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义”“语境”和“歧义”

合集下载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汉语歧义与语境分析

汉语歧义与语境分析

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歧义现象歧义句是指一个完整的句子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完整的意思。

歧义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是单一的,明确的,不会令人产生误解。

可是有时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意思并非清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究竟如何理解,令人捉摸不定,这就是遇上了歧义现象。

歧义是指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也即一个词语或句子在离开语境,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表达意思,模棱两可,既可这样理解,又可那样理解,语义不肯定。

造成歧义的原因各不相同,歧义的类型较多,在试题中常见的主要就有以下几种:(1)词的多义:①请当即上马。

“上马”可理解为“某人跨上了马背”或“某项工程上马”。

②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报销”,既可理解为“核销”,又可理解为“报废”。

(2)词类不同:①“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②“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3)结构关系不同:①入口彩电。

“入口彩电”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4)层次组合不同:①“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②“咱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咱们/三个人一组”或“咱们三个人/一组”。

(5)深层语义关系不同: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6)语境不同:①生一个最好。

对想多生子女的人来讲,“生一个最好”是劝他不要再生,一个已够了,而对不想生孩子的人来讲,是劝他生一个,不要不生;②今天礼拜天。

至于“今天礼拜天”对不同人就有可能含义截然不同,孩子说话可以是想出去玩,妻子说这话可能是想让丈夫帮忙打扫房间等等。

浅谈语境和语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和语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和语义的关系汉师0701 张纪红 1502070126语境在语境在语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英国,语言分析和语言理论主要是根据言语环境来研究意义的。

”语义研究离不开语境。

在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这就导致语义的转变也时刻处于动态之中。

没有语境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就没有了依托,语言就变得缥渺不定,令人费解;语境变化了,而语义不变,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分析语境和语义转换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把握语言交际的技巧,提高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语言交流。

语言在孤立状态下,语义是静止的、抽象的,是形式上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当语言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时,语义丰富的表现能力便被激活,语义变得具体而灵活。

一般来说,语言的含义有两层意义:基本语义,即概念意义;转变语义,关联意义基本语义就是语言的直接含义,是词典含义的反映;而转变语义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基本语义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

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节语境。

上下文语境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语义的转变与语境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语境是影响语义转变的前提。

在一定的语境下,语义的转变取决于语义的多重性以及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语言知识。

由于语义具有多重性,语境就可以要求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下实现语义转变,使多种意义单一化或者具体化或者增加临时性意义。

或者改变语义的色彩。

所以语境要求语义的转变,只是在语词本来具有的多重意义上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改变或完全杜撰新的语义。

一,语境使多种意义单一化。

多义词的存在为什么不会造成意义表达的混乱呢?这是因为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多义词的义素义素只有一个起作用。

所以,语境可以把多义词变成单义词。

④例如“打”是一个有很多义项的词,但是在“~铁”这样的语境中只适用”锻造这一义项。

什么是语义歧义?

什么是语义歧义?

什么是语义歧义?语义歧义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存在多个可能的解释或理解方式,导致信息的不明确或模糊。

它通常发生在词语、短语、句子或语境中,使得接收者难以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或所传达的信息。

造成语义歧义的原因可以是多样的,包括词语的多义性、短语的歧义、句子结构的模糊或语境的不明确等。

下面我们逐步来思考这个问题:1. 词语的多义性:语言中的很多词语具有多个意义,这使得在特定语境下可能会引起歧义。

例如,英语中的词语"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具体的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2. 短语的歧义:有些短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短语"看见了一个小孩"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一个小孩",也可以理解为"小孩看见了我",具体的意思需要根据语境来推断。

3. 句子结构的模糊:有时候句子的结构可能导致歧义。

例如,句子"我看见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女孩",也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她看见了我",具体的意思需要根据语法和语境来分析。

4. 语境的不明确:语境是理解语义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句子"他去了银行"在对话中可能指他去了办事,而在新闻报道中可能指他去了抢劫。

为了避免语义歧义,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清晰表达:尽量使用准确、明确的词语和短语,避免使用模糊或有多义性的词语。

2. 上下文提示:在表达中提供足够的上下文信息,以帮助对方理解你的意图。

可以通过陈述背景、给出相关细节或提供解释来减少歧义。

3. 语法结构:注意句子结构的合理性和清晰性,避免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

4. 澄清和确认:如果感觉到可能存在歧义,及时澄清并确认对方的理解。

可以通过提问、解释或重述来确保双方的理解一致。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施受关系不同。

8.词语辖域不同。

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

11.蕴含不同。

12.预设不同。

13.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从语境观下浅析语义

从语境观下浅析语义

从语义学视角下分析英汉语言歧义现象提要:歧义是语言形式上遵循语法规则,而语义上符合逻辑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学家看来,它是指是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出现模糊,或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笔者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类,分析,指出了歧义对人们日常交流造成不便的某些原因和表现,并指出了歧义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语义学、歧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1 引言语义学是一门以语义为核心研究对象的语言科学,它注重研究语言表达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

语义是是语言的意义你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同语音形式相结合就形成语言单位。

[1]六十年代中叶,语义学开始得到了发展,并于20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

歧义作为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形式上遵循语法规则,而语义上符合逻辑的语言现象。

在语言学家看来,它是指是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出现模糊,或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作为当今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和汉语中的语言歧义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中,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大,且语法相对灵活,语言歧义的现象在英语中异常活跃。

同时,汉语作为一门演变发展过程较长、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的语言,其歧义现象不仅多样,而且也很常见。

因此,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特别是英汉语言的歧义现象,不仅能有效地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也能在消除日常交际中的语误和分歧方面起到一定地积极作用,进而提高语言交流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2 语义学下歧义的成因分类与分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都是音义结合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

语义是是语言的意义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同语音形式相结合就形成语言单位。

当代语义学,关于语义的分类说法不一,各执其辞。

当然歧义产生的原因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也有着不同的分类,且见仁见智。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但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三大类。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论“歧义”

论“歧义”

论“歧义”在语言学中,歧义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意义。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歧义”这个话题,分析其原因、种类以及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歧义的原因在于语言本身虽然是一种相对精确的符号系统,但它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同一单词可能有不同的词性,而不同的语境、语调、语速等也会影响某个单词的含义。

同样,某些表达方式的语法结构也会导致歧义,比如复合句和倒装句等。

其次,歧义有很多种类。

最简单的是词义的歧义,即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岸边。

还有语法上的歧义,即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他看到了女孩和她的妈妈”,是指女孩和女孩的妈妈还是女孩和说话者的妈妈不清楚。

再比如语气和语调上造成的歧义,例如两个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走过来,一个人说“天啊,她好漂亮啊”,有可能是在称赞她的美貌,也可能是在惊讶她巨大的体型。

最后,歧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歧义的存在导致我们经常需要进一步询问或者解释,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沟通上的不便。

有时候,歧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医疗错误、法律纠纷等。

在商业活动中,歧义也给交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不满。

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语境和语气,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楚、简洁、准确。

如果对方的话有歧义,我们也需要善于主动询问和解释,以便彼此更好地理解。

对于某些场合的语言,可以提前进行共识、定义,减少歧义的出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写作文章时注意逻辑、文法等方面,以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综上所述,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歧义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就能更好地减少歧义产生的风险,提高沟通效率和交流质量。

语境与语用歧义

语境与语用歧义

语境与语用歧义作者:暂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连益芝(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 364000)摘要:语用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而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着重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语境来消除语用歧义。

关键词:语用歧义;语境;会话含意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72-02一、引言歧义是自然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是指某个词语或话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释义这一现象。

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言语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结构、语用等都会产生歧义,例如:(1)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2)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we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3)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boring.这三个句子都是歧义句。

句(1)是语音歧义,意思是“星期天他们为你们祈祷,星期一他们向你们进行掠夺”。

这是一位下层社会的贫民见每逢星期天教堂里便云集诸多貌似虔诚的上层社会的老爷太太而说的一句讥讽话,他用“pray”(祈祷)和“prey”(掠夺)这对同音异义词的语音歧义,讥讽入木三分。

句(2)是词汇歧义,这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富兰克林的一句演说词,他恰当地利用了同形异义词“hang”(团结一致)和“hang”(绞死)的词汇歧义,增强演说的政治宣传,它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否则我们将一个个地被敌人绞死”。

句(3)则是句法结构歧义,visiting可作分词修饰relatives,作定语,表示“来访的亲戚”,也可作带宾语的动名词,整个短语visiting relatives作主语,表示“去走访亲戚”的意思。

近年来,随着对歧义研究的深入,人们从语言平面对歧义进行静态研究的同时,也开始对歧义进行动态研究,将歧义放在语用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研究语用歧义。

汉语歧义与语境分析

汉语歧义与语境分析

歧义现象歧义句是指一个完整地句子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完整地意思.歧义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一个词语或句子地意思是单一地,明确地,不会使人产生误解.但是有时某些词语或句子地表达,意思并不清楚,有几种不同地解释,究竟如何理解,令人捉摸不定,这就是遇上了歧义现象.歧义是指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地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地解释,也即一个词语或句子在脱离语境,没有任何限制地情况下,有两种或几种不同地表达意思,模棱两可,既可这样理解,又可那样理解,语义不确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造成歧义地原因各不相同,歧义地类型较多,在试题中常见地主要就有以下几种:()词地多义:①请立即上马.“上马”可理解为“某人跨上了马背”或“某项工程上马”.②我买地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报销”,既可理解为“核销”,又可理解为“报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词类不同:①“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地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②“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结构关系不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①进口彩电. “进口彩电”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② “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层次组合不同:①“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②“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深层语义关系不同:①“开刀地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地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地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地理发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语境不同:①生一个最好.对想多生子女地人来讲,“生一个最好”是劝他不要再生,一个已够了,而对不想生孩子地人来讲,是劝他生一个,不要不生;②今天星期天.至于“今天星期天”对不同人就有可能含义大相径庭,孩子说话可以是想出去玩,妻子说这话可能是想让丈夫帮助打扫房间等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轻重音不同:①他一个早晨就写了这封信.“就”轻读,句子是说“他”效率高;“就”重读,意思是说“他”效率低.有时轻读重读不仅影响意思,还影响结构关系.②我想起来了. “起来”重读,是宾语,是“我想起来了”;“起来”轻读,是补语,是“想起某事”地意思.轻重音歧义写下来有歧义,说起来是没有歧义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地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地”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地行为气愤.加上这个“地”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地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语境歧义语境,简单地说就是语言环境,又叫做情境或语境,它是影响抽象地语言意义具体化,使之变成言语意义地一切因素.语境歧义是指说写者地表达有明确地语义内容,而听读者在理解时由于受语境因素地影响产生了歧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语境包括符号语境和非符号语境.符号语境是语言中意义地载体单位词语等按时间顺序所形成地一种线性序列.它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书面语境和口头语境.前者指上下文,后者指前言后语.非符号语境是指没有在使用地语言符号中直接反映出来地语境,它包括各种符号语境以外地影响意义理解地因素,可以分为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语境地角度分析汉语语用歧义地产生情况.语言符号因素导致地歧义()上下文语境地缺失可以导致歧义.举个例子,路上两个人碰面,其中一个对另外一个说:“你去上课啊?”在这里“上课”就引起了歧义,是“听课”还是“授课”并不明确.如果加上一个上文,“王老师,你去上课啊?”这样貌似可以解释明白了,因为“老师”一词在我们常人脑海中地职能就是授课.()上下文语境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歧义.语境之间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上文对下文地影响和下文对上文地影响.举上文对下文地影响为例.班主任走进教室说道:“这次考试有地同学虽然取得了很好地成绩,但根据老师所知,这不是他真实地成绩.我希望你们做人,首先要做到诚实!好了,大家放学吧!……林平,你留下来!”前面老师提到地考试作弊地事情可能与林平毫不相关.但是,由于这两段话构成了上下文地关系,所以很容易使人把林平留下来地原因与考试作弊地事情联系起来,进而推测出作弊地学生就是林平.这种推论是基于把这段话看成一个有机地整体,把前文所传递地信息附加在后面地话语中了.话语和话语之间是有相互关联地,前一句话提供地信息即为后一句话地理解做了准备工作,前一种联系在后一种联系中得到体现.()上下文语境在相互转换过程中导致歧义.某一个语句同时存在于两个特定地语境中,导致该语句不能有效地匹配其中地一个语境,导致了歧义地产生.举个例子,两位老朋友在电影院海报前碰到.甲问乙:“你胃病好了吗?”乙回答:“又犯了”.甲又问:“你看过了吗?”问地是乙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乙回答:“看过了”,回答地是他看过了病.这种歧义产生地直接原因是甲地问话省略了部分内容,甲由前一个语境直接转换到后一个语境,导致乙仍然按照前一个看病地语境去回答,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上文语境制约地不足.听话者对话语地理解往往选择承前地语境,因此在交际地过程中,导致说话者和听话者不在同一个语境范围内交谈,必然造成理解上地偏差..非语言符号因素导致地歧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情景语境指地是某个特定语言环境中地时间、地点、交际对象、交际主题等等.抛开具体地时空语境,话语往往会导致歧义.以店主向民警报案抓贼地谈话为例.店主:有人偷珠宝,快来抓贼.民警:你在哪里?店主:我在珠宝店里.民警:我是说失窃地地点在哪儿?店主:在我珠宝店地前台.民警本来是想知道失窃地具体地点,而店主却两次歧解了民警地问话.当民警问“你在哪”时,店主却按照字面地意义结合自身地情景语境来回答,而没有联系到与民警交谈是为了让民警及时赶到现场这样地情景来进行地,所以交际地时候要联系到特定地交际场景,而不是单纯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背景语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一些客观规律地了解.比如,我们谈论《红楼梦》中某个人物地性格和命运时,我们是基于对《红楼梦》这部著作地了解.再比如,中国人地谦虚在外国人看起来就非常不可理解.一个美国人帮助中国人提箱子,等到家门口地时候,中国人对美国人说,“真对不起,累着你了”.这个美国人就会很不高兴,他会认为这个中国人是对他地体力有所怀疑.这就是缺乏共同地文化背景知识造成地一种交际上地理解失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网友来稿)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网友来稿)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网友来稿)银川二十五中学高二年级组薄祥麟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

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

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

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

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

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

2、热爱人民的总理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

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A.热爱人民的总理动宾偏正B.热爱人民的总理偏正动宾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亦即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A句的意思是“总理热爱人民”,B句的意思是“人民热爱总理”。

二、语句歧义现象的诸种类型(一)词语的兼类和多义1、词语兼类黎锦熙老先生说:“词无本品,依句辨品。

”“品”即词类。

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词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

1、我要热饭。

在这个语言单位里,“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

既可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可表示“我要做什么”的意思。

该句中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两种:A.我要热饭偏正动宾主谓B.我要热饭偏正动宾主谓2、词语多义我们知道,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

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

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

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遇到歧义现象,即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或理解方式。

这种歧义现象在语言学中被广泛研究,因为它对于语言理解和语言处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包括词汇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

一、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的含义或解释。

这种歧义现象常见于多义词。

例如,“球”这个词可以指代体育比赛用的球,也可以指代地球。

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汇的意义可能会发生转变,导致歧义产生。

另外,词汇歧义还可能由于发音相似而产生。

例如,“花”和“话”在口语中容易混淆,造成交流上的困扰。

二、语义歧义:语义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短语在意义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这种歧义现象通常由于词语之间的关系模糊或语义结构不明确而产生。

例如,“我看见了她的孩子”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解释:我看见了她的孩子,或者我看见了她,她的孩子也在场。

这个句子的意义依赖于上下文的信息和语境的理解。

三、语用歧义:语用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短语在使用时可能具有不同的意图或表达方式。

这种歧义现象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境有关。

例如,“你可以关上门吗?”这个句子可以是一种礼貌的请求,也可以是一种命令。

这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发话人的语气、面部表情和上下文的背景。

四、处理歧义的方法:为了避免歧义产生,语言学家提出了一些处理歧义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通过上下文来确定词语或句子的具体意义。

上下文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言表达的含义。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语音、语调和语气来传递更多的信息。

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语音和语调,它们可以用来强调或解释表达的意思。

此外,逐渐增加的语境信息和背景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

结论:语言学中的歧义现象是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它使得语言更加灵活和丰富。

然而,歧义也可能导致交流上的误解和困扰。

了解和解决歧义现象对于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他人意图至关重要。

浅谈语义与语境

浅谈语义与语境

浅谈语义与语境(八)语义与语境1、语境的分类(1)上下文语境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语言单位前后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单位的上下文。

(2)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神情、手势、姿态等非语言因素)。

2、语境对语义的影响(1)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这朵花很美”“这块布的花色很艳”“他很花”“这朵花”——“花朵”;“花色”——“颜色、图案”;“花”——“花心”。

词往往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花”的词义被单一化了。

(小贝想请局长帮忙走个后门,所以去送“红包”,)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意图、用意。

小贝: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②。

——表示。

局长:那你可就不够意思③了。

——不够朋友、不够交情。

小贝:小意思,小意思④。

——礼品所代表的情谊、心意。

局长:呵呵,你这人还真有意思⑤。

——情趣、趣味。

小贝: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⑥。

——意图、用意。

局长:那我可就不好意思⑦了。

——不客气地收下了。

小贝:不,应该是我不好意思⑧。

——难为情。

从上面看出,“意思”具有多个意义,它是汉语中典型的多义词。

意思的几个解释:①语言文字的意义,思想内容;②意见,愿望;③礼品所代表的心意;④表示一点心意;⑤某种趋势或苗头;⑥情趣,趣味。

放在不同语境就会有不同的意思。

如果语境不足以限定单—的义项,就可能产生歧义。

例如他去了。

这个“去”就有歧义了。

是去哪,还是去世了。

要联系整篇文章读才知道了。

有点类似的是“祥林嫂老了”。

读过鲁迅《祝福》的人都知道这里的“老”是死的意思。

因为《祝福》提供的语境很明确,祥林嫂活着的时候岁数并不大,只可能适用“死”这一个义项。

(2)语境使词义具体化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他人来了吗?——指代“他”你还是不是人,把这孩子打成这样!——人性你这人,怎么这样——性格三个“人”意思不同词义有概括性,“人”的词义概括了一切制造工具井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语境与歧义

语境与歧义

了 解 语 言 交 际 的 上 文 , 就 是 说 必 须 知 道 前 面 讲 过 什 么 包 括 某 一 次 特 定 的 语 言 活 动 发 生 的 时 间 、地 点 、交 际 活 也
话 。除 了 语 言 知 识 以 外 ,语 境 还 包 括 了 语 言 外 知 识 ,即 动 的 主 题 内 容 、交 际 场 合 的 正 式 程 度 、参 与 者 的 相 互 关 背 景 知 识 、情 景 知 识 、交 际 双 方 的 相 互 理 解 。上 面 所 谈 系 、 们 在 交 际 活 动 中 的 相 对 地 位 、 人 所 起 的 作 用 等 。 他 各
情景知识指的是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它包括某一次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交际场台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相对地位各人所起的作用等
维普资讯
第 1 4卷 第 4期 2 0 0 2年 7月
Vo . 4 No 4 11 . 2 02 7 0 .
a bi t m guiy but a s i l o brng expe t d het i f ct un c e r orc efe . Ke y wor ds:c ont xt a bi t e ; m guiy; f unc i ton. C LC : H 04
J u n l ixn le e o r a Ja ig Co lg of
嘉 兴 学 院 学 报
・7 ・ 5
语 境 与 歧 义
周 红 杨 金 菊 包 佩 佩
( 兴 学院外 语 系 ,浙江 嘉 兴 34 0 ) 嘉 1 0 1
摘 要 :歧 义 是 语 言 运 用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一 种 不 可 避 免 的 现 象 ,要 准 确 地 理 解 歧 义 必 须 把 它 和 它 所 依 赖 的 语 境 联 系 起 来 。 因 为语 境 在 歧 义 现 象 中 具 有 作 用 截 然 相 反 的 两 种 功 能 ,既 能 消 除 歧 义 , 又 能 产 生 歧

从语境的角度分析歧义的产生情况

从语境的角度分析歧义的产生情况

从语境的角度分析歧义的产生情况摘要】歧义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而语境既能消解歧义,又能导致歧义。

本文试从语境的两种构成因素,即语言——符号因素和非语言——符号因素两方面着手,分析汉语语用歧义的产生状况。

【关键词】语境语用歧义【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30-02【Abstract】Ambiguity is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and the context not only can disambiguate but also lead to ambiguity. 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condion of Chinese ambiguity by the two aspects of context, sign-language and non-sign-language factor.【Key words】Context Pragmatic Ambiguity一、语境概说语境是语用学研究贯穿始终的内容。

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研究非常重视。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来的,而后伦敦学派的弗斯又继承了他提出的术语,并建立了完整的语境理论。

后来,韩礼德从弗斯的“情景语境”得到启示,又提出“语域”这个术语。

莱昂斯对语境的研究也做过较大的贡献,主要是探讨了话语的合适性。

我国语言学界对语境的重要作用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认识的。

陈望道提出的“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的理论以及“六何说”等,从修辞的角度促进了语境研究的发展。

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

按照结构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对符号的分类,我们可以把语境的构成因素分为语言——符号因素和非语言——符号因素。

运用这种分类方法的原因——方面是基于索绪尔的理论,世界万物都可以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划分,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

语言表达中的常见误解与解决方法

语言表达中的常见误解与解决方法

语言表达中的常见误解与解决方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误解,给沟通带来困难。

本文将讨论语言表达中的常见误解以及解决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义歧义的误解与解决方法语义歧义是指同一词语或句子在不同语境下产生不同的意义,导致交流双方产生误解。

解决语义歧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依靠上下文理解:在交流中,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语境,通过整个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来推测词语的具体含义。

例如,当我们听到“他买了一辆新车”这句话时,如果上下文提到他之前没有车,那么我们可以推测“新车”指的是他的第一辆车。

2. 询问澄清:当遇到语义歧义时,我们可以主动向对方询问,以澄清句子的具体含义。

通过主动沟通,可以避免误解的发生。

3. 使用具体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可以使用更具体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例如,我们可以用“蓝色的小轿车”来代替“新车”,以避免产生误解。

二、语法错误的误解与解决方法语法错误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违反了语法规则,导致对方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

以下是解决语法错误的方法:1.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为了避免语法错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包括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

只有正确运用语法规则,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阅读和写作的实践: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法水平。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熟悉正确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写作则可以让我们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3. 请教他人或使用语法工具:当遇到语法困惑时,我们可以请教他人或使用语法工具来帮助我们纠正错误。

例如,我们可以向老师、同学或朋友请教,或使用语法校对软件来检查和纠正语法错误。

三、语气和语调的误解与解决方法语气和语调是指在语言表达中所使用的声音、语调和语气的变化。

不同的语气和语调会给句子带来不同的含义,容易导致误解。

以下是解决语气和语调误解的方法:1. 注重语气和语调的使用:在语言表达中,我们应该注重语气和语调的使用,通过声音、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试析语境歧义产生的原因

试析语境歧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 境 ; 义 ; 义类 型 语 歧 歧
在 汉语 里往往 存在 这种 情况 ,一 个语 言 片段 可作两种 或 两种 以上理 解 ,我们 把这 种 现象称为歧义句。说话除了要有具体的执行 人 之 外 , 另一 方面 的重要 因素 , 还有 即说话 的 时间、 点、 件、 地 条 目的和 对象 等 , 我们 称其 为 语境。 吕叔 湘先生 在《 歧义 类例 : 文 中 , 把 卜 则 语 境作 为消除 歧义 的重要 手段来 看待 。 歧义 是属 于 言语范 畴的 ,它在 言 语交 际 的过程 中 ,由于使用 言语 材料 时产 生 的问题 而 形成 歧义 。 也就是 说 , 义多是 在交 际环 境 歧 中产生 的 。 以 ,歧 义应 当从 交 际双 方来 确 所 定。 如果 交际 双方 的思 想是 统一 的 , 共 同完 是 成 交际 活动 的 , 就无所 谓歧义 。 二者 有时 并 但 不 一致 , 这就产 生 了种 种 的语 境歧 义现 象 。 对 于 造 成 语 境 歧 义 的 因 素 是 多 种 多样 的 ,我们 不妨从 语境歧 义 可能 出现 的三 种类 型 来 探索 一 下语 境歧 义 产生 的 原 因 , : 、 即 一

C i aNe T c n l ge n rd cs hn w e h oo isa d P o u t
文化与教 育技 术
试 析语 境歧 义产 生 的原 因
马 丹
( 仪征 工 业 学校 , 苏 仪 征 2 10 ) 江 14 0 摘 要 : 义是 语言运 用 中产生 的一种 不 可避免 的现 象 。 准确地 理解歧 义 必须把 它和 它所依 赖 的语境 联 系起 来。语境 既 能消除歧 歧 要 义 , 能产生歧 义。本 文着 重分析 的是 在 言语 交际 中语境歧 义 的产 生及 语境歧 义产 生 的原 因分析 。 又

从文体学角度解读语境中发生的歧义的消极作用

从文体学角度解读语境中发生的歧义的消极作用

从文体学角度解读语境中发生的歧义的消极作用概述: 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及日常生活当中,歧义的发生有多种要素,本文主要说语境中的歧义。

同时歧义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本文就从歧义的消极作用动身,描写文体的采用与语境不相契合形成歧义、发生于言语的特征,以及听者对言语的了解与说话方的意图达不成共鸣形成的歧义,等等,另外,从英语结构剖析也会发生歧义。

歧义是文学文本及日常生活中一种肯定的理想存在。

<br>中心词汇: 计算机毕业网文体学语境歧义消极作用<br><br> 1.概述<br>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言语学实际和方法来研讨文体的学科,它不只指文学文体,还是一种言语的各类文体。

它与言语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寄生关系,文体学是一门运用言语学科,描写各种言语变体的文体特征,文体学关心语境与言语方式间的关系言语成分的意义与效果,以及语篇的连接与全体作风等,学习文体学的实际与方法将有助于学习者把握言语的运用规则,使他们增强语感,在了解时做到见木也见林,在表达时做到准确恰当,从而有效提高言语交际才干。

它能协助学习者看法各体言语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能提高他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运用得体的言语才干。

而当言语没有发生它原本意图的时分就会发生歧义,歧义(ambiguity)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义为左右开弓(acting both ways)或更易(shifting)。

“歧义有积极的一面,其意义不确定的特点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出现多维,从而丰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学意蕴,使读者在对作品各种不确定意义的解读和探寻中取得美的享用”。

但是在通常状况下,歧义往往带有褒义,它多指言语或作风上的一种瑕疵,即在本该繁复明了的中央显得流疏通俗、模糊不清。

由于歧义与人们追求言语准确明晰的意义的交际目的相违犯,因此人们通常从言语学角度对交际中如何限制和消弭歧义来展开论述。

如Chomsky,Leech,Bolinger,朱德熙、沈家煊等。

语境对歧义的消解

语境对歧义的消解

语境对歧义的消解4.1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中形成的独特风格与传统。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反过来,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影响语言的表达。

由于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容纳的文化内涵也常不同。

英语文学作品中,大量的习语、成语、引语和典故等词语都含有其独特文化成分,这些词语有的可追到古希腊、罗马神话,有的跟基督教《圣经》有关,有的来自英美电影、广告、电视、畅销书和报刊杂志。

不了解产生这些词语的文化语境,就很难把握词义的内涵。

确定词汇意义可凭借词典,领会词语的文化意义却只能依赖对文化环境的了解。

从文化氛围着手,充分了解词的文化内涵,才能透彻地理解言语交际中的每一个词。

4.2词的搭配意义词项搭配(collocation),指词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习惯搭配,例如:“茶”可以与“浓”或“淡”搭配,而不与“稀”或“稠”搭配;“酒”可以是“淡”的,但却不能说“浓酒”。

不同的语言中词语搭配的习惯不相同。

汉语中的“淡酒”和“淡茶”译成英语后分别为light wine和weak tea。

再如:fat 是一个多义词,与不同的词项连用时意义不同:a fat pjg(肥胖的)、fat pork(多脂肪的)、fat lands(肥沃的)、fat income(优厚的)、fat kitchen(贮足食物的)等。

在人们的认识领域中,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必然要客观地反映在我们的头脑中,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客观世界,即情景,决定词汇的某些搭配原则。

搭配意义可以限制人们理解词义的主观随意性。

词项的搭配关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动,正确理解这一辨证关系很有必要。

我们掌握词项习惯搭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搭配习惯,正确用词,而也是为了判断搭配幅度的扩展趋势,推测非惯常搭配的意义,找出创造胜用词的依据。

4.3语面意义之外的词的含义在具体的语境中说出的言语常常具有超出话面意义的特殊含义,这种含义不同于语句的概念和命题意义,后者直接来自词语和句子,前者则间接地来自语用推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语义”“语境”和“歧义”
随笔2009-12-02 08:24:12 阅读65 评论17 字号:大中小订阅
在电梯里,遇到单位一位资深领导,一句“您快到站了吧?”或者“您下啊?”之类的问候,本意客气寒暄,说者也许无心,听者难免不悦。

这类容易产生误会、可能引起敏感、多少感觉不合时宜的语言交流效果,现实生活中常会遇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语言交流过程中“语义”和“语境”所反映的表达与理解“歧
义”所造成的有趣现象。

中国文字内涵丰富,世人公认。

譬如那句经典的“咬死猎人的狗”,就有“把猎人的狗咬死”和“把猎人咬死的狗”两种意思;又如“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敌人的主力部队消灭”,二是“那支消灭了敌人的主力部队”。

这就是语言文字表达的歧义,而语言文字理解的歧义往往和“语境”联系在一起。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这就是语义。

但是.语义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存在于语境之中,语义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

作为“表达”和“理解”的双方,前者重在语义,后者重在语境。

下面我们就语言文字“歧义”产生的几种情况,借用几个典型对联来分析一下。

一是由断句产生的歧义,请看下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允明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戏谑联。

店主人将其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于是认为是一副倒霉晦气的春联,因而大为不悦。

祝允明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

应该这样念:“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怒为
喜,且置酒款待。

祝允明曾为一刻薄富翁造楼写了下面这副楹联: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并念道:“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后,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

富翁了解了其中奥秘,只落得七窍生烟。

原来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
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

二是利用谐音产生歧义,据说乾隆与纪昀曾对过一联:
两碟豆(乾隆)
一瓯油(纪昀)
由于是口头对对子,纪昀是按上面所写的进行理解。

谁知乾隆另有谋算。

他指着花间的蝴蝶,说我的上联是“两蝶斗”;纪昀脑子一转,也随即说,我指的是水面上游走的鱼鸥“一鸥游”。

三是利用汉字的一音多义产生歧义,例如:
庭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既可解释为:庭前种的竹,笋是属于先生的;庙后栽的花,枝是属于长老的;而利用“先、生、长、老”的字义又可解释为:庭前的竹子还未长出,笋已经生出来了;庙后栽的花长得很快,已经有了老枝。

再说什么是语境。

简单说,就是语言交际时的主客观环境,包括上下文,前言后语,说话人的意图,客观情况等等。

语境不同,相同的语言可能意思就不同。

比如“狗”这个词,单看就是一种四条腿的动物,但在现实生活语言交际中,“狗!”可能是骂人;“狗!”也可能是一位怕狗的女士,在街上发现一条狗在她后面时发出的惊呼。

又如“我杀了你!”可能是一位犯罪分子发出的威胁;也可能是情人间的调侃和戏谑。

同样“傻样!”不一定就是在说对方傻,而是特定关系中亲昵交流的表达。

语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说话人的性格、语言习惯、个性以及与听话人的关系等等。

一个性格开朗又富幽默感的人,可能经常用玩笑或调侃的方法说话;而一个不苟言笑严肃的人,可能更多的用严
肃、正经的口吻说话。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古代有一贫寒之士殿试,皇帝问其祖父母曾事何业。

答曰:“玉甄蒸开天地眼,金锤敲动帝王心。

”问其父母以何为业。

答曰:“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居家扭转乾坤。

”单从字面看来,其父母等人似乎均有经天纬地之能、治国安邦之才,但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他告诉皇帝的是其祖父蒸卖馒头,其祖母弹拨棉花,其父出外叫卖豆腐,其母在家推碾磨豆。

因讳言其家贫之窘,故而含蓄暗示,听来却别
有情韵。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电梯问候。

作为“资深”领导,想来在位日久,年事已高,“到站”“下台”实属必然。

但面对客观必然,心中感觉复杂也是常情,将电梯停站上下与职位去留挂钩联想,自然不悦;再说问候者,上述问候如果换成“您到几楼?”或“您慢走”之类,是否妥当一些?
拉拉杂杂讲了许多,无非想说明一个道理:当我们在特定场合使用语言文字表达确定意思的时候,一是要力求语义准确,不要产生歧义,二是要注意语言环境,避免发生误会。

当然,调侃、戏谑、幽默者
除外。

二OO九年
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