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练习
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含解析)
题型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基于史料实证的,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中对史料进行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认识中体验家国情怀。
二、构成要素
1.历史核心素养
主要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示意如下:
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2.概念阐释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
(1)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2)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020年高考历史素养提升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返回目录
由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了种种修正、新的注解和具有真正价值的‘概 述’”“新儒教不仅是对世界作出理性主义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且是一种政治 和社会伦理体系”,得出注重挖掘儒家思想的内涵,强调为现实服务;由材料 “直到 1912 年中国帝制时代结束,新儒教一直是中国哲学中不变的指南和正统 学说”,得出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由材料“经受住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压力 而存在下去”,得出经受住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得出科 举制的发展;儒学家们的个人努力。(3)第一小问“影响”,结合古希腊人文主 义思想的内容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得出成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 蒙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二小问“共同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返回目录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 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 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 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 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答案 (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 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2时空观念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练习
1.(2018·全国卷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4.(2018·全国卷Ⅰ,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练习(含答案)
附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练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素养一唯物史观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建构历史叙述。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2020年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训练 专题01 唯物史观
专题01 唯物史观
一、选择题
1.“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 )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
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
2.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5.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材料现象表明( )
A.耕织结合模式完全解体
B.自然经济加速了瓦解
C.西方国家棉纱倾销加剧
D.民族工业出现了转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高考----2020年文科综合历史全国卷评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高考----2020年文科综合历史全国
卷评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可以说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前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的三维目标将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更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同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2020年的高考已没有颁发考试说明,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高考备考的重要性。这些要求实际上在近年高考试题中体现明显。随着新修订课标的推行和课程研究的发展,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渐趋融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逐渐被认同。在这种形势下,高考适当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必然。2020年高考命题中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体现不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实战训练
解题指导
1.据考古学家考证,早期北京人的寿命如下表:
总人数 14 岁 30 岁以下 45—50 岁 50—60 岁 死亡年龄不明
39 39.5% 8.1% 7.9% 2.6%
41.9%
出现表格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没有工具食物匮乏 B.不会用火只吃生食
C.狩猎生活危险过大 D.个体生活难以生存
返回
解题指导
A. 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但历史真相却不易还原 B. 由于研究者立场的差异,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C. 两种观点均存疑待解,须找到最有力证据求证 D. 历史学术问题应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研究由于研究 者立场的不同,对历史的解释也会有差异。答案选 B。
返回
知识梳理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 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 同感。要求学生具有开放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公民社会意 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等。各种题型的考查中都会潜移默化 地渗透这方面的考查。多关注爱国运动和爱国斗争、中国共产 党在中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文明多样性、殖民地 的斗争、爱护和平等方面的知识点。
返回
备考视角 复习备考中要紧跟国家考试目标和选拔人才的要求,正确 理解和运用好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从选材到问题设计都 要加强系统性训练,尤其要在宏观上把握好历史观———唯物 史观的运用和渗透。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 ——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 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 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的核心品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一)——唯物史观与高考命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一)——唯物史观与高考命题
理论综述: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其要点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每一个后者都会对前者产生反作用;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的变迁(五种社会形态说,即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正确认识价值观的作用;
评价历史时应一分为二等。
例题呈现:(2016年﹒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就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对高考试题命制的指导作用。“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是社会存在,“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等是社会意识,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得出答案为A。其它三个选项都不是材料现象的反映,当然,本题也可以通过排除法做,其它现象都不是材料的反映。
针对策略:学习中注意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注意着重把握以下规律:政治、思想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角度分析;政治、思想文化现象的性质从阶级角度总结;政治、思想文化现象的实质从目的角度归纳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题练习(含答案)
附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练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素养一唯物史观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
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核心素养篇一 唯物史观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D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故排除
C (2018.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
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 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精准分析
题干解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①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财产
系
②原因: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
、经济基础与上层 ③其他选项分析:
建筑
A园林俗气扑人,说明园主文化素养不高,且看不出园主身份是否为士大夫,故排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 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劳作方式的变化及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在某著作中论述道:“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 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 基本势力。……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 主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共和国。”该论断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B.旧三民主义正在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 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 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 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 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 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 A.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共25张ppt)
2、(2019南昌市一模)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在 报导某次战役时写道:“(1938)年3月31日午,敌虽鼓 其余勇,但已无能为力,并逐渐坠八我大规模歼灭战 之圈套中,鲁南伟大之歼灭战场面已揭开序幕,精彩 节目,自当陆续其后也”。据此判断,当时《大公报》
报导的这次战役应是( C )
• A.淞沪会战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学科特征——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 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 式。
高考试题从关注时间点走向关注长时段 与大时代,主要是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 性,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并对 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察。
十国
北宋
元 明 清 民国
南宋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朝代记忆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1.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 多样化不断发展的21世纪,在中国已经和世界密切联 系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时代,具有强烈的世界意 识和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家 国情怀的应有之意。
历史学核心素养
历史学核心素养
一、唯物史观
1、含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时空观念
1、含义: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三、史料实证
1、含义: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2、能力层次:
四、历史解释
1、含义: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能力层次:
五、家国情怀
1、含义: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素养1:唯物史观
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历史课程对“唯物史观”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素养2:时空观念
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历史课程对“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2020年高考全国1卷历史试题解析解读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1卷历史试题解析解读分析
2020年全国I卷高考历史试题,与往年12道单选题和3道材料题的试卷结构相同,整体比较稳定,试题难度变化不大。同时稳中有变,变中出新。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了对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的综合考察。
24.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本题以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为背景,考察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难度较小。
25.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贯彻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体现学生审美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题以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为材料,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解读与理解,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26.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本题以宋代农作物的种植为背景材料,考察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通过良种引进和种植面积扩大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难度适中。
27.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本题以清代篡修宗谱为背景,考察儒家思想对宗法观念的影响,难度较小。
28.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本题以《格
致汇编》“相互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的图表为材料。考察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难度适中。
29.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本题以民国时期的度量衡统计为背景,考察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难度适中。
30.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回应热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依据”。本题以建国前期的经济建设为材料,以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为背景,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难度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练习
1.(2019年全国Ⅰ卷28题)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2019年全国Ⅰ卷33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3.(2019年全国Ⅰ卷34题)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4.(2018全国Ⅰ卷 24题)《墨子》中有关“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5.(2018年全国Ⅰ卷32 题)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
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6. (2018·全国II卷35题)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
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7.(2018·全国Ⅲ卷30题)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8.(2017·全国Ⅱ卷33题)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
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9.(2017·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0.(2017·全国1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1.(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2.(2016•全国Ⅱ卷高考26题)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13.(2016海南单科19题)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15. (2015全国Ⅰ卷高考26题)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16.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材料现象表明( )
A.耕织结合模式完全解体
B.自然经济加速了瓦解
C.西方国家棉纱倾销加剧
D.民族工业出现了转型
17.汤普森在《19世纪英国土地社会》一书中写道:据统计,1886—1914年,265个新头衔获得批准,200名是首次进入贵族圈子者。其中,70名是工业新财富的代表,占总数的1/3;另外1/3是职业者的代表,包括律师、外交人员、殖民官员、军人;另外有1/4是旧土地家族的家长。这种变化的实现主要是通过( )
A.颁布《权利法案》B.建立内阁机构
C.改革议会制度D.健全工会制度
18.1973年11月,尼克松说:“欧洲人总不能两样都要,它们不能既在安全方面要求美国的合作,又在经济、政治方面与美国唱对台戏。”而勃兰特(时任联邦德国总统)在欧洲政治合作会议上指出:“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从属,美国在中东事务的做法直接影响欧洲的权益。”这反映了当时( )
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具有共同外交政策
C.美国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欧洲与美国的矛盾尖锐
19.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20.下面是1957~1960年中国全国职工总人数变化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22.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