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原理ppt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4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PPT-第二专题 世界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PPT-第二专题 世界是什么
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 的前提和基础.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 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 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 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 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 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 动是不可分离的。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 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 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 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 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 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 反映。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 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 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 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 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古代的物质观:水、气、无限者、原子 把某种物质形态作为“物质”,而且是直觉或猜测的结 果 近代的物质观:机械唯物主义,物质由“原子”构成 现代的物质观: 把一定的物质结构作为“物质”,是自 然科学发展的结果。

e第二章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

e第二章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

真理具有价值性: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普遍性的关系 范畴,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 即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 具有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 性,这就是真理的价值(属)性,即真理对人 的有用性。
“有用就是真理”:P74
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 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 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 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它的有用性是以客 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 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 说成真理。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a.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p72d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P71
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 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 法的限制。 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 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 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客观世界
客体
实践客体的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 对象性
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0 d2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统一: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 后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确定方案、实际作用于客 体、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p56d5)。
人对世界的观念认识过程不仅表现 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而且也表现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即由知 性到辩证理性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
2.从认识到实践 p70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 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开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①新事物:符合历史前进 ②旧事物: ③区别根本标志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理
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联系和开展的规律性
1、规律的含义: 事物开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
稳定的联系。 〔1〕本质联系 〔2〕必然联系〔非偶然联系〕 〔3〕稳定的〔重复性〕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2、规律的类型
➢ 一般规律 ➢ 特殊规律 ➢ 个别规律〔微观规律〕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3、三者的联系
✓ 自然规律 ✓ 社会规律 ✓ 思维规律
相互渗透,穿插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4、唯物辩证法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1〕根本规律 ① 质量可变:提醒两种状态〔属性〕量变——质变 ② 对立统一:提醒内容、动力:内部矛盾同一性 ③ 否认:前途方向
第二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二、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
辩证法的统一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 四、联系和开展的规律性 五、开展的决定性
一、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唯物辩证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开展的历史形态 ①朴素辩证法 〔唯物、直观、猜测〕 ?老子?:“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 之间 的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 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的多样性 〔5〕联系的条件性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事物的永恒开展
〔1〕联系与运动、变化、开展的关系 ①联系导致运动、变化、开展 ②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 ③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过程、状态、趋势〕 前进的上升运动 后退的运动 ④开展:前进的运动、变化、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蜂巢
蓝图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 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使用。 •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 道德活动。是一种理性自主。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力实 践 主 体 的 能

自然能力
理论知识 知识性能 力
精神能力 非知识性能 力 情感 意志 经验知识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 体 中 介 客 体 — —
2、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当 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 有重要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 统一。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 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 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 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 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旧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 称作相对真理,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真理所反映的对
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
上的有限性。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
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
深度上的有限性。
4、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 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
5、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 理性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 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 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 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 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 过程和结果。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 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 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认识论与实践观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认识论与实践观PPT课件

67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反映论
2016年9月
唯心主义 先验论
2020/4/19
精品课件
68
2016年9月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 物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
义 反
物主义路线

硬!

红!
甜!
2020/4/19
精品课件
69
2016年9月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物质、
5
2020/4/19
2016年9月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6
2016年9月
与第一章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
第二章 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唯物论和辩证法
认识论
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 化的过程及意义
2020/4/19
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20/4/19
精品课件
28
2016年9月
一个残废!
2020/4/19
有伤风化!
意识性
精品课件
真美!
29
2016年9月
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与脑力总和的 “人本身的自然力”——能力结构的物质基 础。
第二,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能 力结构的智能性因素。
第三,主体的动机、意志、情感等— —能力结构的精神动力性因素。
科学的实践观 能动的反映论
2020/4/19
4
2016年9月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必然和自由 关键词 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认识世 界 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 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 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 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 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 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 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 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 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随着人与世界 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 益多样化,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 践和虚拟实践。
1. 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 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 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 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 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 性质和面貌。
(二)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 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 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 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
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 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 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广延性和不可分 不可入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 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 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但这种物质观仍有严重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 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了 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
两种错误倾向
第二章
两种错误倾向
可 方 方 。 可 生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 方 不 死 人连一次也 可 , 不能踏进同一 , 方 方 死 条河流。 不 方 ——克鲁底诺 可 生 庄 方 ;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
第二章
(三)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广 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 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水是万物的本原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 —黑格尔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特德 谟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克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 利 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 利赫 界的本原; 特拉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 克 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pt课件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pt课件
第三,它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由 相对到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误把人类对物质 的原子这个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最终层次的认 识,这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在物质观上的反映。
14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一)物质范畴的含义
“实物、物质无 非是各种实物的总 和,而这个概念就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 象出来的。”
——恩格斯
15
(一)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列宁
16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坚持和发展了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路线, 坚决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 一元论。
其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 对事物进行确定分析。
23
(三)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1、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2、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
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24
(四)运动与静止关系上的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夸大相对静止, 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
——
道天道
亦,之
对于特定参照系物体没有发生位移。
21
• 2、相对于某个个别运动形式而言 • 3、某物暂时没有发生质变。
22
(二)研究静止的意义
其一,不认识静止就无法理解运动,因为运 动和静止双方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离开静 止,就无所谓运动,运动是相对于静止来说的。
其二,不了解静止,就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 性,因为物质多样性,只有在相对静止之中才能 显示出来。
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是从狭
隘的经验出发的;
把万物归之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二章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
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 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 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 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 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发展 1、什么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 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 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 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 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 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 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 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 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过程中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的新经验、新材料, 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实践也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 够不断扩展认识的内容。
结绳记事
实践还不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 物质决定的东西。
坚持从思想、感觉
再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 子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 良知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
“生而知之” “先知先觉”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是反映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 践观引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 度 统一。
列宁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 理论。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 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马克思
(五)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基本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 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两个要点: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辨证性—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 证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实践检验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辨证 统一。
30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唯物 论、辩证法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一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即任何真理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这是 真理的两重性。 二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又是辨证转化的,即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7
个基本条件: 深入调查 理性思考
在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 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些 新变化能否说明资本主义青春永驻、返老还童? 新变化能否说明资本主义青春永驻、返老还童?资产阶级的 救世良方”是否产生了“回天之力” 是否证实了“ “救世良方”是否产生了“回天之力”?是否证实了“趋同 的正确性? 论”的正确性?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如何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出科 学回答的新问题。 学回答的新问题。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 的作用, 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 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 度的改革, 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 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 主义新变 化的原因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推动力量 二战之后,世界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战之后,世界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51—1975 1975年 1951 1975年,西方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 日本为8.8% 联邦德国为4.4% 法国为4.3% 8.8%、 4.4%、 4.3%、 长: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美国 3.2%、英国为2.6% 进入90年代以后, 2.6%。 90年代以后 为3.2%、英国为2.6%。进入9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30%。 20%~ 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30%。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 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下降, 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 上升。 上升。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趋同论”的方法论错误 趋同论” 趋同论 把现象当作本质。把国有化、计划化、 把现象当作本质。把国有化、计划化、股份化和收入均等化等 这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的调整, 这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的调整,当作资本 主义性质的变化,把影响经济体制变化的“计划” 市场” 主义性质的变化,把影响经济体制变化的“计划”、“市场”等因 当作经济制度的因素。以这种对现象的描述代替对本质的分析, 素,当作经济制度的因素。以这种对现象的描述代替对本质的分析, 势必导出错误结论。 势必导出错误结论。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 2.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推行经济民主, 2.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推行经济民主,实现收入 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 分配的均等化 3.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 3.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 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的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的新变化,使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 断加强。 断加强。 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表现在: 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 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 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 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 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 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 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 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改 20世纪50 60年代,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 世纪50 60年代 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 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 政策,曾开展过强大的政治攻势和斗争, 政策,曾开展过强大的政治攻势和斗争,迫使资产阶级做出重 大让步、进行某些社会改革。 大让步、进行某些社会改革。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 3.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
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 发生很大变化 主要变化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 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 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断增加,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历史的发展将发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 历史的发展将发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 历史的发展将发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两种制度都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发展
两种制度下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差异趋向同一 两种制度都走向“混合所有制” 两种制度都走向“混合所有制” ——1961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共产主义经济与自由经 1961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 1961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 济是趋同的样板吗?》 济是趋同的样板吗?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
正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在所有制、分配制度、 正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在所有制、分配制度、阶级结构以 及就业结构、 及就业结构、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等方面发生 了上述变化,所以, 了上述变化,所以,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 趋同” “趋同”了。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示意图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 化的主要表现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 的变化 阶级、 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 形态的变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证明, 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证明,尽管资本主义会想方设法找出这 样或那样延缓资本主义灭亡的办法和措施, 样或那样延缓资本主义灭亡的办法和措施,但始终挽救不了资本 主义灭亡的命运,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主义灭亡的命运,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总是朝 着客观规律指引的方向运动的。 着客观规律指引的方向运动的。 “趋同论”是站不住脚的。 趋同论”是站不住脚的。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主义变化的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要内容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趋同论”提出的现实背景 趋同论” 趋同论 从“趋同论”产生和发展的过 趋同论” 程可以看到, 程可以看到,它是对资本主义国家 的改良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行 了不正确的观察与分析甚至歪曲的 产物。 产物。 把两种社会制度在所有制、 把两种社会制度在所有制、分 配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现象、 配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现象、 形式上的相似作为本质上的相同, 形式上的相似作为本质上的相同, 于是得出“趋同”的结论。 于是得出“趋同”的结论。 视频: 趋同论 趋同论” 视频:”趋同论”的背景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构 成了挑战, 成了挑战,促使资产阶级在吸取和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的基 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例如,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例如,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实行计划化管理;重视职工参与管理,实行经济民主等。 实行计划化管理;重视职工参与管理,实行经济民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