管孔 子为 后
司马迁 出生 在 一个 “ 典周 史 ” 史官 之家 。其 孔子 思想 的核 心 。 带着 得 意 的弟 子 出 门讲 学 , 世 的 他 楚卫 父 司马谈在 学 术上 颇有 抱 负 。他使 儿 子从小 就 受 到 了一种 别人 无法 企 及 的教育 和影 响 .以至后 来 成 为 人 选 。司马迁 “ 网罗 天下 , 失 旧闻 ” 《 任 安 书》 , 放 (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