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生物与非生物年级:初中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3.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3. 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及分类。
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
2.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中有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二、讲解(10分钟)1. 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分别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2.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整理的生物和非生物例子,并向全班汇报。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2.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讨论,了解生物和非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整理自己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例子,并进行分类。
写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在讨论和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范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形式与转换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与认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物质、能量和地球宇宙等领域的认识,拓宽科学视野。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2. 教学重点: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模型、标本、挂图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实验手册等)笔记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物质的性质等。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举例说明,解释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物质性质与变化能量形式与转换地球结构与运动宇宙探索与认识3. 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
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 答案: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答案,帮助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非生物》教案2 浙教版
课题:第2章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2.介绍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放大镜2.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方法,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3.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情感目标:1.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5.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安排本节建议三课时课前准备《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观察蜗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准备]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盛放蜗牛的解剖盘、放大镜、滴瓶、黄瓜、酒精、白醋、30%蔗糖溶液、30%食盐溶液、电筒、镊子、教师购买的大蜗牛、八X汇报用的纸。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与实验观察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探究。
《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思路新教材的编写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较多地倾注了对学生的探究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第3节科学探究中的安全与健康。
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生物的特征,第3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结构层次,第2节人体的运动系统,第3节人体的消化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探究方法和安全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认识运动、消化等系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特征、人体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人体各系统的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重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2. 板书布局: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列举生物的五大特征。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答案:(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2)生物的五大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适应环境。
(3)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运动、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消化腺、消化道等。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5.播放关于石笋的介绍视频后学生再次交流,认为石笋不是生物。
6.(出示青苔的图片)请同学们认一认这个是什么?谁知道青苔有什么特点?它会生长吗?你们认为它是生物吗?
7.小结:看来同学们是真的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了。(出示地衣、松萝、水绵)请同学们看,这三种是大家比较陌生的物体名称分别是地衣、松萝、水绵,我们先来观察地衣谁来说说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再来观察松萝,觉得它是什么样的?最后还有一个水绵,谁来形容一下它的样子?
2.对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植物会生长、都需要阳光和水;动物会繁殖,会生长,需要食物,还会动)
3.把植物的特点写在左边的椭圆里,把动物的特点写在右边的椭圆里。请大家思考,两个椭圆重叠的部分可以表示什么呢?
4.是的,这部分表示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点,其实就是生物的共同特点。请大家拿出活动记录单,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活动手册上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2.(再出示狗和机器狗的图片)请看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看来同学们挺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那老师就请你们帮我解决个难题,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种物体,它的名称叫石笋。它的特点是会长高,也会长出小石笋,会对环境做出反应,但是不需要阳光。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和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答与讲解、观察
预习要点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活动单等
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浙教版初一科学上册辅导教案2.1 生物与非生物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教师活动【或检查作业,讲解习题或抽查知识点或上节课的错题】一、观察蜗牛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
(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
(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1.观察蜗牛时,在蜗牛前3厘米处,放上蘸有白醋的棉花,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的感觉是()A.触觉B.视觉C.味觉D.嗅觉2.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其原因是()A.贝壳的分泌物B.外套膜的分泌物2C.头部的分泌物D.腹足的分泌物3.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对下列何种刺激不产生反应()A.触摸 B.强光 C.酸醋 D.拍手声4.观察蚯蚓,有一些问题引起小明的兴趣:蚯蚓有没有眼睛呢?蚯蚓有没有嗅觉?为弄清这些问题,小明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实验一:先抓来3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发现它们毫无反应。
实验二: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
(1)实验一说明了蚯蚓眼睛,实验二说明蚯蚓嗅觉。
(填“有”或“没有”)。
(2)小明按如下的方法观察蚯蚓的习性,他先在塑料盒内放一些干土,然后在盒的一侧加入适量的水,使盒中的土一半是干的,而另一半是湿的。
再在干土和湿土的分界处放10来条蚯蚓,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数出干土和湿土中蚯蚓的数目。
写出小明设计的这个实验要研究的问题:。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边界的模糊性。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准备:1.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
3.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让学生尝试说明其判断依据。
教学步骤:Step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 利用图片或实际物体示范,让学生归类生物与非生物,加深认识。
Step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5分钟)-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 讨论不同生物对人类的帮助和危害,以及人类如何利用非生物物质改善生活。
Step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15分钟)- 设置生物与非生物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区分。
-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区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模糊边界的问题。
Step4:实验探究(20分钟)- 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实验探究,例如观察真菌的生长过程,或者观测非生物物质的变化反应。
-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思考生物与非生物在实验中的表现及特点。
Step5:课堂讨论及小结(10分钟)- 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 小结课堂内容,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性及应用。
作业布置:布置以“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应用”为主题的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生活中辨别和运用所学知识。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状态与变化能量的形式与转换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成与结构宇宙的探索与认识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科学探究过程。
2. 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
3. 掌握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理解能量的形式与转换。
4. 了解地球的构成与结构,认识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的认识能量的形式与转换地球与宇宙的知识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与实践生物特征的理解与运用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地球与宇宙的探索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温度计、能量转换器等教学课件:PPT、视频、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文具科学实验器材:放大镜、尺子、称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3. 例题讲解:分析实例,讲解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内容: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过程生物世界:生物特征、分类、多样性物质与能量:物质状态、变化、能量形式、转换地球与宇宙:地球构成、结构、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生物分类与多样性填空题物质与能量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简答题2. 答案:参照教材、课堂笔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应反思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拓宽知识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技术2. 生物基础知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物理基础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运动4.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物理、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力与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教学模型: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练习册等实验器材:放大镜、尺子等画图工具:铅笔、橡皮、直尺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生物、物理、地理基础知识。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技术2. 生物基础知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物理基础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运动4.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入门: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生物基础知识: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物理基础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个力学现象。
地理基础知识:绘制一张家乡的地图,并介绍其主要地理特点。
2. 答案:科学实验报告:实验过程详细,结果清晰。
细胞结构与功能描述:准确描述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力学现象分析:分析合理,结合实际案例。
地图绘制与介绍:地图准确,地理特点介绍清楚。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研究过程2.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2. 教学新课(1)科学入门讲解科学探究方法,举例说明。
分析科学家研究生物的过程。
(2)生物的特征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
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4)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介绍生命的起源,讲解生物的进化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对进化过程的理解。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例题:分析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非生物。
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解答疑问,进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研究过程2.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答案:(1)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湿度等,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等。
生物和非生物
四、学习重难点
1、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
五、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演示的优势,边展示大量图片、 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重在引导学生对生物基 本特征的归纳,同时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完 成观察方案。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学 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并能对观察现象进行较为准确 的描述。 本节课我采用比较、讨论和列举实例分析的方式,发 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循着两条主线即知识目 标线和技能目标线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开拓学生的 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
4.用铅笔头触碰蜗牛的壳:
蜗牛无明显反应 5.最敏感的部位是触角。
结论:有触觉。
3、蜗牛有嗅觉和味觉吗?
在蜗牛前3厘米处放一点米醋,蜗牛:
有反应,开始难受,然后两对触角回 缩或身体缩回壳内,最后调头爬走。
蜗牛前方滴几滴蔗糖溶液,蜗牛:
淡糖水会尝,浓糖水爬过或转头避开。
结论:有嗅觉也有味觉
4、蜗牛有听觉吗?
触角(第1对,
触觉灵敏)
应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爬行,爬行时留下什么?
有什么作用?
足腺分泌黏液; 减小爬行时与地面间的摩擦,传递某些信息;
蜗牛的感觉
蜗牛有视觉吗?
蜗牛有触觉吗?
蜗牛有嗅觉,有味觉吗?
蜗牛有听觉吗?
1、蜗牛有视觉吗?
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盖在它的 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观察蜗牛 将怎样?
2、你们是如何来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的呢?
《生物与非生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物与非生物》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导入引导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思考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有哪些。
二、观点诠释1. 生物:具有生命特征,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发展、繁殖和适应环境的物体。
2. 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发展、繁殖和适应环境的物体。
三、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比照1. 生物:呼吸、营养、运动、感应、繁殖等特征。
2. 非生物:没有呼吸、营养、运动、感应、繁殖等特征。
四、生物和非生物的联系1. 生物和非生物都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2.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一些特殊的干系,例如生物利用非生物进行生存。
五、思考拓展1. 请学生思考一下,人类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2. 讨论一下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互相干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六、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区别和联系,培养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探索生物世界,发现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奥秘。
七、课后作业1. 选择一种生物和一种非生物,写一篇文章比较它们的特征和联系。
2. 观察家里或学校周围的环境,找出5个生物和5个非生物,做一份清单并诠释理由。
这篇导学案以《生物与非生物》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区别和联系,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希望学生们在进修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发现生物世界的奥秘,为未来的进修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主题: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并举出例子进行实际分类。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并让他们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让学
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
2. 理论讲解(10分钟)
通过PPT或者板书的形式,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包括生长、呼吸、繁殖等方
面的特征。
让学生理解生物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而非生物则是没有生命活动的物体。
3. 实例分类(15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五个不同的例子,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进行分类,并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讨论。
老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4. 小结(5分钟)
对于学生在实例分类中出现的疑问或者错误进行订正和解释,让整个课程有个圆满的结束。
5.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找出家中或者学校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写一份小结
交到老师手中。
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实例分类的结果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
理解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与组织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与组织的基本知识。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认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原理。
4. 了解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初步认识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实践运用细胞与组织的微观结构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抽象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的区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模型与示教具(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本学习指导书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演示实验或展示模型,增强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逐步解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2. 知识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包括各章节核心内容。
3.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和字体标出,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填空题: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区分。
选择题: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理解。
计算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2. 答案:详细解答,包括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科学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知识面。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观察和实验科学数据记录和处理2. 第二章:生物(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教学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应着重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
《生物与非生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物与非生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3.理解生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导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3.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三、导学内容:1.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生物是指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能够进行代谢、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
而非生物则是指没有生命活动的物质或事物,如石头、水、金属等。
2.生物的特征和分类: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适应环境、遗传变异、进化等。
生物可以分为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动物界、古细菌界、细菌界等。
3.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非生物没有生命活动,通常是由无机物质组成。
非生物可以分为矿物、水、空气、金属等。
四、导学问题:1.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是什么?2.生物的特征有哪些?3.生物可以分为哪些类别?4.非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是什么?五、导学任务:1.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整理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做好笔记备查。
3.思考生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1.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思考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2.探讨生物和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探讨其重要性。
七、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对生物和非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它们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生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互关系紧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一、导入生物和非生物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存在形式,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那么,究竟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物与非生物》这一主题。
二、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3.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实际应用。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创新教案】
2.1生物与非生物【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2章第1节【主题】生物与非生物【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学会判断生物和非生物,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初步学会观察方法,学会使用放大镜。
3.观察蜗牛的外形、习性和结构,说出蜗牛的生物特征。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初中阶段初次接触生物内容,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许多生物,也笼统的学习过生物的相关知识,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七年级学生好动、对知识的好奇心强,安排观察蜗牛这一活动,既能够对学生新学习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够对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盛放蜗牛的玻璃盘.放大镜、手电筒、镊子、30%的醋酸学生准备:蜗牛四.教学过程活动11.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第二章观察生物,那什么是生物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片,找找看你觉得哪些是生物?活动22.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寻找哪些是生物【教师活动】既然同学们认为这些是生物,那剩下的又应该归入哪一类?【学生活动】预设:非生物活动33.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是怎么来判断一个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呢?同学们在纸上写一写【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小组派代表请回答预设:马和向日葵有生命,桌子和汽车没有生命,【教师活动】同学们认为有没有生命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是不是生物的特征,那同学们观察图2-2描述它们具体有哪些生物特征。
能不能简单的概括一下。
【学生活动】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新一代——生殖;种子萌发会长成植株——生长发育;生物体能代谢废物——物质与能量转换;含羞草小叶受刺激后,合拢——应激性;【教师活动】我们从这几种生物中得出了所有生物都具有,能繁殖后代.能生长发育.能呼吸.对外界有反应(应激性)提问:会动.能发声能否作为生物的特征呢?【学生活动】预设:不能【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出自己熟悉的生物的某些特征?【学生活动】思考,预设:人要吃东西,机器人不用吃东西,【教师活动】那同学们看看下面这几种生物具有什么特征呢?【学生活动】母猫和猫仔的颜色不一样——遗传和变异,被揪耳朵会哭——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雷鸟在不同季节体毛颜色不一样——适应环境。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46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3.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79节)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适应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绿色植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了解植物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
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绿色植物适应性及生长繁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包括详细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非生物特征分类生态系统3. 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适应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描述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包括其组成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自然科学的起始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引导性,而且知识的条理性较强,容易被学生接受。
这节课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这门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很好载体。
教材通过具体生物和非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对比以及某些生物的特殊点的展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寻找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课内外相结合,采用实物或录像等直观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比较、讨论和列举实例分析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循着两条主线即知识目标线和技能目标线进行。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通过对自然界物体的分类,介绍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界和动物界的涵义。
㈡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㈢情感目标
通过渲染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主要特征。
⒉教学难点: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等与教材相关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水母、鸵鸟、猪笼草图片,仙人球以及几株绿色植物实物。
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在同一季节,为什么有些地方山清水秀,有些地方却冰天雪地?
②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一年中为什么会有四季更替?
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为什么会生锈?
④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而氢气球却能往上升呢?
学生代表发言后,说明同学们已经知道一些问题,但还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就能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就能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用录像或幻灯片展示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山青水秀的风光;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晶莹透明的冰川;有直插云霄的高山;有波涛汹涌的大海。
说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㈠生物体与非生物体
投影几组图片,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学生展开讨论,并填入表格。
在学生讨论并填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的区别在于生物体具有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能生长等特点,而非生物体则不具有这些特点。
提问:那么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让学生讨论:地球上如果没有生物,那景象该是怎样的?
㈡动物界与植物界
教师指出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形形色色,并提问:
⑴是否所有的生物只包括植物和动物?
⑵会动的生物就是动物吗?
⑶植物和动物的获取营养方式相同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的生物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一类叫微生物,会动的生物也并不一定是动物。
区别动物与植物主要在于获取营养方式的不同。
植物大多是绿色的,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只能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并且动物所需养料最终也来自于植物。
展示几种绿色植物(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讲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要求学生快而准确地区分投影片上的动物和植物,并让学生讨论这些生物的特殊之处,教师可以下列问题加以引导:
1.沙漠中生活的仙人球,叶子退化成刺状,是为了适应怎样的环境?
2.非洲鸵鸟不会飞,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一步可跑几米?
3.水母在水中漂浮生活没有足,依靠附肢捕食,在深海中还能发光,水母中的水占体积的百分之几?
4.猪笼草叶子上有长圆形的笼,有什么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有生活在水里的,有生活在空中的,也有生活在陆地上的,教师列举一些生物,区别动物还是植物。
小结: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在于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繁殖、应激性、生长,它的一切运动变化具有自主性。
生物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动物和植物,植物靠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养料。
动物和植物分别组成了动物界和植物界。
五、板书设计
生物:能繁殖、生长、新陈代谢、生长
1.人类的自然环境
非生物
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植物植物界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动物动物界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看一段录像,回忆录像中看到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其中物体有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火车、木材、锯子、斑马、水杉、仙人球、昆虫、蛇、鹰、青蛙、草、苹果树)。
⑵在题(1)的生物中哪些是植物?哪些是动物?
⑶下列具有生命现象的是()
(A)砍伐了的树木 (B)制成标本的青蛙
(C)黄豆发成豆芽 D)陈列的恐龙化石
⑷下列各组中,前者属动物,后者属植物的是()
(A)仙人掌水母 (B)蚯蚓草履虫
(C)猪笼草含羞草 (D)鸵鸟红枫
⑸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能运动 (B)是否需要捕食
(C)自身是否能制造养料 (D)是否具有运动器官
⒉课后作业
⑹填写你所熟悉的六中植
物、、、
、、
和六种动物、
、、
、、。
⑺绿色植物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⒊参考答案
(1)生物:熊猫、白鳍豚、扬子鳄、斑马、水杉、仙人球、昆虫、蛇、鹰、青蛙、草、苹果树;非生物:火车、木材、锯子(2)植物:水杉、仙人球、草、苹果树;动物:熊猫、白暨豚、扬子鳄、斑马、昆虫、蛇、鹰、青蛙(3)(C) (4)(D) (5)(C) (6)
略(7)绿色植物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营养,放出氧气,能自身合成养料,动物主要通过摄取食物以获得养料。
七、参考资料
动物的感官
所有动物都能意识到它们所处的环境。
动物和人类都用触、嗅、味、视和听五种感觉来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有些动物的一些感觉器官比人类的更复杂:狗的鼻子对各种气味特别敏感,它除了用眼,也用鼻子来“看”世界。
又如鱼,借用接受四周生物放出的微量生物电,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方位。
鱼还用身体两侧一排叫侧线的感觉器官测水的振动。
动物的感觉器官和它的体形一样,都是演化的结果,是适应动物的需要的。
眼睛对某些动物,如长期在黑暗中生活的穴鱼可能没有什么作用,这些动物依赖嗅觉和触角等其它感觉器官,有些动物的感觉器官是十分特殊的,如雄帝蛾可以用它那长长的,有毛的触角“嗅”到5公里以外的雌蛾气味.
资料来自:悦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