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规划共80页
城市规划结构及内容
Part 1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
4、可持续性发展
二作用
1、指导总规编制,上下衔接,对实现区域层面的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意义重大
2、全面考察区域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指导,避免“就城市论城市”思想,从区域整体效益最优化的角度实现最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4、协调区域城市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着建设条件历史背景区域范围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及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的关系关键点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核心,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四城镇体系规划强制内容(注p108)
1、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地区域
2、区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3、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厂
城乡规划的种类
城乡规划的种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时应遵守的原则;
1.遵循城乡统筹,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2.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的原则;
3.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原则;
4.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的原则;
5.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
1,全面分析,因地制宜的原则;
2.保护与建设相协调的原则;
3.突出保护重点的原则;
城市新区开发的原则:量力而行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的原则;方便宜行的原则.
新区的开发类型:新市区的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卫星城镇的开发建设;新工矿区的开发建设。
城市旧区改建原则:加强维护,逐步改建的原则;旧区改建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原则;旧区
改建与保护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城市绿化规划的原则:城市绿化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城市绿化规划指标。
绿化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
创建园林城市的法规有: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园林城市申报和审批办法。
城市绿化建设标准:(1)指标管理(2)道路绿化(3)居住区绿化(4)单位绿化(5)苗圃建设(6)城市全民义
务植树(7)立体绿化。
城市绿地的管理责任分工:城市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
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各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单位自建的公园和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PPT课件
8
第8页/共80页
3、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
• (1)西谛《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 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的建筑学和园 艺学传统。
• 18世纪后,兴起“英国公园运动”, 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入到城市之 中。
• “英国公园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出现 了围绕城市公园布置联列式住宅的方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式,并将住宅坐落在不规则的自然景 色中,以改善城镇景观。
• 近郊圈建设良好的居住区, 限制居住人口密度;
• 绿带圈以农田和游憩地带 为主;
• 外圈建设8个具有工作场
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第34页/共80页
34
40s 新城建设(第一代)
l 比较接近“田园城市” 概念。
l 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 量;
l 新城规模较小,建筑密 度较低,人口密度较低;
l 按邻里单位原则组织居 住区,邻里单位之间既保 持绿化隔离又彼此有联系;
25
第25页/共80页
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 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26
第26页/共80页
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27
第27页/共80页
20s 卫星城市理论
• 1922年在《卫星城市的建设》中雷蒙•翁温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 概念。
• 1926年在阿姆斯特丹的国际会议上,“卫星城市是防止大城市 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重要方法”,便成为通用概念。
十四五城市住房发展规划
十四五城市住房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实力、实现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攻坚时期。为发挥住房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促进作用,适应高品质居住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3—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住房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不断健全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住房的规划建设、配套服务等软硬件品质明显提高,居民总体居住水平持续提升,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重要贡献。
(一)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稳步增加,居民住房质量不断提高。新增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明显下降,住房户型结构持续优化,商品住宅小区全面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得到进一步推广,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棚户区改造攻坚任务圆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人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绿色建筑、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城区新增商品住房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上户型套数占比达70%;城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2%;完成棚户区改造20万户;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1000
个,涉及18万户;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5%。
(二)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多元需求。基本形成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累计供应居住用地500公顷,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保障房、安置房占比分别约40%、30%、30%o 使城乡居民家庭购房需求得到满足、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以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方式更加成熟,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培育20家规模化机构,构建高中低并举、大中小兼备的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公租房管理运营水平不断提升,保障力度不断增强。
《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
《城乡规划法》第⼀条阐明: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条强调: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该法针对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系列⼯作内容作了⽐较全⾯的规定,现就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城乡规划的体系,原则和管理体制
1.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法》第⼆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条,第⼗三条⼜规定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三⼗四条还规定了近期建设规划.这就形成了本法所法定的城乡规划体系(见教材图3-1).
2.城乡规划原则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保护耕地等⾃然资源和历史⽂化遗产,保持地⽅特⾊,民族特⾊和传统风貌,防⽌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公共安全的需要.
(1)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城市中⼼辐射带动作⽤,促进⼤中⼩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同时,合理安排城市,镇,乡村空间布局,贯彻科学⽤地,合理⽤地,节约⽤地的⽅针,不浪费每⼀⼨⼟地资源,⾛集约型可持续的具有中国特⾊的城镇化和城乡健康发展道路. 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收藏夹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4.4 居住区规划与生活素材 中图版4 精
第四章城市建设与生活
4.4 居住区规划与生活
相关素材
居住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
居住区规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规划用地位置及范围;
(2)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
(3)按照确定的居住水平标准,选择住宅类型、层数、组合体户比及长度;
(4)确定公共建筑项目、规模、数量、用地面积和位置;
(5)确定各级道路系统、走向和宽度;
(6)对绿地、室外活动场地等进行统一布置;
(7)拟定各项经济指标;
(8)拟定详细的工程规划方案。居住区规划应符合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经济要求、施工要求和美观要求等。
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居住区的规模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决定:
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配套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
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居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可适当减少。
②城市道路交通方法的影响。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要求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
安全、快捷和通常。
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居住区的规模与居民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或相结合,这是在我国社会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2007.10.28
•【文号】主席令第74号
•【施行日期】2008.01.01
•【效力等级】法律
•【时效性】已被修改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四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07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城乡规划及建设改善措施
02
强化规划实施监管
03
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城乡规划 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确保规划 的有效实施。
加强城乡规划的宣传教育,鼓励 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 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
根据地区发展条件和需求,科学合理地编制城乡规划,优化空间 布局和功能分区。
城乡规划的原则与任务
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统 筹兼顾、绿色发展。
任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空间 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
城乡规划的分类与内容
分类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内容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
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导致 城市功能分区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 下。
农村空心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 动力外流,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空 心化问题突出。
城乡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缺乏科学规划
城乡建设过程中缺乏科 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无
序建设和资源浪费。
政策制度不完善
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
城乡规划及建设改善措施
汇报人: 2023-12-29
城市规划方案(详细版)
城市规划方案(详细版)
城市规划方案(详细版)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详细的城市规划方案,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的发展。方案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等。
规划目标
1.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 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规划原则
1. 社会公平原则:规划要考虑到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实现城市的整体和谐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要兼顾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规划一体化原则:各个规划领域之间要相互协调,实现规划的一体化。
土地利用
1. 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鼓励划分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
交通规划
1. 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公交、自行车和步行系统,以减少汽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2. 配套交通设施建设,包括停车场、公交站、自行车道等。
3. 优化交通路网布局,缓解交通压力。
公共设施规划
1. 建设完善的教育设施,包括学校、大学和图书馆。
2. 建设医疗设施,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3. 建设公共娱乐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结论
本城市规划方案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通过遵循规划原则,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和公共设施,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原理(ppt 93页)
12
第十八章 城乡住区规划
(教材第七章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P142)
第1节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1. 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住区的概念:住区是 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 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 型、各种规模居住及环境 的总称。
第十八章 城乡住区规划
2、规划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 确定一个舒适、 卫生、安全、宁 静而优美的环境。
第十八章 城乡住区规划
3、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
以人为本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是城市最主要的 活动之一。
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住宅(家庭生 活单元)、居住区。
第十八章 城乡住区规划
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
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 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 的人文环境。
城市总体规划_PPT课件
第三节 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机能运转所 需要的土地,它既包括已经开发的土地,也包括列 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的土地,由工业、居 住、仓库、公共设施、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基础 设施、公园绿地等不同的用地类型组成。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和 73个小类。
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城市常住人口平均享有的公 共绿地面积。我国规定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定额为每 人6平方米以上。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
城市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 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 基础设施两类。 • 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 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工程设施。 • 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 •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现代大城市空间结构逐步由向心结构转向离心 结构,由单中心结构转向多中心结构,由集中分布 转向分散发展。
二、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 1 按集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 • 2 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
区 • 3 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
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 • 4 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 5 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
城乡规划法 PPT课件
4、城乡规划制定、实施的程序上 体现公众的参与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 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 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在上报审批的材 料中应当附具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第26条的规定) 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的,应当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第48、50 条的规定)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 表会议讨论同意。(第22条的规定)
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 变土地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 土地出让合同中没有规划条件的,合同无效;未取得 用地规划许可证而批准用地的,撤销有关批准文件。
对规划条件的规定
根据2004年《建设部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规划条件及附图的 要求: 规划条件——出让地块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 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 、绿地比例、必须配置的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建筑界线、开发期限等。 附图——标明地块区位与现状,地块坐标、标高, 道路红线坐标、标高,出入口位置,建筑界线以及 地块周围地区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版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0.2小区
居住区的一级划分,一般为几十至几百户,由若干个楼栋或住宅组成,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2.0.3组团
居住区的二级划分,由若干个小区或楼栋组成,配备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2.0.4居住户数
指某一居住区内的住户数量。
2.0.5人口规模
指某一居住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
2.0.6绿地率
指居住区内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2.0.7建筑密度
指居住区内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8容积率
指居住区内建筑总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9建筑高度限制
指居住区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限制。
2.0.10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
指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与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的比值。
2.0.11居住区规划设计代号
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代号或编号。
用地与建筑
3用地与建筑
3.0.1居住区的用地性质应为住宅用地,建筑物应为住宅建筑。
其中可配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办公等建筑。
3.0.2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限制等指标。
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居住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等因素确定。
3.0.3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并应按照安全、经济、美观、舒适的原则设计和建造。
3.0.4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充分考虑防火、防盗、防震、
防水、防潮等安全防护措施。
3.0.5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
要求,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城乡规划及编制的内容与方法(ppt 89页)
●美国: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 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日本: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 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
2、城市规划的实质和作用
(1)实质:是达成社会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矛盾的手段。
二、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
详细规划——主要包括规划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规 划建设密度和高度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 规划和竖向规划等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 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 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2)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 划区范围
(3)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区 中心区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 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 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口形式。
(5)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 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 进行综合协调
(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的依据 (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3)市(县)域的城镇发展 (4)城市性质、规模期限、规划范围、发展方针 与战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6)城市环境质量建设指标,改善或保护措施 (7)各项专业规划 (8)近期规划 (9)实施规划措施
城市规划之城乡区域规划PPT课件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①健康的社会环境使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城市 各项社会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城市文明的继续发展。
❖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 向低纬度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世界百万级城市的维度分布 (1920—1970)
我国城市数量已达655个 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达到122个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指出,60年 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 作用日益显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 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 3.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区域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基础 地理位置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 被都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影响人口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 大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比小城市更要紧密,因此, 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③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中心控制功能越来越集中于 少数世界城市。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①由于人口的密集,社会问题就呈现出集中发生的现象,并且 复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