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文化的乡土美学意境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川西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支系,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特点而闻名于世。
其中,林盘文化作为川西地区独有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探讨川西林盘文化的要义,深入了解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一、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川西林盘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川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林盘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脉纵横交错、河流纵横交织。
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川西地区独特的气候、植被和地质条件,为林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自然崇拜与生态意识川西林盘地区的居民对自然崇拜和生态意识非常重视。
他们将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尊敬山川灵峰、奉祀自然神灵。
他们崇尚“以天地为家、以山水为友”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注重生态保护,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环保活动。
这种自然崇拜和生态意识的传统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
三、民俗与传统艺术川西林盘地区的民俗与传统艺术极具特色,是川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西的民俗习惯多彩多姿,如丰收祭祀、农耕习俗、祈雨祈福等。
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同时,川西地区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川剧、川绣、川陶等,它们承载了川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族融合与地域交流川西林盘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藏族、羌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痕迹。
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语言、信仰的融合,使川西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川西地区也是中原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种地域交流为川西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五、旅游资源与传统经济川西林盘地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传统经济而闻名遐迩。
众多的自然风景名胜如九寨沟、黄龙、卧龙等景区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川西地区还以其传统的盐业、木材业、呢绒业等传统经济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支撑。
川西林盘——精选推荐
川西林盘简介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乔⽊、⽵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这种历史形成的集⽣产、⽣活和景观于⼀体的符合⾏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家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今已有⼏千年历史。
它⼴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
成都地处古蜀⽂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化底蕴。
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乔⽊、⽵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宅、⽥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性的川西⽥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产、⽣活和景观于⼀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种⽂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它不仅是川西农耕⽂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明的结晶。
这⼀⽣产⽣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式和居住⽣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态环境的重要⾓⾊。
川西林盘的⽣态学价值1.城市森林的外延“让森林⾛进城市、让城市融⼊森林”,这⼰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构筑景观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袤的乡村农⽥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植物、动物和谐共⽣的载体。
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体化的森林⽣态⽹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物多样性川西林盘因其⽣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
川西林盘文化典范――余花龙门子
实施川西林盘群保护与改造创建西蜀林盘文化典范扎实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余花龙门子林盘文化打造简介桤泉镇作为成都市的一个远郊乡镇,依托安仁古镇的打造,在错位中寻求竞争优势。
我们确立了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本底、推进三次产业互动、推进“四大功能区”(生态循环“有机”种养殖功能区、农产品加工聚集功能区、以“公馆门前的大田园”为理念的观光农业休闲渡假功能区、场镇商贸服务功能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在构建新型城乡聚居形态方面,一方面我们按照“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推进土地综合整理,新建一批;另一方面,我们立足安仁---桤泉丰厚的林盘文化资源着力实施林盘保护与改造,提升一批。
余化龙门子林盘位于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11组,与大邑安仁刘氏庄园毗邻,地处桤木河畔,风景宜人,环境优美。
现有住41户,人口130人。
余花龙门子初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36年),先祖余腾海为清朝武举,系元世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后裔,截止已在桤泉繁衍三十余代。
在依托新农村建设的条件下,我们立足三千产业、桤木河滨江河堤打造和农博康道建设,本着以余花龙门子西蜀林盘农耕文化传承与宏扬为核心、还原西蜀林盘原来的民居模样、还原西蜀林盘原来的生产方式、还原西蜀林盘原来的生活方式、还原西蜀林盘原来的民俗文化,坚持共建共享,尊重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之话语权的理念,以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打造旅游小村,实现文态、业态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打造公馆门前的“大田园”为目标,对余花龙门子进行了保护性改造。
在改造中,我们坚持“历史的是最珍贵的,最土的就是最洋的”、坚持“民俗本土化、取材本土化、依靠本地群众”、对余花龙门子内的民居风貌进行了修复、对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设,对文化氛围进行了恢复。
通过保护性改造,现在余化龙门子改造工作完成后,余花龙门子青春焕发,林盘内阡陌纵横、炊烟袅袅、沟渠相连、雨污分流、曲径通幽,一个西蜀林盘文化典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文化主题为导向的川西林盘保护发展模式——以成都市双流区陈家水碾林盘保护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54XIANGCUN KEJI2019年12月(上)以文化主题为导向的川西林盘保护发展模式——以成都市双流区陈家水碾林盘保护为例谭林陈岚(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城市化冲击下,保护川西林盘迫在眉睫。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围绕地域文化、川西林盘内涵特征、乡村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文化主题为导向,梳理相关产品体系,挖掘林盘文化的乡土特色与人文价值,从竹文化、水碾文化和林盘文化等角度入手,探索乡村发展和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川西林盘保护中实现文化回归的举措。
[关键词]川西林盘;乡村振兴;乡村规划;文化回归[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9)34-54-21川西林盘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以林、水、宅、田为主要元素的乡村居住、生活空间形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川西田园风光,同时承载着传统的川西农耕文明。
反观近几年林盘的发展历程,问题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在日益突出的拆并现象和同质化发展。
受土地整理政策影响,许多林盘聚居点涉及村落整合与搬迁,本地村民就近进城务工,原居民点跟随迁移,导致林盘或被废弃或被拆除,村庄继而出现空心化;在建筑风格、外观等方面照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对现代科技与技术手段不加筛选,村民凭借自身喜好搭配建筑色彩,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居住模式,川西林盘原有的空间形态与意境遭到破坏,也使得乡村逐渐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的、本真的大地田园风光和文化底蕴;村落面貌与文化千差万别,很多林盘在发展中未能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实际,“对症下药”,导致本土文化缺失,丢掉自身特色。
2基于文化主题的修补原则与策略结合当地林盘优势资源条件,将文化植入途径总结为水碾文化、竹文化、林盘文化三大类,并参照现有产业及未来乡村发展趋势,将产业类型细分为创意型、博览型、教育型等5种类型,以打造文化氛围浓厚、景观类型丰富的林盘景观,为林盘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1]。
川西林盘园林艺术探析
1 林盘 园林 总体 风貌 1 . 1 古朴悠远的审美意象
莽莽 森 林 曾是 人类 生于 斯 长于 斯 的摇 篮 。虽然 在 文明 的进 程 中 人类 离 开 了原 始 的 栖 息地 , 但 森林 意 趣却 作为 一种象 征积 淀于 人 类的 精神 世界 。中国文 化 中存在 着久 远 的 木 祭 祀和 崇 拜” 。在 以 川西 平原 为 中心 的西 南 地 区 , 曾 出现过 三 千年 前 的三 星堆 文 化铜
树 群 和一 千 七 八百 年 前 的汉 代摇 钱 树群 。这两 个 不 同时 期 但具 有 文化 传 统上 渊 源 关 系 的树 崇拜 都反 映 了古 人 眼中树 的天 地通 道作 用 , 象征 着生 命 的绵 延长 存 , 成 为后 来 道教
所 具有 的复合 功能属 性和生 态文 明特质 为我 国当
23乡慵浓郁的小品景观林盘的营建除了植栽宅院道路和水体之外还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小品设施既包括功用性的棚架晒架水井凉亭小桥汀步等还包括祭祀眭的文峰塔庙龛碑石和风水树等它们是林盘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农家多方面的生规划
川 西林 盘 园林 艺术 探析
The La nds c a pe Ar t of Li npa n i n We s t e r n Pl a i n of
美景 中享 受 平凡 而有 情趣 的生活 。每 一个 林盘 都是 一 座 民间乡土 园 林 , 充满 乡野 质朴 气 息, 开 创 了西蜀 自然式 山水 园林 的先 河 , 它看 似简 单 , 实 则丰 富 , 颇 具 内涵 , 其 园林艺 术 特色 是于 平淡 中蕴合 深意 , 值 得细加 探究 。
…
l Cn U an 方志戎 F a n g 李先逵 k i Z h i r o n g X i a n k u i
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意象探究
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意象探究川西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以种植、耕种为生,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意象进行探究,力图揭示其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展示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
一、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川西平原地处长江上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耕区。
在古代,川西平原就是巴、蜀、夷三族聚居之地,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发达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意象。
古代川西平原农耕文化主要以稻米、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人们利用丰富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开辟了大片的田地。
在农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技术和方法,例如种植水稻的水田、修建灌溉工程、利用农事节庆进行土地祈福等,这些技术、方法和习俗传承至今,成为川西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西平原还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农耕文化在这里得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发展。
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不断融入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中,丰富了这片土地上的农耕文化景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意象。
二、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的特点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历史底蕴而备受关注。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以农耕为生,将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景观。
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以田园风光为特色。
在川西平原,盛夏时节,金黄色的稻田随风摇曳,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田野、山川、水系,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耕文化景观画卷。
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以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为特色。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农耕遗迹和文物,如灌溉工程、农具等,这些农耕文化遗产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发展史,也为后人展示了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
川西林盘:不断创新的田园意趣
川西林盘:不断创新的田园意趣作者:张微微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8年第14期青花瓷、盖碗茶,斑驳的竹桌凳,一舍茅屋,一顷竹林。
端坐林中,听雏鸟在欢唱;散步田园,闻菜花之芬芳;嬉戏水边,观鱼游之徜徉。
这是川西林盘里惬意的闲暇时光。
这番根植在记忆深处的景象,成为生活在现代“水泥盒子”里的人们一抹无名的乡愁,一种向往的美好生活时光……“噔噔噔……”一群小孩踩着高高的木梯嬉笑打闹着爬上了大树杈上的木屋。
几位家长围坐在树下,一边喝茶一边仰头呵斥着孩子的顽皮,脸上却挂着放松的微笑。
这是一片不大不小的林盘,在几棵粗壮的大树上建有三座树屋,林间空地上散落地摆放着几套竹桌椅,上百年的高大乔木吐露着芬芳的氧气,伴着幽幽的茶香,吸引了好几桌游客悠坐其间。
树屋的主人周仕强提着茶壶为客人掺茶倒水,游走在茶桌间,偶尔还会回头向着林盘里的一座小院吆喝:“3号桌端一盘瓜子,5号桌来一盘豆腐干……”周仕强是三座树屋的主人,也是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村)的社区主任。
“2014年前我们住的这片林盘到处是树叶、垃圾,没人管。
”他说,后来镇上拿出一笔钱,发动社区居民一起打扫林盘,“大家伙儿这一扫就扫了三年。
”林盘打扫干净了,环境清爽了不少。
周仕强环顾着林盘里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竹林,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让他突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么好的林盘,干嘛不利用起来搞旅游?”2015年,他拿出家里全部的存款30万元加上借亲戚朋友的钱凑了90万元修建三座树屋。
2016年,他再次投入80万元,将林盘里的一座农家院落盘下来,保留了老院落原有外观,在屋里打造起现代风格的餐饮、咖啡书屋,房前屋后还建起了垂钓池塘、树林茶舍、戏台、露营基地,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看着周仕强干劲十足,乡亲们都跃跃欲试。
2015年,柳街镇水月社区民宿旅游协会成立,入股会员18户,入会农户对自家房屋进行风貌改造、美化院落,对外提供民宿服务。
远近闻名的“水月民宿”就这样建起来了。
“我们现有的民宿还是2.0版本,明年初我们还要将它升级为3.0版本。
传统林盘因水而生
传统林盘因水而生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4年第20期刘卫兵传统乡村聚落是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聚居地之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聚落景观,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
广袤肥沃的成都平原,雨水丰沛,气候温润,被称作“天府之国”。
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灌溉渠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传统乡村聚落,许多蕴含传统乡土文化的会馆、宗祠掩映其中,川人称之为“林盘”。
这种传统生态聚落延续至今,是我国西南地区独有的传统生态聚落,更是蜀汉文化的载体。
“林盘”因水而生,正是都江堰的自流农灌渠系统形成了成都平原特定的生态田园聚落肌理。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成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出现了大规模拆迁、因简单模仿城镇小区形式而缺乏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加之汶川地震灾害,林盘这种具有深厚人文历史的生态聚落形态正面临严峻考验。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持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地域文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理想中的农家新村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至今,笔者陆续对都江堰市蒲阳镇花溪村、安龙镇徐家林盘、安龙镇卉景村林盘、青城山镇赤城村何家院子、崇义镇罗桥村刘家院子林盘、崇义镇双土村曾家院子林盘等6个川西林盘聚落,进行了原始风貌保护与适应发展的可持续规划设计实践。
2 0 08年12月28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重建完成的蒲阳镇花溪村后,赞誉其为“我理想中的农家新村”。
该系列项目获得2012年度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12年全国人居经典规划金奖、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奖等,四川省政府还将此作为灾后重建示范点向全省推广。
都江堰市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为古蜀先民聚居-林盘聚落的集中地,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观深入人心。
在都江堰市花溪村、徐家林盘的规划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尽可能保留传统林盘的自然格局、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
徐家林盘位于都江堰市安龙镇,处于平坝,已有几百年历史,占地面积约5 0 亩,共有3 8 户村民,皆为徐氏宗族,是典型的平坝地区林盘。
农村传统民居价值探析——以川西林盘为例
作者: 蔡小于[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工,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理论与改革
页码: 151-153页
主题词: 林盘;蜀文化;生态环境;旅游资源
摘要: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特有的民居聚落,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也是川西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貌。
它是蜀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智慧的体现,并起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工湿地的作用。
极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共同构成了林盘的旅游经济价值,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川西林盘乡土景观基因识别研究——以都江堰龙泉村为例
99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9 NO.3 MAR. 2021小城镇建设2021年 第39卷 第3期————————————————————————————————————————————————————————作者简介: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川西林盘乡土景观基因识别研究——以都江堰龙泉村为例彭 恺 牟玲利 摘要:在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城市都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城镇正在逐渐丧失特有的文化特色和风貌景观。
与此同时,不少乡村也呈现出同质化发展的现象,即使在具有鲜明特色、丰富传统性特征的地方,也很难保存原有的地域性特征。
川西林盘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聚居形式,是传统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沉淀产物,其地域景观独具特色。
然而城镇化进程使部分林盘的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乡土景观缺乏自身特色,逐渐丧失其特有文化。
本文基于景观基因的研究视角,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龙泉村林盘为研究对象,挖掘和解析其乡土景观基因,识别其景观特征,并提出景观基因识别的8大识别因子和23项识别指标,构建了川西林盘乡土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为我国川西林盘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川西林盘;乡土景观基因;识别方法;指标体系;龙泉村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1.03.014 中图分类号:TU982.29/ P901文章编号:1009-1483(2021)03-0099-11 文献标识码:A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Native Landscape of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A Case Study of Longquan Village, Dujiangyan PENG Kai, MU Lingli[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many cities have fallen into the dilemma of 'one thousand cities are the same image', and towns are gradually losing their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scape. At the same time, many villages also present the phenomenon of homogenization, where even in the places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rich traditional features,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a special form of rural settlement, the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it is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produc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physical and non-material local landscapes of some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lack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gradually losing the uniqu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gene research, taking the Linpan in Longquan Village, Dujiangy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cavates and analyzes the indigenous landscape genes of Linpan, identifies it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8 recognition factors and 23 indicators of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which constitute the index system of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in Linpan in west Sichuan, then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igenous landscape of the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Keywords] Linpan in western Sichuan;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dicator system; Longquan Village引言川西林盘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聚居形式,是传统川西农耕文明历经了几千年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沉淀产物,其地域景观独具特色。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川西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片重要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其中,林盘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川西林盘文化的要义,并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川西林盘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林盘,指的是大片丛林中的山地平坦地带,也是川西地区最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川西人民长期以来依靠林盘进行种植和养殖,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模式。
在这一生产模式中,人们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谐天地之道”的观念贯穿了川西人民的整个生活,成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征。
其次,川西林盘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在川西地区的相对封闭的山区社区中,家庭和社区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而林盘作为主要的农耕区,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合作和分享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川西人民通过亲密的人际关系和互助精神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他们一起种植、收割,互帮互助,形成一个大家庭般的生活圈。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共同面对困难、享受成功,共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此外,川西林盘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川西地区的人民具有深厚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他们注重礼貌、正直、忍让和谅解,传承着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川西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群体在这里共同生活,他们的宗教信仰也融合在川西林盘文化中。
无论是藏传佛教、道教,还是土家族、羌族的神灵崇拜,都为川西林盘文化增添了多元的宗教色彩。
最后,川西林盘文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川西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和尊重,他们通过口口相传、祭祀活动、戏曲表演、手工艺制作等方式将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不仅使川西地区的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新一代人从中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意象探究
川西平原农耕文化景观意象探究川西平原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这里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渐渐淡漠,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对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意象进行探究,以期唤起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珍视与重视。
一、地理环境与农耕文化景观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这里的农耕文化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居民们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耕作,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
农耕文化景观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并深深影响着这里的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中,人们可以看到成片的稻田、麦田,满眼金黄色的谷穗和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这些景象让人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对丰饶土地的感恩之情。
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在古代,川西平原曾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古代的川西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业中心之一,古代农耕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历史上,川西平原的居民们在这里进行耕种、养殖、筑塘等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景观。
在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中,人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农耕工具、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民间传统的庆丰收活动等,这些景象让人们回顾起古代的辛勤劳作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
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是这片土地上居民们长期的劳作和文化传承的结晶。
在这里,人们能够看到代代相传的农耕技艺、祭祀活动、农家乐等各种传统文化形式。
这些文化形式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和乡土风情。
在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农耕文化对于这里居民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也能够感受到这些文化形式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川西平原的农耕文化景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
川西林盘文化要义川西林盘地处中国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林盘以其峻峭的山峰、清澈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而闻名,被誉为“川西明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创造了独特而宝贵的林盘文化。
首先,林盘文化以自然之美为核心特征。
这里的山峰巍峨挺拔,森林葱茏郁郁,水流潺潺,构成了独特而壮观的自然景观。
人们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和宗教活动中。
林盘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紧密地与自然相连。
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描绘了林盘壮丽的山水风光和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此外,林盘人还传承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认为大自然是神灵的居所,崇拜自然神祗。
他们通过舞蹈、歌曲和祭祀等仪式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
其次,林盘文化以和谐共处为核心价值观。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林盘人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他们珍惜土地资源,崇尚节约粮食、水和能源。
林盘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林盘的山水间,咏歌和舞蹈是人们最常见的活动形式。
林盘咏歌常以弹唱为主,歌颂自然、歌颂劳动,歌颂家庭和睦,歌颂社区和睦。
舞蹈则是人们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情感的一种庄重形式,舞蹈动作和旋律与自然风景相呼应,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外,林盘文化注重传承和深化。
文化传承是林盘人一直以来的重要任务。
林盘人通过口头传统和节日庆典等形式,将智慧和经验代代相传。
例如,林盘人通过祭祀仪式等活动来敬拜祖先和神灵,并重视家庭传统和家训的传递。
林盘还有独特的节日和庆典,如新年、清明节和七夕节等,这些活动既是林盘人欢庆的时刻,也是人们了解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此外,林盘文化也不断吸纳新的元素,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文化更具活力和包容性。
综上所述,川西林盘文化以自然之美、和谐共处和传承深化为核心要义。
林盘文化的独特性和宝贵性在于其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与人的和谐共处。
共享田园模式下川西林盘营造——以郫都区某林盘为例
共享田园模式下川西林盘营造———以郫都区某林盘为例陈美燕(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地方都在积极地探索,林盘作为川西地区独特的农耕水利文化的载体,同样响应着这一战略的号召。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共享当之无愧是时代趋势。
讨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林盘保护与发展中,在共享田园模式为主导下川西林盘的营造,为之后林盘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林盘;乡村振兴;共享田园模式包含产业共享、环境共享、利益共享,农民可以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统一种植农作物,融入物联网智能,形成统一标准化系统,参与农场的管理;分享农场的经营成果。
城市家庭能够借助会员的方式进驻农场,享用农场安全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等资源。
2.2共享平台与保障共享田园是政府平台、村集体、合作社等与振兴公司合作引进一些产业公司、社会投资者、消费者从而实现农地共享、房屋共享、农具共享、林盘共享、建设用地共享的一种新模式。
是由振兴公司提供开发资金,集体提供土地,合作成立公司负责本项目的开发建设,采取三权分置,带动集体发展,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资产,增加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实现“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消费变投资”,以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富。
3林盘改造误区这些年来,林盘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开展,面临着数量减少、破坏废弃和空心化等困境。
在乡村建设中,各地方逐步认识到林盘资源的重要性,借助相关政策与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建设活动。
成功的改造能提升林盘存在的意义,但是部分传统林盘在改造中存在多种问题,不仅没有提升林盘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景观元素和本土文化。
在林盘的更新中,不恰当的保护也是一种破坏,除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要做到对生活行为习惯的保留,不能简单粗暴地拆毁林盘,又以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来产出一批居住的机器。
园林景观设计——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摘要:林盘,是存在于川西平原地域范围内的传统地域性文化景观。
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记录了川西农耕文明和地方性田园意象,具有独特的景观文化价值。
本文从空间格局,环境景观形态,居住模式和文化3个方面解读林盘的景观空间特征和肌理,并依托林盘地域乡村文化景观整体特性研究结果,探讨在成都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进程中林盘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关键词:传统地域性文化景观,林盘,田园城市1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与林盘土地是有生命的,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域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流传了众多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
通常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农田,村落,道路,河流等不同类型的景观相互组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征和格局,被称之为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地理、经济、人文、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是集合聚落景观、经济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特色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它包含着美丽的田园风景,浓厚的地方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经过在千百年的演化传承,成为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域性的不同,乡村景观在景观和文化特征上又有所差异,表现出典型的地方性和文化性,著名学者孙艺珍认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乡村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成为记录乡村地域人类活动历史和传承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
其显著的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与其所依存的景观环境以及人们综合感知而形成的景观意象,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景观体系。
在地球上广阔的乡村空间孕育了丰富乡村文化景观类型,例如菲律宾吕宋岛的水稻梯田景观、荷兰扎达姆风车村的田园牧歌景观,中国皖南的风水古村落景观,德国新天鹅堡景观,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景观,捷克克鲁姆洛夫农业景观等,这些美丽的地域性乡村文化景观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
古老“林盘”焕发新活力——四川省都江堰市乡村振兴新实践
深 度主持人:董培升 古老“林盘”焕发新活力屋前有田,屋后有林,鸡犬平原上,散着无数翡翠珠子一样的林盘,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川西人民栖居于此,繁衍生息。
林盘,是指川西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以及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形态。
小的林盘有几户、十几户人家,大的有上百户,碧树、稻田、流水、民居和谐共存,院落相接,鸡犬相闻,兼具建筑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被评价为“虽由人作,宛堰市的柳街上,有一座青瓦白墙的林盘院落尤为引人注意。
院中一方水塘,荷叶如碧;临窗有竹林一片,满目青翠,见之忘俗。
这就是“舒林盘里的茂林、小桥、流水、农宅舒婷诗社一角等路网资源,用较低的成本建成一条长约30公里的田园绿道,外联周围城市,内联友邻乡镇,串联30余个林盘院落和旅游点位。
来旅游的城里人渐渐多了,村民也在绿道推进中尝到了甜头,开始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当中。
村民毛强说起绿道建设,满脸都是笑意:“绿道从我家门前穿过,带来的好处可太多了。
”他从绿道中看到了商机,把自家老房子进行简单改造,将鸡圈、猪圈变成茶社和餐厅,做起了农家乐的生意,这给他带来不少收入。
“今年菜花节期间,我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以前在外务工一年的收入。
”二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去打工,许多林盘逐渐“空心”,汶川大地震后更是一片颓败,土地悄然撂荒,道路泥泞难行,看上去空空落落,了无生气。
林盘是川西人民的生活家园,更是精神家园,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修复林盘,就是保护修复川西平原的历史和文化。
黄家大院林盘的修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诗书耕读林下,炊烟连着枝桠。
花落白墙青瓦,依稀旧时人家。
”占地面积百余亩的黄家大院,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下,既有着传统川西林盘朴实的乡野风貌,又融合了社会资金,焕发着全新的活力,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由成都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周东创立的文化推广机构东周社,在黄家大院的“又竹堂”设立了书院,并邀请文化大家流沙河老先生题字。
论川西园林中的气与韵
学 术 论 坛248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有别于气势恢宏的北方园林、诗情画意的江南园林、精致小巧的岭南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一脉相承的川西园林,在道家思想和西蜀文化的影响下,提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形成了古朴潇洒的造园风格,使川西园林在中国园林中彰显出特有的风貌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情怀。
1 气候资源所创造的自然气韵“气”指生命之气,也叫生气,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源,强调艺术表现要生生不息,而“韵”与“气”相辅相成,“气”运动则有了节奏,也就形成了韵律。
中国传统的“气”文化认为:山是气之来源,如若林木茂盛、流泉甘洌的山地,则称之为佳境。
具体就如山系而言,主脉要具有宏观控制的作用,能够成为整个自然景观的背景,而水能“载气纳气、滋养万物”,被视为地之血脉。
山为阳,水为阴,阴阳和谐方能生“气”勃勃。
川西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地面积比重大、水系丰富,所以川西地区不乏以山水为主体的园林。
自然环境的创造往往是在给予其局限性的同时也成就了其独特性,川西地区特有的温润气候,适宜于多种植物的栽种和生长,所以,川西地区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区别于北方及其他园林的人工设计及种植,川西自身就是一个雅朴的天然园林。
2 历史资源所创造的人文气韵川西地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500余年的文明史,有“天府之国”之美称。
川西地区的园林区别于其它流派园林最典型的特点是大多具有历史文化性,且人纪念历史名人为主,最具代表性的纪念园林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
2.1以文脉为线索的造园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郊,是一座纪念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祠宇,其君臣合庙共祀的格局为全国罕见。
该祠以三国文化为脉络,将园林规则布局与自然布局相融合,把庄严肃穆的祠庙景观与清新自然的川西园林景观有机结合,其在造园上,通过巧妙安排空间序列、植物配置、山石水体,营造出自然、古朴且颇具人文情怀的园林意境,成为川西园林当之无愧的代表。
浅谈成都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路径——以崇州义乡兄弟川西林盘规划为例
浅谈成都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路径——以崇州义乡兄弟川西林盘规划为例摘要:顺应全球时代发展,公园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在生态文明时代对世界城市发展的一次全新的探索,四川省成都市秉承这一理念,正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的建设。
而乡村更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乡村振兴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乡村几千年来所特有的地域代表,其内在的生态美学人文等价值与公园城市核心价值不谋而合。
本文以崇州严家弯湾义乡兄弟林盘规划为例,从生态、美学、人文、生产、生活等维度浅谈成都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川西林盘规划,明晰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路径,为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下的公园城市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川西林盘规划;义乡兄弟林盘前言:位于崇州严家弯湾的义乡兄弟林盘以巴蜀文化铸魂,联动周边8个林盘形成“九星联动”的崇州北部水木旅游环线川派盆景民俗文创带。
林盘通过整田成园,营圃为艺;护林成境,化景为憩;理水成脉,润岸为观;改院成诗,美居为享;保真成文,融新为扬;植业成源,赋能为创;连绿成廊,细网为游;林间长廊,产居相融的规划路径,营造了一幅“盈握咫尺藏千寻,偶开画卷小山川”小山水·咫川卷的林盘之境。
1、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川西林盘川西林盘是川西地区典型的传统乡村类型,是川西平原流传至今特有的乡村模式,其归林而居、栖田为伴、枕水而眠的人居模式既传承了巴蜀文明的悠悠历史,也承载了中国农业史上重要的地域农耕文化价值[1]。
川西林盘是民居、乔木、竹林、河流、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也是乡村振兴、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的重要基底。
公园城市是引绿进城,致力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成都农村区域汇集上千个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林盘,其山、水、田、林的生态要素是构成公园城市重要的生态价值本底,川西林盘和公园城市都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平衡发展空间集聚形态。
进入林盘的距离:川西平原传统乡村的特点
进入林盘的距离:川西平原传统乡村的特点摘要:中国乡村研究一直以来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理解与探索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之一,施坚雅恰是在成都东南的乡村提出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市场体系理论,他本人表示四川不是典型的农村,有一种不同的生态与生产的安排方式,当地只有市镇和分散居住的人们,[1]也就是林盘。
但林盘与村落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的特性又是什么?本文将通过笔者的田野经历并结合历史资料来探讨林盘的实质与它的诸多地方性特点。
关键词:乡村研究;川西林盘;社会组织;一、田野点介绍笔者调研的田野点在崇州市廖家镇廖场村。
崇州市,古称蜀州,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当地多数人现仍然称它为崇庆县,因为它在1994年才撤县设市。
崇庆行政区划宋代以前已无从稽考,元代和明代仅可查到一些乡镇名称。
清初将崇庆划为4乡1区,其中廖家场属于北丰乡,之后各种变动,1958年建立了廖家人民公社,61年划分为11个生产大队,1981年划分为12个生产大队。
即便1983年建立村民委员会,撤生产队更名村民小组,但直至今日四十岁以上的廖家人仍然习惯用大队来定位自己所属的位置。
[2]廖场村和廖家场位于廖场镇的中心地带,所谓“场”,不是具体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于历史上聚在这里买卖东西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贸易、娱乐、文化区域。
笔者入住的旅店,就是场镇板鸭店老板自家的屋子,夫妻开店三十来年,一楼卖板鸭及各种卤味,二楼三楼用做旅店,三楼自住。
起初被老板娘告知“很多老人不愿意跟外人聊天”时,并未放在心上,以为信息化、短视频、网络发展如此发达的现在,即便是农村,也不会太闭塞,没想到不久后就碰壁了——即便是住进了廖家场镇,依然进不去林盘。
二、场镇与林盘的距离廖家场是由廖兴西街,龙岗路,金阳路及几条无名小路汇聚的中心。
场镇上应有尽有,超市、粮油店、水果店、服装店、饭店、医院、茶馆、快递站……有点类似于城市中的“市中心”,大家可以在这里就医、买卖、取钱、娱乐,摆龙门阵,[3]看热闹,村委会和市政府都离场镇中心步行五分钟的路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时空
72独有的农耕文化因子成就了独有的川西林盘文化
记者:川西林盘独有的特征是什么?
陈其兵:川西林盘在整个成都平原呈现随田散居、大分散、小聚合的团状分散式布局。
这种布局具有分合相宜、而就的特点。
各个宅区组团(林盘)中住户数量不等,少至一、两户,多则几十户。
原住居民大都是近亲、宗族兄弟,各家皆为独院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形成组团。
各个宅区组团(林盘)又相互隔离,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
树林将宅院包围、宅院掩隐于林下是川西林盘基本的景观空间特色。
“隐”于林木的住居模式是川西平原自然地理环
川西林盘文化的乡土美学意境
专家访谈
陈其兵: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
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嘉宾
挖掘川西林盘的现代价值
记者:川西林盘的保护与更新与成都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建设公园城市有哪些具体关联?
冯婵:生活在“水泥盒子”里的城市居民,一到周末最向往的去处就是田间郊区,这来源于人对大自然最本真的亲近感,同时也来源于一种文化内因。
这种文化内因可能来源于人们对儿时生活环境的追忆,也就是我们说的乡愁、乡村记也可能来源自我们前面所说到的诗词、书籍、文献的记载描述。
这种乡愁记忆是群体性的、民族性的文化记忆,这就成为今天川西林盘文化得以生发的基础。
它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都符号。
现在说打造世界文化名城,那我们的文化在哪里?川西林盘文化的现代化运用也许就是表达方式之一。
嘉宾
冯婵: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
究所副所长、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