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说课
红军长征说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共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长征中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精神,认识“长征精神” 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 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做一做:长征的历程(路线)
①长征初期的路线: 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 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 (生死关头) ——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②历史的转折—— 遵义会议(背景、内容、 影响) ③长征的最后胜利: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 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10会 师陕北—— 1936.10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 宁、静宁将台堡(长征结束)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掌握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 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引导学生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绘制简单的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绘制识读历史地图 的能力。
教学过程 想一想: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1.长征原因
独立阅读、观察图表
小组合作 归概括 整合资源 形成认识
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的原因
博古(1907—1946)
党中央主要领导 人博古执行“左 倾” 错误路线,排 挤毛泽东对红军 的正确领导,放弃 了前几次反“围 剿”中正确的作 战方针.
【精品说课课件模板】第14课 红军长征 说课课件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资料链接
红军一共爬过了18座山脉,其中5条终年 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 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 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 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 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 乎奇迹! ——目标
教法简介 教学过程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本课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 这一主题展开,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 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 。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
红二方面军
巧渡金沙江
血战湘江
1934年10月 撤离瑞金
红一方面军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批评了博古等人在 军事上的错误。 内容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 主张。
对中央工作重新分 工。
讨论: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和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领导思想错误 损失惨重,濒临绝境
长征胜利 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纠正军事错误 改组领导机构
毛泽东 4万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7万 (第四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胜利
第 五 次
8万
博古 李德
失败
1936年10月 会宁大会师
1935年10月 吴起镇
过草地
红四方面军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抢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 伟大意义。理解长征精神。
⑵探究红军长征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 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
红军长征说课稿.doc
第14课《红军长征》说课稿课题设计:袁宝华2015年12月18日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红军长征》一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最后一课。
这一主题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反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开始探索的艰难历程。
教材在本课设计了三个子目,即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这既体现了课标精神,让学生“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教材不囿于课题,突出遵义会议的内容。
在本学习主题中,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既反映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又预示着中国革命将走上新的征程。
2、课程标准:知道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3、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概括能力。
通过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在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的基础上,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种呈现方式在学生充分感知长征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习综合、归纳相关历史知识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多种历史资源的提取方法,促成师生彼此的心灵感动。
加深对中国革命历程艰难与曲折的认识。
学习通过与教师、与同学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共同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真挚感情,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通过遵义会议的学习,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的危难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通过挖掘身边的长征历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历史的意识和亲近历史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本课以长征的历程作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在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感悟长征精神。
以遵义会议为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作为教学难点。
《红军长征》说课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也是一位诗人、词人。在长征途中,尽管环 境十分恶劣,但毛泽东仍然笔耕不辍,写出 了大量豪迈的诗篇。请查阅相关资料,收集 毛泽东长征时期所写的诗词。(有兴趣的同 学课后自己完成)
第12课
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1934.10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突破四道封 锁线(生死关头)——弃湘西,取贵州——遵义会议(转折 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 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10会师陕北吴起镇—— 1936.10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长征结束) 3、遵义会议(转折点): 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4、长征胜利的意义及长征精神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数十年来没有 一支军队经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突破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 武装的围追堵截,几乎每天都有一 次遭遇战。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牺牲的营以 上干部超过数百人,牺牲的战士就 更多了。
红军过草地时,一次就有七八百红 军战士饿死在草地上。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1)红军长征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长征胜 利的时间是( ) A、1934年10月 B、1935年1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2)以下是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 是( ) ①遵义会议 ②飞夺泸定桥 ③会宁会师 ④四渡赤水战役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3)长征过程中,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什么?它包括哪 些内容?有何影响?
红军长征-说课稿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洛阳孟津城关一中吴艳平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 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二、教法学法1、教法1)、问题导学法——我使用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2)、探究讨论法——及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教法和学法依据(1)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PPT课件
四 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标的解读和对教材及学情的分 析,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讲述长征故事,以长征路线为线索,梳 理长征艰苦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加深对 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并学习长征精神。
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事实,探究红军被 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了解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历史 上的地位;
重点:长征的 故事及其体现的长 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
银川三中
提
一 课标解读
纲 二 教材分析
三 学情分析
四 教学目标
五 教学实施
一 课标解读
课标:
讲述中国工 农红军长征 的故事,体 会红军的革 命英雄主义 精神;
知道遵义会 议,认识其 在中国革命 史上的地位。
关于长征故事的行为动词有“讲述”和“体 会”“讲述”的要求比较高,除了了解这段历史 内容之外,还要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 出来,达到讲故事的水平。“体会”这个词的基 本涵义是“体验领会”。在这里需要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产生亲身体验的感觉,有心灵上的感应。 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体会长征精神,然后达到 理解和学习长征精神的目的。
三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讲述的长征,这一内容学生大部分都知道。 八年级学生的语文学科在本学期开学的第一个单元学习 的就是关于长征的内容:有《七律·长征》、《草地》等 课文;在小学的时候也学过《丰碑》、《金色的鱼钩》 等描写长征故事的文章;很多学生看过关于长征的各类 书籍、影视作品;有学生还参观过长征的纪念馆,走访 过长征的老红军。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挖掘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学习思考潜力,进行深度 学习,是本课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的学情因素。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红军长征》说课设计
《红军长征》说课设计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
本课选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4课。
本节说课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开始我的说课:一、说教材本节课前承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过渡】人们常说,一堂成功的好课不在于你讲授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
为此,我首先充分了解和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培养、锻炼。
同时,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比如在小学语文学过课文《金色的鱼钩》,初中学过课文《七根火柴》,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去了解了长征。
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感受与体验。
综上所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从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并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完整版)《红军的长征》说课稿最全版
《红军的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的长征》,本着高中历史新课标新理念,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方面来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红军的长征”一节,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遵义会议、长征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材料教学实践与讨论课实践,如设计试题“金线串珠”案例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王明“左”倾错误教育学生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
(3)红军长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合作,敢于接受挑战和考验,树立“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
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因此重点讲解.重点二: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它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因此重点讲解。
2.教学难点难点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个政策是蒋介石继“不抵抗”政策后提出的对内对外的基本准则,涉及到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之间的斗争,从字面上很难看出蒋这一政策的实质意图。
《长征》说课
《长征》说课一、说教材《长征》一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磅、礴、岷。
2、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
3、能借助有关图书资料寻找有关长征的史实资料。
4、能借助校园网络上有关长征的网络资源了解长征时发生在红军中的感人的故事。
能借助参考资料理解七律诗《长征》,并且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毛泽东写的另外六首长征诗。
5、能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6、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险,红军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7、能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红军的敬佩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立本课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以便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多读几遍,力求读正确,并大体了解诗意。
初读之后,,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细读,弄清每句诗的意思。
每句诗的大衣,应当让学生自己讲,师生可以互相补充,不能逐字逐句的讲解。
在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弄清每句诗的意思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最后,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
三、说学法:本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具有基本的能力和一定的小组自学能力,能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自学来解决。
但在学习中容易分散精神,要在课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但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有部分学生还难以用完整、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或在表述上存在一些语病。
【最新】红军长征说课-范文word版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红军长征说课篇一:红军长征说课稿《红军长征》说课稿庙岭中学熊彩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庙岭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长征》,下面我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
一、教学资源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网络资源、历史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教师、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等等,都可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
所以,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教学资源。
1、教材分析《红军长征》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4课,该单元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主题展开。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也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同时,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体验。
3、其他资源可作为本课资源的还有图片、网络资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教材一起,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学生能描述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② 能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
③ 学生通过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意义,从而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8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2017)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二、学情分析优势: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等。
不足:但他们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
突破:通过史料教学、合作探究和情境教学,渗透学科素养。
通过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准确深入掌握历史事件。
三、核心素养1、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家国情怀)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讲授法、图示法通过教师讲授,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等直观材料,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分组讨论法通过相关史料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根据问题从中提炼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外国人笔下的长征有一支军队,在一年时间里,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是近乎奇迹。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难以深入理解长征的内涵。
但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长征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长征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的过程和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过程,填写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分析长征对中国的影响。
6.情感升华:讲解长征精神,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红军处境艰难过程:长征路线图、重要事件、英雄人物意义:长征精神、中国的重要历程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承受挫折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红军长征应该不会陌生。
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也已经研究了一年的历史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进行研究。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归纳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通过研究红军长征过程,了解其伟大历史意义;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惯;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研究,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的意志力、志向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展示;2.搜集材料和展讲。
六.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3.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意义。
4.讲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发展。
5.让学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重要地点,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6.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合作研究能力。
7.总结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引导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热爱祖国和中国。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到长征是中国史上的一座丰碑。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长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路上重要战役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长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长征路上的重要战役和地点,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情感体验:学生进行长征主题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活动,感受长征精神。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意义和价值。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长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我们将采用多种学法,让学生在研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通过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新课讲授通过讲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3、探究活动分组让学生自主搜集长征资料,讲述红军的故事,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深入探讨长征精神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4、课堂总结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对长征精神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研究长征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析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自主研究中缺乏主动性,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和点拨。
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点拨进行自主研究基础知识,合作探究重点难点,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金沙水拍云崖暖》的音乐视频资料,营造立体视听气氛,创设良好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师生共同研究“长征史诗”埋下伏笔。
二、自主研究探究新知为了使本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研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将“长征”分为三个篇章:探索篇、体验篇和感悟篇。
探索篇:长征的原因为了体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作用,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大字第一段不难得出结论;第二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选取了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归纳知识的能力,渗透“论从史出”的观点。
体验篇:长征的经过这一篇章是整篇课文的核心环节,学生主要通过这一环节再一次体验长征的艰辛,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传统。
高中历史 红军的长征课件PPT5(说课) 〔人教版〕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的历程 3.遵义会议 4.长征的意义与长征精神
“案例分析”
阅读材料 材料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 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 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 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其派 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 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评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发号施令了。 ———《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四:1935年2月上旬,中央给陈毅等人拍来电报,大意是:中央政治局开了扩大会议。博古等负责同志的单纯 军事观点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次行动他们负责。这是严重的失败,但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对于中央的电报, 当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过去的错误的确不是政治上的错误。陈毅说:“我的看法不同。他们在遵义会议还 不能提政治路线,提政治路线党要分裂的,只能提军事上错了,博古错了,让博古下台,这样全党在毛主席的路线 下团结起来,完成长征……中央主要是政治上的错误,政治上的错误导致了军事上的错误。” ———《三年游击战争》 回答: 1.遵义会议从哪些方面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中的统治? 2.遵义会议着重解决了什么问题?一再强调了什么问题? 3.陈毅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在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5.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遵义会议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红军长征 说课
③影响:会议带来了 怎样的结果?
④转折:为什么说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 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自 主 阅 读
知识梳理
背景: 长征初期,红军极度削弱,频临绝境 时间:1935年1月
遵 义 会 议
地点:贵州遵义 1、批判了 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内容: 2、肯定了 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3、增 选 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团结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的时间、地点; 涵; ◆引导学生阅读长征示意图,列举红军长征途 ◆ ◆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 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 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高学生识读历史地图 会议的主要内容。 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的能力。
1935.10
陕
会宁 肃
腊子口
将台堡
西
康西
大
草地 毛尔盖 雪山 四
河
川陕 1935.4
川
渡
泸定桥 安顺场 彝 族 区
江 赤 水
长
湘鄂川黔 1935.11
湖
湘
江
江 西
遵义
金 沙
贵 南
江
贵阳
中央革命根据地 福
州 广 西
1934.10
瑞金
建
昆明
长征开始
重走长征路
渡乌江· 占遵义
转折 1935.1
突破四道封锁线
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多的贡 献。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二) 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三) 教学目标
红军长征说课.
•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 314,315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 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其它4个 班差生面大. • 3、其他资源 可作为本课资源的还有图片、网络资源、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等,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同教材一起,进行教学。
•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 ① 学生能描述出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② 能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 • ③ 通过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 ①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 通 过设问——讨论——作答——归纳来理解本课内容。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红军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 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3、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大约需要3分钟)引导学生主要从两 方面进行总结. • 4、体会长征精神:(大约需要5分钟)在感知长征的整个过程及 艰苦历程的基础上,阅读相关的材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 长征精神?请学生谈谈他们所理解的长征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 长征精神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是 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 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 注脚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作业情况:
是否收集到了红军长征经过茂县的一些资料,以及其他有关红 军长征的故事、图片、 诗歌、资料等。并展示教师收集的本地区红军 长征的资料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经过此地,在桥上刻下革命标志,此标语成为记 载红军光辉战斗历程的革命文物。
(二)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播放 歌曲
长征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1、中央红军长征路线:1934.10从( )出发 (长征开始) 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 ( )( 转折点) 四渡赤水 ( ) (跳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 )年10月会师 陕北 ( )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静宁将台 堡(长征结束)。 2、思考总结: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播放视频: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意义评价
第三环节:
1、比一比,讲一讲:红军长征故事
红军过草地吃过的皮带和穿过的蓑衣
飞夺泸定桥
2、各抒己见
“长征精神”的内涵: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 长 征 》
(三
)、新课的学习与探究
1、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用表格列出国民党五次“围剿”与红军反 “围剿”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分析:
国民党 军人数 第一次 第二次 10 万 20万 共产 党军 人数 4万 5万 毛泽东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 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 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 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军指挥 者 战略战术 反围剿 结果
茂县民族中学
王家燕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指导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历史》川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 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本课内容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主 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 战略转移的情况,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 苦历程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 队发展的艰苦历程,同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 斗、团结合作的精神。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的 核心,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 史地位和意义。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突破方法:
对分析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理 论联系实际,从在遵义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议和通过比较会议前后红 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来认识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突破难 点。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本课充分利用多 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 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七)
• 1、长征感言:联系自己的实际,从思想、 学习、生活三方面,说一说我们应如何继承 和发扬长征精神呢?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败 国民党的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
遵义会议召开 历经艰险长征胜利 转折 长征 初期失利
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
1、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创设情境,情感体验法
2、学法指导: (1)采用分组导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2)讨论分析法 (3)比较法
六、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2、课前由教师布置学生收集阿坝州有关红军长 征的资料,以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中充分认识国 史与地方史之间的紧密性。 3、教师课前充分挖掘材料,做好多媒体课件, 配合教学。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突破方法:
1、对于遵义会议,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引入,通过教师引导、学 生自主阅读来加强记忆,掌握会议的内容、意义,教师突出强调会议 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2、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通过课件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 生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要求学生记住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及 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来掌握又一重 点。
二、
1、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个性普遍突出, 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我校学生由于有一部分来自我县高半山 区,所以存在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在学习上缺乏相应 的主动性等情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提供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 料,并利用巧妙引导,采用个性化提问,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 肯定,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知识基础:本课内容对于我们阿坝州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红军经 过此地时,留下了不少的革命遗址和文物,如茂县城门洞和土门三元 桥红军刻下的革命标语,松潘川主寺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等;另外在语 文课本中,学生学过不少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尽管如此,但是学生对 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却不深刻,因而在课堂 中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 法来进行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红军的长征能够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能够让学 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能够感 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 学生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 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 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
突破湘江
大凉山彝族地区
1934年长征开始
南渡乌江
巧渡金沙江
强渡乌江
2345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中 央 遵政 义治 局 会扩 议大 会 议 )
①背景:会议前红军 所面临怎样的局面? ②内容:会议召开的 时间、地点、解决 哪些问题? ③影响:会议带来了 怎样的结果? 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 军 胜 利
第三次
第四次
30万
50万
3万
7万 朱德 周恩来 博古、李 德
第五次
100万
8万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 际情况的”左倾”冒 险主义方针和政策。
红军 失败
第二环节: 探究长征 、重走长征路
1936年10月三军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过草地
翻越雪山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四渡赤水
遵义会幻灯 片 18议
三、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分析红军长征 的原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大主力红军 胜利会师的时间;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掌 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 涵。 (二)、能力培养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 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通过让 学生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能力。
3、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 牲,勇于奉献。
播放毛泽东的壮丽诗篇《七律· 长征》 ,回顾本课知 识要点。
(六)课堂练习
1、选择题: ①.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 A.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失败 B、红军第四次反“围 剿”的失败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②.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红军长征》剧 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 A.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B.遵义会议,我党 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D.井冈山会师建 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③遵义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和党的作风 C.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D.组织问题和思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