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生物与非生物年级:初中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3.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3. 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及分类。

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

2.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中有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二、讲解(10分钟)1. 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分别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2.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整理的生物和非生物例子,并向全班汇报。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2.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讨论,了解生物和非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整理自己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例子,并进行分类。

写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在讨论和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第1课时 教案 浙科版七年级上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第1课时 教案 浙科版七年级上

课题:第2章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1课时教案浙
科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2.介绍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3.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放大镜
2.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方法,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
3.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情感目标:
1.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5.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三课时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观察蜗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准备]
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盛放蜗牛的解剖盘、放大镜、滴瓶、黄瓜、酒精、白醋、30%蔗糖溶液、30%食盐溶液、电筒、镊子、教师购买的大蜗牛、八张汇报用的纸。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边界的模糊性。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准备:1.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

3.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让学生尝试说明其判断依据。

教学步骤:Step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 利用图片或实际物体示范,让学生归类生物与非生物,加深认识。

Step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5分钟)-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 讨论不同生物对人类的帮助和危害,以及人类如何利用非生物物质改善生活。

Step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15分钟)- 设置生物与非生物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区分。

-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区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模糊边界的问题。

Step4:实验探究(20分钟)- 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实验探究,例如观察真菌的生长过程,或者观测非生物物质的变化反应。

-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思考生物与非生物在实验中的表现及特点。

Step5:课堂讨论及小结(10分钟)- 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 小结课堂内容,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性及应用。

作业布置:布置以“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应用”为主题的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生活中辨别和运用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物与非生物1. 引言生物与非生物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可以建立对自然界生物种类和分类的基本认识,培养他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辨别能力。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探索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区别,并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2. 学习目标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掌握基本的生物分类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并描述观察到的生物和非生物。

3. 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一只动物玩具、一个石头、一片树叶等。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判断,例如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以及为什么。

3.2 观察与比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观察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图表,引导他们观察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区别。

例如,生物有生长和繁殖能力,可以移动和呼吸,而非生物通常没有这些特征。

3.3 实验(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实验,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和容器,如水、瓶子、土壤和一些植物种子。

步骤:- 将一部分土壤倒入瓶子中,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 将一颗植物种子放入瓶子中的土壤中;- 保持瓶子处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并观察植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以观察到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这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3.4 生物的分类(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生物的分类系统,如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通过示意图或图片,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将已知的一些生物进行分类,并描述分类的依据和特征。

3.5 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水是非生物?- 为什么说动物和植物是生物?- 能否举出一些既有生物特征又有非生物特征的事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并从中学习和启发。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2章 观察生物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2章 观察生物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第2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一、知识与技能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培养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了解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学会识别生物与非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

师:(展示各种物体图片)如果让你们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你们会怎样分呢?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将物体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科学家们为了分类的科学性,把世上的事物分成了生物和非生物这两类。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把这些物体重新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

生:讨论交流并重新分类。

师:同学们分的非常准确,你能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吗?生:列举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生物与非生物。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展示黑猩猩母子和石头的图片)并提问:(1)图中哪个是生物?(2)黑猩猩能繁殖后代,石头可以繁殖后代吗?(3)通过对比,你能发现生物的哪个特征?(4)汽车制造厂会不断制造新的汽车,属于繁殖吗?为什么?2.(展示植物生长和汽车图片)并提问:植物是生物,汽车不是生物,观察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3.(图片展示小狗会撒尿,人会出汗,生物呼吸)提问:(1)想一想,非生物会不会出汗、产生尿液,或者呼吸呢?(2)这能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征?4.(图片展示含羞草及猎豹追捕羚羊)讲解并提问:(1)这是一株含羞草,当它的叶子受到刺激后就会合拢。

猎豹追捕羚羊,羚羊发现敌害后会迅速逃跑。

这些现象能说明生物的什么特征?(2)我们就把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叫做应激性。

如:飞蛾扑火,植物的向光性。

想一想,生物的应激性对它们的生命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5.(图片展示植物及动物)讲解并提问:绿色植1.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doc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doc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陈春燕一、教学内容课题名称《生物与非牛物》科目科学教学对象初一年级课时1课时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单兀章节第二章第一节二、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分析木节课选白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七年级上的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体现的是《课程标准中》“识別生物为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条目的内容。

本节内容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次上了解生物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放大镜(2)介绍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別。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英形态和生活习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然界物体的分类,介绍牛: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渲染人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H然界奥秘的兴趣。

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木特征教学难点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并描述蜗牛的形态和工活习性五、教学方法教法展示法、多媒体法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今天来上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脚下有没有蚂蚁爬过?有没有同学一不小心把蚂蚁踩死了?(如果学生回答冇,就引导学生蚂蚁虽小,也是一条生命,我们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如果学生说没有就追问,曾近有没有过)教师: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曾经不小心踩到过同学的作业本、草稿纸?教师追问:那我们踩到蚂蚁的时候会说不小心把蚂蚁踩死了,会不会说不小心把作业本踩死了?继续追问:那为什么我们不说把作业踩死了?(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作业本没有生命。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问题,來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推进教师:对,因为作业本没有生命,蚂蚁是有生命的。

那在白然界小还有很多是有生命的对不对?有没有同学可以来举一下例子,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没有生命的?教师:放PPT让同学们判断一些事物是否是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主题: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并举出例子进行实际分类。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并让他们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让学
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

2. 理论讲解(10分钟)
通过PPT或者板书的形式,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包括生长、呼吸、繁殖等方
面的特征。

让学生理解生物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而非生物则是没有生命活动的物体。

3. 实例分类(15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五个不同的例子,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进行分类,并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讨论。

老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4. 小结(5分钟)
对于学生在实例分类中出现的疑问或者错误进行订正和解释,让整个课程有个圆满的结束。

5.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找出家中或者学校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写一份小结
交到老师手中。

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实例分类的结果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
理解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方法;3.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1.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方法。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生物是一种具有生命特征的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具有生长、繁殖、代谢、适应环境等特征。

2. 什么是非生物?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特征的物质,包括水、石头、土壤、金属等。

3. 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1)生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结构;b. 能够进行代谢活动;c. 具有遗传物质DNA;d. 具有生长和繁殖能力。

(2)非生物的特征:a. 不具有细胞结构;b. 不能进行代谢活动;c. 不具有遗传物质;d. 不具有生长和繁殖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学通过观看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学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方法,让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清晰的认识。

3. 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练习准备一些物质,让学生根据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

4. 小结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强化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扩展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讲解,让学生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八、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是否准确。

九、教学参考资料1. 《小学科学》教材2. 《生物学大全》3. 《非生物学导论》十、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由细胞构成。

2. 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无生命现象、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无遗传和变异特性、不由细胞构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2. 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实物或模型,用于展示和分析。

2. 准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由细胞构成。

3. 讲解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无生命现象、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无遗传和变异特性、不由细胞构成。

4. 实例分析: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特征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3篇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3篇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3篇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篇一:2016秋七年级科学上册2.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2、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基础知识梳理】一、观察蜗牛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二、生物与非生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七点。

这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1、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身的物质,储存能量,例如:我们吃饭,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组成的物质,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例如:我们运动,呼吸作用。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浙科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1生物与非生物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初一年级一、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学生活动】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活动】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

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

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科学》教学目标:1. 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难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植物、动物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生物与非生物”。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如植物是生物,桌子是非生物。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使学生了解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和非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学校、公园等,观察并列出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3.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案例,如新闻报道中的生物入侵事件。

2. 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生物和非生物,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在该事件中的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类的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概念和特征:生命的基本单位、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遗传和变异。

2. 非生物的概念和特征:无生命、不具备生命的基本单位、无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遗传和变异。

3. 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2. 非生物与生物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和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具体例子。

3. 小组讨论法:探讨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和区别。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资料。

2. PPT或黑板。

3. 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

4.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和特征,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3.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回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七、课堂练习:1. 布置一些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选择题或填空题,以巩固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 提供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它们的区别。

2. 邀请生物学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讲座,分享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概念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

2. 生物的基本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3. 生物的营养、呼吸、排泄、感应、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

4. 非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5. 生物与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2. 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3. 非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学道具:实物模型、标本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讲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物与非生物现象,并进行比较。

七、课后作业2. 收集更多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观察报告,检查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掌握。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现象。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与非生物领域的相关知识。

3. 开展生物与非生物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3. 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通过提问“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引导学生思考。

2. 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生命、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特征。

2. 讲解非生物的特征:非生物没有生命,如石头、水、空气等。

三、讨论与分享(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互动游戏(10分钟)
1. 玩“找生物”的游戏,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生物。

2. 玩“找非生物”的游戏,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非生物。

五、总结与作业(10分钟)
1. 让学生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及关系。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讨论、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同时,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学习和思考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与非生物备课教案高中

生物与非生物备课教案高中

生物与非生物备课教案高中课题:生物与非生物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年级:高中时间:一节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区别,并能够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实验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尊重和认识,增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与特点(15分钟)a.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生物是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特征的物质。

b. 分别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如生物有呼吸、营养、生长、繁殖等特征,非生物没有这些特征。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20分钟)a.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b. 展示实验,比如观察昆虫和石头的特点,让学生用观察方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 总结与讨论(10分钟)a. 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强调生物与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共存与联系。

b.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激发对生物科学的探索和兴趣。

四、课堂设计1.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

2. 设计小组讨论和实验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课堂效果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发言,评估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促进生物科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索。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其特征。

2. 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

3. 生物的营养、呼吸、排泄、感应、生长和繁殖等生命特征。

4. 非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5. 生物与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特征及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的生命特征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现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采用情景模拟法,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

2. 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及讨论话题。

3. 安排好课堂活动的场地及设备。

六、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及其特征: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分析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阐述生物的营养、呼吸、排泄、感应、生长和繁殖等生命特征。

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介绍生物与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如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现象,如生物降解、化石燃料的形成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具体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如“生物与非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特征。

第2章-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教案

第2章-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2、知识与技能(1)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及各结构的作用。

(2)掌握蜗牛的几种感觉,以及蜗牛作为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能作出的反应。

(3)了解蜗牛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教具:蜗牛、课件学具:蜗牛、烧杯、玻璃板、放大镜、食醋、30%蔗糖溶液、铅笔、滴管(共25组)三、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是生物入门的第一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观察蜗牛,我觉得这样安排内容有两个好处,第一点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第二点是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觉得实验中合作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具有使用放大镜的技能,对蜗牛已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小学科学中有蜗牛的相关内容),但是不够系统,观察也仅局限于表面。

所以在教学中我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系统性的深化。

3.教学策略:我在教学中就提前安排学生去捕捉蜗牛,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哪里能找到蜗牛。

还有我把这节内容放到实验室去上,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蜗牛,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只要你有探究的欲望,人人都可以走进实验室,做个小小科学家。

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书:1.放大镜的使用:靠近被观察物体,适当远离物或镜的距离直到看到最大最清晰的像为止。

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使用放大镜时会东看看,西看看,等会观察蜗牛时可不能这样,观察生物,我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边讲边演示2.观察蜗牛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浙教版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蜗牛,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蜗牛感觉的实验,发展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蜗牛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并树立爱护小动物的和谐的自然观;(2)通过探究实验和课堂互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观察蜗牛,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2重点难点重点: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蜗牛的形态结构。

3、蜗牛的感觉难点:蜗牛的内部结构,蜗牛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3学情分析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从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观察方法的学习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体现课标精神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呈现了大量图片,这些图片紧密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对自然的认识。

这些图片是学生进行探究的起点,也是联系旧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图片资料收集得越多、越全面,越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察需要明确的目的,讨论需要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否则难以保证课堂的效率和探究的效果。

同时,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因此,观察和讨论的组织是实施本节教学的一个关键。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同学们的桌面上已经有了放大镜了,现在请你们把它拿出来,然后2个人一组,观察一下你们手上的放大镜,同时看ppt上的填空题,把你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填上去。

(一般用玻璃制成,用手摸可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生化科教081 郭书涛一、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本节内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思维领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背景性的隐含了分类的理念。

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

为第二课时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对生物、非生物、动物、植物等学习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

所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与讨论,能说出蜗牛的形态结构。

2.知道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3.明白蜗牛对一定的刺激做出反应,知道蜗牛依靠感觉和足四处觅食等生活习性。

4.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5.说出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初步学会建立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等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

初步借助放大镜依据一定的次序观察蜗牛;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图画和文字等方法记录观察笔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蜗牛的的体验,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感受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技能,并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能选择适合的问题进行探究;设计探究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2、知识与技能(1)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及各结构的作用。

(2)掌握蜗牛的几种感觉,以及蜗牛作为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能作出的反应。

(3)了解蜗牛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教具:蜗牛、课件学具:蜗牛、烧杯、玻璃板、放大镜、食醋、30%蔗糖溶液、铅笔、滴管(共25组)三、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是生物入门的第一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观察蜗牛,我觉得这样安排内容有两个好处,第一点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第二点是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觉得实验中合作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具有使用放大镜的技能,对蜗牛已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小学科学中有蜗牛的相关内容),但是不够系统,观察也仅局限于表面。

所以在教学中我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系统性的深化。

3.教学策略:我在教学中就提前安排学生去捕捉蜗牛,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哪里能找到蜗牛。

还有我把这节内容放到实验室去上,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蜗牛,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只要你有探究的欲望,人人都可以走进实验室,做个小小科学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学生来唱这首歌。

问学生这首歌的主角是谁,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爬都很慢。

轻松的音乐引入课题。

新课那今天我们就要来进一步了解蜗牛,大家把我们的客人请出来好吗?学生把抓到的蜗牛拿出来。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找蜗牛,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一、蜗牛的生活习性首先要表扬我们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把蜗牛抓到了。

请学生谈一谈都在哪里找到蜗牛的?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你们喂蜗牛吃什么?学生回答:草丛中,菜地里。

这些地方很阴暗潮湿。

我们给它吃菜叶。

板书:1.蜗牛的生活习性:喜阴暗潮湿,食物:植物的茎叶等。

二、观察蜗牛为了更清楚的观察蜗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放大镜,对放大镜你了解多少?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观察放大镜学生回答:放大镜是玻璃做的,中间比周围要厚,作用是放大被观察的物体。

请学生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

等待学生观察。

学生拿着放大镜上台演示,并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来讲放大镜的特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书:1.放大镜的使用:靠近被观察物体,适当远离物或镜的距离直到看到最大最清晰的像为止。

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使用放大镜时会东看看,西看看,等会观察蜗牛时可不能这样,观察生物,我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边讲边演示2.观察蜗牛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

布置观察任务(观察蜗牛的身体的各部分组成),两个学生一组,确定实验记录人、发言人。

老师走到学生中去,提醒学生观察蜗牛的口可以把玻璃板翻过来看。

还有要珍惜蜗牛的生命。

板书:蜗牛的形态结构学生实验,两人一组观察蜗牛的壳、触角、口、眼、足学生完成课本上蜗牛身体各部分组成。

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建立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播放PPT7,请学生汇报结果3min后,学生汇报结果1-壳,2-眼,3-两对触角,4-口,5-足知道了蜗牛的形态结构,自然引入到蜗牛身体各结构的作用。

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猜想蜗牛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从而引出下一个要探究的内容——蜗牛有哪几种感觉。

播放PPT8学生讨论(3min后)汇报:壳有保护作用;足是运动器官;眼用来看的,可能有视觉。

触角感知周围的,可能使它触觉。

口是用来摄取食物的,可能有味觉。

12345要弄清楚蜗牛到底有哪几种感觉,下面我们就自己通过实验来探究。

播放PPT9:合作探究蜗牛有哪几种感觉?1. 探究蜗牛的视觉(学生先自己设计方案,比较课本上的方案,比较学生方案的不足,课本上这样设计的原因:为什么要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为什么要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影中?) 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实验方案确定的可行性以及科学性。

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播放PPT10,按照探究任务单上的要求探究蜗牛的是否具有视觉?宣布实验开始。

老师巡视各组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按照老师的探究任务单观察并记录现象。

老师统计全班1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如果学生实验时出现不同的结果,蜗牛并没有向暗处爬行。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是人云亦云,还是重新实验或多次实验。

(3min后)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告诉学生,很多时候科学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尊重实验结果,一旦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要分析问题的原因,或者进行多次实验来较小误差。

有了前面探究的经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的一些器材,每一小组选择两个实验继续探究蜗牛的感觉。

(时间允许可以都做)。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做蜗学生实验(15min后)请同学按照任务单汇报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牛的触觉实验时要注意轻触,做听力要注意0.5米处击掌,做嗅觉时要注意把醋放在蜗牛的“前3厘米处”等等。

板书:3.蜗牛的感觉: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触角最敏感),没有听觉。

学生总结蜗牛的几种感觉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蜗牛的几种感觉,你还能观察到了什么?(实验做完后蜗牛爬行过的玻璃板上会留下痕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猜想白色痕迹形成的原因?学生回答:有白色的痕迹学生回答: 可能是蜗牛的排泄物可能是蜗牛爬行时足分泌的粘液可能……学生讨论,重新实验确定白色痕迹是蜗牛足分泌的粘液,用来减小爬行时的摩擦。

培养学生做实验的耐心和细心。

不要遗漏看似不重要的东西。

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们探究蜗牛的内容还有很多,引导学生还想知道蜗牛的哪些知识?老师知道知识的回答学生,不知道的知识可以马上通过百度搜索。

蜗牛的寿命一般在5~6年。

蜗牛有好多种类如白玉蜗牛、散大蜗牛、紫肉蜗牛、亮大蜗牛等,蜗牛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

蜗牛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受精的卵生动物。

所以如果看到蜗牛四处爬行,目的是寻找食物,或者是为了交配繁殖后代。

学生提问:蜗牛的寿命有多长?蜗牛有多少种类,它们对庄稼是有害的,蜗牛有什么用途?蜗牛是如何繁殖的?怎样养殖蜗牛?一只蜗牛有多重?……延伸课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学们,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

但老师觉得我们探究知识的欲望不会结束,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去了解很多科学知识,你会发现在轻松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其实科学就在你的身边。

科学世界是那么的精彩!播放PPT16歌曲《蜗牛和黄鹂鸟》结束。

布置作业1、作业本第一节第一课时。

2、把同学们自己的蜗牛带回家,通过今天学习的知识看谁把蜗牛养的最好。

课后反思1.观察蜗牛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作为入门课,我觉得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上。

所以我在上课前几天已经布置了抓蜗牛的任务,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不是通过灌输式教学的交给学生。

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的学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2.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在小学的科学中已经有所提及,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很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建构。

很多结论都有学生自己来总结回答,如蜗牛的各个结构及其作用。

老师只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把每个问题的切入口尽量设计的到位,老师切忌不要越厨代庖。

3.把课本上设计的观察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我把这个问题放到探究完蜗牛的感觉后讨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做实验时的耐心和细心。

以及后面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也是在培养学生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作为一堂实验课,如何有效的控制实验的时间和课堂的节奏是上课的关键。

实验的结果会出现很多可能性,比如探究蜗牛的感觉时,很多学生做不出预想的结果,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怎样科学的引导,以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学生实验中去,及时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习惯。

板书设计观察蜗牛一.蜗牛的生活习性喜阴暗潮湿,食物:植物的茎叶等。

二、观察蜗牛1.放大镜的使用:靠近被观察物体,适当远离物或镜的距离直到看到最大最清晰的像为止。

2.蜗牛的形态结构:见课件3.蜗牛的感觉: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触角最敏感),没有听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