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共徘徊的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共徘徊的意思
1、这句诗的意思: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2、这首诗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3、译文及其注释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深思。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看。
“半亩方塘一鉴开”,诗人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或者知识的领域,“一鉴开”形象地描绘出其开阔、清澈的特点。
“天光云影共徘徊”,则进一步描绘出方塘的美丽景色,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这种景象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更暗示着知识的丰富和多彩。
其次,诗歌的哲理意味深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通过对池塘清澈原因的追问,得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这实际上是在借池塘喻人,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和敏锐,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保持纯净和丰富。
就如同池塘需要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人的思想和智慧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充实。
再者,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书本或者知识比作半亩方塘,将书中的新知识、新思想比作源头的活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观书有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果我们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积极进取,就会像一潭死水一样,逐渐变得污浊和僵化。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
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
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
半亩方塘是古诗《郑风·塘下》中出现的一个地点,其实它是一座小小的湖泊,但它暗含着很深的典故。
关于它的诗句便是:“小桃映日红,油桐芳草绿;芍药半亩方,一樽还两桶。
”
从这句诗来看,半亩方塘充满了诗意,可见其隐含的含义。
表面上,“半亩方塘”便是一个小小的湖泊,但它对于古人讲来,则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意义。
“半亩方塘”在古代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暗示,即天道人情的一种细微之处,表现了一种和谐融洽、和睦宁静的气氛。
另一方面,半亩方塘也传递出了一种美好的思想,即“一桶可灌满两桶”,表达了一种意象,即“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意在此言今人为后人留下温馨的话语,做些好事,以此传递和谐的祝福。
总之,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是很深的,它暗含了天道人情的细微之处,也传递出了一种美好的思想,即“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以此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解释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解释
嘿,咱来说说“半亩方塘一鉴开”这首诗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你想想啊,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像一面打开的镜子一样,清澈得很呐!这天空的光彩和云的影子都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多有意思呀!这不就好像我们的生活嘛,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又
有点小波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好比我们人呀,为啥能
一直保持清醒明白呢?那是因为有不断的新知识、新思想像活水一样
涌进来呀!你看那些不断学习进步的人,不就像那有源头活水的方塘
一样嘛,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咱再举个例子,就像你喜欢画画,如果你只是一直画同样的东西,
那能有多大进步呢?但要是你不断学习新的技巧,接触新的风格,那
你的画技不就蹭蹭往上涨啦!这诗不也是这个道理嘛!
这整首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的东西,才能让自己一直保持鲜活,一直有进步呀!别老是守着那老一套,得
让新鲜的水流进来,才能让自己这半亩方塘一直清澈、一直有魅力呀!我觉得这首诗真的太有道理啦,你们说呢?。
半亩方塘一鉴开这首诗的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这首诗的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是唐代杜牧的名篇《秋夕》中的诗句,这句话的意境非常丰富,表达了丰收的农田和开阔的心灵。
半亩方塘:描绘了一个面积不大的方形池塘,这里是一片小小的世界,显示出宁静、纯净的田园风光。
一鉴开:"一鉴"意指一面水镜,"开"表示敞开。
这里通过水镜的比喻,表达出秋夜的宁静和明亮,也可以理解为一面明净的湖水敞开在眼前。
整句的意思是在一个面积不大的方形池塘旁,一面清澈的水镜映照着开阔的景色。
这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独特感悟。
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农田池塘,诗人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同时将这片小小的田园寄托为心灵的明镜,启示人们应该以开阔豁达的心境对待世界,从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以自然景物抒发哲理思考的手法。
五年级上册古诗《观书有感》二首 解读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用行船来比喻学习。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大意:昨天夜里江边涨
其二
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
昨夜江边春水生,
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 毛。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
向来枉费推移力, 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
此日中流自在行。 在江水中央自在地行进。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读书的道理。
观书有感 其一
只有不断学习, 汲取新知识,像不 断有源头活水注入 塘中那样,才能使 内心澄明。
观书有感 其二
只有博览群书, 注重积累,做学问的 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 昨夜/江边/春水/生,
天光云影/共/徘徊。 蒙冲/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 向来/枉费/推移/力,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宋朝著名的
理学家、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诗人,闽 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 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 “朱子”。
[宋]朱熹
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
其一
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光云影共徘徊。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不样枯清 竭澈 的呢 源? 头是 为因 它为 源有 源那 不永 断 为有源头活水来。地输送活水啊!
比喻大量阅读。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二
古代的一种战 舰,这里指大船。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镜子 jiàn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nǎ
wèi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活水源头来这句诗的来历
唯有活水源头来这句诗的来历出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三、诗句解析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半亩方塘”点明池塘的大小和形状,“一鉴开”将池塘比作一面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平静、清澈的特点。
“鉴”就是镜子,古代镜子用铜制成,需打磨光亮才能照人,这里用“鉴”来形容池塘,可见池塘的清澈程度。
-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中的光亮和云朵的影子在池塘中来回移动,“徘徊”一词赋予了“天光云影”以人的动态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这两句诗通过对池塘美景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诗人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了池塘为何如此清澈的问题。
“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
- “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池塘,所以池塘才会如此清澈。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说池塘清澈的原因,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诗人以池塘为喻,把知识比作池塘里的水,把读书学习比作源头的活水,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池塘一样清澈,不被陈腐的观念所蒙蔽。
四、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景象,以景喻理,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心智更加敏锐、思想更加清明。
强调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积累对于个人修养和智慧增长的重要性。
五、艺术特色1. 形象生动的比喻- 诗中以“半亩方塘”喻人的心智,以“源头活水”喻知识的不断输入。
这种比喻形象贴切,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读者易于理解。
2. 富有哲理的议论- 在描写池塘美景之后,诗人通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富有哲理的问答,将诗的意境从写景提升到说理的层面,使诗歌既有艺术美感,又有思想深度。
半亩方塘这首诗的意思
半亩方塘这首诗的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
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引言半亩方塘是一个流传广泛的成语,形容一个人或者一家之所以幸福美满,是因为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安逸。
这个成语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揭示其与人生、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深度解读半亩方塘的含义1. 半亩方塘的景象半亩方塘的景象是一片宁静的水域,四周环绕着温馨的家园。
这个景象意味着人们拥有一方私人空间,让他们远离喧嚣与纷扰,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同时,方塘的面积不大,象征着适度的财富与物质拥有,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给自足的特征。
2. 安居乐业的境地半亩方塘代表了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生活安宁、幸福美满的境地。
在这个境地中,人们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物质的安全。
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过上理想的生活。
这个境地是人们不断奋斗和积累的结果,需要合理的规划和努力的追求。
只有在半亩方塘的境地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3. 半亩方塘与个人成长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生活的境地,更是人们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象征。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方塘,追求个人的梦想和目标。
这个方塘并不需要很大,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们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半亩方塘在家庭中的意义1. 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半亩方塘的基石。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家庭给予人们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每个人温暖的港湾。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找到爱与关怀,共同分享快乐与困扰。
2. 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半亩方塘的引申含义也体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
他们共同创造家庭的安宁和幸福,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每个成员的成长和个人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 塑造幸福的家庭要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以下是一些塑造幸福家庭的关键要素:3.1. 理解与包容家庭成员应该相互理解和包容,尊重彼此的差异和独立性。
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一句富有象征意义的诗句,通常被解读为对清澈明亮的水塘的描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句诗的直译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在这里,“半亩方塘”形容池塘的大小和形状,“一鉴开”则是用比喻的方式形容池塘的清澈透明,就像一面被打开的镜子,能够清晰地反射出周围的天光云影。
诗意上,这句诗通过对方塘的清澈透明的描写,暗示了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也应该像这面镜子一样,保持清明、澄澈,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时,这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像打开的镜子一样,去接纳和感知周围的一切。
此外,“半亩方塘一鉴开”还可以被解读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个清澈明亮的池塘,就像生活中的一片净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当人们身处喧嚣的世界中,时常会感到疲惫和迷茫,而这时就需要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综上所述,“半亩方塘一鉴开”这句诗通过对方塘的描写,表达了清澈明亮、真实反映、开放接纳以及热爱生活的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诗名及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诗名及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解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原文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成语【半亩方塘】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反义词详解
成语半亩方塘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反义词详解
成语:半亩方塘
拼音:bàn mǔ fāng táng
基本释义:半亩池塘,形容很小的池塘。
详细释义:
成语出处:
例句:
反义词:
近义词:
成语典故:
相关谜语:
结构形式:偏正式成语
组成汉字:半,亩,方,塘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很小的地方
读音正音:
成语易错:
成语辨析:
成语年代:现代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英语翻译:Half Mu square pond
成语造句:清·李渔《闲情偶寄》:“竟不得半亩方塘为立身之地”
成语繁体:
第一个字是的半成语:半吊子,半推半就,半信半疑,半途而废,半身不遂,半大不小,半死不活,半梦半醒,半斤八两,半生不熟,半老徐娘,半低不高,半截入土,半半路路,半死半生,半子之谊,半丝半缕,半路出家,半明半暗,半饥半饱
第二个字是的亩成语:畎亩下才,畎亩之忠,垄亩之臣,畎亩之中,半亩方塘
第三个字是的方成语:来日方长,血气方刚,圆颅方趾,贤良方正,不劣方头,吃四方饭,不可方物,如日方中,圆孔方木,方生方死,计绌方匮,圆首方足,一醉方休,矩步方行,迈四方步,大大方方,如日方升,遁迹方外,食前方丈,助画方略
第四个字是的塘成语:半亩方塘。
观书有感古诗
观书有感古诗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观书有感古诗(共含12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观书有感古诗诗人:朱熹朝代: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
“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各位同学,大家应该为学习中有哪些知识点而困惑吧,考试中不太容易理解的就是古诗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常考的一首,鉴赏、练习都是本文的重点!~~原文解读~~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解读~~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译文: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进步。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常考题型~~1.一、二两句是怎样具体描绘“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答: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注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qú)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宋代古诗词《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源亭”坐落在半亩方塘岸,喻有得源头 清水之意,与瀛山上的大观亭上下呼应。
半亩方塘因为瀛山书院而变的丰富,瀛山书院因为有半亩方 塘而变得夺目。当然,如此具有丰富文化古迹的地方,也潜移默 化得影响着当地的人…
正是由于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我们认识 了位于淳安县姜家镇的半亩方塘。漫步方塘外, 我们还认识了在当地颇具名气的文物古迹——瀛 山书院。作为家乡的文物古迹,我们应十分庆幸 有这样的机会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家乡的文化历 史以及文化名人。
在我们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文物古迹,这些文 物古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非常具有学术 研究价值,当然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发现。所以我 们在发现的同事也要保护好家乡的文物,传承家 乡的文明。
返回
瀛山书院遗址位于姜家镇郭村东北1公里,是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读书、 讲学的古书院遗址。 宋淳熙年间著名理学家朱熹访詹仪之,往来论学于此。今存半亩方塘, 得源亭和大观亭(均系后人重修),以及诗碑(清代)等文物。属县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宋熙宁年间,始建于上郭村马里凹右侧山包上,初名“双桂堂”。淳熙 二年(公元1175年)詹安曾孙詹癸居殿试第一(状元),遂以“益瀛”之意, 易双桂堂为瀛山书院。建大观、得源、登瀛三亭,凿方塘、辟花园、架登瀛 桥,颇具规模,为当时文人学士云集之所。至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 书院倒塌,知县周恪重建24楹,并于院后建祠,以祀晦庵(朱熹),虚舟 (詹仪之)二先生,又于六塘旧址建亭。民国十年(公元1920年)捐资修建。 1962年淳安县人民委员会拨款维修一次。尔后墙欹瓦毁,渐就倾圯。今存半 亩方塘和大观、得源二亭尚可辨识旧貌。
返回
印象中,它应该是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 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 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荷 花碧连天,池鱼戏莲叶……
然而..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 寒假里,也就是冬天。由于 冬天的天气干燥,再加上这 连续的晴天,塘子里的水干 了,荷花枯萎了,一派萧条 惨景。 但是我们欣喜地发现它 们的痕迹,塘总有小水潭及 枯萎的荷花枝。不难想象, 夏天的半亩方塘,确实有着 我们想象中的美丽。
半亩方塘
路 大观亭 路
得源亭
路 郭村
站在瀛山山脚,仰望翠柏葱郁的瀛山,山巅有飞檐翘角点 缀于翠柏碧林间。信步前往,拾级而上,达至巅顶,乃是一座 六门六窗六翘角的大观亭。亭内有朱红油漆的六柱三楼,楼上 有浮雕古朴而精致的迥栏,可供游人凭栏远眺,远山近水尽收 眼底,高天低地一览无余,真可谓大观洋洋,名实相符。相传, 这大观亭的典雅格局,是出于朱熹朱夫子的巧思妙手。
返回
南宋乾道年间,朱熹应詹仪之(吏部侍郎)之邀来瀛山书院授徒开课、讲学。一天,詹 仪之捧了一大堆能工巧匠绘制的图纸,乐呵呵地来到朱熹书房里说:“朱兄,你建议要在书 院旁建一览胜高楼,目下我弄来了这么多式样,你来看看,哪一幅图纸比较好。”随即将图 纸在书案上平铺展开。展了一幅,朱熹摇摇头;詹仪之又展一幅,朱熹又摇头。到后来,一 幅四门四角的,还有一幅是八门八飞檐的,朱熹还是摇头打哈哈。詹仪之急了,问:“朱兄 之意,这些蓝图都不好?”“好。这些图绘制得很好,只是不太合我们书院之含意。” “那就请教朱兄高见了。” 朱熹笑眯眯地从案头抽出一纸,平铺展开,只见绘有一幅精致图,六门六窗六翘角,内有六 柱三楼。詹仪之看了后,说:“这种六门六窗六翘角的高楼,甚是少见,愿闻其意。”朱熹 说:“四门四角之亭,建于道路旁,留于相府花园,供公子小姐游戏消遣最合适;而我们是 学子读书之地,文人会友之所,建个亭楼,要能包有文气的内涵才好。” “愿闻示教。” “我问你,我们授于门生是什么?” “哈哈,朱兄真会说笑。我们传的当然是经书啰!” “再问你,我们文友论涉研究的又是什么?” “非书即艺。” “对啰。古来,经有:诗、书、易、礼、春秋、乐六经之称;书,是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假借之六书;艺有:礼、乐、府、御、书、数六艺。此图六门六窗六翘角,统 合六六之数,于书院之地相吻合也。” “那么三楼呢?” “嘿嘿,三楼含有科第三甲之意。” 詹仪之听了拍案叫好。于是,选择黄道吉日破土动工,按朱熹的图纸建起了大观亭。
制作:占俊鹏 章勇
诗
方塘
书院
说起半亩方塘,人们首先是从这首诗中开始认识,开始琢磨,开 始向往这水塘,自然,这首诗也是我们认识半亩方塘的来源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问 渠 那 得 清 如 许
天 光 云 影 共 徘 徊
半 亩 方 塘 一 鉴 开
宋 朱 熹
观 书 有 感 ( 其 一 ) Nhomakorabea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 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 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别号紫阳。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 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 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著名 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 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 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也是儒学的转折点。其代表作品《四书章 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