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思想
总结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
总结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它由纪传体的历史记载、太史公自己的评述与时文杂录组成,共分为十二本。
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围绕着历史、传统、政治、道德和人性等方面展开,以下将对其主要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分析。
1.历史观:《史记》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兼并史观”和“强权史观”。
其中,“兼并史观”强调中央政权的统一和稳定,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强权史观”强调君王的权力和国家的强盛,强调君权至上,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君主的能力。
2.立国之道:《史记》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治理的关键在于君主的才能和德行。
司马迁将商鞅变法、兵法和历史上伟大君主的经验都用来论证这一点。
他认为强大的君主应当崇尚法治和法制建设,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3.人性观:《史记》则剖析了人性的深层次,认为人性的本质即利益、权力和欲望。
司马迁认为权力的集中和欲望的膨胀是导致社会混乱和战乱的主要原因。
4.政治哲学:《史记》对政治哲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权力的运行和管理上。
司马迁关注的是君主如何得到权力、维护权力、运用权力和剥夺权力等问题。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转移应该通过合法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动乱。
5.历史节奏和变迁:《史记》通过对历史的记述,展示了历史的循环和变迁。
作者认为历史会重复,国家的兴衰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上到下的,是由君主的才能和品德决定的。
司马迁希望通过记载历史和启示后世,使得人们能够认清历史的规律,以避免重蹈覆辙。
6.道德观:《史记》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古代君主的评价上,司马迁对儒家的正统道德观持支持态度,认为君主应当遵循仁义和礼仪的原则来管理国家和处理民众的关系。
他通过论述古代君主的崇德行善和仁政,力图推崇一种正义的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史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观、立国之道、人性观、政治哲学、历史节奏和变迁以及道德观等方面。
总结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总结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巨著,它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史记》强调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和延续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中国历史分为三纪六序,强调了历史的持续性和衍变。
他把秦朝视为天命所归,而西汉则是延续了这一天命的正统王朝。
司马迁对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天意所归,符合天人合一的道理。
其次,《史记》强调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司马迁对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君主的执政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述评。
他提出了“五德”说,认为君主应当遵循仁、义、礼、智、信等五个德行,以治理国家。
司马迁批评了秦朝暴虐专制的政治制度,提倡了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对西汉王朝的仁政充满赞美。
他提出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认为德治是根本,法治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史记》强调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描写了历史上一系列重要人物的事迹,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和评价,展示了个人的才能和德行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司马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他褒贬分明,以表彰那些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人物,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昏庸无道的君主和奸佞小人。
第四,《史记》强调历史的教训和警示。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认识到历史上各种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的得失优劣。
他以司马迁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警告后人要慎重对待历史的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强调了君主的聪明才智和亲民度量的重要性,同时亦提醒后人应当时常反省,遵循仁义道德的原则。
最后,《史记》思想内容中还包括它对于文化和学问的重视。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史学宗师”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他强调了文化传承和学问积累的重要性,他亲自完成了整个《史记》的编纂工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思想资源。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章,其思想内容主要包含了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和延续性、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历史的教训和警示以及对于文化和学问的重视。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史记》思想内涵分析总结
《史记》思想内涵分析总结《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所作的一部长篇史书,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
它凝聚了司马迁深沉的观察力和忠诚的民族情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展示了宏大的历史画卷,体现了崇高的人文精神和报国之志。
首先,《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客观分析和真实记录的追求。
司马迁致力于揭示历史真相,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表现。
他将历史视为一面镜子,通过镜子看到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多的是其中的道德背景和核心精神。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就谈到“史者,其文以字表意,口誉善恶,报怨效贤。
岂欲大人哉!”他希望通过记录历史,能够传达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追求善与美。
正因如此,司马迁才能以鲜明生动的文字,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
其次,《史记》彰显了司马迁的儒家思想。
司马迁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关心民众疾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报任安书》中,他写道:“有些甚终期于人而在天”。
这句话体现了司马迁思考人性和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他认为,历史要服务于人类利益,最大程度地增进社会福祉。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对于时政进行了批评和建议,警示后人不应糟蹋先贤之智慧和历史的教训,要推崇仁政,实现社会和谐。
此外,《史记》还表达了司马迁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司马迁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他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的斗争和社会力量的变化推动的,而不仅仅是由于英雄人物的作为。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说:“人君之治,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西北破羌,南征蛮夷,功诎万里,事难甚矣。
岂其窃有管、晏之智与。
”他以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力量是无可抵挡的。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使得《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启迪作用的历史著作。
总之,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伟大著作。
它注重揭示历史真相,追求历史的客观性;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关心人类的福祉;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社会力量的决定作用。
从《史记·循吏列传》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史记·循吏列传》是司马迁所写的一部古代历史文献,其中记录了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和观点。
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司马迁认为君主制是最为合理的政治制
度,应该努力维护和发展。
2.重视官吏的遴选和任用:司马迁认为官吏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应
该遴选优秀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3.强调政治腐败的危害: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了当时官员贪污
腐败的现象,强调政治腐败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危害。
4.注重民生福祉: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必须建立在民众的
幸福和福祉之上,应该努力提高民生水平。
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进步历史观●唐代的刘知己在谈到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应具备的条件时,提出了史学`史才`史识三项。
学,就是学问,指的是占有材料;才,就是才气,主要表现于写文章;识,就是见识,指分析鉴别的能力,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一: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他十分重视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并努力寻找`发现其发展进化的规律,也就是如司马迁自己说的“通古今之变”。
●《货殖列传>:“《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六国表序》:“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平淮书>●改变钱法,卖官爵,卖复徒法,官卖政策,强制征商等.●宋代的黄震:“武帝五十年间,因兵革而财用耗,因财用而刑法酷,沸四海而为鼎,生民无所措手足。
迨至末年,平淮之置,则海内萧条,户口减半,阴夺于民之祸,于是为极。
迁备著始终相因之变,以平淮名书。
”●明代的茅坤说:“《平淮》一书,太史公只叙武帝兴利,而其精神融会处,真见穷兵黩武,酷吏兴作。
败俗愤事,坏法乱纪,俱与兴利相为参伍,相为根柢。
故错综纵横,摹写曲尽。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司马迁把这种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了民族问题的研究领域。
历史观之民族观●他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反对互相残杀侵略。
这种进步的民族观是前所未有的。
●〈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
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史记文学创作思想总结简短
史记文学创作思想总结简短《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文学史书,是司马迁以史书体例编撰而成。
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司马迁体现了诸多独特的文学创作思想。
以下简单总结了《史记》的文学创作思想。
一、辩证的真实主义思想《史记》以真实作为创作立意,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并辩证地看待历史。
司马迁认为历史是复杂多样的,胜败兴衰是历史的常态,人性的善恶也体现在历史中。
他在创作中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不加美化和淡化,既正确反映历史的发展,又揭示历史规律。
他反对把历史当作虚构故事的背景来写,主张写历史要从真实、客观的角度来叙述。
二、精确的叙述思想《史记》以平衡的叙述思想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注重细节,力求客观、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他通篇语言流畅,用词恰当,对事件的叙述准确细致,使事件和人物显得栩栩如生。
三、文化传承意识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了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
他重视历史的教育意义,希望通过《史记》传承历史智慧给后人。
他强调历史积累的重要性,认为历史的教训应该被后世所受用和引导。
因此,他在《史记》中不仅叙述历史事件,还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深刻分析历史的规律和道理。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他试图让后人汲取智慧和教训,指引未来。
四、叙述风格多样《史记》以叙述多样性为特点,包括记事叙事、叙述与评述相结合、直接引用史料等方式。
在整体结构上,司马迁将《史记》分为纪传体和表纪体,使得文本更加丰富多样。
五、人物形象塑造与历史价值的结合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贡献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形象。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得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他注重揭示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人格,力求在历史形象塑造中体现他们的人性和人格的辩证关系。
同时,他赋予历史人物较高的道德评价,强调他们对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史记》的文学创作思想体现了辩证的真实主义思想、精确的叙述思想、文化传承意识、叙述风格多样和人物形象塑造与历史价值的结合等。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读后感二
我认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历史本体观念和诠释观念为主。
作为史学家,出于自身职业以及当时时代的需要,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历史事实本身,更专注于深刻探究历史的本质,并且对历史的本质予以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2.仁义思想浓厚。
司马迁强调人的仁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仁义在司马迁看来,基本上就是关注中下层老百姓的利益。
因此,司马迁对于汉初的黄老无为政策予以了高度评价。
这种思想我觉得也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延伸拓展。
3.承认历史,认可历史发展存在它本身的规律,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司马迁的著史记的宗旨中的“通古今之变”,即明显的表现了这一点,他希望通过自己撰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来达到探索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还揭示了“人在活动中,必须遵从历史发展规律,否则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吞没“这个道理。
4.具有包容性,注重兼收并蓄,偏向于齐学。
当时汉代黄老之学、兼容并包的风气盛行,因此,对司马迁的撰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史记的史料来源广泛,各种历史文献,以及司马迁早年的游览经历。
5.不拘泥于时代的限制,按照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来记史。
例如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而不是一般性记录个人的列传。
史记的史学精神
史记的史学精神《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部巅峰之作,其作者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他通过《史记》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更展现了自己对于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见解。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体现的史学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秉笔直书,尊重史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始终坚持秉笔直书的态度,尽可能客观地记录历史事件,避免主观臆断和歪曲史实。
他对于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详细的考证和甄别,以确保所记录的内容真实可靠。
这种尊重史实的态度,是司马迁史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民生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关注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命运,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命运。
他通过记录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诉求。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民生的思想,是司马迁史学精神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所必须坚持的方向。
三、弘扬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和评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特质。
他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创新、奉献等精神品质,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这种弘扬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文化的思想,是司马迁史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四、总结历史经验,启示现实社会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和评价,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他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现实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坚持尊重史实、秉笔直书的原则,更在史论部分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见解。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史论观点和解释,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地和思考,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唯物主义思想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唯物主义思想摘要: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李陵事件牵连,无端遭受腐刑,忍受了奇耻大辱,完成了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伟大的著作《史记》。
在《史记》中,他对统治了中国人民很久的天地神祇和君权神授等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大胆地对统治人们思想的神权君权提出质疑,让那些“礼不下庶人”的布衣百姓走进史册,使他们闪现出历史的尘埃掩不住的光芒。
本文结合《史记》原著,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以期为业内教学和广大读者学习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唯物主义思想前言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坠青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二十四史风云激荡,但是《史记》却一直高二十四史榜首。
不必说他的通史巨作的无与伦比,也不必说他为传世经典的忍辱负重,单是他伟大灵魂和时代碰撞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就奠定了他卓越的历史地位。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始终在探索着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认识能力,使得对这一命题的认识呈现着不同的状态。
春秋战国之初,人们对天道和人事关系的认识,已渐渐发生变化,虽然超越自然与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彻底动摇,但已出现了改造性解释,出现了重视人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倾向,往往在天的名号下,强调人事的作用,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便是如此。
至于荀子所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则达到了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准。
而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在前人较为进步的天人关系论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用《史记》的篇目来印证司马迁的进步思想。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其中本记,世家,列传三部分,大多是以人物为中心,或一人或几人或群体,它以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的形式,既塑造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形象,也形象客观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状况。
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
他倾其全部心血写成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典籍,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其开创的纪传体成为《二十四史》的范式。
《史记》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它的问世,把历史散文推向了高峰,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围绕着一部《史记》,两千年来上至帝王权贵,下及文人墨客,争论得纷纷扬扬。
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百般挑剔。
更有意思的是,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巨大的感染力。
只要开卷,它就可控制读者的感情,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作为一部史书,二千多年来一直保持如此魅力,实属罕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出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一个信奉黄老思想的史学家。
司马迁从十岁开始背诵古诗,二十岁到各地游历,“行万里路”,见多识广。
司马谈临终时,希望他继承父业,“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奉父之遗命,开始写作《史记》。
后因遭遇“李陵之祸”被处以腐刑。
他受辱发愤,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虽官居史官之职,但《史记》的性质,实为私家著作。
由于《史记》不像后世官修史书那样过多地受制于政治压力、存在着太多的功利目的,而是寄托着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文化憧憬,特别是在他受到冤枉、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对待后所体会的切肤之痛,使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强烈,这正是它成为史家绝唱的内在原因。
司马迁自诉其著述历史的宗旨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的历史责任感是非常明确的,就是继承孔子以来史学传说和史学精神,如实记录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并通过入木三分的褒贬评议,总结经验教训,启迪后世子孙。
因此不能仅把《史记》看成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
在这个意义上说,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史记导读认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史记导读认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史记导读:认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史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史记导读,探讨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以记载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为主线,兼顾记事、编年和评传等手法,具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
司马迁强调史书应当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力求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他认为史书应当“考其始末,穷其所终”(《太史公自序》),以求突出历史事实的连贯性和真实性。
其次,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强调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使人们认清历史的规律和教训,进而提高自己的见识和修养。
他在史记中反复强调吸取历史教训的重要性,认为“夫人之所以贵近古显事而通同异者,岂有他哉?”(《太史公自序》)他希望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人们能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更重要的是,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强调历史与人民的关系。
他主张从人民的角度去写史书,关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在《过秦论》中,他指出“天下可道也,知道天下,其次可道也;知知天下,其次可道也;不知不知,斯可为道也已。
”司马迁认为历史应当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倾听人民的声音,并通过历史书写来引导人民。
此外,司马迁强调史学的科学性和独立性。
他认为史学应当独立于政治和道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表示:“余既已逮书史之务,欲以事功业之臣若公车之司马之职,便幸为之文择也。
”司马迁希望通过史书的编写,成为一名称职的史官,旨在阐扬真实的历史,追求史学的科学性,超越政治和道德的干扰。
总的来说,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在史记中得以体现。
他追求史书的客观真实,倡导思想启迪、见识提高,关注人民的生活与命运,主张独立独行的史学。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马迁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发展农业,就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技术水平。
他倡导农民多耕多收,坚持“种粮不种草”的原则,提倡“三耕”,即种田、养畜、种植林木。
二、司马迁认为,要发展工业,就要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增加工人的收入。
他主张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工业发展,改善工业生产条件,增加工业技术水平。
三、司马迁认为,要改善商业发展,就要改变商业经营方式,提高商业技术水平,增加商业技能水平。
他倡导商人多办买卖,提倡“三买”,即买粮、买草、买铁。
四、司马迁认为,要改善财政状况,就要增加税收,提高税收收入,改善财政管理。
他主张政府应该实行科学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管理,增加税收收入,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古代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
古代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探讨历史意义。
在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史学思想。
一、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巨著之一。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史学追求真理。
司马迁认为,史书应该尽可能地客观真实,不掩盖历史上的任何事实,要“言之有物,事之可验”。
2. 历史的价值在于启迪人们。
司马迁认为,历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历史本身而学习,而在于为今天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3. 史学应该融会贯通。
司马迁认为,各种史书之间应该有联系,应该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系统。
4. 史学思想的更新。
司马迁并不是一味地奉承前人,而是在吸取前人长处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史学思想。
二、班固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所著的《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之一。
班固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要尊重实证。
班固强调史料的来源和取证,认为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要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不能凭空臆想。
2. 史学要注重阐述。
班固认为,史书除了要详细地记载历史事实外,还要着重解释历史事实的背后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3. 史书要有人文关怀。
班固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一群人与事物的关系,更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对于人类的经验和教训,应该给予关注。
三、司马光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中国历史的史书,成为了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要有系统性。
司马光认为,史书要对历史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图谱。
2. 史书要有实证精神。
司马光认为,史书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以文献为依据,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史学要有思想深度。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及其贡献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及其贡献司马迁,一位古代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巨匠。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并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中,强调了史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纪实”、“传说”、“评价”的史书撰写方法,并且注重史书中的思想内涵,并对后人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启示。
一、史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司马迁认为,“不读史,不知天下事”,并强调了史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在他的著作《史记》中,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梳理,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在他的史学思想观中,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历史,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国家治理,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二、强调史书的“纪实”、“传说”、“评价”在史书的撰写方法上,司马迁提出了“纪实”、“传说”、“评价”的撰写方法。
其中,“纪实”指的是史书的客观记录,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过程进行还原和再现,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历史。
而“传说”则强调了历史事件中所蕴涵的道德和精神,通过故事的形式,让读者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意义。
而“评价”则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和解读,分析史事的利弊得失,对人物进行正义的评判,提供了对今天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三、注重史书中的思想内涵在史书的撰写方法上,司马迁也始终关注史书中的思想内涵。
他认为,“大义不见于表面,而察其微甚”,在他的史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案例和故事,让读者能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历史所传达的深刻思想。
这种注重思想内涵的史书撰写方法,成为后代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对后人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启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他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史书撰写的理论和方法,为后代史学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
他把独立、客观、批判的精神贯穿到历史研究和写作中,成为中国新史学研究的榜样。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F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提出“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即其著名的文学思想“发愤著书”说。
(1)“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现实中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创作进行寄托。
作家的“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
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
(2)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质量,可以“成一家之言”“发愤著书”者都是精神生命的强者,他们有着美好正义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代表着社会进步力量,又常常与环境中强大的反动势力发生尖锐的冲突,但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不向恶*势力屈服。
他们对人生痛苦和生命真谛有着更深的体验,他们的“愤”不仅仅是一己私情,而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
因此,他们以此“愤”情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
(3)“发愤著书”说具有不同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社会进步理想的强烈迫求和对发动实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主文谲谏”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烈作用和鼓舞力量。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影响。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司马迁,中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以《史记》闻名于世。
他对于史学的贡献和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史家的责任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史家之言,以昭昏幽”这一观点。
他认为史家的责任是通过记载历史来让人们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历史的启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史学的社会责任,也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史书的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强调了史书的价值。
他认为史书既可以“以五霸为尊”,记述历史上的英雄之事,也要“以刑政为纪”,记录下那些不光彩的历史事件,从而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上的教训。
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史学的功能和价值。
三、史学方法的探索史学方法的探索也是司马迁的重要贡献。
他的史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史实的考证:司马迁在历史研究中注重考证史实,认为史书应该有严格的史料来源和考证过程,否则就会产生误导。
2.注重史书的叙述方式: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司马迁注重叙述方式的措辞,更加注重文字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使史书更加精准。
3.注重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他认为史学应该将历史材料整理、分类,通过分析不同事实的关系和对比,才能达到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迁在史学研究中对于方法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后来的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探索方向和借鉴。
总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是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以推动历史学术的不断发展。
史记教案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史记教案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学家,也是我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
司马迁不仅在历史学领域有出色的贡献,而且他的史学思想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史记教案,来领略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史记的价值观与史学方法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史记强调“以实录事”的价值观。
司马迁认为历史应该真实地记录事件和事实,既不能随意编造,也不能隐瞒真相。
因此,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详实的整理和记载,力求将历史真实地呈现给后世。
其次,史记注重“立言”和“明法”的意义。
司马迁认为历史不仅应该呈现过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为未来的治理提供规范和借鉴。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纪传体和列传体的方式,将古代君主和将相的言行记录下来,以供后世儿童及在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借鉴。
最后,史记倡导“全书”与“七就”的编纂方法。
司马迁认为编写历史不应该片面追求个别事件,而是要全面地展现历史的过程和发展。
因此,史记以纪传体和列传体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历程。
同时,史记中通过“七就”的方式进行编撰,即分为本纪、表、志、传、序、世家和列传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二、史记教案的内容分析在史记教案中,司马迁将史学思想应用到教学中,为后世培养史学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材料。
史记教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纲目、要旨和说课。
纲目部分是对史记主要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整本书的架构和脉络。
要旨部分是对每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要点进行概括和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每篇文章的重点。
说课部分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详细阐述,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阅读史记。
通过史记教案的编制,司马迁不仅传承了自身的史学思想,更为后世的史学教育提供了模板和指导。
史记教案的编写方法和内容分析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史记,以及培养历史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论司马迁的民本思想
论司马迁的民本思想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他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史料。
司马迁的民本思想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民众为中心的思想。
司马迁认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由民众推动的。
他认为,历史不是由帝王和贵族领导的,而是由民众领导的。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的观众。
司马迁还认为,民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他认为,民众的进步和发展是历史的根本动力,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领导的。
他认为,民众的繁荣和进步是历史的根本目标,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统治的。
司马迁还认为,民众是历史的评判者。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评判者,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评判的。
他认为,民众的意见和评价是历史的最终标准,而不是由帝王和贵族的意见和评价。
总之,司马迁的民本思想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民众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民众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和评判者,并认为民众的进步和繁荣是历史的根本目标。
这种思想在古代历史学中是非常少见的,而司马迁是其中的先驱。
这种思想对于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和提高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论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史记》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文化思想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司马迁注重历史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史记》中,他力求纪录
历史事实,避免添加个人观点和偏见,并尽力保证历史传承的真实性。
2 司马迁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道德和社会规范来规范的。
他强调人的
道德修养和遵从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是保证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关键。
3 司马迁认为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法治基础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
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和严格执法,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4司马迁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
他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并且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5 司马迁认为,统治者应该按照天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护社
会的秩序和和谐。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责任,并且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
6 司马迁认为,文化和学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强调文化的
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术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7 司马迁认为,人类应该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
他认为,通过和平
谈判和协商,人们才能够解决纷争,保护社会和谐。
8总的来说,司马迁文化思想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认为法治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强调个体价值和尊严,认为统治者应当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重视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并且认为和平是解决纷争的最佳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不论在我国的史学遗产中还是文学遗产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对《史记》进行研究时, 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 就是对司马迁思想的评价问题, 这个问题是我们从思想上研究《史记》的出发点。
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史记一、经济思想司马迁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比较复杂的,是一个充满阶级矛盾的时代,也是西汉从鼎盛逐渐走向衰微的时代。
司马迁从事著作时,西汉的经济经过“文景之治”达到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经济市场的扩大是汉武帝初年经济繁荣的标志。
然而从经济繁荣中得到利益的只是那些占着统治地位的大土地所有者和富豪大贾们, 至于广大农民所得到的却是沉重的赋役、豪强的侵凌、地主和高利贷者的盘剥。
因此, 在“盛世”之下, 农民破产, 卖妻窝子的现象屡屡发生。
汉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对外用兵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出现了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的局面。
因此汉武帝末年广大劳动人民愈来愈陷于贫困,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暴动、起义事件时有发生。
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 他的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这就从思想上给他打上了充满矛盾的时代烙印。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平准书》、河渠书》列入八书,并为古代的经济思想家和大工商业者专辟《货殖列传》。
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 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①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一条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
司马迁认为, 在各种行业中, 经商是致富的捷径。
“夫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②这体现了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重商观念。
他指出,商业的性质决定了经商容易致富。
其主要思想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商业营运, 实际上是资本运动, 商品经济与资本永远是相辅而行的。
商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都是一资本为依托,没有充足的资本作媒介,商品流通是不可能的。
二、商业利润主要是来自商品价格的差额。
三、商业主要是为富有阶级服务, 故商人也主要是从财富所有者的丰盈荷包中来赚取高额利润的。
③《平准书》、《货殖列传》记载了历史上和西汉以来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对各种经济措施的评价,体现了他的财富观念。
司马迁在叙述历史时, 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联系起来, 并注意到经济变化对政治以及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在记述秦的发展变化时, 也很注意经济的盛衰与政治成败的联系。
当时, 司马迁已经认识到, 经济利益是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根本所在。
因此, 他认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
司马迁得出的结论是: “富者,人之情性, 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④既然逐利求富是人之性情, 社会上各种人物都是围绕物质利益而奔波忙碌。
所以, 他又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把人们追逐经济利益的遮羞布彻底撕下来, 鼓励人们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这是应当肯定的。
但是,他把剥削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说成是普遍的人性,则是应当予以批判的。
司马迁还力图从经济角度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
财富同权势和地位是紧密相连的。
《货殖列传》中还把社会上的奴役关系, 视为财富占有的多寡而决定的,“凡编户之民,富相十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物之理也”。
反映了司马迁已经把人对财富占有的多寡看作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标准,认为是一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从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地位的物质基础。
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这也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的财富思想。
经济财富是道德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道德观念只能是“附焉”。
⑤能够排除道德天赋的影响,提出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命题,这是司马迁的贡献。
在两千多年以前, 司马迁重视经济生活在历史上的作用,看到了经济力量对社会意识的影响,的确是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芒。
当然,司马迁也有不足,如“人富而仁义附焉”,那就是否认了道德的阶级性。
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中“成一家之言”具有他自己鲜明的特色,具体在货币理论方面,可以说是独具一帜的。
⑥他论述了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与物价的关系以及货币信用制度和信用等问题。
二、政治思想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经过统一、恢复阶段走向繁荣富庶,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得到一定的发展, 并出现了豪强兼并情况的时候;是汉王朝已由稳定趋向强大,而所谓“文景之治”背后隐蔽的矛盾危机却在日益显露的时候,是汉武帝为巩固封建集权统治,积极推行“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派比其他学派更占优势的时候。
⑦这些现实生活无疑对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
当然, 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司马迁在《史记》中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司马迁承受来的儒家学派的思想资料涂饰了一层时代的色彩。
⑧这就是为适应汉初封建地主阶级所需要而加以改造过的汉初之儒。
汉初之儒的主要改造者是董仲舒。
董仲舒从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资料仓库中经过精心挑选, 并杂揉进一些阴阳家学派的思想资料而加工改造的变种。
司马迁主要地继承了这种思想资料。
司马迁从董仲舒那里承受了不少思想资料,但决不只是董仲舒思想的翻版。
他继承了董仲舒汉初之儒的儒家部分思想资料,而批判接受了其中阴阳家部分的思想资料。
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影响下和史家掌管天象的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阴阳家的“使人拘而多所畏”的神秘主义部分, 吸取了阴阳家的“序四时之大顺”的合乎自然实际的成分。
⑨司马迁也从道家吸取了思想资料。
司马迁受了司马谈一些家学影响;但这正如他从儒家吸取思想资料那样, 他所吸取的是汉初所实行的“黄老之治”的思想资料。
“黄老之治”是汉初适应中小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统治术。
它的“无为而治”不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不干涉的消极态度, 而是以“无为”为表面,以“而治”为实质, 是“将欲取之, 必先与之”的钓饵榨取政策;它是以“无为”为手段,以“而治”为目的,借以“保护”中小地主阶级发展的积极政策。
⑩所以说,司马迁吸取的思想资料并不单一。
他吸取的不是纯儒纯道,而是从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汉初之儒和黄老之治中吸取了经他选择的资料所形成的新结合体。
这种新结合体适应了汉朝前期的社会需要,它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利益, 有利于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剥削和榨取,也满足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发展要求。
司马迁是具有着浓厚的以汉为正统而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的,概括说,就是“尊汉”思想。
司马迁不仅以汉得天下为正,而且希望汉政权的巩固和稳定。
他在《儒林列传》中写下这样一段故事;景帝时,代表儒家的辕固生和代表道家的黄生曾经发生过一次关于汤、武伐柴、封的性质间题的争论。
司马迁编纂史记选择史料是有权衡的, 他之所以写入这样一段故事, 一方面固然说明他因同意黄生和景帝的意见而设法保留下来, 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他同样希望汉政权巩固和稳定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对于武帝以前的汉初政治局面, 具有莫大的热情, 他曾不止一次地颂扬汉初恢复发展的“辉煌”成就。
司马迁不仅颂扬汉初的政治局面, 而且对汉初的几个最高统治者也都在《史记》中留下了不少颂扬和肯定的文献记录。
司马迁在以汉为正统的思想基础上, 更是中央集权的热烈拥护者。
他在《史记》中充分发挥和宣传了浓厚的大一统思想。
司马迁不满于秦的暴政但对秦的统一集权则持肯定态度。
他在《史记》的齐、鲁、燕、宋、晋、管蔡、陈祀等世家中都不惮繁地记录了“秦始列为诸侯”。
《田敬仲完世家》中更大书一笔“天下壹并于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
”表示对这个实现中央集权统一局面的政权以极大的重视。
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若干政治问题的解释大抵归之于天命。
他认为天上有灾异变化,人间必有相应的大事。
这种天人之间的感应关系“未有不先形见而应随之者也”。
另外,司马迁的“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主要探讨历史上的政治成败、国家兴亡, 同国家施政人民情绪、国民经济、使用人材等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出了施政之当否、民心之向背经济之荣枯、用人之得失,直接影响到历史上的政治成败和政权兴亡的看法。
⑫同时, 他对于历史上某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国家命运, 又往往不是片面地强调一点,不及其余;而多是注意全局,力求详明。
如论秦亡汉兴,上述四方面的因素大致都已提到。
毫无疑问,司马迁有些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 他处在专制、愚昧的封建社会初期,那么认真地注意历史的经验,深刻地说明了历史上的政治成败和国家兴坏的某些道理, 实在可以肯定为古代史学中的民主性精华。
参考文献:①李倩.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深层剖析[J].江汉论坛报,2006(11):62.②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202.③李倩.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多维建构[J].司马迁与史记论集,2006:549-550.④李倩.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多维建构[J].司马迁与史记论集,2006:553.⑤李倩.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多维建构[J].司马迁与史记论集,2006:554.⑥李倩.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深层剖析[J].江汉论坛报,2006(11):66.⑦来新夏.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J].文史哲,1982(02):53.⑧来新夏.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J].文史哲,1982(02):54⑨⑩来新夏.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J].文史哲,1982(02):55⑪邓晋乐.关于司马迁的政治观[J].晋东学刊,1995(4):86.⑫邓晋乐.关于司马迁的政治观[J].晋东学刊,199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