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框架
教育心理学内容框架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框架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章)二、关于教育观和教育目标---△(第二、三章)三、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四、学习理论--- ☆☆(第五章)五、学习的过程---(第六章--☆☆;第七章---△)六、影响学习的因素(第八章--☆☆;第九章-- ☆)七、教学设计-- ☆(第十章)八、结果评定--- ☆☆(第十一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3.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一、短暂的历史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纲要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纲要一、《高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地位心修课程,闭卷考试必考科目。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基本构架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与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包括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看法,即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与意义,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即认知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章、第二章)2、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种种心理问题,具体包括学习心理的一般理论问题、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等问题。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3、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及特点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等问题。
(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4、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十二章)5、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也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之一。
高等学校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个性特点的工作岗位并适应职业生活。
(第十三章)6、高等教育是高校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在了解了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也是高校教师必须了解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第十四章)7、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必修教学对象:湖北省高校新教师编写单位: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编写时间:2017年6月1.2.知识、3.4.5.6.(1版),北(2)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着,吴庆麟等译:《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3)罗伯特·斯莱文着,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5)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二、教学内容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目标使学员了解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意义;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方法与意义本章难点本章难点学习的概念、学习理论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第四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教学目标理解学习动机及其与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关系;掌握主要学习动机理论及其观点;能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章重点学习动机的理论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途径与方法本章难点学习动机的理论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知识与技能的表征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第七章大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学习风格的概念,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的关系;把握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理解学习风格差异与教学的关系并加以应用。
本章重点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学习风格差异与教学的关系本章难点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第八章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教学目标讲授内容(详见教材章节目录)第十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教学目标理解自我意识的含义;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理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把握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掌握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第1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1、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给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意识性的自我察觉活动,这种意识不仅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2、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个人认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5、归因寻找行为的原因。
6、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具备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
7、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提倡发现学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8、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0、从众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11、定势也称心向,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2、案例教学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重具体轻抽象,强调个人从经验中构建知识,重视从具体经验和个人理解中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等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探讨高等教育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包括高等教育中涉及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等。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这一部分主要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高等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心理现象和问题。
研究任务在于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探讨其解决策略。
研究方法则涉及到实证研究、实验设计、调查研究等。
3.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这一部分主要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专业发展等方面。
4. 大学生心理: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认知发展、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
5. 高校课程与教学心理:这一部分主要探讨高校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
6.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部分主要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
7. 高校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这一部分主要探讨高校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关系,包括组织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变革,以及领导力在组织文化中的作用等。
8.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前沿与展望:这一部分主要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包括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国际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等。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十分广泛,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p1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与心理学.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6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7一、心理学与教育的早期结合二、教育心理学的创建p8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8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p1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3第二章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p17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p17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大学生的发展课题p20第二节大学生的生理发展p21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大学生的心理发展p26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和稳定第四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p35一年级大学生面对高校生活的适应问题三年级是大学生活全面展开和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时期四年级大学生面临择业和求职的矛盾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p38第一节学习的概念学习的概述学习的分类第二节学习理论概述p42第三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p43巴布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p43桑代克的联结学习p4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P47第四节认知派的学习理论p51第五节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p58第六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62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p66动机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种类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p71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p76第三节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p85第一节迁移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的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p88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学习定势说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迁移理论的新发展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96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定势的作用第四节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p99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讲授学习方法第六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p103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p103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的结构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p106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历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p114 自我教育的定义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第七章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p119 第一节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p119群体的概念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集体心理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第二节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p129什么是人际交往p129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p130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p132第八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p135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p135健康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第二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p139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的主观因素第三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p143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p14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p146第四节高校学校的心理咨询p148心理咨询的实质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p152第五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p157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的领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指导第六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第九章高等学校中的教师p170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角色p170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第二节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p174教师的认知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威信第三节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p184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点第十章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p191第一节知识的概念什么是知识知识的类型知识的表征知识的作用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的概述知识学习的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及其能力的培养p205问题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理论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的实质创造性的培养第十一章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p223第一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形式概论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媒体第二节网络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理论依据计算机模拟与认知发展理论第三节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正负效应网络团体心理网络人格网络情色网络拼凑抄袭网络成瘾第十二章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p248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什么是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第二节正确进行测量与评价的基本要求p251效度信度难度第三节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应用p256教学测验的类型学绩测验的编制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仅供教师指导学员复习考试使用,请勿外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 科学而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2. 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掌握完整教学活动应当包含的过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 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 理解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
2. 了解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3. 全面、正确理解教师的能力素质。
4. 了解教师威信的含义。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1. 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
2. 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类。
3. 掌握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4. 了解联结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5. 结合所教学科,运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1. 了解学习动机的涵义。
2. 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3. 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 全面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5. 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 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分类。
2. 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1. 理解教材直观的含义及类型。
2. 在教学中,有效组织教材直观以提高知识感知的效果。
3. 了解变式的含义。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1. 了解记忆的含义。
2. 理解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3. 根据信息编码的规律来提高知识实际的效果。
4. 理解知识遗忘及其过程、特点。
5. 了解遗忘的原因,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原则。
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1. 理解知识的含义,知识的分类。
2. 理解认知策略的实质、了解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含义。
3. 正确理解学习策略的性质。
4.能结合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与自己的专业,促进学生掌握几种认知策略。
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 了解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2. 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3. 明确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第一章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领会: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识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领会: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简单应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领会: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四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识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综合应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二章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第一节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领会:角色及其理论●领会与简单应用: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简单应用: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第二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识记: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领会:高校教师的情感和意志品质●综合应用: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第三节高校教师的威信●领会:威信的心理分析——影响力●识记:教师威信的内涵●领会:教师威信的作用●领会:影响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领会:教师威信的变化●综合应用: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第四节高校教师的成长●领会:教师职业成长理论●简单应用: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新手—专家●识记:专家型教师的一般特征●综合应用: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第三章认知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一节心理发展的模式和过程●识记:心理发展及其特点●领会:心理发展的模式第二节心理发展的理论●识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领会:埃里克森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领会:斯普兰格和彪勒的人格发生论、张增杰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观第三节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识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领会:大学生的认知特征第四节大学生的情意特征●领会:大学生的需要特征●简单应用:大学生的动机特征●领会:大学生的人生观特征●简单应用: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第五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识记:自我意识及其结构●领会:自我意识的发展●简单应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综合应用:培养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途径第四章指导学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识记:学习的概念●领会:学习的分类第二节学习过程●领会:学习过程与认知过程●简单应用: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第三节大学生学习的特点●识记、领会、简单运用: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第四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行为主义●识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领会: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领会: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识记、简单运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第四节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识记: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领会:托尔曼的目的行为学习理论●简单应用: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简单应用: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同化说第六节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识记:社会学习论的学习理论●简单应用: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领会: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简单应用:认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五章传授知识:大学生的知识获得第一节知识概述●领会:知识的定义与分类第二节知识的表征●领会:陈述性知识的表征●领会:程序性知识的表征第三节知识的获得●简单应用: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简单应用: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第四节知识的保持●识记:记忆及其分类●领会: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识记:编码●简单应用:遗忘及其规律●简单应用: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第五节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识记、简单应用:知识的迁移●领会:知识的应用第六章激发创造:大学生思维与创造性培养第一节思维概述●识记:思维及其特征●领会:思维的分类●领会:思维过程第二节问题解决●领会: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领会: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简单应用:问题解决的策略●简单应用: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创造性的培养●识记:什么是创造性●领会:创造性的心理结构●简单应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第七章学会育德:大学生品德的培养第一节品德概述●识记:品德和道德●领会: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二节品德发展的理论●领会:中国古代的品德发展理论●领会: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领会: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简单应用:品德发展阶段论在教育上的应用第三节品德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领会:品德的形成过程●简单应用: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第四节大学生品德的培养●简单应用:道德认识的培养●简单应用:道德情感的培养●简单应用:道德意志的培养●综合应用:道德行为的培养与矫正第八章促进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识记、领会:心理健康的概念●领会:心理健康的标准●领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简单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识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领会: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简单应用: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第三节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识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综合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九章完善人格:大学身健全人格的培养第一节人格概述●识记:人格的概念和特征●领会:气质与性格第二节健全人格的特点及模式●识记:健全人格的特点●领会:健全人格的模式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及自我调适●领会:人格障碍的特征●简单应用: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特征●简单应用:人格障碍的自我调适第四节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领会: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综合应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与措施第十章善于激励:大学生的激励与管理第一节激励概述●识记:激励的概念●领会:激励的作用第二节需要与动机●识记:激励的基础—人的需要●领会:激励机制—人的动机●领会:成就动机理论第三节激励理论●领会:内容型激励理论●领会:过程型激励理论●领会:状态型激励理论第四节激励大学生的途径和方法●简单应用:按需激励●简单应用:目标激励●简单应用:强化激励●简单应用:成功激励●简单应用:公平激励●简单应用:归因激励第十一章精于教学: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概述●识记:教学的概念●简单应用:教学过程●综合应用:教学的共同原理第二节教学理论●领会:学习时间理论●简单应用:掌握学习理论●领会:凯勒计划●领会:教学的发展模式●领会:能力倾向—教学处理交互作用理论●简单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领会:教学支架理论第三节高效的教学及其特征●领会:什么是有效的高校教学●简单应用:有效教学的特征第四节有效的高校教学模式●领会、简单应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直接教学●领会、简单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领会:其他的教学模式●简单应用:有效的学习环境第五节促进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途径●识记、简单应用:教学监控●识记、简单应用:教学反思●领会、简单应用:教学评价第十二章因材施教:大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一节差异心理概述●识记:个别差异的概念●领会:个别差异的理论●领会:学习和研究大学生差异心理的意义第二节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领会:智力及其理论●领会、简单应用: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第三节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领会、简单应用:大学生的气质差异与教育●领会、简单应用:大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第四节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领会:性别及其差异●综合应用: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第十三章凝练集体: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识记:人际关系理论●领会、简单应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综合应用:如何发展与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第二节大学生的群体心理●领会:群体的概念及分类●领会、简单应用: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综合应用:大学生的社团活及指导第三节大学生的班集体心理●领会:班集体概念和类型●简单应用:班集体心理●领会:大学生班集体的形成和特点●综合应用:如何建立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班集体第十四章指导人生: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指导第一节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领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领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第二节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简单应用: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简单应用: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综合应用: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职业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偏差●识记:自我同一性问题●领会:目标定位偏差●领会:几种常见的求职择业心理偏差第四节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领会:加强就业政策与就业观念的指导●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简单应用:加强就业指导●简单应用:加强求职技能指导。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
2015高等教育心理学填空1.对教育心理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并在1913-1914年将它发展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纲要,其体系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人的本性;第二部分讲述学习心理;第三部分介绍个别差异的形成.2.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4.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5.教师领导方式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6.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7.三种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行动、想法和做法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再作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为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8.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9.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是一种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能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10.最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1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映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12.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3.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14.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和附属的(交往)内驱力.15.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16.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这是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17.阿特金森将麦克里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18.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纬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19.班都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认得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20.班都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认为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21.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22.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其心理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23.学生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指,第一变量涉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24.第二个变量涉及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他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第三个变量是它的巩固性,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25.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26.根据保持实践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7.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储存时间大约为秒.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7+2个组块;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一分钟到许多年甚至终身.28.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说)29.安德森把知识分成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30.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不同,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加涅称为智慧技能,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和程序性知识,称为认知策略,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31.所谓元认知策略,就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3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33.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验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34.发散性思维有3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35.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36.一般认为,品德和态度一样,也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的.37.价值内化五个水平: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38.研究表明,多数青年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习俗水平,甚至少数青年尚未达到习俗水平.39.价值辨析的过程须经历三个阶段:选择,赞赏和行动.40.班杜拉认为强化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41.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42.根据测量学的要求,布卢姆等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知识(实质指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43.任务分析的内容: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分析时能目标及其类型和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44.教学测量和评价作用:反馈-调节功能和激励-动机功能.45.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灵活选用不同的测验: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老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和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3.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着名的试验,罗森塔尔认为实验的结果是因为老师接受了“权威诺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4.教师期望: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和鼓励.5.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7.学习: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8.消极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9.教育威信:教师的教育威信不是“威严”和“权威”,它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10.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德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11.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12.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14.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来的.15.交往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16.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17.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1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降低.19.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20.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又是由各种官能组成的整体.一个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的官能.21.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现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细腻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22.衰退说:(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提出练习律)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23.动机说:由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24.同化说:由奥苏伯尔提出,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25.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26.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种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27.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28.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29.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因此也称为记忆性知识.3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31.学习策略:梅耶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32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33.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34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35.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36.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37.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38.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39.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40.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41. 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42.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43. 从众: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愤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44 社会助长:也即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45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46行为目标: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47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知对教学目标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简答1.请简述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原则.研究高等教育心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对于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来说,下面几条原则尤为重要:(1)客观性原则: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2)发展性原则:要根据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青年大学生)的不断发展特点,坚持发展的原则,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要素,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和阶段.(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为高等教育的实践服务,故它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高等教育的实践,并且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4)教育性原则:绝不能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材料,而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2.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哪些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1) 反思日记.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2)详细描述.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3)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们聚在一起,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分享.(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3.教学反思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2)观察与分析阶段:这时,老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3)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应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4)积极的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4.教师威信的形成包括哪些因素威信的形成取决于一系列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是威信形成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1)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的威信形成具有积极意义.(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5.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依次是:(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6.加涅学习的结果分类是什么加涅在早期八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到高级的专业技能.(2)谁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7.什么是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应答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而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应答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8.“负强化与惩罚”的关系要求是什么斯金纳认为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阳性强化与阴性强化之分.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性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的概率.当有机物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削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消极强化有所不同,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欲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由于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谨慎,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总之,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9. 惩罚和消极强化的区别.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欲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是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总之,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而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10.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只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确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后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11.学习阶段分成哪些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为了使学生形成理想的期望,在学生实际获得某种知识技能之前,应先作出安排使学生达到某种目标,以便向学生表明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2)领会阶段.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3)习得阶段.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4)保持阶段.如果老师能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信息保持的程度.(5)回忆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框架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框架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学生特点,高等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态度和行为表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文将以心理学知识点框架的形式,探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是一种以外部刺激和反应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
它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条件反射和刺激响应,认为环境对学生的表现起着关键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手段,如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注的是人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它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新的信息整合到已有的认知框架中。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应该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提供适当的问题和挑战,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思维发展。
-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环境和文化对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始终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并提供具有多样性的学习体验,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2. 学习理论与学习策略- 意义链接理论:意义链接理论认为,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的理解和记忆。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梳理课程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转化能力。
- 元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意识和监控。
它认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我观察和调节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元认知策略,如目标设定、时间管理和复习计划等,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3. 高等教育中的情绪和动机- 情绪与学习: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状态。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青年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教育和教学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尽快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履行育人职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课程致力于:帮助高校教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揭示大学生学习过程与教学条件,并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导论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并知晓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及其发展历程,熟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并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人类心理现象(一)个体心理系统(二)个体心理与行为(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四)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知识点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使命(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使命教学重点: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讲:大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认知和智力发展的特点,了解相关理论,促进大学生记忆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利用大学生记忆思维和智力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信心。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大学生记忆发展特点(一)记忆及其类型(二)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知识点二:大学生记忆的促进(一)大学生记忆的影响因素(二)大学生记忆的促进知识点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理论(一)思维含义(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四阶段理论知识点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二)大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知识点五:大学生智力发展促进(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二)智力发展的差异(三)大学生智力发展与促进教学重点:大学生记忆发展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智力发展促进。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合作学习:学 习者通过小组 讨论、协作完 成任务等方式 共同学习,促 进知识分享和
技能提升
探究学习:学 习者通过发现 问题、探究解 决方案的方式 进行学习,培 养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
混合学习:结 合线上和线下 学习方式,包 括在线课程、 实体课堂、实 践操作等多种 形式,以提高
学习效果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学习 者如何获取、存 储、提取和应用 信息的过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 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 等
06
教师心理与学生心 理
教师心理
教师情感:热爱教育事业, 关心学生成长
教师角色定位:作为知识的 传授者和学生行为的引导者
教师专业素养:具备扎实的 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应对工作压力
人本主义发展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与他 人的关系中实现的。
差异理论
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需要因材施教。
认知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
社会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需要关 注文化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教育。
它关注如何运用心理学 的原理和方法来提高教 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 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 学和教育学的交叉 学科,旨在揭示教 育过程中学生的心 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 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
起源: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和 教育的探讨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第一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①教育心理实验②观察法③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第二编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一节学习概述(1)什么是学习(2)学习的类别第二节学习理论及其基本派别(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2)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与不同的规范(3)学习机能获得理论的基本派别(4)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2)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桑代克前期关于学习规律的基本观点a.三条主要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b.五条从属的学习律:多重反应心向与态度优势元素联结变化类比反应②桑代克后期对学习律的修正a.对主要的学习律的修正:放弃练习律、修正效果律b.对从属的学习律的修正:增加了效果扩散与相属性第二节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建立过程与基本观点(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①消退律②泛化与分化律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②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a.连续接近技术;b.强化原理与技术(强化的类型与安排)(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序教学理论第四节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①三元交互作用②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③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3)班杜拉的教学观及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4)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五节联结派学习理论小结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对格式塔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①位置学习实验②潜伏学习实验(2)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观点(3)对托尔曼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渊源(2)布鲁纳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②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a.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b.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c.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③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a.知识的呈现方式b.学习的内在动机(3)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①结构教学观②发现法教学模式(4)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四节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②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与机制③有意义学习的结果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⑤有意义学习的类型(2)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讲授教学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①教学基本原则②教学内容的安排③“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3)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根源①哲学根源②心理学根源③技术根源(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过程②关于学习结果(3)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①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a.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b.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c.注重协作学习d.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②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a.随机通达教学设计b.支架式教学设计c.抛锚式教学设计d.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4)对建构主义的评价第六节认知派学习理论小结第六章其他派别学习理论第一节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1)加涅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①关于学习的实质②关于学习的过程③关于学习的结果(2)学习的条件①不同类型学习的条件②学习的结果与条件(3)对加涅学习理论的评价第二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①学习与教学的目的②学习的类型与过程③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③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3)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第三节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于学习的研究①陈述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②程序性知识及其学习过程(2)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①结构—定向教学理论②示例演练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③学习双机制理论第三编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1)知识的概念(2)知识的分类(3)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①知识的理解a.什么是知识的理解b.知识理解的水平c.知识理解的过程d.促进知识理解的方法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运用第二节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1)概念的学习①概念的界定②概念的心理构成③概念的分类④概念的功能a.称谓功能b.简化认识过程c.系统化功能⑤概念的获得a.概念的形成b.概念的同化⑥概念的运用水平⑦概念的教学(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①什么是原理②原理学习的意义③原理学习的过程④原理学习的方式⑤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a.对原理所涉计的概念的掌握b.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c.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d.教师的言语组织⑥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注意事项a.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b.言语指令的设置c.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d.强调原理的运用e.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f.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3)问题解决的学习与教学①问题解决的性质②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③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a.关于问题解决的各种理论模式b.问题解决得一般过程④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a.问题情境b.定势c.功能固着d.知识经验⑤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节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①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②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a.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b.陈述性知识的巩固c.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③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①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a.模式识别学习b.动作步骤学习③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④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3)学科知识结构的表征方式①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表征方式②学科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第八章学习策略与培养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①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活动或程序②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③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学习策略的特点①主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②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③变通性与通用性的统一(3)学习策略的分类①二分法a.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b.一般策略与调节策略c.微观策略与宏观策略d.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②三分法a.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b.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c.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③多分法(4)学习策略的发展第二节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a.什么是复述策略b.复述策略的培养(时间、次数、方法)②精加工策略a.什么叫精加工策略b.精加工策略的类型c.精加工策略的作用③组织策略a.什么叫组织策略b.组织策略的类型(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①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②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③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策略使用者①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②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a.要能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b.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c.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d.注重元知识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而灵活第三节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1)元认知概述①元认知的定义②元认知的结构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监控(2)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目标策略③策略监控④注意监控(3)元认知的培养和训练①元认知培养的可能性②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a.自由放任式b.直接传授式c.元记忆获得程序模式d.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式e.计算机程序教学模式(4)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途径(5)元认知训练的典型实验研究①金的实验②德克勒斯的实验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及其培养(1)学习计划与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2)学习环境的自我管理(3)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十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2)迁移的种类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④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⑤近迁移与远迁移(3)研究与测量学习迁移常用的方法(4)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第二节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及研究(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大纲顺序详尽手打版】
第一章 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概念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意识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特征:能动性,与情绪和情感结合,构成主观世界;目的性,活动有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自我意识,对自己行为的分析评价调节和控制。
认识过程是为了搞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这期间形成的满意不满意或愉快不愉快的态度体验称为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三者关系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三者是互相依存的,认识是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可以深化认识,可以坚定意志,意志也可以强化认识,加深情感体验。
个体心理: 科学心理观(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①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脑本身不能独立的产生心理,客观事物作用于脑,才实现反应机能产生心理。
②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节 心理学主要流派(每一个流派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知识点)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一)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主要代表人物为铁钦纳,基本观点:研究人的心理主要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人的经验可以分为三种元素即感觉、意象和激情。
(二)机能主义机能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
(四)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五)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了学习者的发展、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因素,并通过理论框架的建立来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理论框架。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通过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来形成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强化、惩罚和模仿等教学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奖励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同时采取惩罚措施来遏制不良行为。
此外,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他们通过自主构建意义和整理知识来建立对世界的理解。
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戈茨基。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应该提供适度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策略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学习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该理论强调人们是在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社会活动中学习的。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社会互动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与他人学习的社会环境,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四、情感和动机理论情感和动机理论探讨了情感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动机是学习的重要驱动力。
情感和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瓦伦斯坦。
根据情感和动机理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创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意义深远的学习任务和反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学生的认知成长;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作用;情感和动机理论强调情感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整理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和重点提示(共九章)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章)
二、理论及其应用: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第二章)+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章)+ 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应用(第四章)
三、具体领域的学习:知识(第五章)、技能(第六章)、学习策略(第七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第八章)、社会规范与品德(第九章)说明:除第一章外,其余八章均有主观题考点。
⏹第二部分:各章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重点关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4.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解释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述
2.四种取向的学习理论(重点关注: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布鲁纳的结构教学法和发现学习法、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重点关注: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知识的建构
1.知识及知识建构
2.知识的理解
3.错误概念的转变(2011年已考)
4.知识的整合与运用
六、技能的形成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1.能力的基本理论(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传统智力理论:)
2.问题解决(2007年涉及;2008年已考)
3.创造性及其培养(2010年考查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九、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品德发展。
教育心理学框架
教育心理学框架教育心理学框架教育心理学框架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请看下面。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预测并干预学生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发展性原则⑤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测验法⑤个案法⑥教育经验总结法⑦产品分析法二、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2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3个体心理发展的本质①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②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③反映认知机能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规律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不系统向稳定、系统化发展4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②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③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⑤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与衰退的辩证统一5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①童年期注意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②少年期认知的发展;情绪的发展;意志的发展③青年初期认知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发展6个体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①学习准备②关键期2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①建构主义的发展观②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岁)③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和教育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心理发展观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表现心理发展的原因③内化学说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⑤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支架式教学3社会性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信任-怀疑(0-1.5岁)②自主-羞怯(1.5-3岁)③主动感-内疚感(3-6、7岁)④勤奋感-自卑感(6-12岁)⑤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⑥友爱亲密-孤独(18-30岁)⑦繁殖-停滞(30-60岁)⑧完美无憾-悲观绝望(60岁以后)2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①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②适应统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4个别差异与教育1智力差异①智力类型差异②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③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④智力的群体差异2学习风格差异①学习风格的概念②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感觉通道认知风格: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反思型与冲动型;具体型与抽象型;辐合型和发散型;同时性和继时性;齐平化和尖锐化3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①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②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③运用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手段三、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概述01学习的概念02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习内容:以系统掌握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②学习形式:以接受学习为主③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03学习的分类①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②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机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机能③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④学习内容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⑤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外显学习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0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①经典实验②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基本规律③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④对联结试误说的评价:联结试误说的积极意义;联结试误说的局限与不足0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①经典实验②经典条件作用论: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基本规律③对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评价: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积极影响;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局限与不足0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①斯金纳的经典实验②操作性条件作用论③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教育意义:新行为的塑造;程序教学④对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评价: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积极影响;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局限与不足0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①班杜拉的经典实验②社会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基本规律③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社会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三认知派学习理论0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①苛勒的经典实验②完形-顿悟说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③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联接试误说④对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评价0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①托尔曼的经典实验②符号学习理论③对符号学习理论的评价符号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符号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0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学习观;教学观②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发现教学模式;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螺旋式课程的构想③对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评价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04奥苏贝尔的意义-同化论①意义-同化论的核心内容学习的最佳方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同化学习的类型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②意义-同化论在教育中的应用讲解式教学;“渐进式”课程③对意义-同化论的评价意义-同化论的积极影响;意义-同化论的局限与不足0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①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核心内容学习结构模式;学习过程的阶段②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教育意义“九五矩阵”教学法;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③对信息加工学习论的评价信息加工学习论的积极影响;信息加工学习论的局限与不足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0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习的分类;意义学习的特点;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的角色;促进学习的心理因素;非指导性教学模式0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③开放课堂教学模式03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②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局限与不足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01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①激进建构主义②社会建构主义③社会文化取向④信息加工建构主义02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①知识观②学生观③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0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①抛锚式教学模式②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③随机进入教学④支架式教学04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②建构主义的局限与不足四、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01学习动机的概念0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①学习需要与内驱力②学习期待与诱因0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②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的影响04学习动机的分类①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②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系统影响,目标实现):心理规律 + 伦理(是非善恶)高等教育心理学牛端:edsnd@第一模块知己知彼知过程知差异(Ⅰ)Q1(Ch1):为什么要学高等教育心理学?Q1.1研究对象(P8高校学生心理;高校教师心理;师生互动心理)Q1.2研究任务(P14描述、解释、预测、干预:Q1.1的内容)Q1.3学习意义(P16掌握心理规律,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教学效率,教育教学改革,德育水平,自我完善与领导水平)Q2(Ch2):如何成为优秀的高校教师(知己)?Q2.1高校教师的角色(P36责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的反思与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科学家或思想家;终身学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Q2.2优秀教师的能力结构(P43:一般教学能力:专业知识,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教育机智: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Q2.3优秀教师的情意品质(P48:情感特征: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对学生满怀期望,教师的情操,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意志品质:目标明确坚定,处理问题的果敢,解决矛盾的沉着耐心,精力历充沛毅力顽强)Q2.4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P48:成熟的自我意识,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良好的性格)Q2.5高校教师的威信(P58威信就影响力;威信有四方面作用:教诲的前提、要求转化为需求、情感唤起、榜样作用;如何提升威信:实事求是、合理运用、进取敬业、言行一致)Q2.6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P66特征:丰富、活化的专门知识;高效解决教学领域的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路径:系统的学习理论,课堂教学观摩,微型教学实践,教学决策训练)资源:教师发展中心(例如: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牛端:edsnd@第一模块知己知彼知过程知差异(Ⅱ)Q3(Ch3):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知彼)?Q3.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P86心理适应阶段-大一,全面发展阶段-大二大三,职业定向阶段-大四;同时蕴含着相应的挑战与问题)Q3.2大学生的知情意特征(P88认知特征-高峰:智力发展达到最佳,记忆能力最强,思维成熟,创造力处于最佳期。
P102情感特征-两面并存:丰富性与狭隘性,稳定性与波动性,强烈性与细腻性,外线性与内隐性。
P103意志特征-两面并存:自觉对懒惰,理智对感情,勇敢对放弃,独立对依赖,果敢对冲动)Q3.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P105概念:自我意识是以自我为对象的觉察和感知。
P108结构及特征:自我认识-主动性与深刻性,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自我体验-敏感性、深刻性、丰富性和波动性;自我控制-自我设计的高标准、强烈的独立意向与反叛倾向,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P110五种类型:自我肯定、自我矛盾、自我否定、自我扩张、自我萎缩)Q3.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障碍与培养路径(P111障碍-双向极端:自我扩张vs自我拒绝,过强自尊vs自卑感,自我中心vs盲目从众,过强独立vs过强逆反。
P113培养途径: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就是自我问题(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正确认识,积极进取)!Q4(Ch11):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知过程)?Q4.1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P380六环节:1陈述学习目标;2分析任务;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4课堂教学活动设计;5师生的相互作用过程;6教学评价。
学教评一致性,美国的syllabus)Q4.2有效教学的理念及特征(P390概念:相对于具体教学条件能高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
理念:1关注学生进步与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量性,4需要反思意识,5是一套教学策略。
特征:教学时间分配得当,教学富于技巧)Q4.3有效教学的模式(P395直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直接教授,7环节,1阐明学习目标,2复习先前知识,3呈现新内容,4进行学习测查,5提供独立练习,6评估操作提供反馈,7提供分散练习并复习。
P399建构主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心理学牛端:edsnd@第一模块知己知彼知过程知差异(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建构知识。
具体模式:合作学习、发现学习、个别化教学。
其他模式:QAIT:Quality of instruction,Appropriate levels of instruction,Incentive,Time;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Q4.4如何促进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P407路径:教学监控(实时),概念-对教学活动本身的观察评价控制调节;技术-角色改变,教学反馈。
P410教学反思(事后),阶段: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职业发展、行动研究。
P414教学评价,主体性教学评价)Q5(Ch12):在高校如何开展因材施教(知差异)?Q5.1智力差异与教育(P440智力差异的体现:水平、类型、时间;智力差异与教育:1因材施教,2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Q5.2人格差异与教育(P440气质是一种先天禀赋,较稳定的影响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
气质差异在职业选择、人际关系与管理、因材施教上的应用。
P446性格差异是在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心理特征。
对外向与内向学生的培养策略)Q5.3性别差异与教育(P447性别差异的体现:大脑、认知能力、特殊能力-言语、数学、空间,人格特征-自信心、情感、性格、人际交往。
性别差异与教育:改变错误的性别刻板观念,因“性”施教,实施两性补充教育。
女生加强:自信自强;逻辑与抽象思维。
男生加强:言语培训;合作与交往;有意注意、专心细心)高等教育心理学牛端:edsnd@第二模块自我激发自主学习同辈互动(Ⅰ)Q6(Ch10)如何激发激励大学生(自我激发)?Q6.1激励的要素及作用(P343概念;要素: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作用)Q6.2动机与行为(P350)Q6.3激励理论有哪些?(P358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P363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P365状态型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Q6.4如何激励大学生?(P369按需激励;目标激励;强化激励;成功激励;公平激励;归因激励)Q7(Ch4)如何指导大学生学习(自主学习)?Q7.1学习的定义与分类(P117定义:由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
P119分类。
按内容分:知识、技能、心智、品德与习惯;按认知目标分: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Q7.2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及其应用(P129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P139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应用: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行为的建立、行为的矫正。
联结派的观点: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建立中起重要作用)Q7.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及其应用(P140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目的行为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同化说;认知派的观点:人类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认知结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Q7.4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P151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认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P159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与抛锚式教学,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牛端:edsnd@第二模块自我激发自主学习同辈互动(Ⅱ)Q8(Ch13)群体可以如何促进个体学习与发展(同辈互动)?Q8.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P464)Q8.2大学生人际冲突及人家关系协调(P466)Q8.3大学生社团特点及指导(P482)Q8.4班集体心理及建设(P486心理;P490建设)第三模块德育智育心育全人教育(Ⅰ)Q9(Ch5)如何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获得(智育)?Q9.1知识的定义及分类(P164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Q9.2知识的表征(P166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表象、线性排序、图式;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一般领域与特殊领域,自动的和有控制的程序性知识,领域特殊性与自动化程度的关联)Q9.3知识的获得(P175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感知知识,理解知识;P179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阶段、影响因素)Q9.4知识的保持(P182感觉、短时与长时记忆;P187三种记忆的编码;P197加强知识保持的策略:有效复习、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Q9.5知识的迁移和应用(P199定义;P201促进迁移的条件;P204知识的应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牛端:edsnd@第三模块德育智育心育全人教育(Ⅱ)Q10(Ch6)如何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创育)?Q10.1思维的定义、分类、过程(P205定义;P207地位分类: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集中vs发散;常规vs创造;P212思维过程)Q10.2问题解决的阶段(P217问题解决的阶段;P219问题解决的策略;P22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228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Q10.3创造性的影响因素(P233影响因素;P235创造性的培养)Q11(Ch7)如何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品德(德育)?Q11.1品德的定义与心理成分(P243定义;P246:心理成分:知情意行)Q11.2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P255形成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奥德行为;P257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主观因素)Q11.3大学生品德的培养(P26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P273道德行为的培养: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P274品行不良的矫正)Q12(Ch8)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育)?Q1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83)Q12.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P286原因:个人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_艾利斯的ABC理论_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得很、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学校、家庭、社会)Q12.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P291三个层次的问题:心理冲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Q12.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心理健康教育(P305自我维护;P306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心理学牛端:edsnd@Q13(Ch9)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全人教育)?Q13.1人格定义及特征(P310)Q13.2气质与性格(P312气质类型说;P314性格定义;P317气质与性格关系)Q13.4健全人格的特点与模式(P320特点;P321健全人格的模式)Q13.5常见的人格障碍与自我调适(P325人格障碍类型;P332自我调适)Q13.6健全人格影响因素及培养(P333影响因素;P337培养措施)第三模块指导人生Q14(Ch14)如何指导大学生就业(作育英才,服务社会)?Q14.1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偏差(P505)Q14.2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P508)高等教育心理学牛端:eds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