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子美学思想要义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关键词]名;象;道《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
《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
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
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
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哲学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上德”论、“自然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理论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
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
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
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
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
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
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如 果把 月 亮 比喻 为 “道”, 那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二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美学的具体 概念。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源自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 “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 )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道 (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
一 ( 美的整体)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辨析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辨析◎李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他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老子哲学中, 美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并将其与作为最高实体的“道”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了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追求。
老子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抽象的思辨,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含蓄性、自然性和柔弱性, 这对以后美学的发展及文艺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一) “天得一以清”的整体美整体美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 也是艺术创造原则, 更是审美欣赏原则。
在老子思想中,“道”不仅是其哲学的最高实体, 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道”决定了老子美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其所体现出来的最为基本的内涵, 恰恰就是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整体意识。
老子说:“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 [1]就是指“道”是超越于常道, 强调“道”的整体性, 他认为“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 [2] 这个“一”就是“道”, 就是整体。
在老子看来, 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因而他所欣赏的美也是一种整体的美, 离开了整体, 离开了“道”, 宇宙就是支离的, 生命就是破碎的, 因此也就无美可言。
同时老子直接阐发了万物得“一”以后所产生的直接美感, 这就是“清”, 清就是清静、澄明、不杂多, 从而证实了整体的和谐美。
与“道”、“一”一样,“和”也是老子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其所表征的正是传统的整体美。
但两者表现的角度不同,“一”直接强调的是整体性, 而“和”所表现的则是这种整体性如何实现的过程。
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3]他认为,“道”不仅是“实”, 更是“虚”; 不仅是“一”(整体) , 更是“多”(差异) , 虽然万物存在着对立与冲突, 但它们最为本质的关系却是“和谐”的关系。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城”、“返璞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孔子的美学思想:“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
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墨子的美学思想: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 "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墨子是否定艺术,不言审美的.本文认为墨子在倡导艺术的社会功利维度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维度.他的美以"用"和"质"为内涵,体现了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墨子"非乐"的背景、实质,及其"美"的涵义两方面论述墨子的美学思想.苟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被认为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其核心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被称为“顺势而为”。
老子认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也不要过度追求功利,而是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
他认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以“无心”的态度去做事,顺从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干预。
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放松、闲适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不要过于执着,不要强求结果,而是顺着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做事,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无为思想的体现,他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的、无心的状态,也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状态。
他认为美不是人为地追求,而是自在地存在,不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在的存在。
在老子看来,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其美的存在和表现,我们只需要做到顺应其本来面貌,就能够感知到其中的美。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都是从它而来的,万物都有其本来的面貌,我们只需要抱着一种超然的、无心的态度去看待,就能够领略其中的美。
老子更加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发自然的存在,而非由人类主宰。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子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一种自然、无心的状态,这就是真正的美。
我的感悟在我看来,老子的无为概念和美学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快节奏、高压力、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比比皆是,让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
而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则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种种困难时的一种指导思想。
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聆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而且,它还对我们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平静、宁静和自由。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无为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有时候我们需要付出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创造新的美的存在。
老子美学思想三要义之探析
老子学说从本质说不是美学而是哲学 , 但在 他博大精深 的哲学体系中, 却饱含着丰富深刻 的 美学思想。老子深刻地把审美 现象与追求平淡 的 自然人生态度联系起来 , 在生命 的境界与审美 的境 界 中把握 人 的审美 活 动 ; “ 而 自然 美 ” “ 为 、无 美 ” “ 静美 ” 其 重要 的 审美 范畴 。老子 美学 和 虚 是 对 中 国后 世 美 学 和艺 术 的 介 : 高国雄 (9 5 ) 男, 疆巴里坤县人 , 15 一 , 新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 究方向: 研 文艺学 。
50
昌吉 学 院学 报 所 以 , 持 自然 的 素 朴 品格 , 终 乃 是 为 了保 持 保 最 人 的“ 天性 本 真 ” , 持 人 的“ 性 保 天性 本 真 ” 。正 美 如 车 尔 尼 雪 夫 斯 基 所 指 出 :构 成 自然 界 的 美 是 “ 使 我 们 想起 人 来 ( 或者 , 预示人 格) 的东 西 , 自然 界 的美 的事 物 , 有作 为 人 的一 种 暗示 才有 美 的意 只 义 。 [董 学 文 先 生 也 指 出 :人 只 有 在 美 的欣 赏 ”2 “ 中 , 能摆 脱 社 会 的 , 部 的 干 扰 。 真正 沉 浸 在 才 外
相融合 , 天人合一” “ 即“ 、天道 即人道” 。然而“ 天 人 合 一 ” “ 道 即人 道 ” 既源 于 “ ” 归 于 或 天 , 人 又
“ ”最终归于人去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人 格。 人 ,
自在 , 自成其美。所谓的“ 大成若缺 , 其用不弊;
收稿 日期 :0 2 0 ~ 5 2 1—4 1
一
、
自然 美
“ ” 道 是老子哲学和美学体系 的核心 。老子 认 为 ,道 ” “ 具有 形 而上 的 品质 , 它是 一 种 “ 天地 先 生 ” 不 依 赖 任何 指 令 , 有 任 何 外 在 参 考 标 准 , , 没 完 全按 照 自己 的本 真样 子 而存 在 、 周 而复 始运 而 动 着 的 混 沌 不 清 、 生 无 灭 、 声 无 色 、 味无 无 无 无 形、 超言绝象 、 虚静恬淡 、 不可摹写 、 以言表的 难 生命本体状态。这个“ 很重要 , 因为它是世 道” 是 界 的本 源 , 所谓 的“ 道生一 , 生 二 , 生 三 , 生 一 二 三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1、氏族社会崩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1)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有了极大发展(2)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阶级对抗和冲突,带来前所未有的虚伪、残暴、罪恶现象2、孔子肯定了奴隶制社会产生后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宣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孔子又极力主张保存氏族社会传统中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民主和人道的精神,适当地调节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实行一种较为温和和符合人道精神的阶级统治。
(孔子“仁学”的实质)3、老子无情地揭露了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虚伪、残暴和罪恶的现象,认为孔子所提倡的那一套仁义道德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极端有害的,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诠释前所未有的灾难。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4、老子主张取消文明,实行“无为而治”,回到无知无欲、不争不乱的原始社会。
5、伴随着私有制而产生的人类文明是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压迫为基本条件。
6、老子从根本上取消了人的自觉的努力和能动的作用。
7、“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把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追求都看做是一种违反自然的人为的活动,从根本上破坏了原始社会那种天然合理的朴素状态,因此,取消文明所带来的各种罪恶,停止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一切追求和努力,以“无为”代替“有为”,事事纯任自然,不要认为去干预,就能成就一切事情,使人民免除一切灾难,自由快乐地生活,同时又能使国家的统治者能够永保天下。
8、“道”所具有的的特性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9、老子看到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却又是合乎某种目的,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到达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关于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怎么写,下面整理推荐年度工作思想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方向。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设计美学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他的《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设计美学的思考和观点,以下将对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进行浅析。
首先,老子关注的是自然的美。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至美的存在,而人类的行为和设计应该以自然为榜样。
他强调无为而治和无为而行,认为真正的美学应该追求无为而得的境界。
这种无为的境界并不是放弃行动或者怠惰,而是指人人追求自然的本真,像大自然一样自然流露出美。
其次,老子的设计美学强调“道”的概念。
在《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无限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本质。
设计应该追求与道相符的美,并体现出道的自然和谐,以达到万物产生的本源和平衡的境界。
老子还认为,设计应具备柔性和谦逊的品质。
他提出了“柔”的概念,认为柔弱胜刚强,柔顺胜强硬。
这种柔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和特性,注重“适应自然”的原则,不违背自然的本质。
同时,设计师还应具备谦逊的品质,不要炫耀自己的才华和功绩,要尊重自然和谐的力量。
此外,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还关注平衡和对比的原则。
他提出了“两仪”和“一阴一阳”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对的对立面构成的,而平衡便是这种对立的统一、设计中,应该注重对比与平衡,不仅要表达出事物的差异性和对立性,也要使它们达到和谐的统一,创造出美的大和谐。
此外,老子的设计美学还关注细节和整体的关系。
老子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强调在设计中注重细致入微的处理和雕琢。
他认为细节是构成整体的基础,只有在细节的处理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出完整而和谐的整体。
最后,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应该效仿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设计中,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不要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共生共荣。
同时,设计也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人类的精神和身体的和谐。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1.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
他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道”的体现,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自然界的本源,包含着宇宙的真理,是一切美的根源。
老子认为,美是以“道”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本质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老子认为,美的根源是“道”,而“道”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切美的根源,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因此,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观念,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又神圣的审美观念。
2. 老子的自然观老子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没有任何静止的状态。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它不断变化,没有任何止境。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过程,它没有任何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没有任何有形的物质,只有无形的能量。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宇宙的过程,它没有任何固定的规则,只有不断变化的规律。
3. 老子的美学原则老子的美学原则是以自然为基础,以谦逊、宽容和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美。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形式,而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及遵循自然的规律的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老子认为,美的表现形式应该是谦卑的,宽容的和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此外,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把自然作为一种榜样,以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不是强加于自己。
最后,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来面对自然,因为这是一种崇敬的态度,而不是自大的态度。
老子美学观点
老子美学观点老子的道理不是关于美学的,但它的基本思想,尤其是一些重要命题,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根源。
关于理解美的性质的命题如下:1、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自然,而是指事物真正存在的方式,意思是任其自然。
根据老子的观点,事物有自己的本性,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
事实上,老子是在谈论真正的美。
“道法自然”意味着生态,强调“道法自然”,这意味着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此基础上,他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2、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无法把握的。
这是一个与“道”相连的领域。
它有无限的光,但看不到它的光,无限的伟大,但看不到它的形象,无限的美,但闻不到它的声音。
这种美需要用心直接理解。
“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所描绘的“恍惚”氛围也与艺术形象相连。
艺术形象应该是虚拟的,应该是模糊的。
这不仅是因为它只是生命的反映,而不是生命的实体,也是因为它需要给接受者一个重新创造的空间。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主张美是真的。
他说“信言不美”,这是指人为多余的装饰。
老子认为,真相和真理可以在没有装饰的情况下被他人信任。
4、无为无不为老子把这种东西按照自己的本性存在,运动的状态叫做“无为”。
只有当人们的主观意图符合“真理”,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时,主观的“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善”。
这样,“善”的实现就是“真理”实现的产物。
实现的“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好”,这就是美。
美是客观真理与主观善相统一的产物。
老子通过他的哲学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包括崇尚空灵、宁静、软弱、朴素等。
“空灵”主要体现在老子以“虚无”为主的宇宙观中。
虚与实存在,虚与光,虚与现。
这是中国意境理论的精髓;“宁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简单性(相对于强烈的色彩)、自然(与雕刻相左)、温柔(违背雄强)、微妙(不同于浅薄)等特征;老子“柔”哲学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
老子看到新事物(最重要的是新生命)在其初始阶段具有弱点,认为只有弱点才有希望和发展的可能性。
老子的美学观点
老子的美学观点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老子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包括关于美学的思考。
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个体人生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他看来,美是来自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调和,是人类和自然之间协调的产物。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本性,而最大的美就是这些本性的自然表现。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身的自然状态和变化,才能体会到最真实、最美丽的形态。
在老子看来,人类应该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
他提倡人们回归本真,追求内在的美,满足于自然状态下的生活。
他把简朴、自然、适度等美学观点融入了其思想体系,反对奢侈、浪费、攀比等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老子对美学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和内在的美。
他主张尊重生命,追求自然和谐,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和人为干预破坏自然的行为,这些看法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广为传承。
除此之外,老子对于审美的观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上。
老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学上不应该简单地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老子还提倡不言之教,即用无言的方式来感悟美的存在。
他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看法强调了超越语言和视觉的美学意义。
比如,在《道德经》中,他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体现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的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在美学上的思考强调了道、自然、内在的美和超越语言的美学意义。
他主张通过减少欲望、回归自然来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体现出一种反传统、反权威的审美立场,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展开全文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老子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提要: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视野开阔、意境宏绰、观念众多,滋养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并成其内在之灵魂与肌体之血肉。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所体现的“形神”之关系,置于艺术创作中则可谓是最早的关于“形神”问题的阐述,这对自古及今的艺术创作活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营魄;形;神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所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使中华民族的这段思想文化史呈现出奇伟壮丽的景象,它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的美学、艺术特质,不仅产生了滋养中国文学艺术的不竭之美感源泉,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学肌体上的血肉,进而升华为中国文学的灵魂,结晶为艺术理想与美学追求。
范文澜认为在古代哲学家中老子“有极大的智慧”,“确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①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及其可贵的思想遗产,这是不用质疑的。
在艺术创作中老子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的“形、神”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对自古及今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老子所创立的“道”的理论,既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相当深刻性的辩证范畴。
它超越语言,既不是理论,亦不是逻辑,而是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辉的思想。
艺术的超越性、非逻辑性、实践性恰恰与老子思想有了天然的契合点。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言语到达不了的地方,才最能接近人类灵魂的本质”。
真正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一种形神交融的境界,它能把人类最本源、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使创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一种本性显现的途径。
《老子》第十章中讲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载”是附载,用以指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是说肉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要附在肉体上不能分离。
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
”魏源说:“营,读为魂。
2老子美学思想要义
学、术、技
学:安顿心灵之学,无功利。 术:实用理性,满足某种私欲。 技:工具理性,风干为某种知识形态。
老子之“学”的“术”化轨迹
庄子真正继承了老子之学的神韵,讲心斋、坐忘、逍遥游等, 都是在安身立命的本真处说的; 法家与道家有一定的思想渊源,韩非就有《解老》、《喻老》 两篇。法家也讲“无为”,但法家的“无为”说到底还是实 现“势”的资具。 管子有“虚一而静”说,这看起来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 笃”没什么区别,但他的所谓“虚”与“静”在人性上并没 有独立的根基,说白了,这“虚”与“静”仍是管子这位政 治思想家为了实现“富强”的价值而讲的一种“术”。 到了汉代,道学的术化主要沿着两条路发展,一条路在于养 生,向往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一条路在于治世,把老子的 “无为”之学改造为黄老之术(陆贾与司马谈是其代表)。
老子
第一节 渊默的隐者气象与道家思想的摇篮
一、渊默的隐者气象 二、“不言之教”及其言说方式 三、渊默的隐者气象表现为“法自然”之“道”
一、渊默的隐者气象
1、老子不是一位单纯的“智者” 2、老子是一位真正的隐者 3、老子的隐者气象在于其“渊默” 4、“隐”与“逸”的张力
1、老子不是一位单纯的“智者”
(参阅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28-329页)
引申
由“学”而“术”,人们主要是把老子的隐者之学功利化; 到了近现代以来,在实用主义的怂恿下,老子之学进一步被 功利化为一种明哲保身、沽名钓誉、以进为退、以柔克刚的 “术”。 正如儒家一旦“术”化会落于“伪”,道家一旦“术”化会 落于“阴”。
老子美学思想要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道”为基础:老子认为音乐是道的表现,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而音乐也是道的反映。
二、注重音乐的完美性:老子认为,音乐应该是完美的,它应该有一种统一的美感,它应该有一种深刻的意义,它应该有一种永恒的价值。
三、注重音乐的节奏性:老子认为音乐的节奏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可以治愈人们的心灵。
四、注重音乐的和谐性:老子认为,音乐的和谐性可以把宇宙的秩序带入人类的生活,可以让人们更加和谐地生活。
五、注重音乐的灵性:老子认为,音乐的灵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精神,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宇宙的神奇。
论老子的审美之道
论老子的审美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家老子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其精妙语言宣示
了一切现实背后的妙道,典雅曼妙,颇具审美之道。
老子审美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内在的静定与本真的对立,空虚的开放和懒惰的保存,以及无为的潜在力量,是一种灵活的审美。
首先,老子的审美之道提倡内在的静定与本真的对立,像8卦定象的《易经》中提到的天下际道,所谓际,是指表里如一;所谓道,则是古人以为生活中能够表现得出最接近真实存在的事物。
在此,老子对物质、精神以及自然中每一件事物都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和审视,以一种纯粹的眼光,引向内在的真实与本真本质,从而完成审美的真正停留。
其次,老子的审美之道提倡空虚的开放和懒惰的保持,他认为:“空虚者,归
之以天”,也就是说,审美之道首先要保持清晰、纯净,具备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事物本身,从而给审美者更多的自由来进行发掘,而不是被一把袖子一针不放的被掣肘。
终极,老子的审美之道以无为的潜在力量为精神,他提出道不行,而无为去行,所谓无为,就是只靠本能,而不需要通过思维运算独立地进行审美活动,只要让自然本身发挥它的灵动,便可以表达出欢愉、确定、流畅的审美感受,并且得到内在的宣泄。
总之,老子的审美之道以多元、智敏、情感深藏的审美观,引导着人们拨开表
层物质,看到自然细节中内在的精神、造型、景观,实现本真的深层乐趣,久而久之,于审美间更有一种更深的印象与记忆。
老子美学思想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一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
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
”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
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
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
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
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
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
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老子美学思想总结《老子》一书,原着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
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
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着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着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
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着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释老子的着作,又成为“某家老子”;某某诠释了一番,又成为“老子某诠”。
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
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
”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
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
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
其实,道家的“巨擘”,不止这一二人,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孙子。
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血缘的祖孙父子关系。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着《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而称霸诸侯,充分显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而所着的十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类已登上月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而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儿子的含义。
一说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
但可以确定的,计然子实有其人。
又有说他是范蠡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申
应该说,原初的道家之学正如原初的儒家之学,并非没有 “术”化或“技”化的可能性,但它们的开创者的初衷显然 并不在这里。 我们现在是在讲有能成全人的心灵的原初道学,理应尊重它 的本始意趣。 我们出于对民族心灵的纯化与提撕的担当,也理应从成全个 我心灵的心学这一层面来讲,可以说,这是从事人文学术研 究的人的责任。 否则,如果“学”对于“术”或“技”独立不出来,我们的 人文学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充其量只是充当某种学 术之外的力量的资具——譬如政治的奴仆、经济的掮客或科 学的婢女——而已。
苏格拉底与智者的区别
苏格拉底与智者的最大的区别,是他心目中有“美本身”、 “善本身”、“大本身”之类的“神像”。他所有的追问, 归根结底,最后都旨在导向对虚灵不滞的“美本身”、 “善本身”、“大本身”这类“神像”的确证。
如何领悟虚灵不滞的心灵支点
“要在肉眼失去敏锐的时候,灵眼才开始烛照,你离这种状 况还远哩。” (《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第 347页)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老子》第十章)
老子
第一节 渊默的隐者气象与道家思想的摇篮
一、渊默的隐者气象 二、“不言之教”及其言说方式 三、渊默的隐者气象表现为“法自然”之“道”
一、渊默的隐者气象
1、老子不是一位单纯的“智者” 2、老子是一位真正的隐者 3、老子的隐者气象在于其“渊默” 4、“隐”与“逸”的张力
1、老子不是一位单纯的“智者”
“自隐无名”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 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庄 申韩传》)
引申
引申二:老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安于“义理”的
我们不能把老子视为一位“智者”,正如我们不能把苏格拉 底视为一位智者一样。 应该说,他俩都很睿智,但他们的睿智是有着一种“安于义 理而厚重不迁”(朱熹语)生命基调的,因此,这寓托了生 命的睿智也就成为不同于纯粹的智者之乐的神慧。
苏格拉底的“神像”
“独”与“立”:得“道”的“隐者” 气象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 第二十五章) 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 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 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 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第二十章)
引申:孔子与老子的通与不同
老子的“自然”之“道”是“渊默”的,或者说是内敛的。 在内敛上,可以说老子与孔子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 孔子内敛于“中行”之仁道,老子则内敛于“自然”之 “道”;一个是“渊默”的圣者,一个是“渊默”的隐者。 孔子对君子在人格上的理想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文质彬彬”。可以说,这种理想中的“君子”既不“狂” 也不“狷”,此即所谓恰到分际的 “中行”。
思考
《论语》中有关“隐者”们的记载意味着什么? 孔子对“隐者”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隐者”们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老子对孔子的 态度是这样的吗?
老子与一般“隐者”的不同
老子这位真正的隐者与《论语》中谈到的那些隐者 所不同的是,那些隐者尚未像老子那样对自己所持 守的“自然”之“道”达于完全自觉,也没有像他 们那样对孔子这位渊默的圣者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 应该说,儒家的仁道与道家的自然之道尽管有很大 的张力,但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 子那里,他们之间还是相互尊重的。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事件中体会得到。
(参阅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28-329页)
引申
由“学”而“术”,人们主要是把老子的隐者之学功利化; 到了近现代以来,在实用主义的怂恿下,老子之学进一步被 功利化为一种明哲保身、沽名钓誉、以进为退、以柔克刚的 “术”。 正如儒家一旦“术”化会落于“伪”,道家一旦“术”化会 落于“阴”。
“狷”:儒家理解道家的义理依据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 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狷”意指“有所不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隐”。
孔子谈“隐”与“藏”
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 伯》)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小结
纯粹的智者之乐容易导致一种本体论的怀疑论,老子与苏格 拉底显然不是那样的。 我们看到,老子的自然之“道”是他的心灵支点,有了这一 “厚重不迁”的支点,他才能够自觉地做到“为无为”,洒 脱地西出函谷关而不知所终; 苏格拉底期许的“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就是 他的心灵支点,有了这一“厚重不迁”的支点,他才能够自 觉地为了捍卫心中的哲学而赴死,从容地选择死亡而如泰山 一样厚重不迁。 只是因着各自所希冀的心灵支点不同,苏格拉底更像孔子一 样是一位仁者,而老子则在生命的根底处表现出一种不同于 仁者的另一种气象,那另一种气象就是“隐”。
思考:老子是不是一位单纯的“智者”?为什么?
引申一:老子与孔子都是安于“义理”的
“智者”懂“事理”而不能安于“义理。 老子所倾心的自然之“道”如孔子的“仁”道,是从终极处 说起的,它当然也是一种不会拘泥于“事理”的“义理”。 二人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一个是道家的“义理”,一个是儒 家的“义理”。 因此,把老子视为一个智者,是不恰切的。
学、术、技
学:安顿心灵之学,无功利。 术:实用理性,满足某种私欲。 技:工具理性,风干为某种知识形态。
老子之“学”的“术”化轨迹
庄子真正继承了老子之学的神韵,讲心斋、坐忘、逍遥游等, 都是在安身立命的本真处说的; 法家与道家有一定的思想渊源,韩非就有《解老》、《喻老》 两篇。法家也讲“无为”,但法家的“无为”说到底还是实 现“势”的资具。 管子有“虚一而静”说,这看起来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 笃”没什么区别,但他的所谓“虚”与“静”在人性上并没 有独立的根基,说白了,这“虚”与“静”仍是管子这位政 治思想家为了实现“富强”的价值而讲的一种“术”。 到了汉代,道学的术化主要沿着两条路发展,一条路在于养 生,向往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一条路在于治世,把老子的 “无为”之学改造为黄老之术(陆贾与司马谈是其代表)。
“自隐”突出了人生的一种主动与自觉,而不像某 些文人失意以后才归隐山林以求心灵的慰藉。至于 其西出函谷关而“莫知其所终”的记载也是可信的, 也就是说他从此隐姓埋名了。
3、隐者气象在于其“渊默”
隐,是一种对现实功利彻底超越的人文态度,是一种自觉而 彻底的“为无为”,而不能身在山林,而心在庙堂,那是沽 名钓誉者的做法,是装出来的一种姿态,是道家精神末流化 的结果。 说到底,真正的“隐”乃是生命中自然地透出来的“隐”, 而不是只表演给别人看的“伪隐”。 “隐”一旦失去生命的根基而表演化、手段化, 就会变成 一种“术”。
2、老子是一位真正的隐者
Βιβλιοθήκη 《论语》中所谈到的隐者,譬如: 那讥诮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晨门,那嘲笑孔子 “鄙哉”的“荷蒉(kuì,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 土)而过孔氏之门者” (《论语·宪问》),那以“凤兮” 歌警示孔子的楚狂接舆,那挖苦孔子只顾“耦而耕”、对 “子路问津”答非所问的长沮、桀溺,那严辞申斥孔子“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荷蓧(diào,古代一种竹编的耘田农 具)丈人(《论语·微子》),都是孔子或孔子弟子遇见过 的隐者。
引申
从这段颇有情趣的历史对话来看,老子是在申说他的“自然” 之“道”,而且语气是谦和的,从中自然地透出一种隐者的 气象;孔子对老子这位同样超越世俗功利而期许于一种虚灵 的人生境界的老子也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应该说,他们二位 就像是各有其志的英雄,尽管所持之“道”不一,但仍是相 互佩服的。 至少,孔子用那不无赞誉的口吻,以“龙”相喻老子的生命 气象,这是既形象又恰切的。“龙”就像老子以“惚恍”自 况的 “大象无形”的“道”, “视之不见”、“听之不 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 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第十四 章)隐者的生命气象,就是如此的。
“渊默而雷声”:老子是“渊默”的隐者
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 (《庄 子·外篇·在宥》) 理解“渊默”的意趣
“渊默”的意象
自然山水
水墨山水
九寨沟
九寨沟
夏圭的烟江欲雨图
塔尔寺(2008年7月)
《问道》告白 (节选) 这是一个被夸示 为“知识爆炸” 的时代,忙不迭 的人们在对裂变 中的“信息”作 财富折算时正被 调动起持续亢奋 的攫取欲。在牟 利的缰绳把“知 识”牵给人、又 把人牵给“知识” 的当下,我们从 良知的渊默处开 始“问道”。
孔子之“狷”与老子之“隐”的不同
在孔子那里,“隐”(或“藏”)更多地意味着“有所不为” 的“狷”,其指归在于,在“无道”或面临困厄的境遇下, 有选择地坚守高洁的“仁”道,至少不与浊世同流合污,至 少“不谓困厄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至少不做 有害于“仁道”的事。在“有道”时,他们还是“见”的, 只是在“无道”时才不得不“隐” 或“藏” 。由此看来, “隐”(或“狷”、“藏”、“有所不为”)在孔子那里并 不具有本体的意味。 而老子的“隐”则更多地意味着“为无为”、“无为而无不 为”的“自然”之道,可以说具备着本体的意味。