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宏观调控权的冲突渊源及协调机制优化

合集下载

要重视当前宏观调控中的区域矛盾

要重视当前宏观调控中的区域矛盾

自2003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以及乱占滥用耕地、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问题,中央及时果断地实施了宏观调控措施。

目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回落,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抑制,部分过热行业生产增速明显回落等。

然而,应该看到,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一些深层次的结构矛盾和区域矛盾开始日益显现出来。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区域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地区投资增长速度差别较大。

自年初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但各地区的情况差别较大。

1-5月份累计,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8%。

增速最高的内蒙古仍高达82.6%,重庆、河北、河南也在50%以上,陕西、云南、湖北、广西、安徽、山西、江西在40%以上,而吉林、海南、西藏、青海不到20%。

东北地区1-5月投资增长速度只有28.4%,其中,吉林只有12.3%,黑龙江只有23.1%。

需要指出的是,各地区投资增速的回落具有一定的时滞。

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速回落的时间大体要比中西部地区早1-2个月。

1-3月份累计与1-2月份累计相比,毕业论文格式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回落10.8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攀升5.9和7.9个百分点。

之后,各地区投资增速均开始回落。

1-5月份累计与1-3月份累计相比,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回落15.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回落12.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回落9.1个百分点。

第二,地区工业增长不平衡出现加剧趋势。

1-5月份累计,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若按各地区汇总数计算同比增长23.2%,其中,东部地区为23.8%,中部地区为23.1%,西部地区为20.3%。

然而,从动态角度看,各地区工业增长不平衡有所加剧。

东部地区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3%,比4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为21.4%和18.7%,分别回落3.8和5.2个百分点。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政府和市场作为两大主体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在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和保障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关于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说法,即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均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了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出现。

政府失灵可能表现为政策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腐败现象严重等,而市场失灵则可能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合理、垄断现象严重、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等。

这种“双重失灵”现象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资源浪费、社会不公平、环境恶化等。

有必要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2 问题阐述政府和市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有效运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会面对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现象。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不足、监管不到位、决策失误等问题,而市场失灵则主要体现在私利至上、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方面。

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经济风险和社会不稳定,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亟需探讨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如何应对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

在探索治理之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并明确二者带来的危害。

只有深入剖析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们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探索可行的应对措施,为有效治理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写完了,你可以继续下一步内容的输出。

】2. 正文2.1 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1. 行政体制不完善:政府机构分散,职责不清晰,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政府内部协调不力,决策效率低下。

宏观调控论文财政体制论文:宏观调控政策困境的机理与对策

宏观调控论文财政体制论文:宏观调控政策困境的机理与对策

宏观调控论文财政体制论文:宏观调控政策困境的机理与对策〔摘要〕历次宏观调控中,2003年以来至今尚未结束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无疑在所处背景、时间跨度、政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表现。

与这些不同寻常的方面互为映衬、影响和加强,本轮宏观调控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政策困境,其根源在于政府职能的内在矛盾、财政体制的利益分歧、经济政策的目标冲突和行政手段的功能悖论。

针对其发生机理,现阶段化解宏观调控政策困境最为紧迫的治本之策应是建立统一布局下的政策联动,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切实改善民生的收入分配政策。

唯有跳出宏观调控的自身窠臼,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制度改革中方能寻得突围之路。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困境;行政手段;政府职能;财政体制;发生机理;政策突围一、引言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轮宏观调控。

与以往历次调控相比,本轮调控在所处背景、时间跨度、政策形态等诸多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表现。

正是因为根源于不同维度的政策困境,与这些不同寻常的方面互为映衬和影响,本轮宏观调控表现得跌宕起伏和引人注目。

学界显然敏锐地注意到本轮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困境。

在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献中,王保安(2009)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国内外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约束以及部分体制性因素带给宏观调控的困境〔1〕;张勇等人(2009)从中央与地方博弈关系入手,探讨了政绩考核制度和财政体制给宏观调控带来的困境〔2〕;杨全社、李江涛(2007)较为深刻地指出了“微观规制职能宏观政策化”这一困境及其体制性根源〔3〕。

还有大量的相关文献零星地涉及了这一问题,为系统深入地思考现阶段宏观调控的政策困境问题提供了有益启发。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存在三个可以推进的理论空间:第一,需要对现阶段宏观调控及其背景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第二,需要对来源于不同维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困境有一个性质上的仔细甄别;第三,需要对宏观调控政策困境的发生根源有一个机理上的深入分析。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政府和市场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主体,其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理想情况下,政府和市场应该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会面对“双重失灵”的情况,即政府和市场都出现了失灵现象,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当下亟待探讨的议题。

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各有不同。

政府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其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保障市场的公平和有效运行。

市场则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通过供需关系的调整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分配。

在理想情况下,政府和市场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市场依靠政府的监管来维护公平和秩序,政府则依托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政府和市场均出现了失灵的情况,形成了“双重失灵”的局面。

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经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失序;市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公共利益,使得资源的分配不够公平和有效。

双重失灵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失业率上升、社会不公平加剧、资源过度浪费等。

那么,如何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解决“双重失灵”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宏观调控是指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稳定。

在面对“双重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坚持市场定价和政府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调控,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和失序。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大政府对重点领域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在货币政策方面,应保持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当增长,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要避免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风险。

第二,优化市场经济的机制和规则。

论我国宏观调控领域的权力冲突及消解路径

论我国宏观调控领域的权力冲突及消解路径
论 我 国宏 观 调 控 领 域 的权 力 冲突 及 消解 路 径
黄 亮
内容提要 :在最新 的国务院机构 改革方案 中,国家进一步 明确 指示应 合理配 置宏观 调控 部 门职 能 , 形成科学 、权威 、高效 的宏观调控体系 ;而宏观 调控过 程 中的权 力冲突容 易对该政 策 目标构 成障碍 。文 章 以我 国宏观经济领域 的调 控个案 为切入 点 ,提 出权 力 冲突这一 主题 ,并从 冲突部 门化 、冲突显性 化 、 冲突博弈化三方面分析权力 冲突 的表征 ,进而结 合我 国宏 观调控 特有 的语 境揭示权力 冲突 的成 因。以此
业与项 目的态度以及期房销售等方面不止一次地发生意见抵触;财税调控方面,财政部与商务部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 中央宏观调控权 利配置研究 ” ( 1 2 Y J C 8 2 0 0 3 9 ) 和中央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资金 ( S w j t u l l b  ̄ 0 8 1 ) 的资助 。
为基础 ,作者就行政和 司法两种 冲突消解路径进行探讨 ,力 求为克 服我 国宏 观调控权 力冲 突提供可行 思 路。
关键词 :宏观调控
权 力冲突
司法程序
无边界浪潮
中图分 类号 :I ) 6 3 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5 3 3 0( 2 0 1 3 )0 2—0 0 9 0— 0 6
有必要具有 以下切合实际的问题意识——宏观调控过程 中的权力 冲突表现、危害、成因是什么 , 如何通过冲突消解机制优化多元宏观调控权的协调运行?本文将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并力求作出回
』 立。
二 、权力 冲突表 征与成 因
1 .我 国宏 观调控 权 力 冲突 的表征

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中的矛盾及对策

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中的矛盾及对策
矛盾
时 , 种 政 治经 济力 量 与 央行 搏弈 , 行 反控 制 , 各 进 化 解 宏 观 调 控 政 策 效 力 。表 现 为 : ( 1) 社 会 主义 市 场经 济 已经 充 分 发育 , 经济 多 元 , 富集 中 , 财 非公
企业和居民完成资金原始积累阶段 ,货币转化为
资 本 欲 望 强 烈 ,投 资 呈 无 政 府 状 态 。集 团企 业 经 营 多元 化 , 用 关 联 企 业 转 移 资 金 , 过 票 据 融 资 利 通
避 开贷 款 管理 , 占流 动 资金上 项 目。 (2 ) 各类 资 挤
本 与 行 政 资 源 融 合 生 长 。 资本 需 要 行 政 权 力 作 后 盾 ,大 企 业 在 资 源 占用 和 资 金 分 配 上 处 于有 利 地 位 。政 府 创 造 政 绩 以上 项 目为 载 体 ,以掌 控 的行 政 资 源 调 动 起 远 大 于 银 行 信 贷 增 量 的经 济 资 源 。 在 企 业 固定 资 产 投 资 总 额 中 ,银 行 信 贷 只 是 其 中 一 小 部 分 。 ( 3 ) 央行 规 范 性 文 件 对 外 资 约 束 力 不
( 二 ) 房地产 调控 政 策 与房地 产 市场 化 的矛盾
对 房 地 产 调 控 不 单 纯 是 控 制 融 资 问题 ,房 地 产 市 场 是 最 需 要 用 行 政 手 段 调 控 的市 场 。住 房 市 场 化 后 , 策 法 规 解 除对 购 房 者 户 口关 系 、 途 、 政 用
润 最 大化 为经 营 目标 , 选 择地 信 贷投放 , 有 大部分 贷 款对象 因各种 原 因而被 舍 弃 。 句话 说 , 换 商业 银 行认 为 “ 支农 ” 利 可 图 , 其 经 营 目标 发 生 矛 盾 , 无 与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与对策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与对策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与对策作者:杨爱君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6期提要马克思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科学理论基础。

总供求的失衡是高度发达的、以信用和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宏观调控成为必要。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阐述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上,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措施。

关键词:宏观调控;物价上涨;货币政策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经济条件的变化、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冲击等,都可以产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调控不仅仅是实现国内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要同时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内部与外部两个均衡,不断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宏观调控是指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探索二者的平衡点。

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不是万能的。

因此,必须要重视政府的规范和管理。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体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和调整与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和大环境紧密联系。

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也应顺应金融全球化趋势,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方式,明确结构协调和总量平衡相结合的宏观调控目标。

二、目前经济形势及原因分析(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协调性分析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协调性分析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协调性分析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协调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市场机制早已被认为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府宏观调控也逐渐显现出其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协调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政府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政府宏观调控是指依据国计民生的需要,采用行政手段和财政手段对经济总量、物价、金融、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

而市场机制则是指市场这一自由竞争的场所,在竞争中形成的价格信号、供求关系、信息流动等作用,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宏观调控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高度集中一体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不显著,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则较为严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提高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政府宏观调控仍然是经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如今的国内外环境下,政府宏观调控必须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资源向政府所确定的重点领域集中,促进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缓解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的压力。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和规范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增强。

二、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运行的基础。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供求关系得以实现自我平衡,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得到保护,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展现出了广泛的价值。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市场机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和完善,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市场机制能够激发经济中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政府和市场作为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角色,分别承担着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重要职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即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失灵现象。

这种双重失灵的状况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公等问题。

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者在执行职责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所致。

首先来看政府方面,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策制定不科学、政策执行不力等方面。

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会受到一些外在压力的影响,导致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政府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和疏漏,导致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垄断行为等方面。

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垄断行为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和低效性。

针对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探索治理之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加强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政策的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和经济规律,避免受到一些外在压力的干扰。

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政策能够有效地落实和执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避免垄断行为的发生。

通过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正性。

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问题的治理还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合作。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形成一体化的宏观调控力量,实现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政府和市场之间也需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浅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一)

浅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一)

浅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一)论文关键词: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论文摘要:2008年,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爆发。

面对危机,各国政府均实施了救市方案,我国运用了宏观调控的各项手段,其中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各项政策手段对于经济目标的作用力不同,所以应该制定宏观调控手段综合协调制度才能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一、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

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

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

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

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

论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的矛盾

论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的矛盾

论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的矛盾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矛盾改革开放后,我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时至今日,市场经济的优点发挥得相当显著,使得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现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是干预经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之间就出现了一些矛盾,本文以这些矛盾出发,探究了矛盾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之间的矛盾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夕,一直是计划经济主导,而我国才实行市场经济三十年,相比外国上百年的市场经济经验,显得比较不成熟。

因而我国在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宏观调控的运行上有不少缺点和不足。

市场经济要求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

但是,在国家生活中特别是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实现或者具备时机实现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比如作为国家机密的国防尖端技术,保密要求高而我国尚未健全针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保密体系,所以国防工业、科研一直由国家垄断,尽管以后会开放,但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大众身心和公共利益的有害的东西,比如毒品、枪支弹药、不健康书刊等,也不能由市场供给,以免影响公民健康、社会风气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市场经济有自发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就会产生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同时也对社会公平性造成损害,不利于经济社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滞后性,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是必须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弥补。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市场经济的缺陷,提出了、做出了许多不科学的经济要求和经济行为,比如有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有人经营不法出版物,有的人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等。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强有力及量化细化的宏观调控指令来保证经济的集中。

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协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协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鲤宣垒查2014年第7期(总第2567期)j:煮零警黄黔我国宏现调控部门协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机构的逐步调整,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宏观调控部门体系框架,宏观调控的部门分工得到初步明确,协调性得以初步优化。

但是,宏观调控部门间协调性仍然较差,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权威性和统一协调性不高、中央综合经济部门间宏观政策协调不够、综合经济部门与专业部门政策协调不足以及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政策协调不畅。

从根本上来说,部门间协调性差源自于宏观调控的相关法律尚未建立、协调机构还未形成、协调机制有待强化以及运行程序仍旧缺失。

因此,要逐步探索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加快制定相关部门的综合性法律,设置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机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之I',-1的协调配合,建立中央与地方双层调控主体模式,推进宏观调控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权威性、协调性和高效性高度统一的宏观调控部门协调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关键词:宏观调控;部门协调;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17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51(2014)7—0060—10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宏观调控的主体,即决定宏观调控目标、选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择为实现一定调控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实施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健全以对宏观经济总量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承担者,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宏观政策目标和政策机制化的执行者,其之间协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调机制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机制化的形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成与完善。

作为新兴市场加体制转轨国家,相对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部门协调而言,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我国宏观调控主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仍不完善,性、协同性”,明确了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逐步调整宏观调控部门关的路径和方向。

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行为的协同机制研究

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行为的协同机制研究

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行为的协同机制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在经济增长、就业、物价、金融等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宏观调控不能覆盖分散的微观市场,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会对宏观调控的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行为之间的协同机制,对于优化经济运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运用。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以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则主要通过调节税收和支出水平,以调整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中国央行是关键的执行机构。

通过发行货币和调控利率,央行可以影响银行的存贷款行为,从而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同时,政府的财政政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支出,来引导资源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在我国,GDP增长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政府也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微观市场行为对宏观调控的影响虽然宏观调控可以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但是微观市场的行为也会对宏观调控产生影响。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行为是影响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例如,如果市场主体对某种商品预期不佳,可能会减少购买和投资,这就会导致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

此外,市场主体的心理也是影响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短期内出现供给或需求的波动,市场主体的心理可能会出现恐慌,从而引起市场价格剧烈波动。

因此,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对宏观调控的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与宏观调控目标不一致,可能就会导致宏观调控效果不佳。

这就需要对于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预测市场走势和调整宏观调控政策。

三、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行为的协同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中,两者的协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失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失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失衡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在宏观层面上采取的调控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和措施。

它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稳定、实现财政平衡、实现就业增加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失衡问题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是确保经济各个领域相互配合,形成统一整体的关键。

协调政策能够保证在各个政策领域中进行相互补充,形成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

例如,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需要同时考虑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以及市场需求等等因素。

只有在这种协调机制下,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够发挥作用,使经济运行平稳,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实际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常常面临失衡的问题。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政策的制定部门难以形成一致的共识,导致政策决策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牵涉面广泛,各政策范畴间的互动关系错综复杂,导致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例如,一些国家在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的同时,财政政策过于保守,导致经济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或者在实施一项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其他政策的配套性,造成不同政策间的失调。

这些失衡现象容易引发金融风险、通胀压力、资源浪费等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失衡问题,有必要建立起健全的协调机制和策略。

首先,政府应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统一的政策思路和目标。

各个政策领域的制定者需要进行定期会商和信息共享,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其次,政策制定者要明确各个政策的优先级和权重,进行整体的权衡和取舍。

不同政策领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权衡来解决,避免出现相互抵消的效果。

再次,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组合,以应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挑战。

最后,政策执行者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政策效果,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略论宏观经济调控法发展与协调

略论宏观经济调控法发展与协调

略论宏观经济调控法发展与协调司诉讼理由是什么?略论宏观经济调控法徐孟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遵循宪法的原则规定,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和健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把宏观经济调控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制建设的紧迫任务。

本文仅就宏观经济调控法产生的条件、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差不多原则、调控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形成的客观条件任何一种新的法律或法律部门的显现,都有其一定的客观条件或产生的一样缘故。

为了阐明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概念和本质,具体考察一下它产生的一样缘故或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展和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分工的进展;社会生产逐步由一样的简单协作进展到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复杂协作,继而进展到系统的、社会化大生产。

在这种大生产条件下,要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保持社会再生产的合理比例和差不多平稳,幸免或者减少大的波动,客观上就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治理。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截了当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和谐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样职能。

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1]在那个地点马克思将经济的职能治理,比做乐队指挥。

事实上这种指挥就包括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

因此,为了使社会化大生产的治理和调控能规范有序地进行,一方面需要公司法、企业法、经济合同法等调整微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还需要表达国家对生产过程、宏观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规制和监督的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以和谐和治理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中的经济活动,使之服务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虽从人员构成上汇聚了宏观调控核心部门的“智
销售行业,各企业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①
2.“行政导向”模式下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门利益法定化
部门权力介入宏观调控立法的途径有二:在“前 立法”阶段.宏观调控具体领域的部门通过法律动议 和形成过程的主控力将自身的利益写入草案,甚至不 乏通过将审批、处罚等行政式管理权力一并写入,这 又进一步架构了调控权力的宏观手法,混淆了调控主 体的角色;众多立法动议的行政化使全国人大成为了 仅仅提供合法性通道的形式化机器,宏观调控立法的 应当作用进一步降低。在“后立法”阶段,由于宏观调 控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人大及其代表在 多数情况下并无能力运用一次性立法即对宏观经济 事项规定到事无巨细.由此给部门通过条例或细则将 法律微观化而将自身利益和权限单边化与扩充化留
直接行使者或参与者,且牵涉面较广,宏观经济政策 往往产生高于一般性政策的辐射度,更由于介人主体
基本属于经济性部门,其权能具有“升格”效应。部门利
下了余地,为冲解宏观调控统一性的片面部门利益披 上了合法外衣并加以固定提供了另一条渠道。 3.“政治正确”包装下的部门利益国家化 在中央部门对资源与利益进行争夺的过程中,如 何对“争权”或“争利”之实质作具有粉饰效果“装束 化”,使之符合中央的政治方向.彰显对中央话语的服 从是必须进行的技术处理。有学者从“言行一致”的 博弈策略角度梳理与解析了该现象:政府部门在公共 利益部门化过程中,为降低公共利益部门化的成本。 并达到在与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在内的其他政府部门 组织博弈中使本部门利益最大化。采取了符合中国 政治特点、行之有效的博弈策略。其具体表现形式可 以归纳为泛政治化的利益诉求话语与泛政治化的利 益谋求行动(孙立,2006)。在具体操作手法上,中央 部门往往通过将自身的权力需求与符合当时中央决 策方向的政治话语或路线方针加以对接,形成凸显 本部门重要性的亮点.经由将部门利益等同于国家利 益的语言嫁接.为自身争取权力与利益谋求正当性。 三、宏观调控权冲突的制度渊源 现行制度安排与调和冲突需求的巨大落差催生 了系统化制度供给的不足,这反过来使既有冲突未得 以解决甚至有扩大风险。
1.协调机构建置的消极
益也较一般中央政府部门更为突出。由此,专属于具体
部门的利益,成为宏观调控权力冲突的经济根源。
1。“公共利益”假面下的部门利益膨胀化 从职权范围的“主管”视角而言,中央部门在所管 辖的范围内是具体领域或特定行业公共利益的代表 者,为该领域或行业的纳税人提供政策供给与公共服 务。“公共利益”一直是立法文件中的常用词汇,公益 原则更成为多个部门法的指导思想与法律原则,同 时,对于该语词的“意思中心”.公众有着较为一致的 “粗略”感悟,但“公共利益”的精确界定一直难有定 论:而当代表“公共利益”的部门职能与经济调控之 “宏观”的挂钩,似乎有着体恤大众、关怀民生“天作之 合”的效应。并且意蕴上的模糊性为公共利益在部门 法中充当原则性规定及在司法中扮演“兜底”角色提 供了语言学支持。与之相对应.公共利益的界定难题 也为宏观调控的相关部门将其“面谱化”提供了可乘 之机,公众视野下为落实公共利益“犯难”的调控政策 冲突实为不断膨胀的利益争夺。在横跨环保与财税 调控领域的燃油税改革中,不同政府部门间的利益格
循的配合联动机制,现实中的各主体的协商常常流于 形式.浮于表象,并未在立场互换与超越个体利益的
层面上充分交流:并且.具有较强恒定性沟通程序装
移除或限制部门利益这一引发冲突的经济诱因, 有必要在部门之“外”寻求协调组织的介入。宏观调 控领域中,专门性的独立协调组织并不必然在任何情 势下存在于任何场合中,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现实条 件确定,以宏观调控中的规划(计划)为例,在法国的 计划制定过程中。作为“第三方”的法国现代化委员会 对于规划的协调就发挥重要角色:法国的计划决策机 构为中央计划委员会,确定计划的大政方针并有权检 查和修改,总统担任主席;计划总署作为编制机构,在 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负责计划的起草,提出计划方针和 目标的总体设想提交中央委员会和政府。综合平衡各 领域计划,形成政府正式计划提交内阁会议通过;现 代化委员会是直属计划总署领导的协调机构。讨论、 协商和修改决策机构确定的计划,由计划总署综合 平衡(桂世镛、周绍鹏,2000)。相反,韩国经济企划院 就同时拥有规划制定及协调两方面的职能。但无论 如何,相对于兼具政策制定与协调职能合一主体,独 立协调组织的中立性,确实可以很大程度上排除“板 凳决定立场”的担忧。鉴于议事协调机构的现实可行 性以及协调专业性较强。本文将以其为中心展开对外 生性协调主体的分析。
慧”,但由于其属于央行的内部机构,央行的法定职能 否认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作为“正宗”协调者的可能性, 且即便中央政府强行性迫使其在事实上承担此种角
色,势必造成央行本色的遗失。长远看会造成难以补
偿的后果。国务院本身虽有协调作用。但中央人民政 府的角色决定其并非也不可能持续性充当专业协调 机构。由此,宏观经济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缺乏意 见汇总、信息对比、一致决策的场域与争议诉诸的主 体,再考虑宏观调控程序、法律责任虚化等因素,本为 偶然性意义上间或发生的争权与越权。以及对决策出 台或政策动向流露后果的不负责任.容易成为一意孤 行态度支配下的司空见惯。现行宏观调控权力构架
2634
①《部门利益博弈难以平衡,燃油税开征久拖不决》,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ndrc.gov.cn/xxfw/hyyw/t20050526
htm,2012年3月6日。 一15一
万方数据
_臣团匿蟊匿珊!!!!苎篁!!塑
中协调主体有效建置的空缺状态很大程度上导致了
权力交汇中的失措。 2.决策配合机制的无章
宏观调控是一个包含多项指标、参数的信息汇 总,在非宏观调控部门介入时涉及的领域与内容更加 丰富与复杂。信息总量的巨大与多样,再加上统计方
法的不一,以及可能对数据进行的加工等,使据以进
行宏观经济决策之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与一致性和 理想水平相去甚远。在“中央”这一特色主体的强力 领导下。沟通关系确也客观存在,正如辩证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布劳(1964)在承认群体权力分化中造成的 对立倾向外,同时认可整合倾向的主张:“权力的分化 最终造成潜在的冲突。然而,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被一 系列将权力变成权威的力量所抑制。在权威中,下属 经常把领导要求服从的命令当成合法的要求加以接 受”(乔纳森・H・特纳,2006)。然而,在被迫或自发的 整合性信息联络中,沟通机制在我国并未健全,甚至
制?构建有效权力沟通平台的内外途径是什么并如
的各部门之问频现权力冲突的个案。例如,财税调控 中,商务部与财政部就“两税合一”的问题多次提出相 左意见,延迟了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价格调控方 面,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等部门各持己见,一 定程度上对调控权信用构成消极影响;节能减排方 面,在推行问题上,环保部门与发改委就“国Ⅲ标准” 的实施时问发生分歧,影响了政策出台时机:房地产 调控中,央行和建设部门就期房销售等问题多次意见 相左;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等方面,国务 院相关部门也不断上演着各种博弈场景……理论上, 无论是源于“权力多元化”可能导致的调控分化(郭道
(1)“议事”基调:立场的开放。在我国,议事协调
置的缺乏使既有的“事前通气”、“协商会议”等微观时 空下的交流行为仅仅具有偶发性或随机性,不能满足
近年宏观调控形势下对于政策出台的连贯一致及协 调性兼备的要求,进而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上,欠缺稳
定与自觉的合作关系具有解体及效果稀释的危险。
3.信息沟通机制的异形
中心
等反复出现的个案反映出,参与宏观调控的具体部门 在实施调控权的进程中存在权力失调的状况。这在
一定程度上源于宏观经济事务难以彻底实现边界清
晰、无缝衔接的分配于调控主体各方,即往往态度上 相互排斥的权力主体在调控权内容上却有重合。这 种矛盾需要对话与协商来解决,联合发文、联席会议
等是实践中正在应用的合作调控方式;而缺乏有章可
关系甚密:如在规划的制定中,发改委决策要以统计 局数据为重要参考依据,二者的信息交流本必不可 少,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容易出现类似于司法领域中 “先形成判决结果,再进行合法性说理”的心理模式,
即“用数据为观点服务”(陈共、昌忠泽,2007)。如此
房地产领域央行121号文与国务院18号文的冲 突、农产品价格调控中国家统计局与发改委的相反论
局就彰显无疑,如“公路养护部门将无法直接得到养
路费,只能找税务部门要养路费;在税务部门内部,地 税与国税的收入也会有升有降;当然,农业管理部门、
建筑、电力等部门也想维护本行业利益;在燃油生产、
权力主体之间协调机构的建设及权力配置是多 元权力互动中润滑工程,但前揭已表明当下的发改委 并未展示出协调者的合格角色,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
控绩效。
关键词:宏观调控权力
中图分类号:F123.16
冲突协调制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2)11—0014—05
一、问题的提出:宏观调控与权力冲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 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 提出要“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最 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家进一步明确指示应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 观调控体系。从权力分配的视角分析,由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等多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并存,履行不同调 控职能的部门之间的权力协调。成为实现上述政策意 旨的重要命题。
何从细节构建制度?本文旨在关注并回应上述问题。 二、我国宏观调控权冲突的经济渊源 国务院各部委根据自身职权范围行使管辖事务, 虽在法律地位与行政关系上统一于中央政府,但在具 体权力行使中却衍生出不同利益,这种利益由于具有 稀缺性和独占性,事实上是一种有利于具体部门及其 人员的资源,再经过该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与扩 大,成为了特有的部门利益。在宏观调控领域。无论 是否成为宏观调控部门.只要是参与其中的部委,由 于相应权力涉及层面较高,往往是中央最高指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