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前八课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生物与非生物年级:初中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3.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3. 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及分类。
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
2.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中有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二、讲解(10分钟)1. 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2. 分别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
2.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整理的生物和非生物例子,并向全班汇报。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2.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讨论,了解生物和非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整理自己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例子,并进行分类。
写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区别,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进行分类,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在讨论和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限制和选择。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案例研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方式。
(2)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限制和选择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2)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或湖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依存(10 分钟)(1)讲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例如,阳光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生长的基质和养分。
(2)举例说明生物也会对非生物环境产生影响。
比如,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动物的活动可以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10 分钟)(1)介绍生物为了适应非生物环境,会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叶子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散失;骆驼为了适应沙漠中的高温和缺水环境,具有厚厚的驼峰来储存脂肪,能够长时间不喝水。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生物的适应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生物适应非生物环境的方式。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边界的模糊性。
2.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教学准备:1.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
3.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让学生尝试说明其判断依据。
教学步骤:Step1: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 利用图片或实际物体示范,让学生归类生物与非生物,加深认识。
Step2:生物与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5分钟)-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 讨论不同生物对人类的帮助和危害,以及人类如何利用非生物物质改善生活。
Step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及其重要性(15分钟)- 设置生物与非生物判断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区分。
-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区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模糊边界的问题。
Step4:实验探究(20分钟)- 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实验探究,例如观察真菌的生长过程,或者观测非生物物质的变化反应。
-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思考生物与非生物在实验中的表现及特点。
Step5:课堂讨论及小结(10分钟)- 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 小结课堂内容,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性及应用。
作业布置:布置以“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应用”为主题的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生活中生物与非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生活中辨别和运用所学知识。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以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物的分类,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
难点: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会运用生物分类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 基本概念学习(1)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两者。
(2)出示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 生物的基本特征4. 生物分类(1)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知识。
(2)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生物进行分类。
5.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讲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重要性。
(2)出示实例,让学生分析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特征的事物2.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3. 生物分类按形态结构分类按生活习性分类按营养方式分类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改良环境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1)请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小学科学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命的存在离不开环境,而环境也会受到生物的影响。
在小学科学的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中,我们将探索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节课我们将设计一堂有趣的生物与非生物教案,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参与,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带一些生物的图片或模型作为开场,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生物”和“什么是非生物”。
通过学生的答案,可以提示学生们熟悉这两个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践环节】1. 观察比较将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物体,例如: 石头、纸张、树叶、花朵、塑料模型动物等。
学生将这些物体分类,将生物和非生物分开,并进行解释。
2. 实验探究选择一种非生物材料,例如: 水和沙子。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两种材料的性质。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比较生物(例如:植物、动物)和非生物(例如:水、沙子)在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条件下的反应。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得出结论:生物和非生物在环境因素下会有不同的反应。
【拓展】1. 环境保护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2. 生物多样性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我们可以拓展到生物的多样性。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特点、习性和生存环境,从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不仅能够分辨生物和非生物,还能观察和描述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
同时,通过讨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我们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这样的生物与非生物教案设计,我们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物与非生物1. 引言生物与非生物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可以建立对自然界生物种类和分类的基本认识,培养他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辨别能力。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探索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区别,并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2. 学习目标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掌握基本的生物分类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并描述观察到的生物和非生物。
3. 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一只动物玩具、一个石头、一片树叶等。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判断,例如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以及为什么。
3.2 观察与比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观察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图表,引导他们观察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区别。
例如,生物有生长和繁殖能力,可以移动和呼吸,而非生物通常没有这些特征。
3.3 实验(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实验,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和容器,如水、瓶子、土壤和一些植物种子。
步骤:- 将一部分土壤倒入瓶子中,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 将一颗植物种子放入瓶子中的土壤中;- 保持瓶子处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并观察植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以观察到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这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3.4 生物的分类(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生物的分类系统,如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通过示意图或图片,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将已知的一些生物进行分类,并描述分类的依据和特征。
3.5 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水是非生物?- 为什么说动物和植物是生物?- 能否举出一些既有生物特征又有非生物特征的事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并从中学习和启发。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2、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基础知识梳理】一、观察蜗牛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二、生物与非生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七点。
这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1、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身的物质,储存能量,例如:我们吃饭,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组成的物质,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例如:我们运动,呼吸作用。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2. 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PPT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这些实物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答案示例:生物:人、狗、猫、花草、树木等;非生物:石头、水、空气、土壤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在区分具体实例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观察和研究生物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2. 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详细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和课外活动延伸。
3.9《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对生物与非生物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首先,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这一难点,有些学生仍然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其次,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知识不够熟悉或者是缺乏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一些简单且易于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d.说法四:所有的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正确,因为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所有生物都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补充和说明:
板书设计
①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生长、繁殖、代谢、遗传、变异、细胞构成
-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特征
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特征,如生长、繁殖、代谢等,而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特征。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对比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用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和非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第一环节:探索生物特征(1)学生观察PPT上的生物图片,思考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3. 第二环节:探索非生物特征(1)学生观察PPT上的非生物图片,思考非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4. 第三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教师提供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2. 非生物的特征: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不由细胞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基本特征。
(2)试分析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
2. 答案:(1)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非生物:如石头、水、空气等。
(2)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等特征,非生物不具备这些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观察、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参与讨论。
第一册 1、1生物与非生物_小学自然教案
本节教材是初中自然科学的起始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引导性,而且知识的条理性较强,容易被学生接受。这节课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这门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很好载体。教材通过具体生物和非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对比以及某些生物的特殊点的展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寻找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课内外相结合,采用实物或录像等直观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比较、讨论和列举实例分析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循着两条主线即知识目标线和技能目标线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
⒈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查看活动。
⒉观察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⒊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⒋定性观察:只需要粗略的知道物体的形状、结构、冷热程度等。
⒌定量观察:科学的观察往往需要知道具体的数量。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⑵为了扩大观察范围,可以借助进行观察。
⑶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指导学生认识鱼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
讨论:
①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②鱼靠什么行动?
③鱼是怎样呼吸的?
④引导学生归纳,鱼类还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小结:鱼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靠鳍划水运动,这是鱼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课件展示)
指导学生认识鱼的繁殖特征
谈话:鱼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总结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分类和生命现象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的第13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样本)。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现象、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第2页的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现象生长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变异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无生命现象是否具有生长繁殖能力是否进行新陈代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4页课后习题13题。
2. 答案:1)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生长繁殖能力、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特点。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生命现象、是否具有生长繁殖能力和是否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否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增强学生对生物的直观认识。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初中科学教案
主题: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并举出例子进行实际分类。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并让他们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让学
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
2. 理论讲解(10分钟)
通过PPT或者板书的形式,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区别,包括生长、呼吸、繁殖等方
面的特征。
让学生理解生物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而非生物则是没有生命活动的物体。
3. 实例分类(15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五个不同的例子,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进行分类,并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讨论。
老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4. 小结(5分钟)
对于学生在实例分类中出现的疑问或者错误进行订正和解释,让整个课程有个圆满的结束。
5.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找出家中或者学校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写一份小结
交到老师手中。
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实例分类的结果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
理解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
2. 生物的基本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3. 生物的营养、呼吸、排泄、感应、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
4. 非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5. 生物与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2. 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3. 非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学道具:实物模型、标本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讲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物与非生物现象,并进行比较。
七、课后作业2. 收集更多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观察报告,检查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掌握。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现象。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与非生物领域的相关知识。
3. 开展生物与非生物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方法;3.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1.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方法。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生物是一种具有生命特征的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具有生长、繁殖、代谢、适应环境等特征。
2. 什么是非生物?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特征的物质,包括水、石头、土壤、金属等。
3. 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1)生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结构;b. 能够进行代谢活动;c. 具有遗传物质DNA;d. 具有生长和繁殖能力。
(2)非生物的特征:a. 不具有细胞结构;b. 不能进行代谢活动;c. 不具有遗传物质;d. 不具有生长和繁殖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学通过观看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学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方法,让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清晰的认识。
3. 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练习准备一些物质,让学生根据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
4. 小结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强化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扩展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讲解,让学生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八、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是否准确。
九、教学参考资料1. 《小学科学》教材2. 《生物学大全》3. 《非生物学导论》十、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科学》教学目标:1. 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难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植物、动物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生物与非生物”。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如植物是生物,桌子是非生物。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使学生了解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和非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学校、公园等,观察并列出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3.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案例,如新闻报道中的生物入侵事件。
2. 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生物和非生物,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在该事件中的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M活动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STEM活动教案】生物与非生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初中生物教材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第二节《生物与非生物》。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显微镜、生物模型、环境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身边的具体例子,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4. 实例分析: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模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理解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环境图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7.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相关的环境资料,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1.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2. 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身边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案:举例说明身边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题目:设计一份环保计划。
答案: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包括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等。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引言:科学是一种方法,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释事物的起源和运作方式。
科学通过研究和观察,将事物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别。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并能够举出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一、背景知识:在开始本课之前,学生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生物是指能进行自我复制和自身增殖的有机体,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二、目标:1.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2. 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三、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10分钟)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实物来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示范性地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这个苹果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Step 2: 学习生物的特征(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生物的主要特征,如生命活动、自我增殖和自我修复能力等,并给予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这些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植物和动物可以自己繁殖,而非生物无法完成这个过程。
Step 3: 学习非生物的特征(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非生物的主要特征,如没有自我增殖和自我修复能力等,并给予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这些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提到石头、水和气体等都属于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增殖。
Step 4: 学生活动(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物和一个非生物的例子,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这些例子。
学生可以利用图画、实物或简单的实验来展示他们的观点。
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确保学生的回答准确。
Step 5: 总结及扩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观点和分析。
教师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教师还可以提供进一步扩展学习的资源,例如推荐相关的书籍或在线资源。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涉及第一章“生物与非生物”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区别;生物的分类及其特点;生态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实物、PPT、教学视频等。
学生准备:记录本、铅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吗?2. 知识讲解生物的概念:具有生长、繁殖、变异、应激性等特征的有机体。
非生物的概念:不具备生物特征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的特征:生长、繁殖、变异、应激性、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等。
3. 例题讲解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判断,并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行课堂分享。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动手操作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特征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理解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生物与非生物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重点:(1)能说出蜗牛的结构名称和功能(2)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以及动物与植物的根本区别难点:对蜗牛的探究一、引入:小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我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打一动物)答案:蜗牛PPT:给出不同种类蜗牛的图片,引发学生进步探究的兴趣。
提问:哪里能找到蜗牛呢?(由学生回答)总结:蜗牛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喜欢群居并喜在夜间活动。
蜗牛的食物是植物的茎和叶,有时也吃枯枝落叶。
问:知道了这些习性后,大家还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蜗牛的秘密呢?生答:想师:那就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蜗牛二、新课要观察蜗牛我们就要借助一样工具——放大镜。
1、放大镜的使用:(1)结构:一般有玻璃制成,中间厚、边缘薄(2)成像: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3)使用: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前方,前后移动物体或移动放大镜,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像。
2、观察蜗牛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 3、探究蜗牛的感觉师:我们知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那针对蜗牛的结构,大家来猜想一下,蜗牛都具有哪些功能?生:有触觉、嗅觉、味觉等师:大家的猜想到底正确不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就让我们以“蜗牛有视觉吗”为例来探究一下。
探究过程:A、提出问题:蜗牛具有视觉吗?B、建立猜测和假设:蜗牛可能具有视觉。
C、制定计划:蜗牛在灯光下爬行三分钟后,用书本遮盖在它上面,使它一半处于阴影中,观察蜗牛将怎样?D、获得事实与证据:蜗牛爬向阴影部分。
E、检验与评价:得出结论蜗牛具有视觉F、合作与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思考:为什么要等蜗牛在灯光下爬行三分钟后,再遮光?(使蜗牛能爬行自然些,减少先前的一些刺激对此实验结果的影响。
)用同样方法探究蜗牛的其他感觉,注意不要伤害到蜗牛,实验完后放回大自然。
得出结论:蜗牛具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没有听觉。
三、生物与非生物目前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其他星球没有生物。
那么,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呢?前面我们观察了蜗牛,用笔尖触碰它时,会有反映,但课桌不会,说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
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就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我们将生物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问:那为什么生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呢?有什么目的吗?生:避免危险,寻找食物,寻找光亮处等多种意义。
这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师:列举你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你为什么会把这些这样分呢?说出这样分的目的。
学生回答师:婴儿会生长吗?汽车会生长吗?猫吃东西吗?鹅卵石吃东西吗?生:婴儿会生长,汽车不会。
猫吃东西,鹅卵石不吃。
师: 能否生长、是否需要营养,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还有其他的区别吗?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举。
判断:弹钢琴的机器人和会慢慢“长大”的钟乳石是生物吗?练习: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 空气、蘑菇、花瓣B. 煤、小鸟、细菌C. 蘑菇、青霉菌、病毒D. 雪花、树木、化石2. 将下列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猫、燕子、机器人、大象、自行车、铁树、狗、电话、书本、荷花、日光灯、推土机、蜗牛、松树3.你能把下列生物分成两类吗?猫、燕子、大象、铁树、狗、荷花、蜗牛、松树通过第三个练习,引出动物与植物四、动物与植物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与植物学生回答自己了解的动物与植物。
2、动物与植物的区别(1)获得营养的方式植物:有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动物:通过吃食物来获得营养,自己不会制造营养物质(2)运动的快慢植物:不能快速运动动物:能自由快速运动(3)讨论其他动植物的区别:对刺激反应的灵敏度总结:动物与植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不同)五、自主探究:观察蚯蚓在野外,你能找到一条蚯蚓吗?找到后,试着进行一些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1)你在哪里找到的?试简要描述一下蚯蚓的生活环境。
(2)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蚯蚓在粗糙纸上运动和在玻璃板上运动时,哪种情况下的速度快?简要写出实验方案。
想一想,能分析其中原因吗?(3)对于你找到的蚯蚓,你还能进行哪些探究实验?试写出来,并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一、蜗牛结构三、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壳:螺旋状,起保护作用触角:两对,有触觉和嗅觉根本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眼:长触角顶端,有视觉口:短触角下方足:运动器官,有足腺,分泌粘液蜗牛具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二、生物与非生物2.大树和小草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软硬,相同之处在于都生长在土壤里,都有绿色的叶,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2、过程与方法:亲历观察比较狗尾草与樟树的过程,用简图画出小草形态,会使用维恩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孩子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1、重点: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征,体会小草也是有生命的。
2、难点:通过观察的过程来发现大树与小草的异同点。
三.教学准备:每小组一株狗尾草,一条香樟枝,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一棵小草生长在一棵大树旁。
一天,小草对大树讲:“你知道吗?原来我也是一棵大树,后来我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
”“是这样吗?”大树有些不信。
“谁骗你呀!过去我做大树的时候,树上的鸟儿可多了,每天唧唧喳喳的真心烦,也有些孩子太顽皮,净往我身上爬,唉,真没办法。
”小草说着,还叹了口气,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大树听了,心里觉得好笑,便打趣道:“唉,其实我原来也是一颗小草,后来怕人踩,才不得已做了一棵大树。
”2.听完这个故事,哪么同学们说说做大树和做小草那一个更好更重要啊?(学生反馈)3.其实啊,不论是大树还是小草,它们都为大地增添了绿色,正因为它们的共同努力,才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如此欣欣向荣、绿意盎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树和小草”。
(板书:大树和小草)(二)认识常见的小草1.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草呢?(学生反馈)(PPT展示常见的小草:狗尾巴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你知道这叫什么草吗?能说说这种草的主要特征吗?2.小结:各种各样的草展示自己的身姿,构成千姿百态的小草世界。
下面我们对狗尾巴草进行仔细的观察。
(三)活动一:观察狗尾草。
1.老师手上有一根狗尾草,大家说说为什么叫它狗尾草?(生反馈)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象狗尾巴,在全国都有分布,是一年生杂草。
所谓一年生是指在一年中春天发芽生长,秋天死亡,一年中只生长一次。
2.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观察它呢?(学生可能汇报:画图,写记录等)3.用你自己想定的方法观察狗尾巴草,完成P8记录夹。
(分发材料)(PPT:温馨提示:●先观察整体,后观察局部。
●找出狗尾草的根、茎、叶、果实、种子。
●画出狗尾草的简图。
)4.狗尾草有什么特征?它包括哪几个部分?(学生汇报,适当板书)(四)活动二:比较香樟与狗尾巴草。
1.同学们认真比较狗尾草与我们认识的香樟树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呢?2.学生观察香樟树枝与狗尾巴草,并记录。
(PPT:温馨提示:看一看:它们由哪些部分构成?想一想:它们生长都需要哪些条件?比一比:它们高矮、粗细、形状有何不同?摸一摸:它们叶片有什么区别?(注意不要被叶片割到手!)折一折:它们的茎哪个较硬那个较软?)3.学生汇报:(边汇报边板书)香樟树狗尾巴草茎:粗、硬、高大细、软、矮小果实:大、少小、多叶:椭圆形扁长4.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板书:木质茎,草质茎)拥有木质茎的植物是木本植物(如……),拥有草质茎的植物是草本植物(如……)。
(板书:木本植物,草本植物)(PPT:出示一些植物图片,学生判断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5.它们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呢?(都有茎、果实、叶、种子,要土壤、阳光、水,都是有生命的)(五)大树与小草的不同与相同1.根据香樟与狗尾草的不同与相同。
你能不能推出大树与小草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学生小组讨论并填写P9维恩图)2.学生汇报,适当板书。
3.大树有什么特征?小草有什么特征?(整理板书,添加上圆,完成板书)4.小结:大树与小草的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的软硬,相同之处在于都生长在土壤里,都有绿色的叶,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六)思维拓展找一找身边有哪些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五.板书设计:大树和小草香樟树狗尾巴草茎:粗、硬、高大细、软、矮小果实:大、少小、多叶:椭圆形扁长木质茎————木本植物草质茎————草本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二、给常见的动物分类展示视频中看到的动物图片。
提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这些动物按照自己心中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教师评价,指出分类的科学性,引出科学家的分类方式。
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分类方式和分类结果。
学生回答:生殖方式、食性、生存环境、运动方式等等。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加深学生对分类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三、比较动物骨骼展示课件:比较马、鸽子、鱼三种动物,找出共同点。
展示:三种动物的骨骼图和骨骼模型,找出骨骼的共同点。
体验:摸一摸自己的脊椎骨,是否和这三种动物一样。
思考、回答:有一条长长的骨骼(脊椎骨)观察兔子、鸽子、鱼、人的骨骼。
通过图片展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脊柱和脊椎骨,以及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5.昆虫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3-5种当地常见的昆虫名称。
2.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1.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划。
3.能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
4.能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
5.能用分析、比较、归的方法得出民共同特征的结论。
科学态度:乐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昆虫的观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
看,这些昆虫你都认识吗?(出示蟋蟀、蝗虫、蜻蜓、青刺峨等图)2.提问:你认识哪些昆虫?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昆虫的形态。
(1)提出同题:蝗虫、金龟子、蜻蜓和黄峰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毎个部分有哪些特征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其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