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案标题: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和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它们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平均数和范围。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问:平均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某些情况下,是否有其他统计指标能更好地描述数据的中心趋势和分布特征?探究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引导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计算出中位数。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位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4. 引导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5.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引导他们计算出众数,并讨论可能存在的情况。

拓展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对于数据分布的特征有何影响?如何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2. 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数据集,引导他们分析和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它们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的例子,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或成绩,并分析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总结活动:1. 引导学生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不同的数据分布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哪个更能反映数据的特征?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以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评估活动:1.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要求他们计算出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征。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 15 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 320 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
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
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
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二、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 15 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 15
2.某商店 3、4 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规格
月份 台数
1 匹 1.2 匹 1.5 匹 2 匹
3月
12 台 20 台 8 台 4 台
4月
16 台 30 台 14 台 8 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1/2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 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 1.(1)210 件、210 件。 (2)不合理。因为 15 人中有 13 人的销售额达不到 320 件(320 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 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 210 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 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1)1、2 匹。 (2)通过观察可知 1、2 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 1、2 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 2 匹空调。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代表数据的集中趋势。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利用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教学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扇形图,条形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以及在中位数和众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题目,考察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演示求解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与讨论,应用拓展。

3. 第5课时:小结与作业布置。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练习题及答案3. 实际问题案例十、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 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和设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计算器;2. 教材和教具:教科书、练习册、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讨论:小明有10个同学的考试成绩,他想要找到成绩的中间值和最常出现的成绩,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2. 概念讲解(2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数轴,向学生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数。

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唯一确定的;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然后,向学生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3. 求解方法(30分钟)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一组数据 {3, 5, 1, 6, 2, 5, 4, 5},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求解中位数的方法:1.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 2, 3, 4, 5, 5, 5, 6};2. 判断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发现有8个数,为偶数;3. 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3 + 4) / 2 = 3.5;因此,中位数为3.5。

求解众数的方法:1. 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1出现1次,2出现1次,3出现1次,4出现1次,5出现3次,6出现1次;2. 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众数为5。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其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进行。

4. 实践运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给每组一组数据,要求他们求解中位数和众数,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

Don't worry about the result, first ask yourself if you are qualified enough, and the effort must be worthy of the result. When the time is in place, the result will naturally come out.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1、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2、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首先应复习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将这三者进行比较,归纳三者的各自特点,以保证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不致盲目乱用.可以通过具体问题来进行比较:以下是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另外要注意: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四、例习题的分析:例题6中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例题6中的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教材P146例6的意图:①、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②、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③、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④、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补充例题:。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完整版】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完整版】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真实惠超市最新年5月25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

一个月后他拿到了12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2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

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真实惠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3.观察数据,分析原因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2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没有错生:我算了一下,9个数的平均数是2000,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2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位数和众数教案目标:1. 理解和定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会计算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掌握如何解读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2. 教学PPT或其他可视化工具3. 数据集示例4. 计算器5.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教学步骤:引入:1.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它们?2. 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并询问学生如何找到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探索中位数:1. 定义中位数:中位数是一个数据集中的中间值,按大小顺序排列时,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2. 展示一个数据集的例子,并引导学生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

3. 解释如何找到中位数:如果数据集中有奇数个数值,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中有偶数个数值,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4. 通过示例数据集的计算,演示如何找到中位数,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探索众数:1. 定义众数: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2. 展示一个数据集的例子,并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3. 解释如何找到众数:找到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为众数。

4. 通过示例数据集的计算,演示如何找到众数,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练习与应用: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些练习题,以巩固他们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情况下需要计算中位数和众数?请举例说明。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分析某个班级的考试成绩,找到中位数和众数,以了解整体表现和最常见的分数。

总结:1. 复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继续观察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扩展活动(可选):1. 让学生自行收集一些数据,并计算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案主题: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数据集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数学数据集示例。

3. 学生练习、问题和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吗?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被使用?”来激发学生思考。

介绍中位数:2. 清晰地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即将数据按升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3.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中位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计算中位数。

步骤:首先将数据排序为 {2, 3, 5, 7, 9},然后找到中间位置,也就是第三个位置,中位数为5。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

介绍众数:4. 清晰地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5.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众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 5, 3, 7, 7},计算众数。

步骤:统计每个数值的频率,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众数。

应用中位数和众数:6. 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中位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众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常出现的数值。

练习和评估:7. 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完成,帮助他们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8.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包括对他们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能力的评价。

总结:9. 简要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强调它们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拓展: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相关概念,如中位数的偏差、众数的多模态分布等,以进一步深入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1.2中位数和众数(优质)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优质)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课目标1、进一步认识均匀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认识均匀数、中位数、众数在描绘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巧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质问题。

要点、难点和打破难点的方法1、要点:认识均匀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2、难点:灵巧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许多的一种量。

此外要注意:均匀数计算要用到全部的数据,它能够充足利用全部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许多时,人们常常关怀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极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均匀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相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动都会相应惹起均匀数的改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摆列地点相关,某些数据的挪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改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绘其趋向 .例习题的企图剖析教材 P146 例 6 的企图( 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与剖析以后波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剖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好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质问题作了一个标准典范。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稳固复习。

( 2)、从剖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企图是划分均匀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由例题中( 2)问和( 3)问的不一样,致使结果的不一样,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当依据题目详细要求来灵巧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 4)、本例题也客观的反应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表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密切联系的。

讲堂引入本节课的讲堂引入能够经过复习均匀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达成要点、打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需勉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

例习题的剖析例题 6 中第一问是在稳固均匀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中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寻找一组数据的众数,以及如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一组实际数据,引导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中位数和众数,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考试成绩、身高、体重等,让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其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意义。

3.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决策中的作用。

七、案例研究1. 教师提供一份关于某班级学绩的统计数据,要求学生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2. 学生分析数据,计算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这些数值对理解学绩分布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正确评判.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1)猜年龄:有九个人在草地上游玩散步,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

猜一猜:他们的年龄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生:学生猜测。

师:想知道真实的年龄么?
(2)真实年龄(单位:岁)
34778999 79
师: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偏大或偏小的数叫做极端数。

师:这组数据中有没有15和15上下的数据?
生:没有
(3)小组讨论:那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这组人的年龄情况比较恰当,为什么?
2.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位数与众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0
600
500
500
请你为小李当参谋,你会建议她去哪里应聘呢?在你的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学活动2
二、问题探究
1.探究问题一:1、用平均数反映两超市员工的实际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合适吗?说说你的意见。2、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工资低于平均数?
小结:正是因为出现了远远高于平均数以及远远低于平均数的极端数据,这时候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了。
(2)12, 15, 19, 23, 5
(3)10, 20, 30,60,
小结:(1)找中位数一定要先排序;
(2)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间一个数是中位数;
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12,15,30,18,30
(2)40,35,62,40,99,62
(3)1,2,3,4,5,6,7
一、情景导入
1.列式计算求平均数:上周学校艺术周五(1)班四位同学1分钟跳绳次数:
姓名
刘依婷
饶慧丹
李家辉
陈思苗
次数
130
211
89
113
2.去过世纪联华超市吗?天客隆呢?感觉怎么样?其实超市里的员工们是很辛苦的,你觉得他们的报酬应该是多少比较合适呢?你了解过他们的收入情况吗?
小李下岗了,想要重新在超市重新找一份工作。得知这两家超市正在招工的消息,昨天特意去了解了一下两个超市的员工收入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工资表:
世纪联华超市员工工资表
经理
副经理
员工1
员工2
员工3
员工4
员工5
员工6
员工7
员工8
员工9
4000
2000
1100
800
750
650
600
600
600
500
500
天客隆超市员工工资表
经理
副经理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E
员工F
员工G
员工H
员工I
1600
1500
900
900
900
850
700
2.探究问题二:
a、你认为用哪个数来表示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合适呢?
b.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组内交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学生汇报:
d.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一一加以分析,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认识中位数和众数
(引出我们需要新的数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活动3
三、精讲质疑
1、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叫中位数。
指名用自己的话归纳找中位数的方法,教师捕捉发言进行板书: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
中位数-----先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
3、通过平均数和中位数对比,体现中位数比平均数更加合理
教学活动4
四、课堂练习: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6, 7, 8, 9, 10,12,100
小结:一组数据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众数,有时众数是一个,有时不止一个众数。
3.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1,7,13,19,13,13,15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没有极端数据出现时,有时候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是同一个数
4.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某小组进行昂卧起坐比赛,每个成员一分钟做昂卧起坐的次数如下:
10 12 10 48 50 14 11 13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做昂卧起坐的水平。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从而通过比较体会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不同。)
教学活动5
五、生活小知识:
在一些歌唱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得分的平均数,把它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概念:中位数众数
(650)(先排序)
方法: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
(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师合理捕捉学生的发言进行有效的板书,使人一目了然,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中位数和众数》
科目
小学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而且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平均数知识;农村的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羞涩感,可是大多数孩子内心的深处还是想表现一下自己;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定归纳逻辑推理能力,但还不够强;经过五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有待提高,并愿意参与分组讨论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一组数据时所表示的含义,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学会快速、准确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意义和差别。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寻找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以及数据不按顺序排列时中位数的规律。
教学资源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着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
三、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