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说课稿2篇
2024《长征》说课稿范文

2024《长征》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征》,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长征》是人教版小学历史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路线。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等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和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征中的艰辛和英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是一门注重故事性和情感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情景和故事来感受并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和研究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呈现长征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路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故事和资料,以便与学生分享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可以通过展示一张长征的图片或是播放一段长征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单介绍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问:你们对长征有什么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环节二、探究新知,突破难点。
1、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我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还可以讲述一些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艰辛和英勇。
小学语文说课稿——执教《长征》

小学语文说课稿——执教《长征》暑假,是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的休眠期。
绵绵秋雨中,民生大街小学的全员培训唤醒了我沉睡的大脑。
赶早儿,去听安徽优秀青年教师陈金龙老师的语文课和讲座,为迟钝的神经预热和充电。
陈老师对于我,是熟悉的陌生人。
之所以熟悉,是因为06年他在全国青年阅读教学大赛中执教的《白鹅》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曾经将实录推荐给老师们阅读;之所以陌生,是因为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而今,有幸见到了这位普通话标准圆润,声音充满磁性,一讲话就露出两个酒窝的年轻有为男教师,心中对他的课堂平添了一份期待。
而他也的确没有让大家失望,尽管是在假期中,学生的状态并不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他学习。
读诗、读情、读作者,百读不倦1、读题目,味道渐浓初读题目,教师这样引导:这是一首诗,每行7个字,共8行,有个题目,看老师板书。
谁来读?指导读题目:(1)“征”是走远路的意思,加上“长”,该怎么读?(2)知道长征吗?学生介绍资料。
根据你的资料,你来读题目。
(3)出示文字音像资料:突出长征跨越11个省,爬过18座山,越过24条河。
之后生再读题目。
(4)恭敬地带着你的情感读题目。
【五读题目,教师巧妙运用了理解词意、学生资料、教师提供资料等手段,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一个题目,做足了文章。
】2、读诗行,知内容,悟情感(1)初读要求:人民红军眼里长征是什么?读诗要读懂读顺,读得像诗。
推进评价指导:刚才是用眼读的,你还要用心读,我能听到你的声音,感受你的投入。
(学生继续朗读)(2)初读后解决问题:红军眼里长征怎样?诗中就有。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初读整体感知,一个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教师介绍这两句的意思后板书“只等闲”,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跨越千山万水真的是平常事吗?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
陈老师在下面的教学中始终紧挂这个句子,回旋式阅读理解,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六句的理解始终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长征是如此的充满艰险却又是那般的乐观。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1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
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初中历史长征说课稿模板

初中历史长征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长征》。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长征》这一课位于初中历史教材的抗日战争章节,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接下来,我将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能够掌握长征的基本概念、时间、路线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
针对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教学难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讲述法、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讲述法,我将系统地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深化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法则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学生活动和小结作业。
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长征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历史背景。
新课讲解环节,我将从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首先,介绍长征的起因,包括国民党的围剿和红军的战略转移;其次,通过地图和时间线展示长征的路线和重要事件;再次,讲述长征的成功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最后,深入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学生活动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长征中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班上进行分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 说课稿(2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2篇篇一《七律·长征》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地位《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理清本诗结构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使他们在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长征》的说课稿

《长征》的说课稿《长征》的说课稿《长征节选》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八年级收册语文按内容分类编排,第一单元的重点是了解经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各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介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重点定为: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基本的情节结构。
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把本课难点定为:1、感受经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2、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目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理念。
我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块是导课,在导课时我是采用引导启发式,先引导他们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然后启发他们回想有关长征的其它体裁的文章节,继而导入这部文学作品。
第二块是探究新知,在这块里,我主要采用的是交路导学法和课堂讨论。
即我教学生学习第一部分,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分小组讨论着学习剩下的三部分,然后汇报交流。
通过讨论能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结精神。
第三块是课外延伸。
在这部分里,我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分角色表演,二是长征艺展;三是小练笔。
分角色表演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零距离的感受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长征艺展是让学生讲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有关长征的歌曲待来发扬长征精神。
小练笔不仅培养学生快速描写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知识及时回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教学《长征》节选的总体思路。
“七律 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长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
诗中包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事实,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和文学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征》,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悟革命先烈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征》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
难点:领悟诗中的深刻含义,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精神。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长征》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朗读欣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征》红军长征艰苦卓绝革命精神英勇顽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长征》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分析《长征》一诗的韵律特点。
3.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征》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完整版)《红军的长征》说课稿最全版

《红军的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的长征》,本着高中历史新课标新理念,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方面来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红军的长征”一节,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遵义会议、长征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材料教学实践与讨论课实践,如设计试题“金线串珠”案例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王明“左”倾错误教育学生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
(3)红军长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合作,敢于接受挑战和考验,树立“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
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因此重点讲解.重点二: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它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因此重点讲解。
2.教学难点难点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个政策是蒋介石继“不抵抗”政策后提出的对内对外的基本准则,涉及到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之间的斗争,从字面上很难看出蒋这一政策的实质意图。
《红军长征》说课稿子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
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1、确定三维目标识记与理解(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
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1、确定三维目标识记与理解(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说课稿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一、说学习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81页内容,得出红军长征的原因;2、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说出遵义会议的内容;通过分析材料,归纳出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意义;3、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长征路线,并结合老兵日记,感悟长征精神;结合材料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历史意义;长征精神和长征意义。
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
二、说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1.基于课标:课程标准: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依托教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分为三个子目。
三个部分之间内容紧密联系,展现红菊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衬托出召开遵会会议的必要性,从而得出结论;纠正“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历史的选择。
因此制定学习目标的核心知识点应该放在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上面。
随着遵义会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调整,才使得长征能迎来最后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从革命志士的感人故事感悟长征精神分析其历史意义。
3.针对学情①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经过学习第15、16课的内容,对当时国共两党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部分历史解释有一定把握。
所以可以阅读课本的方式得出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基本内容。
②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史料和教材、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学习长征精神和意义。
三、说学习目标落实1、通过阅读课本(活动1)与对照练习,找出红军长征原因(检测目标1);2、通过欣赏长征组歌、阅读课本与材料(活动2与活动3),找出遵义会议的基本信息并总结归纳内容与意义(检测目标2);3、通过欣赏长征组歌、朗读老兵日记(活动4与活动5),感悟长征精神;分析材料(活动6)与对照练习,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检测目标3).四、通过小结板书,梳理本课思路。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到长征是中国史上的一座丰碑。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长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路上重要战役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长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长征路上的重要战役和地点,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情感体验:学生进行长征主题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活动,感受长征精神。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意义和价值。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长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湖西中心完小张结霞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阶段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主要讲述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通过这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节课教学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性、终身性学习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就是“长征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些目标中,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是教学重点。
要完成教学重点,必须借助课本的工具性,会看,能体验才能真切感受到“长征精神”,既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3、集体讨论谈认识,谈感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长征》说课稿

14、《七律长征》说课稿黄玉花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七律长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七律长征》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生动的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但要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这就需要老师的巧妙引导、点拨,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技能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感情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
教学难点是: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品悟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悟”(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本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为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产生共鸣,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所以开课伊始,我通过谈话: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飞夺泸定桥,相信大家对泸定桥的惊奇还历历在目,对夺取泸定桥的画面一定记忆犹新,和你们一样,毛泽东同志也无法忘记那一战斗的场景,所以他写下了一首《七律长征》,以此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一.1.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把长征的相关史实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呈现。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更易于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带领人民进行抗争的认识,增强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学生在第一课时“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中了解了长征的原因和长征的路线.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长征路,路难行”这部分介绍了长征途中的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历史事件: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帮助学生具体理解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六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同时,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些了解,比如在语文中学过的课文有《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还通过影视、课外读物了解了长征。
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感受与体验。
二.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为
1.学生能描述出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长征中的故事理解长征的艰难,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
本课主要本着以下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努力强调自主学习;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大胆尝试启发教学;全面展示多元智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这一课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运动,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所以,本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②长征精神过渡: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并不是很陌生,。
同时学生处于感性认识为主,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这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简析1.知识与能力结合阅读《红军长征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学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搜集长征资料、讲红军故事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探究新知。
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学法引导,思路点拨,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将士“不怕远征难”的史实,由衷地对他们产生崇敬之情,并自觉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法学法简介1、教法分析(1)情景教学法。
(通过对视频、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真正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2)问题导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实现由重讲到重学)(3)故事穿插法。
(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对长征的印象)(4)探究讨论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就刚才所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进行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
《七律·长征》是第一篇。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学会“礴、丸、岷”等三个生字。
能正确认读“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课就成功了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笔一划的跟随书写“毛泽东”三个字,在引读中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然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毛主席一起走进长征。
板书课题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交流七言律诗的特点。
这样的设计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心,资料的介绍,路线图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
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
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
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出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
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
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总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
纵观整堂课,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回环读,关注朗读的过程,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谢谢大家!《长征》2015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14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追念起长征中赤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履历的艰巨崎岖,心潮汹涌写下的诗。
纵观全诗,魄力磅礴,魄力雄伟,格调奋发,笔力雄健。
本课的内容无论是在本单位照旧本册书以致整个小学语文课本,都有偏紧张的职位地方和作用。
二、学情阐发五年级的学生比力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颖的事物吸引,想象力富厚,他们的头脑积极性容易被引发出来。
同时,对赤军长征的内容有肯定相识,好比在曩昔学过《丰碑》、《倔强的小赤军》、《飞夺泸定桥》等,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相识了长征。
但缺乏对长征费力进程完备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力的感觉和体验。
再加上这首诗的期间配景离学生的生活年月比力远,学生要掌握诗中的头脑情感有肯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漾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透过诗句领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写法,体会感情。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境。
六、教学过程本课设计为“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五个环节。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激情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诗文《长征》的创作背景。
紧接着,欣赏《长征》诗文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通过铺垫史实背景,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在学生中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
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在进一步的读书交流中解决。
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
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如有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有的小组说出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的诗意,并告诉大家是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还有的小组发现了“暖”和“寒”表达了红军战士截然不同的心情。
同时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当那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宏伟的乌蒙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对“逶迤”“磅礴”也就理解了;当学生看了巧渡金沙江后,笑了,这一笑,对云崖暖的理解也就到位了;当学生看了大渡河上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是那样激烈、悲壮,对于铁索寒自然会有所感悟了。
学生潜心会文,自主思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航者和合作伙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三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
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
《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
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
如:“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既是《长征》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又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
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丰富的情境。
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长征》这首诗不但语言美、韵味美,节拍更美,在本课的末了,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