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2人民版选修1
2022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2凡尔赛_华盛顿体系的和平人民版选修320221114192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
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决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之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材料二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德国的财产还要多得多。
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卵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于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材料三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方案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挖苦他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苦难的异教徒。
〞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
〞——摘编自?世界史?请答复:(1)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实质是什么?结果怎样?(5分)(2)美国反对法国赔款要求的原因有哪些。
(3分)(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克里孟梭的话?试结合材料一、二加以说明。
(4分)(4)综上,分析说明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征。
(3分)【解析】第(1)问联系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答复出实质,结合?凡尔赛和约?的内容答出结果。
第(2)问根据材料中美国反对“杀鸡取卵〞等信息归纳出原因。
第(3)问联系威尔逊“十四点〞方案的实质和材料中威尔逊与劳合·乔治一样反对法国的主张加以说明。
第(4)问从列强之间的勾结与争夺的关系上进行分析。
【答案】(1)实质: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和看到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
结果: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
(2)经济崩溃的德国将无力归还美国的债务和投资;法国强大不利于美国的世界霸权方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综合检测(一)(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7世纪,雅典社会动荡不安。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A.来自其他城邦的威胁加剧B.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C.城邦用严刑峻法维护秩序D.工商业的发展受限制2.梭伦执政后,非常重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双耳陶瓶(见右图)上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阿提卡地区()A.海外贸易的盛况B.收获橄榄的场景C.手工工场的生产D.灌溉系统的发达3.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的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是由于()①“解负令”的颁布②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③“四百人会议”的创立④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4.下列各项描绘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的发迹故事,其中符合真实历史情形的是()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土地的赏赐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奖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右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A.法制意识B.重农精神C.娱乐意识D.尚武精神6.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由豪强地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主督护制D.行省制7.观察右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时期()北魏洛阳复原图①洛阳城的繁华景象②洛阳城建筑整齐、街道规划有序③洛阳是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④洛阳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8.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9.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A.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10.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11.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B.封建割据,王权衰微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12.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进行,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天主教内部也进行了改革,他们清除内部积弊,强化异端裁判所等。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民版选修1基础达标1。
以下选项中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是( )A.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
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
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2。
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B。
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3.商鞅变法中规定其活动受到限制的是()A。
奴隶主贵族B。
新兴地主C.农民D.工商业者4。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5.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B。
皇制改革的性质C。
监察制度改革的性质D。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6.商鞅变法的内容中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有()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③④B.①②⑤C。
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五)(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五)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答案 A解析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但是,王权也必须依附于教权,受到教皇的制约。
2.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某某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X的是(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某某仪式D.先定论答案 C3.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某某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答案 D解析题干中把路德的脑袋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意在说明路德某某思想是魔鬼用来腐蚀人们的灵魂,很显然这是旧教派(天主教)攻击新教派(路德教)的言论,故D项正确。
4.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卡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
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卡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某某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卡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 )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B.某某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C.卡尔文教崇尚某某某某D.某某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答案 A解析由“卡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分析可知本题选A。
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
5.路德教派与卡尔文教派的共同点有( )①因信称义②信徒皆为祭司③建立廉俭教会④建立民族教会⑤主X先定论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答案 C6.“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二) 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董仲舒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董仲舒、苏轼评价商鞅变法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上述评价的动身点。
(7分)[解析] 本题属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第(1)问,留意辩证分析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观点。
二者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都掺杂了个人观点,既有确定,也有确定的主观歪曲,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第(2)问评价两人的动身点,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思索。
[答案] (1)董仲舒:指出了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后秦国存在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现象,是客观的;但董仲舒只强调变法后农夫的贫困,未相识到变法对促进秦统一全国的作用。
苏轼:看到秦国经过变法,经济发展,国力增加,成为七国中最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是客观的;但秦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是暴政,苏轼归结为变法,则是错误的。
(2)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苏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
苏轼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召怨天下”,导致秦“旋踵而亡”,以攻击王安石变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视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D2.“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以上言论应出自( )A.孔子B.墨子C.孟子D.老子解析:材料强调“天下之人”不应该“不相爱生”,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与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相一致,故选B项。
答案:B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C.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解析:材料主张用军事力量消除贵族,用强有力的措施管理人民,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
而A项是儒家的主张,B项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D项是墨家的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B.秦孝公求贤若渴C.秦孝公希望改革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强大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秦孝公认为晋国侵略秦国、诸侯鄙视秦国都是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希望有人帮助秦国改革,故排除A、B、C三项,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才希望秦国改革,故选D项。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卷:专题2 商鞅变法
专题二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从根本上为封建制的确立奠定基础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普遍推行县制C.废除世卿世禄制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某地出土了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如右图),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
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 )A.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B.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衡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C.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D.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4.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
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B.实行二十级爵制C.普遍推行县制D.“燔诗书而明法令”5.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包括( )A.土地国有制度逐渐形成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加强C.新的阶级关系逐渐形成D.旧贵族势力不断加强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2.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家关切的是(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史家当具史才、史、史识、史德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B项正确;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观,故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到15岁、女子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2人民版选修1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 分钟分值:90 分)本试卷共6 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 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分)(9(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6 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
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
(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
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 分)(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
”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A [废除以土地和人身自由作抵押的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之一,故选A项。
]2.右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
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D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C [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诸侯国态度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 ( )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措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C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如商鞅奖励耕织,梭伦鼓励农业发展,故①不符合题意;在工商业方面,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在政治方面商鞅强调专制集权而梭伦鼓励民主政治的发展。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2.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3.商鞅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宗室地主的地位不断上升①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①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A. 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这一时期在①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焚书坑儒C.迁都洛邑D.陈桥兵变6.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7.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①。
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A.废井田B.均田令C.坊市制D.免役法8.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9.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成员要想进一步加官晋爵,就必须()A.发展商业B.学习儒家经典C.多立战功D. “为田开阡陌封疆”10.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1.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①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①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①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1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主要是()A. “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实行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1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1人民版选修2
专题综合测评(一)(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奎那说:“既然人有智慧和感觉,同时也有体力,这些禀赋就由天意安排,仿佛宇宙间普遍存在的那种秩序的方式,彼此处于从属的地位。
”就是说,按照上帝的安排,既有上帝的天才,也有下愚的群盲。
阿奎那虽然也提出劳动是上帝所喜悦的这种说法,但他认为正像工蜂采花制蜜而蜂王却免去这种劳动一样,在人类社会中,也必须有一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另一部分人则从事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是低贱的,是奴隶和农奴这些“下等人”做的事情,脑力劳动是高尚的,只有属于“上等人”的封建主才能从事这种劳动。
他把封建等级制度的划分说成是出自天意的安排。
按照天意,“才智杰出的人自然享有支配权,而智力较差但体力较强的人则看来是天使其充当奴仆。
”——《世界通史》(1)阿奎那的基本思想是什么?(7分)(2)根据材料回答,阿奎那是如何认识人的社会地位和基本权利的?其依据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8分)【解析】第(1)问,“基本思想”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注意语言的精炼。
第(2)问,“认识”要从材料中的“下等人”“上等人”进行分析;“依据”要结合“工蜂”“蜂王”的比喻以及“天意的安排”来回答;“根本目的”要结合通篇材料分析归纳。
【答案】(1)凡接近自然过程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的政体是最符合上帝本意的最好的政体。
(2)认识: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不平等的,分为低贱的“下等人”和高贵的“上等人”,后者对前者有支配权。
依据:“自然法则”和上帝的旨意。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2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检测卷二(四、五、六专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和西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经分析可知,A、C都是财政危机的原因,但并不是“根源”。
D是财政危机的表现。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虽有积极作用,但也导致了冗兵冗官的局面,这必然导致财政危机。
答案:B2.北宋翰林学士范镇曾评论:今行此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
此语评论的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将兵法解析:青苗法的实行,使农民可以向官府借钱或粮食以渡过粮荒的难关,使之免受富人的盘剥,“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A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解析:题干所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内容和作用,解题关键是分析各项变法措施的作用。
答案:B4.司马光曾说:“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这一现象在王安石变法中主要体现在下列哪些措施中( )①农田水利法②免役法③青苗法④保甲法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官吏的干预,实际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免役法也加重了贫民的经济负担,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答案:B5.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用人不当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者态度动摇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因素既有法令本身的原因如③,也有用人的原因如②,最主要的是守旧派的反对如①,④王安石态度并未动摇,故④错误。
答案:D6.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西欧各地的宗教改革各具特色,其中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是( )A.德国宗教改革B.瑞士宗教改革C.英国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解析:尼德兰在宗教改革前处于西班牙王国的统治之下,它的宗教改革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双重性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解析:选D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解析:选B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影响。
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测试范围:专题三、四)(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是因为(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受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项。
答案:D2.“(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
答案:A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
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D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滚动综合测评2第一~四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滚动综合测评(二) (第一~四单元)一、选择题1.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觉了一批铁器实物。
下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
据此推想( )A.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B.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C.争霸斗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D.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A [从材料“铁锄范”可知,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从戴鼻圈的牛尊推想,牛耕较普遍,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争霸斗争本身不能推动工具改革,C项错误。
] 2.(2024·丹东高一检测)视察如图,说明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心集权B.减弱诸侯王的实力C.加强君主专制D.厚待诸侯王的子孙A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王侯封地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心,从而加强了中心集权,故A项正确;减弱诸侯王的实力是汉武帝实行措施的干脆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王的子孙的封地越来越小,所以并非“厚待”,故D项错误。
]3.(2024·日照高一检测)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C [依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故C项正确;鲜卑族并没有被汉族同化,解除A项;北方经济的复原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解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复原,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解除D项。
]4.“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
”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推恩令” B.郡县制C.科举制D.分封制C [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具有相对的公允性,自隋朝确立后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2 人民版选修1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
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
(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
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
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
(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
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
(6分)【解析】第(1)问,要从户籍制度、县制、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
第(2)问,注意强调的是“社会风气”,应从土地制度、法令、习俗等方面,并依据变法内容分析即可。
第(3)问,特征应从政治、观念等方面分析出专制、愚民等要素。
【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2)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
(3)重视加强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
(答出三点即可)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大声宣读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由国君主直接委派官司吏治理。
”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
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请回答:(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5分)(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5分)(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中涉及到四项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项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对土地的所有权,故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第二项奖励军功,有利于激发秦军的战斗力,但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则受到抑制和打击,故他们反对这一法令;第三项为奖励耕织,对农民有益;第四项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
据此逐问回答即可。
【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司职;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对按军功授爵这一条最为不满。
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3)对改革表示欢迎。
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4.(2016·丹东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
……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三……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改革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
(6分)(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民生”的提示可以从经济措施中提炼概括为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民间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
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二认为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影响深远;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第二小问,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对商鞅变法加以评述。
【答案】(1)民生: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民间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充分肯定,认为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影响深远。
材料三认为商鞅严刑少恩,导致车裂下场,评价片面。
看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
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许多变法内容影响深远。
(言之有理即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
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
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
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
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
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材料二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
……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
秦国富强,天下莫比。
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
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
——《东周列国志》(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4分)(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
(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那七国地广兵强,……日就衰弱”“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2)问,主要根据题干材料“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
……于是诸侯毕贺”,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治安与环境等方面作答。
【答案】(1)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强国鄙弃。
(2)政治上: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军事上:军事力量增强,在争霸中不断获得胜利。
社会治安与习俗:尚武且怯于私斗,社会稳定。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8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7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问,从对政治体制和国家统一的影响角度分析。
第(2)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及材料二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利益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法家思想。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