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 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不唯 上,不唯书,只唯实”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反映了它
P45 主观
实践
客观
提示: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 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P46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 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不科 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 引向歧途。
基础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反作用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第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六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1 实践及其特点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 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 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 段。
从哲学的角度看,建造港 珠澳大桥是一种什么活动?
油,所以脸上
痘印就是吃的
9%
原因。 会的,酱油
会色素沉淀。
•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会“吃酱油皮肤会变 黑”就是错误的吗?
•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 “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变黑吗?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 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 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一个观点: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真金不怕火炼
4、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学以致用
目的
6、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7、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 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示: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问题:“蛟龙号”等工具对深海认识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蛟龙号7000米下拍到的神秘生物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实 践 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
探测。这是我国“绕”“落”“回”探月计划的第二步,本次探月
成功是全体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党、国家和全体中
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2、嫦娥探月实行“绕”“落”“回”2.三实步践走具计划说明这
一实践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有能动性
这一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嫦 娥三号” “月球车”等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事物,在月球上 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 在田 间劳作,农民请张英对对子。
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到。侍女当即说出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活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 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实践问题。特别是第一 果——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体现了上述哪 次国内革命以来的胜利、失败和王明领导的 些哲学道理? ① 的严重失败,迫使中国共 第五次“反围剿”③ 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 践相结合”及其“走什么道路”等问题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革命胜败 深刻思考。 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提高了理论联系 实际、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方向问题,并把长期革命实践 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上述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的反映 观察与思考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人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
玻璃杯
实践对象(客体)
相互作用
实践手段
借助
实践主体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 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 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只 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精炼的语言。—塞万提斯 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内 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下列哲学家实践观的共同错误在于忽视了实践 的基本特点。他们分别忽视了哪些基本特点?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 认为实践是主观精神性活动, 否认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 界。 认为实践是纯粹个人的满足生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 理需要的自然性活动,否认实 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 践是人类的社会性活动 。 主义”活动。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 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 区别,否认了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与动物适应环境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1) 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 世界 (意识的指导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含义 原因
要求
做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 物的活动和人的活动有差别吗?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原因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否矛盾?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要体现了唯物 主义的观点 2、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 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巩固练习
5、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从而 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实现形式 的传统观点。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 源于人脑 D.否定传统是事物发展必由之路
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 会之间的活动
三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思考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 位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青年输羊血,竞奇迹般 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此后,输血医疗手 段也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 医生给濒临死亡的一位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 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导致惊 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 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 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个道理?
实践即直接经验 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 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A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吃一吃”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共同 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 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 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 “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 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B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 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 去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 技术才得以精通,之后他学成归来、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 他的技术。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主体、手段、对象——三要素)
实践
方式 对象

区 别
改造客观世界 区 别
一切物质性活动 表 明
动 物
主观认识
形式多样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教师讲课 √ 5.《2016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6.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 7.小行星撞击地球 ×
黄鼠狼偷鸡?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自己是否正确,认 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会说 “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 黄鼠狼吃。”。那么,谁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为什么? 呢?——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 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 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 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文科)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文科)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 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5、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党的“三个代 表”,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 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后作业
辨析:读有字的书,不如读生活这本无 字的大书。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 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练习: 1)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2.实践的特点 A)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中国加入 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③全国大学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生辩论赛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实施西部大 (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开发战略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
下列各项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 ②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⑥ 《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 ⑧小行星撞击地球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5年最新精品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5年最新精品

天宫与神九顺利对接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 章。发射“神舟九号”与蜜蜂采蜜、燕子筑巢有何区别?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最本质特征
坚持了辩证法
①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不是被动的适应性活动 ②创造性 改造自然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 面的联系;
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 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 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 陆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
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的宇宙 实验室计划目前尚来自完成,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坚持了辩证法
【思考】袁隆平的成就仅仅 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2)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1)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2)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实践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
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 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 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 起着阻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 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 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 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 向歧途。

注意搭配 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⑵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⑶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⑷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⑸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 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 的目
的和归宿。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答: (1)漫画中农夫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3分),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人的认识、经验和才能归根结底是从 实践中来,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才 能获得真知,增长才干。(3分) (2)漫画中的老者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这种观 点把“学”与“干”割裂开来,认为认识决定 实践,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3分)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 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 动性),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 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 误的思想意识。 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 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 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10.8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10.8
实践是认 ①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不入虎穴, 识的来源 ②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 焉得虎子。 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相关认识 实践是认 ①新问题、新要求推动探索和研究 吃一堑, 识发展的 ②认识工具日益完备推动认识发展 长一智。 动力 ③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认识的深化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把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 A. 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B.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C.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 实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合,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 实践
1,“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 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 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 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A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 参考答案:
•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 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 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 疾治疗水平的提高。 •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青蒿中提取 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 而受益。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 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上课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上课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
镜头三:走进自然 小马过河
一头小马要过河,它的朋友 老牛认为“河水不深,才到我的 小腿”。小松鼠却坚持认为“这 河可深啦,前两天淹死了我的一 个伙伴。”
对于小马来说谁的说法正 确呢?小马最后是怎么获得正 确的认识的呢?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 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哪些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 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 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 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镜头四:走进社会

课件8: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8: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一组: 1、科学家研制发 射“嫦娥三号” 这 一实践活动由哪些 要素构成? 2、这些要素的共 同特点是什么?
第5 页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第二组: “嫦娥三号”是中国 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 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 器 ,发射“嫦娥三 号”与燕子筑巢有何 本质不同?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点?
第8 页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表现:一是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二是
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表现: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
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
第 11 页
阅读材料:《小马过河》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送粮食必经一条 河,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去;小马正准 备过,松鼠大叫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 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最后小马 试着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思考:问题一:小马最后得出“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来自哪里?
(2)实践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
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
现实的存在。
第4 页
探究材料: 我国的探月计划由绕月、着陆、采样返回三步接力完成。 2013年12月 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了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 展了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获得了重要数据。“嫦娥 三号”圆满完成了探月的第二步——着陆的任务。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20张PPT)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20张PPT)
沁水中学 路晓霞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
目标诱导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形式? 3、实践有哪些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哪些表现?
主体
对象
直接现实性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蜜蜂筑巢
2、工人造房子
3、争论克隆人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克隆羊“多利”问世

目标诱导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结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含义
特点 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 践
当堂训练 (抢答题)
目的
检验标准
动力
来源 目的 动力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 动力 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 来源 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 标准 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 目的 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 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1、这一实践活动有哪些 要素?这些要素有何特点? 老师能随心所欲就做成面 皮吗? 2、老师做面皮和动物觅食 有什么区别? 3、老师是一个人独立 完成这项活动的吗? 4、现在做面皮和以前 会有什么不同?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性 历史性
目标诱导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形式? 3、实践有哪些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哪些表现?
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 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客观事物
归纳总结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实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姓名:学习目标(明确目标,心中有数)知识与技能: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促进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习过程【基础梳理】(A级,请快速浏览教材,完成下列内容,并记住它)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性。

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注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

三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高中政治课件-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课件-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需要 遇到
新问题 提出
推动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2.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温馨提示: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权答威。人 士 ( 专 家 )
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温馨提示: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亲身实践)、间接经验 (学习、传递)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盘点澳门回归以来的发展成就,无论是澳门的官员、媒体还是学者,都不 约而同的将其归功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称“一国两制”是澳门稳 定、繁荣的基石,将澳门的发展潜力呈现最大化。秉承“一国”原则,让 澳门同胞拥有了强烈的祖国归属感,民族认同感,也焕发出极大的社会凝 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说明了什么道理。
意 客观存
识 在在人 物质决定
把 握
的 本 质
脑中的 反映
意识(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能够能动
奥 妙
意 识 的 作
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
意识对物 质有能动 作用(原理)
重视意识的作 用,重视精神 力量 (方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演练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 的是( )
A、蜘蛛结网
C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课堂演练
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 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办事情要立足于客 观实际,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中国政府规划 全面振兴东北的思路,是立足于东北区位优 势,突出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办事情要有目的性 和计划性。全面振兴东北,政府编制了《东 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有目的和计划的 加以推进。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办事情要注重人的 因素,逐步推进。全面振兴东北,突出深化 改革、扩大开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调 动群众的积极性。
注意勾画,先审设问,再看材料
• 201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国 务院近日已正式批复了该委组织编制的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规划立足 于东北地区优势提出了2011年至2015年间 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六方面的 振兴目标。规划有诸多亮点:一是更加突 出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二是更加突出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三是更加突出保障和 改善民生。 • 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政 府规划全面振兴东北思路对我们的启示。
注意勾画,先审设问,再看材料
•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 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 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 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 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 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 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 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 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 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 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认 识 一切真知都来源 个人知识可以通 从 于实践,实践是 过学习获取 哪 认识的来源。 里 直接经验 来 1、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间接经验 ?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的?
参考答案
• • • •
• •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分) 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 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 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2分) 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 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分)正确的认识促进 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 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2分)
请你评一评:孰是孰非?
甲:“不会游泳怎么下水?” 乙:“不下水怎么掌握游泳技能?”
探究3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考: 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 生的?
●军事上的需要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2、中国的航天战略 还只走到第二步, 没有完成第三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第二组:
“天宫一号”的成 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迈入中国航天“三 步走”战略的第二 步第二阶段,发射 “天宫一号”与燕 子筑巢有何本质不 同?这说明实践具 有什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实践是有目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有意识的)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客观规律的制约)
(最基本的)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 活动的三 种基本形 式
一、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活动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
为什么: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 的制约
一、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的特点: (2)主观能动性
2、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实践
启 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 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 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 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 “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 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 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 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 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 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 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嫦娥二号”三维图像
热点播放——“天宫一号”成功发 射
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 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 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 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 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 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飞船将于2013年6月上旬 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用客观事物 Nhomakorabea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思考:蜜蜂如何发出嗡嗡声音?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 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 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 ④
C
课堂演练
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 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 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 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B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课堂演练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C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主观见之于客观)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2)社会实践;(3)科学实验。 3、实践的三个特点: (1)客观物质性: 办事情要立足于客观实际,尊 重事物发展规律。 (2)主观能动性: 办事情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社会历史性: 办事情要注重人的因素,逐步 推进。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2)社会实践;(3)科学实验。 3、实践的三个特点: (1)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受规律制约 (2)主观能动性: 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改造客观世界 (3)社会历史性:社会关系受历史条件制约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A、一种认识是否是 真理不能由这一认 识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 也不能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 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 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不是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一、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的特点: (3)社会历史性
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是不断发展的
实践活动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并不断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 2011年9月 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人航天器“天宫一 号”,按照计划,在未来的两年神舟八号、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飞船将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 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指导 人的行为 把 观念中 变成 现实的东西 意识 人的实践 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反作用(双重作用) 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