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影响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胜败原 前秦 因分析
东晋
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 兵;自恃兵多势强;指挥失误
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
地位
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形势图
从地图上来看,前秦和东晋两 个政权对峙。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 志,欲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 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383年, 苻坚率80余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 东晋,统一中国。双方对峙于安徽 寿阳的淝水,东晋虽然在实力上弱 于前秦,但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与指 挥下,积极应战,最终取得胜利。 苻坚败退北方,前秦统治瓦解,北 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陶俑
洛阳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 大致可分为文吏俑、武士俑、铠马 骑俑、骑马鼓吹俑群等种类。北魏 陶俑生动自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崇尚一种宁静和含蓄的理想境界, 形象写实,比例匀称自然,有清秀 端丽之感。对人物服饰、面部特征 的刻画更为注重。上图中的三位陶 俑,都着汉族的服饰,这表明北魏 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地域上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生活上
用具等
政治上 文化上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交融,有利于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 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

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上)_目录

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上)_目录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第7课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第9课秦始皇建立国民族的统一国.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第13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第14课秦汉的文化艺术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5课三国鼎立
第16课两晋与南朝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 1 页。

中国古代史(上)

中国古代史(上)

第14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
40、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 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 共130卷,分本纪、表、书、世家、列转五个部 分,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史记》开创的纪 传体,对我国后代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汉书》是东汉人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 代史,记录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41、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是秦 国强大威武的象征,也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雕 塑艺术水平。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 界第八大奇迹”。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47、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这些民族 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史 称“五胡十六国”。 48、383年,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伐东晋,结果在淝水之 战中惨败,苻坚逃回北方。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 鹤唳 49、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494年,孝文帝将都 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继续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 改革。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民族间通婚。加 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互 相认同与融合,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分离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代替,史称北朝。
第2课 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4、河姆渡氏族村落(长江流域),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 渡村而得名,距今约1万年。属于母系氏族,过着定居 生活,主要种植水稻,房屋采用干栏式建筑,挖掘水井, 用耒耜耕地,饲养猪、狗和水牛,会制造陶器、简单的 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5、半坡氏族村落(黄河流域),因发现于我国陕西西安 东郊的半坡村而得名,距今约有6000余年。属于母系氏 族,过着定居生活,以经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粟、白 菜、芥菜,房屋多是半穴居式,用耒耜耕地,饲养猪、 狗,烧制陶器(彩陶)。 6、大汶口氏族村落(黄河流域), 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 口而得名,距今约5000-4000年间。出现了私有财产和 贫富分化现象,已处于阶级社会的边缘。制作的黑陶乌 黑发亮、白陶胎薄质硬,玉器工艺精美。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导学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佛教和道教,石窟艺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

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教材简析】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石窟艺术、陶渊明的诗歌;教学难点:1、佛教和道教的本质2、陶渊明诗的特点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自主学习】1、佛教发源于,在传入我国。

2、道教源于,在时兴起。

【合作探究】1、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2、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3、填表比较佛教和道教【系统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与此同时,原来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巩固练习】1、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2、列举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群。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难点:
1.理解北魏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过程。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深远影响。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图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政治制度的变迁。
2.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社会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3.创设历史情境,模拟孝文帝改革中的决策过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改革措施的理解。
4.设计思维导图,梳理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准备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师用书、学生活动手册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
板书设计
1.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北魏政治制度特点
-行省制度
-均田制
-九品中正制
3.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
-废除均田制
-加强中央集权
4.北方民族交融
-民族迁徙与融合
-文化交流与影响
5.北魏历史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
-推动社会发展
-影响后世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突出了北魏政治制度特点、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等核心知识点。同时,通过条理清晰的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便于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注重重点突出,准确精炼,概括性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北魏政治制度和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10-12同步导学答案

10-12同步导学答案

第十课秦朝的迅速灭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一、单项选择DCADCCDB二、材料分析题(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法律残酷的社会现状。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

(4)有联系。

正是由于秦朝的暴虐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才导致农民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

(5)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经济……..三、简答题10.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课后提高:一、单项选择ABDDCBBD二、材料分析题(1)陈胜吴广起义。

(2)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

(3)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三、读图题10.(1)“鸿门宴”(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反映了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第十一课汉武大帝的“大统一”一、单项选择CDBBCBCDC二、读图题(1)第一次是公元前13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目的: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2)使西域各国和西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3)不辱使命、有坚强的毅力,热爱祖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事情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三、材料分析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

这对传播儒家文化、提高官僚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

(3)“五经”。

课后提高:一单项选择CDACBDDC二材料分析题(1)秦始皇、汉武帝(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4)秦始皇: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为加强中央监察权,将全国分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百官和豪强地主。

(5)出兵北击匈奴。

三读图题(1)汉武帝(2)卫青、霍去病等。

(3)张骞、使者校尉。

(4)在南部,铲除割据势力,设置了会稽郡及南海九郡;在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也设置了郡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19课《北魏政治及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19课《北魏政治及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北魏政治及北方民族大交融》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于分裂局面,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

但正是在这一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十分活跃。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阶段的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更选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初中学生对民族交融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

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认识有限,但是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活跃、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四、〖教学思路〗该课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利用影视作品图片和民歌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按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顺序进行,对于民族交融的概念,让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浅出。

对于改革措施,安排学生表演历史剧,创设历史情境,结合大量的材料和图片和采用缩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加深理解。

对于改革作用,引导学生从材料得到结论。

对于北朝政权变化,实行温故知新,跟踪三国以来政权的发展更替,以便使学生系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最后,师生共同畅想民族融合前景,使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完成情感升华。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新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1.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

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分析问题只是浮于表面,认识深度不够。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基础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视频《敕勒歌》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回忆起小学时背过的诗歌《敕勒歌》,能更好的融入今天的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短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人情的兴趣)(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其中由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汉族建立的东晋形成对峙。

为了灭亡东晋,统一全国,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南下,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下面由同桌两人轮流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轮流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从背景、时间、双方、结果、特点、影响等方面),涉及哪些成语典故?1、背景:4世纪后期,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4.19.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教案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PPT

4.19.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教案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PPT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重点分析: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分析:魏晋时期大量农学和地理学著作产生的原因。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堂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1、刘徽三国时代的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计算出圆周率为3.14,他的成果,为后人更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打下了基础。

2、祖冲之与圆周率教师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

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

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教师在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

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1、郦道元教师首先指出: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

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估计学生如果进行了预习,会回答出。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局面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XXX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会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长久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配合来感触感染历史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位隋唐时期:繁华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位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代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交际通第三单位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度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度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代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代君主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怒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XXX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XXXXXX的黑暗统治第四单位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XXX诞生第五单元从XXX合作到XXX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XXX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XXX长征第六单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疆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群众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下册第一单位中华群众共和国的建立和現固第1课中华群众共和国建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政革第二单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产业化的起步和群众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5课三大政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第三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经济体制改草第9课对外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自力自主的宁静交际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位科学手艺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手艺的成就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位古代亚非文化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3课古代印度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阴第4课希腊城邦和XXX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第三单位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XXX的兴起与法兰克王国第8课西欧庄园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査士丁尼法典第四单位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度第11课古代日本第12课阿拉伯帝国第五单位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探寻新航路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第六单位本钱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第18课美国的独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群众的对抗斗争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二单位第二次产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XXX与十月革命第10课《凡尔赛条的》和《九国公约》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位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第19课亚非拉国度的新发展第六单元冷战结后的世界第20课结合国与世界易组织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第22课不竭发展的现代社会。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中国史前时代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第3课华夏先祖的传说第二单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第4课夏商周的兴替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6课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第9课在身边寻找历史——活动与探究之一第三单元秦汉“大一统”第10课秦朝的统一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第13课反击匈奴开辟丝路第14课东汉的兴衰第15课《史记》与汉赋第16课汉朝的科技成就第17课统一的历程——活动与探究之二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第20课数学、天文历法与农学成就第21课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艺术七年级下册2017年1月第1版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世华章:诗歌、乐舞与社会生活第4课天下和同为一家第5课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第6课遣唐使的入唐之旅——活动与探究之一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分立与大统一第7课北宋的统治第8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第9课金朝的兴起与宋金和战第10课元朝大统一第11课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2课领先世界的科技第13课丰富多彩的宋元文化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4课明朝的兴亡第15课清朝前期的统治第16课海洋开拓与海疆危机第17课清朝对边强民族地区的管理第18课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第19课传统科技的总结第20课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1课评价历史人物——活动与探究之二八年级上册2017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国门洞开与社会初变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第3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单元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运动的开展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革命的兴起与民国的初建第8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清末民初新景象第11课袁世凯独裁与北洋军阀的统治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讲历史,评人物——活动与探究之一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第14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5课国民革命第16课星火燎原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第18课文化的多元发展第五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9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第20课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第21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2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活动与探究之二第六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第24课解放战争的转折第25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第3课战略大决战第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课为巩固新中国而奋斗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第9课历史影视片欣赏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课建设之路的探索第11课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第12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第14课登上国际舞台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16课改革的全面推进第17课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第18课展示“历史”第五单元昂首迈入新世纪第19课春潮再起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第21课“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第22课中国走向世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从史前走向文明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第3课地中海沿岸的文明曙光第二单元中古亚欧文明第4课政教合一的帝国第5课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第6课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第7课“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讨论会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8课吹响新时代的号角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0课美国独立战争第11课法国大革命第12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5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第五单元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第17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18课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第六单元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第19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20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矛盾第21课“工业革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主题班会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第1课走向战争的深渊第2课残酷的世界大战第3课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4课战地记者前线报道第二单元现代社会的革命与改革第5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第7课罗斯福新政第三单元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斗第8课法西斯势力的抬头第9课世界战火重燃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第11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单元冷战局面下的全球性竞争第12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第13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第14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15课奋起直追的亚非拉国家第16课革命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五单元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第17课两极格局的终结第18课动荡不安的世界第19课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第六单元日新月异的科技与文化第20课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第21课触摸人类心灵的文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晋时期,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西域的乐器也大量传入——
北魏盛乐乐舞俑
云冈石窟乐舞石雕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 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 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歌谣总结
第三展厅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仍旧;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民族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团结,军心不齐。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族人民杂居相处。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前秦东晋淝水战, 苻坚轻敌损百万, 以少胜多东晋安, 北方再度陷战乱。 北魏统一北方后, 孝文帝迁都洛阳, 说汉话和穿汉服, 改汉姓与联汉姻, 促进民族大交融, 经济恢复国力强。

东晋胜利
秦汉以来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欲 辨 已 忘 言 。
此 中 有 真 意 ,
飞 鸟 相 与 还 。
山 气 日 夕 佳 ,
悠 然 见 南 山 。
采 菊 东 篱 下 ,
心 远 地 自 偏 。
问 君 何 能 尔 ?
而 无 车 马 喧 。
结 庐 在 人 境 ,
田园诗的发展
• 陶渊明 • 《归园田居》
标杆训练: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D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2、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 A 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钟 繇 D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出色的画家是( ) A、王羲之 B、陶渊明 C、钟繇 D、顾恺 A 之 4、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的是( ) A、《兰亭序》 B、《孔雀东南飞》 《十五从军征》 D、《洛神赋图》
小结: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 东晋的王羲之,是书法艺术集大成者,代表作 书法 《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 被后世称为“书圣”。 绘画 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是古画中的珍品。
艺 术
1.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杰出代 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随佛教传播发展起 雕塑 来,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的龙门石窟。
名画欣赏
《 洛 神 赋 图 》 局 部
反树物古妃脚 映木刻朴的本 了和画,浪,以 魏人生色漫绘曹 晋物动彩故曹植 画的传艳事植《 风配神丽,于洛 。置,厚运洛神 比山重笔水赋 例石,细遇》 都、人劲宓为
《 洛 神 赋 图 》
顾恺之
• 1、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 2、代表作《女史箴图》 • 《洛神赋图》
• • • • 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和宣传思想是什么? 道教的主张是什么?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怎样的艺术? 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的贡献有哪些?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二、【定向导学20分钟·互动展示10分钟·当堂反馈10分钟】
自研自探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
质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 学 指 导(20分钟)
互 动 策 略(5分)
展 示 方 案(12分钟)
随 堂 笔 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
【导学1】自习课本p95——p96佛教与道教的内容,了解佛教与道教的教义及传播,能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完成随堂笔记,并做好读书笔记。
4、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
1、时期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方面最著名的是东晋的。其代表作是今天看到的摹本:。
随堂笔记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就是与他的代表作。
小组评级:
【导学2】自习课本p97——p98书法和绘画相关的内容,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并列举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并列举其代表作。完成随堂笔Βιβλιοθήκη ,并做好读书笔记。对子互查:
检查自研笔记,分享自研成果,相互等级评定。(2分钟)
小组互助:
组长主持,确定展示方案,参照展示议题,分派好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演,准备精彩展示!
(3分钟)
展示一: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成就。
方案预设:根据课本知识介绍即可。
展示二:展示你的字体或你的绘画才华。
方案预设:写一写字或画一幅画,展示给大家看看。
展示三:读一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你有何感想?
方案预设:有感情的朗读。

2024年秋统编版历史七年级课上册教学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秋统编版历史七年级课上册教学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有何影响?
内容: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民迁到 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影响: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示意图
淝水之战结果如何? 晋军取胜。
从前秦方面看 从东晋方面看
①前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②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前秦 军失败,前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认识到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三 教学过程
敕勒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 把北方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其中氐人 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
第 19 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
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地图,引导学生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文化艺术
三 国 文两 化晋 艺南 术北 朝 的
佛 道
教 教 知 识 小 结
石 窟 艺 术 王羲之的书法 顾恺之的绘画 陶渊明的田园诗
佛教的传入
返回
返回
返回
王 羲 之
《 兰 亭 序 》 真 迹
返回
顾恺之《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返回
返回
知识小结
类别 时间
人物
著作 佛经
备注 提倡“众生平等”
佛教 前六世纪 释迦牟尼
道教 东汉中期 张道陵 石窟 艺术 北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德经》 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字端秀清新,有“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兰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 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 “书圣”。
《女史箴图》三绝:才绝、痴绝、画绝 《洛神赋图》 《归田园居》开创田园诗
绘画 文学
东晋 南北朝
顾恺之 陶渊明
课堂作业
1、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在书法上属于( B ) A、楷书 B、行书 C、隶书 D、草书 2、《女史箴图》的作者是( C ) A、王羲之 B、王夫之 C、顾恺之 D、王献之 3、下列关于石窟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是佛教盛行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